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兰州导游词(实用10篇)

2023年兰州导游词(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0 16:08:04
2023年兰州导游词(实用10篇)
时间:2023-10-20 16:08:04     小编:紫衣梦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兰州导游词篇一

兰州碑林还陈列着翻刻或收集到的甘肃著名碑刻,有汉和西夏两种文字的西夏碑、汉藏两种文字的大崇教寺碑、汉蒙两种文字的西宁王碑、汉和八思巴文两种文字的镇海寺碑,王仁裕神道碑、弘化公主墓碑、岣嵝碑等。下面是本站带来的兰州碑林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兰州碑林还陈列着翻刻或收集到的甘肃著名碑刻,有汉和西夏两种文字的西夏碑、汉藏两种文字的大崇教寺碑、汉蒙两种文字的西宁王碑、汉和八思巴文两种文字的镇海寺碑,王仁裕神道碑、弘化公主墓碑、岣嵝碑等。东西碑廊陈列着历代甘肃籍名人作品和历代名人手札。从东汉的草圣张芝,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的梁鹄,西晋索靖,唐代的李世民、李白,一直至明清及以后的胡缵宗、邹应龙、邢澍、张澍、安维峻、刘尔忻、马福祥、梁启超、范振绪等。

草圣阁檐下分别是赵朴初题写的“兰州碑林”,“塔影河声”,启功题写的“草圣阁”,朱乃正题写的“翰墨流芳”,黎泉题写的“黄河第一阁”等牌匾。

一楼陈列着从陇原大地上出土或发现的书法珍品,有大地湾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礼县秦公大墓出土的古篆,庆阳发现的秦诏版,以及怀素《自叙帖》丙辰本。

中国的文字,到商朝时期的甲骨丈、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产生的年代不可考。大地湾第一期文化的部分陶器口上发现的十多种刻画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直线和曲线相交的形纹等。这些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朱彩符号,在年代上早于半坡的刻画符号千年以上,又与仰韶时代种类逐渐增多的刻画符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甚至有些刻画符号与半坡的完全一致,这无疑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原始人最早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记录数字和简单事件,后来逐渐抽象、概括出有固定含义、能在较大范围内通用的符号——原始文字和数字符号。天水地区本来就是伏羲文化的源头,早就广泛流传着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记事的民间传说,也就是这一地区的原始人类最早运用刻画符号,代替结绳记事的创举留在先民们的记忆里。大地湾陶器中的彩绘符号,也就是原始文字和数字符号的雏形,也是这一地区关于伏羲传说的具体物证。

如果说,大地湾陶器中的彩绘符号,是汉文字和数字符号的雏形的话,那么礼县秦公大墓出土的秦公鼎以及在此之前于1920xx年在礼县红河乡王家台出土的秦公簋上见到的古篆铭文,则直接就是汉丈字的祖宗。秦始皇在文化上的最大贡献就是统一六国之后实行“车同毂,书同文”,在先秦古篆的基础上简化、规范的秦小篆,在秦小篆的基础上,到汉代又产生了隶书,汉文字才真正定型为以平面方块为特征的文字。秦小篆现:存实物的代表作品是泰山刻石,而现藏于甘肃镇原县文化馆的秦诏’版,为秦始皇(前221)统一全国度量衡的诏书,暂且抛开其它意义不论,单从实物的角度展示秦小篆真正面目,则可以说与泰山刻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作为汉隶精魂摩崖石刻《惠安西表》,也就是俗称的《西狭颂》,与汉中《石门颂》、略阳《郁阁颂》并称为“汉隶三颂”,就在甘肃成县天井山鱼窍峡。

从大地湾陶器—亡的刻画符号到先秦古篆、秦小篆,再到汉隶及东汉“草圣”张芝的章草,兰州碑林所展示的无疑就是汉文字在陇原大地上从最初实用的萌芽状态,到逐步发展为光彩夺目的书法艺术的灿烂辉煌的发展史。

二楼陈列着碑林的三大精品: 《淳化阁帖》、敦煌写经、秦汉简牍,尤其是敦煌写经和秦汉简牍,是第一次被刻成碑供游人观赏。 《肃府本淳化阁帖》因最得宋拓本的原貌,保存完好,而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淳化阁贴》刻石,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

