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实用10篇)

2023年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6 04:18:03
2023年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实用10篇)
时间:2023-10-16 04:18:03     小编:琉璃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一

1)在新的科学宫里,胜利属于新型的勇敢的人,他们有大胆的科学幻想,心里燃烧着探求新事物的热情。

2)在科学工作中,不愿意越过事实前进一步的人,很少能理解事实。

3)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

4)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

5)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6)研究真理可以有三个目的:当我们探索时,就要发现到真理;当我们找到时,就要证明真理;当我们审查时,就要把它同谬误区别开来。

7)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

8)在科学上最好的助手是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别的东西。

9)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力量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即使不为人喜欢也在所不惜。——爱因斯坦(美国)

10)真理可能在少数人一边。——柏拉图(希腊)

11)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亚里士多德(希腊)

12)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亚里士多德(希腊)

13)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法国)

14)在新的科学宫里,胜利属于新型的勇敢的人,他们有大胆的科学幻想,心里燃烧着探求新事物的热情。

15)智力决不会在已经认识的真理上停止不前,而始终会不断前进,走向尚未被认识的真理。

16)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

17)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

19)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戴维(英国)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二

摘要

科学的理论研究能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体育教学的启示,借鉴历史学、哲学等有关联的研究方法,查阅与孔子相关的经典著作,如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的《论语》。研读了体育界关于传统体育及体育教学等方面的资料,虚心请教曲阜师范大学的解毅飞教授、唐晓辉副教授以及山东师范大学的何仲凯副教授,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并对收集文献资料中关于孔子教育思想所依据和遵循的原理,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理论上的逻辑推理,科学的剖析,对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后世体育教学的启示在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他在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有教无类”的教学平等观、正确处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全面发展观与注重“六艺”的教学内容及其孔子的教育实践观与“学-思-行”相结合的教育内容对古代及近代体育教学的启示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现代体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的紧迫形势下,深入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从中汲取教学经验。结合当前体育教学现状,总结其对体育教育有意义的启示,能更好地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

本文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体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其作用已经深入到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孔子以后的教学发展中,孔子的“学-思-行”以及“启发式”教学模式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孔子的教育生涯中,他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全面的把“因材施教”的方法运用到了教学中去的教育家,“因材施教”在目前已经成为我们体育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

孔子的教育思想无疑应该是民主的、进步的、积极的。他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以后的社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在隋唐时期形成了著名的“东亚文化圈”,其核心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直到今天,儒家思想在推动东亚诸国如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功不可没。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举国上下团结一致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的今天,使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新世纪的曙光中重新焕发出青春和生命的活力,提高全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志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甘于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青春和生命的文化人,应该勇敢地挑起这份重担,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再次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漫长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孔子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宝贵的教育主张和教学原则。这些经验和主张,不仅对过去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是对今天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怎样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启示,以求更好的把握体育教学的规律,促进体育教学的提高。

关键词:孔子思想体育教学启发式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三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去年暑期因为搬迁过渡,为了解决户外场地功能的不足,我们在户外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大大的“冒险盒子”,一直玩到现在。前段时间小伙伴们用它参加了区里、市里、省里的自制教玩具比赛,居然获得了个市一等奖、省二等奖,真是个意外的惊喜。前两天,和其中的一位评委聊天,得知了为什么是二等奖的原因,内心自然也是非常的理解和满心欢喜。

受邀参加了一位好朋友园所的自制户外材料评比活动,活动结束后,让我给老师们聊一聊关于自制教玩具的一些想法,于是就着看下来的情况和自己的一些感悟和老师们聊了这样三个问题:

问题一:今天为什么还要提倡自制教玩具?自制教玩具并不是个新鲜事物,而是一件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事项。一谈到自制教玩具,大家往往想到的就是为了弥补经费不足、游戏材料及教玩具短缺的问题。在曾经的过去,这的确是解决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时至今日,大多数的幼儿园特别是公办园及部分注重品质的民办园所,都非常重视设施设备及教玩具的配备问题,可以说孩子们并不缺玩具,那么缺什么?我们今天的再进行自制教玩具是又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呢?显然已经不仅仅是解决教玩具数量的问题,而更多的完善质量的作用。从孩子的游戏实际来看,大多数工业化的教玩具材料刚刚配置的时候,尚能吸引孩子们把玩一下,但这种兴趣并不会持续时间太长,同时,这些教玩具无论是在材质上还是在结构、功能上,都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或缺失的,并不能完全满足孩子们游戏的需求和教育的目的,仅仅依靠购置的各类工业化产品来进行各类游戏活动,在可玩性、教育性和创造性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足。所以,幼儿园的器械材料配置需要购置和自制相结合的来进行,才能更加全面的满足孩子们游戏的需求。

问题二:我们凭什么来自制教玩具?目前来看,由于园所和教师对当下自制教玩具的目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没有过多的进行思考与分析,相当一部分的幼儿园教师进行自制教玩具的的初衷并不是基于主观行为,而更多是为了满足园所的工作安排。所以基本程序是网上搜索些图片,然后做些判断和筛选,按图制作上交即结束。而很多园所往往是活动结束后也就不再关注和跟进,部分自制教玩具用作环境布置与展示,部分则在孩子们的游戏中自生自灭罢了。所以,自制教玩具这项工作还是需要再进一步的深层次思考的。我个人觉得需要来思考这样两个方面:首先,自制教玩具的对象是孩子,是要能够满足本园孩子的兴趣和游戏需求;其次,自制教玩具的载体是园所,是要能够解决本园器械材料的不足和功能缺失。由此来看,我们需要从孩子和园所的实际情况来下功夫,通过观察分析和盘点判断,从中寻找需要满足的需求和需要弥补解决的功能,进而思考如何来进行自制教玩具,从而真正做到是有的放矢,而不是随随便便的制作两件了事。

