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模板8篇)

最新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6 00:46:03
最新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模板8篇)
时间:2023-09-26 00:46:03     小编:GZ才子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

开篇昆德拉就引述尼采观点,和我们谈“永恒轮回”。

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可能会经历相似的事情,但你绝不会过着反复的生活,尽管生活大方向一成不变,但每一次从睡梦中醒来,你过得每一天都是变化的。

当你将个体聚拢,回看群体的历史,便能发现“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桩不会重现的往事”,纵使这桩往事牵涉到上万人,伤害了上百万个家庭,当它成为了历史,便很难激起你强烈的情绪共鸣,而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如果你不翻看那些记录的书籍,这段过往,便将随风而逝,轻如鸿毛。

特蕾莎和托马斯的爱恋,就是“六个偶然”的结果。科主任的偶然犯病,引着托马斯来到了这家外省医院,旅馆五选一的偶然下榻,旅馆酒吧的偶然进入,特蕾莎的偶然当班,服务对象是托马斯的偶然,引着两人相遇。也正因为六个偶然导致的绝对,也使得托马斯的灵魂彻底沦陷。

在爱的王国里,爱情因为“偶然”变得没有分量,无足轻重,两个人的“非你不可”在“偶然”的诠释下,就变成了“如果我没有遇到你,我肯定会爱上他”的“别人亦可”。

我觉得这正是昆德拉文字的魅力,他用两个人的命中注定,为我们消解了爱情的独树一帜。既然相爱不是“非你不可”,那么分手也不必“痛不欲生”。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二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断断续续听到不少人的推荐和高评价,一向想看但是拿起来很多次都看了一点点就看不动了,可能正因工作太累,也可能年龄阅历不够,总之一向没看进去。这段时刻辞职了,那天坐长途汽车,拿起来看了几页就被镇住了。借用周杰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实在是“太帕耍弊魑一个喜爱看书的人,长这么大看的书不少,但是从来没有一本书给我这么大的心灵震动和共鸣。这不仅仅仅是一本小说,这绝对是一本哲学和心理学的伟大著作。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应这本书的就是“字字珠玑”,小说中几乎每句话都包含深刻的哲学思考。在关于人生的轻与重,灵与肉,忠诚和背叛,事业和感情,理想和现实等等逃不开的人生好处问题上都有入木三分的思考和诠释。

何为生命之轻?生命不管是长或者短,对于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只有一次选取的机会,你永远无法知道你没走的那条路会讲你带向何方,人生如果是作一幅画,那么“生活就是一张没有什么好处的草图,最终也不会成为一幅图画”,“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能够说根本没有生命”,这就是生命之最轻;生命失去独立性,一不留意我们的人生就会活到了别人的口水里或者成为别人生命无好处的延续那么生命就成为无好处的轻。

同时,生命也是沉重的。无法逃避的职责、纠缠不清的感情、永不满足的欲望、“务必如此”的执念、潜藏深处的同情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沉重。

“但是沉重是真的悲惨,而简单就真的快乐吗?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坍塌了,但是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命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真切和实在”。反之生命之轻呢,如果抛开了所有的欲望和职责,人将变得比大气还轻,轻到了天国之上,离开了真实的生活,看似是到了天堂,其实也同时进了地狱。生命之轻和生命之重一样,无法承受。

心理学案例

特丽莎拥有一个索取型的母亲,母亲一向认为是正因特丽莎而失去一切(而不是自己的无知或者什么)。过去的一切无法改变,因此作为女儿的特丽莎便拥有了无法弥补改变的原罪(负罪感),她做一切事情来讨得母亲的欢心,迎合她母亲“看不见灵魂”“肉体集中营”的世界。但是人毕竟是有灵魂的,一向追求上进的特丽莎遇到了自己的爱人托马斯,这句话印象深刻“托马斯的声音把她那怯懦的灵魂从她的身体深处呼唤了出来”。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无法逆转的,特丽莎逃离了母亲的世界,但是一向在梦中充满恐惧。

书中关于女画家萨宾那和其情人弗兰茨的“误解小词典”,也很有意思。弗兰茨的经历让他认为“忠诚”是自己最看重也是自己所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而对于萨宾那来说,小时候严格的按部就班的家庭让其心灵深处最大的需求是“独立”,也就是意味着抛开所有旧秩序的“背叛”对萨宾那最有吸引力。其实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就那几种,我们只是在不一样的场合,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人身上重复着几种模式而已,如同萨芬娜一生一向在实践各种形式的“背叛”一样。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虽然只有14万字,但它所蕴含的内容太多太多,米兰.昆德拉从一定的高度俯视整个地球,看到的是一些我们凡夫俗子所难以发现的规律。阅读这本书必然不是一次就能结束的,在前两次的阅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在于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

