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淮安导游词概况(精选9篇)

2023年淮安导游词概况(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00:24:05
2023年淮安导游词概况(精选9篇)
时间:2023-11-06 00:24:05     小编:JQ文豪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淮安导游词概况篇一

铁山寺森林公园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为70.58平方公里,其中23.73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环抱着的9平方公里的纯净的天泉湖,构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环境。这里繁衍生息着40多种野生动物,170多种鸟类,280多种树木,近千种植物和800多种中草药,其中绝大多数为南北地域边缘物种,是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公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颇具特色,让人既可以领略独特的大自然风光,使人心旷神怡,又可探求科学的奥密,还可以感受这里历史文化的厚重。

铁山禅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是汉人出家的第一位僧侣严佛调所建,为其开山之道场。公元前1,即汉武帝刘彻在位的第六年,设置了临淮郡,盱眙为临淮郡都尉治所。据《出三藏记集》上记载,严佛调为临淮郡,也就是现在的盱眙。东汉桓帝(刘志)时,洛阳已成为汉地翻译佛经的中心,并在洛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的严佛调有才无报国之门,深感苦恼。他从临淮郡辗转去了洛阳,在鸿濡寺结识了安息僧安世高。安息僧欣赏他的博学多才,严佛调也受佛教思想的影响,遂出家修道潜心研究佛学并参与了译经,成为中国第一个(最早)的汉族僧侣,主要著作有《法镜经》、《沙弥十慧章句》、《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等。公元182年,严佛调回到了家乡临淮郡,主持修建了以铁山禅寺为主的几座寺庙,广传佛法。他希望自己的开山道场像香火一直延续下去,能够铁打江山般牢固,因此取名为“铁山寺”。

寺庙占地二三百亩,建成历时15年,且历朝扩建,屡废屡建,到明万历年间,规模达到鼎盛,方圆几百亩地内石门石柱、石龛石佛,形成以铁山寺为中心,龙窝寺、汪姑寺、清凉寺、龙山寺、等十数座寺庙,在皖东地区形成“小九华”,僧人达到千余人,和尚念起经来轰轰如雷鸣。而寺庙的文化交流也相当频繁,主持和尚迷醉云游,先后从大江南北乃至朝鲜半岛带回珍稀物种,并逐渐养成山区偏好植物栽培的风气。到民国初年,土匪横行,十数座寺庙均被山匪所占,当时国民政府调动一个师兵力剿匪,寺庙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解放后,只留下部分禅房及断垣残壁,但仍有许多佛教信徒来此朝拜。到_后期时任江苏省革委会主任、南京军区司令曾是少林寺弟子的许世友将军曾以指导作为名来此朝拜,被当地人传为佳话。

为了弘扬佛教文化和充分体现党的宗教政策,盱眙县人民政府在九八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对铁山禅寺进行复建。并组织有关专家对铁山禅寺进行重新选址。二00一年农历八月初八在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奠基活动,经过历时五年的修建,目前已完成了大雄宝殿(该大雄宝殿为苏北第一大殿,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室内面积为680平方米)。山门殿和天王殿及佛道和院落等。现已形成初步规模,成为皖东及苏北地区最大的寺庙群落。目前庙内供奉的西方三圣佛、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千手观音等几座佛像,均已装金。由赵朴初亲自提写“铁山禅寺”匾额。

盱眙县人民政府决定今年七月八日举行开光典礼,届时将请国内知名大和尚及佛教方面的专家及领导参加开光典礼。

铁山禅寺隶属于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业务指导是盱眙宗教事务管理局,目前有僧侣近30人,是苏北乃至皖东地区较大,拥有佛教信徒众多的主要寺庙群落。

淮安导游词概况篇二

在一望无际的苏北平原上,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城市,她就是我可爱的家乡――淮安。

春天,当你来到我的家乡,你可以到美丽的桃花岛去观赏桃花,她可和‘射雕’里的桃花岛很像哦:当春姑娘悄悄来临时,桃花竟相开放,远远望去,那里就像一个粉红色的`世界,人们常到这里赏花游玩,更是我们春游踏青的好地方。

金色的秋天来临了,凉风习习,让我们到野外去看看,那丰收的景色美不胜收,再去爬爬盱眙的山,看看那里的美丽风景,竹林。小溪各种奇异的树和许多不知名的中草药,你一定会感谢大自然慷慨的恩赐。

冬日来临,北风呼啸,大地披上了银色的外套,我们去参观敬爱的周故居,他一定会让你感到骄傲和自豪,会让你心里暖融融的,会更加喜爱我们的淮安。

嘿,玩了这么多,可别忘了吃啊!"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嘛!我们这可是淮扬菜的故乡,各种美味任你品尝,洪泽湖螃蟹、盱眙的龙虾、平桥的豆腐……会让你留连忘返。每年的美食节会迎来八方宾客,他们投资献策,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更加美丽,更使我们的淮安名扬中外。

朋友,欢迎!欢迎来我们淮安!

