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选题(通用12篇)

2023年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选题(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16:05:07
2023年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选题(通用12篇)
时间:2023-10-31 16:05:07     小编:雁落霞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选题篇一

语文教学方法(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二)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三)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六)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七)自学法(自学—辅导式)(卢仲衡、魏书生)(八)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于漪)

4、案例教学法(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学法(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李吉林)

7、导读教学法(钱梦龙)

8、目标教学法(布卢姆)

9、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10、问题教学法(杜威、马赫穆多夫)

11、欣赏教学法

12、活动教学法(杜威)

13、点面教学法

14、愉快教学法(上海一师附小等)

15、成功教学法(上海闸北八中)

16、整体教学法(查有梁)

17、合作教学法(美国的斯莱文、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18、启发式教学法(《学记》、柏尝试教学法拉图)(邱学华)

19、设计教学法(克伯屈)20、发现教学法(布鲁纳)

21、创新教学法(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22、差异教学法(华国栋)22.单元教学法 23.比较教学法 24.程序教学法(普莱西、斯金纳)25.直观教学法 26.图示教学法(王松泉)27.暗示教学法(洛扎诺夫)28.竞赛教学法(罗树根)29.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30.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31.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32.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33.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34.迁移教学法(马芯兰)35.尝试教学法(邱学华)36.学导式教学法(胥长辰)

一、重视积累,灵活运用。

二、立足课堂,以‚内‛养‚外‛,温故知新。

三、阅读训练要整体感知,明确考点,抓住要点,讲究表达,重视创新。

四、作文训练要强化文体意识,通过一定量的作文练习,写出规范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五、关注生活,关注地域文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

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老师充分利用课前就已经布置的作业:你回家详细观察了什么动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不一会,有的写了小白兔、有的写了大公鸡、有的写了大白鹅……不光写了外型,还写了步态、叫声以及吃相等,许多同学写得很形象、很具体。

再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之前,老师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四季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

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教师如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从单纯的字词句的教学走向段篇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阅读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

一、拼音一定要掌握牢固。

二、积累词语。

三、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选题篇二

(一)学生参与性不高,主体作业没有真正发挥

将学生放到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思想,但是,当前的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虽然在形式上采用的是新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固守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导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语文课堂中,教师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即使是互动也是做一些表面文章,达不到真正的实质效果。这样单向灌输的语文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较少,影响教学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是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并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当成是花架子,只是在应付检查的时候使用,即使使用也是没有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导致将其当做教学活动的装饰品。此外,有的教师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根本就不了解,更谈不上运用,仍然是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来授课,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

(三)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学习效率提升不快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技巧,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得要领,缺乏技巧,其学习的效率自然会大打折扣。许多高中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探究的意识不强,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情感教育缺失,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

在语文学习中,积极的情感状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而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情感教育的因素,不关心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动力不足。这就使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最终造成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选题篇三

【关键词】设问;情感;人文

一、设问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立情景,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在学习中努力地发现情景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设问教学法。教师应利用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将设计的问题有效地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得出的结论为教学的依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循序渐进,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热情和兴趣。

如何进行设问教学法呢?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从中设计出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究和分析。对于问题较为偏难的情况,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对问题的讨论和研究,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和讨论,充分地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并对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老师对结果进行认真的评价,通过设问教学的过程,让学生把教学中的问题彻底吃透,提高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设问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设计的问题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从简到难,步步深入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情况出发,设置符合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的问题,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热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利用自己所具备的能力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创造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尤其要努力引导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投入到设问教学中来,鼓励他们积极的发言,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肯定,让学生体会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让学习不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信心。

进行设问教学法时,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如,在教学中,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授课水准,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语言过于生硬,表情严肃,缺乏幽默感,就无法激起学生对设计的问题情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不到设问教学的目的。此外,学生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时,教师要有能够控制课堂的能力,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防止因为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教学目标发生偏离。设问教学法是一项根据课本内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它能够在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情感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品质,利用情感方式,通过丰富的`感情色彩,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气氛,充分体现出文章内容的“美”,用情感来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描绘的场景之中,体验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所要抒发的情怀。例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老师引用一首催人泪下,符合文章题材的歌曲《父亲》,带领学生进入文章的阅读,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父子情深,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根据文章对父亲的背影、父亲的动作、父亲的语言、儿子的眼泪的描写,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一段话: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通过情感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伟大的父爱,去体会亲情,达到本课所要体现的教学主旨。

三、注重人文性教学

现代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人文性的特点,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分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习惯将文章分解开来,分别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枯燥的语法分析,单纯重视理解性和概括性的教学,将文章的整体意境给破坏了,忽视学生对文章欣赏能力的培养,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2)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被某些老师误解成为思想品德的教育,向学生生搬硬套地传授思想道德观念,而不是从学生的情感出发;(3)在采取人文性教学时,老师过分重视文章的思想意境,而脱离了现实生活和文章原本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使整体的教学思路发生了偏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进行语文人文性教学时,要以语言的思想文化为起点,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性,让学生体验每篇文章所蕴含的感情色彩,使学生将文章的鉴赏,当做是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真正感受到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充满终身学习的动力。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学习的目标,精选一些具有阅读意义和特色的文章,并对文章的内涵和主旨,展开讨论学习,使学生在反复品味文章的过程中,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提升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认识到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形成适合自己的,同时具有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结语

总之,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探究,把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利用设问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注重情感教学和人文教学的把握,整体推进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农尚仁.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2).

【2】付清莲.论初中语文教学之人文精神构建.理论经纬.2009,(9).

