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职业教育的论文(优质10篇)

2023年职业教育的论文(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4 01:21:03
2023年职业教育的论文(优质10篇)
时间:2023-09-24 01:21:03     小编:MJ笔神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职业教育的论文篇一

1.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都不同,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严格的教育评价机制,不能真正实现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2.师资力量薄弱

中等职业院校招聘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也没有丰富的应用实践经验,很难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另外,近年来,中等职业院校招生困难,发展缓慢,导致大部分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优秀的教师很难有高质量的教学,也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3.学生的实践、实训机会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来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实践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忽视学生的实践机会,学校缺乏专业的实训基地,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导致学生没有专业的实践机会,缺乏职业技能培训。

4.实训效果较差

根据我国的有关政策决定,中等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执行这种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时,存在严重的功利性趋势,学校把学生送到一些企业去实习,一方面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自身所学的专业不符合,另一方面,学校选择的企业不正规,送去实习的学生劳动时间过长,劳动环境恶劣,劳动条件苛刻。这些问题都使得学生的实训达不到教育要求,没有实训效果,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不到提高。

1.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

我国的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严格考查教学课程,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评价和考核机制,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评价和考核,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入职要求和标准,尽可能招聘一些教学水平较高、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等方式,不断激励教师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另外,相应地提高优秀教师的福利待遇,保障教师的基础生活,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保证教学质量。最后,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中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来学校做兼职教师,通过开展座谈会、开设专业培训班等方式,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增加学生实践、实训机会

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并支持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设备投入,建设学校的实训基地,保障学生的实训效果。并且学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选择行业中一些正规的企业,和企业建立校企联盟,使学生可以去企业实习,通过在职实习,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4.规范实训程序

对于在校内进行实训的同学制定严格的实训计划,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要求为目标,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的任务,达到实训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对于学生的应用实践职业技能进行考核,不断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对于校外实训,学校要首先和企业签订实习合同,规范学生的实习内容、实习岗位和实习待遇,通过正规的岗位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保障学生劳动的合法权益。

5.政府加大支持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加大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植,投入一定的教育资金,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规范学校的教学,监督管理学校的办学质量,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培养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我国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面对新的机会和挑战,应该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实践、实训机会,规范实训程序,政府加大支持等方式,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推动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职业教育的论文篇二

职业教育素养是指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所需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学员,我认为职业教育素养对于我们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参与职业教育培训,我深刻体会到了职业教育素养的重要性和对个人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职业教育素养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职业教育素养对于我们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职业教育培训中,我学到了许多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如何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如何与同事良好合作、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等等。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我在实习的过程中表现出色,并且得到了上司和同事的肯定。这让我更加有信心地面对未来的职业发展。

其次,职业教育培训还帮助我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学到了一些与个人素质相关的内容。比如,如何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如何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等等。这些素质对于我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我发现自己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让我更加有信心地面对职业生涯的挑战。

此外,职业教育素养还可以帮助我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在职业教育培训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进行了很多实践操作。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更加熟悉了职场环境和职业规范。我了解到了职场上的一些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并学会了如何在职场中做到专业和自律。在实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职场挑战,但通过运用所学的职业教育素养,我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这些挑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职业教育培训还为我提供了与各行各业专业人士交流的机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有机会与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和学习。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我不仅学到了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还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素养对我们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参与职业教育培训,我们可以学到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并有机会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学习。这些都为我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学员,我深感职业教育素养的重要性和对个人职业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我将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业教育的论文篇三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建设互补型专兼组合的教师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的一种新模式。这个模式强调“双师型”师资不局限于个体,而是一种互补型的组合,即理论型教师和实践教师互补整合构成一个“双师型”团队,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互补型专兼组合教师队伍是指:理论教师由具有多年丰富教学经历和经验的专职教师构成,实践教师由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构成。两支队伍围绕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以及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因素在互动交流平台上进行有效的合作。

1.1专职教师缺乏对兼职教师的认同感。在具有强大惯性的学校文化和学校制度下,专职教师作为学校的“在编人员”,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在他们的思维中兼职教师似乎只是自己专业教学的辅助人员,有的甚至因为兼职教师占去了自己的三分地而产生强烈的排斥感。

2.2兼职教师缺乏自主意识。尽管兼职教师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就因为一个“兼”字,这些教师就会忽视自己在高职教师队伍中与专职教师同样的主体性存在。兼职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给予的任务,而极少参与问题的讨论,发表不同于专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在解决问题时主动避免自主意识。

2.3学校缺乏对兼职教师的有效管理。在新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下,高职院校没有及时进行管理模式的转变。无论是教学质量的评价还是工作业绩的考核,学校主要针对的还是专职教师而不是兼职教师。由于兼职教师不属于在编人员,其管理、考核、培养工作不到位,导致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甚至出现师德师风欠佳的现象。

