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论文(大全18篇)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论文(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5 14:44:17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论文(大全18篇)
时间:2023-10-15 14:44:17     小编:书香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一

(1)合理构建合作小组。合理构建合作小组,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分组时候需要注意小组规模,规模过小难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规模太大则人数太多,不利于全面发挥学生作用。老师需要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学生进行组合。6人左右的人数是最为合适的,为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形成上中下互补,性格上讲究动静相宜。这样才能够为小组展开竞争创造了一个公平的条件。合理地构建合作小组,需要教师紧密地结合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集合学习情况进行分配,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2)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明确分工各施其职是小组有序进行的基础,小组成员需要有明确的分工,才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小组成员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分工的不同,要做到能够相互支持配合,同时能够承担个人责任,这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合作学习中去以后,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成效。小组成员的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同学需要担当不同的角色,同时轮流担任,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得每位同学都有提高的机会。

(3)指导培养合作技能。小组学生的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开展小组学习,需要充分认识到小组学习的功效,落实团结合作的意识。还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合作技能进行指导。例如,怎样去向合作伙伴提问,怎样辅导同伴,怎样分配学习任务等。这样才能够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

(4)精心设置学习内容。精心的设置学习内容是进行小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辅助,没有必要的讨论内容,则很难达到小组学习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选择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合作情境之中去,才能够使得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合作学习。例如,对知识进行整理构建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小组成员通过互评、互检以查漏补缺,达到综合提高的目的。(5)教师引导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效果与教师的引导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小组学习进行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进行学习的引导,引导学生成为交换思想的参与者。老师的主导作用要贯穿小组的设置、任务选择、教学全过程。教师不仅仅是学习活动设计上的掌管者,还是教学活动控制方向的主要承担者。教师需要做好对教学的引导,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小组学习的作用,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小组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积极意义。历史与社会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人格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提升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质量,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鉴于小组学习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老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合适的小组学习计划,才能够促进历史与社会教学功效的发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从多方面入手,小组合作学习才会高质高效,历史与社会教学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二

教学是教师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有效的输入知识。教学应该分为教与学两个方面,然而在当下的教学中,教师就像一个投喂食物给婴儿的保姆,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拥趸。教学实则是一名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如何平衡各方关系,如何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都是需要一名教学不断学习的。本文將对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探索和反思。

一、注重教学反思,提高自我教学素养

反思是从结果出发360度地思考问题,它往往要借助两个东西,一是抽象思维,二是内化的标准。教师教学反思过程是通过对自己行为和学生行为的重现来审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内化为教学的手段和标准。反思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感到不满意,也正是这种不安现状的教学心理促使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针。因此,反思型教师必须要对自我有一个不满意的状态,进行自我评估。然后采用一些手段得到反馈信息,帮助自己教学成长。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讨论和探索。

(一)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状态有一个审度,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估。正确的评估取决于教师的自尊,具有较高自尊的教师对于自我的教学水平处于一个较为满意的状态,对外界的评论更愿意接受正反馈。而自尊较低的教师对于自我教学水平处于忽视状态,对外界的评论处于一个消极状态。任何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保持平衡的自尊,对外界评论和自身的教学采取一个务实、谦卑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地应对,只有这样,才能对自我的教学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估。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一个良好、积极的自我效能往往会促进教学地有效进展。自我效能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主观判断,是自我认知中的一个方面,教师应该通过建立正确、健康的自我效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正循环。

(二)获取反馈

具备一定的心理条件后,教师要获取一些有效的信息来形成反思。首先,教师必须对信息具备一定的敏感度,自我审视只是教学反思中的一个反面,它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依赖于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要学会从客观现实中获取反馈,比如,学生的考试状况,学生的评价,学校的反馈,其他教师的评论中敏感的获取信息。其次,教师要对自己获得的信息具有一个高度的辨识,保持客观公正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教学,即返回到以上所说的自我认知中。另外,反思的过程要求教师不断的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其进行严密而又有逻辑地整理,获取一定的教学经验,反应在自己以后的教学之中。教学反思有时候会矫枉过正或者无济于事,这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重塑和重现,重新进行一个思考。反思的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成,教学效果的体现也不是立竿见影。但是,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它将极大地促进一个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二、坚持提高学习兴趣与培养综合能力并举

(一)立足教学实际,优化教学方案

在初中阶段,教学方法能否与教学环境相适应是关系课堂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没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基本指引,要想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谈何容易?历史知识大多以文字的形式来进行阐述,要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字去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透过历史现象,能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这些都对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能够提高文字的分析能力,不断积累历史知识,其历史成绩才会有所提高。而教学始终是离不开教师引导的,尤其是历史这种知识体系庞大的学科,单靠学生个人力量,很难在学习上有实质性的突破。由此,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其学科特色来看,需要教师对教学有足够科学有效的安排,立足教学发展全局,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其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教学方法之前,需要教师对充分考察教学环境,掌握其发展动向,考虑到教学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具体而言,也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了解其近期学习状况,以此为立足点,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方案进行优化,才能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教学方法的优化对于课堂质量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直接参与者,能够感受到课堂质量提升带来的改变,学习体验也会得到优化与提升,有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培养综合能力

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知识点繁多,部分历史事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性,就连史学家对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那么,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部分观点明显,可以用于辩论的历史事件,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具体实施的话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初中生思考问题的出发角度始终有限,看待事物也不尽全面,单靠个人力量是很难在历史事件的辩论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这时就需要发挥集体学习的作用了,而合作学习就是实现这一教学效果的不错选择。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注意进行小组分配,成员组合的力量尽量均衡,不宜出现学习能力差距千差万别的情况;在进行辩论材料准备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查阅资料的途径以便学生参考,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讨;在进行辩论时,需要教师仔细听取学生的辩论观点以及其运用的支撑材料,便于结束之后对辩论结果进行点评。点评方向主要从其运用历史材料的对论点的支撑力度以及学生的表述情况两方面来看。

通过进行历史辩论赛的形式,学生可以在广泛查阅历史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有助于前后知识的疏通与连贯;在进行辩论表述时,对学生的实际知识运用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都会有一定的训练;通过教师的点评,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便于今后查漏补缺,完善历史知识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的教学看似困难重重,无法逾越,实质上有很多教学方法可循。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切合实际教学所需,就需要教师认真探索,不断摸索,敢于尝试新事物。除此之外,需要教师坚持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为基本教学宗旨,才能有效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三

