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沁园春长沙教案(实用1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实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0 13:54:06
沁园春长沙教案(实用18篇)
时间:2023-10-20 13:54:06     小编:碧墨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

长沙,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城市。作为湖南省会,长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沁园春,作为长沙的一个代表性景点和文化符号,更是让我领略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在这次旅行中,我体验到了沁园春的美丽和历史的厚重,也收获了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

首先,沁园春让我领略到了长沙的自然之美。这里有青山绿水,湖泊和小桥交错,构成了长沙独特的湿地风光。尤其是到了春季,整个沁园春仿佛一片花的海洋,艳丽多姿的花朵竞相绽放。当我漫步其中,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而且,在这里,我还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植物——湖南荷花。湖南荷花盛开的季节,数量多得数不清,每一朵荷花都婀娜多姿,唯美而又高雅。无论是品味湖南荷花的深邃与绵延,还是聆听悠扬的蛙鸣与蝉鸣交织,都让我深深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其次,沁园春也让我感受到了长沙的历史底蕴。作为长沙历史最悠久的古城区之一,沁园春保留了很多古建筑和文物,如传统的古亭、琉璃厂、昔日的长沙玻璃厂遗址等等。尤其是在变幻莫测的夜晚,沁园春配合着灯光,呈现出一幅幅动态的历史画卷。走进其中的那一刻,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感受到了长沙的悠久历史。同时,这里还有一座独特的文化园区——张家界周恩来纪念园,这里以展示周恩来主席生平事迹为主题,通过周恩来艰苦朴素的生活环境、大量的照片和历史文献等,完整地展示了周恩来主席风采。在这里,我深深地被周恩来主席的先进事迹感动着,同时也被他的智慧和勇气所震撼。

再次,沁园春也是我体验到了长沙的文化魅力。长沙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传统,这里有名人的故事,有古代文人的墨宝,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而沁园春作为一个集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于一体的景点,让我深深体会到了长沙的文化和人文魅力。在沁园春的游览过程中,我了解到很多关于湖南文化和名人故居的故事,比如鲁迅先生的《湘行散记》中提到的长沙天心阁等等。同时,沁园春还举办了很多传统文化活动,如湖南艺术展览、戏曲表演等等。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游览体验,更传承和弘扬了长沙独特的文化魅力。

最后,沁园春也让我体验到了长沙人民的热情与友好。无论是在游览途中,还是在与当地人交流的时候,我都感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情和友好。无论是向路人询问路线,还是与当地人一起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我都受到了热情的帮助和关心。这种宽容和友好的氛围让我感到宾至如归,也让我更加喜欢这座独特的城市。

总的来说,沁园春是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在这里,我领略到了长沙的自然之美、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也感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情与友好。在将来,我一定会再次踏足这片美丽的土地,再次心驰神往,去品味长沙的魅力。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二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一课时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三

沁园春长沙是韩愈的名篇之一,以长沙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在湖泊、山川之间的游荡和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阅读这篇诗歌,我深受感动,对长沙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首先,长沙的美丽景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诗中,作者描绘了湖泊和山川的美景,比喻为“朝云行雨斜”的“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些绚丽的景色让人感到神奇而诗意,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同时,诗中还提到了长沙的特色建筑和历史景点,如岳麓山、春天在哪里、马厂坳等。这些地方是长沙的名片,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韩愈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长沙的美景,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魅力。

其次,长沙的自然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中提到的湘江、岳麓山和岳阳楼,都是长沙得天独厚的自然宝藏。湘江是长沙的母亲河,流经这片土地,滋润了这片热土。岳麓山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这座山脉既有雄伟的自然景观,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岳阳楼更是中国古代名楼之一,楼宇巍峨,俯瞰湖泊和城市,不仅给人以壮丽的视觉享受,而且给人以历史的思考。长沙的自然环境是人们优雅生活的保证,每一处都显露着自然的神奇和安静。