当托马斯和特丽莎经历了无数变故磨难后,他们来到了乡下,过起了牧歌式的生活。全文节奏从紧张走向了舒缓,带给我们的是别样的一种悠闲。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特丽莎屡次提到了这句话,在悠闲的乡村生活,一颗饱经风霜的疲惫心灵是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个重复多次的蹩脚笑话,也能让她产生幸福的感觉。“在牧歌式的环境里,连幽默,也受制于重复这条甜蜜的法律。”

重新回看这标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unbea rable light ness of being,being,意为存在。存在之轻,便是我们轻视了存在,当平常的幸福伴随在我们四周而我们浑然不知,当幸福即将离去时却要去渴求重复,这便是一种悲哀,一种不能承受的轻。游子思乡,因为年少时没有觉得家乡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而苍颜华发之时,又想着家乡的好,于是天涯人断肠。当然,并不是说敢于出去闯不好,其中没有褒贬之意,闯——华发——断肠,这似是一种生命常态,这种不能承受之轻每个人必须要承受,无时不在承受。

是否因为承受,而幸福荡然无存?

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须经过的历程,那幸福的寻找,就在于自己,因为轻视而没有幸福,那何不赶紧重视,便重新夺回这种幸福。

或许那句玄妙的墓志铭有了解答,“这里安息着卡列宁,他生了两个面包圈和一只蜜蜂。”,因为特丽莎的一个梦,她想出了这句话,作为她爱犬的墓志铭。如果仅把它当做一道形而上的美学命题,我想昆德拉远非那么简单,如果硬说面包圈与蜜蜂象征什么,我想这也是暴殄天物。面包圈与蜜蜂,是梦境,是虚无,因为爱之切,卡列宾的死显得那么重,因为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将最后的死亡化作梦境飘走,而不落一点痕迹于过去。因为爱过,所以幸福,珍惜他生时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种轻,轻如一个虚无的想象。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篇四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去年,看完以后觉得很震撼,但有什么具体的感触时,竟也说不上来。

小说一开始就以尼采的哲学观点展开,当时觉得很抽象,也很枯燥,因为我不太喜欢纯理论性的东西。所以“轻”与“重”的对比和“众劫回归”的理念,让我难以理解。但主人公托马斯和特丽莎的出现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

特丽莎是个缺少安全感的女孩儿。父亲的早逝和母亲的责骂,使她从小就显得格外安静、格外孤独。认识托马斯以后,她显得更加脆弱,因为她害怕失去。

托马斯是个不安现状的人,没有什么可以拴住他的心,即使是在遇到特丽莎,他也尝试背叛。意料之外的是,他竟愿意和特丽莎结婚,因为他所向往的自由从不允许他受婚姻的束缚。

特丽莎非常聪明,不管学什么都快的很,于是摄影成了她的专长。战乱的年代成就了她的事业,也挫伤了她的命运,她一次又一次的用照片诉说着民间的疾苦,表达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她爱摄影,就如她爱托马斯一样!

斯宾娜,是托马斯的情人。她的热情似火似乎专为衬托特丽莎的冷若冰霜,她以她最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人生百态。一幅幅被她用画笔、颜料勾勒出的画卷是她的心理独白,也只有这些画可以寄托她的全部情思。

她是一个孤独者,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没有爱情。她不喜欢托马斯,但她从不拒绝托马斯,因为他们之间有太多太多的共同点。同样的孤独,同样的叛逆,同样的不安现状,同样的心思缜密,于是她们选择了放纵自己。

特丽莎与斯宾娜的初次见面,并没有显得尴尬或是局促不安;相反,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内心深处是同样的“安全感”的缺失。特丽莎欣赏着斯宾娜的画,她在试图走进她的世界。

她懂她。她很快就为遇到斯宾娜而显得兴奋。于是,她们开始裸体互拍。特丽莎竟会如此疯狂,连作者自己都没有料到。但正是因为作者爱特丽莎,他希望特丽莎快乐,他希望特丽莎释放她最真实的存在,灵魂与外表一样干净、澄澈。

