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模板10篇)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10:07:04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1 10:07:04     小编:笔舞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篇一

近年来,大庆市不断加大水资源保护和修复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水生态系统,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生态安全保障,取得一定成效。

1.1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水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为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市政府和大企业后修建了北引、中引、南引“三引”工程及大庆水库、龙虎泡水库、红旗水库和东城水库“四大”水源地。通过资源分配、工程建设和管理调度,我市现状可供水量为32.76亿m3,其中地表水可供水量为22.7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06亿m3,基本满足了现状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用水需求。,大庆市年供水总量21亿m3,其中,城市工业和生活6.2亿m3,农业用水12.5亿m3,生态用水2.3亿m3。供水量中地表水占67%,地下水占33%。城市设计日供水能力达到168.5万m3。2)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我市地下水经过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东西两大地下水降落漏斗,漏斗影响面积一度达到5560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曾达到53m。近年来,采用依法限采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地下资源管理,市区内地下水年取水量减少了1亿m3以上,超采区中心漏斗水位逐年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实测资料显示,西部漏斗区基本消失,东部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面积缩小为611km2,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上升了近30m,达到128.0m高程。3)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良好。我市被正式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几年来,在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节水、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5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主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城市供水系统管网漏损率从25%下降到19%,多项节水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开始建立,为水资源管理信息实现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决策科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我市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1.2水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水功能区划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为平台,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手段,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河湖湿地保护的综合保障体系,局部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状况有所好转。1)污水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全市污废水排放量5300万t/a,共有工业(100家重点企业)废水处理设施245台套,总处理能力达到223万t/d,年处理量5.1亿t,油田含油污水处理率达100%,工业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重复用水率达到92%。全市相继兴建了8座生活污水处理厂(东城、西城、乘风庄、八百晌、陈家大院、石化、申东、大同等),日处理能力达到44万t,处理率达92%。同时,积极加强中水回用,主要用于农灌、工业冷却和循环水、景观娱乐用水、杂用水,中水回用率达到50%以上。2)河湖治理取得好成绩。本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分期实施”的原则,实施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主城区三条水系和40个湖泡湿地已近1/3进行了治理(主要是黎明河、黎明湖、三永湖、万宝湖、乘风湖、碧绿湖、果午湖、新潮湖、燕都湖、明湖等),“河湖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城市滨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百湖治理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3)雨洪资源合理利用。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近几年平均利用云水资源5亿-6亿m3,洪水资源利用总计达到75亿m3。4)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加强。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沙化、盐渍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59km2(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796km2,其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为864km2)。5)水利风景区创建初见成效。黑鱼湖、红湖两个生态园区成功申请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a景区),当奈湿地和鹤鸣湖湿地属于扎龙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a景区)的一部分,龙凤湿地晋级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景区),连环湖、西葫芦泡2个生态园区成功申请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景区)。

1.3水管理能力不断加强

随着《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大庆水务一体化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编制了一大批水利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水利工程合理的建设、科学有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也为规范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创造了条件。2)以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为目标,初步建立起了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了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制度,水资源管理得到切实加强。3)强化了防汛抗旱的。组织管理,基本建立了机构健全、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程序规范的防汛抗旱工作组织体系。确立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4)水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正逐步加强,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五是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

2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庆市属于北方严重缺水城市,全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170m3,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m3的用水紧张警戒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禀赋条件、水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水生态退化问题也较为突出。1)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重视水资源的保护。主城区由于连续多年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水位漏斗区,引发了地面沉降、湿地萎缩、地表植被退化、地表水污染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河湖连通工程进展缓慢。全市有大小湖泡228个,其中市区90个,主城区40个。依据《大庆市城市滨水地区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在现状“三大排干”(西排干、东二排干、中央排干)的基础上,构筑“六河串联40湖”的百湖水系布局。从至今,主城区只有19个湖泊得到了有效治理,碧绿湖、东风湖和燕都湖等20多个湖泊治理迫在眉睫。3)水土流失问题还比较严重。全市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网络体系不健全,80%的强度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4)城市供水问题突出。供水设施老化严重,改造不及时等问题造成了供水安全事故频发。5)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仍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水资源要素在全市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还没有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篇二

摘要:农村环境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业生产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是农村环境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其治理的制度困境主要在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滞后;城乡二元主义的体制障碍;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存在误区。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农村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为:政府维度:强化立法监管、政策激励以及财政补贴;企业维度:加强外部控制与自我规制;农民维度:提高环保意识以及支付意愿。农村环境治理的宏观视角是必须坚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环境治理;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农村环境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通观当前农村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农业生产污染