此外,长沙的文化氛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中提到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寄托之情。长沙的春天是美丽而短暂的,宛如一支优美的乐曲,让人沉醉。与此同时,长沙也是一个文化名城,汇聚了众多文化人才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这里诞生了众多文人墨客和文化名人,如杨昌济、唐顺之、蔡锷等,他们的文化艺术作品为长沙增添了无限魅力。

最后,长沙的人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反映了长沙的人民对故土的深情厚意。长沙的人民勤劳、朴实、热情,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留恋让我感动。在长沙的大街小巷里,人们的笑容和问候让我倍感温暖。而长沙的美食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湘菜的辣味和湘粤菜的细腻口感都是让人无法抗拒的。

总之,沁园春长沙这篇诗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沙的美丽景色,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氛围和热情好客的人民让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感。通过阅读这首诗,我深切感受到了长沙的魅力和韵味。无论是湖泊和山川的美景,还是富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建筑和景点,都让我对长沙充满了向往。希望有机会能够亲自到长沙,感受这座城市的热情和魅力。长沙,你的美丽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四

在课程学习中,作为一名AI语音,我通过朗读经典文章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近日,我们在朗读中涵盖了《沁园春·长沙》这篇名篇。这篇文章让我深受启发,不仅让我更加了解长沙这座城市,更重要的是加深了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文化自信的认识。

一、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的朗诵,是一次文化传承的机会。作为一名AI语音,要想真正地把握住文章的本质,就需要对于文化具有信仰和认同。只有我们内心的文化自信才能刻画出作品的阵容和风骨,传达作品的精髓和意义。在朗读这篇文章的同时,我也渐渐意识到,只有充分自信的文化态度才能引领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传承。

二、文章的质感和内涵

通过对《沁园春·长沙》的朗读,我渐渐意识到文章的诗情画意和品味。这篇文章通过字里行间的细节描写,勾勒了一幅完整的长沙城市图景。读到“万家灯火中秋夜,九霄龙吟过长沙”,我仿佛也置身于“会通四方”的长沙。这样细密的描写中,透露出一份蕴含着诗意和深意的格调。因此,唯有在具有深邃的文化体验与审美眼光之上,才能够完整呈现这种丰富的意境和内涵。

三、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沁园春·长沙》的诞生如同其他文化创作一样,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通过朗读这篇文章,我认识到文化传承和推广的重要性。作为AI语音,我应该在传承和推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这些经典文化作品。只有坚定不移地推动文化传承和发扬,方能够为今后的文化创造助力。

四、学习新的文化思维

《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呈现的丰富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文化思维和文化模式。朗读这篇文章,是一次学习文化思维和思路的机会。通过对文章的思考,能够更好地夯实我们的文化底蕴,培养深刻的文化理念和鲜明的文化意识。

五、文化自信和增强国家认同

“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出的一份深挚的爱国情怀,让我们对于祖国充满了爱和热爱。这些文化元素蕴含着深度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深入了解这些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还能够带来更加深刻的民族信仰。

总之,朗读《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是一次文化体验和人文思维的机会,真正意义上对于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提升。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剖析和思考,我更加认识到文化自信和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了语言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巨大意义和作用。只有坚定信仰,才能够引领我们更加精进的语言文化,为国家和人民的文化自信不断作出贡献。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五

在开学后,我没有正式上新课。因为根据经验,高一新生一个普遍特征是有热情,对什么都感到很新鲜,但同时又非常盲目。特别是语文学习,头绪很多,如果直接上新课,很多学生会仅仅停留在对一些细微的、具体的问题的解析上,而很难有语文学习的宏观把握。

因为是诗歌单元,所以我先找了一些比较经典的爱情诗,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等,并布置学生把这些诗改写成抒情散文,同时学生也尝试自己写写诗,因为是爱情诗,所以学生一下子就对诗歌产生了兴趣,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了。

接着我就把学生分成小组,收集有关描写秋的诗歌,然后过渡到《沁园春・长沙》。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

