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教师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教师违规案例分析心得体会(优秀11篇)

教师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教师违规案例分析心得体会(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8 01:47:03
教师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教师违规案例分析心得体会(优秀11篇)
时间:2023-10-18 01:47:03     小编:灵魂曲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教师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一

近年来,教师违规行为不时见诸报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对于他们的教育职责和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教师违规案例的分析和心得体会是我们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路径。

第一段:案例背景

教师违规案例涵盖了从教师的学术不端到职业道德失范的各种情形。在这种案例中,教师往往存在着拿取回扣、虚报课时、篡改学生成绩等行为,不仅违背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也伤害了学生的利益。例如,某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在学校推销自己的商业项目,败坏了教师职业的形象,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诸多困扰。这些案例不仅带来了个体责任的审查,也引发了人们对整个教育体系的质疑。

第二段:案例分析

从个案的角度看,教师违规行为往往是出于私利或是利益驱动。一方面,教师的待遇往往不能满足其基本需求,导致心理压力和经济困扰;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容易使得教师侥幸心理产生,觉得自己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位来谋取私利。此外,学校管理上的漏洞和监督不力也为教师违规行为提供了机会。较为严重的违规行为则往往涉及到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和教师行为的公共利益。

第三段:案例反思

教师违规行为背后反映出的是整个教育环境中的问题。一方面,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教师们容易焦虑和失落,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学校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对教师行为的有效监督机制,很多问题一旦发生就难以追责。而且,教育部门的监管和教育系统内部的自律也存在不足,导致教师违规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因此,除了对个体的惩处,还需要从整体上改进教育体系,提升教师待遇和福利,强化对教师行为的监管。

第四段:案例启示

教师违规案例不仅需要受到法律和纪律的约束,更需要教师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强职业道德意识。首先,教师要增加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同感,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职业志向。其次,教师要加强对教育规范的学习和理解,明确教师行为的底线和限制。再次,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和监督机制,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改正问题。最后,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心理疏导,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和自律意识。

第五段:结语

教师违规案例的分析和心得体会是我们反思现有教育体系和完善教育管理的重要机会。只有坚持从个体、组织和体制三个层面入手,激发教师的职业激情和责任感,建立起科学、健康的教育环境,才能有效地减少教师违规行为的发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教师们能够引以为戒,积极履行职业责任,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二

(一)自查情况:

1、思想方面: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谦虚谨慎、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和同事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做好教育工作,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教育、为人民服务。

2、爱岗敬业方面: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我热爱我的事业,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以我的学校为荣。我热爱我的孩子们,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关注每一个幼儿和幼儿的每一个细节。对孩子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工作中能够认真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

3、教育教学方面:我认真学习大纲,力求备好每一节课,努力从整体上优化课堂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工作中,尽量从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着手,以各种游戏贯穿整节课,在上课时力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孩子的主体作用,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启发孩子,努力形成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但工作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工作上胆子也不够大,有瞻前顾后的思想,惟恐事情做的不到位。

4、为人师表方面: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作表率。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孩子,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孩子,让孩子“亲其师,信其道”。但是有时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会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去。

5、业务学习方面:能够自觉、主动地钻研业务,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但学习教学理论知识还不够深入,专业知识也不够完善,教育技术技能依然需要继续学习改进。

(二)努力方向:

1、严格要求自己,克服惰性,认真学习新《纲要》,转变教育思想,以新观念引领自己的工作。

2、要多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掌握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正确引导教育幼儿,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自觉端正不良的教育行为。

3、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同事间的教学反思、探究,找到新的教学方向。

4、积极地面对工作,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工作中要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本着只要立足点站稳,基本点站牢的原则,大胆、细致地开展本职工作。

教师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对人永久性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给我们确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班主任要有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在学生中间,或者指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从学习中来看,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其发展。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

异常行为是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种偶发性行为,这种行为在学生正常状态下是不会发生的,它与常态行为不同,可以称为“偏态行为”。班主任如果能及时鉴别学生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危机状态,回复到正常状态,那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以及意外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当学生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包括反社会行为和异常行为。所谓“非线性”地发生,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关系,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小学生突然害怕方格或类似方格的所有物体,这是一种异常行为,包括他自己在内,谁也弄不清他为什么会怕方格。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的特点,我们对其不适应行为的产生就无法预测。学生在心理不健康状态下所发生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既没有直接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行为动机,因此,谈不上是其价值观、道德水准或人格特点的必然产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不适应行为的发生有不同的特点,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一是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他们要求给予指导,以帮助他们正确应对遇到的问题。对于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发展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应树立正确的观念,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而针对极个别的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则要能够及时甄别,并积极组织专门机构予以解决。

(一)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教师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四

导语: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爱国守法知识点的内容之一,也是法律法规中容易考查的主观题知识点。尤其在大家都比较头疼的案例分析题,如果出现法律法规,涉及的内容基本都是教师没有依法执教,侵犯了学生的各种权利。

一、考题举例

某课题组近期就初中作业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存在不交作业、抄袭同学作业、利用晚上“作业神器”直接抄答案、花钱雇人做作业等诸多问题。其中“不交作业”最为严重,教师对此非常头痛。对学生的调查还显示,不交作业的学生受到过教师不同的处理,其中最常见的处理办法统计如下:

请分析上述材料中教师对学生不交作业的处理办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思路解析

1、先看问题,问题明确指出教师对学生不交作业的处理方法有问题,感情色彩已经确定,我们就是要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即可。

2、看材料,找出大意和关键词,材料中出现了几个十分明显的关键词,体罚、变相体罚。这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锁定答题的知识范围,就是教师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属于违法行为,定性为没有依法执教。

3、组织回忆知识点,建立答题框架。快速搜索相关知识点的内容,把关键词写在草稿纸上。如本题中,大家需要回忆出来体罚、变相体罚是属于侵犯人格尊严权,这个知识点在教育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知识点有涉及;在法律法规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有涉及;还在教师职业道德中爱国守法知识点的依法执教有涉及。

三、作答参考

1、提出观点,指出教师的问题在于体罚、变相体罚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违反了法律。

2、理论论证,通过列举以上三个法律中的法条说明法律中禁止上述的侵犯学生人格尊严权的行为。如果大家回忆不全,可以重点提一个法律即可。

3、结合材料,进行事实论证,归纳出教师的突出问题,如55%的教师在处理学生不写作业时都进行了体罚或者变相体罚,而正面教育的比例只有6%。说明教师没有依法执教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

4、提出对策:通过依法执教的知识点内容找出相关对策。

依法执教就是教师要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即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教师要讲法律,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教育教学要遵循教育法律法规。依法执教要把法定的职业规范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法律为尺度,严格依照法律进行教师职业行为选择。依法执教既要遵循法律规则,又要遵循教育规律。

从依法执教的内涵我们可以归纳出来两个方面,一是守法:我们可以从教师学法、懂法、践行法律的角度去思考,通过国家制度、社会监督、学校执行、教师自身学习的角度促进教师依法执教。

二是遵循教育规律,可以就从教学理论和德育理论角度,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体教育原则,家校合作原则来改变学生不写作业的情况。

教师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五

1.【2009年吉林】有一个四年级的班级,是学校有名的乱班,打架成风,一些学生动辄舞棍弄棒,乱打一气。课堂纪律混乱,上课怪叫起哄、爬桌子、翻窗户成了一些学生的嗜好。曾有一青年教师上课时被学生乱起哄气哭了,发誓再也不上这班的课。曾刚是班上有名的"调皮大王",打架时,只要他一挥手,其他人就会蜂拥而上。而曾刚家长对他唯一的办法就是痛打,但曾刚也有优点就是爱劳动,有组织能力。班级同学之间不团结,正气不能抬头,也有少数同学 希望好好学习,对班里的现象不满,但敢怒不敢言,怕受那些捣蛋的同学的报复,班级干部软弱无力。班级学习成绩差,是同年级中平均成绩最差的班级。

【答案要点】

如果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我会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对症下药。

(2)做好班集体工作,特别是班干部的培养工作。支持和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特别是对曾刚的教育工作。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寻找和点燃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曾刚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爱劳动,可以让他参加班级工作,创造条件,使他的优点得到发挥,缺点错误得到改正。

(4)有计划地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增强师生、同学的情谊,创设班内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培养优良班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

(5)做好家长工作,尤其是做好曾刚家长的工作。

(6)教好自己担任的语文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以此为起点,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教育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搞好班级学习,提高班级学习成绩。

2.【2010年河南】某镇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李老师在一次期末考试后把学生成绩张贴到教室后面的小黑板上,并把最后一名叫到了办公室,进行了严厉的训斥:“你每次都考这么少,拖了班里的后腿,影响咱们班的进步,真是没有救了!”

请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相关内容分析李老师的行为。

【答案要点】

(1)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热爱学生首先要理智地爱,不溺爱、不偏爱;其次要无私地爱,一视同仁;再次,爱与要求相结合。而材料中的李老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持歧视的态度。

(2)师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学生在遭受挫折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自信;在遇到困难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勇气。教师的爱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幸福感,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材料中李老师显然没有认识到师爱的重要作用,其做法很可能适得其反。

(3)在小黑板上公布学生的成绩,这一做法欠考虑。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3.【2010年湖南】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个的传教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答案要点】

黑格尔老师的评语,以比较艺术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其缺点与不足,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进步。评语以平静的语气,力求写出这个人来,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1)写给学生看。(2)写出这个人。(3)写这个人的新起点。

给学生写评语应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鼓励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认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目的和正确认识自我,以更好地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

全国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汇编:案例分析题(二)

教师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六

9月10日星期三晴

今天是教师节,总所周知是感恩老师的节日,我们三班自然也不例外,会给老师准备一个大惊喜。

铃声响起,大家异口同声的说:“祝老师教师快乐!”这一声祝福可是让老师放松了警惕啊。老师不经意间发现讲台桌上摆满了巧克力糖,老师笑嘻嘻的问:“这是给我的吗?”我面带微笑答道:“老师你要是不想吃,给我吧。”于是老师向我抛了一个巧克力糖,我完美的接住了。张口就吃。“谢谢老师了”我调皮的答道。“来人呐,上飞雪!”这一声让猝不及防的老师吓坏了,赶紧面朝黑板。于是许许多多的“武器”向老师袭来,老师因此变成了半个圣诞老人呢。

在老师身上的飞雪彩带快掉完了的时候,班长说:“老师你那上面还有好多呢,我帮你擦擦。”大家都疑惑的看着她,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她刚擦了一下,就又拿出飞雪袭击老师,班上在一次因为飞雪轰动起来,可怜的老师啊!

真希望每天都是教师节,每天都开开心心的!

