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古诗词鉴赏摘抄(优秀16篇)

古诗词鉴赏摘抄(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3 00:08:02
古诗词鉴赏摘抄(优秀16篇)
时间:2023-10-23 00:08:02     小编:翰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词鉴赏摘抄篇一

在人类的艺术史上,古诗词是一朵靓丽的花朵。它们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面对着浩瀚如海的古诗文丛林,我们在欣赏它们的同时也常常感到一些茫然和无从下手。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古诗词鉴赏讲座,让我对诗词的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味。

首先,在讲座中,老师带我们走近了古诗词的体裁,让我们认识到繁华的唐诗、优美的宋词、鬼斧神工的元曲等等。针对每种体裁,老师都用例子来展示其内涵与特点,让我们逐渐搜集起自己的知识架构。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打破了我们原有的思维局限,开阔了我们对古诗词的审美视野。

其次,老师针对诗词的曲调、节奏以及韵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使我们了解到诗词之美不仅在于其意境,更在于音调和格律的完美配合。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品尝着怀旧悠扬的别墅节奏、飞燕回春的燕尾脚、清新脱俗的浣溪沙等等,领悟到了各种格律的各自韵味和音律的魅力。这种体会不仅是对大师诗词的致敬,更是一种对美的无声追求,一种对精神享受的追逐。

第三,老师也引导我们从诗人的生平背景和与时代的融合角度来解读他们的诗词。通过这些讲解,我们了解到了古代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历史发展,也领悟到了各诗人创作背后的故事和情感。站在一个时代背景和战略政治角度切入,不仅可以为古诗词注入更深刻的内涵,更可以使我们对历史与人文有着更深度的探究和理解。

第四,在鉴赏的过程中,老师也教授我们更多的鉴别技巧和方法。老师告诉我们诗词鉴赏的方法有多种,比如说要注意把握诗句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象联想理解诗句内在意境等等。此外,也应该对古人的创作环境、个人经历以及他们的人生态度进行综合分析诠释。通过这些方法,我们深入了解到古代文人骚客的生活,懂得文人笔下意境的真谛,感受到了诗人与时代、文化与人性之间的契合。

最后,在古诗词鉴赏讲座结束之际,我对自己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和反思。这些古诗词,是一个古老、灿烂、富有智慧的文化体系,也积淀着人类的智慧和感性。而我,作为一个受益者,不仅要欣赏其过去的成就,更要继承其智慧、弘扬传统,发掘到其中人性的美好和精神的丰盈。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我们不仅是一名文化传承者,更是一名灵魂舞者,跨越时空跳动着人类灵魂的曲调。

如此专业的古诗词鉴赏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赢得了关于诗词的更多知识和感悟,也更增强了我对古诗词的热爱和阅读的兴趣。通过诗词的语言追寻人生的本质,我深深为此所感动,得到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深信,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将得到属于自己的心灵领悟,每个人也将为古诗词传承这份文明的光芒而努力贡献。

古诗词鉴赏摘抄篇二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此处指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传:相传。

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江山:国家。才人,有才华的人。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唯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古诗词鉴赏摘抄篇三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然而,由于时代的演进,人们接触古诗词的机会越来越少,对其了解也越来越有限。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对古诗词的欣赏与理解能力,近年来兴起了古诗词鉴赏网课。我有幸参加了一门精心设计的古诗词鉴赏网课,通过学习,我深感这门课不仅增加了我的文化修养,同时也激发了我的诗词情怀,收获满满。

首先,古诗词鉴赏网课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渠道。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抽出时间去学习一门课程确实很困难。然而,网络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解决方案。通过网课,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由学习,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给了我很大的方便,我可以在工作空闲的时候随时打开课件,学习古诗词。