问题三、怎样来进行自制教玩具?这个问题又可以被细分为几个小问题:做什么?用什么做?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我们前面已经谈了两个方面的依据,同时还需要根据我们对幼儿园课程或活动的理解来打破原有的思维约束。以户外活动为例,很多老师们一想到制作户外活动器械,更多的是从运动的角度来考虑,而事实上,户外能够开展的活动有很多,当下的很多幼儿园户外已经不再是那种教师高控之下的集体练习,而正在转变为孩子们自主进行的各类游戏,各种探索、建构、艺术等等各类活动丰富多样,活动类型发生了变化,自然对器械材料的需求也就更加的丰富多元,所以,自制的教玩具更能够因人而异、因园制宜的来进行。需求的多元带来的就是制作材料的多元,除了常见的各类纸箱、ppr管、瓶瓶罐罐以及布料等材质外,还可以收集更多的自然物和生活物品来进行制作,比如随着四季变化而收集的各类材料、家庭生活中孩子们常见的锅碗瓢盆与废旧家具、小电器等等,在做好安全卫生处理及适度的改造后,都是可以作为自制器械的原材料而用。而在参与自制的群体上,除了更多是教师和家长参与外,孩子也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让孩子从原有成品的“享受者”转变为制作过程的“参与者”,因为孩子的参与会给教玩具的制作带来更多的创造性想法,也会让我们更加的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从而让自制教玩具更加的有针对性。而孩子参与的过程就已经改变和提升了自制教玩具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从课程的角度来审视自制教玩具这件事,那么我们就会不仅仅关注最后的结果,而是从萌发、过程到完成后的操作使用都会成为班级或园所课程的一部分,而且会持续的时间很久很久。

自制教玩具,需要从孩子、教师和园所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水平出发来考虑这件事为什么做,怎样做,避免“扎扎实实搞形式,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简单粗暴的过程,避免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最后只是一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甚至是一堆垃圾的尴尬局面。自制教玩具是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需要不断进行传承创新的一项工作,而传承和创新的基点就是真正的做到立足实际、与时俱进。

作者|王彦

公众号|幼儿体育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四

2、新媒体环境下文学经典阅读的选择与背离

3、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业的困境与坚守

4、新媒体、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工作搜寻——基于长三角四市的调查分析

5、新媒体时代的“未来考古”——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传媒变革

6、中国新媒体发展状况、特点和趋势

7、掌握新媒体舆论战场的主动权——习近平关于新媒体时代青年思想引导的重要论述

8、基于新媒体的网络舆情政策化议程设置研究——以多源流理论为视角

9、新媒体时代全球智库社交网络影响力探析

10、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11、学术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偶遇要素及内在机理研究

12、基于新媒体技术和思维的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理论研究

13、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14、新媒体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及评估

15、语用学分析:政务新媒体研究的一种路径

16、语境对政务新媒体表达模式的影响——以政务微信为例

17、政务新媒体的社会语境与语言选择

18、新媒体语境下孝观念的当代呈现与话语建构——基于微博数据的nvivo分析

19、认知美学视域下新媒体艺术的“亚审美性”

20、新媒体时代新闻学子专业承诺及其与新闻教育关系的实证研究

22、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要素整合的视角

24、科学的缺位: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气候传播——以在线视频分享网站为例

26、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个人信息管理影响因素研究

27、20新媒体研究热点、新意与趋势

28、“知识变现”:从app“分答”看新媒体产品盈利模式创新

29、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发展创新研究

30、我国地方政府政务新媒体的创新策略探究——以河南省商丘市政务新媒体为例

32、新媒体给现代舆情管控带来的挑战——基于反沉默螺旋理论

33、如何制作高水准的新媒体产品——以央媒新媒体产品为例

34、新媒体在江苏入境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及趋势

35、新媒体时代视觉材料与目的地形象关系研究

36、新媒体创新指数构建与案例考察

38、新媒体时代阅读推广活动实证研究——以大连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为例

39、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生产:主体网络与主体间性

40、新媒体时代新闻写作的变化趋势

41、新媒体时代目的地形象的解构与重构

42、新媒体时代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几点思考

43、新媒体时代的旅游目的地宣传和营销

44、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科技传播能力的实证分析

45、新媒体用户微作品版权保护研究

47、从“报网互动”到instantarticles——“新媒体与新媒体合作”取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48、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进路

49、新媒体环境下科研信息行为与特征分析

50、新媒体资本准入制度:传媒产业立法的核心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五

引言

自然界的河流,常常挟带着泥沙。针对河流泥沙的研究不仅有时间长、范围广的特点,还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河流中的泥沙对人类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泥沙能造福人类,如泥沙粗颗粒能够提供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建筑材料,细颗粒能够用来淤灌农田,提高农田肥力;另一方面泥沙又具有危害性,如河流泥沙造成河道、水库淤积,阻塞下游引航道至通航困难,影响港池航运和交通,磨蚀水力机械和水工建筑物,较大的泥沙颗粒还会造成农田毁坏,这些都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危害。事实证明,只要河流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泥沙,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和运行,都要解决泥沙问题对其产生的影响。对水利工程来说,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泥沙在水流中的运动规律,达到了解自然的问题;二是运用这些规律,预测河道在自然情况下或在兴建了水利工程后的发展趋势,合理处理水利工程建设和应用中所遇到的各种泥沙问题,达到兴利除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1泥沙颗粒分析方法简介

1.1泥沙含量

河流泥沙的含量是一个重要参数。对泥沙含量的检测,应按照《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进行,测量仪器应满足检测要求,并具备国家计量部门的检测认证。测量采用沉淀干燥称量法,通过烘干称量处泥沙的质量,该质量与所取得样品水样的体积的比值,得到河水的泥沙含量。现在较多运用超声波测量河流泥沙含量。

1.2泥沙颗粒级配

泥沙颗粒级配分布是指泥沙颗粒在不同粒径范围所占的比例。泥沙级配分析一般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激光粒度分布仪是基于激光散射原理测量粒度分布的一种新型粒度仪,不同于传统的实验室所采用的移液管法,测试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3泥沙组成成分

泥沙组成成分分析一般通过特定的仪器和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泥沙中所含的矿物组分,以及在泥沙中所占的比例。

2泥沙颗粒分析成果对水利工程的重要意义

2.1泥沙分析资料对水库淤积的重要作用

进行水库规划设计时,不仅要准确计算进入水库的沙量,还要搞清进入水库泥沙粒径级配的组成。因为泥沙的颗粒级配不同,其淤积部位和淤积形态也不相同,较细的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是比较均匀的,而较粗的泥沙,则主要淤积在回水末端,形成三角洲,产生所谓的“翘尾巴”现象,使水库淤积上延,回水上升,抬高上游水位,威胁两岸城镇和农田的安全。下面以三峡工程为例,阐述泥沙资料对水库淤积的重要意义。

三峡工程从开始建设以来,其泥沙问题已经经过了长期的研究,自6月蓄水运行后,基本上实现了设计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目标。随着水库使用时间的延长,库区泥沙淤积和坝下游冲刷逐步发展,同时长江上游建库排沙的作用会不断显现,这种新的形势将对三峡水库运用和泥沙应对措施提出新的要求。

