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优秀12篇)

2023年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30 00:57:04
2023年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优秀12篇)
时间:2023-09-30 00:57:04     小编:GZ才子

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一

她看着女儿钱瑗和钱钟书相续的离开人世,只能一个人思念他们仨。

“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他们的女儿钱瑗与世长辞后,杨绛的这种担忧就愈加强烈了,然而老病相催,岁月总是不饶人的,钱钟书第二年也走了。

也许我们都在寻觅………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二

昨晚夜灯下开始读这本书,黄色的光照进内页,情感就绪。然后却是发现几度快要读不下去,与书的情感僵局在第三部幸然自破。

简单说一、二部:《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也许是因为九十二岁高龄创作,也许真是老人常做的梦,所以内容充斥着梦与现实的交叉。这本该在我的喜好里投篮命中,但又偏自小不喜杨柳花草类的修辞,加之目前所有教学经历里多和小学生接触,所以对此种写作手法及偏爱的感悟力很抗拒,看到会头疼,深感乏味。

我爱直接的、尖酸的、深刻的。话里要藏只藏针,不藏风雪。

第三部直到附录,尤其附录里钱媛的部分,很喜欢。第一次听到杨绛的名字,后面跟着“先生”二字,以为是个男性。像她和钱钟书这样的人,在我们自小的课本里已经被推到了不可企及的位置,又在生活年代之隔里加深了我这代人对他们的不甚了解,重点在不是很感兴趣,觉得不太会有共同语言吧。

其实是心态偷的懒。年代更迭,但从无新事。钱媛的画和写信的语言活脱脱就是现在我们现在年轻人的感觉,很可爱。不免感叹生命易逝。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在外留学直至生子、回国……种种由一家二口再到一家三口所上演的经历,都是我所羡慕的安静、不争的生活。如果,如果说某天我想要婚姻的话,那他们二人的相处方式是我羡慕的。如果又说某天想要孩子的话,那钱媛的性情也是我所向往的。更有“如果说”的例如父女关系、母女关系、女儿女婿、婆媳关系、爷孙关系种种。

字里行间也曾透露他们年轻时的疯狂,但又读来始终恬淡静好。听过杨绛先生不喜张爱玲,不知真假,但就写作风格上,我肯定是极爱张的。可如果能选择一种人生去过,杨绛先生这本书降服了我。张的人生该是王家卫式的电影,不大哭也心闷。

一些特殊时代下的经历,是读后理解最浅薄的部分。对历史熟知寥寥,也就难免自以为是的觉得亏欠,亏欠作者的深情书写。我不信书写者不渴求读者的理解,只是在那个年纪,无所谓了。她还是希望我们能一起陪她寻觅到归途的吧。她总是怕一个人的。

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写的也不过如此(真实想法,并不傲慢),可是读到他们那么多的经历,有关学术上的成就以及与人交涉中的大智若愚,教书育人,家庭教育……都深觉不易。他们好像总是在看书,几近榨干自己,但又说常会偷偷溜出去玩。让我感受到了学霸的碾压……于是更心慌,觉得自己浪费了很多年,虽然是从现在起弥补是最佳时期,也只是最佳安慰而已,浪费了就是浪费了,可惜之情无法消散。只求不过于影响本就脆弱的心态。也惋叹,一辈子都无法看完想看的书、听完想听的歌、赏完想赏的影视剧、走完想走的地方……这么说来,美好竟是多的。

最后不要脸一句,我一直想写书或者写个现代诗集……还有剧本。不过也最多是有生之年系列了。钱钱对不起!始终自我质疑。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三

看完了《我们仨》,一直好奇钱钟书和杨绛之间的恩爱相处之道,在这本书中得以窥见一二。

发现饱腹诗书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种世界较其他人有着天然的屏障。

他们不管外在的言语,外界也或许认为他们清高。

像极了俗世中的“你不是人民币,不可能人人都喜欢你。”

