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心得体会(优质11篇)

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心得体会(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30 15:55:00
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心得体会(优质11篇)
时间:2024-07-30 15:55:00     小编:紫薇儿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篇一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气候变暖是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这包括不可持续的城市化、工业化、能源使用和森林砍伐等。我们作为全球公民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计划。

第二段:认识气候变暖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首先需要我们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温室气体会留住大气中的热量,使得地球温度逐渐升高。气候变化会导致的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大规模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农业、能源和水资源的供应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三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步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加强能源效率:采用更高效的电器设备和建筑设计,降低能源消耗。

2)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通过使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清洁能源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3)低碳出行: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来减少汽车使用。

4)推广循环经济:减少浪费、回收利用和再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四段: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除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之外,我们还需要准备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的措施:

1)改善城市规划: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包括增加城市绿化、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等。

2)推广气候智能农业: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如高效节水灌溉、有机农业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物品种,以及食品采购的地方化和本地化。

3)加强自然保护和生态恢复: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防止和治理土壤退化和荒漠化等。

第五段:结论

应对气候变暖是世界范围内的挑战,需要全球公民共同努力。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发挥市民社会组织和公民社会的作用来应对这个挑战。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行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我们的地球,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篇二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你们好!

保护家园,就是保护自己;热爱家园,就是热爱生命。我们要用爱心去关注环境的变化,用热情去传播环保的观念,用行动肩负起环保的重任。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全人类能永远拥有美好的家园。为此,我们特向全体少先队员发出以下倡议:

1、以节水为荣——随时关紧水龙头,别让水空流。

2、以节电为荣——省一度电,少一分污染,多一分贡献。

3、以节粮为荣——爱惜粮食,让节俭美德代代相传。

4、珍惜纸张——参加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

5、养成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乱倒废弃物。

6、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能源,维护环境整洁。

7、爱护一草一木——做绿色使者,保持空气清新。

8、做动物的朋友——善待生命,与万物共存。

9、控制噪声污染——在教学楼及各种公共场合,不大喊大叫,不高声喧哗,养成轻开轻关、轻拿轻放和轻行轻走的文明习惯。

10、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奉献社会,传递爱心,传播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

同学们,为了建设一个蓝天碧水、繁荣和谐的新张店,请大家积极响应倡议,为绿色环保尽一份责,出一份力!

倡议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篇三

由于人们恣意的污染环境、破坏大自然,造成自然界的反扑,引发全球暖化、气候异常,产生了种。种圣婴、反圣婴现象。近几年来严重的风灾、水灾、火灾、融冰等,更使人们遭受空前的威胁与浩劫。

例如20__年8月,中度台风莫拉克带来豪雨,造成南台湾受灾惨重。从电视新闻及报章杂誌里,可看见高雄县小林村小林部落遭土石流掩埋、台东县知本温泉区金帅饭店倒塌等怵目惊心的画面,而如高雄县那玛夏乡、六龟乡、屏东县林边乡、佳冬乡、台东县卑南乡、太麻里乡等地,亦处处是满目疮痍、惨不忍睹的景象。

今年夏天,一共17个国家气温飙破历史纪录,而俄罗斯中部更因热浪侵袭引发森林大火,火势迅速蔓延至西部地区,迄今已逾70个城镇或村庄被毁,千余间房屋付之一炬,数千人无家可归,财物损失超过台币66亿7千万元,预料死亡人数将持续攀升。这次的森林大火是俄国40年来最严重的天灾,被大火吞噬的面积超过12万公顷。

7月下旬以来巴基斯坦遭遇的洪水是该国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水灾患。洪水淹没了巴国将近1/5的土地,约有万居民受到波及,迄今已造成千余人丧生,近200万人无家可归。

地球温室效应的直接影响,是使全球气象变异,产生干旱、豪雨和南北极冰山融化,全球第一大岛格陵兰岛的冰川,因为全球暖化,以惊人的速度融化,暖化危机,迫在眉睫。

全球暖化所衍生出的气候异常现象真是不胜枚举,这种。种的可怕灾患似乎在警惕着人类不能再漠视问题的严重性了!人们应该正视环境保育课题,想办法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身为学生的我们也应为拯救地球尽一份心力,例如:以脚踏车或大众交通工具代步(能步行更好)、节约用电、多种树、不要砍树等,大家一起从生活上的小细节着手,共同努力,不要再让可怕的全球暖化现象继续严重下去!

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篇四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098班 25号 刘美思

一 追寻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二)自然因素

1.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二 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1.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二)冰川融化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三)疾病肆虐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四)新冰河期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五)具体影响: 1.生态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暖,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2.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

3.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4.海洋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5.农作物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6.人体健康

(1)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篇五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的错吗?把二氧化碳的作用无限夸大,说成是造成“全球暖化”的罪魁祸首,这是不科学的。本文通过一系列数据和论证,证明二氧化碳不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进而证明全球气候变暖只是自然的变化,不是人类惹得祸,也不需要采取措施。

最近,由华人科学家陆尊礼教授带领的美国雪城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在大约500年至1000年以前,地球经历了不仅仅是局部地区才发生的全球性气候变暖现象。而事实上,当时全球气候变暖范围一直延伸到了南极洲。这表明,在人类还未大规模排放二氧化碳之前,地球就已经开始变热起来。在中世纪气候变暖之后,地球的气候又开始下降,甚至被称为“迷你冰河时期”。目前,一个气候变化专家组已经确认中世纪的气候变暖仅限于欧洲。因此有人认为,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人工”现象,而此次研究人员则证明,这种“气候变暖只发生在欧洲”的情况并不完全正确。