初中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在课堂上,老师切忌大包大揽,要将课堂教学过程安排得生动、活泼,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把课堂当作“表演”的“舞台”,而不是被动学习、机械记忆的地方。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动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课堂,对上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新课的导入环节,可以使用优美的诗歌方式进行导入,也可以用赏析精美图片的方式进行导入,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导入,让学生觉得,每一课都充满了趣味性,使得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大脑活动活跃,思维能力加强,学习效果随之增强。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向学生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即学生学好历史,对于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还要让学生思考,思考历史科目与其他科目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发现历史课程涉及所有科目,如涉及到数学中的“圆周率”,如涉及到语文的关于“立木为信”的典故,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包罗万象,并由此产生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予热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与学生结成朋友的关系,与学生结成平等交流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与学生打成一片,真正杜绝一言堂现象。

首先,教师要提高个人修养,使得学生对老师产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同时,老师一定也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进修,使得学生真正地把老师当导师,如此一来,老师往教室里一立,自有人格魅力的震慑力,学生自然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影响力,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引导,真正做到师生互动。老师的个人修养,还体现在语言艺术上,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驾轻就熟地旁征博引其丰富的知识内涵,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会在老师的“掌控”之中。当老师的影响力能够影响学生时,学生必然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予热情。目前,电视频道中天天播放的《百家讲坛》,大多数内容就是讲历史的,如果老师能够象他们那样讲得妙趣横生,才情横溢,学生们必将对历史课程充分关注并兴致盎然,满腔热情参予到学习过程中去。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开动脑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积极参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讨论、比赛等,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索的精神,主动将个人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思想活跃度,将个人的智慧充分体现到学习过程中,与老师积极配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学习某个历史人物时,可以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其政治观点,并让同学们评说,使学生们真正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在上述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仅要让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发表演讲,还要兼顾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予和共同提高,鼓励平时比较腼腆的学生发表演讲,直接参予,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受到重视,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和谐活跃的课堂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四

无锡市荡口中学 钱敏伟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是要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有效教学是一个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可以从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与规定的时间这两方面来考察。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时间越少,教学效率就越高。在一定的课时内,学生获得的收益越大,教学效率也就越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学生学习收益与教学时间的综合。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是: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完美人格的人,使他们具有较好的政治、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教学应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而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有效教学更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是一套用以指引教师教学、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无论是作为策略还是作为标准,有效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中加以运用的操作技术,或者一套直接用以考核教师行为的指标。

有效教学具有高度的情境相关性,有效教学并非要求教师遵循一套死板的行为规则,而是要求教师依据有效教学的理念,运用自己的专业 判断,在具体情境中做出专业决策,即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 1.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意向。

有效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要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的学习意向、愿望和兴趣等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巧设悬念诱发学生求知欲。

历史课堂上可以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利用设悬念的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

如学习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内容时,这样导入:新中国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于1969年11月12日逝世,十年之后的1980年5月17日才为他开追悼会,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那是怎样的一个“十年”啊?学生偏着头想了想就自觉地看书、交流来解开这个迷团。

(2)巧设学生注意的兴奋点焕发学生学习热情。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注意的保持有一个时间限度,大约是15--30分钟,如果超出这一限度,注意的质量就会逐渐下降,学习效果就会随之下降。面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教材,如果没有有效的刺激,要学生保持整节课的热情,恐怕比较是困难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不妨在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开始“走神”的时候,干脆安排他们“休息”,随后又可以掀起一个学习的高潮。这样,学生注意的兴奋点无形中增加了。

如在学习“红军长征”时,可以做这样的尝试:以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界限,让学生“参加”会议后“休会三分种”,再“整装待发开始新的长征”。等学生放松一会后,他们又可以很兴奋的投入到下半节课的学习中去了。

(3)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设问,会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 界。

如在学习“戊戌变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讨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理性地分析三个历史人物不同抉择的原因,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得新的认识。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的方法有很多,因文章主题关系,这里不一一列举。

2.要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学效益”理念得以体现的主要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把新颖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必将取得令人可喜的效果。在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教师可以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时,可以由成语接龙导入,用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拉大小便”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怎么还在这里拉呢?这样会污染环境。”道家:“拉吧,这里的环境污染了,反正我住山上。”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违者罚款!”通过这样的家学设计,教师的喜怒之情跃于言表,语言抑扬顿挫,真可谓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情感人,学生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优化,依靠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整合、教学环境得以优化、教学凝聚力得以增强、教学质量得以提升,教学效益得以提高。

3.指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有效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出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很难想象只有“教”或只有“学”的课堂,要么是“一言堂”式,要么是“放羊”式,那样的课堂会有什么效果。那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在平等互动中交流沟通,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时,可以这样设置讨论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曾经有过怎样的发展?你能看出和邓小平理论的联系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所走的正确的道路吧!先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启发、指导;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时,教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作鼓励性点评,让他们获得探讨的快乐。最后学生讨论的结果是: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后来,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完成三大改造等,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过的正确道路。教师点拨: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至于二者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容易知道是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正确的路。师生间的这种平等互动学习使问题在很轻松的氛围中解答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智力与能力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表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应尊重这些差异,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历史思想方法,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教学中具有一定探索意义的问题或开放性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使他们合作中相互帮助,在交流中共同提高,逐步形成合作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促进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

高中历史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教学的有效是一条重要途径。

(责编:吴建好)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五

摘要:计算机引起历史教育领域深刻的革命。但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计算机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教学观念、模式陈旧,教师计算机技术不娴熟等问题。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学习先进理念和熟知优秀教学课件的基本要求,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教学技巧,并尝试人工智能软件的教学。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计算机辅助教学;改进方法与设想

计算机的问世,将人类文明推进到信息时代,也必将引起教育领域深刻的革命。这场教育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计算机为历史教学提供广阔的前景。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但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计算机功能的发挥是极其有限的,而且热了一阵子之后,逐渐趋于降温。本文着重论述目前中学历史(a1教学中的主要缺陷,提出改进的措施,以期推动计算机技术与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的整合,促进历史cai教学的研究,推进中学历史多媒体教学的深入发展。

