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计算题 听有余数的除法课心得体会(大全13篇)

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计算题 听有余数的除法课心得体会(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21:49:54
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计算题 听有余数的除法课心得体会(大全13篇)
时间:2024-03-20 21:49:54     小编:ZS文王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计算题篇一

第一段:引言(150字)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绕不开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除法。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学习了如何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然而,在高年级,当我们接触到有余数的除法时,问题就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最近,我刚刚上完一堂关于有余数的除法课,这节课让我真切地领悟到了有余数的除法的重要性和应用。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

第二段:有余数的除法的基本概念(250字)

有余数的除法是指,在进行除法运算时,除数除不尽时产生的余数。在这节课上,我学到了如何正确地执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首先,我需要将被除数除以除数,判断商是否是整数。如果商不是整数,那么就意味着有余数。接着,我需要将余数写在除号上方的线上,并在下方写出一根虚线,然后继续进行运算。最后,我将得到的商和余数整理在一起,形成最终的答案。通过这个基本概念,我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流程和目的,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三段: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应用(300字)

有余数的除法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商业领域,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将物品分组的情况,例如将商品分成几个箱子或袋子。有余数的除法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计算出商和余数,我们可以明确地了解每个箱子或袋子内的商品数量,以便更好地管理和运输。此外,在数学中,有余数的除法还被用于解决模运算的问题,如求解同余方程等。正是因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这些应用,使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段:克服有余数的除法运算中的困难(250字)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我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我发现对于较复杂的除法问题,计算过程较长,容易出错。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决定在计算过程中多一些细心和耐心,避免因为匆匆忙忙而导致的错误。其次,有时我也会在将商和余数整理为一体时出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经常进行反复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最后,我还发现了一些关于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特殊规律,如被除数的个位数能否整除除数等。这些规律的发现帮助我更加灵活地解决问题。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提高了自己的运算水平。

第五段: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启示(250字)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是一门需要细致和耐心的学科。在面对有余数的除法运算时,粗心和急躁是不可取的,而应该保持细心和耐心。此外,克服困难和错误的过程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思,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运算。最重要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并不是一项独立的知识,它与实际生活和其他数学概念相关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和理解,将其与其他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总结(100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明白了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流程,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也通过克服困难和错误的过程提高了自己的运算水平。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不仅帮助我提高了数学技能,还培养了我的细致和耐心。我相信这种学习经历将在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派上更大的用场。

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计算题篇二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横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通过教学,可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和除法笔算打下基础。

教学时首先安排了同学们列队欢迎福娃的情境,安排这个情境的目的:一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列队欢迎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学生分析:

教学中,一方面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除法的认识,表内除法等,并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展开想象和思考,理解余数和除法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把抽象的学习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相互交流,这样学生的学习经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能够充分的发挥,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能够充分的获得,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能够充分发展.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问题解决的乐趣和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教

出示福娃动画,定格在五个福娃身上。

师:它们是谁呀?五个可爱的福娃出色的完成了把北京奥运会的任务,听说我们林州呀可美了,今天它们就来到了这里,欢迎吗?(学生:欢迎)

师:那我们就赶快列队欢迎它们吧:咱们班现在有40人。

(课件出示:共有40人,每队站8人,可以站几队呢?)学生答

师:你是怎样得出来的?(学生说算式,师板书算式)

师:40÷8既可以用口诀直接求商,也可以借助竖式求商。

(课前了解到学生对福娃特别感兴趣,从学生兴趣出发,用福娃动画引入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并以列队欢迎福娃的情境使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探究活动 

(一)1.讲解竖式写法

师:先写“厂”被除数40写在除号的里边,除数8写在除号外面的左侧,商3写在除号的上面。

问:商写在哪儿?为什么写在个位,为什么不能写在十位上?

师:接下来,把除数8和商5相乘,所得的乘积写在被除数下面

问:第1个40, 8, 5 ,第2个40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问:“0”表示什么意思

2.同桌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3.指名回答.

(二):巩固练习

邀请福娃去游乐场(课件出现游乐场画面并出示门票)

师:还是一张特殊的门票,就在你的桌斗里,赶快拿出来看看吧。你必须补充完上面的填空才可以顺利通过。

学生试做并讲解。

问:第一个空该填几?第二个空该填几?怎样计算?

问:看这两张门票可以通过吗?(实物投影出示错题)评讲错题,分析错因,并让学生改正。

(教师抓住时机,巧妙利用错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错误中进一步学习,在错误中纠正不足,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更加清楚除法竖式的书写及意义,为下面有余数除法的竖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师:恭喜大家,听小火车来了(课件开过一辆小火车,)

师: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坐上了小火车,欢欢呢?(课件出现:欢欢的身旁有一道竖式     问:我该进几号呢?)