淮安导游词概况篇三

这个星期五,我校无年级师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淮安,瞻仰周恩来的故居。

进入大门,我立刻被这里的景色给迷住了:小路的两旁栽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有龙爪槐,杏树。。。。。。小鸟抖动彩翼,在这里搭窝筑巢。每棵树上开满了密密层层的花,靠进还能闻到一股清香呢!

我们跟着导游来到了周恩来故居的后院,在院中央有一座威风凛凛的铜像,仔细一看,原来是周的塑像,只见他双手叉腰,肃然伫立,眼睛炯炯有神地凝视前方,他是那样的高大,雄伟。接着来到的办公室,发现每样东西的前面都有一个脚踏垫。导游说,这是因为晚年患病,导致双腿无法走路,才这样设计的,主要作用是让他坐在那儿继续工作。接着,我们来到他的卧室,里面有一张双人床,上面有一幅很大的照片。照片上的周恩来夫妇面带微笑,仿佛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一直向前走,突然发现一口井,这口井里的水导游告诉我们是仙水,我们听了一拥而上,争着里面的水。在井旁有一棵参天大树,这棵树是榆树,大约100多岁了,是周小时候栽的,现在是国家2级保护树木。

周恩来是我国一代伟人,他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很大贡献。他一生正义凛然,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人民,他满腔热忱。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应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淮安导游词概况篇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来明祖陵观光游览。

盱眙,号称“千年古邑,帝王故里”,曾是一代帝王朱元璋的出生地。这里山灵水秀,景物天成,且物产丰富,名胜众多,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在盱眙淮河之滨,古泗州城北的洪泽湖畔又开发出一座古老而又宏伟的帝王陵墓,这就是淹没在淮河水下300年之久,如今又重见天日的明代第一陵——明祖陵。

明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也是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实际殁葬地。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历时28年之久。原有城墙3道,金水桥3座,殿、亭阁、署房、官私宅第千间,可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淮,宏伟的明祖陵建筑与古泗州城一起毁于洪水。1953年春旱时残存的陵墓建筑露出水面,,当地人们始称为大墓头;1963年春旱时再次露出水面,被江苏省文管会考察古徐国遗址的专家发现,确认为湮没已久的明祖陵。1976年起,国家拨款开始修复;1982年初具规模,被列为江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祖陵的再现,使明代帝陵体系得以完备,为进一步研究明史、明陵以及帝乡的地理风貌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我们要了解明祖陵,就要先了解一些明史。要了解明史,首先就要了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其人。

上面两幅画像画的都是朱元璋。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于1328年出身在当时盱眙县的太平乡,1344年春旱,朱元璋父母和长兄都死于瘟疫。17岁的朱元璋无依无靠,就来到了凤阳的皇觉寺做了游方和尚。5年的云游,使朱元璋见多识广,为朱元璋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25岁的朱元璋投奔农民起义军郭子兴。由于他英勇多谋、又多次救了郭子兴的命,郭子兴就把养女马氏赐他为妻(这就是日后的皇后马娘娘),并给他起了官名朱元璋,字国瑞。

3年后(1355年),28岁的朱元璋已升为千夫长、副元帅,他带领义军下采石、取太平。并在郭子兴去世后收编了郭子兴的部卒,挟天子以令诸侯,即挟制当时的“小明王”韩林儿号令义军。

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此时朱元璋已收复了大部分元朝国土;为了一统天下,又与另两支农民起义军部队多次征战,相继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消灭了群雄,并自立为吴王。

1366年朱元璋暗害了小明王,收编了所有义军,同时又派大将徐达进攻元朝最后的堡垒元大都燕京,自己于1368年41岁时正式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一直到1398年71岁时,才结束了朱明王朝开国皇帝统治中国31年的历史。

朱元璋由贫苦佃户的孩子、游方和尚,经过十多年的杀伐而成为一代开国皇帝,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是一个罕见的以屠杀和严酷而著称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个善于施展阴谋诡计、玩弄权术的政治家。

1996年5月10日《报刊文摘》载文:中国封建皇帝写自传的有多少?答曰:“只有一人”!这人便是朱元璋,这篇“朱氏世德碑记”即为朱元璋所写的自传,通篇自传详尽的交代了家庭背景和自己成长的历程。

如:“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交代了自己的故乡、原籍。“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处,先祖初一公因困於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洲盱眙县”。交代了先祖因何迁来盱眙的原由。“世墓在朱巷,惟先祖葬泗洲,先考钟离此我朱氏之源流也。”交代了先祖及其父母的陵址,以及自己怎样做和尚,怎样掠入行伍、封王、称帝的经过,都做了详尽的交代。

碑记结尾意味深长地告诉世人:我从一个放牛娃、小和尚做到一国之君乃“先祖父积功累善、天之报施、茂于厥后”;并告诫自己的子孙要体谅祖宗心愿,要以“仁”治天下,朱氏江山才能永久地坐下去。