兰州碑林还陈列着翻刻或收集到的甘肃著名碑刻,有汉和西夏两种文字的西夏碑、汉藏两种文字的大崇教寺碑、汉蒙两种文字的西宁王碑、汉和八思巴文两种文字的镇海寺碑,王仁裕神道碑、弘化公主墓碑、岣嵝碑等。东西碑廊陈列着历代甘肃籍名人作品和历代名人手札。从东汉的草圣张芝,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的梁鹄,西晋索靖,唐代的李世民、李白,一直至明清及以后的胡缵宗、邹应龙、邢澍、张澍、安维峻、刘尔忻、马福祥、梁启超、范振绪等。

兰州碑林

草圣阁檐下分别是赵朴初题写的“兰州碑林”,“塔影河声”,启功题写的“草圣阁”,朱乃正题写的“翰墨流芳”,黎泉题写的“黄河第一阁”等牌匾。

一楼陈列着从陇原大地上出土或发现的书法珍品,有大地湾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礼县秦公大墓出土的古篆,庆阳发现的秦诏版,以及怀素《自叙帖》丙辰本。

中国的文字

到商朝时期的甲骨丈、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产生的年代不可考。大地湾第一期文化的部分陶器口上发现的十多种刻画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直线和曲线相交的形纹等。这些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朱彩符号,在年代上早于半坡的刻画符号千年以上,又与仰韶时代种类逐渐增多的刻画符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甚至有些刻画符号与半坡的完全一致,这无疑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原始人最早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记录数字和简单事件,后来逐渐抽象、概括出有固定含义、能在较大范围内通用的符号——原始文字和数字符号。

兰州碑林 丝绸之路,历时悠久。东西文化,赖以交流。敦煌巍然,东方枢纽。石窟众宝,彪炳千秋。辉煌璀璨,世无其俦。张皇发扬,子孙共守。智慧之都,古城兰州。莫高麦积,与天同寿。碑林肇建,光被六洲。新纪莅临,辉映全球。

季羡林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这是季羡林先生为兰州碑林的题词,如今已镌刻镶嵌在碑林东轩,供世人仰读。它,既是季老对碑林的赞誉和希冀,更是对兰州、对甘肃的赞誉和希冀。季老对甘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了若指掌,希望我们“张皇发扬,子孙共守”。说来惭愧!这些年来,我们对甘肃的文化遗产,在发掘、保护、研究诸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还很不如人意。特别是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那么珍贵的文物,在20世纪90年代历经了一场劫难,被一些文物贩子勾结当地不法分子进行了大规模的盗掘,并且很快走私到纽约、巴黎、伦敦和香港等地。据了解,仅香港一地就有100多件。这样,使大量稀世珍宝流失,给我国、我省文物保护事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为抢救这些文物,上海博物馆曾以重金从香港购得7件。

现在,兰州碑林在草圣阁一楼展厅镌刻展出的秦公簋铭文,其资料就是来自上海博物馆。要让我这个外行人讲,礼县大堡子山的秦公墓,其历史价值绝不亚于西安兵马俑。因为那里是秦国的发祥地,那些文物是研究秦人早期历史最丰富、最直接的实物。据上海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推断,他们征集到的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器,是襄、文二公时的器物。史载,秦襄公在位20xx年,就是公元前777年至766年;秦文公在位50年,就是公元前765年至720xx年。算起来,距今2700多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公元前220xx年, 距今2200多年。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我们常讲,敦煌藏经洞文献的被盗卖,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王圆箓的无知、贪婪,而礼县大堡子山的文物被盗卖,我们又将作何解释呢?我们将如何向后人作出交代呢?说起来,令人愤慨!令人心痛!陈寅恪先生讲:“敦煌者,吾

国学

术之伤心史也。”礼县大堡子山,何尝不同样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话说远了,请读者见谅。

季羡林,何许人也?1920xx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市农村,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留德20xx年,1946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学贯中西,世界级著名学者,堪称稀世大师。