钱杨不与他人争锋,秉承谦逊的相处之道,也不免有人诟病。

倒让我们俗世之人更加应该把他人的言论看法抛掷脑后,可得一身轻松。

另外,二老育有一女,老人的心愿都是孩子快乐无忧、健康成长,长大之后常回家看看。

与俗世稍有不同的可能是二老会更加支持女儿的个人发展轨迹,为所谓工作、发展做出甘愿忍受思念的让步。

这或许是高知识分子的人生领悟。

而俗世之人或许在个人发展和家庭团聚方面较难抉择。

又或许,这根本不是俗世不俗世的问题,这只是每个人的个人选择问题。

自古“忠孝难两全”,长大之后也更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再有,钱老在84岁高龄仍要服从组织安排,一路颠簸路途遥远去开会,在外的条件总比不上家里安心舒适,杨绛女士再心生不愿也会尊重钱老自己的决定。

至此发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工作难处。

看似光鲜或完美的工作背后或都有其辛苦之处。

应了之前的一句话“没有一种工作不委屈”。

所以,不抱怨工作,尽力克服困难,大概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

最后,钱杨之女钱瑗先于二老去世,真是令人扼腕。

之后,钱老于女儿去世的后一年也因病去世,独留杨绛女士一人聊度余生。

至此我们仨走散了,杨绛女士也要在原有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团圆氛围中尽显孤独。

至此感概,这一生,或好或坏都是个人“独活”的一生。

这种“独活”,不是形式上的孤独或欢聚,而是精神上的自我寄托。

若终其一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然后才为家庭而活,那么家人走散的那一天,就是世界崩塌之日。

好在,我们仨走散之后,杨绛女士还可以看书、写作、出书。

形式上虽然一人了,内心还有一隅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则是支撑天不会塌下的顶天柱。

可喜可叹也。

观他人的一生,可以反思个人需求的渺小。

在他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可以当作参考,要什么,不要什么。

少即是多。

在这短暂的一生中,竭尽全力,做减法,去成为自己,从心而活。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四

前几日,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直想提笔写一写心中泛起的涟漪,不得静。放假八日,终得空儿,细记几笔。

看到这个蓝色小硬皮的《我们仨》,就浮起我和敏敏到浙师大第一日,满大街的乱窜找书店的情景,我们想在浙学习的日子各读一本书。最后驻足在一个售学生考级考学资料小书店,闲书极少,小书架只不足两排,在角落里翻出这个小蓝本,杨绛先生的,小巧的样子,喜欢,细细读来了。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百岁老人杨绛的名句:我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妙曼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人人喜欢,人人叫绝。其实,你读了她的《我们仨》,你会明白她为什么会有此妙言哲语。

整个小蓝本读下来,没有任何华丽辞藻,一句也找不到,从头至尾全是用最简单、最朴实的文字讲述一家三口平淡又单纯的日常生活。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三口都不是寻常人,但他们却过着最寻常朴素的生活。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起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一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书中文字波澜无惊,平淡无奇,但从这些淡如水的一字一句中,我却嗅到了浓浓的书香之气,感受到那一份相守相伴、单纯快乐、温暖幸福的家的氛围。一家三口都爱书如痴,最喜的事就是啃书。三人各自工作,各不打扰,各据一个书桌,埋头研读。在牛津大学学习时,两人不喜社交,觉得浪费时间,喜欢泡在图书馆。钱老连考牛津大学的学位都觉得不值。他觉得为了一个学位赔掉许多时间,白费功夫读不必要的功课,想读的许多书都只好放弃,很不值当。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不喜欢参加各种报告、会议,喜欢呆书房研究学问。每每称病告假,由其妻子杨绛出面推辞,杨老每每都尊重钱老意愿,遇到实在推不了的,她还自愿代之,决不让钱老有一点勉强。所以钱钟书才骄傲的对世人说:他拥有世上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女儿阿瑗自小在父母的前、书柜间穿梭长大,自然也喜欢读书。阿瑗自小体弱多病,上学不太照常,初中甚至休学一年,回家养病,自学各门功课,父母有时间指点一二,她也考上市区最好的高中,继而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温和上进,兢兢业业,一直都是教师队伍里的尖兵。阿瑗与钱父两人自称哥们儿,是杨老的两个顽童,杨老呢,就心平气和地纵容他们胡闹,为他们的捣乱善后。他们不求名不求利,只求相守一起过清净平淡的幸福生活。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1997年早春,阿瑗因病去世,98年岁末,钟书去世,三人就此失散。杨老只想三人再聚聚,写此书,一人来思念仨儿,三人又可相守幸福。腹有诗书气自华,三人自身上散发出的高贵淡雅的文化气息,不与其人相遇,只读文字,已经扑面而来,点点润我心肺。他们仨就如山间璞玉,藏于自然,朴实纯洁,暖阳下,自生烟!也许这就是满腹学识之人最喜欢的原生态生活。