《明太祖世系表》中,上图为,自朱元璋开国起,到明世宗朱由俭吊死煤山止,大明王朝共16位皇帝在位的情况,下图为朱元璋追封自己三代先祖的情况以及8个兄弟和子侄们封王的情况。

《明代帝陵一览》表中介绍了朱明王朝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元洪武,到崇祯17年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16位皇帝统治中国277年的简历,其间,除明惠帝朱允坟因“靖难之战”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墓外,其余15位皇帝都在祖陵、皇陵营建后,按照山陵帝制营建陵墓的情况。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历朝历代的皇帝大多生前不惜财力、人力和物力就为自己死后建立了豪华的陵寝,但由于种.种原因,能够系统地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有的则是由于种族不同,山陵帝制也不尽相同,如元朝是鞑人,丧葬习俗是深埋而地面不留痕迹,惟有朱明王朝的五大陵墓体系由于种.种原因相对保存完整,给我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它们分别是:

位于盱眙孙家墩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先陵墓的明祖陵。

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境内的明太祖朱元璋父亲朱世珍、母亲陈氏合葬墓明皇陵。

位于南京市钟山南麓的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后马氏陵寝明孝陵。

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境内的朱元璋第七代孙嘉靖皇帝朱厚骢生父朱佑杬(明宪宗次子)和其母蒋氏合葬墓明显陵。

以及位于北京以北昌平县境内自明成祖朱棣至明思宗朱由俭十三个皇帝的陵墓群明十三陵。

明祖陵地处古泗洲城北,与盱眙县城的照面山、第一山隔淮相望,并被古泗洲十景之一的“一字河流环带”所围绕,远山近水形成一色,自然景色尤为秀美。(请看祖陵形胜图)

明祖陵原有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因黄河夺淮,毁于洪水,这里陈列的照片为神道石刻1976年露出水面的情景。

地宫照片为1978年文物专家对明祖陵玄宫试探性挖掘的情景。石刻修复照片,记载了当时修复明祖陵神道石刻时的情景。

明代的五大皇帝陵墓,因为种.种原因,大多遭到损坏,毁坏最严重的,首推明祖陵,但是,祸兮福所依,百害之中亦有一利,石刻象生因为在水下,免受了战乱的破坏,也少受了现代工业的污染。经过整理、匡扶、复位和初步修整,已基本恢复了本来的风貌,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

明代的石刻艺术上继唐宋、下开明清、承前启后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高峰。而明祖陵的石刻又是明代石刻中的佼佼者。中国文博专家、北京故宫博物院杨伯达院长评价为:明祖陵石刻的品位,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明祖陵原有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原有城墙三道,最外边的叫外罗城,中间的是中砖城,最里面的是内皇城。从正南的下马牌起进入红门,过基运山两座碑亭进入中砖城,过神道和金水桥即进入了正殿,再往后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地下玄宫。

不仅如此,明祖陵还有一个庞大的管理机构,叫司祭署,负责陵内的管理和祭祀,第一任署令朱贵为四品并世袭七品,另配有1000名护卫。

在明陵西南方向,还有一条长达20多华里的下马道,道两旁分布着70口水井,每逢大祭,帝王后妃、太子群臣并数千御林大军前来祭扫,红男绿女,旌旗遮日,盛况空前。

由于黄河夺淮,盛极一时的明祖陵毁于洪水,经过修复,明祖陵已初具规模,为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经专家规划论证,明祖陵将分为四个区进行建设。

1.文物区。以享殿为中心,逐步恢复棂星门、金水桥、享殿和神道石刻,挖掘地宫、修复万岁山。

2.生活区。从西大门往南建立式样古朴、环境幽美的配套设施和陈列馆,同时,根据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建立了一条龙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3.风景区。以基运山为核心,辅以人工湖、蜡像馆和“功德碑”亭,配以四季长青的树木等游览项目。

4.休闲度假区。充分利用明祖陵地处湖滨、空气清新、环境优雅、四季分明、资源条件充裕的特点,在一河之隔的东部兴隆滩即原御花台遗址上开设湖滨休闲度假野趣活动;利用明祖陵外围的滩涂、水面、林木实行综合开发,从而使明祖陵真正成为一个美丽、典朴、新奇而富文化内涵的“明代第一陵”。目前,明祖陵正在实施开发,我们热忱的希望形成规模后,各位佳宾再度光临明祖陵。

神道石刻,是皇家威严的象征,品位的体现,也是皇帝生前排班序列的缩影。古代,皇帝出巡要备“卤簿”(也就形同现在的仪仗队),通常“卤簿”前要用神兽开道,(故神道石刻中也沿用了兽类陈列)。其后依次排列文武百官在金水河内外,而帝王陵墓利用石刻像生替代“卤簿”排列墓前以体现皇帝陵寝的威严。