师:赶快列竖式算一算吧,(学生列式计算。)

(这两道习题层次分明,由学生填空到独立完成竖式,可以使学生从易到难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

(三):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同学们划船。(课件出现:45人都划船最多可以坐满几条船?还余几个人?每条船限坐6人)

师:你得到哪些信息。

问:你会列式吗?

问: 45÷6怎样列竖式呢?学生试做,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实物投影出示错题,让学生发现错误的原因,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的书写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

问:“3”表示什么意思?

师:这里的3就叫做余数。今天我们对除法又有了新的认识,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2.横式写法

45÷6=7(条)...3(人)

等号后写商7,单位名称是条,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边写上几个小园点写余数3,单位名称(人)

读作:45除以6等于7条余3人

(结合划船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因为学生对无余数除法的意义,竖式书写掌握较好,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就能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

三:全课总结

(课件画面,今天我们玩的真开心,而且还知道了除法还能用竖式计算,同学们你们呢?)

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计算题篇三

教学反思

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有5个信息窗。其中包括:平均分,除法的意义、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有关0的除法,除法的简单应用,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信息窗一教学反思

青岛版除法初步认识的编排和人教版有所不同。它在第一课时就把两种不同的分法同时呈现。在教学时,一定注意利用动画演示和学生的操作,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不管分的过程是几个几个分的,只要是分的结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而象“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这类的问题中,已经告诉我们每只应分得的个数,可以通过学生动手分和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白,通过分可以知道:能分给几只兔子和几只松鼠,但还是每只分的同样多,也是平均分。最后可以区分二者的不同和本质联系。

《除法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二教学反思

信息窗5中说是“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但没有一道题是利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全部是乘加或乘减的应用题让人不可思议。如果让学生按部就班学习的话,就要复习乘法的意义。同时铺垫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长度单位认识米和厘米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的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来认识米和厘米,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于学生人数太多,这一环节准备不够充分,效果不是很明显。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举起你的食指,大家知道一个食指的宽度有多长吗?有些学生准备拿尺子上台测量,但又不知道怎么读尺子上的刻度。我开始引导,老师认为食指有一个一角硬币么长。谁能像老师这样用你手边的物品来测测纸条的长度,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学习用品测量了食指的宽度,有的说有一个田字格那么宽,有的认为有一支钢笔的宽度么长.....为什么同样的物体,选择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测出的结果会不一样?由此启发学生想到:应选择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去量。虽然学生被老师一直牵着转,但还是体会到了测量需要同一个物品做标准。

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首先让学生找到尺子上的1厘米,用眼看,把1厘米的长度印在头脑中;用手比划,感知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当学生完成这一流程,已基本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

“用厘米量”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的是“看老师测量的方法对吗?”让学生在老师错误的操作中掌握规范的测量方法,同时在测量之前,让学生进行估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由于学生只是初步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但学生对估测很感兴趣。

由于我部分学生年龄偏小,不明白宽度的意思,把食指宽度看成是食指的长度。如何让学生对文字的更好理解,我得好好思考思考。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一)

在中“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长度单位,如:米(m)、厘米(cm)、毫米(mm)和分米(dm)。学生已经基本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含义。所以在此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学习认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千米的含义。教材先设疑:“1千米有多长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学生熟悉的运动场中的跑道来进行引导: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从而自然而然得出千米和米的关系式:1千米=1000米。教材通过活动安排引导学生对“1千米”进行由概念的认识到具体感知: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最后“做一做”布置了一项校外活动“和老师一起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长。”来加深强化学生认知。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要建立起“1千米”这一没体验过的观念,难度还是比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先复习,做到温故知新。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从复习长度单位“1米”的的感性认知和距离测量,到认识“10米”、“20米”……“100米”、“200米”……最后引出“1000米”。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自然过度“1000米”还可以表示成“1千米”,完成“千米的认识”这一学习目标任务,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这一系列的教学引导活动,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千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对于这些八岁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难想象和接受的,如果只凭我的引导,全靠小学生自己去凭空想象,是不容易达到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需要很多学生身边长距离的实际例子进行想象,所以我让学生通过说说“我家离学校有多远|”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认识,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距离概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二)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充分考虑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少经历,建立“1千米”的长度感性认识比较困难。因此,我根据教材的编排和请示学校领导,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请体育教师合作带领学生用一节体育课“远足”到一处安全的公路路段进行“1千米”测量和行走。这样学生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由于学生对户外数学活动的自由感到新奇,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到路边景致,对于长度测量和体验的关注减少了,没有完成测量过程中的长度计数和计算任务,使得学习活动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今后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安排好学生任务分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每位学生有参与活动的合适任务和内容,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是应用数学的乐趣。