【3】李山林.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人文教育的实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选题篇四

20xx年9月,继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上海和浙江作为教育部指定的新高考试点省市颁布了试验方案,具体内容略有差异,但均规定20xx年起,考生的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成绩和学生的三门选考(选考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成绩构成。于是,“选考”成为普通高中教学及其改革的一个热点。在“选考”背景下,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格局发生了变化,学科之间的选择与平衡出现了新的情况,高考新方案对语文学科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

(一)考试类别、次数、时间的变化,直接挤压语文学习的时空

新高考涉及三个核心词:必考,即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是必考科目,高考时间与分值跟以往相同,英语可以考两次;学考,即所有学科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即从七门选考科目中,选择三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这样,每学年有多次高考(4月、6月、10月各一次),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又可报考2次。大量的考试和应考复习准备使得高一、高二的语文学习有点“靠边站”的味道:课时相对减少,阅览课取消,课外语文学习难以进行。

(二)语文自身学考内容、时间的改变,可能动摇语文学习的根基

语文的学考,以往是放在高三第一学期末,而新高考背景下,不少学校为了避免语文学考与其他“选考”科目的备考时间过于接近,便提前到高二第二学期的4月份。这样,在高一、高二语文课时相对减少的情况下,不少语文教师便只教授学考规定的篇目(浙江规定32篇,其中10篇还只是篇幅短小的古诗)。高中阶段只学习30多篇课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能够有效提升?同时,“选考”背景下,一些学生学政治、历史等文科的内容和时间更少了,这对提升认识水平、增加有效积累也是一种影响。

(三)教与学心态的变化,制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选考”背景下,语文教师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是过度焦虑,拼命地与其他学科争时间,甚至通过多发练习来“占领阵地”,结果自己身心疲累。二是过分淡定,语文课时相对减少,他们便“收缩”了自己的阵地,除了月考等考试中的作文之外,平时几乎不安排学生写作文,也不指导学生撰写随笔,原本的练字训练也放松了。而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只教授期末统考规定的篇目,甚至只教学业水平考试规定的基本篇目。

从学生学的角度看,为了眼前的选考科目能够获得好名次、好分数,便会提前进入高考状态,哪怕为了多得一分,也会多做大量的应对性练习,即使在第一次参考时考分还不错的学生也要尝试考第二次。这样,学生用于语文学习的精力势必减少。特别是一般学校的学生,学习时间更难科学地分配,而那些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一般的学生,更难在语文学科上有必要的投入。

二、基于新高考的高中语文教学布局策略

基于新高考带给高中语文教学的变化,需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思考,在高一、高二和高三的不同阶段,通过合理布局和科学落实,有层次、有重点地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充分利用首因效应,落实语文学习常规无论高考制度如何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还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写能力,而基本读写能力的培养,需符合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无论高中教学的形势和整体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语文教学都要符合语文学习的常规,比如,充分利用早自修和课堂时间认认真真地朗读,坚持撰写日记、随笔,阅读课外书报、名著,不断增加积累、开拓眼界、提升认识水平,等等。

高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首因效应。哪怕学生在初中对语文学习常规认识不足、落实不够,刚进入高中时也或多或少有一种“重新做人”的心理。这时候,如果语文教师提出一些必须坚守的常规要求,学生大都容易接受并愿意尝试。因此,在高中语文学习的第一课、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语文教师都要结合学习内容适时地提出并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常规。关于“写”的常规,可以尝试这样布局。开学第一天,在简述“写”之于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始、于课外完成第一个写作任务:以“我·语文·语文老师”为话题,写不少于1500字的文字。因为学生有东西可写,没有格式的要求,又想在高中语文老师面前留下至少不差的印象,所有的同学都会达到要求,有的还能写到3000多字。

开学第一周,结合必修一课内诗歌的学习,让学生听写诗人韩东的《读诗这回事》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约500字),然后让学生听教师念后面几段,课后把自己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有具体、明确的东西可写,自然也就愿意动笔了。在第一个月内,尽量减少同步练之类的作业,引领学生写自己的学习生活,写话题思考,写文本赏读。经过一个月的引领,绝大部分学生就能适应并顺应高中语文的常规作业“每日思考”——每天或隔天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本,周末不写而看一些书报和电视。

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哪怕语文课时少一点,其语文能力的培养也不会受多大影响。

(二)充分考虑阶段性、模块等因素,布局语文学习侧重点

综上所述,高一起始阶段,需要针对学生基础状况,进行学习常规和习惯的培育,应尽量减少用于月考、期末考的复习和讲评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好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可适当把一部分高二的文言课文提前到高一来学习,减少与其他学科考试复习的冲突。保证学生读熟现代文,背诵适量文言文,加学课外美文,养成思考中写练的习惯,是高一语文教学的侧重点。

高二的语文教学应在引领学生思辨、探究方面有所侧重,适当补充一些富有思辨性的、哲理性的课外美文进入课堂学习。在早读时,可复读高一的重点课文,以利于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可以把指定选修模块“《论语》选读”与“外国小说欣赏”穿插着教学,因为前者较枯燥且有大量的背诵,后者没有背诵任务,结合教学,可以使学习生活变得丰富,这样的安排更为科学。

高三语文侧重于复习、整合和能力提升,但从学科特点来说,高三语文不能只是复习,还应是继续学习。除了继续学好教材内容之外,可将历年高考试题中的一些美文引入课堂,做题之外,将之当作“课文”来学,既是学习的积累,也是对高考文本特点和测试特点的适应。