其次,古诗词鉴赏网课内容丰富多样。这门课程包含了古代名诗、名篇的鉴赏,以及对古代文化背景的深入解析等。通过学习,我不仅了解了骚体、歌行、律诗等不同的古体诗的特点和韵律,还学到了古代文人酒文化、儒家思想以及宫廷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丰富了我的学识,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古诗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另外,古诗词鉴赏网课通过互动性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课程设置了许多互动环节,例如配乐和歌词的配对练习、古诗词作品的填空题等。这些练习不仅考验了我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也激发了我的兴趣和热情。在课程的讨论区,我还可以与其他学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受。这种互动性的学习方式,让我更加投入,也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同时,古诗词鉴赏网课的教师团队非常专业。课程由一批资深的文学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组成,他们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教学材料和案例分析。他们的讲解风趣幽默,深入浅出,让复杂的古诗词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他们还经常组织线上讲座和问答活动,回答我们的问题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这种互动和沟通,不仅提高了我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让我们与教师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最后,古诗词鉴赏网课激发了我对古诗词的热爱和追求。通过学习古诗词,我被其中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所感染。每当我背诵一首古诗,品味其中的意境和美丽,在那一瞬间,我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心灵共鸣,仿佛与古代文人心灵相通。这种独特的体验,激发了我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让我愿意继续深入学习和鉴赏古诗词,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

总之,古诗词鉴赏网课是一门非常有价值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这门课程不仅方便灵活,内容丰富多样,而且教师专业态度端正,通过互动学习方式激发学员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深地意识到了古诗词的价值和魅力,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中来,共同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古诗词鉴赏摘抄篇四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

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诗薮》)

古诗词鉴赏摘抄篇五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产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由“天塞”和“石出”。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显出几分萧瑟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稀疏点缀着的几片红叶,反倒更为显眼。甚至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回忆和流连。

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后两句所展示的则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因此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人行空翠之中,就如同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甚至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因此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古诗词鉴赏摘抄篇六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译文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

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

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

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注释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王安石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此诗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古诗词鉴赏摘抄篇七

悯农(2)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见《悯农》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古诗词鉴赏摘抄篇八

其实,生活本来就是简简单单,在熙利熙往中度过,没有过于繁华,也没有过于平淡。

作为老百姓的我,作为漂流一族的我,作为农民工的我,许许多多的事情总是变得简单又复杂,平凡中的无可奈何总能让我们欲哭无泪。

谈到回家,谈到荣归故里,也许在经济发达的今天,这些美丽的场景不会在现。经济发达了,文明进步了,可回家对于我们国人来说变得愈来愈渺茫了和奢侈了。

其实我们很想简单,很想蜗居家里,哪怕是山旮旯里,这样也能有亲人和温情陪伴,这样也不会流浪他乡,遭人白眼,为了一点点工资而低三下四。可是,可是不是我们做不到,是我们真的享受不起,不是我们异想天开,是我们过于可怜。可怜到孩子没有钱上学,可怜到父母生病没有钱医治,可怜到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好。

其实我们不想把自己弄的'那么可怜和潦倒,但是我们能奈何呢?

其实我们真的不想漂泊异乡,逃逸在大大小小陌生的城市里,为的只是一顿饭钱或者是回家的路费。

其实我们真的不想在城市里厮杀,为虚伪的名利陷害自己的生命,可是我们能选择什么呢?此刻,家里人正在张望我们,还在等待我们的工资开火,孩子正在渴求,期待发了工资跟他们买玩具和交学费。

每到逢年过节,脚踏出工地的那一刻,我就在想,今年干脆不回家了,把路费钱省下来为老母亲买点营养品或者为媳妇买条裙子!每到回家的时候,心里就澎湃万千,万般感触无法言语,无法述说。

其实每次回家都是很纠结的事情。回去了就不想走,多想这样一直呆在家里,享受那份安静和平淡,没有纷争和繁琐,没有阴谋和诡计,更没有喧嚣和疲惫。多想此刻就安睡于此,久久地睡去,不要再醒来,不要再想起。可是,我明白,我不可以逃避,不可以没有责任,不可以亵渎生命,于此,必须再次背起行囊,匆匆离开,寻找属于自己家的蓝色天空。