一、中学历史课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主要是框面型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高级阶段是系统型人工智能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目前国内中学历史课计算机辅助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

国外自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哈佛大学、ibm公司的沃斯顿研究中心、伊利诺斯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开始程序教学(programmedinstruction)以来,7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为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提供了条件。除美国外,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很快开展计算机教育。80―90年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以及卫星通讯技术迅速发展。各国的中小学掀起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高潮。出现了以“教”为主的美国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简称cai)、英国以“学”为主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learning简称cal)。目前,各国的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除了上述的教学以外,还应用于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

80年代,我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起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都投入研究开发工作,推出了basic语言系统、方正奥斯等一批研究成果。80年代中期,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推广。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起步虽晚,但发展甚快,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日益缩小。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的中小学普遍开展多媒体教学,其教师也大多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运用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等多媒体写作工具,制作出能够脱机运行的教学课件。一批中学建立校园网,实现了辅助教学、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三位一体的计算机辅助教育(cbe)。这些学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教学诸多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效益。为进一步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首先,没有从本质上突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把板书制成多媒体教学框面,加上一些音像、声响等多媒体;其次,缺乏新理念的指导,计算机辅导教学仍然依据斯金纳(b.f.skinner)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第三,教师计算机技术不娴熟,在制作课件时往往故弄悬虚,中问设置了许多超级链接,把教学课件搞得机关重重,上时经常出现技术问题;第四,课件交互性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难以在课件教学中实现,更不用说人机交互了;第五,缺少因材施教、随机应变的教学灵活性,一旦生成课件就只能运行,无法修改,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临场发挥。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学习先进理念和熟知优秀教学课件的'基本要求,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教学技巧和尝试人工智能软件教学。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改进方法与设想

计算机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与拓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持,需要先进理念的指导、先进教学方法的采用与计算机技术的支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一些改进方法,并提出新的设想:

1.学习先进教育理念

目前历史计算机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科学理论和先进理念作为理论基础。对中学历史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改进具有指导意义的有:

(1)三大传播理论。“四大要素决定论”――贝罗(d.k.berlo)认为,传播过程有四个大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受者。传播的效果是由四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传授双向互动论”――施拉姆(w.sehramm)认为,传播过程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传者和受者都是传播的主体。受者不仅接受信息而且对信息做出积极的反应。“传播五w论”――拉斯威尔(h.d.lasswall)认为:要描述什么叫做传播,可以概括成五w:wh0,传播者是谁;what,传播内容说什么;whichchannel,传播的通道是么途径;towhom,接受者是谁,即对谁说;withwhateffect,传播达到什么效果。

(2)两种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纽厄尔等,基本观点:a.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形成,要通过学习者的主观作用来实现。新学习的知识必须附着在原有知识结构的“附着点”上。只有学习者将外来的刺激同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才能发生有效的学习。b.学习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c.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过程,人脑好似电脑,应建立学习过程的计算机模型。认知理论认为新知识一定要以旧知识为附着或抛错点,认知的发展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2]这两种新教学理论要求历史教师开发教学课件时做到a.利用多媒体优势,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历史教学软件必须引导学生把已学的历史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历史新知识建立起紧密地联系。b.对旧历史知识的整理科学越明晰,越有利于新知识附着,使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充分发挥。c.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参与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除帮助学生建立与旧有知识的关系(同化)外,还要在课件中揭示新旧历史知识的矛盾,如新航路开辟带有中西文化的冲突,资本主义萌芽与商业危机的矛盾,旧商路与新航道反差等等,并逐个问题加以解决,使学生知识结构改变(顺化),最后进行整合,达到平衡。

2.确定制作优秀cal教学课件的基本要求

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发优秀历史课件必须具备如下优点:

(1)优良的教育功能:即特效性、领先性、科学性。历史是过去的陈迹,我们无法把学生带入过去的历史时代,但历史总会遗留下一些文字资料,实物等遗迹,通过计算机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再现”历史,起到特有的、无以取代的历史教学效果:a.特效性。能为历史教学提供一种最佳的、多维的表示,传递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和技术的途径,使学生进入了视听并用,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多维动态环境。突破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用虚拟现实的概念与技术,把已过去的学生难以能及的历史现象带到学生面前,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人的自然思维,从而获得特别优良的历史教学效果。b.科学性。教学内容能准确地反映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突出重点。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明确恰当。对历史大纲(课程标准)、教材(课本)与学生(教学对象)三者的关系处理恰当,各种媒体信息都必须为了表现某一个历史知识内容,为达到某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符合教学规律。优秀历史课件必须符合历史教学的一般规律,处理好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三者之间的关系。c.领先性。体现当代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多媒体课件发展方向。

(2)娴熟的计算技术:即技术性、艺术性、智能性。创作一个历史教学软件,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不可因计算机技术问题,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度。a.技术性。课的可用性与可靠性。程序有较强的交互能力,保证教学过程不受干扰,不因学生错误操作而产生错误甚至停止运行。课件使用方便、教师调整灵活,学生控制灵活。能较好地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软件容易维护,人机交互有较高水平,课件安装或下载使用方便。b.艺术性。具有友好人机交互界面。窗口、菜单、按钮、图标及快捷键都必须美观并符合历史教学规律。另外,教与学都是紧张的脑力劳动,尽量做到简洁清新,切忌罗列繁烦复杂的知识条目。c.智能性。具有诊断、评价和反馈能力。

3.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教学技巧

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都必须落实到计算机技术之上。计算机技术主要体现在课件设计、采集资料、制作等各个环节。

(1)课件的设计。课件的设计是课件开发的重要阶段,是按课件的历史教学需要及软件工程的方法对课件进行综合全面的设计。主要是设计课件制作方案,课件演示方案。包括教学目的、流程的教学方案。a.设计好历史教学方案。教学流程设计要体现历史教学的规律,要历史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教学单元,各单元之间或按历史事件时间顺序或按历史时件的逻辑顺序绘制出教学单元的流程图。要考虑通过课件的教学能否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记忆,启发思维方面收到传统教学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还要设计出在什么时候使用声、文、图、动画多种媒体的合理组合,使这些多媒体资料为教学服务。b.设计课件制作方案。首先要考虑所开发的最后产品是什么。是用于班级课堂教学交互性教学,还是网上自学;是模拟演示还是资源积件。其次是考虑课件的结构类型,是固定结构型、生成型,还是智能型结构,控制策略是线性型、分支型还是混合型。