其次,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是极其微小的,只占空气分子数的万分之四都不到。从总体来看微不足道。不但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微不足道,人造二氧化碳对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是385ppm。而水蒸气在地球大气中的含量却高达 1,000-40,000ppm。一般认为,水蒸气的通常含量是1%,即10,000ppm。按照这个数值,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相比,水蒸气的通常含量,是二氧化碳的26倍之多。假定水分子与二氧化碳分子的温室效应是等同的。那么单单从分子数目上来看,水蒸气的温室效应就要远远地超过二氧化碳。上面的数据,基于的是纯粹分子数的同比重比较。事实上,一个水蒸气分子,与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他们的温室效应效应是不同的。水蒸气的温室效应要远远高于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唯一显著的吸收频段是在15微米的那个峰值,其他的峰值,因为过于狭窄,吸收的能量很少。再看看水蒸气,情形却完全不一样。从0.8到8微米的多个吸收峰,其中就有两个比二氧化碳的峰宽。从10微米以上,水蒸气的吸收频率几乎是连续不断的,更是与二氧化碳无可比拟。因此,即使在同等浓度下,水蒸气的温室效应也是二氧化碳的很多倍。

正是由于以原因,由水蒸气造成的温室效应,占到了95%。剩下的5%温室效应中,二氧化碳并没有占到100%。一般鼓吹全球气候暖化的科学家,在计算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是多么严重时,都故意不把水蒸气考虑在内,所以他们所说的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所占的比例,其实就是二氧化碳在除了水蒸气以外的温室气体中的比例。把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强度乘以二氧化碳在其他温室气体中的比例,与所有的其他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强度的总和比较,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在其他温室气体中的贡献比例是72.37%。而3.62%,这就是大气中所有的二氧化碳对于温室效应的总贡献。

根据美国能源部提供的一个数据表,人造的二氧化碳的总产量为231亿吨,而人造与自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总量为7931亿吨。两者相除,人造部分占所有二氧化碳总产量的2.91%。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来人造部分的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比例:

0.105%。换句话说,所有的人造二氧化碳加起来,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是952分之一,接近千分之一。

物理证据却显示,二氧化碳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只有从1975年到1998年时符合的。1935年到1975年,二氧化碳排放暴涨,全球却冷化;2000年至今,二氧化碳继续稳定增长,全球温度却没有继续上升,反而略有下降。2008年的全球冷化更是突出。2008年北极的冰盖面积最低点,比前一年增长了9.4%,面积增长 了39万平方公里。暖化人的唯一救命稻草,是继续盘弄那些经过大量近似,有大量可调参数的电脑模型,继续地象算命先生那样预测未来。地表测温站普查网已经实地调查了70%的美国地面测温站。用于提供历史温度数据的1221个测温站中,已经有854个被实地调查过。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这些气象站中,按照noaa的误差准则,误差大于一摄氏度的比例,竟然高达89%!换句话说,人造二氧化碳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比例,连温度测量的误差的六分之一都比不上。假如人类制造的二氧化碳对于地球大气温度的确有微小的贡献的话,这样的贡献,因为极其的微小,也会被测量误差所掩盖,根本是无法察觉的。盘弄电脑模型的“科学家”们,却能够从问题多多,误差惊人的温度历史数据上,推理出来贡献极其微小的人造二氧化碳这一部分,就是温度变化的罪魁祸首!

如上所述,人造二氧化碳对于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是千分之一多一点。但是要注意,这只是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比例。造成地球温度变化的因素很多,决不止温室效应这一项。现在有多位科学家认为,宇宙射线,或者太阳活动周期,通过云量的变化,与地球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2007年3月8日,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纪录片《全球变暖大骗局》,通过对多名气象学家的采访,认为地球变暖并非人类活动所致,太阳活动才有可能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否定全球变暖以及全球变暖是人类造成的重要证据有很多,包括地球的气候变化规律和太阳活动。有证据表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只不过是一个次要角色,如果追溯有100万年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就会发现,温和、适度的全球变暖只是1500年(加减500年)气候周期中自然变化的一部分。得出这个结论的重要研究来自1984年丹麦的威利·丹斯加德教授与瑞士的汉斯·奥斯切格教授的研究。他们首次公布了格陵兰岛冰芯的氧同位素研究内容。这些冰芯提供了一套地球25万年气候变化的历史档案。他们发现,在冰期和间冰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温和的气候周期。这一周期大约每隔1500年发生一次(加减500年)。根据这个发现,无论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偏高还是偏低,气候变化总是粗略地按着时间表周期性地出现,在过去150年,地球进入了一个温和的气候温暖期,而且这一温暖期将持续几百年时间。所以,现在人类面临的地球变暖是一种正常的周期现象。与1500年周期相关的证据是太阳活动影响气候,如太阳黑子的辐射。古海洋学家杰勒德·邦德在2001年11月16日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一份报告阐明,在过去的1.2万年里,北大西洋北部气候随着太阳活动的消长已经发生了9次冷暖更替。一些科学家认为,杰勒德·邦德等人的数据十分充分且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这样的假说:从上一个冰河时代以来,包括17世纪的小冰期,太阳活动主导着地球大约1500年的气候波动周期。

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活动现象。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4500℃。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常常成群出现,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太阳黑子的形成与太阳磁场有密切的关系。天文学家从1755年开始对黑子的活动进行标号统计。黑子最少的年份为一个周期的起始年,称做“太阳黑子活动极小年”;黑子最多的年份则称做“太阳黑子活动极大年”。