三峡水库泥沙细颗粒所占比例的较大,大约占1/3以上,而是否会出现絮凝,对水库淤积量影响较大。泥沙絮凝现象主要以细颗粒泥沙为主。细颗粒泥沙絮凝的实质是泥沙颗粒通过彼此之间的引力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外形多样、尺寸明显变大的絮凝体。室内试验表明,泥沙含量越高,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的平均速率越快。

一般认为,悬浮泥沙发生絮凝现象,仅仅以粒径小于0.032mm的泥沙颗粒为主,而大于0.032mm的泥沙颗粒则不会发生絮凝。三峡水库入库泥沙中,粒径小于0.032mm的泥沙颗粒所占比例较大。

水流也是泥沙絮凝的重要因素,水流能加强细颗粒泥沙之间的碰撞,促进絮凝。室内试验研究表明,随着水流流速的减小,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强度逐渐增大,流速大于40cm/s时,细颗粒基本不发生絮凝沉降。由此,可以综合判断三峡水库究竟会在何时发生絮凝现象。

2.2泥沙颗粒对水力机械的影响

随着更多水电站的兴建,水轮机的磨损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合理的选定机型和制造水轮机的材料,需要了解过机泥沙的级配和泥沙的成分,同时,为了防止水轮机磨损需要了解和研究泥沙的磨蚀机理,以及泥沙对水力机械的影响因素。

泥沙颗粒对水力机械过流部件磨损破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泥沙对过流部件的垂直撞击。具有一定动能的泥沙颗粒冲击材料表面时,材料在接触处首先形成弹性变形,继而在接触面中心处最大应力位置,开始进入塑性流变状态,并伴随着泥沙动能的损耗,塑性变形区进一步扩大,直到在沙粒动能转化为材料弹塑性功的过程中,沙粒停止运动为止。以后,材料的表面弹性变形部分将恢复,而塑性变形部分将保留,形成冲击坑。弹性部分在恢复过程中又对金属材料的亚表层产生残余拉应力,与塑性部分耦合,弹性变形在恢复以后再次挤压金属表层,这样反复好多次,在加上其他泥沙颗粒的再次冲击,作用更加加剧。在凹坑边缘有塑性变形挤出的材料堆积,并为局部微观空蚀提供了条件。另一种是泥沙颗粒对过流部件的切削。具有一定动能的硬度较高,外表嶙峋的较大泥沙颗粒以一定的角度冲击切削金属的表面,一方面直接将表层金属切削掉,另一方面使得沿着金属表面的拉压与冲击,造成金属冲击切削部位的局部受拉,局部受压,产生弹塑性变形,受拉部分将产生微小裂纹与周围金属产生冷凝硬化,受压部分与周围金属产生残余压应力,从而形成一个切削冷凝坑,也为局部空蚀提供了条件。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磨损为泥沙与气泡相耦合的磨损作用,这两者共同作用加剧了水轮机的磨蚀。我国河流含泥沙严重,在水流中有大量的固体颗粒存在,这些固体颗粒的.表面一般不平整,在微观、亚微观缝隙有不溶解于水的气体,所以多泥沙水流的气核数比相应条件下的清水量大,使得空化气蚀容易提前发生。在气泡溃灭的过程中,位于气泡附近的泥沙颗粒受到溃灭过程的冲击力影响,而获得加速度,对金属表面进行冲击切割,加大了对过流部件的破坏。空化气蚀破坏与泥沙磨损的耦合作用,使得破坏力加剧。根据三门峡磨损空蚀试验装置的测验成果,若以清水空蚀量为基数,当含沙量为40kg/m3时,磨损量是清水空蚀的3.4倍,磨损与空蚀联合作用时,为清水空蚀的16倍。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实验室内,进行振动型的空蚀试验,其结果表明,浑水空蚀率比清水增加约50%.

泥沙组成成分也是影响水力机械磨蚀的重要因素。运用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对三峡水轮机的泥沙颗粒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些泥沙颗粒的棱角明显,且部分泥沙颗粒的外观峥嵘。对其泥沙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石英和长石的含量达到了总量的35%到40%,而随着上游水流来沙量的不断变化,其含量也不断变化。而对泥沙的物理指标的分析,石英和长石的硬度远远大于水轮机的材料,由此可以说明泥沙组成成分对水力机械的磨损起重要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防止和解决水利工程泥沙问题,泥沙颗粒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可见,对泥沙颗粒进行表征,深入研究泥沙危害机理,了解其特性和研究其以后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3]李义天,邓金运,孙昭华,等。河流水沙灾害及其防治[m].武汉大学出版社,.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六

2、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

3、民生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浅谈中美新闻教育的源流关系--以“密苏里模式”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影响为例

5、“互联网+”时代新闻档案管理与创新

6、勇于担当坚持创新--浅谈市县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

7、小议电视新闻制作的逻辑结构

8、从两张新闻图片的热转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9、浅谈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情绪管理素质

10、如何把好手机报新闻的采写关

11、新闻采访写作课教学改革初探

12、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3、网络时代新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新闻真实性受到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影响略论

15、农村广播新闻节目的采编概论

16、浅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17、试论新闻策划的重要性

18、如何写好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稿件

19、浅谈电视新闻的编辑艺术

20、新媒体条件下的新闻道德标准与监管体系

21、我国报纸新闻客户端演变格局探析

22、如何进一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23、英语新闻访谈中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24、浅析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隐性失真

25、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教学的开展

26、浅谈微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创新

27、心理学视角下的新闻采访方法探讨

28、影响公众:会议新闻政治信息的修辞表达

29、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的挑战与策略

30、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与发展

31、试论网络新闻评论区里的负面言论

32、无人机新闻--新闻采编新趋势

33、浅析如何平衡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

34、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管窥

35、论新时期新闻传播的转型及其价值取向

36、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语言素养

37、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

38、浅析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现实困境

39、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初探

40、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优势与创新

41、新时期跨文化新闻传播研究

42、探析虚假新闻传播形成原因

43、浅谈法制新闻报道的新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44、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之我见

45、探析社会新闻吸引读者眼球的策略

46、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做好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