每次离家都是一段心痛的心历路程,妈妈那抹不舍的眼泪总是刺痛我的心脏,那双期待期许的眼睛总是撩拨我的心弦,深深的扎在我跳动的神经里,鲜血一滴一滴的往外涌出。使我不敢回头,不敢和他们道别,不敢去拥抱,不敢多叫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离别,回家后最惨的一幕,任何滋味都交结在一切,无法言语无法表达。回家,是人生的归属,是对生命的阐述,心灵的搁置,对父母亲人的交代。

说真的,离家的滋味是难过的,回家的滋味也是难过的。离家是舍不得放不下,回家却是害怕再次的离别和疼痛!伤感、疼痛、丢弃、留守老人和儿童、讨要工资、农民工、外地人、没有文化和素质等这些都是我们这代人的标签。感觉其实还是很幸福的,至少有那么多人关注和记得我们。

回家的旅途是快乐带苦的,但是一点都不涩,心里甜滋滋的。离家的感觉虽然如打开五味杂瓶,但是却觉得前面有希望和光芒。任何一种离开都是归属,都是一种新的开始!

离开不代表结束,结束也不一定是离开,心里有归属就有家,其实学会宽容理解,简简单单里就是幸福和快乐!

心若在,梦就在,只为那些期待的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再苦再难也要坚强,为了我挚爱的亲人。

备注:末段来自刘欢的《从头再来》。

古诗词鉴赏摘抄篇九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咏石灰》)

c.感物伤怀“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2、修辞手法: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古诗词鉴赏摘抄篇十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释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 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 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 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古诗词鉴赏摘抄篇十一

唐·徐夤

月坠西楼夜影空,透帘穿幕达房栊。

流光堪在珠玑列,为火不生榆柳中。

一一照通黄卷字,轻轻化出绿芜丛。

欲知应候何时节,六月初迎大暑风。

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销夏

唐代: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刘驸马水亭避暑

唐·刘禹锡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

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

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洞仙歌

宋·苏轼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

宋·周邦彦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

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

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苦热

宋·黄公度

玉井晨不冷,茅檐午欲焚。

月摇看画箑,榴吐认红裙。

迥野都如火,奇峰空自云。

衣巾负芒刺,曝背有人耘。

苦热

宋·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石涧寒泉空有梦,冰壶团扇欲无功。

余威向晚犹堪畏,浴罢斜阳满野红。

暮热游荷池上

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大暑

宋代: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唐代: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代: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宋代:黄庭坚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六月十七日大暑殆不可过然去伏尽秋初皆不过