同是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张中行先生,曾以《季羡林》为题写了篇文章,其中讲:“季羡林先生是中外知名的学者。知名,名确是实之宾,与有些人,舍正路而不由,也就真像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不同。可是这实,我不想说,也不能说,因为他会的太多,而且既精且深,我等于站在墙外,自然就不能瞥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过退一步,不求美,不求富,我也不是毫无所见。就算是概貌吧,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语言,他通很多,母语即汉语之外,世上通行的英、法、德之类也可不在话下,他还通早已作古的梵语和吐火罗语。另一个方面可以算作重点,是研究、翻译有关印度的经典著作。这方面,他用力最多,贡献最大;说大,还有个理由,是这类必须有为学术而献身的精神始能从事的工作,很少人肯做,也很少有人能做。还有一个方面是他兴趣广泛,有时也从象牙之塔里出来,走向十字街头,就是说,也写杂文,甚至抒发幽情的

散文

。”他还讲:“季先生就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还是朴厚,因为,在我见过的诸多知名学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这样的就难于找到第二位。”

季老确实是这样。我认识先生已经十七八年了,他始终穿一身中山服,着一双方口布鞋,和霭可亲,朴实无华。在我的心目中,他一直是一位慈祥善良的长者。

我第一次见到季老,是1983年9月初。那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暨全国第一次敦煌学术讨论会在兰州召开,有100多位著名学者来自全国各地,云集金城。作为会长的季先生,当然也来了。那时候,我正在省委宣传部工作,为大会作些服务工作,有幸接待了季先生,认识了季先生。在兰州,季先生写下了一篇饱含深情的《兰州颂》,已收入《季羡林文集》第一卷。其中写道:“我作为一个初到兰州来的人,对兰州所见虽然还不够多,然而印象是新鲜的,又是深刻的。那天下午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许多艺术珍品望之简直令人目瞪口呆。参观者同声称赞,认为是中国第一,应该大大宣扬。晚上又看了甘肃省艺术学校的敦煌舞(女子)基本训练课汇报。我虽然在欧洲看了十年芭蕾舞,又多次在印度看到印度各派舞蹈,然而却依然是个‘舞盲’。尽管如此,艺校的汇报表演却给了我极大的艺术享受,使我感到敦煌壁画的发展与应用有无限广阔的前途,心情十分兴奋。总之,我对兰州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兰州是一个很美的城市,一个十分有文化的城市。”这次,季老为兰州碑林题词,其中有句:“智慧之都,古城兰州”,很可能就是来自那次兰州之行的印象。

兰州导游词篇二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位于黄河上游,是中国陆域的'几何中心,有着“西部黄河之都,丝路山水名城”的美誉。兰州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市域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362.09万人。户籍总人口323.2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09.06万人。户籍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02.67万人。2011年,兰州市行政区划共设置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市辖区,永登、皋兰、榆中3个市辖县。全市辖26个乡人民zheng府,35个镇人民zheng府,52个街道办事处。399个社区居委会,731个村民委员会。

兰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时设立县制,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制兰州总管府,史称兰州。汉唐以来,兰州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清康熙时隶甘肃行省,省会由陇西迁至兰州。1941年正式设市,1949年8月26日解放。

兰州是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的中心。境内探明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等35个矿种,极具潜在经济开发价值。兰州水力资源丰富,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现已建成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和大峡等水电站。兰州是闻名全国的“瓜果城”,盛产白兰瓜、黄河蜜瓜、软儿梨、等瓜果,百合、黑瓜子、玫瑰、水烟等土特产品蜚声中外,素有“看景下杭州、品瓜上兰州”之说。兰州的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市域内有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土司衙门——鲁土司衙门,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铁桥,有“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有“母亲河、生命河”的象征——黄河母亲雕像,还有“陇上十三陵”——明肃王墓群等。兰州还是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东有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西有永靖炳灵寺,南有夏河拉卜椤寺,北有敦煌莫高窟。

兰州是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会于此,兰州西货站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装箱转运中心。公路有六条国道在这里交汇,辐射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有四条已竣工通车。新扩建的兰州中川机场距市区38.5公里,与国内30多个城市直接通航,开通直飞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包机航线,是目前西北地区一流的机场。