47、做好作风“走转改”提升新闻亲和力

48、探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49、如何解决法制新闻传播中的道德问题

50、网络非编在新闻制作中的使用体会

51、经济新常态下地方党报做好经济新闻的思考

52、报纸编辑的基本规范及新闻专业学生采写实习研究

53、电视新闻播音的审美特征分析

54、电视新闻播音技巧的培养

55、网络新闻自由对社会道德的冲击与消解

56、论新闻档案的价值及开发利用

57、打造主流经济新闻突破党报现实困境

58、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的成因与对策

59、负面新闻对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的影响

60、浅析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建设问题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方面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而农村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甚至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农业,而且中型水库在农村建设中十分普遍,同样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受一些或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水利工程中中型水库的建设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在设计和建设方面都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对水利工程中中型水库的发展和研究刻不容缓,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目前我国中型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硬件设施不完善,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导致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是当前我国中型水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监测硬件不足,比如拦水坝、灌溉渠等监测不到位,水库的管理水平较低,即使有的水库有监测设备,也同样存在监测不完全的情况,而且也没有自动监测和控制的设备,另外,许多中型水库在管理建设过程当中没有建立相应的抗旱应急措施,使得水库的应急人员无法做到应急等。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地区中型水库的建立主要还是以兴利避害为主,大部分还是以公益性为主,这就导致水库管理环节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管理费用短缺,没有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水库就得不到正常的管理,久而久之,水库也就因为无法正常使用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二)单位内部管理混乱

中型水库中单位内部管理问题影响着整个水库的`发展,因为水库不同地方的具体操作情况不尽相同,所以不同地方的管理方式也应该不同。整个中型水库的管理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政府的直接管理、电力企业管理、私企管理和事业单位管理。虽然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但是当前我国中型水库的管理仍存在单位职责混乱,单位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用于水库维修方面的费用少之又少,严重缺失,这样的管理方式最终导致水库工程中维修费用不足,水库的建设成本增加,最终导致水库的管理效率低下,水库也难以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三)水库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从当前我国中型水库的管理层面整体来看,我国水库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大多为普通技术人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比例整体偏低,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学历都无法满足水库管理对他们的需求,另外,一些管理人员是从基层员工走向管理岗位,缺乏实践管理经验和管理技能,而且自身的岗位角色转换也需要一定时间,做到与时俱进,尽快融入角色,是他们所缺乏的东西。最后,我国中型水库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不够,学习能力不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认为自己能够做到管理层这一步就足够了,其实不然,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需要拿出比基层员工更大的勇气和学习态度来对待,缺乏危机意识是管理者存在的根本问题。

二、如何提高水利工程中中型水库的发展能力

(一)落实责任,加强培训

要想进行水库的有效管理,加强水库的安全管理是第一步。(1)建立相关的安全责任制度,领导带头,员工落实,安全问题,人人有责,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责任就要落实到人,赏罚分明,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模式,从客观上来加强水库员工的安全意识。(2)加强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培训,多开展安全主题的讲堂,让水库员工明白安全责任大于天,使每一个安全管理人员都明确安全管理的措施和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本身的安全意识,这是从员工的主观思想上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二)协调管理水资源的分配

水库一方面要保证农业干旱时期的用水,另一方面还要与周边的用户进行沟通和协调,在农业灌溉用水和用户生活用水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有限的水资源的分配上,从大局出发,保证用水的同时,还要保证水库的蓄水,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对水库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调配,保证水库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提高水库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要想提高水库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无疑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径,水库高层要在价值观、经营理念和知识技能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不仅要对他们的专业技能进行强化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对他们本身的思想态度进行调整,企业根据自身发展为员工制定一个培训体系和制度,全方位提高他们的知识、作风和品行。

我国水利工程中的中型水库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型水库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就我国当前中型水库的发展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八

摘要本文归纳了近年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存在的九类问题,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于社会科学成果的一系列评估标准。作者认为,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需要借鉴这一评估标准,以提高论文质量。中国大陆的大学新闻传播院系要求论文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获奖、来自较高的课题级别等等作为学术评价标准,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证明论文的价值。

关键词学术论文评估标准

近年中国大陆招收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数量急遽增长,重点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已经与本科生相当;而研究生导师,即使破格提拔,增长也是有限的。初带研究生的生手导师较多,如何保障研究生的教学质量,特别是毕业论文的水平,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这里谈谈常见的论文写作中问题,以及评估论文学术水平的标准,交流一下,供同行们讨论。

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存在的九种问题

我近年评阅硕士和博士论文近百篇,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九种:

一,将论文写成教材或普及读物。虽然处于学习阶段,但硕士、博士论文无论如何属于学术论文一类。而现在一些论文,有的很像教材,将某一论证对象从定义、重要意义开始说起,方方面面都讲到,讲完了,文章也就结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读物,对某一别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外国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绍,介绍完全了,文章也就结束了。有一篇关于探险报道的硕士论文初稿,从什么是探险、什么叫探险报道、探险和探险报道的历史开始写起,然后是详尽的关于探险报道的写作要领、注意事项,直至采访时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写到了,相当全面。写完了,文章结束。另一篇关于世界性通讯社的博士论文,叙述了各大通讯社的历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数百字的段落“论证”几句,论文就算写完了。没有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发现,也没有研究的新视角。这样的论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将论文写成了工作经验总结或理论宣传文章。可能有的作者在读研前是做宣传工作的,或者担任领导干部的文字秘书,这种工作经历使得作者写的论文,文字流畅,话语是成套路的,诸如:在……形势下,在……领导下,为了……,以……为基础,以……为指针,做到打实几个重点……、突出几个……、落实几个……等等。读了文章,好象在喝白开水,除了有些词句漂亮外,实际上并没有提出新观点、新发现、新视角。例如有一篇关于舆论监督的论文,作者为了在第一章显示论证的理论性,三个小标题分别是:舆论监督是……生命、舆论监督是……旗帜、舆论监督是……保证。但是舆论监督本身到底是什么,反而没有说出来。因为作者真心诚意地以为,这就是“理论”论证,报纸上理论版确实尽是这类“理论文章”,有些还是级别较高的党政领导人的文章。有一篇论述某报纸论文,本来是可以写成学术论文的,但是作者陷到这个媒体里太深,进去出不来了,没有站在客观的立场用学术眼光来观察问题,当谈到这家媒体存在的意义时,小标题是“……的理论意义”,内容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分别为该单位的题词。作者误以为,高级领导人题词,就是“理论”。