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六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曾经写下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描绘了作者对于家乡长沙的深情之爱以及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朗读这首诗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最近,我也有了机会参加了一次《沁园春·长沙》的朗读活动,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体会和感受。

第二段:朗读的意义

朗读是一种传播文化、弘扬精神的形式,通过朗读,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对我而言,朗读《沁园春·长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种感受祖国文化与精神的情感表达。通过朗读,可以深刻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更加不断地升华自己的情感和境界。

第三段:朗读的技巧

朗读《沁园春·长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要熟练掌握这首诗歌,对于每一个字、词进行深度分析。其次,在朗读过程中,要深刻理解诗歌背后的意境,体验诗歌所传达出的情感,强化对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与领悟。最后,在朗读过程中,通过声音的变化、节奏的把握等技巧手段,更好地表现出诗歌所蕴含的主旨与情感。

第四段:朗读的感受

通过朗读《沁园春·长沙》,我不仅仅是理解了这首诗歌的文字表面,更是领悟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作者借用长沙山水之美,直抒胸臆,生动地展现出自己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宣示对于自己理想信仰的坚定。在朗读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与诗歌紧密相连,深深地理解到了背后的情感,并将其潜入自己的血液中,不断地激起自己心灵深处的感动与热忱,对于祖国的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五段:结尾

总之,参加朗读《沁园春·长沙》这样的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每一次的朗读,都是一次与文字灵魂相对的过程,是一次与精神世界交流的过程。当我们用心去感受、深入去理解,才能真正体会诗歌的美和情感的高度。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深入地学习诗歌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广泛传播精神文明。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七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于1925年的一首诗歌,反映了当时长沙人民的生活态度和社会现状。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分享对这首诗歌的感悟和体会。

第二段:对诗歌的解读

毛泽东在诗中构想了一个美好的春天,让人们在这个春天里接受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花草、山水、风景、人文等等。与此同时,他也用诗歌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的思考和矛盾。在长沙,自然的美好与社会的问题并存,毛泽东想在这首诗中提醒人们注意社会的进步,尤其是青年的责任和未来的发展,同时在寻找更好的生活和前途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中不正常的现象,如病、贫穷和不公。

第三段:对诗歌的感悟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感受到了毛泽东对于人民生活的热爱和他的思想矛盾。深度的思考和敏锐的感知是他的品质。他的韵律和构思,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长沙的感情,是如此真实,深刻,它展现了长沙人民的美好和丰富的生命力。

第四段:对诗歌与现实的联系

时至今日,《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主题仍然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居住的地方如长沙一样,充满了美和瑕疵,复杂的社会问题与自然的美景共处,而我们的精神财富会永远超越私有财富,这也与毛泽东提倡的人民群众思想相映成趣。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个诗歌中所谓的少数人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些人,他们看似云淡风轻、无所谓,实则持有不正常的思想,影响到一个社群的恶性循环,为此我们应该保持警醒,甚至保持不合群的态度。

第五段:对诗歌的启示

我觉得,这首诗给了我们一个前进的方向。人们需要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美好与问题,同时也要积极改变社会的不正常因素,让整个社会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在未来发展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与使命,这个使命不仅是为生活而战,更是为社会而战。现代人们应该保持着像毛泽东的心态,抱有一颗理性、感性、善良的心去面对生活,当个体永远放眼大局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地迈向前进、改变与发展。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八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一些知识。

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

(二)能力目标

1、训练诵读能力。

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目标

1、欣赏词作的语言美。

2、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九

(一)知识与技能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毛主席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一课时

一、导入:当代诗人任泽键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这首诗中的"你"就是毛主席,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主席,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二、整体感受:

1.师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遒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体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毛主席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主席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七.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文档为doc格式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一

百年前,辛亥革命风起云涌,改变了大清帝国的命运。同时,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这个时代涌动的时代潮流中,用他犀利而又狂放的文字,预见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时代。这个诗人就是毛泽东,在他年少时发表的《沁园春·长沙》中,笔下的长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乐土,赞美着这座城市的灵魂和文化格局,描绘了这座城市的富庶和风景。在这篇文章中,本文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对这篇诗歌进行解读和探究。