由于太阳黑子的变化,人类将地球气候变化和太阳活动联系起来已超过400年了。最引人注目的是,在1640~1710年,几乎没有太阳黑子活动。也就是说这期间太阳活动最弱,这应当是小冰期里最寒冷的时期(即蒙德极小期)。当然,天文学家们也都知道,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如果比11年的平均周期(在8~14年波动)历时长,将使地球变得更温暖。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知道太阳与地球气候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那么,太阳辐射的微小变化是怎样导致地球气候产生这么大的差异的呢?首先,我们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存在的,并且是强大的,太阳周期对地球气候变化的作用远大于温室效应理论。其关键就是宇宙射线。太阳辐射产生了“太阳风”,以保护地球免受其他宇宙射线的轰击。因此,当太阳活动比较弱时,就会有更多的宇宙射线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在那里,它们使空气分子发生电离并产生云核。然后这些云核就产生了低而湿的云团,从而将太阳辐射反射回外层空间。这样就使得地球变冷。第二个就是大气层中的臭氧。当太阳活动更加活跃时,更多的紫外线撞击地球的大气层,产生了更多的氧气,其中一些会形成臭氧。新增的臭氧分子吸收更多的太阳紫外辐射,从而使气温升高。计算机气候模型表明,太阳辐射只要产生的变化,就可能使地球的臭氧浓度发生2%的变化,从而影响大气热量传输。

温室效应理论不是万能的,在现实中,它也有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首先,最明显的是,二氧化碳的变化不能说明我们已经知道的地球近来发生的气候变化,包括罗马暖期、欧洲中世纪冷期、中世纪暖期以及小冰期。然而,这些气候周期变化却能很好地纳入1500年的气候周期。其次,温室效应理论不能解释最近的气温变化。当前的气候变暖大多数是发生在1940年以前的。之前,虽然空气中有人类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但1940年以后,尽管这期间工业二氧化碳大量激增,但地球温度却在下降,直到1975年还是如此。显然,这些事件和温室效应理论是背道而驰的,但却与1500年气候周期相一致。第三,大幅度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像温室效应理论与计算机气候模型告诉我们的那样,会产生可怕的地球过热。我们必须将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量效应打个折扣,因为每次增加二氧化碳的增量将产生比前一次小的温室效应。这样,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总量必将迫于二氧化碳容量而被“耗尽”许多或者大多数。

一份秘密报告称:到2020年,当英国陷入了‘西伯利亚’式气候时,欧洲主要城市将沉没在上升的海平面下。干旱、饥荒和普遍的骚乱将在世界各地爆发„„数百万人将死于战争和饥荒,直到地球上的人口减少到地球能承受得住的程度。富裕的地区如美国和欧洲将成为‘虚拟城池’,以防止数以百万计的被迫从因海平面上升而淹没的土地或不再能够生长作物的土地迁移出的移民进入。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在以往的历史暖期,粮食产量都是在持续地增加,主要是因为气候变暖提供了植物更多需要的东西,如阳光、雨水和较长的生长期。而植物不喜欢的东西在温暖期也是较少的,如缩短作物生长期的晚春霜冻和秋季初霜,以及能摧毁田间作物的冰雹。在过去150年来,粮食产量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海洋在变暖时输送二氧化碳,增加的二氧化碳不仅能为植物施肥,还能促使植物更有效率地利用水分。

今天人类粮食产量取决于农业技术远大于缓慢的气候变化影响。我们没有将饥荒的命运寄希望于现代气候变暖。同样,我们也没有将疟疾的命运注定于农药和纱窗的使用。事实上,自18世纪以来,世界人们在越来越享受食物的丰富度,其主要原因是归功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公元1500年,英国只能养活不多于1万人的人口。到公元1850年,由于农业轮作的知识和改良的农业机械,如播种机和收割机,英国能养活超过16万人的人口。今天,英国有近60万人,同样也主要依靠他们自己的农田。

最近历史上造成的大饥荒并不是气候或天气的问题,根本上是由“失败的政府”造成的。在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蓄意饿死数百万计的小农场主和他们的家庭(总死亡人数可能超过700万人),以作为政府尽快采取控制自己的土地为集体农场的一个途径。在1943年,有3万人死于现在的孟加拉。那一年水稻产量是比1942年少。不过,主要问题之一是,战事引发了城镇职工的购买欲望,从贫穷无土地的乡下购买可用食物。当时的英国当局企图避开日本的侵略,一直忽视了农村的饥荒问题。在1984~1985年,埃塞俄比亚粮食歉收后,虽然收到了西方国家捐赠的粮食,但是军政府用掉了大量的粮食以养活军队。老百姓只有离开位于军政府控制的小农场,去开垦遥远的不知能否维持生计的新的土地,才能得到食物。在军政府最终被罢黜前,有上百万人可能已饿死。而中国和印度的情况又怎样呢?中国和印度有二十多亿人口,而且印度的人口仍在增长。中国因高山、河流、沙漠和不稳定的降水量,其耕地严重受到制约。印度的季风气候使该国每年大部分时间免受干旱影响,但其水资源的供应也只能勉强满足本国需求。怎么解决这些国家未来在没有剥夺其他国家的生活必需品的情况下仍能自给呢?中国、印度以及世界各地的农作物产量仍在增加。如果我们继续投资农业研究,我们会找到新的方法来继续提高我们的技术。转基因改良棉花、玉米和大豆等已对中国和印度的农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然,庞大的潜在农产品进口到这些人口稠密的国家。一些土地丰富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阿根廷和巴西已经有很大能力扩大其农业产量。还有一些新兴的农业国,像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和乌克兰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和印度也从他们的非农产业和出口中盈利,因此越来越有能力购买这些进口食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变暖或变冷都有可能在一些地区引发长时间的干旱。我们有理由相信,加州、墨西哥、非洲都增加了干旱的风险,因为1500年的气候周期将继续其太阳驱动的过程。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长期的干旱将造成巨大损害。如果人类能够事先知道,即使是缓慢的气候变化,我们很可能会表决如何采取措施来应对。然而,在冰芯和沉积物中,目前并无迹象显示人类能够改变1500年的气候周期。我们从化石、树木年轮和气候模式中获得的信息显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可能发生这样的干旱是断断续续和不确定性的。我们仍然不知道,我们的后代将额外需要控制洪水或蓄水——不管技术是否能为他们提供这些服务。