这种情况与中国大陆的新闻工作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宣传、商业公关与新闻报道混同有关,每年在论文中这种类型的所占比例也较大。除了学生的问题外,这与部分导师本身就在具体的新闻工作领导岗位,对于学术研究不够熟悉也有关。因此,需要强调区分学术研究论文与政治宣传、企业公关文章,有时它们都叫“理论”,但所指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三,论文中缺乏基本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一些论文,分析太缺乏本学科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仍然在使用诸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中学时代学的大众哲学常识,来“分析”问题。不能说他们说的不对,但是实在没一点学术研究的味道。这种情况到了写论文的时候再纠正,已经晚了。这反映出研究生的学科基础理论教育较为薄弱。从入学就应加强学术理论思维的训练,将文科的基础知识打牢,真正懂得什么叫“研究”。

四,论文的理论前提不可靠或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即使行文、具体论证和结构不错,由于论文的立论不成立,全盘皆败。例如一篇论述古代文论对现代写作启示的论文,将韩非谈到“文章”如何的一段文字作为“纲”,展开来写。显然,作者误将引文中的“文章”的概念理解为现在的“文章”(先秦文献中的“文章”是“文采”之意)了。这个理论前提一错,后面再怎样写都没什么意义了。另一篇论文,阐述舆论学的发展历史,谈到18世纪西方第一部使用现代“舆论”概念的著作,根据别人的介绍,将作者对舆论的划分(“公意”与“众意”),抄写中误为“众意”与“民意”,没有再看原著,就论证起这两个抄错的概念含义如何不同。一开头就出现这种理解错误,后面的论述自然跟着错。

这与学术研究存在不同意见是两回事。不同学术争论是正常的,但是基本的事实,包括事实本身和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公认的原因,总要正确。理论前提起码能够自圆其说,也就是能够“成立”,不然就没有共同的讨论基础了。

五,把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作为理论依据。不少作者在讨论论文的基本概念时,并没有理论根据,常把字典、词典作为论据,试图证明什么。我们写的是学术论文,不是小学生学习一个字词时查字词典那种情形。为了理解一个概念,论述中可以涉及这个词汇的语法构成和意义解释,但这只是这个基本学术概念的技术性解释,读者将等待着关于这个概念的真正学术性阐述。然而,常常查了字词典后,关于基本概念的解释就算完成了。现在新闻传播学文章中常出现“××性”的概念,创造和使用很随意,缺少科学内涵,这是造成论文学术价值评价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不会写绪章。任何文章总要有一个开头,学位论文的开头通常要求有一篇绪章(叫序、序言、前言、绪论、绪章等等均可),这篇绪章的任务是交代自己的选题、论文的主攻方向、文献检索过程和情况(即前人这方面已经做了些什么)、自己的论文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或所有整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大致的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关于论文的问题。但是现在不少论文的绪章,写什么的都有,或是感谢之类,或者是发表感想,像散文而不是论文。对绪章提出一定的规范要求,就是逼着作者必须考虑自己是否做了文献检索,论文是否提出了新观点。

七,忽视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往往有这种情况:论文的“参考文献”没几篇,但是文章却提出了大胆的假设,说得头头是道。这是由于知道得太少,胆子越大的'缘故。这样的论文中通常矛盾很多、别人(但是作者不知道)已经论述过的东西较多(但是往往有明显漏洞),可是作者自己感觉良好。

“参考文献”不是论文的形式主义的部分,而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考察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看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是否本学科的代表作,也可以从侧面考察学生的治学态度是否严谨。如果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没有开列出几篇东西,已开列的也不是代表作,而且编排没有规范,那么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这篇论文的水平高不了。

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即不少论文的选题与导师或其他相关老师的研究没有直接联系,或者他们的论著并不是学界的代表作,学生却千方百计要引上几段,有些引证的内容就是大白话,谁都会说,甚至连导师论著中的“俗话说……”都引上了。

九,写作中缺少“假设论敌”的意识。于是,写作时只考虑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一面,有意无意地回避不利于自己观点的材料。这很容易被别人抓住作者论证中的缺口。如果每论述一个问题,自己多想想,别人会就这个问题给我挑什么毛病,如果每一个问题在写作时都这样自我提问,文章就会论证得较“圆”,逼着自己治学严谨些。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估体系”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建议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采用“社会科学成果评估指标体系”[2],对学术论文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估。若了解了其结构要素,我们在写作论文时就会有一种学术标准进行自我衡量,以保证论文至少像个论文,多少有些创造性。

社会科学成果评估体系是由一系列指标构成的。首先考察论文的规范性。这里的规范性,不仅指引证的规范,而是指研究者对研究资料的占有、分析深度、遵循学术引证规则这三方面的情况如何。是否充分占有资料,这本身就是论文的最大规范问题。不充分占有资料,特别是不占有最新的资料,无法保证观点的创造性,有些结论可能是许多年前就已经有的了;或者造成论文低水平的重复。这种情况下当然仍旧可以写上许多话,但这无论如何算不上有水平的论文。

这三方面的论文“规范”,从一开始就将那些不占有研究资料而拍拍脑子随意想出若干“××性”,或随意地从个别事例推出整体的文章,从学术论文中予以排除。资料的占有和分析,实质上是要求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或对现实有所了解,防止研究者因某些局限而忽略必要的事实,疏漏某些可能的逻辑关系。当然,这些关于论文的规范性考察,并不等于论文就具有科学性了,但是它会影响到论文结论的科学性;而且,规范的论文也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较为清晰的学术发展脉路。

第二,对论文的难度作出评估。假如第一关过了,可以认定算是学术论文了,那么马上就面临第二个问题,即这篇论文实际付出的精力有多大?一般地说,付出精力大的研究,其成果的质量也较高。这里的指标有两项,一是论文的规模,一是论文的复杂程度。

这里的“规模”,不是指参与人数的多少,而是指研究本身所要操作的概念、事实要素或实证研究中的变量等的多少。需要处理的因素越多,规模越大;反之越小。这是考察作者研究能力的一种指标,并非文章越长规模越大。有时一篇论文并不长,但是需要很多论据,必须论证得当,它的规模就属于较大一类。例如关于北京“新疆村”的研究论文,涉及人口、经营规模、材料来源、语言和文化生活、社会管理系统、雇佣关系、同胞关系、家庭、生育、宗教、民族政策、法治、饮食等等,必须处理这样多的因素。因此,可以认定该项研究的规模较大。