(三)充分考虑课程优化、重组,实现语文学习专题突破

课内时间紧张、课外空间压缩,优化、重组语文课程内容尤为重要。可以从学生综合能力突破的角度,合理设计一些学习专题。

单篇经典课文的学习可以开发为文体知识与能力训练专题。学习小说《品质》,可以适当增加课时,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全面的学习。如从情节安排的角度,从人物对话的综合功能角度,从次要角色(“年轻人”)的作用的角度,从第一人称表达的作用角度,从一般阅读与深入解读的角度,从小说的艺术魅力角度,全方位地引领学生探究。这样,一篇课文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类课文的专题学习。

如战争题材的类文学习专题,可以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个人的遭遇》《桥边的老人》等放到一块,从不同角度认识战争及其表现特点;也可以从主题角度组织类文学习专题,把高尔基的《丹柯》、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房龙的《〈宽容〉序言》和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篱笆那边》进行组合鉴赏,可以丰富学生对作品主题深刻性、思想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把握作家风格的角度组织学习专题,如把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以后》《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四篇小说放到一块,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小说结尾、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四)充分利用激励和促进等功能,优化过程性评价机制

充分利用测试的诊断、激励和促进功能,做好过程性评价,引领学生投入真正的语文学习,保持持续的学习活力,这在“选考”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写”的练习之评价,不是给学生打一个分数,也不是以考试中的高分作文来对照,而是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学生日常写作训练态度、亮点等给予肯定。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自写“懂的和不懂的”,学生交上来后,也可以把有代表性的内容展示出来。如果班上有较多同学写的东西被展示,展示本身便是一种极好的评价——被展示的获得自信与荣耀,没有被展示的也有了期待或压力。

比如,对于文言文学习的评价,不一定是出一张测试题(虽然那也是必要的),而可以用让学生朗读、上讲台背诵、脱离参考书看着原文翻译等方式进行交流与检测。

该有的阶段性检测,包括学校安排的月考、期中考等,命题时基于导向与激励,可以适当突破一些“规范”。例如,按常规默写题的分值只有四五分,但如果要突出对学生文言学习态度、正常投入的引领,可以增加分值至十分甚至更多。

另外,除了精心布局课内语文学习之外,还要有效安排课外阅读及其指导等事项。以课外阅读为例,寒假、暑假等相对时间较长的假期以整本书(如中外名著等)为主,要求撰写阅读概要、精彩片段赏析、成长启示等;周末以阅读相关期刊为主,兼顾观看新闻评论类的影视节目,关注社会,提升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评论能力;日常阅读则见缝插针,灵活机动,在浏览班级所订的报纸的同时,语文教师可针对学生特别是住校生忙于功课而很少接触课外读物的情况,每周印发精短时文或美文若干篇,例如意大利朱塞佩·托马西和迪·兰佩杜萨的《快乐与原则》、刘同的《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余光中的《写给未来的你》以及北京青年报的《中国留学生代表哈佛毕业生演讲》、中国女排再获冠军之后刘黎平写的《史记·郎平传》等,编成名为《边走边看》的小报,供学生在课间或作业的间隙随时翻看或阅读。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使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人生与理想的启示。这样的阅读,是一种综合积累,也是紧张学习生活的调节,深受学生喜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在新高考促进高中教学整体调整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不能被动应付,应积极地、科学地进行布局,使学生在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同时,也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选题篇五

旧的教学方法,阻碍和限制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阻碍和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扬弃旧的教学方法,要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初中文言文教学工作一些经验,浅谈自己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个人体会。

一、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

预习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课堂的学习扫清障碍;另一方面,充分的课堂预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跟随教师讲课的脚步,良好的吸收课堂知识。针对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教师可以在预习阶段起就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改变以往一味灌输的做法,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查阅资料,学会独立解决阅读中的难点和重点。布置预习作业时,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提出一两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思考,并标注出疑点难点,留待课堂一一回答。

二、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习,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数量很多,涉及的文学体裁也非常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教师老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采用传统的“灌鸭式”教学方法,其效果非常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实,在上新课前的一个星期,教师可以编写每篇文言文“导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特殊句式、重点文言词语、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提高自习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传统的录音机、小黑板、投影仪辅助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学新课改也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声音和图象辅助。所以,在教案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四、善于引导,以教学提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学提纲只是主线,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归纳以后才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文言文词语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也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所以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结合教学提纲去归纳是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一大课题。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对字词读音、字形以及作者的感情的掌握

教师范读、听录音机,让学生在“三读”(早读、午读、晚读)的时候能多次、反复朗读文言文,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和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让学生能在准确朗读是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

2.让学生查阅文具书,翻译课文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简单翻译,训练学生边朗读边理解意思,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字形、字音、字义,甚至一些重点的文言词语都能掌握。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非常繁杂,想要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文言文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归纳,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可以表扬学生,纠正学生归纳知识点时出现的错误或不足。

4.让学生分析文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文章的主要提纲,让学生据此去分析文章,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纠正后再让学生自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外作业,把归纳的内容系统化,形成课堂内、外一条龙。

5.加强当堂训练和课外训练

文言文的训练主要有理解内容、翻译字词句、掌握重点的词类活用、背诵默写、读后感等。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去训练,内容容易理解,翻译也比较简单,词类活用也能互相结合运用,背诵默写也能迎刃而解。读后感可以利用作文训练来完成,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写作、教师讲评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读后感的训练效果。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该多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作业训练、作文训练、单元测试或月考等形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争取能“日日清”(当天问题当天解决)、“月月清”(当月的单元测试或月考发现问题当月解决)。