(2)素材的收集与编采。资料的搜集可以到图书馆、校园网、因特网、电视台、校电教中心、vcd光盘及其他磁盘、自制数码摄影,甚至于超市等收集。如要做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教学课件,可以“a日擒雕牌”炼乳为例,这只商标是近代温州民族资本家吴百亨同英商争夺浙江市场中产生的,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民族资本家的革命性都很有说服力。历史资料收集的主要网站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及大纲)www.pep.tom.cl/。中学历史教学http://www.yb2hs.com.cn/teacher/net/his/。中学历史http://ajl.teacher.100point.corn/。资料的采集指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制作。声音素材对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声道板进行选择。动态视频图像须对这些素材进行混合、反向、回音、调节音量、修改频率、转换格式、修改声道、移动割拼、添加文字等编辑。历史课件会使用大量的原始图片、图表、录象,这些素材的制作加工,尤要精美细致。

(3)课件的制作与开发。课件设计和资料采集完成之后,就进入课件制作与开发阶段。根据历史教学需要选用多媒体写作工具。由于历史课件需要展示大量的历史图片等资料,又加上时间紧迫,所以平时教学可用使用简便、制作方便的页面式卡片为基础的幻灯型课件制作软件,如toolbook。如果教学内容复杂,课件结构联接较为复杂的课件,比如树型结构,可以用以图标为基础的流程图型authorware和以时间为基础的时基型软件,如director、action。用于网上发布,可用远程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frontpage。

(4)课件的美工修改。历史课件最终都是以界面、框面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要把死的历史变活,很大程度上处决于历史软件的界面与框面美感教学效果,因此,界面、框面的设计必须遵循美学法则。人的美感来源于视觉与听觉。而视觉、听觉效应往往与人的生理、心理、情绪、文化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课件的图像、动画、音像通过视觉与听觉反映于神经中枢,使学生感到友好、亲切,产生美感,所以必须美学工艺知识同心理学知识紧密结合对课件修改。

(5)尝试人工智能软件教学。只有开发人工智能教学软件,才能使我国中小学的历史计算机教学进入一个新阶段。人工智能教学软件是指计算机能够利用历史史实等教学信息,生成教学问题,用较强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回应学生提出的历史问题的教学工具。

基于人力、物力、时间和计算机技能因素,笔者只做了极为肤浅的尝试,介绍如下:

借助frontpage作为基础,研制提供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双向互动和人机交互的计算机历史教学环境。它分成学生学习模块与教师教学模块:在线学习的学生可以随时打开教师教学模块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与补充,教师可以随时打开学生模块,察看、监控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结果。

整个过程是学生选定目标,查看教师提供的学习建议,完成学习内容,提交教师布置作业,分析计算机作出作业批改,最后上传到教师模块。

教师教学模块把教学目标也分为三等,系统会根据历史教学目标提议教学策略,并给出相应的历史教学内容。教师可对教学内容任意增减。教学资料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选用的资料。全部系统工作可通过计算机清晰地显示给学生,体现出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计算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计算机的互动。

此外,还可以利用国外较为成熟的智能计算机教学软件智能导师系统(its)和人工智能化教学环境(aible)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尝试,等等。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六

一、师生关系融洽化

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给他们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师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从而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目标设置合理化

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目标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要追求面面俱到,显得冗长繁多,难以实现。最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分层目标,关注弱势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只有人人都获得进步和发展的课才是高效的课。

三、课堂教学情景化

高效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在情景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历史知识有过去性的特点,历史又不能再现,更不能重演,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多种教学情景,让历史课堂教学情景化。教师要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想出多种办法拉进逝去的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来保持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问题化

古人就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之说。高效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问题化,即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要在知识的关键点、能力的增长点和德育的渗透点设计一些有价值的、综合拓展等方面的问题。当然也不可过度设问、泛泛而问或无疑而问,因为过犹不及、无效提问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问题要具有探究性、开放性、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使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答案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七

有效教学首先不能缺少的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真研读,仔细领会,这样才能做到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尤其是历史这门学科,单单把历史发展的过程介绍给同学,让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仅仅靠教师的知识灌输是学不好的。所以我觉得一个有能力的老师,首先要把自己所要教授的教材认真领悟透彻才能系统地分析教材,准确地了解知识之间的纵横交错联系,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教材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在充分的理解后,做出准确的定位。让学生在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艰辛,而教师在把握了教材,了解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后,也能层层推进,拾级而上。从而增加课堂的有效性。所以,对教材整体的有效把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也是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的方法之一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只有学生“想学”“有兴趣学”,他才能融入课堂,才能激发巨大的学习动力,创造出有效的学习收益。这就像是一个人的工作一样,只有喜欢了,高兴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然后发挥自身的才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效益。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而学生能不能对历史充满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历史,就要看教师的有效实施和策略了。比如:(1)巧设悬念,任何一个东西,悬念都能激发一个人的求知欲。例如,学习“动荡的十年”时,可以这样说,刘少奇于1969年逝世,可他的追悼会却在1979年才召开,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如此这般,学生们就会低下头开始讨论或者开始翻开课本,从而达到教师的目的。(2)开启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合作”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和老师在教授过程的合作,也有学生和学生在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的合作,比如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分组讨论,既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相互学习的兴趣。(3)有效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历史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能将学生带入当时的环境中,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以历史人物的视角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这时候更能将学生带入历史事件,掀起学习的高潮。

2.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

历史是一门特殊学科,不同于数学的刻板,也不同于语文的随意,历史是现实,不用华丽的语句去修饰,它就是历史,需要去牢记,但是牢记的并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其中的经验教训。学习环境是承载教学知识的平台,不该是现实的,创设情境应该贴近生活,情境创设是内在的,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从学生的眼光去发现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有紧密联系的素材,激发学生心中的探究激情,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因素。比如:(1)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影像资料等等各种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历史,可以在讲述清末民初**年代时,放一些影像资料,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的那种人心惶惶的氛围,将历史故事丰富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2)历史中还遗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我们虽然在课堂上不能直接展示,但是我们有照片,有模型,将这些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发现历史的真实情况,体现历史的重要价值。