首先,化肥、农药被大量滥用。

首先,化肥、农药被大量滥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曾经大力鼓励农民施用化肥和农药,尤其是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的“低能耗、低污染”的生态农业逐渐走向“高能耗、高污染”石油化工农业。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民普遍缺乏科学指导和绿色生产的理念,化肥、农药被大量滥用,大量的重金属、酸、碱、放射性元素、有机农药和化合物渗入土壤,严重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根据2019年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得知,从2005年到2018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从4766万吨增加到了5653万吨,增加了887万吨,平均每公顷施用量超过340千克,比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千克/公顷,增长了115千克/公顷;农药使用情况也一直在增长,从2004年的128.6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80.77万吨,再到2018年的150.36万吨,虽然有所回降,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2]。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富集在土壤内,久而久之会超出土壤自身的自净能力,破坏土壤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影响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威胁人体健康,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其次,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蔓延。一些城市在资本逻辑的诱导下,将大量的工业污染转移到农村。这些来自城市的工业污染物往往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要对这些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净化处理,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还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对于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农村地区而言,为城市污染买单,早已超出了其自身的环境负荷和经济实力。长此以往,农村地区将陷入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循环式贫困”的窠臼之中。再次,乡镇企业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在实现农村现代化及其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委实撑起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明日之星。但不无令人叹息的是,囿于有限的经济氛围、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乡镇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起点低;资金投入主要集中于造纸、印染、化工等“低技术、高污染”的领域;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管,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向水体、土壤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废弃物;加之农村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的落后与缺乏,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难以得到妥善的净化和清理,致使农村地区的水污染对农民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从2000年的81600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331592万吨,增长306.4%[3]。当前我国“癌症村”数量不断增加,已经超过247个,涵盖了27个省份,主要源于附近的化工厂、印染厂、造纸厂等企业生产的污染废水排放所致[3]。

(二)农村生活污染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户聚居愈益集中,城镇化趋势日趋增强。但不少地方的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只顾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环境状况,而对诸如随手丢弃农药瓶、随意倾倒动物粪便,马路、沟渠等无确定权属的公共领域则随意排放废水废渣、堆放生活垃圾。究其上述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为:一是囿于农村聚居点的环保硬件设施远远滞后于城市,甚至在不发达地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根本未予以配套。二是农民自身形成已久的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在农村环境治理中这一群体也尚未将环境保护这一理念自觉转化为行动并努力践行。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农村污水排放量大约为230亿吨,比2017年的214亿吨同比增长7.5%[4]。这些污水排放较为分散,随着雨水冲刷,进入地表径流、湖沼、沟渠等地下水体,造成农村地下水严重污染。三是随着农村畜禽养殖业的日渐规模化、集约化,尤其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大型养猪场、养鸡场、牛场数量众多,畜禽粪便污染亦已成为农村环境的又一重要污染源。

农村环境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强外部性、地域性及公共产权属性决定了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全国目前情况来看,农村环境治理的制度困境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一是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滞后。环境规制作为一种均衡各主体利益的杠杆,是国家进行环境要素保护和环境公共产品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毋庸讳言的是,多年来无论是环境立法还是环境执法层面,国家都把更多的资源倾注在城市环境的保护上,而对农村环境保护则有所忽视,至今我国尚未制定一部有关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方面的综合性、专门性法律。正是在这人为的制度性倾斜语境下,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处于悬浮的状态,无法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支撑。退一步讲,即使在某些领域有所立法,也往往是由于其与农村发展的价值判断不相符合而被搁置一旁,或是因其实践性不强而被作为粉饰门面的点缀物。譬如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方面的防治标准设计主要是针对城市的,故与农村的现实语境不相适应。二是城乡二元主义的体制障碍。通过均衡性制度设计促进城乡环境公共产品的均等供给是环境正义的应有之义,也是破除城乡二元主义桎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但如前所述,不无遗憾的是,国家在农村环境治理中长期依循城乡二元主义的制度逻辑,立法资源、执法资源、财政投入甚至机构的职能设定都统统倾向于城市的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在立法上具体表现为“城市中心主义”、“工业中心主义”,人为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利益置于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之下,割裂城市与农村之间天然的利益联结纽带,并在非均衡的实践逻辑下将整个社会的资源向城市倾斜,致使农民的环境权益被边缘化。换言之,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分析,农村的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被置于国家环境规制的序列末端。城乡二元主义的立法偏差、政策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和农民的平等权利置若罔闻。尤其是当前环境执法机构在农村基层仍未建立,执法与立法之间断裂,致使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与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缺位,农村环境监管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加之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于是种种负面因素的交织即为农村环境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三是干部考核指标体系的误区。诚然,目前我国虽已建构起以《环境保护法》为主轴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由于缺乏责任条款的威慑,政府往往本能地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到发展经济、吸引投资上,无暇顾及对环境风险的规制。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是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最为重要的两项指标,这两项指标与官员的仕途升迁紧密相连。因此,地方官员往往根据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有选择性的完成那些明确的、可量化的、带有“一票否决”性质的“硬指标”。而所谓“硬指标”的完成,则往往又是以牺牲环境和破坏资源为代价的。正是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的偏差,造成地方官员将缺乏准确性、有效性的统计数据用于粉饰农村环境治理的努力,从而阴差阳错地助长了农民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政治冷漠和不信任感甚至是合作的抗拒。

