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精选2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精选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1 12:09:03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精选20篇)
时间:2023-10-11 12:09:03     小编:纸韵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一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 (课件)师说:现在是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比赛,每个人套15个圈。第一场单人赛开始了,男生一号队员进场(音乐,情境。)他套中几个?(7)再来看女生1号队员,(音乐。)套中几个?(4)这场比赛几个男生?几个女生?谁套得准一些?男同学为我们男生鼓鼓掌。再来看第二场双人赛,(比赛的音乐)四人同时走出来,同时套,这次比赛,几个男生?几个女生?谁套得准一些?为什么?(7+2=98+5=13)女同学为我们女生鼓鼓掌。第三场团体比赛开始了,哇,来了这么多同学,男生有几个人?女生有几个人?谁获胜?谁先说就先鼓掌。鼓掌完了问:你们男生有没有意见?有意见。(如果学生说因为,老师赶紧引过来你直接告诉大家你有没有意见?你认为哪个队获胜?)看来这场比赛情况比较复杂,怎样可以知道哪个队获胜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三次比赛的数据不能一样。)(套圈图淡去,统计图渐出。)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近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近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它也充分体现了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堂引入:

1、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

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x=1(79+80+81+82)=80.54

五、例习题分析:

例1和例2均为计算数据加权平均数型问题,因为是初学尤其之前与平均数计算公式已经作过比较,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搞明白问题中是否有权数,即是选择普通的平均数计算还是加权平均数计算,其次若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权数又分别是多少?例2的题意理解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好这里的几个百分数在总成绩中的作用,它们的作用与权的意义相符,实际上这几个百分数分别表示几项成绩的权。

六、随堂练习:

1、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

答案:1.x小关=79.05x小兵=802.x=597.5小时

七、课后练习:

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1次,3出现了x2次,4出现了x3次,5出现了x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2、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x环,b次打中y环,

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

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

x2=96.5

乙被录取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4.39人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三

导学目标:

1.在丰富具体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同学们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 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彩笔及笔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课间休息时玩什么?

(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

课前让同学们记录自己一分钟跳绳的次数,请一个小组汇报。

男生和女生谁获胜了?怎样比较?(求总数)

你觉得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比什么?怎样比?

a、比男、女生的总数(质疑不公平)

b、套的最多的、最少的都是女生,不好比。

c、比男生还是女生套的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

本组的想法。引出平均数。即: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学生演示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移动女生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5个女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动手操作移动彩笔。(说清移动方法及结果)

质疑:移动有局限性,数大或者没图怎么移?(如:求平均身高)

(2)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讲解思路并板书)

独立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板书)

求丝带的平均数。(p94页2题)

求平均身高。

小结:求平均数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河水平均深度110厘米,身高145厘米,下河游泳一定安全吗?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揭示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四、实际应用: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

2、给本节课打分(提出对老师、同学的建议,进一步渗透平均数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与困惑?

教学反思

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收获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猜老师年龄,说自己的年龄。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数?

1、丁丁和当当在数学活动中也遇到了一些数的问题。

书上图:四个苹果2瓶水

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

生2:把2瓶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个

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

生:切成两半

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

1/2,另一份呢?(也是这个蛋糕的1/2)

它指的是谁?

你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

2、拿一张长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学生涂色作品。

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生1:都是一半

生2: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3、判断: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里画“勾”。

小结:无论是一个蛋糕,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4、(1)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1/4、1/8、1/3、1/6……(师板书)

(2)拿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小组内交流。展示作品: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表示的1/4

(3)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生: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4)不同的图形,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吗?

(5)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请圆形操作的学生举起)

5、比较分数大小

(1)展示作品:圆形表示的1/2、1/4

比较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你能说出哪个分数大?

生1:1/4

生2:1/2

1/2表示哪一部分?(一大块)1/4呢?(一小块)中间用什么符号?(小于号)

(2)用完全相同的圆,表示出它的1/8,和1/2、1/4比,想象一下怎么样?(小)

用学生作品验证。

(3)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老师给每组中发的图形大小相同,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组内比较。

6、分数的书写。

(1)师教写1/2。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书上练习)

汇报:1/31/61/91/8

(3)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怎样的?请生阅读书p98

中间短横,是?(分数线板书)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4)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书上题目)

长方形1

1/3先估,课件移动1/3,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

1/6先估,课件移动1/6,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

你怎么一下子就估对的?有什么窍门?

生1:1/3是下面的2倍。

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

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习的1之间有联系吗?