兰州导游词篇三

七里河百合是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特产。被誉为百合之乡的七里河区拥有4。28万亩的百合种植面积,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产业链,而百合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也取得一定成果,百合营养粉、营养麦片、百合果酥、百合醋已成功上市,百合枣粉、百合花、百合芽菜、百合鸡等新产品已研发成功。

兰州百合是甘肃省、兰州市的名牌产品,是七里河区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在全国四大百合产区中,兰州百合色、香、味、形等均属第一,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近年来,兰州百合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七里河区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经营一体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思路,坚持"抓区域优势、抓无公害生产、争创优质精品、树立品牌形象"的原则,使兰州百合成为加快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区百合留床面积4。2万亩,年产量1500万公斤,总产值31500万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41%;农民人均百合收入27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收入的38%。兰州百合证明商标使用企业达到了65家,形成了集生产、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被誉为“中国百合第一村”,是我市百合的主产区,今年全区百合留床面积达到4。7万亩,产量达1530万公斤,总产值42840万元,约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68%。

七里河区坚持“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产品名牌化”的发展思路”和“因地制宜,无公害生产、集优创精,树品牌形象”的原则,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优势明显的作物带和产业带。到20xx年,百合留床面积达到4。2万亩,主要分布在七里河区的西果园镇、阿干镇、黄峪乡、魏岭乡、彭家坪镇、八里镇等地区(西固区金沟乡及榆中县永靖县部分乡镇也有少量种植),百合产量1510万公斤,总产值32163万元;农民人均百合收入3009元,占全区农民人均收入的43。6%。目前已建成省、市级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1182亩,建成标准化示范区3。2万亩,无公害认证面积达到3。7万亩,建成示范乡镇5个,种植户达到10954户。逐步形成了以西果园镇的兰州百合城为中心,辐射八里镇、阿干镇、魏岭乡、黄峪乡等周边乡镇,共有93家百合加工企业。全区现有冷藏库39座,库容达到1064万公斤,每年分两季存储,储量可达2128万公斤,完全能够满足百合常年加工贮藏的需要;全区年加工能力在50吨以上的企业有40多家,这些企业全部使用了“兰州百合”证明商标。目前兰州百合不但畅销至广州、上海、北京、乌鲁木齐、杭州、昆明、西安、沈阳、武汉、西宁等全国省会城市,还扩散到深圳、珠海、汕头等沿海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出口到美国、日本、泰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xx年出口创汇达到100万美元。

兰州导游词篇四

中川牡丹园,始建于1997年,地处兰州中川机场附近,占地面积约20xx亩,以甘肃特有紫斑牡丹的培育和研发为主,集观赏、生产、科研为一体。

该生态旅游博览园有牡丹品种500多个,芍药品种200多个,以甘肃紫斑牡丹为主,汇集了全国各地以及日本等国家的几乎所有牡丹品种,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牡丹博览园。

兰州中川牡丹园是目前国内单体最大的牡丹园,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地牡丹园,也是集紫斑牡丹科研、生产、观赏基地。经过近二十年的打造,兰州中川牡丹园已成为国内外享有名气的牡丹园。

春有花、夏有荫、秋有红叶的园林景观,层次清晰、错落有致。兰州中川牡丹园根据现有的'山、坡、台地等地貌特征结合牡丹四季变化特点,分别建立了百年长寿园、鸿运园、佳丽园、富贵园、国际园等10个园中园。配以相应的门、亭、廊、庭、石、雕塑、水池和游路等具有西部传统文化的园林景致,形成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寓意丰富的牡丹文化观赏区。园内林木茂盛,花草丛生,绿色满园。

兰州导游词篇五

兰州碑林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白塔山西峰。是甘肃省、兰州市的一处知名文化胜地。

兰州碑林占地三十五百,建筑面积六干平方米。在高低错落的庭院中,座落着以草圣张芝命名的草圣阁、四百米长的.东西碑廊以及脾轩、碑亭、张芝雕像、陇右书艺院等。登阁远眺,群山巍峨,黄河如带;鸟瞅峦区,高楼林立,车流纵横。这里是观赏兰州城市风貌的最佳去处。