建设,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主动履行污染防控和治理的责任,合理克制自身对损失的厌恶与对利益疯狂的追逐等。第三,农民维度:提高环保意识以及支付意愿。农民作为农村环境的污染者和受害者,在掌握污染源的信息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在现实语境下,许多农民囿于自身文化素质、环保意识以及经济能力,常常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置若罔闻。因此,加强对农民环保共识的培育,首先能够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发挥非正式规范的内在约束力,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减少农药、化肥、地膜和塑料袋的使用,减少秸秆和垃圾的焚烧等行为;其次,有助于环保政策在农村的高效率执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可以增强农民对自身环境权益以及对子孙后代环境权益的维护,在思想和行动上由内而发地实践政府环保政策。再次,有助于促进村民在维持自身领域环境权益的同时,加强对周边可能威胁其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市场行为进行监督,这不仅减少了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监管成本,也有利于督促市场主体环境保护义务的履行。与农民环保意识的匮乏相比较,农民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支付意愿是严重制约农村环境治理的实际绩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农民作为农村环境的污染者与受害者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天然主力军,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收入与其环境治理的支付意愿之间成复杂的正相关关系。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框架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农业自身发展遭遇的压力与瓶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支付意愿是应对农村环境污染新常态的现实选择。以上是笔者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微观视角分析,从宏观审视的话,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坚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国内外相关经验表明,生态农业是一种较少依赖化肥、农药、激素和添加剂的“低污染、低耗能、高效率”的农业发展模式,其运作机理是借助完整生态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实现资源的多层利用和生物互利共生。生态农业客观上要求适度规模和集中统一管理,各农村地区可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环境采用家庭农场模式、“公司+农户”模式、专业合作社与土地股份合作、土地信托模式等经营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将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多元共治相结合,即在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大环境下,需要农户承担起为全社会生产安全农产品的责任,而消费者尊重农户并且为农产品支付应有价格,政府积极提供政策激励和资金扶持,企业有良心地履行社会责任。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选择、建构以及展开路径,既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与借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敢尝试。激发多元共治模式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正面效应,规避因压力型体制引发的风险,使政府、市场和社会成员之间形成良善互动,实现农村环境治理从“良治”到“善治”的进阶,无疑是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跨越的前景所在。

参考文献:

[5]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eb/ol].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篇三

一、藤桥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及特点

藤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发达。作为“全国千强乡镇”,藤桥镇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优势,并具备良好的生态建设基础,区内拥有国家级生态乡镇——双潮片区,以及2个省级生态乡村——临江片区和岙底片区,并于2011获得了省级生态镇称号。藤桥镇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成效及特点:

(一)组织管理构架健全

藤桥镇自确立生态文明创建目标后,迅速成立了生态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藤桥镇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各司其职,认真组织生态建设规划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建立驻村干部挂钩环保责任制、生态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等上下联动机制,协调解决生态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重大问题,确定各阶段的重点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人负责调处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基本实现项目化操作,并有完善的工作通报制度和交流制度,定期向区生态办上报信息动态。