再往下分,可能出现几分之一?

生说。

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一份的大小会越来越(小)

7、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图:法国国旗(1/3)五角星(1/5)巧克力(1/8)

每一部分都是这个图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形的1/3还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1/2师: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生:1/4师: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师:同样一块巧克力,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数也就不同。

8、黑板报。《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

科学天地

生:《艺术园地》占黑板报版面的1/4

师:版面不是分成了三份吗?

生:把《科学天地》再分,黑板版面就平均分成了四份。

9、瞧,人体中也能找到有趣的分数。

图:一岁现在的我

课件演示把一岁儿童的身长(图)平均分成四份,其中头占身高的1/4

把现在的我的身长(图)平均分成七份,其中头占身高的1/7

估计:八、九岁孩子的头占身高的几分之一?

学生估计

师提供资料:十岁儿童头占身高的六分之一

10、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4?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1/9?

1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五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一、复习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

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六

我讲了求平均数之后,感触不少。我觉得从我设计的结构来看,感觉不错,开始,我让同学们帮小明的妈妈解决难题引入新课,然后再让学生用计算器来计算自己课前调查的连续4个月的水、电费,预测下个月用水、用电情况,接着,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唱歌好的同学去唱歌,其余的学生当评委,求出平均数,为了更好的理解平均数,我又出示了两个情境辨别(1)我校教师的平均身高是159厘米,老师的身高一定是159厘米。(2)四(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四(4)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四(1)班的庞俊同学比四(4)班的张帅同学矮。最后为了活跃气氛,我又让学生调查听课老师的年龄,算出平均年龄。但当课讲完之后,我有很多疑虑,为什么有趣的设计,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仍旧是不积极呢,是老师引导的不够,还是教师的语言学生不欣赏,或是课前准备不充足?整堂课就像一盘散沙,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与学生沟通,多表扬,少批评,用微笑来面对每一节课,多设计一些学生愿学、乐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七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正确计算平均数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八

1.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时重点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预习,我认为男生与女生相比, 套得准,因为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1、要判断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为什么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出示学习菜单:

(1)书中有几种方法求男生平均成绩的?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仔细看统计图的变化过程,思考是如何分的?

(3)怎样列算式计算?

归纳总结: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

3、研究平均数的意义。

(1)这个7分就是男生每人实际得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你仔细观察平均数与原来的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4、算女生平均分。

(1)先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用什么方法验证一下?

(3)说说你的验证方法。

(4)为什么要除以5?

小组讨论菜单中的问题

点拨: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点拨:这种方法叫:“求和均分”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练习检测与问题延伸:

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

(1)怎样移动笔筒里的铅笔?

(2)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5)关于笔筒的三个平均数,有变化吗?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二题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3、小林参加了三场套圈比赛,下面是小林套中个数的统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成绩

小 林

12

11

10

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是多少呢?

4、教材第97页的“你知道吗?”

5、检测:想想做做第3、4题

根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明确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教师巡视,给予差生适当的帮助。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要判断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为什么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认识到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另外,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移多补少,一种是求和均分。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九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240÷60=420÷7=150÷30=54÷9=

,960÷6=88÷8=76÷4=85÷5=810÷9=

(30+50+80)÷4(80+80+80+80+85)÷5=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2、上图中一共有()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七)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十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绩图。

学具:每四位学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绩学具板。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绩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绩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十一

教学内容:

1.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方法,理解平均数含义。

2.引导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特征,体验平均数的价值。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理解平均数的特征。

1.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某工厂两个生产小组进行制作海宝比赛。

每位工人1时加工情况如下:

第一组

第二组

1)你认为哪一组工人获胜?

2)比总数公平吗?怎么比比较合理?

3)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平均每人加工的个数?(揭题:平均数)

a.用移多补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b.列式计算

(7+8+6)3=7(个)

(3+7+4+10)4=6(个)

4)观察:6是哪个工人加工的个数?

5)归纳: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哪一组的成绩好,一般比平均结果比较公平。

2.平均数的概念出示条形统计图:上海世博会9月1日至9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1)尝试计算

2)观察交流:什么是平均数?

3)归纳: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4.平均数的特征出示10月1日至10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1)估计平均数

2)计算、交流、分析

3)观察讨论:观察一下这几个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归纳:也就是说,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

归纳:所以说平均数并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数,也知道通常情况下可以用总和除以个数来计算平均数,一般情况下,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平均数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十二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经常玩些什么游戏呢?