3.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鼓励学生深入探究。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尤其是学生,更希望自己的表现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特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首先,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评价,勇于评价并且学会评价,具有民主性。其次,评价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学生老师之间的互评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以考试为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学生是非常厌恶考试的,考试要适当,方法要得当,不要因此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还有,教师的评价不能缺少客观性,虽然是为了鼓励学生,但是好和坏一定要区分开,好的要大大地评价鼓励,不好的,要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以后更加努力。另外,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比如能不能够主动探索发现,能不能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能不能主动参与讨论等等。最后,教师评价的语言要有鼓励性,课堂的评价应该富有激励性,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有时候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笑容以及一个不经意的夸奖词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一个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有效地利用鼓励的评价激发学生无尽的潜力。但是,教师的评价应该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好的要给予鼓励,对于错误的要及时指正,并且认真地给予教育,只有这样客观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有效教学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策略的落实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的教学,真正使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八

自从我校推行高效课堂教学以来,我认真聆听了一些教师的高效课堂教学,使我深感触动,因而亲自实践到高效课堂中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思考,我深深体会到:

1、兴趣是历史高效课堂的前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高效课堂的理念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用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使学生从视、听等多方面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掌握历史规律。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设置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实验探讨,生生相互讨论交流,分析形成结论,学生学习兴趣浓,自主空间大,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广开思路,大胆创新,把学习的压力变为动力,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完全成了自我锻炼,互助研究。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一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习就是高效的。

2、主动是历史高效课堂的保证

在历史课堂上要处理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要做到适时调控,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的能力是在自我活动和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高明的教师也无法代替。为此,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学案,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维,给以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查资料、动脑思考、合作探究、自我展示、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控,使师生、生生合作和谐、默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另外,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历史课堂切入点。人才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仓库,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让他们自动地去开发知识的宝库,自我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过程,构建一个优良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创造一个愉快的、欢悦的气氛,提供一切可能诱发兴趣的条件,使学生提高兴奋度,增强求知欲,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实验研究、竞赛、提问、讨论、交流谈话、音乐动画、网上查寻、问题答辩等,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审美的快感,从而兴趣盎然的学,汲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其次,要不时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尝到学习“甜头”,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逐步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3、人文是历史高效课堂的内涵

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须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历史教学承载了历史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承载了个人及民族精神的塑造。学生在历史课堂这方天地中不仅要完成他们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完成他们生命的一段历程,享受这段生命历程中的情感生活,经过这段生命的历程,他们应当变得成熟,丰富、热情、善良、富有情感和人性,而不是相反”历史课和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它是一门人文学科,课堂上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对学生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有着熏陶和启迪作用。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在历史课堂让学生学习历史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历史知识,更要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来接受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这才是真正的高效。

4、高效是历史高效课堂的目标:

只有有效、实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脱离“高效”,一切教学都是徒劳的,一切口号都是苍白的。反思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预习流于形式目标不明确。学生“课上”除了听讲还是听讲,“课下”除了做作业还是做作业。学生课堂上“精力流失率”较高,“题海战术”学生成了“做题机器”,教书和与育人冲突,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冲突,素质教育与及格率冲突??遇到了很多困惑,课堂怎样才能高效?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高效课堂中教学理念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学会”与“会学”。“学会”与“会学”是历史课的基本要求。如何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课堂教学的每个行为都应以学生学会什么为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理解、运用、深化,指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相互交换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安排一系列教学事项,提供学习目标,引起注意和兴趣,呈现各种刺激、各种音频、视频,激励回忆,讨论总结、练习、反馈信息、迁移应用等,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协调,在长期的自我实践和锻炼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应用。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会逐步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最终由“学会”变成“会学”。这才是真正的高效。

总之,高效课堂,教得要轻松,学得要愉快,情感要得到升华,智慧要得到提高。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九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都提出了“引导自学-组织讨论-精讲解惑-实践提高”的自主学习“四环节”教学法.经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知识-能力-觉悟的紧密结合,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刘文松作者单位:四川省射洪县香山中学刊名:新课程(中学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政治课自主学习四环节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十

教学多年,今年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感触颇深。下面我就半学期来进行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反馈。

一、培训

新课程与旧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教材以时间顺序为体系,而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为体系的;再者,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初中教学侧重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而高中则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要在一些史实中归纳、分析出历史事件的实质,从而得出某些道理。这样,新课程与旧教材有如此的差异,对没有接触过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是极其必要的,否则很难讲好新课程。因此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二、教研

由于新课程在内容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争取课堂教学方式上的突破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包括教研组每周一节的教研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三、认识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需要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任务作为其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师都对初中历史教学不够重视,造成初上高中的新生历史基础几乎等于零,高一学生几乎对初中历史知识一无所知的现象。这就给新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很难把握,尚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教学进度很难提上去,详说颇费时间,略讲又等于没讲(学生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就不能掌握理论性很强的新课程知识)。因为新教材都是以前旧教材的高度浓缩,一节的知识几乎覆盖了旧教材的半本书。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教学有新的认识和宏观的了解,要从客观上把握教学的度。

总之,新课程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是,尽管新课程设计的专题型教学体系不错,但对没有历史知识基础的高一新生来讲是难于掌握的。作为历史教师,专题学习(复习)应该是在系统知识基本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旧教材是在高三才开始进行专题复习。现在让毫无历史基础的高一新生学习专题,无异给老师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现在,经过半学期的历史新课程教学,本人已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新教材的利弊也有了一定的见识。认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立足自身、立足基本,并在实践上不懈努力,我们才能走出迷茫。走过阵痛,走向希望的顶点。相信今后的教学,我会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果。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十一

一、细化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归宿与导向,每一门课程都有着自己的课程目标与单元内容,不过这些内容概括性较高,是对整体教学活动的总要求。所以,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乐学”策略,需要将教学目标细化和具体化,应该将其优化为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乐学”信息技术知识。目前,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倡导素质教育,以技能和知识、方法和过程、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为核心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总目标,设计理念新颖,不过仅对每个模块设定的有总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并且对各个具体章节以及知识内容的目标与要求,则无法给出相应的规定。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具体特点进行编写,使教学目标具体化,从而通过多个方面的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乐学。