文言文是历史的瑰宝,也是当今社会的宝贵财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可能永远停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的浅见只代表我个人观点,相信会有更多的语文教师能加入到文言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大潮中,让文言文的芳香能飘散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周成荣.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文言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0:82+219.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选题篇六

我市塘桥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进行了文言“同课异构”活动,三位老师同教《秋水》。一位老师采用传统的串讲模式,一位老师采用学生自学、教师适当辅导的模式,还有一位老师运用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的模式。三位老师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执教《秋水》,让听课老师在比较中来感受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异构”,是很好的校本研究方式。在此次“同课异构”活动中,特级教师庞培刚结合学校进行的《高中生态课堂中“问题导学”的实践研究》这一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研究,采用课题研究中建构的“五疑导学”教学模式执教《秋水》,既吸收了文言文传统教学的精华,又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五疑导学,让语文课堂因生态而高效。

首先,问题的提出——生态,这是解决课堂学什么的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有独到的研究,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那么,在学什么上如何体现出课堂的“生态”?这主要体现在问题的来源上。这一节课的问题来源有三处:一是教材设计的17个词、句问题;二是教师预设的问题;三是学生自主质疑时产生的问题。教材设计的问题是每位教师进行教学时都会关注的,教师在课堂上预设的问题是教师备课时特别设计的,这两个问题的来源司空见惯。生态课堂的问题来源不能仅仅只来自书本和教师自身,也必须要从学生那一头去寻找。所以,庞老师让学生在自主完成书本17个词、句的解释后,每人提出一个最想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学会发现问题。这也是学习的第一步——自主质疑。

朱熹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通过自学,找出学习困惑,记录各种疑问,从而在课堂中带着问题和疑惑进行学习。与无明确目的学习相比,这样的学习效果肯定会大不一样。事实上,学生寻找问题、记录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能力的过程。

其次,环节的设计——生态,这是解决课堂怎么教的问题。

《秋水》是苏教版高中必修3的课文,篇幅短小。这篇出自《庄子》的课文除了对庄子作了一点很少的注释外,没有其他任何注释,这在苏教版文言课文中绝无仅有。课文列出的17个词、句的空白解释或翻译,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有一定难度。如何处理?庞老师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课前自主质疑。让学生自主完成17个词、句的解释或翻译,并要求每位学生提出一个最想解决的问题,做好预习。

第二步是课堂互动排疑。首先前后左右交流,互相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充分暴露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或同学帮着解决。最后是课堂提问、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解决一些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

第三步是精讲释疑。根据学生课前提出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庄子写这篇文章到底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思?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河伯前后的思想变化,在分析变化的过程中明白这个寓言故事要说明的道理。在理解文本时,庞老师很善于结合具体语境,适当解决和巩固文章的有关词句。

第三,课堂的追求——高效,这是解决课堂效果怎么样的问题。

《秋水》一课中,自主质疑、互动排疑以及精讲释疑这三步中,第一、二步达到了重“言”之要求,让“言”的教学促进“文”的理解。第三步,结合文本情况,从内容理解、手法学习,再到题目重拟,达到重“文”的要求,并在理解“文”的同时适当巩固“言”的内容,使“文”的教学巩固“言”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加上练习馈疑环节,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很好的把握,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适合了学生的思维梯度,体现了生态课堂的基本要求,也实现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这一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此外,文言文教学不能就文言讲文言,因为文言作品对写作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读”“写”结合。在这节课中,庞老师设计了为课文改换题目的环节。这个设计首先能巩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为要换题目,学生就必须掌握课文的寓意,而寓意正是理解文本的关键;其次是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因为结合课文寓意拟出恰当题目,必须要运用合适的词语对文本进行高度概括。为了巩固学习效果,庞老师还布置了小作文《尴尬的瞬间》的写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叙一事,透一理”的写法。这种“读”“写”结合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能够挖掘出文言文的最大价值,真正使课堂高效起来。

总之,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庞老师的《秋水》一课,采用“五疑导学”的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因生态而高效。这一课的成功,也显示出了塘桥高级中学《高中生态课堂中“问题导学”的实践研究》这一省级课题的实践价值。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选题篇七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初探(九年级)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 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要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问题,必需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作综合研究。这是初中语文 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 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 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 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具有相对性。任何 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语文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根本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或绝对坏的方法。正 如巴班斯基所说的: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 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都妨碍达到另一 些目的。其二,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态度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 ,就越能找出适合特定情况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设备的多样化、现代化也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能。其 三,具有综合性。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综合体。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 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其四,具有多样性。正因为语文教学内容、目的呈 现出多样性,所以,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诸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研究 法、观察法、练习法、复习法、独立作业法、电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语文教 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 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应是:

第一,坚持启发式。启发式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 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 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其本质都应是具有“启发性” 的。坚持启发式原则的关键在于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既要尊重学 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不放任自流。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启发学生“内在动力”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 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

第二,坚持最佳组合。现代教学方法一般认为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 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这种高度概括的教学任务对选择教 学方法具有方向性的意义。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和内容所决定的,对教学方法的选 择直接起作用的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顾及到具体教学目标的规定。对教学方法的优 选和组合应注意它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实践性和迁移性。

第三,坚持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 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 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 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果将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 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分系统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发挥 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的讲述和讲 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1、讲授法。 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 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 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 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 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 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 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 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 。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现在注释 的角度说,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话。