提起上海已经有九十年历史的五酒店锦江饭店,大家都不陌生。但很少人知道它的创立者董竹君,竟然是个女子。

1900年,董竹君诞生在上海洋泾滨的一个贫民窟里,她的父亲是黄包车夫,母亲是个洗衣妇,家里一贫如洗。在她12岁那年,迫于生计,为了给父亲治病,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在xx里她认识了革命党人夏之时并和他相爱了。她虽然很想做一个良家妇女但是年仅16岁的董竹君并没有要夏之时赎她出来,她不愿意在以后生活中背负一个欠他人情思想,被他人歧视的包袱。她找准机会机智地逃出了xx。我很佩服16岁的她怎会有如此的心计,一个女子特别是在那一个环境下呆着的女子竟然有如此远大的见识。能遇到一个愿意赎她的人那可是求之不得的事,可她却没有依靠任何人独自跑了出来,逃离了那个苦海。一个多么聪明胆大的女子啊!

她和夏之时结婚之后成了显赫一时的四川省督军夫人,但她不愿意和丈夫整天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也不愿意丈夫沉迷在重男轻女,麻将和鸦片中,带着她的孩子们毅然离开了四川、离开了她丈夫,来到她的老家大上海闯荡。她独力养育的四个女儿都成了栋梁之材,既有八一电影厂的创办人,也有钢琴家,又有纽约图书馆的馆长。她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让他们既注重包装(穿戴打扮),也注重内涵(读书上进)。这一点,也值得孩子们的家长借鉴。作为孩子的母亲她是成功的。

董竹君知道自己也要上进。她和夏之时没有分居以前去日本留过学,又通过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创立锦江茶馆和餐厅。到解放初期,又在人民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创立了上海第一家可以接待外宾的五锦江饭店。在事业她也是成功的。她饭店的标语就是请把你的满意告诉你的朋友,请把你的不满告诉我们。

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到1997年香港回归,董竹君的一生历经了晚清、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她从一个洋车夫的女儿,沦为青楼卖唱女;又凭借聪明伶俐的性格,成为督军夫人;后来又不堪夫权的牢笼,历尽艰险只身去日本求学一生风雨飘摇,坎坷不断。但当命运每一次打击她,她都能像凤凰涅槃一样,获得新生。她曾说:我不向无理取闹低头,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

在她的这本自传中,我看到的不仅一个女人的传奇,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写《我们仨》,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读来,更惊觉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随梦入境,而先生的梦并非虚幻。三人走散了,温馨的家永远没了。年头和年尾,老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疼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由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先生无穷无尽地追忆丈夫和女儿,相思之苦,肝肠寸断。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一片黄叶,守望生命终极。生命有限,情海无边。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铭心,与日剧增,但先生在顽强继续。她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用她的话说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坚强与豁达让我想到胡杨林,千年风范,坚韧不拔。