二、丰富教学内容,并使之生活化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促使学生“乐学”,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方面着手,以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而且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并且容易被他们接受。信息技术课程在生活化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现阶段,信息技术应用的十分广泛和普及,包括生活、学习、娱乐和工作等都需要。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丰富教学内容时,对实例进行扩充讲解与精选十分重要,同时需要注意隐蔽性的课程,这也是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通常情况下,隐性课程指的是教材和课堂之外的相关信息技术知识,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对于信息时代的今天来说,信息技术知识含有丰富的隐性课程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技术知识、校园网建设中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课程整合中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师应该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挖掘和生活化。

三、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事实上,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很少教师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在微机室内开展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相整合。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一定的进步,不过在微机室上课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像学习任务无法顺利完成、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和学生上机操作不规范等。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创新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像移动式、网络探究式和任务驱动式等新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可以促使他学生乐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例如,移动教学模式主要是利用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获取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和开展教学服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优势在于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比较普及和发达,平常学生都是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娱乐,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对移动设备的.认识更加全面,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

四、运用差异策略,激发学生动机

在中学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习与其它课程相比,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在上学之前已经接触过计算机,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有的的学生则是在中学阶段在初次接触计算机,。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重点照顾学困生,因材施教,运用差异策略,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整体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运用分层教学模式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包括对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作业设计分层和教学评价分层等,从而能够面向整体学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正视自己,通过相互激励,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过程中互相竞争,激发学习潜力,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感,乐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五、总结

总之,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运用“乐学”策略,教师应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这一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乐趣,乐于学习这门课程,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十二

作者/徐浩林

摘要:由于历史不作为中考科目出现,初中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并不重视,再加上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套,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学陷入了一种被动境地。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并不是为了拿高分,它可以让人以史为鉴,站在历史的肩膀上看待问题。从如何改进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入手,探讨了趣味教学的相关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十三

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策略

广西柳州市一中李芮

新课程强调要注重知识的基础性、社会性、人文性和发展性,注重知识能力的全面性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为了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要求,我们的教师不光要能“授受知识”,还应能够“启迪智慧”,最终达到“润泽生命”的目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课改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我觉得要想全面更新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提出问题、合理推理、实验取证、全面分析四个步骤基本可以概括探究过程。以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一课为例,本节课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植物向光性的生理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胚芽鞘会弯曲生长?为什么没有尖端的胚芽鞘就不生长也不弯曲?等等。然后进行一定的推理。学生的思想是开放式的,在这时,教师就需要将学生的问题相互整合,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推理:胚芽鞘弯曲生长的现象可能与尖端和单侧光有关。有了合理的推理,学生才能针对性较强地进行试验设计,将胚芽鞘在单侧光和均匀光照下的生长进行比较;将胚芽鞘有尖端和无尖端时的生长状态进行比较,合理的试验就可带来有用的试验结果。对于试验时间跨度很长的,教师通过课堂素材的积累,可进行动画模拟,直观且有说服力。最后学生通过试验现象的综合分析就可得出初步的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与单侧光的有无有关。此时学生又可提出新的问题,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存在怎样的关系,尖端是如何引起胚芽鞘的生长的?学生顺理成章进入下一轮的探究式学习中。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在确立课程和单元课题探究教学和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对教材中适合教师探究教学和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确定每一个探究内容所侧重的探究环节,如哪些内容适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哪些内容适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哪些内容适合全程探究,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课下的自主探究。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有目标、有计划,而不是盲目而无序,热闹而无获。在中学的生物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强调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出发,通过多种不同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和思维。既要把探究作为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核心,又要把探究学习和教学模式和其他教学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种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互为补充,才能共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实施科学史教学――领悟科学的过程

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规律的过程,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科学方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探索真理的历史,生命科学史的每一个篇章闪烁着许多智者的智慧的火花。呕心沥血的探索,峰回路转的曲折,(论文范文)以及社会发展的进程和理论思维的哺育,它所蕴含的教育营养是极其丰富的。因为科学活动中的直觉、想象、怀疑、创造性以及观察收集数据、归类和证明结论的能力尽在其中。当学生的学习过程能感觉到是在科学技术的历史长河中扬帆,这种激动和喜悦之情,将持久地拨动于他的脑海之中。追寻科学研究发现的历史,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资料,从而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会科学思维的过程,领悟科学精神,则是更重要的作用。

例如遗传定律的教学,很多老师在讲课时,往往喜欢单刀直入,直接深入到基因分离定律的本质,即减数分裂中基因随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这种讲授方式确实能促进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但学生分析问题、形成假说和进行推理的`能力并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特别是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没有得到学习和训练,从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显然不是最优的教学策略,也达不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因此,模拟孟德尔当时的工作和知识背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以孟德尔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形成假说、演绎推理,进而设计测交实验,这种对重要科学史的再现,既是十分重要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也是深入理解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科学史的教学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呈现和堆积一些历史事件和科学研究成果,而是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让科学史所富含的教育营养、理性的光辉,滋润、照耀学生的心灵。

三、实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让学生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热情有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发现现象并记录现象,把这些问题和现象积累起来作为课堂的素材,让课堂变得生动且真切,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分享发现和释疑的快乐,更近距离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教师积累的个性化素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变感性材料为理性的思考和探索。通过教师对日常生活的悉心观察和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好奇心、问题意识、乐于探究和勤于探究的品质,使对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生物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只有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生物课程改革中,才能使生物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学科。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让我们的科学教学过程变成是领略科学发展的瑰丽画卷,启迪学生心智的过程,让我们的教学变成是学生亲自参与科学实践活动、享受科学研究成功的喜悦和科学研究失败的反思的过程。让他们在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好奇产生无数个为什么的过程中爱科学;在师生共同追溯科学的发现、共同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历程中学科学;在因领悟和探明自然界的事理而可能产生的那种兴奋之情和自我满足感的基础上去用科学。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十四