这里的“复杂程度”,不是指涉及面大(有些选题涉及面较宽,但是逻辑关系简单,分析起来并不困难),而是指需要处理的因素之间逻辑关系复杂。有些看起来不大的选题,如果其中要说明的各种关系较难把握,那么应当说其复杂程度较高。例如“我国的地下色情产业”这个社会学选题,它似乎算不上重大选题,但是真正研究起来,要处理的各种因素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关系越复杂,需要运用的知识量、知识深度、研究能力等的要求就越高。

第三,对论文的研究成份进行评估。一篇论文,不一定完全是研究性的,有些成份属于是在普及某些知识,或者仅仅提供了一些资料。根据智力对材料加工程度的差异,研究性质成份是指论文中提供了新的认识的那部分。

因此,需要先对论文的研究成份的多少下一个判定,这里提供了四种选择:25%、50%、75%、100%。看来还是简单了些,但重要的不是划分研究成份占多少的讨论,而是要在观念上学会区分研究、普及、资料这三种不同的成份,努力使自己的论文增大研究成份。一般地说,硕士论文如果有50%属于研究成份,可算是相当不错的了。这里需要说明:并非只要属于研究成份就好,同样属于研究成份的部分,水平高低差异很大,这里还要有其他的衡量标准。

第四,考察论文的科学性,即可靠性。这需要根据对论文研究性、普及性和资料性成份所作的划分,分别评估。如果确定成果全部或部分属于研究类,就要首先对成果研究部分的科学性进行评估。这里有五项标准。

1,基本理论依据或前提的可靠性。提出这一对论文的基本要求,在于经常存在这样的情况:论文中具体概念没有发现不成立,论据也颇有力,论证不能说不严密,方法也有效,但是由于理论前提不可靠,实际上一切皆不能成立。例如若有人提出“太阳黑子活动决定经济发展”的假设,这完全可以通过计量经济分析证明该假设成立,而且在统计学上确有明显性。但是这在经济学方法论上是完全错误的,错就错在没有可靠的理论前提。

2,概念使用的科学性(明确、严谨、有效)。概念是任何论文的基本单元,将概念的“明确、严谨、有效”要求联系在一起,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概念需要很好地反映特定事物的范围或本质,仅仅做到“明确”是不够的。有的很明确的概念,不具备处理、解释其定义范围内事实的能力,不能有效地说明结论。一些文章中常见的脱口而出的一连串“××性”,就属于这种情况。

3,论据(理论或事实)的可靠性和充分性。这里的“可靠、充分”是对论据说服力的衡量标准。“权威人士”的话,可以作为辅助的论据,但不宜单独作为论据,就在于它虽然通常是可靠的(这里是指真实),但不能作为“充分”的论据。

4,论证逻辑的严密性和完备性。这里实际上涉及两个标准,一是具体论证中要做到滴水不漏;一是论证的整体充分,没有空缺。

5,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这里的两个标准,前者是指所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例如考证某一事物为历史上的第一,方法上就要保证是对全部资料进行了检索和分析,而不是只依据部分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实证调查的推论,则不能超越原抽样的总体范围,否则便不可信。所谓“有效”,是指所采用的方法正好能够说明作者要证明的论点。显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不在于它是否复杂和新鲜,而在于能否有效地说明论点。

当然,并非每种研究成果都适用于这五项,前四项一般适用于理论型论文;实证型论文需要重点考察第五项,而前几项可能不全适用于对它的评估。

文-社会科学论文不是“社会价值”需要的“主体”。因此,这里涉及学术价值的前四项较为具体,关于社会价值的后一项相对抽象。

1,问题提出或选题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某个学科的学术发展,提出问题本身如果带有启示作用,常常有力地推动学科整体的发展。为什么说论文的选题很重要,原因也于此。

2,所提供的新事实、新知识对学科发展的贡献。这是针对某一类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的,它们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新事实或提供新知识,例如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论文。新闻传播学的论文中,有一部分也需要用这个标准衡量。

3,所获得的新认识新结论对学科发展的贡献。这是针对另一类论文的,它们主要在观念领域有所创新,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对世人和学科有启迪作用,例如哲学、文论、政治学、法学、方法论等方面的论文。新闻传播的论文中,有一部分需要使用这个标准。

4,所提供的分析角度或研究方法对学科建设的贡献。这是针对所有论文的。我们很难要求每篇论文都能提出新观点、新事实、新知识。但不少论文的研究视角较为新颖,或者研究方法与众不同,给人以启示,那么这类论文也应该肯定它对学术发展的贡献。

5,论文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这里的含义是:对论文所取得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作用的可能性作出综合判断。这只适用于纯应用性的论文。

一篇学术论文,如果在以上五项中有一项能够作出一些贡献,应该是很成功的了。因此,在衡量自己成果的价值时,要有自知之明,感觉在某一项可能作出些贡献,就努力在这方面下功夫,争取有所收获。全面追求“贡献”或追求很大的“贡献”,很可能结果是完全没有“贡献”。特别在自我感觉非常好时,更需要正视这五项衡量的标准。

第六,关于论文中普及性成份和资料类成份的评估条件。普及性知识和资料类成份,并非没有价值,但不应在学术论文中占主导,不然,就很难说是论文了。如果自己的论文中有普及性和资料类内容,也要尽可能使之可靠和严谨。下面是关于这两方面的评估标准:

对论文普及性成份科学性的评估条件:1,对原成果概括和转述的准确性。2,介绍阐释的清晰性。

对论文普及性成份的价值评估条件:1,对开拓学术视野的贡献。2,对解决某一具体学术问题的贡献。3,论文普及性成份的社会价值。

对论文资料类成份科学性的评估条件:1,所提供资料的可靠性。2,资料选取的必要性和充分性。3,资料处理的科学性。

对论文资料类成份价值评估的条件:1,对开拓学术视野的贡献。2,对满足学术研究需要的贡献。3,论文资料类成份的社会价值。

“核心期刊”发表、评奖、课题来源能否作为论文的衡量标准

现在中国大陆有新闻传播院系的大学,对教师的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的衡量标准中,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上,或者评委成员大多认为达到在这些期刊发表的水平,或者发表的东西获得了什么级别的奖,或者研究本身是某一级别的课题的一部分,会在论文的评价上给予特别看待。有的学校硬性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才能够作为毕业、晋升的条件。新闻媒体给予了报道,往往也会加重对论文评价。这些衡量标准,在现在中国的国情下,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国家法律法规的依据。