宋代:陆游

赫日炎威岂易摧,火云压屋正崔嵬。

嗜眠但喜蕲州簟,畏酒不禁河朔杯。

人望息肩亭午过,天方悔祸素秋来。

细思残暑能多少,夜夜常占斗柄回。

大暑竹下独酌

宋代:郑刚中

新竹日以密,竹叶日以繁。

参差四窗外,小大皆琅玕。

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

悠然此君子,不容至其间。

沮风如可人,亦复怡我颜。

黄错开竹杪,放入月一弯。

绿阴随合之,碎玉光斓斑。

我举大榼酒,欲与风月欢。

清风不我留,月亦无一言。

独酌径就醉,梦凉天地宽。

大暑

宋代:孔平仲

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

炙床炉燄炽,薰野水波摇。

飞鸟不敢度,鸣蝉应自焦。

可怜花叶好,憔悴苦霜凋。

西江月时在天长,正当大暑,归山后,恰值

元代:尹志平

九夏天长暑热,三秋山后清凉。

一川禾黍正苍苍。了见西成有望。

论甚天涯海角,尽他关外山荒。

目前无事即仙乡。且恁随缘豁畅。

和晁应之大暑书事

宋代:刘子翚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忍待西风一萧飒,碧鲈银脍意何如。

大暑同蒋明亚叟熙载夜登清微亭

宋代:傅察

土润伏新金,阳歊困亭午。

曦御驻片骖,朱光彻厚土。

鸟雀噪阶除,蛙蚓鸣草莽。

簿领抗尘容,茅檐庇环堵。

蜂虿乱绳床,蚊虻隐雷鼓。

棕拂徒尔为,青蝇敢予侮。

避喧空百虑,对食但三吐。

举箑未摇风,挥汗已成雨。

那能速冠巾,谁复对宾主。

岂唯眩生花,坐觉气如缕。

南方有高楼,兀然蔽华宇。

抠衣倦跻攀。策杖愁伛偻。

俄顷叩云端,飘萧开洞府。

新凉飒尔来,旧暑脱然愈。

清池涌波澜,疏昨穿牖户。

夜气袭冰霜,月明粲珪珇。

乌鹊倦飞还,游鱼清可数。

珍果走金盘,清谈挥玉尘。

群籁正嚣嚣,幽梦方栩栩。

何当食琼浆,一夕生毛羽。

乙未六月大暑

元代:方回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

在我须无欲,于斯患不能。

又应当闵雨,谁识始藏冰。

人力回元造,生生实所凭。

大暑留召伯埭

宋代:尤袤

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

平生山林下,散发颇箕踞。

一官走王事,三伏在道途。

我非褦襶儿,亦尔困驰骛。

居然恋俎豆,安得免羁馽。

区区竟何营,汩汩此飘寓。

渊明应笑人,有底不归去。

大暑

宋代:黄裳

轻轻丝葛汗如蒸,空有云雷未见灵。

安得此生长不老,岂能今日便忘形。

谩摇纨扇终嫌倦,欲倒金罍却恐醒。

赤脚踏冰疑未稳,且寻林下泛清泠。

大暑

明代:梁宪

大暑江天外,维舟绿树阴。

有谁閒肯到,独自一沉吟。

只觉趋炎苦,非关老病侵。

未能探禹穴,即此是瑶岑。

六月二十二日大暑坐墙西槐树下有作

明代:程敏政

门外炎光炽,墙西一径开。

残阳馀古瓦,凉吹发高槐。

鸟与人俱乐,诗随景自来。

无因堪破寂,童子进冰梅。

大暑

金朝:赵元

旱云飞火燎长空,白日浑如堕甑中。

不到广寒冰雪窟,扇头能有几多风。

大暑新居纳凉和小子韵

宋代:葛胜仲

至后金柔伏日三,旱气焚宣势如惔。

火井涌沸烟生岚,鹤发遗老素未谙。

我居濒泽深眈眈,修廊飞庑贤僧庵。

薰然好风来自南,如甘露门开瞿昙。

如客怀冰吐清谈,有亭自雨临深潭。

不假凉草生毵毵,天日炎赫反所贪。

我穷储无石与甔,枵然饥腹空婪酣。

后皇矜怜百不堪,免使熟烂聊包涵。

王城衮衮穿朝衫,跨马挥汗流朱蓝。

独逃靡盬侍鱼泔,坐享逸乐扪心惭。

大暑戏赠希古

宋代:张耒

去年挥汗对淮流,寒暑那知复一周。

土润何妨兼伏暑,火流行看放清秋。

鬓须总白难相笑,观庙俱闲好并游。

只怕樽前夸酒量,一挥百盏不言休。

大暑松下卧起二首其一

宋代:陈天瑞

迅翻趋炎歊,高标閟幽雅。

隐士何所营,茇之清荫下。

故居禾黍生,帡幪若大厦。

熟卧南风边,飞梦游虞夏。

五弦天上鸣,击壤歌满野。

起来记遗音,析薪有樵者。

夏诗

南北朝:徐勉

夏景厌房栊,促席玩花丛。

荷阴斜合翠,莲影对分红。

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

唐杜甫

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

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

夏夜叹

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夏日

韦应物

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

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

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

积俗易为侵,愁来复难整。

登殊亭作

唐·元结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

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

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大热

宋·戴复古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古诗词鉴赏摘抄篇十二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古诗词鉴赏摘抄篇十三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译文