写人是作文的基本命题。写人,可以侧重写人物的外部表现,即写他在做些什么,或者有哪些动人事迹;(next88)也可侧重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他在一件事面前,在与别人交往中,或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的内心变化,和随之产生的喜、怒、哀、乐之情;也可以交错地写人的外部表现和心理活动。

写人的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交代清楚他是什么人,如他的年龄、性别、外貌、职业、性情,及与自己的关系。

2、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就是要写出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只有把特点写出来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也才能与众不同,有了新意。

3、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决不能象老师给你写品德评语那样来写人。所选的事件要能充分表现这人性格和品质。当你把事情写好了,人物也就写好了。如当你读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以及《我的战友邱少云》以后,你对这两位英雄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了。

4、要抓住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变化,给予具体,生动的描写。即抓住细节刻画人物,使原来比较平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如《一夜的工作》中,周总理扶正转椅就是一个细节描写,它表现了周总理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

5、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因为不同的年龄、职业、性格等的人物,他们所讲的话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讲的话也是不同的。

6、要紧紧扣住人物的特点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写人,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马虎拼凑,拉拉杂杂,更不能重复罗嗦,画蛇添足,使人看了不知在说什么。

教师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七

【作者简介】邹胜菊(1984-),女,云南宣威人,云南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团委书记、助教,硕士。

幼儿冲突是幼儿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经验。幼儿冲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皮亚杰认为:“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即考虑一切事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想象每一样事物都与自己的活动相联系。他们总是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不考虑别人的意见。”[1]例如:幼儿在争抢玩具时,只考虑到自己能否得到玩具,而不去考虑对方有没有允许自己玩玩具的意愿及其玩具被抢后的失落感。第二,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有限。按照皮亚杰的道德认知观点,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段,其道德行为主要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所限制。第三,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运用能力不足,导致冲突的发生。这个阶段的幼儿好模仿,与同伴交往中有时会模仿成人的行为(比如打、骂等),这容易对其他幼儿造成伤害;幼儿由于年龄的影响,语言发展水平受限,在与小朋友表示友好或并无恶意的情况下,由于语言沟通不明,致使对方误解。中国首部真实记录幼儿内心成长的电影《小人国》,展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儿童理想王国。它发生在北京的巴学园幼儿园,是李跃儿老师借鉴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办学模式,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花三年时间跟踪拍摄而成。笔者选取了关于池亦洋这个幼儿的相关几个片段进行分析,主要考察教师介入幼儿冲突中的解决策略,及教师启发幼儿对冲突的认识等问题。

片段一:几个小朋友在玩沙。陈炳栋(5岁)的棍子被池亦洋(5岁)“霸占”并拿走了,陈炳栋想通过小李老师要回他的棍子。

小李老师:那是你的棍子,你有权利要回来。

陈炳栋:他没有权利拿走我的棍子,但他还不还给我!

小李:你可以一直向他要下去!

陈炳栋:我不想去,因为池亦洋会打我。

小李:你没有试,你怎么知道他会打你?(小李老师带着陈炳栋去向池亦洋要棍子,这时佳佳出现了。)

佳佳:池亦洋,再不把陈炳栋的棍子还给他,我就不跟你好!

小朋友们:对!(其他小朋友附和着说,但是有两名小朋友说:“我跟池亦洋好!”)

佳佳:滚!

池亦洋:闲事少管,滚开!

陈炳栋:老师,池亦洋还不还给我!

佳佳:如果他(池亦洋)还给他的话,我还给池亦洋叠个纸飞机,你想不想要纸飞机?

池亦洋:想。

佳佳:如果你还给陈炳栋我就给你。

池亦洋:我叠的还比你叠得好呢!

陈炳栋: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

佳佳:池亦洋,如果你给陈炳栋,我可以送你一个玩具,行吗?(很认真地说)

池亦洋:少废话!(大声地不耐烦地说)把你们打成肉泥。

小李:为什么,我们都要被你打成肉泥吗?

池亦洋:对!

小李:刚才佳佳还告诉我不要插话呢,我都没有说话,你为什么要把我打成肉泥?那我们几个人合起来把你拉得紧紧的,抱得紧紧的,你动都动弹不了!

池亦洋:真敢说!(很凶狠地拿起棍子准备打人)

小李:池亦洋,我告诉你了,不可以打人的!唉,陈炳栋,我们都在帮你,现在池亦洋拿着棍子要打我们!陈炳栋我们在帮你要棍子。(这时陈炳栋离开了现场,池亦洋拿着棍子开始打人了,大李老师出现了)

大李老师:你不可以这样子对付别人,这个棍子本来就是人家陈炳栋的,归人家所有,你把人家的抢走了,这是不对的,请你还给别人。在这个世界上用暴力去做征服别人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你不可以用暴力,我相信你也不会用暴力征服别人,对吧?池亦洋他是愿意还给你的,池亦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人,他很愿意把你的东西还给你(对着老师和小朋友们说),其实你坚持要就可以得到的。谢谢你!谢谢你还给他!

小李:佳佳,你今天太勇敢了,你帮助陈炳栋了,而且想了很多办法,你很勇敢,我抱你一下!

池亦洋:但是都没用。(很气愤地说)

小李:可是我们已经获得了棍子,走咯!

池亦洋:获得了棍子,总有一天我会重新抢过来的。(很严肃地说)

分析:一根棍子引起的“大闹巴学园”值得我们深思。首先,老师化解一场孩子们的纠纷,其实也是一种随机教育。在整个事件处理的过程中,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公平的重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佳佳利他行为的可贵之处,虽然我们无法了解佳佳和陈炳栋是否相处得很友好,是佳佳为了帮朋友还是出于仗义,但佳佳助人、仗义、为他人着想的可贵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其次,老师作为幼儿的管理者和指导者,笔者认为小李老师的处理方法是不妥的,其主动介入反映了对三个孩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向他们传递了对冲突和幼儿的看法,即整个事件都是池亦洋一个人的错,把矛盾进一步激化。教师在处理冲突事件时应明白自身的作用,不应该站在任何一方,应以第三方的角色来处理。应该坚持秉公处理,不偏袒任何一方。而大李老师的教育方法前半段话过于抽象了,尤其是对于四五岁的孩子,这种大道理不适合此时此景。对于大李老师后面肯定池亦洋是个好人这点,笔者认为有必要这样说,因为孩子需要成人的正面肯定,要想赢得同伴的欢迎和肯定,只有先尊重别人。最后,对于陈炳栋的离走,笔者觉得此时他最无奈了,从他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周围的人帮不了自己:小李老师的介入不起任何作用,仗义的佳佳许诺的各种礼物对于池亦洋也没有诱惑力,而此时已经被激怒的池亦洋开始准备攻击人了,纵然有大李老师的出现也不能缓和此时的氛围、安抚情绪。从中可以看出陈炳栋是个胆小怕事的孩子,老师的介入应该是让他主动地面对该事件、积极地与池亦洋沟通,引导和帮助他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争取自己的利益。

片段二:佳佳(5岁)和池亦洋打架。

大李:请告诉我池亦洋怎么把你弄哭了?

佳佳:他先戴着帽子,我想给丫丫,可是他老打我。

大李:那么你说你不是故意打他的,是吧?就是一戴帽子手用力太大了打在他脑袋上,是不是这个样子?是不是故意打的,还是向李老师这样一拽帽子,拽的劲太大了打在你脑袋上?(大李老师边说边做拽帽子的动作)

佳佳:故意打的。

大李:打了几拳?

佳佳:打了一锤子。

池亦洋:佳佳也打了我这儿一拳。

大李:是谁先打的?

池亦洋:佳佳。

佳佳:可是可是,我没有把他打哭,是和他打着玩的,他就先打我。(哭着说)

大李:喔,你是打着玩的。

池亦洋:那你没跟我说呀。

佳佳:可是可是,讨厌。(哭着愤怒地说)

池亦洋:再说讨厌,我掐死你。(佳佳哭了被大李抱着)

大李:你不可以伤害任何人的身体。

佳佳:我去打110。

大李:嗯,可以的!

池亦洋:打就打呗!

大李:如果他真的掐死我们,可以这样做!

佳佳:我把你抓走。

池亦洋:那我把你掐死了,你就打不了了,你也不会说话了。

大李:好!佳佳,请你离开!老师知道他做得不对!

佳佳:现在就打110。

池亦洋:不要。

大李:等你考虑好了,你不会伤害任何人了。

池亦洋:我早就考虑好了,你们在说话的时候我就在考虑了。

大李:不行的,刚才你已经说过了,你想好了,想到出去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时候,你再来找我,好吗?我一会儿回来看你!

(过一段时间大李老师来了)

大李:你准备好了吗?

池亦洋:准备好了。

大李:准备好出去不再伤害任何人?

池亦洋:对!

大李:好,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好吧,请现在出去吃生日蛋糕!(浩浩过生日)

分析:儿童期的孩子在出现冲突后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区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和别人的理解。老师在解决幼儿冲突时,考虑到池亦洋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将胆大的他进行隔离,避免再和其他幼儿发生冲突。这是教育中的冷处理,将喜欢热闹的他置于“孤独清净”中,调控了想“掐死人”的情绪,阻断其参与集体活动,此时他会变得不自在,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进行自主教育,从而尽快获得老师的信任,重归集体。当然并非是隔离后就放任不管,所以大李老师说“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这有利于儿童在思想上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巩固冷处理的教育效果。

片段三:陈炳栋和佳佳玩着突然吵起来,池亦洋来为他们解除冲突。我们来看看幼儿们在不需要成人的帮助下如何解决冲突问题。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佳佳:哼,还是不怕!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陈炳栋:他拿石头崩我的脑袋。

池亦洋:别崩。(对佳佳说)

陈炳栋:可是他……

池亦洋:你也别扔土。(对陈炳栋说)

陈炳栋:你看他打这儿。(陈炳栋哭着说)

池亦洋:他为什么打你?

陈炳栋:我叫他拿铲子,他拿土崩我。

池亦洋:谁先动的手?

陈炳栋:佳佳。

池亦洋:那佳佳的错。佳佳刚才怎么了?

佳佳:我忘了。

池亦洋:那你跟陈炳栋说对不起,快去!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诚心诚意地说!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你问陈炳栋人家原不原谅你?

佳佳:我不想说。

池亦洋:陈炳栋,原谅佳佳吗?