兰州碑林以地域文化为特色,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展示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西部文化的辉煌历史和当代成就。草圣阁一楼,陈列中国传世书法集粹,真、草、隶、篆、行诸种书体,历代名家名作,琳琅满目。二楼,陈列兰州碑林镇馆之宝一淳化阁帖、敦煌写经和秦汉简犊,其中敦煌写经、秦汉简犊均为首次勒淤贞石。四楼,陈列林则徐、左宗棠、郭沫若、于右任、张大干、舒同、赵朴初、启功的书法碑刻。五楼,陈列毛泽东和孙中山的书法碑刻。西廊展示甘肃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书法碑刻。东廊为当代书法家以咏陇诗文为内容的书法碑刻。甘肃著名碑刻,裹立于碑轩和古碑苑内。陇右书艺院是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进行书法学习、交流的场所,收藏有书法图书、杂志、报纸、拓片等,常年不定期举行各种书法文化展览。

兰州导游词篇六

白凤桃果实中大或较大,近圆形,底部稍大,果顶圆,中间稍凹;梗洼深而中广,缝合线浅。果面黄白色,阳面鲜红;皮较薄,易剥离;肉质乳白,近核少量红色。肉质致密,汁多,味甜,香味淡,品质上等。粘核。耐贮运。鲜食、加工兼用。树势中等,树枝较开张,发枝顺直,角度适宜,树体易管理。结果早,丰产。幼树以长中果枝为主,盛果期短果枝大量增加,以中短果枝结果为主。多复芽,花粉多,结果率高,花芽抗寒力强。

在20xx年兰州安宁蟠桃会开幕式上,安宁区被中国果蔬产业品牌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鲜桃之乡”称号,该区盛产的白凤桃也被授予“中国十大名桃”称号。

兰州导游词篇七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

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仍为陇西郡辖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0xx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汉昭帝始元六年,又置金城郡。汉宣帝神爵二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得到加强,先后又新置七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汉安帝永初四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

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320xx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大业十三年(620xx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唐统一中国后,于唐高祖武德二年(620xx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又改为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复改为金城郡。唐肃宗乾元二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唐代宗宝应元年,兰州被吐蕃所占。唐宣宗大中二年,河州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又被吐蕃所占。

在北宋宋真宗、仁宗年间,党项族屡败吐蕃诸部。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党项元昊击败吐蕃,占领河西及兰州地区。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北宋乘西夏廷内乱,调军攻夏,收复兰州。此后宋夏隔河对峙,时相攻伐。

南宋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兰州在宋廷统治半个世纪后,被金将宗弼(即金兀术)攻占。此后兰州虽曾在金大定元年(1161年)被宋收复过,但旋即丢失。因此,南宋后兰州又进入了金与西夏新一轮的争夺之中。直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占领兰州。

兰州全景(2)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战败元军,攻取兰州,次年置兰州卫,洪武五年置庄浪卫;建文帝元年(1399年),肃王朱楧率甘州中护卫移藩兰县(兰州),以三分军士守城,七分军士屯田,加之东南诸省移民不断移兰屯垦,兴修水利,促进经济发展,人口增殖,至成化时兰州“城郭内外,军民庐舍不下万馀区”。

清初依明建制,兰州隶属临洮府,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顺治十三年裁卫归州。康熙二年复设兰州卫。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今陇西迁至兰州。从此,兰州一直为甘肃的政治中心。

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治由狄道移至兰州,改称兰州府,又改州为皋兰县。当时兰州府辖管狄道、河州二州;皋兰、金县、渭源、靖远四县。乾隆二十九年,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裁减甘肃巡抚。自此兰州成为西北政治、军事重镇,用以“节制三秦”、“怀柔西域”。

辛亥革命后,于民国二年废府州设道,并兰山、巩昌二府为兰山道,辖管皋兰、红水、榆中、狄道、导河、宁定、洮沙、靖远、渭源、定西、临潭、陇西、岷县、会宁、漳县等十五县。道尹驻省会皋兰县。民国十六年改道为区,变兰山道为兰山区。民国二十五年,划甘肃省为七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皋兰、榆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岷县。民国三十年,将皋兰县城郊划出,新设置兰州市,与皋兰县同治今兰州城关区。市区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7.2万余人。民国三十三年,市区扩大,东至阳洼山,西至土门墩,不含马滩,南到石咀子、八里窑、皋兰山顶,北至盐场堡、十里店,面积达146平方公里。