托马斯的背叛使特丽莎变的`更加沉默不语。特丽莎整日与卡列宁为伴、最终冒着生命危险逃离托马斯。托马斯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但他知道他不能失去特丽莎。他用生命为赌注,去追寻特丽莎的脚步。

但,生活没有给他们喘息的机会。托马斯的一篇文章让整个国家显得格外不安。各种人试图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接近他们,特丽莎本就脆弱的神经此刻紧绷欲裂。

特丽莎希望回到田野,托马斯没有丝毫犹豫。农村,成了他们的乐土。在这片土地上,他们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也送走了卡列宁。虽然很短暂,却足够快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巴门尼德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在我看来,主人公承受住了命运强加给她的一切,所有又有什么谈得上是重的呢!于是这些轻成了生活中的琐碎,包括生命。

其实生活中,死亡都不畏惧,又何以不能承受琐碎。换种思想、换个角度,生命中或许真的没有什么不能够承受的。

仅以此献给迷茫中的我们,努力去承受生活中的种种琐碎,为明天寻一条出路。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五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者/林粤

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

――拜伦

六月七日上午十点四十

还好,留给作文的时间和自己心里预计的一样。五十分钟。不多,亦不少。

她眼神空洞地望着卷面上的题目:眼泪。

呵,高考作文原来也不过如此。轻转笔帽,脑海里背过的范文模板像校领导讲话一样利索地滚出来:“开头要妙语连珠,先声夺人,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中间注意引用时事论据,什么雅安地震啊,温总理卸任啊,这些都是显示你文章深度的有力证据……最后一招:实在遇上字不够,正说反说也奇妙!”

她想着想着,偶然间内心紧了一下。“眼泪”,这是她18岁高考的作文题目,亦是高中三年来自己所有感情的倾注。

“拜伦说过,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而我却想说,泪水是梦想的终点站。”还剩下四十多分钟。她的思绪疯狂地陷入回忆中,像离岸的列车,势不可挡,一路飞驰。

她知道,赢了自己,就赢了一切。

散步随想

六月八日,晚十点零五分

时间如经纬一样契合,往昔今朝的古都,在一个人的脑海里静静相遇。

那是一个呼吸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城。有山,有水,有数不清的蜿蜒小巷,有巍峨高大的历史遗存。儿时的她脚印踩遍了小城的每一块青石板,雨落下,浅浅的水洼里映照出昔日的断垣残瓦。

她指尖轻轻触碰上丽景门的墙壁,那么多的泥和土,壁上的`尘埃如同安睡的灵魂,在十三朝王者地脉里静默沉寂。

是的,这不是一般的小城。曾经她有个颇具阳刚之气的美称:东都。沧海桑田,往事俱兮。昔日的东都帝业之魄不复,皇宫旧址如今也仅掩埋地下。时代的洪钟响起,历史的使命终结。

她是不太钟爱肃穆威严的东西的。因为那些遗存就如同人生迟暮的老者,阅历世事沧桑。而她,她是新世纪的青年,是处在生如夏花芳龄的文青,()是抱着《vista》高谈阔论的女愤青。她需要青春期鲜活的血液,她更需要看看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

对经典的感悟

十二月六日上午晴

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叶先生,世间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

她默默地品味着《一代宗师》上宫二的这句话。说的多好,相遇,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她嘴角露出了一丝欢愉的微笑,“这世上的相遇和重逢也并非都像宫二说的那么凄凉伤感,”她使劲捏了一下车票,“比如这次,就是美事一桩!”

飞驶的列车一路向北,窗外莫名的瓢泼大雨丝毫不减她激动的心情。一夜没睡,她在焦虑、好奇又异常兴奋中努力地听清每一次报站声音。她多想天不亮就跑到天安门广场,在人海中亲身经历一次升国旗;她多想下了火车就跑去全聚德,尝尝传说中肥而不腻、色泽红润的正宗北京烤鸭;她多想立刻站在新学校的讲台上,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自己与古今两个国都的渊源;她多想让世界都知道,她即将是中国――这个广袤而伟大的国家的首都的一员!