翻译式串讲的特点与古文今译相近,但又有所区别。首先,古文今译是把古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译成现代汉 语,不能有遗漏,翻译式串讲则是有选择的今译,只把那些较难理解的句子或段落译成现代语言,而那些只需 解释个别语词就能读懂的句子则不必翻译,因此在形式上比古文今译要灵活一些。另外,古文今译既要求忠实 原作,又要求译出的文字通顺、流畅、准确,尽量反映出原作的风格特点和感情色彩,浑然一体,读来朗朗上 口,不能有支离生涩、前言不搭后语、文气不贯的感觉。而翻译式串讲,由于针对的是一句句的话,所以不必 过多地考虑全文的联贯性,只要能通顺、准确地解释出全句的意思,就基本上算达到了目的。

概括式串讲,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意义加以概括,用自己的话解释出来,而不用语词对译的方式 。当句子的含义比较丰富、深刻,用翻译式串讲无法充分表达时,就需要用概括式串讲。

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 边活动,避免繁锁,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而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 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防止教师唱独角戏,主观注入,平铺直叙。

第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

1、讨论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 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 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2、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 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 。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第三,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

1、问答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 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 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 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 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大体经过三个过程:首先,导其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 中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融合,这 里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不能领略作者:“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教师可以借助电化设备,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视听形象导其入境,也可以借助 诗意或是描摹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去感知美,发现美。其次,激其情感。文学作品是艺术家审美意 识的集中体现,多以情感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容,无论是优美还是壮美,必将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作家在写作时灌注了浓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饱含深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中的情 感交流,产生共鸣。教师也只有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和内容方面的情感因素,潜心体味,并用精心锤炼的优美语 言表达出来,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最后,领其评价。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作 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要以美去激发爱,以美感染人,从而丰富学生的精 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

上述三类系统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要视学生、课文等具体情况而定,但其出发点和落 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其潜在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一般说来,对 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向学生示范的方向发展,把这些方法最终变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要注意发挥这些方法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得纯熟而有成效。对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教与学 相结合的教学威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上述各种教学方法,虽然在以往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素质教育 的开展,我们还应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新方法,以便逐渐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 。在当前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应用和完善传统教学方法,笔者认为,首先 应处理好两种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 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无论是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还是对学 法的指导与实践,无不贯穿着这种统一。两者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这里“教”是前提,“不教”是目的;要想达到“不需要教”,必须先教。教的过程既传授知识又教给方法 ,特别是方法的传授必须讲解。欲以“不教”之手段达到“不需要教”之目的,是绝对不可能的。教师要将自 己的教学方法变成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将二者统一起来。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无论是学法的指导实践,还是教法的选 择和运用,抑或学法运用中的教法指导,以及教法指导下学法运用,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附教法于学法之 表,两者无不贯串着这种统一。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揭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运动规律,不仅反映了教法有其自身的特色,渗透着学法 指导的因素,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形成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不可分。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表明了现代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它将不断推动教学方法 系统的完善与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学方法的发展,首先应注意继承。继承是事物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 的联结纽带,它客观存在于语文教学方法历史发展的全部进程中。唯物史观认为,没有继承,便没有发展和创 造。教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在此前的教育教学基础上逐步 丰富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尤需重视继承,在批判的继承中严格选择,不能丢弃传统的精华。

创新是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来都是在个体或群体的创造中 发现出来的。人类智力的开发离不开创造,教学方法的发明创造又赋予智力开发以新的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 和运用重在继承、贵在创造。我们在重视继承传统教学方法同时,善于学习中外先进教育理论,在继承的同时 ,注意创新。

应当指出,处理好上述两种关系,并不等于适应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就自然产生了,它还需要经过 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一种集中广大 教师智慧之光的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一定会诞生。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选题篇八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认为学生只需要在自己的指导下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不需要另外花费时间进行知识点的拓展,这会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学效率下降。这实质上是因为教师把自己当作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填鸭式”教学手段的使用不利于学生下阶段的发展。

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一直保持在课堂中,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慢慢激发。因此,教师需要重视教学中观念的转变,这是高效教学的首要策略。观念的转变对教师而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现状慢慢地调整,要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学习。

教师需要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和学生成为朋友,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和教师说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这样教师才能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教师要主动地给学生提升学习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能自主地花费精力去解决这部分问题,在之后遇到相似的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点去解决,感受到了语文学习对自己发展的重要作用。

例如,我在对学生进行《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时先给学生讲述一部分基础的语文知识点,然后我给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解决其他的问题,在学生面临比较有难度、处理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给出指导,提供解决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之下解决这部分问题。通过教师观念的转变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学生也会主动地投入时间在知识点的研究上,从本质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情境教学的使用

情境教学是当下小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很明显的作用。情境教学实质上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在情境中能够降低学习难度,使得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同时,情境教学的另外一个作用是能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相对而言是比较枯燥的,很多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会加快教学节奏,使得学生成为了知识点的被动接受者,导致学生慢慢地对语文学习产生厌恶感。

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时需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发挥情境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使得教学变得更加高效,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点的研究和拓展中。情境创建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教师不断开发。情境教学的设计需要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真正地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将生活素材融入到情境中,通过生活素材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部分知识点,也能利用学习到的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帮助情境的创建,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部分知识点。教师需要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创建情境,把教学知识点更好地融入情境中,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得到能力上的提升。

例如,我在进行《詹天佑》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会先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关于詹天佑的背景故事,让他们了解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对他产生一种崇拜感,接着我会通过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给学生展示詹天佑在研究时的图片,给学生创建一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进行这篇课文的学习时会变得更加轻松,理解能力也明显上升了一种档次。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合作教学的使用