兰州导游词篇八

兰州鼓子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兰州地区,用兰州方音表演的曲艺形式,相传甘肃农村流传的以唱【打枣歌】和【切调】为主的“送秧歌”形式流入兰州后以清唱方式表演,形成兰州鼓子,时在清代中晚期。清末民初兰州鼓子又受到北京传来的“单弦八角鼓”和陕西传来的“迷胡子”(眉户)等的影响,艺术上进一步定型。其表演形式为多人分持三弦、扬琴、琵琶、月琴、胡琴、箫、笛等坐唱,走上高台后由一人自击小月鼓站唱,另有多人用三弦、扬琴、琵琶、月琴、胡琴等伴奏。兰州鼓子唱腔的音乐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常用的唱腔曲牌有【坡儿下】、【罗江怨】、【边关调】等四十余支。长期以来,兰州鼓子主要由业余爱好者演唱,职业艺人很少,王义道、曹月儒、唐江湖、马东把式、张国良、卢应魁等是早期比较有名的兰州鼓子唱家。其传统节目内容极为广泛,既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题材的中长篇,也有咏赞景物和喜庆祝颂的短段。广受听众欢迎的节目有“闺情曲”和“英雄曲”两类,前者如《别后心伤》、《拷红》、《莺莺饯行》、《独占花魁》等,后者如《武松打虎》、《林冲夜奔》、《延庆打擂》等,也有一些反映消极出世思想的作品,以《红尘参透》、《渔樵问答》等最为典型。20世纪40年代中期,热心兰州鼓子的爱好者李海舟(1907—1983)组织了“南山学会鼓子研究会”,调查保存了不少兰州鼓子的艺术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州鼓子开始走上高台,出现了一些新节目,代表性的有《杨子荣降虎》、《夺取杉岚站》、《劫刑车》、《韩英见娘》等,知名演员有段树堂、王子英、张麟玉、王雅录等。

长期以来,兰州鼓子的继承发展处于自流状态,艺人很少,演出难见,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

兰州导游词篇九

兰州软儿梨在享有“瓜果城”之赞誉的兰州,以它特殊的风味而成为梨中的佼佼者。软儿梨的果实近圆形,平均果重在125克左右,立冬后成熟,其色黄中带绿,青中泛红,果皮较厚,果肉硬,味道酸涩。若藏至冬季,则冻结成冰球,食用时需置于温暖处化开,果肉则成一包香水,浆液极多,味甜胜似蜂蜜,且富酒味。吃时撕破表皮,用嘴吸吮,一包如糖似蜜的果汁顿时溶入口中,饮之甜津津、凉丝丝,清香无比,沁人肺腑,余味久久不绝。因此,软儿梨也称“香水梨”。

冬果梨

兰州冬果梨有大小之分:大冬果梨,果实呈倒卵圆形,果大,平均重320~500克,熟后果实呈金黄色,皮较厚而粗,果肉白嫩,汁多而脆,味浓,酸甜适度,含糖量约9%,小冬果梨由大冬果梨的芽条变异而来,果实呈圆形或椭圆形,其果重平均157.5克,果汁不及大冬果梨多,贮期不如大冬果梨长,但果皮薄,果肉细,果味甜,因其味夺冠,成为甘肃省地方最佳品种之一。

黑瓜子

白兰瓜

在兰州众多的瓜品种中,白兰瓜出类拔萃,最负盛名。白兰瓜 性喜高温干燥、温差大、日照长的气候。兰州黄河北岸的青白石乡是最负盛名的“白兰瓜之乡”,这里生产的白兰瓜是甘肃传统出口产品之一,其周围地区是白兰瓜的盛产区。成熟的白兰瓜呈圆球形,个头均匀,每个重1.5~2公斤,白中泛黄,色泽美观,耐贮藏,易携带,瓤口碧绿,肉厚汁丰,脆而细嫩,清香扑鼻,甜味盈口,含糖量平均在14%左右,最高的达18%。白兰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酶、钙、磷、铁等,富有营养,具有清暑解热,利尿解渴,开胃进食的功能。