明祖陵的石刻,先于孝陵,晚于皇陵,产生于永乐年间。这时,皇家山陵体制还没有确立,基本上还袭用宋制,故无孝陵、十三陵的大象、骆驼之类,较皇陵又少虎、羊等兽,也正因为帝陵体制尚未确立,艺术家才不受约束,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明祖陵的石刻选料慎重,体态雄伟,其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刻工细腻,线条流畅,凤毛麟角,清晰可辨;图案花纹,栩栩如生,马鬃马尾,一丝不乱,盔甲服饰,因人各异,就连马唇上的汗渍也依稀可见。明祖陵的石刻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为我们研究明史、明俗、明代石刻、明代服饰、明代墓葬、古地理、古建筑以至古气候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祖陵石刻前后共有21对,相比于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明十三陵来说,数量较多,体制较大,这是为什么呢?虽然说孝陵和皇陵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相比于我们祖陵来说,它们的辈份没有我们高,因为这是朱元璋老祖宗的陵墓。

首先我们看到最前面的两对石刻呢,是麒麟。麒麟是神话传说中的“瑞兽”,人间并无其物。关于麒麟也有许多的吉祥语,我想大家也都听说过这样的一段吉祥话:看看麒麟头,一辈子不用愁;看看麒麟牙,黄金珠宝往家爬;看看麒麟背,长命百岁;看看麒麟嘴,夫妻不吵嘴。所以说看麒麟不同的地方,也就有不同的说法了。

那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六对石狮子。说到狮子,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平时都在哪里看到石狮子呢?有朋友说在酒店和银行的门口我们经常看到石狮子。是的,那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祖陵的狮子与我们平时见到的石狮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好,这位朋友发现了,我们平时见到的狮子都是大开口、张着嘴的狮子,而我们祖陵的狮子都是闭着嘴巴的,那这又是为什么呢?虽然说狮子是百兽之王,但是也要看它占的是谁的地盘。这可是朱元璋老祖宗的地方,所以呢,就不能张牙舞爪的,这也体现了皇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还有一点,你发现了吗?我们祖陵的狮子都是雄性的没有雌性的。大家都知道,古代帝陵选址要求:依山傍水、阴阳汇合。山代表阳,水代表阴,而我们祖陵靠水不靠山,阴气太重,所以要用雄性的狮子来调节一下阴气。因此,您在祖陵看到的不管是狮子还是其他的动物,都是雄性的没有雌性的,这也取决于阴阳平衡。

那么再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对石刻呢是拉马侍。拉马侍重量约24.3吨,大家可以想象,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如此大的石块,不知是如何运到建陵工地的。那我们近距离观看呢,可以发现拉马侍手握缰绳细小的纹丝和指甲依然清晰可见。那么大家说,这位拉马侍相对于现在来说,他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呢?有朋友说是司机管方向的,那这样一位司机在当时的地位有多高呢?大家来猜一下。好,有朋友说是九品,也有朋友说是七品,那这位拉马侍到底是几品官呢?就让我们一起到他的背后来一探究竟。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拉马侍身穿的官服上绣的是一只仙鹤。大家都知道,绣有仙鹤的官服是当朝一品官穿的,而这位拉马侍也正是当朝一品官。那一品官的拉马侍在祖陵出现又说明了什么呢?我们从而可以看出朱元璋对祖陵是何等重视了,拉马的都是一品官!

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淮安导游词概况篇五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到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参观游览。我是导游京力,祝您旅游愉快!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清晖园的正门。在这里我先介绍一下清晖园的历史。清晖园所占的这块地原是明万历状元、礼部尚书黄上俊的“天奉阁”和“灵阿之阁”的旧址,算来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归清乾隆士龙廷槐所有。他重新修建清晖园,是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在他的母亲生日时作为礼物送给她居住,并且请同榜进士、江苏武进的书法家李兆洛题写“清晖”的园名,意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大家请看大门上方“清晖园”三字就是李兆洛的笔迹。请大家随我入园参观。

花,主干虽死,每逢冬春之间仍保持枝叶茂盛。如果团友们细心可以发现,清晖园的树木开花都是白色的,白果、白玉兰、白木棉、玉堂春、白茶花……都是白的。其实这些白的花朵突出了清晖园的第一个特点-清,主人用“白”来象征自己清高和自洁的品格。

清晖园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整体布局独具匠心,既有江南园林风格,又有_南亚热带景物特点。

各位团友,我们眼前看到的是清晖园的最特别的主体建筑物,大家觉得它的形状象什么?对了,象一艘船,我们称为船厅。它的设计别出心裁,是整个清晖园的建筑精_所在。它是模仿苏州寄畅园的船厅式样,又参照珠江的紫洞艇而建成的一座两层楼舫,又叫做“小姐楼”。为什么叫小姐楼呢?这有段传说:当年园主人有一千金小姐,聪颖秀丽,深得父母亲的钟爱,所以父母特地为她建造了这阁楼。你看,船厅临水,恍如建在水面一般,最妙的是船头右边有一株柳树,象稳固船头的竹竿,而缚在沙柳树的紫藤又象一条缆绳,这是主人特地栽种的,整座船厅就象一艘停泊在珠江洒畔蕉林丛中的“紫洞艇”了。这座建筑物是_南建筑难得的孤例,充分反映出顺德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淮安导游词概况篇六