对于这节课时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发挥网络的强大信息功能,用卫星地图的测量工具,让孩子们认识城际间的距离和家乡地理环境的长度,创造条件让学生对于长距离的认识获得更多信息。

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计算题篇四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空间一)借助“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有时会出现剩余;并通过表内除法与有余数的除法分的结果和横式的对比,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2)(空间二)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并通过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余数的特点。

(3)(空间三)借助“用小棒摆五边形”的活动,结合前面摆三角形、摆正方形的活动,深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空间一、二、三)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对比中,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空间一、二、三)在用小棒摆图形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具:白板课件

学具:学具袋(12根小棒)

空间一:借助“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它就藏在学具袋中,快打开看看它是谁呀?生:小棒。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和小棒一起来学习新知识。

师:请你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比比谁摆的最快?

生:动手摆。

师:你摆的可真快!能告诉大家“你摆一个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你呢?

生:我摆一个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指两人说完整话)

师:也就是说:(课件出示)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

2、用6根小棒摆三角形,复习表内除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出这样的6根小棒,(课件出示:依次排开的6根小棒,并在“每

3根摆一个三角形”前面出示“6根小棒”。)

师:接下来,“6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大家赶快动手摆一摆。

生:动手摆。

师:谁到前面来摆一摆,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生:(在白板课件上操作)6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我摆了2个三角形。师:摆完了吗?嗯,6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正好摆完。

师:谁能用一个算式记录刚才摆的过程?你说呢?你再说说?

生:6÷3=2(个)(师板书)

如果学生写成6÷2=3,师:谁跟他列的不一样,你们同意谁的`?说说理由。

师:能告诉大家你们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吗?

师:在除法算式中它们都叫什么,谁还记得?

生:6是被除数,3是除数,2是商。

师:这个算式读作:(生齐读:6除以3等于2。)

师:“7根小棒”,还是“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赶快动手摆一摆。

生:动手摆。

师:把你摆的结果先和你的同位说一说,并商量一下,这回该用怎样的除法算式来记录?生:同位合作。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说?

生:指名到白板边操作边说。

预设:7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2个三角形,还剩1根小棒。(生如果说不全,教师要引导说全)

师:在除法算式中,我们知道7是被除数,3是除数,2是商,那这1叫什么呢?生:余数。(就是剩下没有分完的那部分。)

师:重新规范板书:7÷3=2

师:为了区分商和余数,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六个小圆点,看像什么呀?(像省略号)然后写上余数1。这个算式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生:指名读算式。

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计算题篇五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7枝铅笔、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10根小棒。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

4837+558728

24679567497

18342694459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跟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看)

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2、教学教材p55例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观察例2图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

(2)把例2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1,口算:326=5(组)2人

学生2,笔算

(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式子中的32、6、5、2各表示什么意思?

(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做教材p55做一做。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计算题篇六

核心提示:本课是有余数除法,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改理念和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计算教育学的方法。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一、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意义

以往学习有余数除法,是通过一个简单演示、一道竖式讲解和一道题做一做,告诉学生余数和有余数除法;再通过一道竖式的试商告诉学生余数要比除数小,然后配以多道计算题加以练习。这样纯粹是算理算法的学习、强化计算训练,单调重复地计算使学生倍感枯燥无味,并由此生厌,而且信息量少,思维狭窄,未能把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未能通过数学学习开发学生智力。本课的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用花盆布置联欢会场、分食物、摆学具、包装面包、校运动会的很多情景等等。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在心理上驱动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重点通过分食物和摆学具这两种生活情景,了解到平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一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平均分。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二、在操作比较中探究方法

本课的教学通过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比较认识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习,并且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操作比较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探究,自主发现问题,使他们逐渐养成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借算法多样化激活思维

本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例如摆学具时,学生能用乘法、口诀、估计、画圈、倍数关系等方法做除法,在课上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想解法,把思维激活起来了!