(二)生态创建基础扎实

藤桥镇现已创建区级生态村39个,创建率达44.8%;创建市级生态村37个,创建率42.5%。去年,藤桥镇建设美丽乡村4个村(江池村、江心田村、金岙村、底山根村);美丽乡村精品线创建1条;市级历史文化村落申报1个,区级历史文化村上报10个,续建美丽乡村3个;美丽浙南水乡申报1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主体及管网配套工程、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等五个方面正在不断进行完善,生态环境质量逐年得到提升,生态满意度调查中公众满意度较高。轻工园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已经建成投入运行,园区内所有企业和周边村落的综合污水均已经接入污水处理厂,老镇区的五个村主管网工程已经完工,总体纳管率已经达到预计规模的60%以上。

二、藤桥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较为滞后

藤桥镇目前的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完善,仅有少部分污水管竣工,雨污合流现象严重。且由于市政配套管网的滞后,导致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排到河流、水渠、池塘。污水处理方面,藤桥镇接驳镇区(除轻工产业园区一期),包括新藤社区、藤南社区、南雅社区和岙底社区、戍浦社区部分村等处的藤桥污水处理厂,目前仍处在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编制阶段,项目业主尚未明确,项目的规划、用地、环评等手续也还在办理中。此外,仍有8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还在在建过程当中。综合垃圾处置方面,村镇级小型生活垃圾处置终端建设乏善可陈,横向对比浙江大多数村镇,都建有村级厌氧(好氧)垃圾处理终端,通过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即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在家门口进行消化。由于垃圾处理终端未及时跟进,依托现有的转运途径进行外运处置,致使不少环保意识较差的村民直接将垃圾丢弃到河道、农田,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藤桥镇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为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尤其是内源污染较为严重,化工厂、造纸厂以及零散在各个村落的小五金加工厂,再加上农民集聚区的生活污染,整体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藤桥镇内河水质较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等指标均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kgb3838-2002)中的iii类水体标准,基本上为劣v类水质。工业固废及居民生活垃圾无法得到有效处置,企业非法偷倒、焚烧工业垃圾现象以及生活垃圾任意倾倒和堆放现象普遍存在。

三、藤桥镇构建生态文明的建议与对策

(一)科学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一是科学谋划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成套工程,需要政府发力、市场给力、百姓合力,藤桥镇政府要将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确保经费得到保障。用好用实各项农业项目扶持资金,积极争取市区两级财政、生态办、农办专项基金向藤桥镇倾斜。二是明确专人负责。大胆任用专业对口,经验丰富,并对基层农业发展有一定理解的人员来承担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做到农业建设与生态发展齐抓共管。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划。从长远发展来看,应该针对生态农业制定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划,在蓝图指导下逐步实现发展目标;从措施保障来看,应从资金投入、绩效考核、统筹协调、生态补偿、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相关办法,为藤桥镇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导向。二是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力度。通过合理编制区域旅游规划,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定位近郊旅游经济,充分发挥“山水及用地资源”的优势,带动藤桥镇旅游休闲及其配套产业的整体发展。打造现代都市后花园,合理开发龙娘山、西洲岛、藤岩雅山、龙行峡、仙人谷等景区生态资源,使这些“天然氧吧”发展成为都市休闲游步道;建立户外运动拓展基地,通过与温州市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合作推广,建立藤桥镇户外运动拓展基地,制订合理的户外休闲线路,挖掘藤桥镇龙娘山、白脚坳、岙底龙行峡至泽雅林岙、双潮西坑村至岙底等穿越线路优势吸引广大户外爱好者来藤桥组织活动;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藤桥镇的红色旅游参观点进行包装策划,打造藤桥镇“红色之旅”一日行精品线路,在向全社会推广这些基地的展示教育意义的同时,丰富本地旅游的多元发展。

(二)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严格控制大气污染。深入实施《鹿城区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鹿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业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烟尘整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控制等六大行动。严格实施黄标车限行,通过持续开展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确保村镇建设绿色工地有序推进。藤桥镇今后应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依托标准件、制鞋等为基础的生态产业链,逐步转变高耗低效的传统工业模式,突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全面降低工业企业的能耗。二是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狠抓区域内重点污染源整治,巩固沿河沿岸直排企业和畜禽养殖场搬迁和取缔成果。加快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建工程项应严格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接入、管网建设和终端设施建设,尤其不可忽视农户户厕的改造和雨污分离的截污管网建设,要实现农村的人粪尿、洗涤、洗浴和餐厨废水集中收集,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三)着力加强环境监管力度