陈炳栋:我不原谅。

池亦洋:他不原谅你,那就算了吧!佳佳你在边上,陈炳栋在中间。(三人开始玩起咔嘣比赛了,玩得其乐融融,笑声不断)

分析:在这个片段中清楚地看到池亦洋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男性榜样,在处理小伙伴的“纠纷”问题上,能够坚持公正的原则,为双方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而前面的两个片段均有教师的介入,但最后都是不欢而散,教育效果与和谐程度较差。因为孩子间的吵架没有成人想象中那样严重,只要有游戏的机会,他们会不计前嫌地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此外,“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的反应,”[2]也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3]在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情境中,池亦洋观察着老师的赞扬与惩罚,这种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并将教师解决冲突的策略内化并且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片段四:陈炳栋不听池亦洋的指挥,两人扭打起来,他们之间冲突的解决靠的是自己。

……

陈炳栋:我没再跟你玩。

池亦洋:那你刚才还那样还乱闹。

陈炳栋:那你跟我说一句呗!(其他小朋友们附和着说:“对呀!”)你跟我说了我才明白。

池亦洋:趴下!(四个小伙伴整齐地爬下了)我给你们每个人一个枪!

陈炳栋:这是我的枪!

池亦洋:别动!我轻轻地给你发到,陈炳栋的!这样看着啊,侧着往前爬!(教其他四个小朋友在打仗中匍匐前进的姿势)好,停!然后冲过去!先别冲下去,回来!(在一堵墙边掩护着)站这儿,朱江秋站这儿!

陈炳栋:我站这儿!

池亦洋:行!(做了个准备好的手势)冲!(外边的幼儿都举手投降了)上飞船!

小朋友们:是这样吗?(五个开始做敬礼的动作,池亦洋挨个检查)

佳佳:是我这样吗?

池亦洋:对!

池亦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领唱国歌)

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提出社会领域的要求:“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这个打仗的角色游戏中,池亦洋是整个游戏活动进行的关键人物,幼儿们配合得很严密,模仿战场上的战士投入真切,游戏进行得也很顺利。在最后的环节,很难想象他们的敬礼动作是为唱国歌准备的,但是联想整个游戏的环节,这是取得胜利的“战争”,幼儿们用唱国歌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喜悦。从总体上看,这是集体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的共同成果,游戏环节看似独立,从整体上看却是在模拟战场上的动作,游戏将幼儿拉进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让他们体会到战争的艰难,同时他们也获得了乐趣。因此,“游戏中的角色往往是社会中的人物,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是幼儿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游戏的规则也总是反映生活中的原则与要求,游戏中的材料也总会带有时代特点。总之在游戏情境中,幼儿身体力行成人生活,积累有关社会经验,使自己逐渐成为‘社会人’”。[5]将这种生活经验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有利于解决幼儿的人际冲突,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也体现了《纲要》的要求。

片段五:“霸道”的池亦洋引来家长们的不满,看看大李老师的处理方法。

家长:扪心自问,我们身边有一个人,壮得不得了,然后高兴了见到就打,不高兴就什么,你说你能让那个小孩儿有什么办法?我觉得就需要园里有一个规则让孩子一进园,一进这个门有安全感。

大李:很多家长建议我们把池亦洋给弄走算了。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在被池亦洋这个孩子永远的欺负之下,或几个月的欺负之下使他变得认为这个全世界他是最弱的。

分析:笔者赞同大李老师的观点,即池亦洋在园为幼儿们树立了男性的榜样。就当前的幼儿园来说,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女性教师在园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男性,或者说大多幼儿园几乎是女教师。很多男孩子遇到困难只会向老师求助,久而久之,男性的性别特征变得不再突出。但在同伴交往中,幼儿拥有男性的一些阳刚方面的特征,可以为其他幼儿树立这方面的榜样;遇到有些问题自己协商解决,甚至合作解决,既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也开拓了幼儿的人际交往。但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有一方会“受伤”,家长和教师也要正视这一现象。

(一)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儿冲突的解决效果

“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是其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人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的实施。”[6]片段中的两位老师在处理幼儿冲突时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观念,大李老师认为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主动构建,重在为儿童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在面对幼儿冲突时,灵活运用赏识教育,肯定池亦洋是好孩子,能够把握住教育的分寸;在面对家长的不满时,能站在一个充分为幼儿健康成长的视角说服家长并肯定男性榜样的重要性。而对于小李老师在介入幼儿冲突时没有摆正自己教师的角色,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幼儿的教育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影响。此外,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还体现在对幼儿冲突产生的原因和价值上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将幼儿冲突理解为幼儿间的打架或者语言攻击行为。

(二)教师需支持幼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

根据柯尔伯格关于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研究,儿童5岁以后性别角色认同达到“稳定性阶段”。从这个年龄起,儿童开始更多地以同性别的同伴为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对象,这个自然导致了中大班儿童同伴冲突多发生在性别同伴之间。[7]在《小人国》中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幼儿们均为四岁到五岁,并且冲突主要为物品的争抢。在幼儿发生冲突时,并非每次教师都要第一时间介入,如果有幼儿介入到冲突的处理中,教师应该有耐心地等待或者分清楚此时的情况再决定是否介入。如果幼儿不发生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尽量让幼儿们自己解决,比如片段一、片段三及片段四便是最好的证明,即使发生冲突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一定都带有负面的情绪,应该给幼儿提供解决同伴间冲突的时间和机会。北师大教授张同道在座谈时讲到:“任何一个群体只要有三个人,这三个人一定有权力结构,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做头领要有一种才能,还要有一种胸怀,还要有智慧和付出。”这在主人公池亦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时霸道,有时仗义,这是一种胸怀和智慧,如片段五中大李老师所说的: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这种男性的榜样在当下的幼儿园里是非常可贵的,缘于教师支持幼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这样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及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三)教师需运用介入幼儿冲突的策略

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时,应充分反映出冲突幼儿的个性特点,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幼儿适当地采取隔离等措施。如片段二中的池亦洋打了佳佳,佳佳说了一声讨厌,池亦洋就说要掐死他。这其实是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攻击,大李老师采取隔离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转移了幼儿双方的注意力也控制了情绪。再者笔者很欣赏这样一种观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不光是和幼儿讲道理,如果幼儿犯的错误严重时,可以适当采取处罚,不过要说明处罚他的理由。

(一)更新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冲突的价值

教师之间的教育观念是存在差别的。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要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肯定幼儿冲突的价值。因为冲突可以使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形成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冲突让幼儿体验和学习选择适宜的方式消除矛盾,提高了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为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要有耐心地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机会。

(二)鼓励用日常冲突事件进行随机化教育,帮助幼儿更好地解决同伴冲突

“随机化教育在培养幼儿的同伴冲突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随机化教育可以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特点,能给幼儿更加及时的指导和帮助。”[8]教师在处理幼儿冲突事件时,并不是仅仅区分谁对谁错,而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解决冲突事件过程中表现好的幼儿(比如片段一的佳佳、片段三和四的池亦洋)。教师可以将表现好的幼儿带进班级里,和幼儿们一起讨论他们是如何处理冲突的,处理冲突的结果怎样,甚至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等,教师利用这些随机化教育激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利于加强冲突双方的情感交流,也强化了表现好在幼儿心目中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而带动其他幼儿共同成长。

(三)做幼儿冲突解决的支持者,并教导幼儿学习交往技能及策略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要第一时间弄清冲突的程度,若幼儿有能力解决的就做其支持者,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先冷静地观察和了解事情的发展状况,试着让幼儿自己去解决。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引导幼儿认识冲突,学会解决冲突。例如教师设计以和平相处、互相帮助等为主题的课程,培养幼儿的合群观念和社交技巧;同时要引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教给幼儿解决冲突的六步程序:辨认出冲突的存在,陈述自己的愿望(我想……),说出自己的感受(我感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愿望及其原因的理解(你想……),找出三个或更多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法(……或……),选出一种方法,并握手达成协议(我们同意……)。[9]教师在合理解决幼儿间冲突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展开讨论、交流,最终习得正确的交往技能。

(四)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需要家园合作

《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10]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教育上的合作伙伴,其共同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视冲突的程度和家长及时沟通,而家长应理性看待冲突,认识到其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同时,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教导幼儿。幼儿园需搜集相关的资料或聘请相关专家和家长分享;另外,幼儿园实行家长开放日、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有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到幼儿在园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全面的了解,发生冲突性行为时能主动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出不利于交往的因素,这样更能控制冲突的局面。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上一致,容易形成教育合力,即教师和家长双方并不是极力消除冲突,而是交给幼儿解决冲突的技巧。此外,在日常的随机教育中要持之以恒,保持冲突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连贯性,强化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社,1998:423.

[2][3]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01):17,18.

[5]虞永平.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形式和手段[j].研究与探索,2005,(10).

[6]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7]黄胜梅.学前儿童同伴冲突的观察研究―以武汉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园为例[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2).

[8]王芳.大班幼儿同伴冲突干预研究――以icps训练为干预模式[d].河南大学,2010.

[9]黄伟达,王霞玉.幼儿冲突与幼儿社会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

无所事事时——暗示介入

案例1:“星巴克”游戏中,两个服务员趴在吧台上看着过往的行人,无所事事的样子,生意比较惨淡.于是,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暗示:“怎么今天生意不太好?不如你们来一个“星巴克”限时优惠?或是买一杯送一杯的促销活动?”主意不错,孩子们开始热情吆喝:“来,买一杯送一杯喽,免费品尝!”这下,好多孩子过来品尝了,味道还不错,没想到两个服务员还能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出“喝咖啡,免费阅读图书活动”,创造性地丰富了游戏,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火爆.

《指南》中指出:“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本案例中,教师用语言适时暗示介入幼儿的游戏,使原本无所事事的幼儿继续投入积极的游戏,同时拓展和提升了幼儿的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进而提高了幼儿的游戏交往和水平.

角色不符时——情景介入

案例2:警务室游戏中,“”横冲直撞,拿着警棍到处乱跑,有多个幼儿告状说“”打人.于是老师创设情景说:“你好,叔叔,那边的出租车司机行驶相撞,正在发生争执,需要你去协调.”“”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于是有模有样地过去说:“司机朋友,请注意看路标行驶,这是你的行驶路线等”

《指南》中指出:“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和自己关心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本案例中,幼儿游戏出现和角色不符,且违反规则、攻击性等行为,教师适时创设情景介入游戏,既不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又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使扮演的幼儿真正理解的含义,促进游戏的有序进行,也避免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偏离主题时——试探介入

案例3:“新闻中心”,开始时幼儿对报刊上的新闻用剪贴、报道的方式来播报,没过多久,幼儿都在剪贴和装饰,播报的时间却没有了.老师试探着问:“你们想去采访点心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问问他们今天可有新产品或新书?”这下使游戏进入了一个有趣的通道,爆发出许多闪光点.幼儿纷纷采访建筑工地造了怎样的房子?点心店的新品味道如何?今天去哪里春游了等并用画画、拍照等方式记录,播报时拿着记录纸,讲述着自己的见闻.