四、在实践应用中加深认识

通过情景体验有余除法,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有余除法,从而更理解有余除法的意义和更熟悉有余除法的算法。

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计算题篇七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计算题篇八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加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对比,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这节课其编排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除法的特征。

教学中,首先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交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师对学生思考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体会,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按要求摆学具。接着练习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巩固理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另外,在练习设计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基本练习,综合练习,还有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1、 知识与能力: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游戏名称——你来说,我来找。规则;伸出左手,从大拇指起数数,1,2,3,4,5。再轮回来从大拇指数6,7,8,9,10……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同学们,只要你说一个数,老师很快能说出对应的手指。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操作、感悟中学习有余数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计算题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3. 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 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课时: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小棒、圆片、三角形。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 出示10÷2

1) 请学生口算,师板书。

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 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 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 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  出示表格,并填完整。

每人分几根 分给几个人 还剩几根

2  

3  

…… …… ……

4) 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根、5根、6根,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同桌分,再将表格填好。出示:

每人分几根 分给几个人 还剩几根

2 5 0

3 3 1

4  

5  

6  

3.  汇报

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 交流

(生独立列式)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生答)

问:按要求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3)生齐读算式,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  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6.  小结

1)通过刚刚的学习,如果每人分4根或6根,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完成)

2)汇报填写情况,板书。

3)指名说说各个算式的意思。

(生讨论,再指名说)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题(1),请学生按要求分一分,再将括号填写完整。

指名口述分的过程。

问:为什么剩下的2个圆片不再分5份?

填写算式,指名板演,说说算式中各个数的意思。

2)出示题(2),学生分一分,再将算式补充完整。

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含义。

问:为什么有余数?

2.完成2

1)出示图,请学生说说图意,再出示(1)(2)题。

2)生根据不同的描述完成填空。

3)比一比:14÷4 =3(瓶)……2(朵)与14÷3=4(朵)……2(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

师小结。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10÷2=5        10÷3 =3……1(根)  

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第二课时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小棒。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1.笔算:6÷3

指名笔算,反馈是请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名称。

2.分一分,说一说

1)把10根小棒,每2根一份。

2)把10根小棒,每3根一份。

生动手分一分,回答以下问题:分成了几份?能不能分完?剩下的为什么不再分一份?

生根据分得的结果,分别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她们所表示的意思。

3. 揭题:在平均分一样东西时,结果可能是正好分完,也可能分了之后不够再分成一份,有剩余的。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剩余的情况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如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1)学生用小棒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指名请学生将分的过程完整的口述。

指名列式:7÷3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算式中的7和3分别表示什么?

2)写出竖式问:分成了几份?这就说明7里面最多有几个3?商写几?(板书)

7个桃子,分掉了6个,还剩几个?那么竖式中怎样得到余下的1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问:在竖式中,“1”叫什么?(完成横式的板书)

3)生完整的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

2.小结:

1)问:算式中2……1表示什么?想想,如果不摆学具,怎样得到商2?(生讨论,指名说)

2)因为7里面最多有2个3,所以这里商2比较合适。

问:为什么要用“最多”?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生读题。

2)师:能不能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呢?(生试做)

指名说,师指出:计算18÷5时,可以想18里面最多有几个5,最多有几个,商就是几。

3)出示竖式1问:这个列的对不对?为什么?

指出:商2,要减去2和5的积10,余下的8里还有1个5,所以18里不只有2个5,商2就小了。

出示竖式2问:这个对吗?为什么?

指出:商4,就要减去4个5的积20,不够减18里没有4个5,所以商4就大了。

小结:商2小了,商4大了,那怎样找出合适的商呢?

4. 观察:例题7÷3中的余数1比除数3大还是小?18÷5的余数比除数怎样呢?

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了吗?

(生思考、汇报)

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板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第(1)题:

1)读题,学生按要求动手分。

问: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9里面最多有几个2?还余几?

2)生填写竖式。

3)问:商4是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余数1呢?

第(2)题:

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试商的过程。

2.完成2

1)生分组完成,指名板演。

2)生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比一比: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对比说说怎样得到的商?

3.完成3、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弄清题意后再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时候怎样又快又准确的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找到商呢?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7÷3 = 2……1(个)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三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练习一第1~6题

教学要求: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题

1.口算

7×7      9×6      21÷3      3×4

24÷8     12÷2     35÷7      4×7

6×9      48÷8     18÷2      56÷7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3.今天我们就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1)出示题目,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反馈,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1)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生说说怎样想到商的。

3.完成第3题。

1)生找出错处,并改正过来。

2)指名说说错误的原因。

3)问: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商?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还要注意什么?