由于现有的国情,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新闻报道或评价,以及课题来源等不一定来自科学共同体(指本学科最具权威的专家组)的判断和决定;目前中国大陆的学术刊物是否“核心期刊”,并不是科学共同体公认的,它们的认定受到较多的非学术因素的制约;学术评奖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非学术因素,某些有价值的论文,恰恰可能存在争议,而评奖通常给予了争议较小的;课题来源和级别只反映政府管理机构对社会科学的需求和导向,难以证明论文的学术价值;媒介的报道或评价不能反映论文的价值,因为记者的评价是非专业的。所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这一评估体系,暂时不采用这些间接指标。

学术同行引用频率本应当成为评价论文的重要标准,但鉴于目前中国大陆人文-社会科学界尚无社会科学引证系统(例如美国有《社会科学引证索引》),并且研究者尚未普遍遵循研究规范,现在暂时也没有将同行引证作为评估标准。

既然现在不少大学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要求获奖、要求较高的课题级别和媒介报道等等评价要素,论文的作者很难不去追求。但在舆论上,我们需要做一些工作,至少在认识上要清楚,这些标准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证明论文的价值。

回过头来再看这一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估体系,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现有的评估指标体系可以解决一般情况下对论文的评估,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这要以社会环境整体宽松、人们的心态较为正常为前提。如果只允许一种意见存在并且人们都一致赞同这样的做法,或者人们普遍地处于某种激昂和偏执的状态,再完美的评估方案也会评出十分荒谬的结果,因为可能会出现密尔()所说的“多数的暴虐”现象[3]。另外,为了保证这一评估体系的公正,需要评委的数量相对多些。如果委员人员太少,每个评委的权重就会过大,自然影响评估的公正性。

[1]参见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参见卜卫、周海宏、刘晓红《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

[3]参见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其他参考书目:

(1)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李秋零、田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版。

(2)林学谛著《环境、交往与思维》,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金观涛、华国凡《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年版。

(4)m.尼尔.布朗《走出思维的误区》,张晓辉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5)金观涛、刘青峰《论历史研究中的整体方法/发展的哲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6)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李银河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柯惠新等《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8)李茂政《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论的相容性及内在联系性》,《第二届两岸传播媒体迈向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169-180,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年编印。

(9)陈力丹《硕士论文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版。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九

关键词:寒潮影响;破冰;吸泥机

1.破冰式智能吸泥机研究背景

1.1极端寒潮影响结果

在2016年1月的世纪寒潮影响下,1月23-24日出现连续两天-9℃,在严寒天气期间苏州某水务公司水厂预沉池出现了结冰现象,导致吸泥机不能正常工作,为保证预沉池出水浊度必须让吸泥机处于正常吸泥状态,公司组织了人工每天24小时破冰并持续了3天,这种极端天气给自来水厂的生产与运行带来很大影响。水厂沉淀池y冰较厚,有5cm左右,虹吸排泥车不能正常运行。为了保证水质,使沉淀池虹吸排泥车能正常运行,水厂组织人员对沉淀池进行破冰。

2.水厂基本介绍

2.1生产工艺

水厂生产工艺:原水――前臭氧接触池――前混合搅拌――絮凝反应平流沉淀池――炭滤池(上向流)――砂滤池――消毒――清水池――二级泵房一市政管网。

2.2预沉池

预沉池共有4座,每座设计规模为7.5万m3/d,单座平面尺寸为13.70m×104.00m。其中沉淀区水深为3.25m,净长为75.75m。絮凝时间15min,絮凝区流速0.095~0.3m/s,沉淀时间55min,水平流速v=21mm/s。每座沉淀池末端设有7根不锈钢指型槽,长度为12m。根据要求沉淀池出水浊度一般均在1ntu以下,平均浊度约为0.6-0.8ntu。根据水厂水质统计,沉淀池出水水质稳定,平均浊度一般不超过1.1ntu。在冬季原水浊度较高期间,原水最高浊度会达到200ntu以上,预沉池出水浊度也会相应上升,最高曾短时达到5.13ntu。

3.破冰式智能吸泥机研究思路

该水厂作为非严寒地区的水厂,应选取合适的方法解决沉淀池结冰与设备设施改造投资大的'矛盾,力求以较少的投资改造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

目前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3.1人工破冰

该方法工人劳动强度大,且存在安全隐患。予以排除。

3.2压气体破冰法

该方法是通过压缩空气使水面产生波动防止结冰。该方法采用的是喷射法,容易使水面水珠飞溅。予以排除。

因此有必要研究采用经济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通过对吸泥机运行特点进行了研究并设计。

4.确定破冰式智能吸泥机方案

4.1研究吸泥机原理

吸泥机用在自来水厂沉淀池,在运行过程中将沉降在池底上的污泥刮到泵吸泥口,通过泵吸,边行车边吸泥,然后将污泥排到污泥浓缩池。行车式泵吸泥机一般由工作桥、吸泥管、排泥管、液下吸泥泵、驱动机构、电控箱等几部分组成。池两边均铺设钢轨,从池的一端运行到池子的另一端,吸泥机边运行边吸泥,撞到行程控制,返回到原地;撞行程开关,停车;停车时间由时间继电器控制(1分-12小时可调),完成一个工作周期。

4.2确定破冰式智能吸泥机方案

计划在吸泥机上均匀安装气缸,由空压机提供气源动力,安装电磁阀,并由plc控制箱控制气缸,气缸下端安装齿耙式破冰头,由气缸驱动进行伸缩式冲击冰面进行破冰。并由即热式恒温速热智能储水式电热水器提供热水进行冲洗,冲洗头喷射出来的热水喷洒在由齿耙击碎的冰面。以破除池面的表面结冰,使吸泥机正常工作,保证自来水厂正常生产。

5.结语

目前破冰吸泥机已通过测试,符合设计要求,满足在冬季中遇到极端天气沉淀池结冰后能够通过破冰吸泥机进行消除不利影响。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十

实验哲学是近年内在哲学学科领域内新兴起的一股研究浪潮,在哲学界反响强烈,提倡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与视角去看待和探究古老的哲学问题,以期获得新的结论和启发。理论心理学与哲学同根同源,它保持着传统哲学思辨的研究方法,也正是因为该研究方法的非经验性,在发展的道路上受到非难与阻碍。哲学领域内出现了对传统哲学方法论的反叛,这对于理论心理学未来的发展道路有何借鉴?本文旨在分析实验哲学运动的新发展对于理论心理学未来研究的意义和启示,为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引入新的研究契机。