《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和发现.”本案例中,教师的介入为幼儿游戏创设了更自由和谐的氛围,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幼儿在和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

出现纠纷时——规则介入

案例4:建构区游戏中,明明搭了一座漂亮的城堡,但作品还没完成,第二天他继续来到该区想继续,发现自己的作品正在被天天拆除,于是两人发生争执,明明要天天恢复她的作品.根据规则幼儿的建构作品,最多可以保留一天的时间,然后就拆除且收拾干净.于是,老师先肯定了天天是按规则行事的,但又把这一问题向幼儿提出来,讨论是否有必要改变有关积木作品保留时间的规则,经过讨论新制定的、更具体的规则“出炉”了.

《指南》中指出:“在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对幼儿表现出的遵守规则行为及时肯定.”游戏规则能使幼儿更主动、自由、有序地活动,但规则并非神圣不可改变.本案例中,规则不再符合原先构想的目的了,教师及时介入,引导、鼓励、帮助幼儿参和制定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中,尽情地游戏.

失去兴趣时——设疑介入

《指南》中指出:“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本案例中,教师的适时设疑,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打开了幼儿的思路,引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寻求帮助时——材料介入

案例6:“我的小学”游戏中,刚开始,幼儿对做“小老师、小学生”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满足走过场,跟老师说:“我们想像小学老师那样给小朋友上课.”此时幼儿已参观过小学,有了感性的认识,于是老师适当的投放材料:数字、加减符号、粉笔、黑板等,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一下子浓厚了,有的还带了折纸书、剪纸书,会先在家里“备课”,再教小朋友,样子有板有眼.

《指南》中指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调整、适时介入游戏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

困难需解时——询问介入

案例7:医院游戏时,医生和病人发生争执,医生要求病人出院,病人认为自己刚做完手术还不能出院,双方互不相让.老师说:“你们认为刚做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护士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观察.”“那应该在哪里观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老师说:“真好,需要什么帮助请来找我!”于是,幼儿就从旁边搬来了几把小椅子又搭了个床位,把病人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

《指南》中指出:“当幼儿和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本案例中,幼儿的游戏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导致游戏情节停滞不前.教师的介入为幼儿的冲突指引了解决的方向,进一步拓展了游戏的情节.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应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当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做到观察和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导在后,灵活选用不同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小歌和佳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小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小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佳佳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小歌也学起佳佳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小歌、佳佳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背景

游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但有一些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对于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显得茫然,无所适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表现了教师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自觉意识,那么,在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从而让幼儿的游戏得到发展、提升。下面,我以游戏中的几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案例一:

中班的孩子正在进行“十字路口”的游戏,其中王星和朱炎这两个小朋友只是对车有兴趣,拿着车一会儿推倒“路边的建筑”,一会儿撞向同伴的汽车,不时地招来同伴的不满,教室里一片混乱,眼见着幼儿的行为会妨碍游戏的继续。

原因分析:

中班有些孩子在游戏时比较喜欢摆弄材料,但主题意识、规则意识不强,他们不去管在游戏中我有没有妨碍到别人,只管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玩的高兴,以自我为中心。汽车是孩子们本来就很喜欢一种玩具,所以会出现刚才的这一幕场面。

解决策略:

师以“交警”这一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呀!马路上怎么了?怎么发生了这么多起交通事故?”孩子们有的说:“都是王星和朱炎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把什么东西都撞翻了。”有的说:“要是有车道,按车道、路标开就不会出事了。”有的说:“对呀,还得有交通指示灯。”也有的说:“这儿车太多了,要是有立交桥,有的车可以在最上面开,有的车可以在中间开,有的车可以在底下开就不会堵车了。”师:“那么,你们能不能分工合作来做这些事情呢?”孩子们听了后,都纷纷行动起来。

介入效果:

在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暗示指导下,游戏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孩子建造停车场、立交桥,制作路标、站牌、信号灯,幼儿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使游戏又得以进行下去了,进一步深化了游戏的主题。

案例二:

娃娃家游戏中,我观察到娃娃家中成员一个个陆续走开了,他们有的上医院,有的去理发……过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最后只留下秀琳小朋友在娃娃家,她一个人在那里炒菜,炒了一会儿,看到大家都还没有回来,觉得没有意思,也想到其它地方去玩了,看样子娃娃家这个游戏玩不下去了。

原因分析:

孩子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他们的角色意识较差,游戏规则较弱,行为不受规则控制,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里玩就到哪里玩。

解决策略:

我以客人的身份去敲门,“叮咚,叮咚,有人在家吗?”秀琳听到后说:“是谁呀?”我说:“我是舅妈”秀琳很高兴地跑过来说:“是舅妈来了,快请进”,我说:“咦,家里就你一个人吗、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秀琳说:“妈妈去医院了”。我说:“哦,妈妈生病了,那我们去医院看看妈妈,好吗?”秀琳听后说:“是呀,妈妈去了那么久还没有回来,我去看看妈妈的病是不是很严重”。我说:“我陪你一起去吧!”接着我和秀琳去医院找“妈妈”,然后陪妈妈回家,又教秀琳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秀琳她忙得不亦乐乎。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以幼儿游戏的伙伴参与游戏中,用亲切的语气询问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给幼儿提出适当的建议,幼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提升。

案例三:

中班幼儿在开展《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时,将孩子们分成四组进行表演,在分配角色的问题上,蓝悦那组的俊尧和凌峰争吵了起来,他们都想演小羊的角色,谁也不让谁,只见俊尧和凌峰两个人争抢着一个小羊的头饰,谁也不肯放手,而其他的几个小朋友正在旁边看热闹,表演的正常秩序被打乱了。

原因分析:

从小班刚升到中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缺乏交往的技能,遇到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不懂得协商解决,只懂得和人争,和人抢,中班孩子这个时期是人与人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经常会出现争吵的现象。

解决策略:

“怎么回事?”我开始介入。“俊尧和凌峰都想戴小羊头饰。”旁边的孩子说。“以前老师有说过,遇到你也想演这个角色,他也想演这个角色的时候,那该怎么做?”“可以轮流戴,轮流表演不就行了。”“也可以锤子、剪刀、布,谁赢了,谁先演。”其他的孩子们在旁边纷纷说。听了小朋友的话后,俊尧和凌峰放下了小羊的头饰,他们两个人都同时说:“那你先演小羊吧!我演其它小动物,”他们互相谦让起来了。接下来,俊尧先演小羊,凌峰演小猴,游戏开始了,他们都很认真得表演。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没有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而是了解矛盾的起因,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周围的幼儿一起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同伴效应推动孩子最终解决了问题,重新开始游戏,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结语:

从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完全取决于老师对幼儿游戏行为充分细致的观察和理解,抓准时机,善用策略,做到既不“过之”,也不“过及”。“既不要干预太多,又不会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是良好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只有适时、适宜、适度地介入游戏,正确把握好游戏中介入与角色扮演,给予幼儿及时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发挥游戏最大限度的教育作用,幼儿的游戏水平才能得到发展、提高。

新的思考:

1教师在介入游戏时应做到不影响幼儿的情绪、不转移游戏的目标、不干扰游戏的发展、不代替幼儿解决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

2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恰当的运用各种介入方式方法,从而提高介入的有效性。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赵歌和盛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赵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赵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盛佳敏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赵歌也学起盛佳敏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赵歌、盛佳敏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背景

游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但有一些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对于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显得茫然,无所适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表现了教师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自觉意识,那么,在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从而让幼儿的游戏得到发展、提升。下面,我以游戏中的几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案例一:

中班的孩子正在进行“十字路口”的游戏,其中王星和朱炎这两个小朋友只是对车有兴趣,拿着车一会儿推倒“路边的建筑”,一会儿撞向同伴的汽车,不时地招来同伴的不满,教室里一片混乱,眼见着幼儿的行为会妨碍游戏的继续。

原因分析:

中班有些孩子在游戏时比较喜欢摆弄材料,但主题意识、规则意识不强,他们不去管在游戏中我有没有妨碍到别人,只管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玩的高兴,以自我为中心。汽车是孩子们本来就很喜欢一种玩具,所以会出现刚才的这一幕场面。

解决策略:

师以“交警”这一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呀!马路上怎么了?怎么发生了这么多起交通事故?”孩子们有的说:“都是王星和朱炎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把什么东西都撞翻了。”有的说:“要是有车道,按车道、路标开就不会出事了。”有的说:“对呀,还得有交通指示灯。”也有的说:“这儿车太多了,要是有立交桥,有的车可以在最上面开,有的车可以在中间开,有的车可以在底下开就不会堵车了。”师:“那么,你们能不能分工合作来做这些事情呢?”孩子们听了后,都纷纷行动起来。

介入效果:

在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暗示指导下,游戏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孩子建造停车场、立交桥,制作路标、站牌、信号灯,幼儿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使游戏又得以进行下去了,进一步深化了游戏的主题。

案例二:

娃娃家游戏中,我观察到娃娃家中成员一个个陆续走开了,他们有的上医院,有的去理发……过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最后只留下秀琳小朋友在娃娃家,她一个人在那里炒菜,炒了一会儿,看到大家都还没有回来,觉得没有意思,也想到其它地方去玩了,看样子娃娃家这个游戏玩不下去了。

原因分析:

孩子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他们的角色意识较差,游戏规则较弱,行为不受规则控制,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里玩就到哪里玩。

解决策略:

我以客人的身份去敲门,“叮咚,叮咚,有人在家吗?”秀琳听到后说:“是谁呀?”我说:“我是舅妈”秀琳很高兴地跑过来说:“是舅妈来了,快请进”,我说:“咦,家里就你一个人吗、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秀琳说:“妈妈去医院了”。我说:“哦,妈妈生病了,那我们去医院看看妈妈,好吗?”秀琳听后说:“是呀,妈妈去了那么久还没有回来,我去看看妈妈的病是不是很严重”。我说:“我陪你一起去吧!”接着我和秀琳去医院找“妈妈”,然后陪妈妈回家,又教秀琳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秀琳她忙得不亦乐乎。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以幼儿游戏的伙伴参与游戏中,用亲切的语气询问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给幼儿提出适当的建议,幼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提升。

案例三:

中班幼儿在开展《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时,将孩子们分成四组进行表演,在分配角色的问题上,蓝悦那组的俊尧和凌峰争吵了起来,他们都想演小羊的角色,谁也不让谁,只见俊尧和凌峰两个人争抢着一个小羊的头饰,谁也不肯放手,而其他的几个小朋友正在旁边看热闹,表演的正常秩序被打乱了。

原因分析:

从小班刚升到中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缺乏交往的技能,遇到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不懂得协商解决,只懂得和人争,和人抢,中班孩子这个时期是人与人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经常会出现争吵的现象。

解决策略:

“怎么回事?”我开始介入。“俊尧和凌峰都想戴小羊头饰。”旁边的孩子说。“以前老师有说过,遇到你也想演这个角色,他也想演这个角色的时候,那该怎么做?”“可以轮流戴,轮流表演不就行了。”“也可以锤子、剪刀、布,谁赢了,谁先演。”其他的孩子们在旁边纷纷说。听了小朋友的话后,俊尧和凌峰放下了小羊的头饰,他们两个人都同时说:“那你先演小羊吧!我演其它小动物,”他们互相谦让起来了。接下来,俊尧先演小羊,凌峰演小猴,游戏开始了,他们都很认真得表演。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没有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而是了解矛盾的起因,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周围的幼儿一起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同伴效应推动孩子最终解决了问题,重新开始游戏,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结语:

从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完全取决于老师对幼儿游戏行为充分细致的观察和理解,抓准时机,善用策略,做到既不“过之”,也不“过及”。“既不要干预太多,又不会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是良好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只有适时、适宜、适度地介入游戏,正确把握好游戏中介入与角色扮演,给予幼儿及时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发挥游戏最大限度的教育作用,幼儿的游戏水平才能得到发展、提高。

新的思考:

1教师在介入游戏时应做到不影响幼儿的情绪、不转移游戏的目标、不干扰游戏的发展、不代替幼儿解决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

2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恰当的运用各种介入方式方法,从而提高介入的有效性。


教师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八

有一次,当我走进一个刚上完体育课的纪律松散的五年级班级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情景:教室里大部分同学拿着书本作扇子不停地扇动着,有几个同学围成一堆挥舞着小扑克,正战得难分难解,看到我来了,才恋恋不舍地停了下来,我等同学们都坐端正以后才站到讲台前,给每个小组加了颗“红五角星”后又全部擦掉。这时,全班同学都神色紧张,等待我的严厉批评。可是我却稍稍微笑了一下,说:“同学们,看到你们牌场上那股争强好胜的精神,我很感动。我也很喜欢玩扑克牌,那么好,我此刻想和你们来研究扑克牌,能够吗?”

应对学生们略为放松又感到诧异的神情,我之后说:“我们明白一副牌有54张,4种花色及j、q、k等人物形象,你们明白4种花色的英文名称是什么吗?j、q、k各是什么字的简写呢?它们各代表什么人物呢?” 他们的脸上产生了热切求知的表情,这时我就简单介绍了扑克的由来、4种花色的英文名称、j、q、k的英文全名及其所代表的人物等知识。学生加深了对我知识渊博,语言风趣的良好印象,也对我增加了几分佩服。此时,我感到教育的时机已到,便说:“大家想想,一副小小的扑克牌就蕴藏着这么多的英文知识,可见,学好英语在任何地方都有用武之地,那么你们是否愿意和我一齐到英语知识的海洋里去争强好胜呢?”回答我的是一片热烈的掌声。最终,我说:“please take off you fans and cards, then take out your english books ,let’s begin our english class, ok ?”接下来,我们的英语课最终开始了。

目的。

思考与探究:

英语课堂上的纪律问题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普遍头痛的问题,英语教师不能像语文、数学教师那样只任教一个或两个班级,我们任教班级多,应对的学生也多,不可能像语文、数学教师那样了解学生,也不可能像班主任那样与某个班级的学生朝夕相处,所以,如何确保英语课堂上的良好纪律是我最想明白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给自我不断充电,发挥自我最好的教学技能,使每一堂英语课都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对你的课产生兴趣,同时以地位平等的心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这是我最有体会的一点;当然确保英语课堂上的良好纪律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班主任教师的配合。

教师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九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作者简介】邹胜菊(1984-),女,云南宣威人,云南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团委书记、助教,硕士。

幼儿冲突是幼儿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经验。幼儿冲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皮亚杰认为:“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即考虑一切事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想象每一样事物都与自己的活动相联系。他们总是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不考虑别人的意见。”[1]例如:幼儿在争抢玩具时,只考虑到自己能否得到玩具,而不去考虑对方有没有允许自己玩玩具的意愿及其玩具被抢后的失落感。第二,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有限。按照皮亚杰的道德认知观点,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段,其道德行为主要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所限制。第三,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运用能力不足,导致冲突的发生。这个阶段的幼儿好模仿,与同伴交往中有时会模仿成人的行为(比如打、骂等),这容易对其他幼儿造成伤害;幼儿由于年龄的影响,语言发展水平受限,在与小朋友表示友好或并无恶意的情况下,由于语言沟通不明,致使对方误解。中国首部真实记录幼儿内心成长的电影《小人国》,展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儿童理想王国。它发生在北京的巴学园幼儿园,是李跃儿老师借鉴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办学模式,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花三年时间跟踪拍摄而成。笔者选取了关于池亦洋这个幼儿的相关几个片段进行分析,主要考察教师介入幼儿冲突中的解决策略,及教师启发幼儿对冲突的认识等问题。

片段一:几个小朋友在玩沙。陈炳栋(5岁)的棍子被池亦洋(5岁)“霸占”并拿走了,陈炳栋想通过小李老师要回他的棍子。

小李老师:那是你的棍子,你有权利要回来。

陈炳栋:他没有权利拿走我的棍子,但他还不还给我!

小李:你可以一直向他要下去!

陈炳栋:我不想去,因为池亦洋会打我。

小李:你没有试,你怎么知道他会打你?(小李老师带着陈炳栋去向池亦洋要棍子,这时佳佳出现了。)

佳佳:池亦洋,再不把陈炳栋的棍子还给他,我就不跟你好!

小朋友们:对!(其他小朋友附和着说,但是有两名小朋友说:“我跟池亦洋好!”)

佳佳:滚!

池亦洋:闲事少管,滚开!

陈炳栋:老师,池亦洋还不还给我!

佳佳:如果他(池亦洋)还给他的话,我还给池亦洋叠个纸飞机,你想不想要纸飞机?

池亦洋:想。

佳佳:如果你还给陈炳栋我就给你。

池亦洋:我叠的还比你叠得好呢!

陈炳栋: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

佳佳:池亦洋,如果你给陈炳栋,我可以送你一个玩具,行吗?(很认真地说)

池亦洋:少废话!(大声地不耐烦地说)把你们打成肉泥。

小李:为什么,我们都要被你打成肉泥吗?

池亦洋:对!

小李:刚才佳佳还告诉我不要插话呢,我都没有说话,你为什么要把我打成肉泥?那我们几个人合起来把你拉得紧紧的,抱得紧紧的,你动都动弹不了!

池亦洋:真敢说!(很凶狠地拿起棍子准备打人)

小李:池亦洋,我告诉你了,不可以打人的!唉,陈炳栋,我们都在帮你,现在池亦洋拿着棍子要打我们!陈炳栋我们在帮你要棍子。(这时陈炳栋离开了现场,池亦洋拿着棍子开始打人了,大李老师出现了)

大李老师:你不可以这样子对付别人,这个棍子本来就是人家陈炳栋的,归人家所有,你把人家的抢走了,这是不对的,请你还给别人。在这个世界上用暴力去做征服别人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你不可以用暴力,我相信你也不会用暴力征服别人,对吧?池亦洋他是愿意还给你的,池亦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人,他很愿意把你的东西还给你(对着老师和小朋友们说),其实你坚持要就可以得到的。谢谢你!谢谢你还给他!

小李:佳佳,你今天太勇敢了,你帮助陈炳栋了,而且想了很多办法,你很勇敢,我抱你一下!

池亦洋:但是都没用。(很气愤地说)

小李:可是我们已经获得了棍子,走咯!

池亦洋:获得了棍子,总有一天我会重新抢过来的。(很严肃地说)

分析:一根棍子引起的“大闹巴学园”值得我们深思。首先,老师化解一场孩子们的纠纷,其实也是一种随机教育。在整个事件处理的过程中,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公平的重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佳佳利他行为的可贵之处,虽然我们无法了解佳佳和陈炳栋是否相处得很友好,是佳佳为了帮朋友还是出于仗义,但佳佳助人、仗义、为他人着想的可贵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其次,老师作为幼儿的管理者和指导者,笔者认为小李老师的处理方法是不妥的,其主动介入反映了对三个孩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向他们传递了对冲突和幼儿的看法,即整个事件都是池亦洋一个人的错,把矛盾进一步激化。教师在处理冲突事件时应明白自身的作用,不应该站在任何一方,应以第三方的角色来处理。应该坚持秉公处理,不偏袒任何一方。而大李老师的教育方法前半段话过于抽象了,尤其是对于四五岁的孩子,这种大道理不适合此时此景。对于大李老师后面肯定池亦洋是个好人这点,笔者认为有必要这样说,因为孩子需要成人的正面肯定,要想赢得同伴的欢迎和肯定,只有先尊重别人。最后,对于陈炳栋的离走,笔者觉得此时他最无奈了,从他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周围的人帮不了自己:小李老师的介入不起任何作用,仗义的佳佳许诺的各种礼物对于池亦洋也没有诱惑力,而此时已经被激怒的池亦洋开始准备攻击人了,纵然有大李老师的出现也不能缓和此时的氛围、安抚情绪。从中可以看出陈炳栋是个胆小怕事的孩子,老师的介入应该是让他主动地面对该事件、积极地与池亦洋沟通,引导和帮助他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争取自己的利益。

片段二:佳佳(5岁)和池亦洋打架。

大李:请告诉我池亦洋怎么把你弄哭了?

佳佳:他先戴着帽子,我想给丫丫,可是他老打我。

大李:那么你说你不是故意打他的,是吧?就是一戴帽子手用力太大了打在他脑袋上,是不是这个样子?是不是故意打的,还是向李老师这样一拽帽子,拽的劲太大了打在你脑袋上?(大李老师边说边做拽帽子的动作)

佳佳:故意打的。

大李:打了几拳?

佳佳:打了一锤子。

池亦洋:佳佳也打了我这儿一拳。

大李:是谁先打的?

池亦洋:佳佳。

佳佳:可是可是,我没有把他打哭,是和他打着玩的,他就先打我。(哭着说)

大李:喔,你是打着玩的。

池亦洋:那你没跟我说呀。

佳佳:可是可是,讨厌。(哭着愤怒地说)

池亦洋:再说讨厌,我掐死你。(佳佳哭了被大李抱着)

大李:你不可以伤害任何人的身体。

佳佳:我去打110。

大李:嗯,可以的!

池亦洋:打就打呗!

大李:如果他真的掐死我们,可以这样做!