一是强化企业环境管理。坚持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治理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禁止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工艺和装备引进,同时积极做好与建设项目投产后的环境管理的衔接,确保增产不增污,把对环境不利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以此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克服新的结构性污染产生。继续深化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善排污申报制度,按照国家综合排污许可证要求,严格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力度,坚决查处不达标企业;加强对现有治污设施的管理,确保重点污染源的达标排放。二是加强固体废物治理。在完善固体废弃物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管理工作。积极支持生产工艺革新的研究,鼓励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建成藤桥镇工业固体废弃物信息库,并相应制定出工业固体废弃物交换的管理办法和鼓励工业固体废弃物交换的经济政策,促进和鼓励企业之间进行废弃物交换利用。对于危险固体废弃物要严格管理,落实有毒有害废物的申报登记工作,进行分类单项收集存放和集中处理,并对其产生、收集、贮存运输、无害化处理等环节进行专门化管理,实现无危险废物排放。

(四)全面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完善藤桥镇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生态环境监督员制度、村民参与环境保护决策制度等系列公众参与制度。涉及群众生态利益的决策项目和工程建设,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公众参与评价,通过公示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监督投诉。完善藤桥镇领导干部环境绩效考核制度。结合鹿城区绩效考核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群众评价表、生态满意度等内容纳入到基层干部绩效考核中和评优评选中,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机制对生态环境的引导、激励和鞭策作用。二是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深入机关、企业、村居、校园等单位进行广泛宣传。形成企业生态文化有建设,机关生态文化有落实,村居生态文化有阵地,校园生态文化有课本。设置全方位立体式生态文明宣传载体。在机关办公室、电子屏,企业厂区及外墙、村民活动中心、校园宣传栏等阵地上播发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让在藤桥工作生活的广大群众充分接受生态文明的教育。依托重大环保节日契机开展主题宣传。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地球日”等纪念日开展主题宣教活动,形成具有藤桥镇特色的生态文明传播活动和品牌。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篇四

我市生态禀赋优越,当以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积极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一方面筑牢沿黄控导工程连接线、黄河大堤、幸福渠及幸福路“三条防线”,大力实施黄河河道与滩区综合修复提升治理工程,实现黄河岁岁安澜,并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域内黄河文化,建设黄河国家公园,打造黄河文化标志性旅游目的地,以达到确保黄河安全、改善黄河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共赢目标。

二要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示范城市。深入践行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加强系统谋划,强化生态保护,聚焦大气、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精准防治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统筹推进造林绿化、空气质量、水土环境等全域提升,美化城市环境,将新乡建设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生态之城。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绿色发展,通过构建高端平台,引进尖端人才,掌握核心技术,加强清洁绿色环保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推进静脉产业园、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将新乡建设为国内重要的绿色低碳能源基地。

三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渐次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同时结合我市各地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无污染、环境友好、可循环利用的特色生态产业,如生态旅游等,持续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切实提高农村人民群众收入,让村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要做精、振兴文旅产业,实现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融合有机发展。依托我市独特人文旅游资源,充分挖掘牧野文化、比干文化、书院文化、宰相文化等文化资源,利用我市当地的共工、姜尚、毛遂、张苍、邵雍、孙奇逢等历史名人资源以及史来贺、郑永和、吴金印、裴春亮等先进群体资源,构建新乡文化体系,并将其融入黄河故道、湿地以及南太行山水风光等自然生态资源之中,讲好新乡大地上的“黄河故事”“太行故事”,进行综合深度系统开发,树立我市文旅、生态品牌,培育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篇五

由于生态林业的建设,能够为生态林业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将生态环境及其林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为促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而做出重要的贡献。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以借鉴。

1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必要性与作用

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讲,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变得尤为突出,并且对于我国某些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来说,已经慢慢迈入到科学发展管理工作中。就一些发展比较缓慢的地区而言,在推广新型技术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在审视具体状况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没有较高的生产水平,这样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对林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倘若想要打破当前林业状况的格局,那么相关部门应当把该技术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并尽可能充分的调动全部员工的积极性,共同解决上面的问题。不仅仅如此,相关政府机构在资金方面还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并且在问题解决上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价值。随着林业技术的推广,可以推动林业科技成果可以实现较高的转化目的。随着当前林业技术的不断推广下,依赖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特质做好恰当的优化,为林业技术能够和当地具体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供保障,推动林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林业科技成果具备较高的转化率提供重要的保障。随着林业技术的推广,可以推动林业有着较高建设水平,从而慢慢将林业的建设水平加以提升,相关工作人员依据自身多年的经验,慢慢转变成相应的科研成果,不断的学习新型知识。对于某些盐碱地区来说,推动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从整体上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而提供重要的保障。