在一望无际的苏北平原上,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城市,她就是我可爱的家乡——淮安。

春天,当你来到我的家乡,你可以到美丽的桃花岛去观赏桃花,她可和‘射雕’里的桃花岛很像哦:当春姑娘悄悄来临时,桃花竟相开放,远远望去,那里就像一个粉红色的世界,人们常到这里赏花游玩,更是我们春游踏青的好地方。

金色的秋天来临了,凉风习习,让我们到野外去看看,那丰收的景色美不胜收,再去爬爬盱眙的山,看看那里的美丽风景,竹林。小溪各种奇异的树和许多不知名的中草药,你一定会感谢大自然慷慨的恩赐。

冬日来临,北风呼啸,大地披上了银色的外套,我们去参观敬爱的周故居,他一定会让你感到骄傲和自豪,会让你心里暖融融的,会更加喜爱我们的淮安。

嘿,玩了这么多 ,可别忘了吃啊!“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嘛!我们这可是淮扬菜的故乡,各种美味任你品尝,洪泽湖螃蟹、盱眙的龙虾、平桥的豆腐……会让你留连忘返。每年的美食节会迎来八方宾客,他们投资献策,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更加美丽,更使我们的淮安名扬中外。

朋友,欢迎!欢迎来我们淮安!

淮安导游词概况篇七

走进清晏园,就走进河督府三百多年前那深沉层面的宁静和庄重。

在未来之前我就有一些零碎的印象。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特性,使水一般以流域或河系为单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治理、开发互相影响,甚至一河发洪水也可能影响到相邻的河流。水的这一自然特征客观上要求有一个权威性的中枢机构统筹管理水务活动。

康熙十五年,黄河冲决王营,高家堰决口达三十四处,治理一年多无显效,朝廷决定临阵易帅。康熙从众多人选中调安徽巡抚靳辅任河道总督,派他治河。河道总督衙门是驻京外的国家部级单位,河道总督直接受皇帝领导。新任河道总督靳辅感到责任重大,为靠前指挥治水,来到淮安清江浦,以明户部分司公署旧址“凿池种树,以为行馆”,清晏园由此诞生。此后各任河督或南河总督皆驻节于此。康熙四次,乾隆六次亲临这里视河道,查巡漕运。道光十三年(1833)河督麟庆对清晏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改造。咸丰十年(1860)裁撤河督,以漕运总管河务,漕督迁驻于此。

有人说,是大运河的漕运、盐运推动了淮安的繁荣。我想,这话虽对,但不完全,还要加上治水。

“淮”字的组成是“氵”旁加一“隹”字,淮意吉,但离不开“水”。相传大禹曾至境内治水,“使淮水永安”,正像那悠悠的淮水,淮安的历史源远流长。淮安人对淮河的感情是复杂的,因为早在远古时期,淮河就在这里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然而,同样是这条河,1194年黄河南堤在河南原阳县决口,一部分河水经封丘、长垣、定陶向东南流,通过泗水入淮。从此,淮河遭到了厄运,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一直到20世纪中叶,平均每年一次的水灾使这块土地与淮河结下了千年的恩怨。

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认为,东方社会是治水社会,一切围绕着治水进行。东方文明是治水的产物。他还第一次提出了“水利文明”的概念,指出“凡是依靠政府管理的大规模水利设施——无论是生产性的(为了灌溉),还是保护性的(为了防洪)——而推行其农业制度的文明时期,即水利文明。

“江淮熟,天下足”,描写的就是当年淮安府为中心的这一产粮腹地。当然,在黄河夺淮以前,这个地方整个一直都是一个五谷丰登的富地,那么黄河夺淮入海以后给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安带来的灾难特别深重。明代的高家堰应该是治水史上最著名的壮举。但这个高家堰建成以后,虽然暂时可以保证漕运,而洪泽湖的水位抬高,却形成了一个人工的悬湖。这一悬湖就像一盆水顶在一个人的头上,那盆沿很不牢靠,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闹出些事来。因此,盆下的人,甚至包括旁观者心里都会不安。

京杭大运河是支撑着中国经济命脉的一条航道,而淮安是沟通南北的水运码头。因此,千百年来,淮安就一直是在因水带来的祸与福中生存和发展的。始建于北宋的一座酒数,后来取名镇淮楼,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包括朝廷对治水的重视,还可以看出对治水的一种无奈。河下镇运河河堤上的一块石碑,更可以看出朝廷的心思——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从这儿上岸,看了后就在这儿发布了一道重要命令:把土堤改建成石堤。