佳佳:我把你抓走。

池亦洋:那我把你掐死了,你就打不了了,你也不会说话了。

大李:好!佳佳,请你离开!老师知道他做得不对!

佳佳:现在就打110。

池亦洋:不要。

大李:等你考虑好了,你不会伤害任何人了。

池亦洋:我早就考虑好了,你们在说话的时候我就在考虑了。

大李:不行的,刚才你已经说过了,你想好了,想到出去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时候,你再来找我,好吗?我一会儿回来看你!

(过一段时间大李老师来了)

大李:你准备好了吗?

池亦洋:准备好了。

大李:准备好出去不再伤害任何人?

池亦洋:对!

大李:好,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好吧,请现在出去吃生日蛋糕!(浩浩过生日)

分析:儿童期的孩子在出现冲突后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区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和别人的理解。老师在解决幼儿冲突时,考虑到池亦洋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将胆大的他进行隔离,避免再和其他幼儿发生冲突。这是教育中的冷处理,将喜欢热闹的他置于“孤独清净”中,调控了想“掐死人”的情绪,阻断其参与集体活动,此时他会变得不自在,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进行自主教育,从而尽快获得老师的信任,重归集体。当然并非是隔离后就放任不管,所以大李老师说“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这有利于儿童在思想上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巩固冷处理的教育效果。

片段三:陈炳栋和佳佳玩着突然吵起来,池亦洋来为他们解除冲突。我们来看看幼儿们在不需要成人的帮助下如何解决冲突问题。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佳佳:哼,还是不怕!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陈炳栋:他拿石头崩我的脑袋。

池亦洋:别崩。(对佳佳说)

陈炳栋:可是他……

池亦洋:你也别扔土。(对陈炳栋说)

陈炳栋:你看他打这儿。(陈炳栋哭着说)

池亦洋:他为什么打你?

陈炳栋:我叫他拿铲子,他拿土崩我。

池亦洋:谁先动的手?

陈炳栋:佳佳。

池亦洋:那佳佳的错。佳佳刚才怎么了?

佳佳:我忘了。

池亦洋:那你跟陈炳栋说对不起,快去!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诚心诚意地说!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你问陈炳栋人家原不原谅你?

佳佳:我不想说。

池亦洋:陈炳栋,原谅佳佳吗?

陈炳栋:我不原谅。

池亦洋:他不原谅你,那就算了吧!佳佳你在边上,陈炳栋在中间。(三人开始玩起咔嘣比赛了,玩得其乐融融,笑声不断)

分析:在这个片段中清楚地看到池亦洋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男性榜样,在处理小伙伴的“纠纷”问题上,能够坚持公正的原则,为双方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而前面的两个片段均有教师的介入,但最后都是不欢而散,教育效果与和谐程度较差。因为孩子间的吵架没有成人想象中那样严重,只要有游戏的机会,他们会不计前嫌地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此外,“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的反应,”[2]也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3]在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情境中,池亦洋观察着老师的赞扬与惩罚,这种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并将教师解决冲突的策略内化并且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片段四:陈炳栋不听池亦洋的指挥,两人扭打起来,他们之间冲突的解决靠的是自己。

……

陈炳栋:我没再跟你玩。

池亦洋:那你刚才还那样还乱闹。

陈炳栋:那你跟我说一句呗!(其他小朋友们附和着说:“对呀!”)你跟我说了我才明白。

池亦洋:趴下!(四个小伙伴整齐地爬下了)我给你们每个人一个枪!

陈炳栋:这是我的枪!

池亦洋:别动!我轻轻地给你发到,陈炳栋的!这样看着啊,侧着往前爬!(教其他四个小朋友在打仗中匍匐前进的姿势)好,停!然后冲过去!先别冲下去,回来!(在一堵墙边掩护着)站这儿,朱江秋站这儿!

陈炳栋:我站这儿!

池亦洋:行!(做了个准备好的手势)冲!(外边的幼儿都举手投降了)上飞船!

小朋友们:是这样吗?(五个开始做敬礼的动作,池亦洋挨个检查)

佳佳:是我这样吗?

池亦洋:对!

池亦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领唱国歌)

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提出社会领域的要求:“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这个打仗的角色游戏中,池亦洋是整个游戏活动进行的关键人物,幼儿们配合得很严密,模仿战场上的战士投入真切,游戏进行得也很顺利。在最后的环节,很难想象他们的敬礼动作是为唱国歌准备的,但是联想整个游戏的环节,这是取得胜利的“战争”,幼儿们用唱国歌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喜悦。从总体上看,这是集体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的共同成果,游戏环节看似独立,从整体上看却是在模拟战场上的动作,游戏将幼儿拉进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让他们体会到战争的艰难,同时他们也获得了乐趣。因此,“游戏中的角色往往是社会中的人物,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是幼儿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游戏的规则也总是反映生活中的原则与要求,游戏中的材料也总会带有时代特点。总之在游戏情境中,幼儿身体力行成人生活,积累有关社会经验,使自己逐渐成为‘社会人’”。[5]将这种生活经验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有利于解决幼儿的人际冲突,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也体现了《纲要》的要求。

片段五:“霸道”的池亦洋引来家长们的不满,看看大李老师的处理方法。

家长:扪心自问,我们身边有一个人,壮得不得了,然后高兴了见到就打,不高兴就什么,你说你能让那个小孩儿有什么办法?我觉得就需要园里有一个规则让孩子一进园,一进这个门有安全感。

大李:很多家长建议我们把池亦洋给弄走算了。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在被池亦洋这个孩子永远的欺负之下,或几个月的欺负之下使他变得认为这个全世界他是最弱的。

分析:笔者赞同大李老师的观点,即池亦洋在园为幼儿们树立了男性的榜样。就当前的幼儿园来说,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女性教师在园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男性,或者说大多幼儿园几乎是女教师。很多男孩子遇到困难只会向老师求助,久而久之,男性的性别特征变得不再突出。但在同伴交往中,幼儿拥有男性的一些阳刚方面的特征,可以为其他幼儿树立这方面的榜样;遇到有些问题自己协商解决,甚至合作解决,既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也开拓了幼儿的人际交往。但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有一方会“受伤”,家长和教师也要正视这一现象。

(一)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儿冲突的解决效果

“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是其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人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的实施。”[6]片段中的两位老师在处理幼儿冲突时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观念,大李老师认为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主动构建,重在为儿童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在面对幼儿冲突时,灵活运用赏识教育,肯定池亦洋是好孩子,能够把握住教育的分寸;在面对家长的不满时,能站在一个充分为幼儿健康成长的视角说服家长并肯定男性榜样的重要性。而对于小李老师在介入幼儿冲突时没有摆正自己教师的角色,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幼儿的教育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影响。此外,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还体现在对幼儿冲突产生的原因和价值上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将幼儿冲突理解为幼儿间的打架或者语言攻击行为。

(二)教师需支持幼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

根据柯尔伯格关于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研究,儿童5岁以后性别角色认同达到“稳定性阶段”。从这个年龄起,儿童开始更多地以同性别的同伴为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对象,这个自然导致了中大班儿童同伴冲突多发生在性别同伴之间。[7]在《小人国》中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幼儿们均为四岁到五岁,并且冲突主要为物品的争抢。在幼儿发生冲突时,并非每次教师都要第一时间介入,如果有幼儿介入到冲突的处理中,教师应该有耐心地等待或者分清楚此时的情况再决定是否介入。如果幼儿不发生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尽量让幼儿们自己解决,比如片段一、片段三及片段四便是最好的证明,即使发生冲突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一定都带有负面的情绪,应该给幼儿提供解决同伴间冲突的时间和机会。北师大教授张同道在座谈时讲到:“任何一个群体只要有三个人,这三个人一定有权力结构,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做头领要有一种才能,还要有一种胸怀,还要有智慧和付出。”这在主人公池亦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时霸道,有时仗义,这是一种胸怀和智慧,如片段五中大李老师所说的: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这种男性的榜样在当下的幼儿园里是非常可贵的,缘于教师支持幼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这样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及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三)教师需运用介入幼儿冲突的策略

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时,应充分反映出冲突幼儿的个性特点,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幼儿适当地采取隔离等措施。如片段二中的池亦洋打了佳佳,佳佳说了一声讨厌,池亦洋就说要掐死他。这其实是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攻击,大李老师采取隔离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转移了幼儿双方的注意力也控制了情绪。再者笔者很欣赏这样一种观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不光是和幼儿讲道理,如果幼儿犯的错误严重时,可以适当采取处罚,不过要说明处罚他的理由。

(一)更新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冲突的价值

教师之间的教育观念是存在差别的。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要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肯定幼儿冲突的价值。因为冲突可以使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形成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冲突让幼儿体验和学习选择适宜的方式消除矛盾,提高了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为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要有耐心地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机会。

(二)鼓励用日常冲突事件进行随机化教育,帮助幼儿更好地解决同伴冲突

“随机化教育在培养幼儿的同伴冲突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随机化教育可以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特点,能给幼儿更加及时的指导和帮助。”[8]教师在处理幼儿冲突事件时,并不是仅仅区分谁对谁错,而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解决冲突事件过程中表现好的幼儿(比如片段一的佳佳、片段三和四的池亦洋)。教师可以将表现好的幼儿带进班级里,和幼儿们一起讨论他们是如何处理冲突的,处理冲突的结果怎样,甚至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等,教师利用这些随机化教育激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利于加强冲突双方的情感交流,也强化了表现好在幼儿心目中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而带动其他幼儿共同成长。

(三)做幼儿冲突解决的支持者,并教导幼儿学习交往技能及策略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要第一时间弄清冲突的程度,若幼儿有能力解决的就做其支持者,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先冷静地观察和了解事情的发展状况,试着让幼儿自己去解决。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引导幼儿认识冲突,学会解决冲突。例如教师设计以和平相处、互相帮助等为主题的课程,培养幼儿的合群观念和社交技巧;同时要引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教给幼儿解决冲突的六步程序:辨认出冲突的存在,陈述自己的愿望(我想……),说出自己的感受(我感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愿望及其原因的理解(你想……),找出三个或更多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法(……或……),选出一种方法,并握手达成协议(我们同意……)。[9]教师在合理解决幼儿间冲突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展开讨论、交流,最终习得正确的交往技能。

(四)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需要家园合作

《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10]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教育上的合作伙伴,其共同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视冲突的程度和家长及时沟通,而家长应理性看待冲突,认识到其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同时,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教导幼儿。幼儿园需搜集相关的资料或聘请相关专家和家长分享;另外,幼儿园实行家长开放日、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有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到幼儿在园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全面的了解,发生冲突性行为时能主动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出不利于交往的因素,这样更能控制冲突的局面。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上一致,容易形成教育合力,即教师和家长双方并不是极力消除冲突,而是交给幼儿解决冲突的技巧。此外,在日常的随机教育中要持之以恒,保持冲突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连贯性,强化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社,1998:423.