一、实验哲学的兴起与新发展

近些年来,由一批年轻的分析哲学家所掀起的新兴变革运动正在哲学界兴起。他们脱离传统哲学的研究方法,不再单纯依靠“扶手椅上”的单纯思辨方式继续形而上的哲学,而是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哲学研究,对于一些基本的哲学命题进行实验分析。同理论心理学的产生一样,实验哲学的发展壮大也是受到了哲学发展进程中内部局限与外部发展的矛盾相驱动。

内部局限是指哲学领域内的传统研究方法在其有效上存在着很大限制,因为“我们存在于一个纷繁万变的世界中,人类创造的概念系统也是庞杂的,若不借助于外在的经验或物质条件,单凭有限的想象或逻辑推理,往往难以驾驭概念系统的复杂性”,因此哲学迫切需要方法的革新。于是哲学家们需要寻求一个更为综合的研究道路,凭借实证方法探究人类对传统哲学议题的真实想法的实验哲学就担负起了这样的使命,实验哲学家们结合了实验心理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试图探讨人类直觉问题背后的心理模式与认知机制。

外部发展是指其他学科发展带来的促动。哲学的研究内容很大部分是探索人自身问题,这些问题也受到了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关注,他们从技术层面对这些问题予以新的解释和突破对于哲学在这些问题上的研究就是一个促动。哲学需要保证其学科的竞争力就需要用更加整合的方法对趋势下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释,否则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另外诸如概率论、统计决策论、博弈论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为实验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合适的工具土壤。

在诸多因素的促动之下,哲学家们开始使用科学的武器重新探索古老的哲学议题,以期脱离传统哲学研究沉寂的氛围。

近年来,实验哲学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现在美国及欧洲的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相应地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实验哲学实验室—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哲学实验室有意大利pavia大学哲学系的计算哲学实验室、加拿大simonfrase:大学哲学系逻辑与体验哲学实验室、美国arizona大学哲学系体验哲学实验室等,其研究课题也都颇具代表性。如美国arizona大学实验哲学实验室关注的是认知直觉、规范学习、自我概念等议题的研究;耶鲁大学的实验哲学实验室关注的是非道德问题的道德判断影响因素、自由意志的直觉等问题。

在上述代表性的实验哲学研究当中,是采集普通人所持有的直觉数据来统计分析问题答案,但哲学的探究并非是寻求关于事实到底“是什么”的答案,而是需要指出或纠正流行的谬误,寻找“应该是什么”的解答。统计数据只是用某种方式帮助我们获悉事实,而这些事实经过一些转折,再对哲学探究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实验哲学的结果对哲学理论的.影响是问接的,或者说是“薪合剂”与“指路标”的作用。

二、对理论心理学的意义与启示

实验哲学在思辨的大本营里崛起,星星之火正在以燎原之势发展,而在实证的穷境里寻求喘息的理论心理学应从中获得哪些启示?着眼于理论心理学的困境,结合实验哲学的新发展,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出实验哲学对现代理论心理学研究具有的意义和启示。

(一)方法论的转向

实验哲学的兴起,本质上来说是对哲学研究方法的一次革新,是哲学与科学的进一步结合,体现的就是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转向。

面对一贯运用思辨方法、逻辑研究来论证,全凭直觉经验度日的传统哲学,实验哲学首先挑战的就是其对于直觉知识的过分依赖,通过实验分析对哲学思想有更深刻的洞察,使原本晦涩、模糊的哲学问题更加具体、清晰,正体现了实验方法的强大竞争力。也正是这种优势,促使了哲学家研究方法论的转向。

有鉴于此,理论心理学也正需要一种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狭隘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也不应是激进的相对主义方法,而是“在推进理论型知识的研究基础上,寻求理论的同一性。这是更容易被学术界所认同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提倡多元化的方法论模式。在当前的理论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科的发展中:第一,须确立一种多元方法论评价体系;第二,重视学科问的综合,创建一种“整合的心理学模式”;第三,要不断的寻求和掌握新的方法技术,为研究提供新视域,新观点。

(二)探索融合之路

实验哲学作为一个方法论层面的变革运动,对其最大的争论也必定集中在哲学这个领域内这样的方法论改变是否必要和正确。有人质疑这样的变革是将“做哲学”变成了“做心理学”,是“越姐代危”。但支持者认为,哲学并没有忘记它的终极使命,使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是寻求老的争执问题的新解,是启发新的问题去思考,它是一种对新时代发展和繁荣哲学的有益探索。这样的良性创新,提示我们重视在理论心理学的发展中探寻一条融合之路。

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问,向来存在着许多难以平衡的分歧争议,经由实验哲学发展的经验,我们看到这其中也隐含着某种建设性发展的可能性。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范式与新的研究范式存在着难以轻易跨越的鸿沟,但这些冲突、矛盾都是正常合理的,“对现实主义的多元论来说,冲突具有潜在的建设性意义,这些冲突通过共同分享的价值观而得到解决”。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一方面,具体的工作需要依据充足的实验资料,而大量的实证研究也需要形成概括体系化的理论假设另一方面,实证研究也在逐渐面向那些经验性的工作中所蕴含的形而上问题。

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现代心理学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都具有深层次和高难度的特点。而无论是运用实证来研究还是借助理论来研究,多类型、多层次的研究主题都普遍面临着如何把研究深入持续下去的难题。这就要求心理学家不仅需要依赖实证的研究范式,更需要有理论的研究纲领来指导研究。理论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目标是“促进心理学向譬如物理学中的理论物理学与实验物理学、经济学中的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那样的态势迈进”。心理学迈入到了一个迫切需要提升学科整体理论研究的新阶段。“现代心理学从来都不缺乏实验的资料,通过多年的发展,心理学已积累了大量的数据、素材、模型等,但如何将这些零乱的资源合理统筹起来,构建成可用的框架体系,正是理论心理学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结语

实验哲学运用实证的科学方法来重新审视传统哲学问题,开拓了研究哲学问题的新契机,扩展了传统哲学研究的疆域,推进了当代哲学研究的变革与发展。理论心理学如何参照实验哲学的经验,继续推进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进步,促进心理科学的成熟?我们从实验哲学的兴起与发展中所能借鉴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学科整合范式融合的发展观念。我们相信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范式最终与理论的研究范式会走上一条殊途同归的道路,我们也期望在心理学界能够形成一种“理论的自觉”,营造一个是与心理学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学术氛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