环境的挑战产生文明。67公里长的洪泽湖大堤,早先为土坝,后全改筑石坝,从明朝万历皇帝到清乾隆皇帝,修了171年,共选用了6万多块千斤以上条形巨石。如果用单块条石头尾相接,那么可以从淮安一直可铺到北京。工程之浩大,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都是处在大江大河流域,其四大源流是指尼罗河文明(古埃及)、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文明(又名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巴比伦)、印度河文明(古印度)、黄河文明(古中国),顾名思义,它们都是江河孕育的人类古文明。民族如此,地方亦如此。而无论是四大文明古国还是文明淮安,之所以能创造出辉煌的河流文明,原因在于它们很好地掌握了治水的能力或者说制河权。所谓制河权,一是指控制河流、治理河流的能力;二是指保护、利用河流的能力。这两种能力越高,文明程度就越高。否则,虽有河流,也不可能产生文明。

进了清晏园,不能不读碑。清晏园内计有康熙帝御碑一块,乾隆帝御碑13块,道光帝御碑一块。受御赐者均为河道总督,计有高斌、高晋、张鹏翮、白钟山、李奉翰、黎世序等六人。

捻军攻下清江浦,火焚清晏园后,同治元年(1862),漕运总督吴棠于原址复建时,将七倒八歪的古御碑一律树立于荷芳书院东西两侧及北侧的碑亭和碑廊内,有计划排列。

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治水与文明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中华民族与洪涝、干旱作斗争而不断进步的历史。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以农业立国的历史进程中,水利文明自始至终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治水活动不仅参与了中华物质文明的创造,而且参与了精神文明的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蕴含着治水的成果。

读史令人清醒。康熙帝第四次南巡留给河督张鹏翮的题辞。张鹏翮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清官,治河也有功,他指挥数十万民工治河,历时8年,黄淮大治,漕运通达,所以康熙皇帝专程来他处视察慰问以示褒奖。皇帝来了,总要将衙门整治一番才好,于是张河督就将“淮园”修葺一新。但一向讲究节俭的康熙帝倒不乐意了,特御制了《河工箴》:“自古水患,惟河为大。治之有方,民乃无害。禹疏而九,平成攸赖。降及汉唐,决复未艾。渐徙而南,宋元滋溢。今河昔河,议不可一。昔止河防,今兼漕法。既弭其患,复资其力。矧此一方,耕凿失职。泽国波臣,恫鳏已极。肩兹巨任,曷容怠佚。毋俾金堤溃于蚁穴,毋使田庐沦为蛟窟。毋徒糜国帑而势难终日。毋虚动畚筑而功鲜核实。务图先事尽利导策,莫悔后时饬补苴术。勿即私而背公,勿辞劳而就逸。惟洁清而自持,兼集思而广益。则患无不除,绩可光册。示我河臣,敬哉以勖。”同时赐“澹泊宁静”四字。康熙帝的题字,矗立在前,高大醒目,引人沉思。

而荷芳书院,则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河督高斌为迎接女婿乾隆皇帝所建。这年乾隆效法他爷爷康熙帝第一次南巡。高斌的女儿高佳氏是乾隆的孝贤皇贵妃,所以高斌特破费建了一座不俗的书院接驾。乾隆见后对其大加赏识,喜滋滋的勒碑记事。

然而,高斌虽四任总河,前后达三十八年之久,又是乾隆的老丈人,照理这个后台硬上了天。但即使如此,只要河务上出了问题,也是毫不留情的。

史海遨游中,你无时无刻不在被先人奋力进取的精神所感奋着。

读史也使人震惊。

从乾隆三十年,直至裁撤的一百年间,南河总督署每年从国库里领取600万到1000万两不等的白银。而这些银两用于治理河道、贪污行贿,还有吃喝招待,约各占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从乾隆中期一直到道光末年,一百年中就挪占了治河的专项经费3亿两银子用于大吃大喝。“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据说在清晏园内的理河厅就曾经上演过从辰时到夜半没有终止的宴席,最长宴席延续几天几夜。清康熙年间的《淮安府志》中记载:“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淮安为最。民间或延贵客,陈设方丈,伎乐杂陈,珍氏百味,一筵费数金。”乾隆、嘉庆年间,有关淮扬宴席的记载更多。如,他们的“舆台厮养皆食厌珍错”。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连他们家里的轿夫和仆人都吃腻了山珍海味。

《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说天下五大名筵,淮安独居其二。一为全鳝席,以鳝为主,配以“牛羊豸鸡鸭”,“号称一百单八品”;一为全羊席,“多至七八十品”;其实应该独居其三。对满汉全席,台湾已故著名作家高阳在《古今食事》的“河工与盐商”一章中,以大量的史料说明它源自淮安。他说,河道总督长期住在淮安。淮扬菜的形成与豪奢饮宴有密切关系。而搞水利的官员既有钱吃又有时间研究吃,因为忙“河工”一年仅三两个月,余下的时间都用在吃上,自然什么花样都想得出来了。