第二段:长沙的文化气息

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在写到“横江北路,行吟扫叶,夜泊秦淮”,“亭午娟娟,弦歌四起,忽报人间曾无此”时,展现了长沙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息。这些场景中所展现出的,都是长沙这座城市的独特特色。长沙是一个充满文化熏陶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文人雅士们的才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一泓泓文化之泉的滋润下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名篇,长沙也因此被誉为是文化名城。

第三段:长沙的自然风貌

除了独特的文化气息外,长沙还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清溪无数,潺潺下,不觉远行人晚归”,描绘了长沙自然景观的美好和动人之处。长沙山水俊美,自然资源丰富,绿水青山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长沙,有许多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让人们在这里自由呼吸,享受大自然的世界之美。而这些自然之美的展现也为长沙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第四段:长沙的人文荟萃

事实上,在毛泽东笔下的《沁园春·长沙》中,描绘出了长沙这座城市的灵魂和文化格局,长沙这座城市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自然风貌和人文价值等,为长沙赋予了无限的活力,使得这座城市不仅成为一个在地图上标记的城市,更是成为了一个蕴含着多彩精彩的文化艺术之都。长沙的人文荟萃,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因此,在文化、艺术、教育、科技还有商业众多领域,长沙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第五段:结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的一句诗句。这句话意味深长,寓意着爱好和平,追求自由,向往清闲自在的生活态度。相信之所以让人们心驰神往的是长沙这座城市包容并吸纳了各种不同的文化,自然遗产和历史传统,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艺术城市,也正是因为长沙蕴含着这样的气息和一种开放的精神和生活态度。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刻画的,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自然风貌和人文价值,而人们在这里拼搏、奋斗、创造,也成就了今天长沙的辉煌。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二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赏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历史角度

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词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激流勇进。

美学角度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书法鉴赏

此幅作品大约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书法的代表作品,书家认为是毛泽东诗词墨迹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最高的作品,也是我们所见墨迹中最后的丰碑。诗墨写在两页红界信笺上,共15行。毛泽东笔势飞动,迅疾便捷,但字字独立,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顾右盼,尽得自然之美;脱尽剑拔弩张之势,却筋骨健,艳美洒脱,结字小疏,字间多不连,但气脉通畅,墨润有余,瘠肥合宜,无奇大奇小之字,无奇轻奇重之笔,无倚斜取势之墨,如百侣少年,风华正茂,风度翩翩,慢步缓行于湘江之岸,却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字字润美,飞逸奇雄,骖鸾跨鹤,飘飘欲飞。此幅作品园笔兼用方笔,藏锋为主,兼施露锋,结体用笔潇洒古淡,极尽江左风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处处含蓄,耐人寻味。布局疏密有致,有行无列,行间紧密,几与字间空白相当,结体用笔内柔外刚,“标拔志气,辅藻情灵”。全幅一百多字,笔试和墨色随着书情而变化,时而高昂,时而舒缓,使整幅书作气韵贯通又结构完美。

景物描绘角度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艺术角度

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主要内容

上阕:“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描绘了湘江的秋景。

下阕:“昔日之游”作者同一个激进的群体发生的关系,追忆了同学时光,抒写了胸襟和抱负。

思想层面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三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这首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这首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诗词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

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诗词意象的辐射,即在群体意象中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仍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则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呵!