2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意义

2.1生态林业建设的先导

生态林业是指遵循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原理发展林业,是合理利用资源并协调林业生产模式的体系,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生态林业建设具有综合性、技术性、社会性等特点,要求对农、林、牧等多行业进行整体调配、循环再生。这些特点和要求决定了生态林业建设需要以林业技术推广为先导,带动生态林业建设。

2.2林农脱贫致富的途径

目前我国林区贫困问题严重,虽然在制度改革之后林地划分有了一定的调整,但是仍然没有改变林农在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农的利益。林业技术推广能够保证林农的利益,增加林农融资渠道和抗风险能力,同时提供了技术培训指导,从而有效提高林农的收人。

3林业技术推广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3.1林农专业水平较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

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当生态林业在不断建设的过程中,林业文化及其相关专业质量都没有较高的水平。随着当前新型技术的大量涌出,对生态林业的建设也慢慢使用了新型的管理手段及其种植技术,然而还有一些地区没有对专业知识做到熟练掌握,并且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样就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新型的管理手段及其种植技术,通常还使用以往的方式进行种植,这样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对生态林业的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3.2推广方式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林业技术推广方式主要是根据国家政策和思想来进行决策的,其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若将林业技术推广着重于采取相关的措施来解决当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问题,间接地推动当地林业技术发展,目的是全面推动林业技术发展。然而,在实际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实际利益,这就导致国家与基层人民的利益出现冲突,无法及时进行协调,自然而然群众也就没有一定的积极性,也不会再主动参与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也就意味着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3林业技术推广的后备资金空缺

不但会存在工作人员技术方面的缺陷,而且资金出现不充足的情况也在某种程度上对推广工作的开展带来干扰。不仅仅对开发基层技术方面需要诸多资金的支持,而技术的开发方面更需要花费过多的资金。当前诸多相关部门没有对该技术的推广引起重视,这样就致使推广工作的开展因为资金的不充足而停滞不前,从而影响了对该技术的探索。与此同时,由于没有资金的支持,也导致某些干部工作环境不能得到优化,一直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这样会在思想上对这些人员的心理产生压力,从而致使相关人员往往是在迷茫的中不能热情的投入到林业工作中,这样就会对林业技术在未来道路上的推广过于缓慢,对生态林业的进程带来不利影响。

3.4推广人员的能力不足

因为该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这些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在比较偏远的地区工作,这样就会对技术的接收带来难度,倘若这些人员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那么就无法紧跟时代的潮流,往往对该技术的情况及其规律不能做到全面掌握。这样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致使相关人员不能灵活的应用该技术。不仅仅如此,还有某些人员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思想意识,不能和林农保持亲密的沟通,不能掌握林农的真正需要,从而致使该技术无法得到全面的推广。

4解决林业技术推广问题的对策

4.1加强林业技术体制改革,推进生态林业建设管理

由于随着当前林业技术的大力推广下,加大该技术的实施力度是必要的,主要依赖于相关科学管理及其合理的监督。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投入到林业技术推广里面,能够为生态林业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在林业技术推广方面还应当优化相关管理制度,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大该技术监管的力度,对存在的不足之处做好妥善的处理。不仅仅如此,从以往比较单一的.技术慢慢转变成多元化的技术形式,这样可以促使该技术渗透到生态林业建设的每一个方面。加大林业建设的力度,并尽可能推动该技术可以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设置相应的监管机构,进而为该技术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4.2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随着当前林业技术的日益发展,不但要紧跟时代的需要,而且还要遵循该技术在未来道路上的规律。自从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下,林业技术从以往依靠的进口逐渐朝着自主研制的方向发展,并且也建立了相应的技术体系,最大程度可以为林业建设质量提供强大的支持。通常情况下,因为林业行业有着诸多的特点,例如较高的经营成本、较多的影响因素等,这样也对林业技术提出了诸多的要求。只有研发出更多的新型技术,并有效遵循林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才能够优化林业规划系统,将生态空间加以拓宽,完善生态建设的相关结构,从而为生态林业的建设等相关方面提供重要的保障。

4.3进行林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工作

由于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也不会灵活的运用专业知识,所以对其招聘工作就显得尤其主要,相关部门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对这些人员开展培训工作。招聘专业型人才是必要流程,接着开展大型的教育活动,对林业技术不断的推广,从而将林业技术水平加以提升,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源头上处理好该技术在实际推广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4.4加强林业推广专业人员的队伍及体制建设