因漕运总督衙门、河道总督衙门,可以说淮安也就成了一个烹饪技艺最大的一个实验场,这种机遇是很难得的。因为它集南北的美食之长和烹饪技术之长,是相融相长的一个过程。正是这空前绝后的盛宴,吃出了极具风味的美食,但也吃灭了腐败的清政府。

清晏园子的名字,也是在不断地改变。河道总督靳辅驻节后,将西园改为淮园。嘉庆五年(18),当时河道总督吴璥,徘徊在一块块皇帝的题辞碑前,看着“绩奏安澜”等褒奖的笔墨倒没有感悟,但看到康熙帝的“澹泊宁静”却心有所动。他将园子改名为澹园。八年后,他再以尚书任上来当河督,因治河失误,革去二品顶带,留任效力。后他再度成功,官复原职。这时,他将园子改名为清晏园,取河清海晏之意。光绪年间,有河督要去任时,又改为留园,“用以留示后之览者”之意。928年曾更名城南公园,1946年为纪念叶挺将军,更名为叶挺公园,1948年复名城南公园。1983年,市政府对园林进行增修,形成现在规模。1989年园子重新修整,又改回清晏园。

河清海晏虽是梦,但还是让当代人应了。新中国刚刚建立后,毛泽东那飞动潇洒、恣肆汪洋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大字镌刻于一尊矗立在大湖石堤上的巍峨石碑。

灾害激活社会最富于抗争活力的基因,经过世世代代的沉淀,成为一种地域性格;好勇、轻死、慷慨,有壮士之风,是淮河流域人们最常见的生命表达方式,甚至这里的土地和性畜也比别的地方具有更强的再生和负重能力。黄河与淮河相互激情裹挟,它们滋润了她又蹂躏了她,从而最终塑造了她,这就是淮安大地。

“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这是清朝康熙时著名大臣慕天颜说的一句极有见地的话,深刻阐明了治水、农业生产与国家经济进而与国家政治稳定的关系。中国自大禹治水催生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以后,我们的祖先通过兴修水利,治理江河,才逐渐在平原地区居住、开发,进一步开拓疆土,繁衍人口,发展经济,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历史也昭示出,治水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与国家的统一息息相关。水运系国运,水运兴,则国运昌。

肉眼看见的清晏园和用心灵看见的清晏是完全不同的。清晏园是灵动的。晴时的波光粼粼,雨时的涟漪圈圈,雨前的群鱼欢跃,落暮的鸟儿归巢,一草一木透着诗的魂。清晏园是和谐的。清晨跑步的人,日间游览的人,夜时含情脉脉的人,无时无刻不透着和谐,一颦一笑间透着情。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佇立在一块块碑前,吟着伟人的千古名句,我在史海寻梦,寻找那逝去的岁月,寻找那明天的希望。

淮安导游词概况篇八

吴承恩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他所创作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家喻户晓,名扬中外,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安徒生。

吴承恩故居景区是由故居本体、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吴承恩生平陈列厅三部分共同组成的。它是国内唯一综合展示《西游记》文化及纪念吴承恩的场所,是全球首部立体电视连续剧《吴承恩与西游记》的拍摄基地。总占地面积1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20平方米。这是由63间房屋和许多亭台轩阁、假山池塘所组成的明代风格的园林建筑群。

[客厅前甬道];下面我们首先来参观《西游记》的诞生地---故居本体。故居本体是一组典型江淮风格的明代庭院式民居,由门厅、三进正屋、厢房和后花园组成。

请看这一片苍翠的竹林。幽雅宁静,反映了主人超凡脱俗的品味和风范。

[客厅];这里是吴承恩故居的正厅。此客厅是吴家的主堂屋,是举行喜庆婚丧大典和接待至亲宾客活动的场所。

厅前廊柱上的楹联是:“搜百代阙文,采千秋遗韵,艺苑久推北斗;姑假托神魔,敢直抒胸臆,奇篇演出西游”。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吴承恩一生的文学成就和他的名著《西游记》的历史价值。

厅正中安放的这尊头像,是由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著名专家贾兰坡,也就是复原北京猿人头像的那位专家根据吴承恩的头颅骨和明代人的装束复原的,科学地再现了吴承恩生前的相貌,在我国众多的古代历史文化名人塑像中,只有这一座是根据逝者的头骨“复原”而不是根据想象创作的。

大家请看,先生面部肌肉略显松弛,但精神矍铄;神态略显冷峻,显示出他性格倔强和一种与世俗抗争的精神;颦眉凝神,好像已经与他笔下人物一起遨游在神话的境界中。

请看上面这块“射阳簃”匾额,它是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淮安在西汉(公元前117年)最早设县时曾叫“射阳县”,古代文人都喜欢用自己的居住地或者出生地为号,因此吴承恩自号“射阳居士”。这块匾是吴承恩的好友、淮安第一个状元沈坤为吴承恩书房题写的。吴承恩为了表示对状元的尊重,并且显示他俩的友情,便把书斋“射阳移”的匾额挂在正厅里。