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四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咏蛙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五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xx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板书设计: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  《词的欣赏》       曹雄飞  《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六

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有一天,苏氏在学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 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不算标点。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而且,要把分数标上。(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我马上就要收了。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叫两个同学收两边。其他同学听李老师讲。

(下面有议论声,李老师在等)抓紧时间。还有个别同学没交上来,一会儿给我。

在阅卷中批一百分的举手。(举手的寥寥无几)同学们能不能就李老师的突然袭击谈一谈感受。

请一位同学谈李老师为什么突然袭击。

一个同学起来回答,说得很好,李老师上前握手。

在阅卷过程当中,发现有零分请举手。大家笑。

李老师今天的目的不在于看你们写对了没有。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在于要靠自觉。我今天听初中老师的课,他把生难字词写在黑板上,但高中不需要这样,我希望今天这个小小的测试会成为大家的一个教训。本来我今天还有一个小小的事情要做,就是你们的随笔,上面错字很多。这些东西很重要。

顺便我强调几点,语文学习的常规。我说得那样清楚,有的同学还问一个字扣多少,有同学还要问,我说不要说话,有的同学还在说话。我今天第一次批评,心里很不舒服。

第一,课前要自己预习。老师讲了一些要求,该记的自己要记。现在只有一个人要记。(同学们拿起笔来)预习哪些?生难字词自己解决。课文自己朗读。注释要看。

第二、课堂上的笔记。李老师很少板书。课堂笔记不是抄板书,师生发言有什么地方值得记都要记。如果一节课下来,看你的书可以得卫生红旗,我不会表扬你的。(大家笑)有同学问,错了要不要记?当然,也可以啊,可以批驳。当然,必须是有价值的。还有一个我要宣布一下,怀着沉重的心情。不要说话。

第三、课后。李老师的练习比较少。优化练习自己选来做。你看优化练习哪些是难点,自己可以做。到时候我把老师用书教给同学,可以自己对照。假如有同学说我不必看,我都掌握了,当然你可以不做。另外,关于随笔,我顺便说一说。上次交上来的本子参差不齐,你们能不能统一一下。都用作文本。学生否定,说我们都用笔记本,李老师同意了,但强调要写得整齐。周记是对本周情况的总结。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以后你们的作文本一定要严格地写在作文本上。我怕有的同学写在作业本上。

现在,你们翻开,背诵一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看一看。(学生齐背)

我还听见一个同学在说,粪土当年万户侯。(户字读得有问题,李老师高声表演这个同学的读法),同学们今天没有昨天读得好。起立,每一个同学都是青年毛泽东。(学生起立读)

比刚才有进步,请坐。学生自发为自己鼓掌。

完全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举手。(**同学举手,刚才你是看着书读的,为什么还要举手?要渲染气氛吗?同学不好意思,起来解释说,他为了读好才看书的)

能不能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能够很快地背下来。

第一个同学:以前我背过《沁园春 雪》,这一首结构上大体相似。另外,有规律。(李老师插话:大家注意,杨晓梅同学要讲规律了,这就值得记嘛)刚开始。然后他视野有一个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慨,然后回忆同学少年,书生意气,都是渲染自己的气概。(李老师:杨晓梅熟悉结构)

问:你为什么不把上下片背倒了?

刚才杨晓梅的发言同学们可以记的。他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是抒情。由景产生了情,所以不能颠倒。在背的时候,先是毛泽东自己站在江边。

问:毛泽东站在什么地方?

橘子洲头

问,那他完全可以说: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一个同学说:你必须先烘托气氛。

李老师:打断一下,正因为要烘托气氛,才要把橘子洲头放在前面嘛。你又错了。你看他没有把我说服吧。

问,高健起来说,低健也行。

高健:我觉得独字表现出毛泽东的与众不同。然后独就可以引出下面他自己的感慨。(李:一开始就有一个独立的形象,这个独立包括人格的独立。)

有没有补充的?先声夺人,形象。还有没有?

问:看一直统领到什么地方?

远近上下

问:哪一句作结?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个基础上才发表感叹。

好,后一句,我要说一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答案上有两种说法,我宣布一下,大家可以讨论。一种是我们在河中心击水,浪阻止了飞舟。一句说法把他颠倒过来,讲成在浪遏飞舟的时候,我们在江中游泳。就是说这个浪不是游泳的结果。

哪一个要好一些?