先生博学强识,知识渊博,声望极高,然让人感叹的是她为了爱情甘愿屈居并付出,用智慧和大爱精心营造着家编织着生活。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在先生回忆中,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种乐天和自信是弥足珍贵。不要紧是先生给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承担家庭重担,免除后顾之忧,乃钱老先生的福气。更让人敬佩的是,忙碌家务事并没有捆住先生的手脚,影响她的事业,书中写到,读书和工作是她和丈夫最大的爱好。也正如此,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蕴深厚、通灵炫目,神秘瑰丽,女人能将人生演绎如此精彩的莫过于先生。

不管世风如何,也不管身份改变,先生一以贯之地保持低调平实之风,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写到,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老夫妇德高望重,着作等身,却不要办公室,不用秘书,有车也不坐,除非到医院看病。诚实的品格同样跃于纸上: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如此直白坦率的语言,需要气质和定力来支撑。说实话、干实事,做人起码的要求,却总是难以实现,而先生风雨百年,仍能如此,这便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了。

感谢杨绛先生,让我读到这样清新脱俗的文字!感谢先生,告诉我做人做事的真谛即本原、珍惜。反复品味,我亦进入太虚幻境:夕阳正好,浩瀚无边的水面如镜,远远望去,一朵旷世莲花圣洁夺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地绽放、烂漫,任凭风吹雨打,她自岿然不动,唯有清香飘来,沁人肺腑。

妞妞,距离你要到这个世界上只有3个月了,我想不光我和你妈妈,还有很多人都在为你的到来忙碌着,特别是你的妈妈,所以首先,感谢你妈妈,正因为有你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才会有我们普通的平凡的《我们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着看了杨绛的《我们仨》后写这个话题,思考的核心还是怎么实现人生的价值,其实这个问题我和你妈妈也说不清楚,但是马上就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这就是一个悖论了,自己弄不明白还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决定告诉一个正确的路子,至于你在这个路子上走发现什么风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四,学会反思,所有的人特别是你的父母是深深爱着你的,这种爱是无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会贯通理论后在实践中相辅相成,这就是反思和计划的作用了!我们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质精神双小康吧!

妞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爸爸的认识不知道会不会局限在2017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条框是没有出格的,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态上完成的,当然我和你妈妈会做好榜样!

最好还是要嘱咐一句,从我和你妈妈的经历来看,人怕没自己的目标以及知道了没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难,人最后还是要超过自己!

愿你妈妈和你安康,我们也会是不平凡的《我们仨》!

自从知道了杨绛老师写了一本关于她和钱钟书先生以及他们的女儿的书《我们仨》,我就一直有想翻阅的想法。没有时间去图书馆借阅,终于在网上找到了在系阅读。虽然一直觉得读纸质书的感觉更好,可掌上阅读也有它的方便之处。

《我们仨》这本书,杨老师分为三部分写的:开篇写的是她和钱老师都老了,步入了暮年;第二篇写的是他们仨失散了,曾经的家变成了客栈;第三篇是杨老师追忆他们仨曾经共同的美好生活。

刚翻看这本书的时候,对于杨老师如梦境又似描述现实的手法,我看的有些云里雾里,实在有点摸不清头脑。可渐渐地翻阅下去的时候,却似乎能明白之前看到的那些文字的意思。

杨老师用梦境的方式,写了钱老师住院治疗,她在女儿的陪同下搬到了方便照顾钱老师的客栈,因为医生的要求,她们每天看望钱老师的时间都受到了限制,而在病中的钱老师似乎也一直在昏睡中度过,难得清醒地和杨老师说上些话,尤其在谈论女儿的时候,二老是那样的疼爱。然后,就是他们所心心疼爱的女儿,却也因为病痛而住院了。