第一,相关部门需要对这些推广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并组织他们能够对新型技术及其推广方式做到熟练掌握。主动招聘专业知识较强的人才,尤其是那些具备年轻资本的工作人员,从而最大程度打破年龄结构出现不合理的情况,促使单位人才可以朝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第二,加大对人员素质培养的力度,促使他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推广工作的意义,进而增强责任意识,投入到喜爱的事业中,为推广工作顺利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5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林业技术的大力推广,促使生态林业在实际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都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并且可以得知该技术的大力推广成为了林业建筑的关键所在。倘若生态林业建设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该技术的价值,那么就可以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所以,相关部门需要对该技术做好不断的创新,并依据具体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只有这样才可以将该技术的整体水平加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娟.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14).

[2]卢政宇.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分析[j].种子科技,2017(2).

[3]韦岩.生态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4).

[4]邢东辉.生态林业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4).

[5]王晓云.生态林业建设及生态林业的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16(16).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篇六

今年,x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重点解决乡村建设脏乱差、人无厕、畜无圈、饮食不卫生等问题。

为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村,全省投资10亿多元。随着这项建设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生态文明村得以建成,许多农民的居住环境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怀着想要深入了解身边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心情,我来到了位于海口演丰镇的曲口生态文明村。从海口驱车20公里左右,沿途就可以看到去演丰镇的路标。演丰曲口片区,包括环东寨港的演东、山尾、演中、演海、边海5个村委会、92个自然村、1841户、6163人,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这里,就像进了乡村公园,连路边的路牌都花费了一番心思,木头做成的各种路牌不仅美观、大方,其造型更有味道,采用的是犁、船舵等造型,将海边农村的特色展现了出来。

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在当地一位村民的带领下,我参观了他们的住所。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真的不相信该地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居然这样好,甚至可以与城市相比较。红白砖瓦所砌的两层小楼,楼前种植的绿树,二者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协调。进入楼内细细观看,可以看到几乎每家每户都配有电视、音响、dvd等全套的家用电器设备。茶余饭后,三两人坐在一起看电视便成了他们的消遣方式之一。漫步于村中,我看到有的孩子在尽情嬉戏,有的人在织渔网,而有的人则出海捕鱼。从村民的口中得知,出海捕鱼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一年下来,村民们每户年收入约为3~5万。如此而来,每个村民都成了小富翁。对比于过去,这里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缺水、缺电、出入交通不便成了一直困扰人们的问题,但现在,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村民们可以正常用水,可以欣赏到精彩的电视画面,可以通过笔直的公路来往于城乡之间。

在演丰镇,无人不知红树林。当我来到红树林时,我立刻就被红树林的天然美所震撼。一丛丛浓密的树叶覆盖在水面上,每当微风吹拂,树冠的那一抹翠绿便随波荡漾。当地人亲昵地称其为“海底森林”。据介绍,红树林是奇特的植物景观,是生长在海南热带海边滩涂的一种特有的植物群落。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的重要生态环境,能防浪护航,又是鱼虾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由于该地红树林生长历史悠久,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所以不少游人听说红树林后都慕名前来观看。演丰镇就抓住这个契机结合当地4__年前因地震而形成的“海底村庄”等独特历史、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为旅游资源。游览红树林、吃着海鲜,看着乡村美景,城里人乐了,村里人腰包鼓了。

经过此次游览曲口生态文明村,我受益匪浅。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篇七

1、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大林业技术队伍建设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吸收高层次人员充实到林业技术队伍中,更新发展观念提升林业技术服务水平。

2、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重点进行林农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了解并掌握林业技术推广的相关知识,以此为平利县生态林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4]。3、培训活动要保持长久性,并且要定期进行培训,聘请专业的技术专家,在普及林业技术推广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林业工作者和林农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此全面提升林业从业者的生态建设观念。

3.2实现林业技术推广技术的多样化,重视技术更新

针对林业技术推广相关技术的多样化,可以从生产力阶段开始逐步进行,除了要对该地区的生态效益进行考虑之外,还要考虑技术更新的实用性以及生产成本。从生产角度进行分析,发展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过于看重生态效益,容易导致出现生产脱节的现象。另外,为了实现林业技术推广相关技术的多样化,要进一步加大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视力度,提升该地区林业技术推广水平,重点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以此实现林业技术推广相关技术的多样化[5]。