兰州百合

甘肃省的名优特产,色泽洁白如玉、肉质肥厚香甜。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专家孔宪武教授评价:“兰州百合味极甜美、纤维很少、又毫无苦味,不但文明全国,亦可称世界第一”。其品质闻名于天下,故有“兰州百合甲天下”美誉。

兰州玫瑰

清乾隆《甘肃通志》就载:“玫瑰花出兰州”,而以永登县苦水镇所产质量最优,名冠天下。 兰州苦水玫瑰花和精油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成为畅销全国的花中奇葩为兰州市的市花。玫瑰属蔷薇科落叶灌木,茎高有刺,花大,呈紫红色,枝叶茂盛,花朵繁多,花瓣肥硕,色泽鲜艳,香气浓郁。乾隆时兰州翰林秦维岳赋诗咏颂:“霞光锦缎覆苍苔,点缀芳园朵朵开。西陇花迟兼遇闰,端阳才拥艳香来。”点出了玫瑰色香俱佳的特点。

兰州导游词篇十

各位游客:

兰州碑林还陈列着翻刻或收集到的甘肃著名碑刻,有汉和西夏两种文字的西夏碑、汉藏两种文字的大崇教寺碑、汉蒙两种文字的西宁王碑、汉和八思巴文两种文字的镇海寺碑,王仁裕神道碑、弘化公主墓碑、岣嵝碑等。东西碑廊陈列着历代甘肃籍名人作品和历代名人手札。从东汉的草圣张芝,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的梁鹄,西晋索靖,唐代的李世民、李白,一直至明清及以后的胡缵宗、邹应龙、邢澍、张澍、安维峻、刘尔忻、马福祥、梁启超、范振绪等。

草圣阁檐下分别是赵朴初题写的"兰州碑林","塔影河声",启功题写的"草圣阁",朱乃正题写的"翰墨流芳",黎泉题写的"黄河第一阁"等牌匾。

一楼陈列着从陇原大地上出土或发现的书法珍品,有大地湾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礼县秦公大墓出土的古篆,庆阳发现的秦诏版,以及怀素《自叙帖》丙辰本。

到商朝时期的甲骨丈、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产生的年代不可考。大地湾第一期文化的部分陶器口上发现的十多种刻画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直线和曲线相交的形纹等。这些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朱彩符号,在年代上早于半坡的刻画符号千年以上,又与仰韶时代种类逐渐增多的刻画符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甚至有些刻画符号与半坡的完全一致,这无疑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原始人最早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记录数字和简单事件,后来逐渐抽象、概括出有固定含义、能在较大范围内通用的符号原始文字和数字符号。

本来就是伏羲文化的源头,早就广泛流传着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记事的民间传说,也就是这一地区的原始人类最早运用刻画符号,代替结绳记事的创举留在先民们的记忆里。大地湾陶器中的彩绘符号,也就是原始文字和数字符号的雏形,也是这一地区关于伏羲传说的具体物证。如果说,大地湾陶器中的彩绘符号,是汉文字和数字符号的雏形的话,那么礼县秦公大墓出土的秦公鼎以及在此之前于1919年在礼县红河乡王家台出土的秦公簋上见到的古篆铭文,则直接就是汉丈字的祖宗。

就是统一六国之后实行"车同毂,书同文",在先秦古篆的基础上简化、规范的秦小篆,在秦小篆的基础上,到汉代又产生了隶书,汉文字才真正定型为以平面方块为特征的文字。秦小篆现:存实物的代表作品是泰山刻石,而现藏于甘肃镇原县文化馆的秦诏'版,为秦始皇(前221)统一全国度量衡的诏书,暂且抛开其它意义不论,单从实物的角度展示秦小篆真正面目,则可以说与泰山刻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作为汉隶精魂摩崖石刻《惠安西表》,也就是俗称的《西狭颂》,与汉中《石门颂》、略阳《郁阁颂》并称为"汉隶三颂",就在甘肃成县天井山鱼窍峡。