合作能力是当下人才必须的能力之一,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需要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合作教学成为小学课堂的常态,为学生之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这也是高效教学的手段之一。合作教学需要教师先对学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然后再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分层,每个学生擅长的部分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针对他们优缺点对他们分配,使得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弥补和提高,让学生在养成合作意识的同时也能发现合作对自己学习的积极意义,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教师在合作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和机会,而不是在合作的过程中默不做声,导致自己参与不到讨论中,降低了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先培养学生之间的情谊,让他们能够主动地交流,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否则会导致合作教学的低效化,使他们得不到能力的提升。因此,合作教学的使用也需要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出既高效又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之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四、课外教学的拓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仅仅通过课堂45分钟的教学时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教师需要拓展教学时间,让学生能够主动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点,保证自己下阶段的学习效果。课外教学的拓展需要依据当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去温习学习到的知识点,帮助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的基础变得更加牢固,这也能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加的成绩,满足学生之后的学习需求,同时这也是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会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堂任务,让学生去观察当地的建筑特色,并且将这种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记录下来,在下堂课进行展示,并且对最出色的同学小的奖励,这样的课外拓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会积极地进行相应资料的搜集,并且加深了对本堂课教学知识点的记忆,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延续性,让学生从本质上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课外教学的拓展,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保证他们之后发展的顺利。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选题篇九

一、如何理解口语交际的重要教学意义

新课标既然要求了小学语文应当以口语交际为教学主要内容,定有其实际教学意义。我们试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

1.充分考虑到小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在该阶段强化语言能力获得的效果更优于其他时期。小学生的学习思维还没有根本形成,各项能力仍处于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以良好的启蒙教育辅导,将对学生的各项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小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没有过多的耐心,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教师教学内容上,想要表达的欲望往往被课堂纪律所束缚,久而久之学生完全失去想要表达个人想法的积极性,表达个人想法的能力也下降很多,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走入社会都是及其不利的因素。新课改也正是意识到这一问题,将学生想要表达的习惯作为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加入小学语文课本,即保持的学生积极思考发言的良好习惯,又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语言的艺术。

2.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汉语作为中国人的母语。理应会应用并且用的恰当。当代教育对于汉语的有效性有所忽视,从小学生认字和汉字的读音方面都有相应的弱化。为了改善这一点,小学语文课本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强化学生写字认字的能力,更应该教会学生语言的应用。小学生刚踏入学校的大门,学校是学牛学习生活的小社会,所以学生的沟通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很重要,团队协作,结识友谊都需要语言的沟通。学生最终也是要走入社会的,沟通就更加重要,并且在社交场合更要会沟通,合理的语言和智慧的语言艺术都是要从小培养。

二、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1.拓宽口语交际教学环境。口语交际应当在各个学科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而不应该知识局限于语文课堂。以苏教版小学为例,一篇课文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前导入,课堂学习,课文总结,拓展延伸等内容,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设计有效的口语交际环节。例如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思考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尝试简单的分析。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思考分析能力。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同时,也是对口语交际的良好训练。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育中,口语交际应当是融入各种教学环节,尽可能捕捉锻炼的机会,潜移默化的将口语环节至于语文教学的核心位置。

2.以文章为中心,建立合理的`讨论话题。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取的课文多半是学生容易理解,感兴趣的故事或是生活场景,很适合使用场景再现的方法,立足于课文内容,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小学课本课文的选择具备足够的权威性,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语言知识、正确的句式和语法,所以立足于课文内容的场景口语交际,对于学生口语能力的锻炼是科学的高效的。教师在课文讲解时,可以设立角色扮演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以对话的形式重现课文内容,这样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同时,也将语言知识带入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得到的锻炼多了,实践得多了,口语能力也在科学的对话练习中得到了充分的加强。

3.师生加强互动,扩大学生交流圈。学生课间和放学时间,交流共同对象多是同学,而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在发展过程中,有些不好的语言习惯很容易在学生之间传播,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当充当起学生良好的沟通对象,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课堂上,师生可以通过问题探讨的环节,示范性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语言模范。课堂外的时间也可以主动和学生以聊天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课余时间与学生的沟通是拉近师生间距离的有效措施,抓住一切机会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高效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4.将学生合理带入社会环境,灵活运用课堂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可能存在不好的语言习惯,师生之间的沟通往往缺少话题,也就是学校内口语交际的环境过于简单,学生交流内容过于狭窄,对于语言内容的提升过于缓慢,所以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者科技馆,丰富学生话题内容,真正实践语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向博物馆的讲解人员提问题时,锻炼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关键在提问时语言的组织能力,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内容的良好体现。同时,博物馆的讲解人员以相对科学完整的表述解释问题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从中自主获得正确的语言知识点,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能力。

三、总结

小学语文开展口语交际环节是为了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人际交流能力,在学生语言能力启蒙阶段,给学生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发展性意义。教师在研究口语交际教学方法的时候,适当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建立学生感兴趣的语言讨论环境,积极调动学生对于语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并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充分锻炼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的课本为例,多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儿童故事和贴近生活的小故事,这对于科学选取口语交际主题很有帮助,结合教师在自由讨论过程中,专业知识的应用,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鸿政,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的生命教育观解读【j】教学与管理,(33)

【2】刘缘军,论如何将实践性教学融入小学语文锞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选题篇十

一、教学内容上突出基础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在此强调中职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的“基础”,而不必像普通高中一样对课文作深入的阅读赏析。况且对于初中基础本来就薄弱的中职生而言,打牢基础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如果还是对每篇课文作深入浅出的分析,那无疑是让他们“雾里看花”。那这些“基础”是什么?首先应该对课文作灵活处理,有的放矢。