追问:图上的小朋友们再玩什么游戏啊?(套圈游戏)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这是三年级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

2.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谈话:老师已经分别把男、女生的套圈成绩制成了统计图。看。

提问:看了这两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读出男女生每人的套圈个数。

提问:根据这两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

谈话:男女生套完圈以后,他们想要知道到底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想请我们的同学做小裁判帮帮他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去比较呢?先请小组4人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谈话:那请同学们口算一下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女生呢?

男生:28个女生:30个

谈话:如果比总数看起来是女生获胜了,男生对这样的比法有意见吗?为什么?

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想法四:去掉一个女生或者添上一个男生。

谈话:这样的想法是不错的,可是女生谁也不愿意被去掉,而且男生也没有人了。

3.理解平均数。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男生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用什么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绩,再完成作业纸上的问题1。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

让学生讲解移的过程。

二是先合后分。

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提问:第一步算得是什么?这里的7表示什么意思?

谈话:统计图中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课题:统计—平均数)

引导: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数小,因此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

多媒体出示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谁能估一估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什么范围之间?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请你结合作业纸上的第二幅图和问题2,自己动手做一做。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那你认识了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2.想想做做2

学生回答后谈话:那请你动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结果和你估计的结果是否符合。

3.谈话: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和平均数有关的,请看,这是我校篮球队的情况(出示想想做做3)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十三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

多媒体教学时数1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后

反思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十四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平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黑板  棋子

一、设疑引欲,激趣导入

同学们,有几个小朋友,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四个男生和四个女生比赛套圈,每人套15个,我们给他们当裁判,好吗?

让我们看看他们分别投了多少个。

(课件出示两组套中的成绩统计图)

二、激起矛盾,提出问题

1、瞧,又来了一个女生!她也想参加女生队进行比赛。行不行?

同座位交流一下,讨论一下。

三、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交流

我们可以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a: 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移多补少

谁能上来动动小手,让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为什么要这样移动?

把移动多的补给少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每个男生套中多少个吗?

(2)先合并再均分

现在还有办法让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吗?(师合并所有的个数)

老师先怎样?又怎样?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均分

你能用算式将先合并再均分的过程表示出来吗?

指名列式计算:5+9+8+6=28(个)  28÷4=7(个)

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3)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均分的方法我们知道了男生平均每人投中了7个,这个7就是男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4)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a、平均数是7,是不是代表所有男生实际套中的个数都是7?

b、男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c、提问: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d、小结: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b: 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 请你估计一下,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

(2) 算一算  

移多补少

(课件演示)

先求和再平均分:11+4+8+2+5=30(个)   30÷5=6(个)

这里30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现在你知道谁套得更准一些吗?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这次比赛中,男生套中圈的平均数是7,女生是6,所以男生套得准一些。

四、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出示想想做做1

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我决定来个小测验,记住,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呀。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通过动手动脑再次验证、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2、出示想想做做2

求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请同学们在下面做)

3、出示想想做做3

老师口渴了,我们去逛逛水果店好不好?找到了一些信息。(课件出示统计图)

1)哪一天卖出的苹果同样多?哪一天卖出的橘子同样多?

2)平均每天卖出苹果和橘子各多少箱?(指名上来做,其他的同学认真观察,思考他们做的对不对。)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出示想想做做4

下面我们来看看篮球场上的运动员们都在干什么?他们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说明为什么?

明确:平均身高并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个人的身高,当中有的比平均身高高,有的比平均身高矮。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十五

导学目标:

1.在丰富具体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同学们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彩笔及笔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课间休息时玩什么?

(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

课前让同学们记录自己一分钟跳绳的次数,请一个小组汇报。

男生和女生谁获胜了?怎样比较?(求总数)

你觉得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比什么?怎样比?

a、比男、女生的总数(质疑不公平)

b、套的最多的、最少的都是女生,不好比。

c、比男生还是女生套的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

本组的想法。引出平均数。即: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学生演示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移动女生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5个女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动手操作移动彩笔。(说清移动方法及结果)

质疑:移动有局限性,数大或者没图怎么移?(如:求平均身高)

(2)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讲解思路并板书)

独立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板书)

求丝带的平均数。(p94页2题)

求平均身高。

小结:求平均数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河水平均深度110厘米,身高145厘米,下河游泳一定安全吗?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揭示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四、实际应用: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

2、给本节课打分(提出对老师、同学的建议,进一步渗透平均数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与困惑?

教学反思

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收获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十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中求平均数例1。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生和女生举行了一场趣味投篮比赛,想知道他们的得分情况吗?