因此,我们并不需要采取额外的措施来进行减排,这对自然气候变暖的影响甚微,自然气候变暖在未来数百年会沿着一个慢慢的不稳定路线前行,这将为农户、社区、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当民意和可行的技术确定哪些需要作出修改时,这些适应可能会渐渐地,在缓慢的递增中慢慢到来。

参考文献:1.《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

2.《人造全球暖化的骗局是怎么一回事?》

3.《一个方便的谎言——人造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篇六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越来越大,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不关系着社会资源的利用和消耗,能源的大量消耗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今一些不可再生能源却日趋贫乏,如石油、天然气、煤等矿产资源会在不远的将来开采一空,在没有找到可替代能源之前,节能降耗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大力宣传和推广节能降耗工作,这不仅是为了能源的充分利用,而且也是为了降低环境污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能源的利用和消耗者,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无一不在利用和消耗能源,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做到节能降耗为己任,那么我们就能为社会、为国家、为企业节约一份能源,减少一份污染。

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些节能减排的知识:

地滴起来,数量就很可观了。据测定,“滴水”在1个小时里可以浪费到3.6公斤水;1个月里可集到2.6吨水。这些水量,足可以供给一个人的生活所需。可见,一点一滴的浪费都是不应该有的。至于连续成线的小水流,每小时可集水17公斤,每月可集水12吨;哗哗响的“大水”,每小时可集水670公斤,每月可集水482吨。可见,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

节水方法:

1、随手关闭水龙头

2、一水多用

3、使用节水型水具

4、管理维护号输水管道。

二、节约用电 电能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能源,如今伴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因此带来的电能消耗。因此日常生活中节约用电意义重大。以下就是关于日常办公生活节约用电的一点建议。

1、做到人离电停、人走灯灭

2、规定空调开放的合理条件

3、采用节能设备与节能型灯具

4、对供电系统采用电容补偿

5、维护好用点线路

三、节约用纸

据有关资料统计:少浪费1500张纸,就可以保留一棵树,少浪费一百万张纸,意味着节约680棵树;一个办公室节约6吨纸垃圾,相当于拯救120棵树。节约用纸也就是植树造林。以下就是关于日常办公生活节约用电的一点建议。

1、文件资料的发行和联络,尽可能的使用电脑网络。

2、减少报告,记录的分发及减少纸巾的使用。

3、表格的优化组合。

4、打印时缩小字体和行距,减小页边距。

5、纸张双面打印、复印。

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篇七

温室效应

全球气候

平均气温

工业革命

对普通民众来说,全球变暖似乎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跟自己没啥关系,而现在,全球变暖的说法更是众说纷纭,我们的力量显得极其可微。其实不然,全球变暖是切实发生每个人身旁的事情,它会对地球上每个人的生活造成影响,衣食住行可能都会受到全球变暖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普通民众也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关注我们的地球的真实情况。

而全球变暖后的真实性,灾难性后果是否会产生,众说纷纭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值得我们探究一番。

一、全球是否在变暖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温室效应而造成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现象。

除了近几十年来的二氧化碳含量,我们也应该关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温度变化,下图是公元0年开展至2000年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在公元500年—公元1000年左右,地球温度大幅上升,即中世纪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出现的相对温暖的时期),在公元1400年—1800年左右,气温又降至2000年中的最低点,该时期被称为小冰期(little ice age)。

有人提出,因为小冰期的温度降低,导致从公元1600年左右开始,温度一直处在上升中,而且现在的最高温度也没有高于中世纪暖期的最高温度。因此,全球变暖仍在正常范围内,灾难性的后果如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并不会发生。

针对这种观点,另一种观点是:因为以上数据只是部分地区的(如欧洲地区),并不能说明全球温度是否也是这样,因此不具备代表性。如果需要知道全球温度的变化,应该调查所有地区的温度。但是有研究表明,小冰期的气候在中国的响应是十分强烈的,是与全球这一降温事件耦合在一起的。台湾高山湖泊于1320年开始出现冷干环境沉积,华北平原于13世纪80年代进入明显的降温期。除了云南、贵州地区降温不明显外,小冰期盛期在全国范围普遍出现低温期。因为小冰期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出现饥荒,中国明末饥荒连年,也是造成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综上看来,小冰期确实存在过,因此数据没有代表性一说不成立。

同时,俄罗斯的科学家提出另一种观点:目前全球变暖的现象其实与二氧化碳无关。尽管近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持续增加,但在不远的将来人们看到的情景将是:全球气温将进入变冷期。科研人员在分析了5千年、2万年、10万年间大气变化的数据后发现,每一次全球变暖时,大气温度和二氧化碳的表现都是一样的:首先大气温度开始升高,而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则要落后几千年。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速度要比大气温度升高的速度快,一段时间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速度就会超过温度提高的速度。当温度开始下降时,二氧化碳的增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二氧化碳的含量开始下降时,其下降的速度也会超过大气温度下降的速度。这样的状态一直保持到冻结阶段。因此可以说全球变暖是地球自我周期性调节的表现。

综上所述,不论全球变暖是否由温室效应有关,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上升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这是地球自我调节的自然过程,还是由人为因素(主要是温室效应)引起的超出正常范围的升温,还是不能确定的。

二、全球变暖的成因分析

要确认几个世纪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开始,气温的上升是否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加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上升,导致的温室效应引起的,现在观察数据可能仍然不具备说服力。

(1)、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1/3,到2003年达到370ppmv以上。在过去的42万年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未有这么高。大气二氧化碳的增长2/3是由矿物燃料造成的,其他则由森林砍伐、工业生产等造成。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在太平洋中央夏威夷的茂纳罗亚峰上设立4个7米高和一个27米高的采样塔,每小时采样4次,分析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下图是从1958年起莫劳岛二氧化碳含量变化。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浓度呈波浪状浮动,整体为上升趋势,目前保持增长的趋势。在1958~2019年间,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约70ppmv,相比于原来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约2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后,会吸收掉地面辐射,从而使得地面辐射留在大气圈内提高地球的温度,即温室效应,因此温度在一定程度上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