她多想……

手中的笔轻颤了一下,喉咙似有异物堵在里面。此时此刻,“眼泪”的标题赫然在目,她却一滴泪也流不出来。

因为回忆,就是现在式。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12)班

指导教师:杜保中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篇六

带着一份热望再次阅读它,似乎隐隐约约窥见深入人的精神骨髓的主题,我满怀虔诚地想要弄明白,究竟作者采用怎样的独特方式将自己的思考渗入到他的信仰之中。昆德拉用他敦厚松弛的文笔基底孕育精神信仰的婉转绰约,燃到尽头的温存化做浓浓密密的欣喜。我小心翼翼地提着昏暗的灯笼,探寻着这一思想的光源。

如果把这部作品视作茶余饭后消遣的小说,那你就错了。小说背景设在二战后捷克被苏联入侵的那段时间,情节也不是特别吸引人,主要人物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以及其他配角。在对这四个人物的生活描写中,有爱情,有性,有对时局政治的看法,还有存在之轻与重,灵与肉,媚俗等等。这部作品的最后与之前作者对世界的批判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看似矛盾的东西反而体现出了这部作品的伟大。

昆德拉是在用灵魂写作,用灵魂舞出生命的曲线。同样,灵魂是兼并了私心,兼并了狭隘的。思想的高尚和明丽,不禁让我们对生命产生种种理性思考。这是一种大而神圣的境地,是任何脱离私心脱离狭隘的思想者的圈地。否则,思想与写作,将不能摩擦出其“理性的感情”的火花。

生命的“虚无”与“实在”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头。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为着各自的重担而努力,但每个目的地却都有着其本质上的空虚。这也正是人生悲剧的所在,盲目的“进取心”,无知的“向上精神”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变得有”意义“和”满足“了。而真正卓立不凡的精神往往是孤独的,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便再也没有什么能支撑自我了。

在这里,思想上作者抨击”虚无“的舞台。它令作者以致更多的散落在世界某一角落的人们费神。可是只有经历了如此痛苦的费神时期,思想才能在一定广度范围之内产生它的荣耀式自身结晶。他试图探清这种”虚无“与”实在“的存在性,对人类的精神进行层层剥削,表露的仍是作者流放在字里行间的一览无余的”怜悯“。怜悯很多种--对”挣扎“的概括,对”死亡“的倾心,对不完满情节的恣意渲染等。

昆德拉的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围绕昆德拉本人及其作品,有着种种的不解,甚至误解。实际上,不解甚至误解是人类精神所不可避免的。再说随着国际文学界对昆德拉的不断解读,也开拓了我们认识昆德拉的视角,为我们阅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在精神上给与我们的引领值得我们深刻领悟。他立足于前人踏出的存在主义之路,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从人存在的现实境况出发来看待和思考存在的。

存在之轻与存在之重

孩提时代,我满怀期待和兴奋的踏上人生的旅途,一路上,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之情,对路边的风景充满了好奇,对遥远的天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后来,我渐渐不再迷恋那些景观,为了心中的那份渴望,全心致力于设定的人生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当历尽千辛万苦实现了心中的目标,却突然觉得它远不如当初想象中美好,所以常常借助想象力渴望飞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却疏远了眼前的现实。常常相信下一站会更幸福!心总是飞向未来。

即使疲倦了追求一个目标,但仍不会心甘情愿的降落下来,返回到地面,即便乘着疲惫的想象力,无力的,心灰意冷的挣扎于早已厌倦的大地的上空,尽管满心茫然,也许找不到栖身之处,也依然会奋力挣扎。我知道自己的灵魂动荡而且燃烧着火焰,它不愿在自己狭隘的躯壳中居停,却总喜欢非分的幻想和憧憬,这种心灵深处的热狂,正是我的不可救药的致命伤;我知道,我一直在追寻高于现实的生存目标,纵然陷于虚幻,这样的追寻使我感觉到存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会满怀信心的追寻下去,生活下去。总感觉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情绪,一种烦闷,难以排遣,驱之不散,心里有一团东西,时而熄灭,时而燃烧,渴望这团火能点燃全部的激情,连同灵魂一起燃烧起来,燃起熊熊火焰,直到永远……这就是我在满怀理想和憧憬,满怀着对于未来的无限希望时,在无意识状态下所理解的生命之重吧。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如果说托马斯不断地在轻与重之间游走抉择,特雷莎也尝试着去接受托马斯的存在哲学。当她无法忍受托马斯有一次在肉体上的背叛,她开始了向轻的试探,和一个工程师发生了关系,可是这次行为只给她带来了更深的痛苦,更重的负担,认真是特雷莎的行为方式,认真让她陷入痛苦的绝境,虽然她努力从行为到精神上向自己的爱人托马斯靠近,然而她最终还是失败了,她永远背负沉重的负担,而这沉重恰恰也是对托马斯的一种吸引。