从大地湾陶器亡的刻画符号到先秦古篆、秦小篆,再到汉隶及东汉"草圣"张芝的章草,兰州碑林所展示的无疑就是汉文字在陇原大地上从最初实用的萌芽状态,到逐步发展为光彩夺目的书法艺术的灿烂辉煌的发展史。

《淳化阁帖》、敦煌写经、秦汉简牍,尤其是敦煌写经和秦汉简牍,是第一次被刻成碑供游人观赏。《肃府本淳化阁帖》因最得宋拓本的原貌,保存完好,而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淳化阁贴》刻石,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

宋太宗酷爱书法,灭后蜀、吴越、南唐后,将其宫廷所存书法作品,甚至书法家都全部搜罗到汴京,同时又屡屡下诏收集历代翰墨,于淳化三年(992)命王羲之后裔翰林侍书王著选编,包括篆、隶、草、行、楷各体,编成十卷,收105'家422件,其中,除前五卷为历代作品外,后五卷为王羲之和王献之作品237件。编成后用枣木板摹刻成帖,名《淳化阁帖》,建秘阁珍藏,是宋元以来学习书法的范本,也是研究中国书法史的重要资料。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朱元璋封十四子朱瑛为肃庄王,赐宋本《淳化阁帖》一部,以为传世之宝,秘藏内库二百余年,秘不示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金石摹刻家温如玉、张应召师徒来兰州,肃王遂让温张师徒将《淳化阁帖》摹刻,公诸天下,传于后世。前后历时七年,用富平石144方,于天启元年(1621)年竣工,称为《肃王府本》,又因刻成后藏于肃王府尊训阁而称为《尊训阁本》,也称《兰州本》。《肃府本淳化阁帖》刻成后,影响很大,现西安碑林所收的《费甲铸重刻本》,或称《西安本》、《关中本》,即顺治三年(1646)陕西人费甲铸按肃府初拓本所附二十八后跋摹刻。今江苏溧阳县别桥镇虞氏宗祠有据肃府早期摹本摹刻的碑石115方。

《肃府本淳化阁帖》刻成二十年后即遭逢战乱,损坏严重,清顺治十一年(1654),由洮岷道陈卓发起,补刻四十余块。康熙十四年(1675)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平凉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其部将攻陷兰州后用帖石做马槽。历尽劫难后的《肃府本淳化阁帖》现存刻石141方。

除有众所周知的"石窟之乡"的美誉外,还有"简牍之乡"的之称。甘肃的简牍以出土时间早,数量多,保存好,史料价值高,备受全世界关注。在东起天水,西至敦煌,南至祁连,北达居延的广大地区都发现和出土过秦汉简牍。1906年和1915年,斯坦因两次在敦煌地区发掘汉简789枚,开始了甘肃简牍大规模出土的历史。这批汉简被大学者王国维收于其研究汉简的奠基之作《流沙坠简》中。1930年,瑞典人贝格曼在居延地区发掘汉简10000余枚,称为"居延汉简"。敦煌和居延汉简、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和故宫明清档案,被誉为20世纪考古学上的"四大发现"。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居延发掘汉简20000余枚,称为"居延新简"。后来又在敦煌马圈湾遗址、悬泉遗址发掘汉简34000余枚,在天水放马滩发掘秦简460枚,在武威发掘出土了数量不等的汉代《礼仪》、《王杖十简》、《王杖诏书令册》、《武威汉代医简》,这些秦汉简牍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不仅为研究秦汉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具有极高的书法研究价值。

兰州碑林的拓片、资料。四楼陈列着陶渊明、林则徐、左宗棠、于右任、张大千、梅兰芳、丰子恺、郭沫若等人的各类作品。五楼陈列着毛泽东的7件书法作品。同时还陈列着孙中山先生的两幅作品,一是那幅很著名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出处的、孙中山写给临洮人黄文中译著《日本民权发达史》的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幅是1922年写给时任胡景翼部第六支队司令的甘肃天水人邓宝珊先生的一封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