(2)、1940—1975年间气温没有升高,这表明除了温室效应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全球气温的变化。有人认为可能是太阳活动或火山活动。一份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最新研究显示,即使在太阳活动最不活跃的年份,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仍然比散发到太空中的能量更多,也就是地球温度仍然会上升。也有研究小组发现,与2004年相比,2007年太阳活动强度更弱,但抵达地球对流层的太阳能量净值却比2004年多。也就是说,当太阳活动减弱的时候,到达地球表面的可见光却增多了,从而促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相反,当太阳进入活跃期,反而可能会给地球降温。但是短期内的研究成果可能是偶然的,所以太阳活动因素的研究更需要长期的数据。而对于火山活动,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后,1992年、1993年欧亚大陆气温下降,这样影响到全球的平均温度。但是对于火山如何影响全球气温变化还是有待考证的。

(3)目前对已知的自然和人类活动造成辐射中,除了对温室气体的影响认识水平较高外,对其他的认识水平仍处于中低或很低的水平,如臭氧、气溶胶的直接效益和与反射效应等,对其引发的各种生物物理化学过程缺少科学的了解,并且得出结论所用的数据仅是近百年时段的数值模拟结果,不具备重复性,所用ipcc基于数值模拟得出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的结论存在硬伤。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气温度,但是是否是主要原因还有待考证。气温升高需要考虑进去的因素还有太阳活动、臭氧、气溶胶的直接效益和与反射效应等的自然因素,以及作出结论所使用的观测数据时间是否够长,以增加重复性减少偶然等。

三、我国的应对之策

不论全球气候变化的归因是什么,全球变暖的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气候变暖的幅度、原因与区域分布还有不少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等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些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不可逆的。所以研究气候变化并且及早采取措施来适应气候的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国内外并没有低排放高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所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的重任也应与我国的经济水平相符合,否则我国的经济发展会受到众多影响,能源使用也受到限制等。为应对气候变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减排策略为主要有待考虑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战略是建立在对全球变暖归因于人类活动上,如果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归因为自然因素,那么我们就该采用以适应为主的策略。因为无数的事实证明,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多么地不堪一击,“适者生存”在自然界得到了充分印证。如前所述,目前我们的研究还不能确定是什么造成了全球变暖,二氧化碳的排放可能只是原因之一,也可能不是,当然也可能是主要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大力实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来应对全球变暖,无疑是不明智的行为,如果最终发现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我们付出的代价将太过巨大,大大延缓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这样不能明确近百年全球气温升高的主因时,我们应该兼顾各国的贫富差别、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等的差异,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以适应为主的策略才是正确的。

(2)、加强气候变化的研究,提高我国气候研究水平

目前看来,我国气候研究的工作由于经费不足、组织不力等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也难为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谈判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持。因此,国家需要提高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加强对气候变化研究的组织与科研经费投入,以便开展相关的针对性研究。只有科学准确的气候变化研究结果才能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也能为中国参与气候变化这一领域的国际行动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3)、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虽然全球变暖的原因仍然不能确定,但是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却是事实,一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节约能源,因此,我国也应该在不减慢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大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另一方面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我们就必须勇于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节约能源。而这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企业的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而这也是我国经济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这是一个机遇。

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首先是能源的错置和浪费;落后的生产工艺,首先表现在能源效率的低下;经济决策和管理的失误,都会导致能源的损失。科学的企业发展理念尚未真正确立,一些企业仍然只注重经济效益的获取,而忽视环境成本资源能源的损耗。基于这个原因,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要迎难而上,尽快制定和完善中国能源的总体规划,提高中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

四、结语

以目前的科学研究成果看来,全球变暖已成为事实,但是归因是什么还没有强有力的严谨的证据证明是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因此,发达国家以此来约束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减排的重担强压给我们,显然是带有政治意味的,因此我们更应该理智地看待,在兼顾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节能减排。另外,我们更应该加强对气候变暖的研究,找出事情的真相,为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谈判找到足够可信的证据。

参考文献

[1]王绍武 龚道溢 对气候变暖问题争议的分析 [j].地理研究2001,20(5)

[2]秦大河 进入21世纪的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与对策 [n] 科技导报 2004-7 [3]陈泮勤 程邦波 王芳 曲建升 全球气候变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辨析 [j].地球科学进展2010-1,25(1)

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篇八

当我国西南地区持续干旱人畜饮水困难时,当美国大部分城市被大雪掩埋时,当北极冰川不断融化淹没岛屿时,我们不禁要思考,全球气候变化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除了气温升高小部分农作物产量得到提高外,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将持续不断。极端天气引发自燃环境恶化,气温上升引起部分物种灭绝,生态系统崩溃,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面对气候的变化,我们要抢抓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变挑战为发展动力,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追本溯源,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粗放式发展方式,是根本原因。经济发展过分依靠对传统能源的消耗,高能耗,高污染项目遍地开花,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利用率,低大量二氧化碳排向空气。立法不完善,是制度因素。长期以来,只注重发展,对环境保护,低碳循环经济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现有法律法规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大,违法成本低,不能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机制和发展循环低碳经济的保护机制。思想观念落后,是直接原因。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对发展低碳经济没有成熟的思维;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节约资源和循环使用资源。低碳发展技术落后,也是不可话忽视的方面。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循环低碳发展模式。解决碳排放污染首先要抓住发发展方式这个牛鼻子。要加快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坚决取缔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方式。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在环境影响和低碳排放、可循环上的各项指标。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水、太阳、风、核能,生物能产业,稳步推进替代传统能源。要提高传统能源源清洁化改造,减少排放二氧化碳。