4.完成第4题。

1)生口答商是几。

2)分组计算检验。

5.完成第6题。

1)学生分组计算,指名板演。

2)反馈。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中最多有几个除数,还要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作业设计

练习一第4、5题。

第四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练习一第7~12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 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3      63÷9      2×8      56÷8

7×4      6×4       36÷4     5×6

28÷7     12÷6      3×9      35÷5

2.口答:

15里面最多有(   )个4。

53里面最多有(   )个7。

44里面最多有(   )个8。

33里面最多有(   )个6。

3.指名说说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要怎样想,商才能很快求出?

4.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 分组练习,指名板演。

63÷9      67÷9

40÷8      47÷8

1) 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 反馈,说说计算过程。

2. 完成练习一第7题。

1)明确要求,先口答商及理由。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商是否正确。

指出:看余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 完成练习一第9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2)指名回答,说明理由。

3)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完成练习一第2题

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0题。

1) 出示第(1)题。

生弄清题意,完整口述题意。

生独立完成。

指名反馈,说说这题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 其余3题,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一第11题。

1)学生了解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一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反馈。

四.全课小结

今天主要练习了什么?怎样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第五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

教学内容:

课本第8~9页

教学要求:

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情景引入,信息整理

1.课件演示,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意思吗?

对。这天是植树节,中山小学二年级的同学们将要组织植树活动,大家看这幅图。(出示)

1) 问:通过观察,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完成这张统计表吗?

2)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

指名反馈,说说自己是根据哪些信息得到的相应结果。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对于每个班的植树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3.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提出问题,并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4. 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还有那些时候回遇到类似的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

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计算题篇十

教学目标 :

1、通过实际摆放学具,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准备:小棍10根一捆若干捆。有余数除法的课件

老师发现,同学们坐的可真端正。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上课。上课!同学们好(说完弯腰鞠躬)请坐(伸手示意)

二:新授:(认识余数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拿出材料袋里的小棒当做奖品铅笔。老师想把10枝铅笔奖励给几个小朋友。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同桌说一说。(下台看:恩 分出了一种 很好 再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分法呀)

2、同学们太棒了,很快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最后那个男生,你已经迫不及待了,你来说。哦,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5个人。板书:10÷2=5 谁还有不同的想法?你来说。哦 每人分五只,可以分给2个人。很好。

3、建立余数概念。你眉头紧锁,似乎有话要说。哦,你们小组每人分3枝,但是怎么分都会余下几支。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那每人分4枝、6枝又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摆一摆、试一试把分的不同情况记录下来。下台:

三:总结: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讲的内容,你来说:我们知道了平均分有时会有余数,哦这个时候计算的话就叫有余数的除法。你还想说:哦 我们还学会了怎样发现、推导的方法。同学们这节课就讲完了 课后请你们把练一练在作业本上完成。好,下课(鞠躬)

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计算题篇十一

教材第59~60页例1,以及练习十四第1题。

【教学目标】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准备】

7个草莓磁扣。

【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1.出示例1,认识余数。

(1)出示6个草莓磁扣在黑板上。

谈话:老师准备了6个草莓,要把这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怎样列式?

6÷2=3(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小结: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3盘正好摆完。

(2)思考第二个问题: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结果怎样?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摆放结果。

摆了三盘,最后还剩下一个。

7÷2=3(盘)······1(个)

引入余数的概念。

这里的最后剩下的1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余数。余数就是两个数相除时不够除而剩下的数。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圈一圈,独立完成,教师将平时要学生指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计算方法。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摆一摆、圈一圈中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当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可能正好分完,也有可能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后一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1)

例1.6÷2=3(盘)

7÷2=3(盘)······1(个)

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计算题篇十二

教材第59~60页例1,以及练习十四第1题。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幻灯片、学具和小棒若干。

一、复习导入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3个小或者1个大)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9根小棒,每3根一摆,可以摆3个小三角形。

9根小棒,每9根一摆,可以摆1个大三角形。

3.列式计算

摆两个小三角形:9÷3=3(个)9表示什么?3呢?

摆一个大三角形:9÷9=1(个)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

(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

出示题目:17个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摆一摆、圈一圈中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当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可能正好分完,也有可能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后一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

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计算题篇十三

1.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方法,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理解各部分的含义,能够比较熟练的笔算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让学生逐步养成书写工整,计算仔细的良好习惯。

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1.我会填,在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219×()37()31

2.我知道用竖式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0÷4=30÷6=35÷7=

习:

2.自己试着列算式。

1.22÷4=()人()条

(1)用竖式计算的正确格式。

(2)在竖式除法中如何试商?

(3)在竖式中“商与除法的积”是什么意思?

(4)在竖式中被除数里减去商与除数的积,剩下的是什么?

2.比较22÷4与20÷4的竖式的不同之处。

3.小组内交流回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