3.3丰富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加强技术推广水平

加大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推广的重视,并提高推广应用水平。

1、生态林业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要提升自身的认识,体会林业技术推广对于生态林业建设的意义,以此在地区间形成林业技术推广与学习的环境,建立林业技术推广更新的观念。

2、全面强化林业技术推广相关设备的建设力度。可以在当地建立完善的林业资源库以及数据库等一些信息技术平台,定期开展一些林业技术的应用展示,让林业生产人员可以进行经验交流,不仅实现了专业技术的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平利县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

3、建立具备现代化意义的林业示范基地,展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以此形成一定的引导效应,全面提升林业技术推广的速度,并推进生态林业建设步伐。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及林业生产企业也要对林业技术推广进行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此实现生态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6]。

3.4落实林业技术制度改革,强化生态林业建设的管理水平

1、在生态林业建设中进行林业技术推广,林业主管部门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及激励政策,以此支持林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生态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使林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有理可依。除此之外,要对林业技术推广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拟定具备合理性的技术推广与管理方式,全面强化林业技术推广的监督力度,解决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全面推动林业技术推广方式的变革,将不同的推广方式进行整合,以此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应用林业技术推广。与此同时,全面强化生态林业建设与林业技术推广二者的监督力度,相关部门也要结合实际状况设置针对性的监管部门,对生态林业建设与林业技术推广进行质量监督,以此对生态林业建设与林业技术推广过程的质量与效率进行保障,实现平利县生态林业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而推动当地林业建设的发展。

4结语

现阶段,生态林业已经成为保障环境质量与生态建设的主要建设项目,林业技术推广是推进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措施。为此,为了提升生态林业建设质量,切实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水平十分必要。但是在当前阶段的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的推广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以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为此,文章中结合陕西省平利县生态林业建设实际状况,针对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推广的相关问题,对其问题对策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春乐.浅议生态林业建设中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魅力中国,(14).

[2]余以超,余苗苗.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大科技,2016(26).

[3]王亚丽.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5).

[4]周桂荣,王林.浅析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5).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篇八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国民摆脱经济贫困状态时日不多并深受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接受和理解的环境保护概念较少,因而公民环境知识与水平、环境保护活动参与程度普遍不高,主要环保形式多表现为在政府倡导和引导下广泛的行政动员模式。且环境意识极度缺乏,国民被动的接受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环境保护活动,除大学或职业学校开设的环境专业外,环境保护行动更多是在中小学校的学生居多,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手段有限,效率较低,远远不能提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念出发,以形成生态系统内部动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高校为目标,以高校为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辐射源,把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视野转向各种形式的实践行为。通过生态文明校园的建立,在全社会形成良性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体系。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对所处学校的校园环境要求也随着不断增长,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在高校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生态体现着物种之间物与水、热、光等因素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是情感教育最好的学习媒体,能够使学生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一个健全的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为学生在环境教育所提供的实际生动的内容与素材,让学生适应融入群体的感觉使用多种感官去了解环境并思考遇到的问题,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护的实际操作中学习与环境有关的知识,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长期性生态体验、观察的环境和目标。在校学生身在不同的专业和班级也会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拥有独特的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理解和表现的方式,有本校特色的交往关系、生活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进行编写的校报、定期的讲座、社团及其他科学、娱乐、文化、体育等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会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充盈着大学校园的各方面建设,从而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生机和活力。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绿色生态校园的建设方案。充分反映出学院的办学、人文、时代等特色,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推进全院师生植绿护绿活动长期进行下去。以生态文明理念开展公共课程;加强生态文明课题研究。校园内添加具有人文内涵的标志。弘扬校园特色文化。并定期举办以“生态文明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都可以提升广大师生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热情,并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高校把创建文明校园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号召全体师生加入到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中来,美化校园内部环境状态,树立行业新风。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篇九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在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梦想。

3.1大力弘扬生态文明观,提高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建设、而是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靠某些领导、某些企业老板、某些老师、某些学生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会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培训教育、电视、广播、报纸的宣传,参与实践活动、发放宣传册等,来提高所有成员的生态文明意识,让大家在日常自己的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都能自觉地积极贯彻生态文明观。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篇十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学习,我们是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的实践活动,为此我们小组的成员在采访了校内同学,留学生和老师,在问卷中涵盖个人关于环保节约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常识,了解到大家对这一热点的理解和环保意识。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获益匪浅,我们知道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就必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而所谓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强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要再发展的同时忘了自然界的规律,必须顺其自然,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的面貌与功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