要坚持依法治理,完善节能环保立法。坚持低碳循环的立法原则,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和配套制度,提高对污染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污染违法成本。制定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实施碳排放权购买制度,限制污染排放。

要加大资金投入,依靠科技进步,保障低碳循环发展。资金是发展保障,技术室保障的核心。要加大对低碳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开发节能家电,节能建筑、节能交通工具等节能技术和产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低碳循环经济。

要强化宣传教育、形成低碳氛围。坚持媒体的引领作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接节能环保内容和污染巨大危害,让群众意识到减排的自身责任。积极引导居民从身边做起,使用节能家电、改造废水用具、多乘公交出行、加强废物循环利用,形成节能环保的生活氛围。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爱护身边花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家庭园艺,充分吸收二氧化碳。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是关键。只要我们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依法治理,依靠科技进步和全民节能,就一定能实现科学发展的宏伟目标,“美丽中国”号巨轮就一定能在改革开放的巨浪中破浪前进。

中政申论在线批改中心 老师简评:文章先由排比句引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然后通过阐述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引出论点,再通过对全球变暖的原因分析体现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其次是围绕论点重点进行措施论证,最后进行结尾阐述,呈现了申论行文的基本层次。在分论点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应该主要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进行论述,其中“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传统能源”,反映的是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方式没有多大关系,建议考生注意紧绕分论点提出相对应的措施进行论证,把能源结构调整方面的内容单独进行论述。总之,文章基本掌握策论文的框架,分析到位,有理有力,是一篇较好的申论范文。

简介:本篇文章为中政申论的原创范文,文章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并分析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立法、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后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是关键,为“美丽中国”号巨轮保驾护航。

中政申论——唯一获得官方认证的申论批改系统,专业指导申论写作。

免费申论水平评测链接直达:中政申论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汇总

2014公务员考试备战突围之关键法则


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篇九

毁坏森林植被为牛羊开辟啃食的草场、种植大豆等牲畜饲料需要的化肥的生产、肉类生产、加工、运输等等,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到了总排放量的9%。

二氧化碳是最为人所知的温室气体。其实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是多种的,比如甲烷(methane)。

甲烷是文绉绉的说法,也叫沼气。不过,自然产生的methane的主要来源之一,不是来自中国农民烧饭用的沼气池,而是牛羊吃草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气。

说白了,就是牛羊猪打嗝放屁。

一头牛一天平均排放500升的甲烷气体。地球上眼下光牛就超过14亿头,这得产生多少废气?算不出来了吧,总之家畜产生的甲烷占到了甲烷排放总量的37%。

而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3倍。换个形象的说法,牛尾部产生的一克甲烷为全球变暖作出的“贡献”,是汽车尾气产生的一克二氧化碳的23倍!

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篇十

胡梦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国古老的文明。但是,历史上的黄河也曾多次决口,给下游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的泛滥、决口、改道有1500多次,河道明显的改流有20余次”。河道的每次决口和变迁都给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现在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南宋初年的“黄河夺泗入淮”。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抵御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李固渡(今河南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掘开黄河大堤,河水由决口滚滚东流,经滑县南、濮阳,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注入泗水,复由泗水入淮河,经徐州、宿迁、淮安沿线的淮河河道流入大海。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东临黄海,西接中原,南襟江淮,北扼齐鲁,古时汴泗二水交汇于此,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和黄河更是傍城而过,自古以来就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兵家必争之地。由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至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黄河流经徐州700多年。黄河的流经给徐州带来便利水运交通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黄河水患。在分析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水灾的成因的同时,重点论述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当前徐州水灾防治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本文所指的徐州特指当今徐州市管辖下的铜山(包括今徐州市辖区)、丰、沛、睢宁、邳州等地区。

一、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的考察

自公元1368年明朝开国至1949年建国前,黄河在徐州境内的决口达50余次,漫溢近20次。581年间,由黄河决口和泛滥而引发的洪涝灾害115次。其中,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之前,徐州境内共发生108次。“明朝276年间,徐州共发生水灾48次,平均不到6年就发生一次。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至咸丰五年(1855年)间,黄河流经徐州211年,期间,徐州境内共发生黄河水灾60次,平均每3年多就发生一次”。明清徐州黄河水灾频繁发生,是由自然气候因素和人为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自然气候原因

自然气候因素是导致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水患频繁发生的首要原因。黄河自古以“善淤、善决和善徙”而举世闻名。明清时期徐州是黄河流经的重要地区,也是苏北地区水灾频繁的重要祸源。著名地理学家白月恒先生对于黄河祸源,这样概括:“黄河自有始以来即为中国之大害者,其故有五,即水质浊、水势急、水量多、水患骤、水道善移是也”。总的看,黄河中游植被的破坏以及黄河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是导致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水灾频发的客观原因。

徐州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夏季多暴雨,大量的降水集中于特定的季节,短时间内地面降水量大增,于是便很容易造成水灾的发生。这种气候状况无论是古今人力所无法改变的,尤其技术手段还相对落后的明清时期,水灾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

另外,自明代隆庆年间以后,黄河水患逐渐下移。嘉靖年间黄河主要决口地段在丰、沛地区,到了隆庆前后,决口地段下移至徐、邳地区,从此以后,“河患不在山东、河南、丰、沛,而专在徐、邳”。