年老的杨老师,一下子就成了孤家寡人,她要一个人慌忙地找寻着钱老师那条漂泊不停的311船,又想在梦中去医院探望女儿的病情。

梦,看到杨老师和钱老师的女儿也生病住院的那一段,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杨先生要以这样的梦境来回忆她的那段生活。那真的是像梦一样的生活。无助,坚强,年老,丈夫,女儿,有多少人能理解那时杨老师的心境。

看杨老师写的女儿去世的那一段,和他们来告别,钱老师让女儿回家的那些字句的时候,我是半躺在床上看的,已经是深夜十一点多,看着看着,我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滑落下来。为杨老师的情感,为杨老师的文字。

杨老师的文字中没有渲染太多的悲哀之情,她就那样写着,记录着她的心境,却让读者看的纠心,看的落泪。

原来一位大家,用她的文字描述她的真实情感时是如此的有震撼力!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五

在文化面前,我向来不敢装,因为装文化人最容易被识破,这种冒险的事儿我是断然不会做的。听说这本书很出名,对于杨绛本尊我也毫无了解,只知道世人都叫她先生。她去世那一天,因为互联网无法比拟的传播力量,一夜之间,诞生了无数杨绛粉丝。所以我也买了这本书,可惜两年后我才真正打开阅读它。

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感觉,每次看这种叙事述人的书,都觉得仿佛跟他们一起生活,所以看完的时候难免觉得失落,仿佛他们离开了自己一样。而《我们仨》却给了我别样的感觉。杨绛说:“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想,对于这种离散,她是难过的,同时她又是坦然的,所以才能让她在未来18年一如往昔那样生活的云淡风轻却又澎湃不已。看完这本书,我第一次没有舍不得这一家人的痛楚,反而觉得自己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满足,人应该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一切喜怒哀乐。

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也是我认为画面感最强的一个部分就是这对伉俪远赴欧洲求学的篇章。它让我们看到了从民国到新中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从清华到英国,从英国到法国,中国人无论在哪里都用自己的智慧让这个世界眼前一亮。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中国人在世界各地相互扶持,荣辱与共。而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放弃一切毅然决然的归来报效祖国。

我们深沉地爱着我们的祖国,我们也温柔地爱着我们的家庭。我想任何一个女人得到丈夫一句“从今以后,咱们不再生离,只有死别”是何等的幸福与骄傲。读后感·我想越是那种人生地不熟的境遇才能让坚韧的人变得更加的顽强,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出得厅堂入得厨房,换得了灯泡修得了门锁,带得了女儿教的了学生,还能翻译出最让世人满意的《堂吉柯德》和出版无数世人喜欢的书籍。

我喜欢这种生活态度,先生这样谦虚的描述自己的家庭。“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我想也正是这样淡泊的生存之道才让这个家庭如此的不凡吧。

网络上流传的一句杨绛名言说,世态人情,可做书读,可当戏看。谁不希望自己能活成一本畅销书?毕竟还能改变成剧本拍成万人空巷的戏!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六

杨绛的《我们仨》这本书主要是对“我们仨”的回忆。这本书的开头写了钱钟书和钱媛生病住院,最终去世了。杨绛开始对“我们仨”那个家的重温和回忆,更多的是表达了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她的语言朴素、平实却感动人心。

看完了这本书,我想起了我们一家三口的一些趣事。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专心写作业,突然听到老爸“啊”的一声惨叫,来不及多想我就冲了过去。原先,正在给老爸拔白头发的老妈,忽然发现有一只蚊子慢悠悠地停在老爸的脑门上,于是就条件反射地一巴掌挥了过去。蚊子是被拍死了,但可怜的老爸被打出了“脑震荡”。于是我们全家开始了灭蚊行动,一番努力过后,最终歼灭了飞蚊大军。我们数了一下,竟然有十多只!这时老爸把蚊子送到老妈面前说:“这些蚊子给你熬汤吧。”老爸原先是想捉弄一下老妈的,谁明白老妈幽幽地说:“你要明白,我熬出来的汤可都是给你们二位喝的哦。”吓的老爸立马躲进了书房,把我和老妈笑歪了。