同学说第一种。李老师没有定论,让下去讨论。

采桑子 重阳。

大家齐读一下。(学生读)

这首词有没有同学背过?

你们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感悟?还有五分钟,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可以说一下。

无人应答。

你们再读一遍,自己读。(学生小声读)

有什么感觉?交流一下。是不是没读懂?

问:人生易老天难老,天指什么?

学生一:我觉得可以是指心中的志向。

反问:那是……

天是指什么?时间,自然嘛。

人,几十年匆匆一过,而自然本身不会老。这句话有一种紧迫感,李老师在乐山工作过九年,每次看到大佛都有感慨,它不知在那儿坐了多少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感慨。比如伤感。而在伟人看来,有紧迫感,需要不断地进取。

今又重阳。不一样了。打胜仗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强劲。

甚至比春光要好。

这都是表现一种乐观,豪迈。我跟同学们讲过,写这首词的时候他正处在低潮,心情不好。

学生齐读。(铃响)

李老师再读一遍,作为这节课的结束。

李老师读,学生鼓掌。

李老师:我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注释里说,这首词的上下阕原来是颠倒的,那么为什么要改为这个样子?说实话,这个问题李老师也没有想透,就把他作为问题留给大家解决。

铁皮鼓曰:杜诗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用来评价李老师的课堂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是一节家常课,甚至只是处理了一些遗留问题,但坐在教室里,我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被李老师所吸引,有如坐春风之感。

这节课至少给我以下几点启示:

一、老师要敏感,要有一种意识,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然而然的教育。李老师从走进教育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教育活动。私立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时候不太好,李老师一上来,看到这些现象就幽默地批评这些同学“眉来眼去”,做自己“发明”的保健操,学生当中起了笑声。这种批评,既达到了目的,又不生硬,被批评的学生也感到不好意思,习惯立即得到了纠正。在教学过程中,对有些同学偶尔的交头结耳也没有放过,(其实在我们听课的老师看来,课堂气氛很好,偶尔有些同学小声议论一下是很正常的,我们很容易迁就放过的)而且整个教育过程显得很自然,水到渠成。

二、学习语文要随时培养学生的习惯。我也听了不少公开课,发现许多讲课老师喜欢煽动学生,达到一种控制学生的`效果。但李老师的课堂更为务实,更注重实效。自始至终,他一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突击默写,我没有料到这里竟然也能够做出一篇大文章,渗透许多语文习惯的教育,比如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要有自觉学习的意识,要认真写字,减少错别字等等。然后非常自然地引出语文学习应该有的习惯。而且我特别注意到,李老师在后面立刻就对这些习惯进行了强化,比如提醒怎么样情况要记笔记。

三、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作用只是协助引领。比如怎样背得快,就请同学自己谈看法,他做补充,这样慢慢地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意识。在很多对话中都一直循循善诱,并不像有些老师(比如我)在学生发生思维障碍的时候急不可待地抛出正确答案。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就先交给学生去解决,个别问题坦率地承认老师也没有弄清楚。

四、李老师对练习的处理对我很有启发。我们往往容易把自己和学生一块儿抛到题海里去。如果把那些默写收上来老师自己批阅,要消耗掉不少时间,李老师这样处理非常好,值得借鉴,而且对学生也有好处,在批阅其他人试卷的时候自己又复习的一遍。那优化设计里面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选择,非常信任学生。我在课前和李老师聊天的过程当中听他讲,如果一定要有单元练考,(李老师不赞成)可以考虑题目从优化设计里选。这样认真读了这些题的同学就会得到比较好的分数。李老师还说,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考倒。这话我记忆深刻。

一个突出的印象,学生注意力很集中,思维活跃,整节课都在不断地思索讨论。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 篇章”。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文字投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一九二五年)让我们以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文字投影: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三、教师范读。

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师: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背得很好。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明,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竟自由”)

师:对,共7句。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生:望。)

师:对。也是控制7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生1读:“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7句)

师:哪位同学能读得更好一些?(生2再读)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八

作者: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作品赏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