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河道狭窄而弯曲,是导致这一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频发的重要原因。清代乾隆皇帝在其《铜山县河神庙碑记》中说:“河自达豫而下,逶迤入徐境,道狭而曲,势迅而易沓;过此复迤迤数百里,乃挟洪泽之波以出乎海口”。郑肇经先生也在其《中国水利史》中描述徐州黄河河道之狭窄:“黄河自荥泽以下河道宽十余里至二三十里不等,下达徐州两岸群山夹峙,中间河道仅宽六十余丈,形如蜂腰,壅而上溃,有明二百余年间,徐州迤上,漫溢时见,徐城屡有冲决,皆由于此,为第一要害之地”。加上黄河“河水挟沙,而性又湍急”,泥沙的大量淤积使得徐州黄河成为地上悬河。当夏秋季节雨季来临时,短时间内集聚大量的降水,必然导致河水水量猛增,狂暴的河水受到沿岸堤防的阻挡,无处宣泄,河水便很容易破堤而出。

(二)人为社会原因

明清统治者实行的治黄保运政策是导致徐州地区黄河水灾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富庶的江南日益成为封建王朝主要的财赋供应地。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偏离,使江南漕粮的北运成为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明清两代政府更是把运河作为自己的生命线。为保障漕运畅通,违背河道变迁规律,在黄河北岸筑堤,人为迫使黄河经徐州向南由淮入海,为运河提供水源。

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后期至清代前期的治黄方法和手段中也存在很大问题,河臣们一味地采取堵塞的办法,在徐淮地区修筑大量黄河堤防,使得堤防愈高,黄河水流愈急,“决而塞,塞而复决,决无宁日,遂止弗塞,听其崩溃”,最终导致“河患极矣”。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任用靳辅治河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

吏治腐败,治河官员贪污治河银两,偷工减料也是导致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这在晚清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南河岁费五六百万金,然实用之工程者,什不及一,余悉以供官吏之挥霍。河帅宴客,一席所需,恒毙三四驼,五十余豚,鹅掌、猴脑无数。食一豆腐,亦需费数百金,他可知已。骄奢淫佚,一至于此,而于工程方略,无讲求之者,故河患时警”。人为社会因素大大加重了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的严重程度。

二、明清时期黄河水灾对徐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明清时期黄河水灾的频繁发生给徐州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地方民生的劫难

不忍睹。《明世宗实录》卷34记载,“大学士杨廷和等奏疏:经过淮、扬、邳诸州府,高低远近,一望皆水。军民房屋田土概被淹没,百里之内,寂无炊烟。死徙流亡,难以数计,所在白骨成堆。幼男稚女,称斤而卖,十余岁者,止可数十。母子相视痛哭,投水而死。官已议为赈贷,而钱粮无所措置,日夜忧惶,不知所出”。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历次黄河水灾中,天启四年(1624年)最为严重,对徐州城的变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顺治本《徐州志》对此次黄河水灾有详细记载:“天启四年六月二日,奎山堤决,是夜由东南水门陷城,顷刻丈余,官廨民舍尽没漂,百姓溺死无数,六七年城中皆水,渐次沙淤,议复旧城。”《明史·河渠志》也记载:“天启四年六月,(河)决徐州魁山堤,东北灌州城,城中水深一丈三尺,一自南门至云龙山西北大安桥入石狗湖,一由旧支河南流至邓二庄,历租沟东南以达小河,出白洋,仍与黄会。徐民苦淹溺,议集赀迁城。给事中陆文献上徐城不可迁六议。而势不得已,遂迁州治于云龙,河事置不讲矣。”由此我们可见,此次黄河水灾对徐州地方民生的危害的惨烈。水灾也使得徐州“洪武城”被淹没,徐州民众循照古城旧制在原址上重建新城,形成了徐州“城叠城”的奇观。黄河水灾对徐州民生的损害,明清史料中还有很多记载。如《明穆宗实录》卷34记载,“隆庆三年(1569年)闰六月,直隶淮、济、徐、沛及浙东西江、南江北大水,坏城垣,淹田舍,漂人畜无算”。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徐州、邳州及其属县地区发生严重水灾。据同治本《徐州府志》记载:“是年秋,大淫雨,花山河溢,石狗湖涨,坏郡城东南庐舍;沛、宿大水;窑湾堤居民为风雨所漂,死者无算。”

(二)自然灾害的加剧

黄河水灾过后,留下大面积的沙地和盐碱地,沙地不保水分,导致徐州“有雨则涝,无雨则旱”,自然灾害极为频繁。黄河水灾还使徐州原有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遭到毁废,这也是自然灾害不断增多的原因之一。据赵明奇先生《徐州自然灾害史》统计,明朝立国276年,徐州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有264种次,其中水灾有120次,旱灾43次,蝗灾31次。清朝统治268年,今徐州市辖境发生自然灾害大小计430次,其中水涝203次,旱灾58次,蝗灾30次。清人石杰在其乾隆本《徐州府志·序》中称:“余守徐五年于兹矣,无年不水,无岁不灾。”虽然有夸张的成分存在,但也可以表明这一时期徐州自然灾害之频繁。

黄河泛滥溃决带来的水旱灾害还致使徐州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发生显著变迁。徐州在明清以前自然条件优越,曾大面积种植水稻。东汉末年,徐州牧陶谦曾表东阳县令陈登为典农校尉,在徐州“巡土地之宜,尽灌溉之利,粳稻丰积”。北魏薛虎子为徐州刺史时亦言:“徐州清汴通流,足盈激灌,兴力公田,必当大获粟稻。”黄河夺泗入淮后的600多年间,黄水泛滥,造成徐州水系紊乱,涝不能排,旱不能灌,旱作物逐渐取代水稻,富饶的徐州逐步变为贫瘠之乡。

(三)南北漕运的衰落

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徐州段运河黄运合一,是南北运河中“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的一段。明正德以后,黄河日渐北徙,徐州黄河决口日益频繁,黄河水灾对南北漕运的危害也日益加深,甚至多次威胁到了漕运的安全畅通。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七月,“河大决沛县,漫昭阳湖,由沙河至二洪,浩渺无际,运道淤塞百余里”。隆庆五年(1571年)四月,“河复决邳州王家口,自双沟而下,南北决口十余,损漕船运军千计,没粮四十万余石,而匙头湾以下八十里皆淤”。正因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对南北运道构成了严重威胁,才使得明代政府决定开凿新运道以避开徐州黄河水患的侵扰。历经30余年,明朝政府开凿了泇河,从此“运道大通”。