一、五年制高职历史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切确的认知

1.历史学科的性质影响。历史学科属于基础理论学科,虽有培养其人文素养、情感价值、善思明智的作用,但其特点是静态的,是潜移默化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中才能显现出来。而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那些技能性较强的、能够立竿见影的专业课更受学生青睐,所以从思想重视度上历史课与之相比就有了一定的差距。2.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学生不免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毕业后是否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到技能性较强,且能够有利于就业的专业课上面的会更多一些。无形中在思想上就认为学历史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即使学好了,找工作时别人也看不到,那好工作就有可能与自己失之交臂,还是学好专业课更现实一些。学生内心的不重视及功利思想的影响,直接影响其学习的动力,自然也影响高职院校历史教学的效果。3.学生自身原因的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律性较差。再加上学生年龄及学习经历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推着”、“盯着”才能学。历史课也是一样,教师不能顾及到所有学生,这就给部分学生创造了课堂上松懈的机会。

(二)历史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

1.教学内容不足彰显时代性、职业性。历史是与时俱进的,历史教学应该突显时代性。然而目前高职历史课所教授的大部分内容是旧知识的重复,基本没有加入新的能够让学生感兴趣且有用的新的知识点。不能把历史与时代相结合,与职业特点相结合,不能把历史学最新发展动态、史学研究最新发展成果及时运用于历史教学,更新丰富教学内容,学生将不会形成一种新的历史观,体会不到学习历史的价值、意义,历史也起不到彰显时代性、职业性的特性。2.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脱节。相对来说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薄弱,作为五年制高职历史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纯理论的以教材讲教材,不从教学内容上本着“简、易、少、新”的原则,不从学生的兴趣、实用入手,不考虑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教学,那么,对历史产生抵触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多,“历史无用论”思潮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则表现得更为高涨。

(三)历史课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1.教学方法落后。在高职院校,历史等人文社会类学科相对专业课来说重视不够,教研活动少,教学改革滞后,大部分教师缺乏工作激情,甚至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即可。因此,讲授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就是好方法。如果教师上课尽念讲稿,稿子又都是干巴巴的“道理”,这样的政治课是不可能受到同学们欢迎的”。同样,在高职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创新教学方法,不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只重复已经发生过的静态的历史知识,德育的培养也不贯穿其中,学生不能学到相应的知识,长期下去,历史知识将难以传播,历史的作用将难以实现,历史课堂也将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2.学生主体性表现不明显。在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绝对不能动摇。而目前,在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本身知识受限及教师对教学钻研不到位,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无条件认同已经确定过的所谓“正确答案”,极少能把自己的“质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达到“释疑”,更无法通过社会实践考察,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获取知识。

(四)评价体系单一,育人效果不明显

五年制高职历史课的评价标准一般是按三、七分比例进行,即平时表现30%,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主要是考勤20%、作业10%,缺少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认定。这样,只要学生能按时上课,及时完成作业,正常参加考试,就会获得一个满意的成绩。由此,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就会时有发生,更不用谈让他们有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了。缺少对学生真实发展关注的历史教学与考核,就永远发挥不了历史育人、史鉴的作用,更达不到在平时表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的目的。

二、五年制高职历史教学实施策略

(一)转变观念策略

历史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小到个人修身养性,大到国家治国理政,都离不开历史。尤其是在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为主要目标的职业院校,历史的教育作用更不能低估。首先,通过阅史、学史,能够启迪智慧,塑造人格;其次,在当今纷扰复杂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现象中,学习历史能够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加受挫的心理承受力,加强社会的适应能力;第三,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通过借鉴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运用正确的历史观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上至管理者,下至老师、学生都要转变观念重视历史教学,加大历史教育在硬件和软件上的投入力度,减少大班上课的可能性,增加课时量,改革教学方法,培养新时期、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二)整改教学内容策略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策略

1.教师的主导作用。五年制高职历史课程实施的主体是高职历史教师,其主导作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组织、诱思、引导、点拔。首先,教师要围绕教学问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经验、对材料的占有优势,协助学生建构学习思路,如学习的方向、学习的方法等,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让其充分“动”起来;其次,教师要组织课堂和掌控课堂,教学活动是动态的,教师要时刻关注教学活动的进展情况,要及时组织、引导,一是让学生全部参与教学活动,二是学生的讨论不能背离教学主题;第三,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出现迷茫时,要及时的进行点拨,而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其回答或去做该项事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育人”的功能,历史教学的目的才有可能实现。2.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五年制高职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的主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学习主题积极主动思考,勇于质疑,发现并提出问题;其次,要根据自己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围绕问题搜集资料,编辑信息,创新思维;第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主动与教师、同学沟通,勇于表达个人的见解,并在沟通交流中不断的促进个人知识的同化或顺应。

(四)评价多元化策略

五年制高职历史教学评价应以职业院校教育新理念、新时期培养目标为依据,注重过程性评价,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全体参与。[3]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五年制高职这个特殊群体积极参与历史学习的热情,达到“以情激趣”、“因趣生欲”,进而实现高职院校历史教学“借鉴历史,资政育人”的目的。首先,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现状的评价。如参与学习的欲望、态度,对教学问题回答的质量、回答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团队协作意识的表现、受挫程度的表现以及展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综合素养。其次,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创新性评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非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在已有的社会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自己独有的认识结构,对各种事物的理解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是与别人不一样的。而高职历史教学教学就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在开放且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再次,对教学学习效果的评价。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所以对其学习效果的考评也应有所不同。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次考核法,也就是说根据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分成不同层次,分类分层考核,如采用面试考核法,也可统一组织或学生个人根据教学目标,带着问题参观历史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实地考察体验,写观后感或调查报告等多种具有教学实效性的考核评价标准。历史教学是五年制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授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的任务。重视历史教学并深化教学改革,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新时期职业院校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随着高职教育的日益被重视,历史学科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将会更加突显。

参考文献:

[1]刘丽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

[2]邓军.高职院校历史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宣化科技职业学院为例[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十五

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重庆市开县大进初级中学吴美玲

一、师生关系融洽化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课堂效果反应了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地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p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的鼓励和批评才具有实际效果,否则产生负效益。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面对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的态度要慎重p委婉,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师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从而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目标设置合理化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切合实际,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使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置三维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研究课标,准确理解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再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课标”与“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目标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要追求面面俱到,显得冗长繁多,难以实现。最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分层目标,关注弱势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只有人人都获得进步和发展的课才是高效的课。