课件出示统计图。

(1)看到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每组每人得分)

(2)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

当学生讨论、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

(3)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用平均数来比较那个对的实力强一些比较公平,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指名学生回答)

师:那么什么是平均数呢?下面老师给大家做个小实验。

二、在操作中体验平均数的涵义。

1.课件演示:出示一个玻璃水槽,里面用三块挡水板平均分成四个部分,形成四个水柱高低不同的水柱。

师:四根水柱的高度一样吗?(指名回答)

2.师继续演示:如果拿开挡水板,会发生什么?(课件演示)

师:现在高度一样了吗?(指名回答)

师:这个一样的高度就是原来四个高度的什么数?(指名回答)

师:刚才老师是怎样使他们变得一样高的呢?(拿开挡水板,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指名回答)

师:你的意思是把多的一一部分给少的,使大家变得一样多。这种方法我们把它们叫做“移多补少”(板书)

师: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水的总量有没有变?(指名回答)

师:下面我们就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出男女队投篮比赛中各自的平均数。

3.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投中的个数在小组内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

(1)。第一组和第二组操作男生队,第三组和第四组操作女生队,摆完后在小组内交流操作过程。

(2)指名汇报交流。

4.教师用课件演示投篮的移多补少过程。

5.课件出示小练习。

5.演示后小结:(课件出示)像这样,几个不相同的数,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是他们变得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学生齐读)

师: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那么平均数有什么特征呢?同学们想不想做个小游戏?

三、游戏中感悟平均数的特征。

1、出示:各装有3根小棒的红蓝两个纸袋(红带内平均每根长14厘米,蓝袋内平均每根长10厘米)课件出示两个纸袋。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几位同学上来,每位同学从两代中各抽出一根来比一比。(请三位同学上讲台操作)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平均数大一些,并不是说每一根都长一些。平均长14厘米,不一定每一根都是14厘米,也有可能比14厘米短的,也有可能比14厘米长的。平均长10厘米的小棒,有可能正好是10厘米,也有可能比10厘米短,还有可能比10厘米长。)

4、师:(课件演示)平均数和原来那些数相比,处在什么位置?(处在中间的位置,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课件出示平均数的特点)

师:我们感悟了平均数的特点,敢不敢挑战一下?

5、挑战练习——明辨是非

四、探索中建构平均数的算法。

1、师:前面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的男女队各自的平均数,知道了女队的实力强一些。如果现在要进行班与班之间的对抗赛,那么要计算什么的平均数呢?(要计算班级的平均数)

2、师:一个班有六十来名学生,如果还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来获得平均数,你感觉怎么样?(指名交流)

3、师:是啊,移多补少的方法对数据较小或数据个数比较少时,还是挺管用的。但是当一组数据比较大,数据的个数有比较多的时候,这种方法就有局限性了。看来,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更加通用的计算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计算方法:(1)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平均分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师举例:有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哪个条件已经知道了?哪个条件还没知道?

(3)怎样求平均数?(师举例,3个小朋友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分几块?

(4))推出求平均数的公式。

五、学习例1,巩固公式计算法。

1、出示主题图,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获得平均数。(课件演示)

2、让学生试着用公式计算例题中的平均数。

3、集体订正讲解。

六、生活中的平均数。(课件出示)

七、巩固练习。

1、算出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

2、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体重。

七、课堂小结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十七

教材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习近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2、练习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十八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并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要说出这样想的道理,然后选出代表在班里交流。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想法。

2、教师故意设问:如果把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分别加起来比总数可以吗?为什么?那比成绩最好的行不行?那比成绩最差的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说来听听吧。 讲述:如果我们能够选取一个数据表示男生或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那么就很容易判断谁套得准了,这个数据是么呢?那就是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3、提问 :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在小组内议一议。可能的方法如下:

4、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你是怎样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注意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

5、提问:现在你能回答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吗?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练一练 (1)教师出示3个笔筒,指名数一数每个笔筒里铅笔的枝数。(2)指名对三个笔筒里的铅笔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并汇报操作的结果。(3)提问:移动后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枝数表示什么?还有其他办法求出3个笔筒里铅笔枝数的平均数吗?(4)一起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共同订正。

2.练习八 1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3.练习八 3 提问: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的队员吗?(1)在小组内讨论。(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相对应的练习。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十九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件全国一等奖篇二十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一、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练习没有说完。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二、课的开始由于课件突然没有声音,有点紧张,有点浪费时间。其实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突发事件要灵活面对!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