泇河开通前的徐州,舟车鳞集,贸易兴旺,大批商船往来频繁,逐渐形成南北物资交流中心。明人陈仁锡《重建徐州洪神庙记》称:“凡四方朝贡转漕及商旅经营者,率由是道。”成化年间,李东阳在其《吕梁洪修造记》中记载当时的徐州“使船往来无虚日,民船、贾舶多不可籍数,率此焉道,此其喉襟最要地也”。朝鲜人崔溥在其著作《漂海录》中称:“江以北,若扬州、淮安,及淮河以北,若徐州、济宁、临清,繁华丰阜,无异江南。”

泇河开通后的徐州,由于运道东移,商品经济迅速走向了衰落。据万历年间的《明徐州蠲免房租书册》记载,泇河开通后的徐州,“在通衢街道数条,人烟尚而稀疏,贸易亦皆冷淡”。明人沈德符在其著作《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泇河开通后的徐州:“自通泇后,军民二运,俱不复经。商贾散徙,井邑萧条,全不似一都会矣。”泇河的开凿成为明清时期徐州城市兴衰发展的转折点。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代中后期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是泇河开凿的主要原因。泇河开凿之后的运道东移,则直接导致了徐州运河漕运的衰落。

(四)社会秩序的混乱

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繁,再加上自黄河“夺泗入淮”以后,宋元以至明清徐州黄河水患频发,天灾人祸接连不断,造就了徐州当地民众好气斗勇、崇尚武力的风气。据道光本《铜山县志》记载,曾任徐州知州的苏轼描述过徐州当地民风:“大胆力绝,人喜剽掠,小不适意,则有飞扬跋扈之心,非止为暴而已。汉高祖、项羽、刘裕、朱全忠皆在徐州数百里间,其人以此自负,雄杰之气积以成俗。”清代曾任徐州知府的潘榞在道光本《铜山县志》中指出:“其民之轻犯法,而命盗案之繁且重也。推求其故,盖繇乎民贫地瘠,其民贫地瘠之故繇乎八邑皆滨黄河。河日高而霖潦无宣导之路,民间土田或不能树艺,失其业者久矣。民贫而无家室之累,遂易轻生。”

武风气使得水灾过后的徐州地方社会秩序更为混乱。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九月,黄河决口泛滥,徐州、邳州及其属县遭受水灾。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春,因上年水灾,徐州、邳州及其属县丰、沛、睢等地区饥荒严重。由于黄河决口堵塞未竣,河水复涌,再加上政府救灾不力,以至于在当年六月出现了“山东、徐、邳赤地千里,大水腾溢,草根树皮掘剥无余,子女弃飨,道殣相望,盗贼公行”的局面。隆庆三年(1569年)闰六月,徐州、邳州及其属县均遭水灾。隆庆四年(1570年)三月,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李绍先奏言,“汪洋群盗四起,杀掠泰兴县等处,皆徐、沛、通、泰间被水饥民及江南所遣浙江、福建水兵,相因为非,滋蔓可虑。乞饬守臣多方抚剿,以安地方”。清朝光绪初年,徐海一带南下饥民“其人百十为一起”,“挨村索食,栉比无遗”,所到之处,“鸡犬不宁,无所底止”。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所带来的危害及其对徐州地方社会秩序的严重冲击。

(五)社会心理的变化

灾害对一个区域的影响不是瞬时的,而是长久的,具有延续性的。“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对徐州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和严重的破坏,城市和乡村屡建屡废,生产成果和生活资料无法得到可靠保障,人们的生存心理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等自然灾害使得原本勤劳积极的徐州人民,开始变得小成即满,小富即安,不愿意进行进一步的积累和生产。徐州人民逐渐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宿命心理,主要表现为“一耕而获”、“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这种心理造成了大量耕地因无人开发和耕种而荒芜,农业生产能力仅仅保持在最低生活水平上,基于农产品基础之上的城乡贸易和相关手工业也陷于停顿。同时,由于频繁的水灾和战乱,也使得商人不敢在徐州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城市工商业因而发展缓慢。黄河水灾导致了徐州地方民众社会心理的变化,这无疑对徐州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结语

黄河中游植被的破坏以及黄河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是导致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水灾频发的客观原因。徐州地区显著的气候变化也是导致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水灾频发的自然原因。但人为社会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明清统治者实行的治黄保运政策以及治黄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和吏治的腐败,也导致了徐州黄河水灾频发。黄河水灾频繁发生给徐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给徐州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成为徐州地方民生的巨大劫难;导致了徐州自然灾害不断增多和南北漕运的衰落;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还对徐州地方社会秩序形成了巨大冲击,促使当地民众的社会心理发生变化。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无疑是造成明清以来徐州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篇十一

当然,说牛羊猪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实在是冤枉。牛羊猪是人养的,养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吃肉。

而人类吃肉的胃口有增无减。拿英国来说,每年人均吃肉74公斤,比40年前增加了50%。

而世界上头号“食肉动物”在美国。美国人年均吃肉123公斤。

一些原来吃不起肉或不舍得吃肉的人口也开始大口吃肉。比如中国,49年的时候年人均吃肉10公斤,2009年达到了53公斤。虽然与一些发达国家比还不算甩开了腮帮子,但想想中国的人口基数!

生产一公斤牛肉,需要大约10公斤的粮食和蔬菜植物。饲养家畜已经占据了全球可耕地面积的67%!而联合国的报告说,照这么吃下去,到2050年,饲养家畜造成的环境破坏要翻一番。

这个地球实在是养不起这么多吃肉的人、人吃的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