如字词方面,应使其掌握一些常见的、或易错的,偏僻、艰涩的就不能拿来为难学生。课文内容方面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荷塘月色》的重点应该就是第四、第五、第六段,而这三段的重心应集中在第四段上,先让学生掌握几个字词的读音,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理清脉络(叶―花―香―波―韵),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背诵,接着再简单分析其描写方法及情感等内容;而对文言文,重心应是朗读,学生能较流畅地朗读下来,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

二、教学形式上突出多样性

中职生和普高生相比,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都有一定的差距,延伸到学习上,自然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就更不用说了。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高老师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外,很大一部分在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老师是“导演”。中职语文老师更应该是一名出色的“导演”。面对这样的“观众”,如何激发起他们的“观影”热情,是“导演”必须认真思考的。

学生是主体,突出主体,就是多让他们参与,多设计一些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有效方式。比如《雷雨》的阅读,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编排课本剧,如口语交际活动,让他们自己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他们有了获得感,才会有学习的激情。另外,由于中职语文没有高考升学的压力,对课堂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边城》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鸿门宴》可以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视频;《雨霖铃》可以听王菲的同名歌曲。多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丰富课堂内容,增添课堂形式,也是一种好方式。

三、教材处理上体现专业性

1.应充分挖掘课文资源中的专业因素课文在创作和编辑过程中,作者和编辑不一定有这方面的考虑,作为教者就不能只是“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中职语文教师需要针对任教学生的专业特点,把教材内容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让中职语文同专业知识衔接起来。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建筑专业的同学可以画出贾府平面结构示意图,这是手工制图的一个好机会;旅游专业的同学则可以编制解说词,制订导游路线。这种把课文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语文和专业学习互相促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对自己的专业的确大有裨益。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发生改变,会给语文教学带来一条希望之路。

2.应利用实践活动实现专业“准”训练《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课程要“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此,中职语文需要提升学生在职业岗位中需要的语文基础能力。职业岗位化训练是中职语文教学的精髓。实践活动则是实现“职业岗位化训练”的极佳方式。结合各个单元的实践活动要求设计出符合所任教专业的岗位化训练的活动方式和内容,让学生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掌握未来就业时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这是语文教学中所能提供的最为显著而有效的平台,也是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地方之一。例如,口语交际中的“介绍事物”这个实践活动,就可以结合各自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与本专业有关联的活动。对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模拟房屋销售情境,让学生对提供的一个房屋模型向顾客作房屋结构设计介绍。再如,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绿色伴我行―――‘走进生活,关注环保’宣传展”,可以让建筑专业的学生收集建筑工地现场有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东西的图片,然后让他们罗列出来,再对他们的收获进行展示,然后可以组织学生就这些污染能不能消除、如何消除或减少等问题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让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也在未来工作中能尽量减少或消除这些东西。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找出相应的'环保话题。如果一所学校各专业的学生同时把本专业整理出的环保内容进行展示,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绿色伴我行,你我都有责”的活动意义。

四、凸显应用文写作的就业因素

写作对中职生而言是头痛的大难题。他们的写作能力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布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他们往往抓耳挠腮费半天劲也无法完整地写出来。为此,在写作训练中,笔者会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完整的训练,抓住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和在今后学生实际工作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应用文作为训练重点,相对集中地进行强化训练,对文体写作则相对弱化。例如,对未来就业有帮助的求职信、合同、单据、应聘书、说明书等应用文,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专项训练,让他们不仅明白相应写作要点,更要能比较完整规范地写出来。如模拟向当地公司写求职信、模拟写年终总结等。

五、小结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是中职语文教学体现职教特色应当秉承的一条原则。中职语文教学要得到发展,必须有职教特色,这更多的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去研究探索。中职语文教学中实现语文与各专业的深度融合,需要中职语文教师们提升自己在语文学科知识与任教学生专业的相关知识,以此实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对学生的求职、谋生能力负责。

参考文献:

[1]郭海英.中职语文教学应体现职业教育特色[j].河南教育(下旬),,(6).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选题篇十一

摘要:

新课程改革实施好几年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种展示课、优质课为我们的改革铺好了道路,指明了学习、借鉴的方向,使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当我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时,一定要边走边反思,找寻改革中的缺点。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如今,只要提到教学改革,广大教师都会讲出许多理念和方法,可以说改革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课堂上,早已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早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学生小组之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早已不再是新鲜的做法。看来似乎课程改革进行得很彻底、很成功,但随着改革时间的增加,改革热潮逐渐平静下来,我们也逐渐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讨论形式化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于是学生都被教师分成若干个小组,上课时,只要有问题便让学生起立凑到一起讨论,然后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再点评一番,如此这般,一节课下来,学生起立讨论,教师点拨纠正大概要三四次。这种课堂教学,看似一改以前被动听、被动抄,学生在课堂上占了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了,但是静下心来想想,这节课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教学目的达到了吗?教师真正把握了吗?有一次听课,教师讲的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在朗读这个环节,该教师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朗读,小组内同学之间相互纠错。一时间课堂里热闹起来,各个小组里你读我听、我读你听。这期间教师便站在前面等待,最后找几个代表来读,代表读得都不错,这个环节便完美结束了。深思下来,这么处理朗读有些简单化、形式化,大有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意味。其实,朗读教学有多种,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体读、听录音读,都能收到相当不错的效果,真的没有必要非得热热闹闹地搞小组活动。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讲究一种氛围,比如讲诗歌时,需要一种诗意的氛围,通过教师讲解来塑造一种浓厚的充满情趣的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如果一节课如此三番地让学生起立讨论,势必会破坏这种氛围,效果不一定会好。所以,在改革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改革而改革,更没有必要为了迎合听课者的评价而特意走这个形式。只要我们设置了合理的教学目标,最后实现了目标即可,这其中的策略是灵活的,多余的活动反倒无效。以背诵为例,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拿出整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读和背,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小组活动,所谓的优秀的教学模式也不是非得拿来用,是让我们借鉴的,用于不用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学目标。