鼓声咚咚擂得响,舞师将要演万舞。

日头高照正当顶,舞师正在排前头。

身材高大又魁梧,公庭里面当众舞。

强壮有力如猛虎,手执缰绳真英武。

左手拿着六孔笛,右手挥动雉尾毛。

面色通红如褐土,国君赐他一杯酒。

榛树生长在山上,苦苓长在低湿地。

心里思念是谁人,正是西方那美人。

西方美人真英俊,他是西方来的人。

赏析

一位旁观者,以赞赏的目光欣赏一位舞蹈者的英姿,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从语气来看,显得像是一位很有素养的女性对英武的男子汉的赏识,似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慨。

其实,这是一种审美。当人处在旁观者的地位,同对象保持着一种距离,只把对象当作观照的对象之时,他实际上对对象采取的是一种审美的态度。这种态度与功利目的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倘若他一心想到的是占有对象,那么他所持的就已经不是审美的'态度了。

审美要求保持距离,以局外人的身份来欣赏;寻求知音则要消除距离,与对象相互交融,寻找共鸣点。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各自有各自的用途。审美可以使人超脱,精神得到净化;知音可以让人感奋,情感得到激发。

在两性关系里,亲密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审美态度和寻求知音的态度。把对方当作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可以使人确信自己的选择和情感投向,充分看到对方的魁力。深入了解对方的特点,理解对方的愿望和要求,让双方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交流,便会加深亲密的程度。

把握好这两种态度的分寸,恰到好处地运用。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使亲密关系和谐地发展,是一门生活的艺术。讲明其中的道理很容易,而要真正掌握,还得自己去体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恋爱中学会恋爱。

古诗词鉴赏摘抄篇十四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古诗词鉴赏摘抄篇十五

一担乾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挑上了一担干柴到古渡头去卖,换了钱足够一天的开销,便心满意快。

他回到家中又在山涧边磨快刀斧,为筹集明天的生活费用做好准备。

盘缠:本意指路费,这里作开销解。

优游:悠闲。这里是宽裕的意思。

谋:筹划。

这首绝句写山中樵夫的生活,说他每天砍上一担柴,卖后便够了一天的开销,回到家中,磨快了斧头,准备第二天再去砍柴。诗在表现艺术上有两点值得赞赏:一是诗写的是深山的樵夫,但没有明说,通过“古渡”、“涧底”二词,含隐不露地告诉大家;二是诗写樵夫一天的生活,以“又作全家明日谋”暗逗,说明樵夫天天如此,带有典型性。这样细微的构思,是宋人绝句的长处,也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诗人写樵夫的生活,究竟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来写的呢?这点可以根据对诗的不同的理解来推敲解释。如果着眼于末句“又作全家明日谋”,则可如此解说:诗人认为樵夫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天辛辛苦苦地打了柴,远远地挑到市上去卖,卖了钱只够一天的开销;回到家中,又忙着磨快斧头,为明天的生活考虑。再进一步扩大思维,如果樵夫病了,或者刮风下雪,他的“明日谋”岂不是要落空,家中便要挨饿了。因此,诗人表现的是对樵夫辛勤劳累仍不能保证温饱寄予同情,“颇优游”三字是有意调侃,发泄心中的不平。如果着眼于“盘缠一日颇优游”一句来推论,结果便完全不同了。中国古代诗人对隐居山中、水边的自食其力逍遥容与的樵夫、渔翁一直抱赞赏企羡的态度,认为他们远离扰乱红尘,友麋鹿,伴烟霞,是最令人赏心适意的生活。《西游记》第九回开场时,有一大段渔樵问答,对各自的逍遥自在,大肆夸耀,就很能说明问题。萧德藻正是从此出发,说樵夫隐居深山,远离人间是非;他每天打了柴,行歌古渡,易米市菜,只要够了当天的用费,便不再烦心。回到家中,面对青山绿水,悠闲地磨着斧子。这样的生活,大有“日出而耕,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般无忧无虑的心态,也是历来文人始终向往而难以拥有的生活境界。因此,诗人写深山樵夫,正是对他毫无争竞、自得其乐的生活作出歌颂。“诗无达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诗,只要不离题太远,或带着偏见去钻牛角尖。

古诗词鉴赏摘抄篇十六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

《全唐诗》编其诗十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