托马斯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最喜欢的人物是萨比娜。那个独立的,有丰富的”内涵"的女子。辗转于两个男人或完满或不完满的爱情之中,流离于本性或孤独或幸福的状态之中。她有着非常吸引人的个性,个性包裹着那具寻找独特寻找自由的灵魂之身。所以当读到她戴着一顶与她美丽而冷漠的外表极不相称的圆礼帽出现在镜中时,不禁被她的神秘之美所折服。

灵与肉的冲突

分离,使人类再次陷入对自我的无把握之中。

托马斯与特里莎彼此相爱,可是看待灵与肉的态度却不一样:托马斯认为,爱情与性是互不相干的,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的欲望,却会引起同眠共枕的欲望。在他看来,使爱从属于性,是造物主最稀奇古怪的主意。灵与肉在托马斯身上自觉的分离着,他一边深爱着特丽莎,一边又和不同的女人欢愉,他在爱情上是忠贞的,在行为上却是放荡的。

特雷莎则要求灵与肉绝对的统一。特雷莎有一个外表美丽而内心粗俗的母亲,她一直在向特雷莎灌输一个观念,特雷莎你与其他人没有区别,你和其他人的身体都是一样的,你没有什么好隐藏的,这令特雷莎感到羞愧和恼怒。特雷莎的一生,就是在与这种观念抗争,她认为人与人是不一样的,灵魂决定了这种个性,否定了肉体的差异,也就否定了灵魂的差异。她带着这种抗争,来到了托马斯身边,寻求救赎,她向他表明她是独一无二的,可是托马斯却把她混入了其他的女人,对她们的身体施以同样的爱抚,把她又扔回了原来的世界。特雷莎的“嫉妒”成为她沉重的痛苦,直到死才得以摆脱,而这种痛苦正源于特雷莎对灵与肉绝对的要求。

灵与肉的冲突显示了人类对把握自我的无能为力,作为人存在的一个基本范畴,它突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悖论,即人不愿再灵肉分离中生活,却只能以灵肉的妥协与调和谋得现实的安适。昆德拉借此对现代社会所导致的人行分裂和异化进行了批判。

和许多小说家不同,昆德拉的小说直指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困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托马斯,小说中的人物只是以不同方式而存在的个体,昆德拉只提出问题,不回答问题,在无法重演的过去和无法预定的未来,让我们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光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七

人们一直把“重”视为一种很可怕的事情,认为人们无法承受这种“重”无论是负担还是压力又后者是责任……甚至有很多人致力于研究减负减压……这就代表他们向往“轻”可是他们想过吗,无法承受“重”就代表可以承受“轻”了吗?萨宾娜觉得人的一生要承受的太多了所以她沉迷于背叛,背叛了母亲背叛了爱情背叛了国家…到最后背叛了背叛…当她发现自己的生命已没有附属物的时候,生命终于变得很轻很轻,像一片羽毛在天空中飘浮,失去了方向没有了重心,一时间她感到很惶恐,这种生命之轻是她永远都没有想过的。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特丽莎眼里托马斯是强者在托马斯眼里特丽莎是个十足的弱者,他小心翼翼的呵护她!我们往往觉得弱者更需要同情其实软弱比强大还要可怕,特丽莎用他的软弱一点一点的改变着托马斯,她所作的一切其实只是为了证明托马斯对自己的爱,但是却给托马斯带来了很多的不幸,托马斯为何一再的妥协?因为特丽莎很软弱他怕她受到伤害。事实上这软弱比他的强大更加具有杀伤力!

这部小说颠覆了我固有的思想丰富了我的视角,给了我对待世界的另外一种态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篇八

一开始就被图书的书名给喜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文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他身边的”,到底是托马斯救了特蕾莎还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马斯。

《轻》中还谈到了对爱情、人的心理、政治,脑子不够用。无法理解,看不懂。但是这个书呢,就会让你继续看下去,直到看完还要继续看一遍的魔力。还有一段文字有点印象,记得不清。所以从网上摘录了下来,分享一下。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他和托马斯的狗)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的问题:他爱我么?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多么?也许我妈所有的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的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的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哪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会划破舞台上的景幕,让我们看到藏在后面的东西。事实上,这就是萨宾娜向特丽莎解释的自己画作的准确意义: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

书没肿么看懂,有时间继续看一下!而且里面的很多文字很现实,很唯美。有想要看一下的可以找我哦!到底选择是什么呢?是轻还是重?慢慢琢磨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