三、课堂教学情景化

高效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在情景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历史知识有过去性的特点,历史又不能再现,更不能重演,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多种教学情景,让历史课堂教学情景化。教师要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想出多种办法拉进逝去的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来保持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问题化

古人就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之说。高效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问题化,即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要在知识的关键点、能力的增长点和德育的渗透点设计一些有价值的、综合拓展等方面的问题。当然也不可过度设问、泛泛而问或无疑而问,因为过犹不及、无效提问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问题要具有探究性、开放性、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使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答案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效课堂应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及教学条件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开展课堂分组讨论;举行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讲演会;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等。

六、课堂小结条理化

高效历史课堂中的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归纳总结,在课堂小结中一定要使知识结构条理化,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结尾归纳,条理分明,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当然,这里的归纳可以是传统的教师总结,如通过幻灯片或电脑设计条目清晰的表格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也可以是在“以生为本”的理念引领下,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作“本课小结”,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包含的知识细目,并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使历史学科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总之,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必须功夫下在课前,组织落实放在课中。备课必须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仔细推敲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要做到高效严密,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在目标的检测上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历史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参考文献】

[1]吴洪洋?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j],安徽教育,,(01)

[2]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3]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05月

[4]张广利,《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天津教育》05期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十六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二十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一、以满腔热忱的师爱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进入中学以后,对学科的兴趣开始出现分化,而且日趋明显,有调查表明,95%的中学生能明确表示自己“最喜欢的一门课”与“最不喜欢的一门课”。

中学生最喜欢数学的占32.5%,最不喜欢外语的占29.5%。当然,这个结果不是绝对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会有所不同。但是,毋庸置否的是,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难度比其它学科来得更大一些。

影响学生学科兴趣有诸多因素,有的受家长影响;有的'受同学影响等等,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是否对该门学科产生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这类普通中学中,学习成绩差、英语成绩更差的学生有一定的数量。如果教师对这些学生采取冷漠态度,他们就会自暴自弃,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因此,我首先从关心他们着手,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识地与他们聊天,了解他们有哪些具体困难,使他们感到我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在交往中,我尽可能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克服自卑感,增强信心,把英语学习搞上去。有个同学英语测验常不及格,当我了解到他喜欢上台表演节目时,就常请他上台表演英语的情景对话。每当他们表演完了,尽管有点结结巴巴,我还是表扬他们、鼓励他们。

还有的同学外语笔试成绩一般,但语音、语调的模仿能力较强,我就让他们参加学校举行的英语朗读比赛,让他们发现自己外语学习的优势,产生更大的兴趣。

由于我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许多原来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我的英语课上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他们的英语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二、运用各种手段,创设英语学习情景

[1][2][3][4]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十七

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重庆市开县大进初级中学吴美玲

一、师生关系融洽化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课堂效果反应了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地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p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的鼓励和批评才具有实际效果,否则产生负效益。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面对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的态度要慎重p委婉,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师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从而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目标设置合理化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切合实际,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使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置三维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研究课标,准确理解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再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课标”与“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目标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要追求面面俱到,显得冗长繁多,难以实现。最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分层目标,关注弱势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只有人人都获得进步和发展的课才是高效的课。

三、课堂教学情景化

高效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在情景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历史知识有过去性的特点,历史又不能再现,更不能重演,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多种教学情景,让历史课堂教学情景化。教师要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想出多种办法拉进逝去的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来保持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问题化

古人就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之说。高效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问题化,即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要在知识的关键点、能力的增长点和德育的渗透点设计一些有价值的、综合拓展等方面的问题。当然也不可过度设问、泛泛而问或无疑而问,因为过犹不及、无效提问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问题要具有探究性、开放性、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使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答案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效课堂应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及教学条件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开展课堂分组讨论;举行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讲演会;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等。

六、课堂小结条理化

高效历史课堂中的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归纳总结,在课堂小结中一定要使知识结构条理化,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结尾归纳,条理分明,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当然,这里的归纳可以是传统的教师总结,如通过幻灯片或电脑设计条目清晰的表格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也可以是在“以生为本”的理念引领下,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作“本课小结”,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包含的知识细目,并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使历史学科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总之,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必须功夫下在课前,组织落实放在课中。备课必须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仔细推敲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要做到高效严密,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在目标的检测上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历史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参考文献】

[1]吴洪洋?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j],安徽教育,2007,(01)

[2]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05月

[4]张广利,《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天津教育》2008年05期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篇十八

(1)合理构建合作小组。合理构建合作小组,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分组时候需要注意小组规模,规模过小难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规模太大则人数太多,不利于全面发挥学生作用。老师需要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学生进行组合。6人左右的人数是最为合适的,为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形成上中下互补,性格上讲究动静相宜。这样才能够为小组展开竞争创造了一个公平的条件。合理地构建合作小组,需要教师紧密地结合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集合学习情况进行分配,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2)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明确分工各施其职是小组有序进行的基础,小组成员需要有明确的分工,才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小组成员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分工的不同,要做到能够相互支持配合,同时能够承担个人责任,这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合作学习中去以后,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成效。小组成员的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同学需要担当不同的角色,同时轮流担任,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得每位同学都有提高的机会。

(3)指导培养合作技能。小组学生的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开展小组学习,需要充分认识到小组学习的功效,落实团结合作的意识。还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合作技能进行指导。例如,怎样去向合作伙伴提问,怎样辅导同伴,怎样分配学习任务等。这样才能够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

(4)精心设置学习内容。精心的设置学习内容是进行小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辅助,没有必要的讨论内容,则很难达到小组学习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选择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合作情境之中去,才能够使得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合作学习。例如,对知识进行整理构建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小组成员通过互评、互检以查漏补缺,达到综合提高的目的。(5)教师引导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效果与教师的引导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小组学习进行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进行学习的引导,引导学生成为交换思想的参与者。老师的主导作用要贯穿小组的设置、任务选择、教学全过程。教师不仅仅是学习活动设计上的掌管者,还是教学活动控制方向的主要承担者。教师需要做好对教学的引导,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小组学习的作用,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小组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积极意义。历史与社会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人格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提升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质量,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鉴于小组学习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老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合适的小组学习计划,才能够促进历史与社会教学功效的发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从多方面入手,小组合作学习才会高质高效,历史与社会教学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