[2][3]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01):17,18.

[5]虞永平.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形式和手段[j].研究与探索,2005,(10).

[6]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7]黄胜梅.学前儿童同伴冲突的观察研究―以武汉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园为例[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2).

[8]王芳.大班幼儿同伴冲突干预研究――以icps训练为干预模式[d].河南大学,2010.

[9]黄伟达,王霞玉.幼儿冲突与幼儿社会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

无所事事时——暗示介入

案例1:“星巴克”游戏中,两个服务员趴在吧台上看着过往的行人,无所事事的样子,生意比较惨淡.于是,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暗示:“怎么今天生意不太好?不如你们来一个“星巴克”限时优惠?或是买一杯送一杯的促销活动?”主意不错,孩子们开始热情吆喝:“来,买一杯送一杯喽,免费品尝!”这下,好多孩子过来品尝了,味道还不错,没想到两个服务员还能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出“喝咖啡,免费阅读图书活动”,创造性地丰富了游戏,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火爆.

《指南》中指出:“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本案例中,教师用语言适时暗示介入幼儿的游戏,使原本无所事事的幼儿继续投入积极的游戏,同时拓展和提升了幼儿的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进而提高了幼儿的游戏交往和水平.

角色不符时——情景介入

案例2:警务室游戏中,“”横冲直撞,拿着警棍到处乱跑,有多个幼儿告状说“”打人.于是老师创设情景说:“你好,叔叔,那边的出租车司机行驶相撞,正在发生争执,需要你去协调.”“”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于是有模有样地过去说:“司机朋友,请注意看路标行驶,这是你的行驶路线等”

《指南》中指出:“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和自己关心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本案例中,幼儿游戏出现和角色不符,且违反规则、攻击性等行为,教师适时创设情景介入游戏,既不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又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使扮演的幼儿真正理解的含义,促进游戏的有序进行,也避免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偏离主题时——试探介入

案例3:“新闻中心”,开始时幼儿对报刊上的新闻用剪贴、报道的方式来播报,没过多久,幼儿都在剪贴和装饰,播报的时间却没有了.老师试探着问:“你们想去采访点心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问问他们今天可有新产品或新书?”这下使游戏进入了一个有趣的通道,爆发出许多闪光点.幼儿纷纷采访建筑工地造了怎样的房子?点心店的新品味道如何?今天去哪里春游了等并用画画、拍照等方式记录,播报时拿着记录纸,讲述着自己的见闻.

《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和发现.”本案例中,教师的介入为幼儿游戏创设了更自由和谐的氛围,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幼儿在和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

出现纠纷时——规则介入

案例4:建构区游戏中,明明搭了一座漂亮的城堡,但作品还没完成,第二天他继续来到该区想继续,发现自己的作品正在被天天拆除,于是两人发生争执,明明要天天恢复她的作品.根据规则幼儿的建构作品,最多可以保留一天的时间,然后就拆除且收拾干净.于是,老师先肯定了天天是按规则行事的,但又把这一问题向幼儿提出来,讨论是否有必要改变有关积木作品保留时间的规则,经过讨论新制定的、更具体的规则“出炉”了.

《指南》中指出:“在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对幼儿表现出的遵守规则行为及时肯定.”游戏规则能使幼儿更主动、自由、有序地活动,但规则并非神圣不可改变.本案例中,规则不再符合原先构想的目的了,教师及时介入,引导、鼓励、帮助幼儿参和制定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中,尽情地游戏.

失去兴趣时——设疑介入

《指南》中指出:“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本案例中,教师的适时设疑,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打开了幼儿的思路,引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寻求帮助时——材料介入

案例6:“我的小学”游戏中,刚开始,幼儿对做“小老师、小学生”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满足走过场,跟老师说:“我们想像小学老师那样给小朋友上课.”此时幼儿已参观过小学,有了感性的认识,于是老师适当的投放材料:数字、加减符号、粉笔、黑板等,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一下子浓厚了,有的还带了折纸书、剪纸书,会先在家里“备课”,再教小朋友,样子有板有眼.

《指南》中指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调整、适时介入游戏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

困难需解时——询问介入

案例7:医院游戏时,医生和病人发生争执,医生要求病人出院,病人认为自己刚做完手术还不能出院,双方互不相让.老师说:“你们认为刚做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护士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观察.”“那应该在哪里观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老师说:“真好,需要什么帮助请来找我!”于是,幼儿就从旁边搬来了几把小椅子又搭了个床位,把病人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

《指南》中指出:“当幼儿和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本案例中,幼儿的游戏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导致游戏情节停滞不前.教师的介入为幼儿的冲突指引了解决的方向,进一步拓展了游戏的情节.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应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当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做到观察和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导在后,灵活选用不同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小歌和佳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小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小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佳佳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小歌也学起佳佳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小歌、佳佳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小歌和佳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小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小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佳佳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小歌也学起佳佳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小歌、佳佳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背景

游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但有一些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对于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显得茫然,无所适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表现了教师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自觉意识,那么,在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从而让幼儿的游戏得到发展、提升。下面,我以游戏中的几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案例一:

中班的孩子正在进行“十字路口”的游戏,其中王星和朱炎这两个小朋友只是对车有兴趣,拿着车一会儿推倒“路边的建筑”,一会儿撞向同伴的汽车,不时地招来同伴的不满,教室里一片混乱,眼见着幼儿的行为会妨碍游戏的继续。

原因分析:

中班有些孩子在游戏时比较喜欢摆弄材料,但主题意识、规则意识不强,他们不去管在游戏中我有没有妨碍到别人,只管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玩的高兴,以自我为中心。汽车是孩子们本来就很喜欢一种玩具,所以会出现刚才的这一幕场面。

解决策略:

师以“交警”这一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呀!马路上怎么了?怎么发生了这么多起交通事故?”孩子们有的说:“都是王星和朱炎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把什么东西都撞翻了。”有的说:“要是有车道,按车道、路标开就不会出事了。”有的说:“对呀,还得有交通指示灯。”也有的说:“这儿车太多了,要是有立交桥,有的车可以在最上面开,有的车可以在中间开,有的车可以在底下开就不会堵车了。”师:“那么,你们能不能分工合作来做这些事情呢?”孩子们听了后,都纷纷行动起来。

介入效果:

在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暗示指导下,游戏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孩子建造停车场、立交桥,制作路标、站牌、信号灯,幼儿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使游戏又得以进行下去了,进一步深化了游戏的主题。

案例二:

娃娃家游戏中,我观察到娃娃家中成员一个个陆续走开了,他们有的上医院,有的去理发……过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最后只留下秀琳小朋友在娃娃家,她一个人在那里炒菜,炒了一会儿,看到大家都还没有回来,觉得没有意思,也想到其它地方去玩了,看样子娃娃家这个游戏玩不下去了。

原因分析:

孩子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他们的角色意识较差,游戏规则较弱,行为不受规则控制,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里玩就到哪里玩。

解决策略:

我以客人的身份去敲门,“叮咚,叮咚,有人在家吗?”秀琳听到后说:“是谁呀?”我说:“我是舅妈”秀琳很高兴地跑过来说:“是舅妈来了,快请进”,我说:“咦,家里就你一个人吗、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秀琳说:“妈妈去医院了”。我说:“哦,妈妈生病了,那我们去医院看看妈妈,好吗?”秀琳听后说:“是呀,妈妈去了那么久还没有回来,我去看看妈妈的病是不是很严重”。我说:“我陪你一起去吧!”接着我和秀琳去医院找“妈妈”,然后陪妈妈回家,又教秀琳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秀琳她忙得不亦乐乎。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以幼儿游戏的伙伴参与游戏中,用亲切的语气询问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给幼儿提出适当的建议,幼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提升。

案例三:

中班幼儿在开展《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时,将孩子们分成四组进行表演,在分配角色的问题上,蓝悦那组的俊尧和凌峰争吵了起来,他们都想演小羊的角色,谁也不让谁,只见俊尧和凌峰两个人争抢着一个小羊的头饰,谁也不肯放手,而其他的几个小朋友正在旁边看热闹,表演的正常秩序被打乱了。

原因分析:

从小班刚升到中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缺乏交往的技能,遇到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不懂得协商解决,只懂得和人争,和人抢,中班孩子这个时期是人与人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经常会出现争吵的现象。

解决策略:

“怎么回事?”我开始介入。“俊尧和凌峰都想戴小羊头饰。”旁边的孩子说。“以前老师有说过,遇到你也想演这个角色,他也想演这个角色的时候,那该怎么做?”“可以轮流戴,轮流表演不就行了。”“也可以锤子、剪刀、布,谁赢了,谁先演。”其他的孩子们在旁边纷纷说。听了小朋友的话后,俊尧和凌峰放下了小羊的头饰,他们两个人都同时说:“那你先演小羊吧!我演其它小动物,”他们互相谦让起来了。接下来,俊尧先演小羊,凌峰演小猴,游戏开始了,他们都很认真得表演。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没有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而是了解矛盾的起因,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周围的幼儿一起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同伴效应推动孩子最终解决了问题,重新开始游戏,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结语:

从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完全取决于老师对幼儿游戏行为充分细致的观察和理解,抓准时机,善用策略,做到既不“过之”,也不“过及”。“既不要干预太多,又不会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是良好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只有适时、适宜、适度地介入游戏,正确把握好游戏中介入与角色扮演,给予幼儿及时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发挥游戏最大限度的教育作用,幼儿的游戏水平才能得到发展、提高。

新的思考:

1教师在介入游戏时应做到不影响幼儿的情绪、不转移游戏的目标、不干扰游戏的发展、不代替幼儿解决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

2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恰当的运用各种介入方式方法,从而提高介入的有效性。

案例:

建构区内,孩子们在认真地搭建“房子”,每人一座,“房子”不高但各具特色。

“大班了,怎么还处于平行游戏的水平?”教师心里有些着急,但并没有马上干预,而是蹲在旁边观察起来。

“好了,每个小动物的家都搭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让游客从哪儿进、先参观哪一家吧。”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招呼小伙伴。

其他孩子听从了小女孩的建议,开始着手一起铺设道路,设计参观路线。这时,有孩子发现“老虎”没有被关在笼子里,而是被放在了房顶上,他认为这是不对的。孩子们争论起来,除少数孩子认为可以放在房顶上外,大多数孩子觉得不应该把“老虎”放在房顶上。搭建“老虎园”的小男孩好像做错了事一样,满脸通红。