二、评价形式化

小学教师都懂得这个道理: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当然,这个道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里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有自己的独到的思想和人格,一个学生跟其他学生相比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这方面有些教师做得有些不妥,主要体现在评价学生时,都是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什么“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伟大了”之类的话。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你真是了不起”的夸奖,甚至是回答错误,教师也舍不得直接说出来,恐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这样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学生都听腻了,他们会认为教师是虚伪的,由此而看不起教师,更别说“亲其师,信其道”了。在评价语言上,我认为应该对错分明,是非分明。如在学生书写方面,不能不论好坏都夸奖一番,不好的地方一定要心平气和给学生指出来,加以认真指导。如果只是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鼓励学生而一味夸赞,结果可想而知。

三、忽视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

小学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非常重视对学生识字写字和理解能力培养。但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了。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上。于是,在语文课上,不论课文是什么题材的,教师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比赛朗读课文,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没有丝毫涉及。整整一节课,有时讨论,有时比赛,学生看似认真,看似积极,但等到真正测试时,有些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都不理解,更别说书写工整漂亮,作文语言优美了。还有的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把学生该说出来的、该写出来都写到课件里,只要打开课件读一读、看一看就行。

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毛病。针对这形式化的问题,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反思,为什么语文课堂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避免?我们是不是应该把传统课堂上的好的东西拿回来?也许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意味着地对传统教学彻底的否定和完全的抛弃,要不然算什么改革,因而在行动上往往全盘否定我们的传统教育。课堂上教师也不敢范读了,怕被批评说是一言堂;教师也不敢讲解了,怕被说是填鸭式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了,怕被说是挖苦讽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永不停,怕被说教学方式落后。这种完全无视文本、脱离文本、只走形式的课堂教学,哪还有从容的时间和心思来朗读、吟诵、感受课文中那些优美的词句?那些课堂讨论的问题,看似新鲜有趣,其实没有多大的启发性,哗众取宠而已,哪还有字、词、句、段、篇的落实?哪些看似鼓励的语言其实只是言不由衷的表演而已,那里起到了指导的作用?所谓的自主、合作和探索学习方式,究竟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呢?难道是只要讨论探究便有灵感火花迸发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暴露出的问题,决不会仅存在语文这一学科,别的学科同样存在。教学改革不是追求时髦时尚,也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强制,它是一个扎根学生实情,以自主快乐学习为手段,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的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进的教学改良活动,它应该是充满灵动和活力的,应该是不被任何模式和模版拘束的,不应该充满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陈艺真.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5).

[2]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j].语文教学通讯,2007(4).

[3]李燕飞.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个性风格”[j].语文教学之友,(11).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选题篇十二

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师的个人特点,是教学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形成后较难改变。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来发展教学个性,教师的性格外向、感情丰富、颇具想象力,其教学个性应向情感型或表演型发展;教师善于质疑和推理,性格深沉,理性思维强,其教学个性应向理智型或科学型发展。和自己的个性特点相背离,教师的教学个性就很难形成。语文教师要认真剖析自我,结合自身的思维方式、审美、修养、生活经历等来确定自己的教学个性。

2、塑造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以教学思想为依据的,不同的教学风格由不同的教育主张做支撑。具有丰富思想精神的语文教师,其教学风格才能是意蕴深邃的。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语文教学,在教学思想上有独特的见解,要有强烈的个性意识,同时还要具有不断探索和不断创新的观念和意识,这些都是先进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使教学风格有特色,老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超越和创新,使课堂教学模式更具新意。老师要能够准确地抓住教学中的突破口,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五大类,即语言类、感知类、实训类、欣赏类和引导探究类。不同类别中又包含很多内容。教师可以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对教学内容融入独特的理解和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实施新的方法和途径,以突显自身的教学特色。同时,老师也要积极借鉴他人的教学风格和思想,勇于创新,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教师要能够灵活掌握且不断升华自身的教学技艺。教学技艺是指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法则以及美学惊讶的要求,灵活运用动作、表情、语言等多样化手段所形成的一套具有个性化风格的教学活动。老师要善于发挥教学艺术的情感功能,教师要清楚教学活动本身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融洽的师生关系去带动、引领、感染学生,便于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4、通过有效反思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教学水平的提高除了依赖老师的不断学习和创新,教师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也是提升其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由于每位教师在个性特征、知识修养以及教学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要想使教学更具个性化,老师要具有较高的自我认识能力,要了解自己的教学特点、优势、倾向以及能力,并有意识地去构建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别人的教学长处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不足和差距,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比较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有效的自我反思即是对自身教学的审视,也是对自身教学的升华,通过反思老师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优势和缺点,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同时也是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有效手段。

5、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其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小学生具有超强的模仿性和崇拜感,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学生的突出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即使面对错误时也要巧妙地使用批评策略,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并积极改掉自身的缺点。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言行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以高尚的道德来陶冶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风格来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形成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双赢局面,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