《我们仨》里,作者提到他们一家三口给对方起了很多名字,随便叫。其实我们家也是。我那个“无敌老妈”也给我和老爸起了一堆的名号,高兴叫什么就叫什么。就说我吧:儿子、小伙子、小朋友、蛾子等等一大堆。高兴的时候叫“亲爱的”,不高兴的时候就会大声叫我“臭小子”!我想,我应当是世界上别称最多的人了。

在这本书里,作者描绘了一家三口温暖的生活画面,而如今,这个“我们仨”已经走散了,作者有一些悲伤。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要珍惜一家三口在一齐走过的每一天。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七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读完了杨绛的《我们仨》,这本书似一股清流,每读起来,便使人心静,让人心疼,而又心生佩服!

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书中静静的回忆他们一家三口的故事,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作者以梦为引,飘渺而又真实,好像失去是一场梦,但梦回到现实又真的只剩孤身一人。不知杨绛在1997~1998年是怎样挺过来的,接连失去至爱的女儿和老伴,杨绛用了最为平和的文字,却给人传递出无比心痛的感觉,生老病死,看似自然,却是至亲至爱的失去,痛又无助,但还要坚强的活着。

书中满满是回忆,满满是思念,思念过去的点点滴滴。我们虽常说不能活在过去的回忆里,但是美好的回忆会让我们心存感激,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会给我们以动力和方向。话说回来,现在是未来的回忆,我们的现在能否成为未来的动力,能否生成美好的回忆?所以珍惜每一个现在,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让生活变的有意义!痛苦的也好,快乐的也罢,在未来,这一切都将是故事。

失去亲人后,杨绛开始回忆他们三人的生活。从她与钱钟书先生的相识相恋开始,虽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是志趣相投,性格互补,两个学者、文人,在艰难时期异国求学,却能苦中求乐,不卑不亢。后来有了他们可爱的女儿,生活更加充满乐趣。

从他们的故事中,我发现,孩子是生活的催化剂,如果自己能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则会两相宜,当然得会善于取舍、善于选择;如果安排不当,优柔寡断,生活琐事就会侵占工作时间,而工作完不成就又导致生活不开心,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两头都抓不住。所以,生老病死是规律,代代相传也是必然,怎样把工作和生活都照顾的很好,则是智慧。

他们回国后,赶上了革命,杨绛夫妇没有选择逃离祖国,即使没有安定的居所,也安静的在上海等待解放。他们爱祖国,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他们就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这比单纯的高喊爱国更加爱国,用切身行动诠释什么是爱国主义。

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杨绛对生活的态度,她们夫妇一生坎坷,但在书中,她对命运的不公没有抱怨,对经历过的苦难只是简单略过,而对于生活中细小的感动和美好却历历在目,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也许这就是幸福!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八

厅里的阳光正好,二舅坐在对面,正在侃侃而谈,他背诵着杨绛的百岁感言:“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然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他说“曼妙”这个词真好……那年,正值杨绛百岁,我也刚刚结束2年在北京的支援生活,来向居住在北京的二舅一家告别。

时隔两个月,得知二舅突发心脏病过世的消息很是突然,匆忙地订了火车票,陪同妈妈赶往北京。走之前,顺手从书架上拿了杨绛的《我们仨》。

《我们仨》是20xx年出版的,每次只看几页就哽咽,所以迟迟没有读完过。她的文字看上去平淡如水,但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内心涌动不停,之前的《干校六记》是这样,《将饮茶》也是这样。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这样感叹着,我终究没有把书和写好的信留给舅妈,因为没有什么语言可以劝慰,舅妈不是杨绛,她有她自己的风采和坚强。再好的悼词也只能念给生者,只有时间是把金钥匙,可以带人寻觅到他所想往的归途。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九