“轩轩,你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把‘老虎’放在房顶上吗?”老师蹲下来询问。

看到老师鼓励的眼神,孩子稍微平静了一些:“它生病了,需要多晒太阳。”

噢,原来是这样啊!小朋友和老师都恍然大悟。

“但是,这样对游客来讲不安全啊,怎么办呢?”老师启发孩子们想办法。

“那就在房顶上搭建一个笼子吧!”有幼儿提议道。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且能做到适时地介入幼儿游戏,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游戏中,当教师有疑惑、感觉孩子不会合作时并没有马上进行干预,而是进一步去观察,发现幼儿并非没有合作,而是先协商,再分头搭建,最后合作共建。

当幼儿发生争执、无法协商解决问题时,教师进行了适时的介入。先是借助孩子们抛过来的问题,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然后再把问题抛给孩子,启发幼儿想办法,让幼儿在协商中解决问题,以此帮助幼儿提升游戏水平。

这一类的案例,映射的是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和指导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如何科学把握介入的时机以及如何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指导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游戏的功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但教师千万不要盲目介入幼儿的游戏,这可能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也会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以及与伙伴间的相互作用,甚至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

介入时,教师应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合理掌握介入时机,既要满足孩子进一步拓展游戏情节的需要,还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避免不必要的干扰。介入时,教师不应急于直接指导幼儿的游戏,而应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让他们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尝试自己纠正错误,以培养幼儿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智慧的火花是要靠教师用教育去点燃的。在游戏中教师应以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要相信孩子的智慧,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孩子只有真正体验到区域游戏的自主选择性和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才能真正喜欢上区域游戏。在游戏指导中,教师既要放开思想,采用适宜的方法指导启发幼儿创造性地进行活动,又要大胆放飞孩子的想象,让幼儿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幼儿之间出现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冲突”时,需要教师直接介入,及时调节;当幼儿游戏方式单一时,需要教师作为玩伴介入游戏,引导幼儿模仿、创新;当幼儿因游戏材料而发生“冲突”时,需要教师补充材料或调整材料;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时,需要教师发问或提示,启发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创新主题,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区域游戏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的智力在游戏中得到开发,而且区域游戏还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机会,让幼儿学会在协商中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与其他同伴的交往能力得到发展,也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培养。

在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主题研究背景下,区域游戏的价值已被大家普遍认可。家长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指导行为,及时总结经验,充分挖掘游戏活动在培养幼儿个性和创造性方面的功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赵歌和盛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赵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赵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盛佳敏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赵歌也学起盛佳敏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赵歌、盛佳敏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背景

游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但有一些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对于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显得茫然,无所适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表现了教师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自觉意识,那么,在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从而让幼儿的游戏得到发展、提升。下面,我以游戏中的几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案例一:

中班的孩子正在进行“十字路口”的游戏,其中王星和朱炎这两个小朋友只是对车有兴趣,拿着车一会儿推倒“路边的建筑”,一会儿撞向同伴的汽车,不时地招来同伴的不满,教室里一片混乱,眼见着幼儿的行为会妨碍游戏的继续。

原因分析:

中班有些孩子在游戏时比较喜欢摆弄材料,但主题意识、规则意识不强,他们不去管在游戏中我有没有妨碍到别人,只管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玩的高兴,以自我为中心。汽车是孩子们本来就很喜欢一种玩具,所以会出现刚才的这一幕场面。

解决策略:

师以“交警”这一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呀!马路上怎么了?怎么发生了这么多起交通事故?”孩子们有的说:“都是王星和朱炎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把什么东西都撞翻了。”有的说:“要是有车道,按车道、路标开就不会出事了。”有的说:“对呀,还得有交通指示灯。”也有的说:“这儿车太多了,要是有立交桥,有的车可以在最上面开,有的车可以在中间开,有的车可以在底下开就不会堵车了。”师:“那么,你们能不能分工合作来做这些事情呢?”孩子们听了后,都纷纷行动起来。

介入效果:

在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暗示指导下,游戏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孩子建造停车场、立交桥,制作路标、站牌、信号灯,幼儿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使游戏又得以进行下去了,进一步深化了游戏的主题。

案例二:

娃娃家游戏中,我观察到娃娃家中成员一个个陆续走开了,他们有的上医院,有的去理发……过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最后只留下秀琳小朋友在娃娃家,她一个人在那里炒菜,炒了一会儿,看到大家都还没有回来,觉得没有意思,也想到其它地方去玩了,看样子娃娃家这个游戏玩不下去了。

原因分析:

孩子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他们的角色意识较差,游戏规则较弱,行为不受规则控制,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里玩就到哪里玩。

解决策略:

我以客人的身份去敲门,“叮咚,叮咚,有人在家吗?”秀琳听到后说:“是谁呀?”我说:“我是舅妈”秀琳很高兴地跑过来说:“是舅妈来了,快请进”,我说:“咦,家里就你一个人吗、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秀琳说:“妈妈去医院了”。我说:“哦,妈妈生病了,那我们去医院看看妈妈,好吗?”秀琳听后说:“是呀,妈妈去了那么久还没有回来,我去看看妈妈的病是不是很严重”。我说:“我陪你一起去吧!”接着我和秀琳去医院找“妈妈”,然后陪妈妈回家,又教秀琳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秀琳她忙得不亦乐乎。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以幼儿游戏的伙伴参与游戏中,用亲切的语气询问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给幼儿提出适当的建议,幼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提升。

案例三:

中班幼儿在开展《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时,将孩子们分成四组进行表演,在分配角色的问题上,蓝悦那组的俊尧和凌峰争吵了起来,他们都想演小羊的角色,谁也不让谁,只见俊尧和凌峰两个人争抢着一个小羊的头饰,谁也不肯放手,而其他的几个小朋友正在旁边看热闹,表演的正常秩序被打乱了。

原因分析:

从小班刚升到中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缺乏交往的技能,遇到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不懂得协商解决,只懂得和人争,和人抢,中班孩子这个时期是人与人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经常会出现争吵的现象。

解决策略:

“怎么回事?”我开始介入。“俊尧和凌峰都想戴小羊头饰。”旁边的孩子说。“以前老师有说过,遇到你也想演这个角色,他也想演这个角色的时候,那该怎么做?”“可以轮流戴,轮流表演不就行了。”“也可以锤子、剪刀、布,谁赢了,谁先演。”其他的孩子们在旁边纷纷说。听了小朋友的话后,俊尧和凌峰放下了小羊的头饰,他们两个人都同时说:“那你先演小羊吧!我演其它小动物,”他们互相谦让起来了。接下来,俊尧先演小羊,凌峰演小猴,游戏开始了,他们都很认真得表演。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没有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而是了解矛盾的起因,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周围的幼儿一起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同伴效应推动孩子最终解决了问题,重新开始游戏,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结语:

从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完全取决于老师对幼儿游戏行为充分细致的观察和理解,抓准时机,善用策略,做到既不“过之”,也不“过及”。“既不要干预太多,又不会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是良好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只有适时、适宜、适度地介入游戏,正确把握好游戏中介入与角色扮演,给予幼儿及时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发挥游戏最大限度的教育作用,幼儿的游戏水平才能得到发展、提高。

新的思考:

1教师在介入游戏时应做到不影响幼儿的情绪、不转移游戏的目标、不干扰游戏的发展、不代替幼儿解决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

2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恰当的运用各种介入方式方法,从而提高介入的有效性。


教师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十

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幼儿教师尤为特殊,尤其是现代充满竞争的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孩子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幼儿问题,轻则影响师幼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幼儿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幼儿,幼儿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会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平时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

研究教师工作满意度,是维护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教师管理主要集中在对教师的选聘、任用、培训与考核等以任务为中心的方面,而教师在工作中的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却很少受到关注,而当这些负性情绪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研究教师工作满意度,可以及时了解教师在工作中的心理感受,进而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关注和疏导,从而预防教师心理疾病的产生,切实维护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我国关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86年,从1986年以来,出现了一些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专题研究,由于研究样本、研究工具和参照点的不同,各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也较差,这次,仔细分析了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卷结果后发现:问题1的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心理压力依次来自幼儿园管理、孩子的安全、教育教学其次为教科研、继续教育和家庭社会方面。问题2的结果表明教学压力依次:为评估考核、文案多、幼儿兴趣、领导听课,家长方面及教学观摩压力较小。这两个问题结果说明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园内的幼儿教师教育工作本身的专业化水平对老师形成的压力。这就需要教师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应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正确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能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教师在工作中有压力时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收获不相符,就会使心理失去平衡,造成新的心理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问题3的结果表明教师在面对困难与问题时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智与客观的,对于不知所措、经常生气的现象还是比较少。当然,这种现象与家长素质、教师教育水平、沟通交往艺术等方面有很大关系。问题4的结果表明幼儿教师一天的工作量在身心上的负担还是比较大的,需适当的调整身心进行减压。问题5的结果表明。教师对同行评先进,评职称还是表示支持和高兴的也有事不关己、无关痛痒的心理。问题6的结果表明。教师在工作幸福度方面还是较乐观的。

问题7的结果表明。幼儿教师幸福度来自多方面,依次为幼儿、家长、领导。对老师的认可度。而问题8的结果表明。没有幸福感的原因也来自多方面,主要为工作烦琐机械、很少获得成就感及家长的不理解等。问题9的结果表明教师自身对自己在幼儿园的位置定位及认识情况,大部分教师能够比较自信客观认识自身的工作价值。一部分教师需要提高对自身工作价值的认可度。问题9的.结果直接正面影响着问题10的结果。以上结果表明:教师在工作性质、职业投入感及人际关系上的满意度较高,而在薪水、领导管理、进修提升和物理条件等因素上满意度较低,工作强度方面的满意度较低,对自我实现方面的满意度较高,总体上而言,教师对工作基本满意,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有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与教师对教学、园长、同事、晋升认可的满意度有显著正相关,与教师对工作收入的满意度相关不显著;满意度与教师的年龄、教龄存在着显著差异,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工作报酬满意方面显著高于教龄长的教师,年龄与工作满意的关系是一种“u”形关系,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教龄、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给教师心理带来了种种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要依靠教师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提供自我支持,能在新形势下走出不必要的“神坛”带来的心灵束缚。另一方面还有待于社会各界对教师的关心与支持,让教师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使教师在“传道、解惑”的教学活动中传给幼儿正面映像。这不单单是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健康人格形成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全社会对教师的一种期盼。所以,对如何缓解教师的压力,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的压力,应成为目前教育界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教师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十一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赵歌和盛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赵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赵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盛佳敏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赵歌也学起盛佳敏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赵歌、盛佳敏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