这幅拓片是一幅关于竹子的图画,很别致。请大家仔细看看,有没有发现什么?对了,其实这是一幅竹叶诗画,竹叶诗画在我国不少地方都有,这幅竹叶诗画内容是宋代诗人吴琚的一首诗,大家有没有看出诗的详细内容?诗的内容是:“桥畔垂杨下碧溪,君家元(音玄)在北桥西。来时不似人间世,日暖花香山鸟啼。”

[书房]下面请随我参观吴承恩的书房,也就是他创作《西游记》的地方。这里就是吴承恩的书房“射阳移”。由于吴承恩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转衰,日趋腐败的时期,尽管他满腹经纶,才华过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没有考中。失望中他决定回家潜心创作《西游记》。淮安地处淮河下游。吴承恩幼时,喜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传说淮河的水神是一只力大无比的神猴,名叫无支祁,大禹治水时被压在洪泽龟山下,至今仍有支祁井等遗迹。专家考证无支祁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在《西游记》中被吴承恩改写为被如来佛压到五行山下了。吴承恩长大后搜集阅读各种传奇小说和神魔故事,结合中国古代神话和淮安地方传说,中年开始用他那如椽妙笔,将各种形式的唐玄藏取经、唐僧西游的故事,创作成百回本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写了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取经确有事情,后来,人们逐步加以神化,并写成故事、话本、戏剧,从唐代到明代,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吴承恩以他的卓越的文学才能,将这些故事进行、概括和再创造,写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洋洋八十万言的百回本小说。

淮安导游词概况篇九

各位游客大家好:

现在我们来到了清晏园参观游览。

淮安是一座古老的水城,市区就有五条河流穿城而过,明清时期就是京杭大运河南北漕运交通枢纽,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灈”之誉。淮安也曾因为漕运发达而盛极一时,清代的河道总督府、漕运总督署就设立于此。淮安由此也孕育了丰富的水文化,而清晏园可谓是淮安水文化最典型的代表。

清晏园前身是明清两代官衙的后花园,从明朝永乐十五年起,这儿就是明代户部分司,主管天下粮仓,清代河督靳辅从康熙十六年在此驻节,在任期间,靳辅一直没有间断的对清晏园进行扩建和完善。后来此园又经过了历任河督的精心修建,成了府衙后花园。由于淮安介乎于南北之间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清晏园的建筑风格既具备北方园林之雄伟,又兼有南方园林之秀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这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了,加之河道总督地位显赫,交游甚广,过往的大小官员及文人墨客,或弃船或下马都能在这里小住几日,因此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和名人诗画。嘉庆五年,为了祈求河道安静,便更名“瞻园”改为“清晏园”,“清”代表了清水、清河之意,“晏”代表安静、平静的意思,这也充分表达了淮安人民渴求降服水灾的心理。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入园参观。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晏园的入口――趣园。它采用的是我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手法――山障法,布置一个既独立又与后面景观相连的小院落,在造园中做到了取法自然,因地制宜,变幻无穷,组景层次丰富,以期达到融诗入画的意境,这也让久居城市的游客有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感受。

请大家向前看,那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假山是清代著名的园林专家所设计,完全采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淮安当时水运发达,太湖石开采后,经过精心的挑选水运至此。大家都知道太湖石以“瘦、透、露、邹”而闻名于世,是堆建假山的上好材料。但现在由于太湖石加强了资源保护,已禁止太湖石,而我们这里有如此规模的湖石假山也就显得尤其珍贵了。这里的每一块石头也都孕育了特殊的含义,充满了遐想的空间。

现在我们进入的这个小门,是河署的后园,也是当时河道总督署衙所在的院落。而前面这座建筑正是有名的荷芳书院。书院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说到书院,这里我要向大家讲一个故事:传说,当年河督高斌在午休的时候,忽然看见北方一道紫色的霞光,一条金龙乘着霞光向南掠去,落于府衙之侧。高斌一惊,却是南柯一梦,虽然是梦,但是高斌的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对于这个梦揣测了半天,联想到乾隆皇帝经常南巡视察,便在池边修建了当时堪称清秀俊美的“荷芳书院”。第二年,乾隆皇帝果然南巡至此,高斌在这书院内恭迎圣驾。乾隆皇帝见此书院非常的高兴,将该园赐给河臣们为“休池之地”。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再次“临幸”荷芳书院,指着四盆黄山松笑曰:也算清、奇、古、怪,而一个小小的园林能够得到乾隆皇帝的重视,实非易事,但是这也更加说明了清晏园有其独特之处。

“荷芳书院”书院的匾额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蒋衡所书,乾隆皇帝对其十分的赏识,而高斌请他题字,可见其良苦用心了。匾额经过十多年战火及抗日战争的浩劫,已经完好无损地保存了250余年。荷芳书院至今仍是清晏园的代表性建筑,其名往往高于园名,文人雅士也常以荷芳书院为题,写出了很多优美的诗篇,形象的反映出了清晏园的原景古貌,也但愿清晏园的好山好水能留给您一个好的心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