:最近我阅读了杨绛先生的散文集《我们仨》,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家三口几十年里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经历。读过之后,感触深刻,让我对家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家是一个温馨的地方,更让我们有安全感,是我们人生的避风港。

1、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2、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3、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4、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5、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6、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7、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

8、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9、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10、据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11、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12、我像林黛玉一般小心眼,问是单给我一人,还是别人都有。他们说,单给我一个人的,我就特别宝贝。

13、事情往往是别扭的,总和希望或想象的不一致。

14、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

15、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16、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17、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18、钟书说的什么话,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没人可问!

19、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20、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21、钟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22、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吃菜主要是点菜。

23、彻底的寂静,给沉沉的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寂!

24、选择是一项特殊的本领,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

25、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十

字行间里充满着满满的暖意,感动和深深的爱意。

在他们这个家里,钱钟书就像一个调皮笨拙的孩子,而杨绛始终守护着他的天性,成全了钱钟书的人生。最好的爱情是彼此成就对方,从此更加完美。

《我们仨》字字句句都透着杨绛的贤惠和才华。读完不禁感叹,没有杨绛,就没有钱钟书。

书中所说,每次钱钟书闯了祸,慌慌张张地去告诉妻子,杨绛都会说“不要紧,我会……”这一小段文字里,这是什么?是信任,是安全感。这五个字,比那些山盟海誓的誓言更可靠真实,比那些火热撩人的情话更走心浪漫。女人的贤惠,不一定是温顺如小鸟依人,在这里,贤惠是如高山般雄伟,深海般沉稳的胸怀和无微不至的守护。

这是一种别样极致的浪漫,是无条件的信任与陪伴,是风雨同舟的成长,是内心无艰不摧的力量,像沙漠中的泉水一样,静得听不到声响,却又是生命的希望。

《我们仨》,杨绛用朴素的文字记录了一家人最平凡的生活和淡泊的一生,感人至深,生活故事中处处都彰显出她的伟大付出,字里行间无时无刻都透露出她的绝世才华。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样的赞誉只有她配得上。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十一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最温的暖,最善的心。这就是大家闺秀杨绛先生,她的一生始终宠辱不惊,温柔如水。她把自己放的很低很低,钟书把她放的很高很高,她温柔贤惠,他宠溺温情。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爱恋,是一场不惊天动地却成为永恒的爱情。

如她温婉,如他专情,这才是最真的爱情,这才是最温的陪伴,这才是最长情的多情。让我用自己的笨拙和感动谈一下我对爱、对婚姻、人生的理解。致敬杨绛先生,您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它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表白,不需要太深情的对白。我爱你,我从心底里心疼你,我为你愿意做任何事情。我爱上你,就爱上了爱情,我们彼此变成更好一个人,我们一起吃苦、一起读书、一起散步、一起交流,一起走过人生的起起落落,一起面对人生的春夏冬秋。

因为有你的陪伴,我从不孤单,因为有我的陪伴,你从来不寂寞。

钟书做错了事情,弄坏了东西,搞砸了事情,总是忐忑不安的找到杨绛,杨绛总会说一句话:没关系,我会修好它。没关系,我去做。没关系,我会弄好它。多好,这时的钟书,这时的才子像一个被宠溺的孩子。也或许每一个女人身上都有一种母性,对她深爱的男子总是想对他更好,更好,那个时候柔弱的她也可以成长一棵大树,为她爱的人遮风挡雨。

这种感情美好、纯真、透明。我遇到了你,从此你就是我最美丽的风景,无人可以超越,那是最真、最纯、最珍贵的爱。

从前慢,慢到我们只能去爱一个人,慢到我们的心只有能放下一个人的空间。我遇到你,从此之外的风景只是经历,那美好的将成为永恒。

爱情是需要经营和付出的,爱情出了错,两个人都有责任。

自私、猜忌、两个人思想的不对等都无法构建完美的爱情。爱情需要身心相互吸引才能碰撞出热烈的火花,如果我们仅仅为了谋求肉体关系而维系的感情,总是会在短暂的热烈中支离破散、灰飞烟灭。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诗篇。阿圆是幸运的,她有懂她的妈妈,她有爱他的爸爸,而且他的爸爸和妈妈也彼此深爱。这是最完美的童话。

孩子是天使,是让两个人关系更稳固,更有共同语言的纽带。

虽然养孩子绝对是一个让经济负增长的投资,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到幼儿园、小学和更深层的教育经历。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可是孩子是我们无法拒绝的礼物。

我敢说每一个拒绝孩子的人,在有了孩子之后就会嘲笑自己曾经的观念是多么可笑和无根据。当然,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太大,含着金钥匙拼爹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在辛苦劳碌、起早贪黑的加班、加班中消耗年华。

数万一平的房子,日益增长的支出,你要去维系生活,你要努力去在城市里打拼拥有一个家。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人生不是在荆棘和苦楚中走出来一条光明大道。

有些苦、有些难,咬咬牙就挺过去了。长大前,我们是父母怀里的小宝贝,长大后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唱着好听旋律的情怀主义,诗和远方是要在努力奋斗的背景下才能实现的后享乐主义。

你坚持,你努力,你终会收获自己的风景。我们仨一起走下去,这是最温柔,最美丽的风景,比诗和远方更真实。

读杨绛的我们仨失散了那些片段。我几度放下,搁浅,数次有想哭的冲动。我心疼这个百岁的老人,在短暂的时间失去女儿、失去爱人,独自行走在风里。

虽然这位百岁老人依然是那么慈眉善目,心平气和,用不急不缓的语调来回忆她失散的亲人。且不提钟书的才华横溢,再优秀的他也不过只是她心里的一个支柱,只是她的爱人,她女儿的父亲,她陪伴走了多年的亲人。

上帝是公平的,它给了你爱,也给你伤,它给了你甜,也给了你苦,它给你无与伦比的爱情,也留给了痛入骨髓的悲伤。

她的心里的痛只有黑夜懂得,只有落日的云霞懂得,只有飞翔的鸟儿懂得,只有她那颗忽明忽暗的心懂得。只是有些伤不必说,有些痛无需言,那些想念和悲伤都通过了她的温婉、她的娓娓道来得到了体现。

真的心疼这个坚毅的老人,再坚强的心也不过是女人。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当水结成了冰,还得拼命把自己焐热,只因为逝去的已经不能重来,生活还是要继续,爱情永远活在灵魂里,杨绛一定是依靠着爱的坚定、细微的真诚来守护着自己的一颗初心。

无论多苦,无论多悲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先生,您是我一生的榜样,愿您们一家三口在那个我们看不到的世界恩爱如常。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十二

不知上帝给了敏锐的感知是坏是好,往往懂得珍惜的人,失去了才会特别痛。

昨天在图书馆找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觉得她就已经剖心给读者看了。千穿百孔,血肉模糊。

这种情感,普通人也会有,只是我想即便会痛一痛,也不能清晰的表达出来。

当初姥姥去世的时候,姥爷只是一直哭,哭的像个小孩子。

三叔去世的时候,奶奶也一直哭,边哭边说,老三没有等到这次过年。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很小,但是妈妈跟我说以后你就再也见不到你爷爷了,然后我就一直哭一直哭,跟着送葬的队伍,边走超哭。

奶奶去世的时候,看着她的灵柩缓缓移动,想着她离开了就不能回来了,便忍不住。

这种痛的感情,要理顺了,思索了千万遍才能呈现,这时候心痛不会消除一点点,反而像一道道划痕,每写一个字就痛一下。

不过我还是希望写成作品后这种痛能缓一缓。时间会治愈一切吗?会抚平伤疤,留下印记的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