在这些问题之下,互补型专兼组合教师队伍势必只是一种外显行为的聚合,而缺乏伴随着情感融通的思想“共谋”,无法发挥这一组合的整体效应。所以,必须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机制以促进这一组合群体的有效合作。

3.1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不单单指支付足额酬劳。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淡化学校与兼职教师的雇佣关系,调动专兼教师合作培养髙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增强兼职教师的自主意识。

3.1.1成立由本校专业教师和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共谋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充分发挥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两个互补优势,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3.1.2将兼职教师放在学校的重要职位上。让来自企业的专家型兼职教师兼任学校副校长或系部副主任,主管学生实训。

3.1.3制订兼职教师奖励制度,对于合作好的兼职教授(教师)给予奖励,并通过有关媒体报道宣传。

3.2约束机制。有激励就有约束,有约束才有规范,才有互补型专兼组合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专兼教师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 兼职教师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法律约束是指学校与兼职教师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企业; 学校还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如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不仅如此,还要强化道德约束,按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

3.3情感机制。专兼教师合作过程始终是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的过程。特别是兼职教师作为编外人员在^养人才缺乏法律规定和政策优惠的条件下,推动专兼教师之间合作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人的情感。

3.3.1要加强专兼教师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专兼教师在围绕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针对具体任务积极开展交流互动,共同探讨、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使兼职教师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

3.3.2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交往产生感情,升华彼此关系。如学校经常走访相关的兼职教师,定期不定期召开兼职教师的座谈会,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节日上门慰问、特别是教师节,让兼职教师享受与本校老师一样的待遇。

3.3.3是经常征求兼职教师的意见,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教学工作。

职业教育的论文篇四

论文摘要:在教育史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既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哲学,又是两种不同的学校制度。今天,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正确认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有助于把握教育变革的本质,构建科学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论文关键词: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关系;辨析

一般认为职业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或者说是和普通教育相对而言的。如此看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似乎是明晰的。然而,由于我们对什么是职业教育、什么是普通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并非像表面那样泾渭分明。

职业教育是一个舶来品,其概念在我国素存争议。仅就名称而言,在20世纪就发生过三次大的争论,即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之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之争,其中最后一场争论,至今仍没有完全结束。与职业教育一样,普通教育(generaleducation)也是一个从西方翻译来的词汇,亦译“通识教育”、“一般教育”。一般教育一词已很少使用,通识教育则多被用于指称高等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普通教育和今天我们面临的“职业教育”一样,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直到1977年,美国学者还在抱怨:“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概念像普通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也没有一个概念像普通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的歧义”。因此,仅从字面或现有的辞书,很难正确把握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而要做到正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就需要了解其发展变化的历史。

一、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哲学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近代演进成两个对立的教育体系之前,首先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或哲学。作为教育思想或哲学的普通教育,其先驱是古典的自由教育。[2]自由教育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英文“自由”(liberal)一词是从拉丁文liber(自由的意思)发展而来的。这种自由与近代的自由主义不一样,它与个人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有关。因此,自由教育只适合于与奴隶、工匠相对的“自由人”。亚里士多德是古典自由教育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全部生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鄙俗”的,一类是“高尚”的。“鄙俗”的生活是以实用、谋利为目的的“劳作”生活;“高尚”的生活则是以深思为最高理想的闲暇生活。与此相对应,他把教育相应地也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由人”的(liberal)教育,即通常所说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一类是“非自由人”的(或“偏狭的”,illiberal)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是以人的理性的自由发展和德性的完善为最高目标的教育,它以“自由学科”为主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读、写、音乐、绘画、哲学等。“非自由人”的教育,是指为了谋生,以领取酬金为目的,以“工匠贱业的种种技艺”为主要内容,并以专门性的、狭窄的职业技能为手段而进行的教育。用今天的眼光看,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自由人的教育”和“非自由人的教育”,也就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他的观点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等级思想。自由教育的势利倾向最突出地表现在对待职业教育的态度上。他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对立起来,并对职业教育持有非常明显的轻蔑态度,认为“工匠贱业的种种技艺都破坏公民的身体,而领取酬金的活计会劳瘁公民并贬抑其思想”。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衣钵,在后来的资产阶级保守派的思想家和学者那里得到了继承。19世纪公认的、最伟大权威的神学思想家和作家之一,红衣主教牛曼(也译作纽曼),就是当时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所谓“自由教育”,牛曼认为它的真实含义是:“首先,从语义上讲,它与‘工役性’(servile,或‘奴性’)一词相对立,‘工役性’一词的含义,按照教义手册的说法,指的是无心智活动参与的体力劳动和机械作业……‘自由教育’是大学教育和绅士的特点……自由教育和自由职业是心智的、推理的、思考的活动。”他对职业教育非常轻视和排斥,认为职业教育尽管有些用处,但会“缩小、贬抑人的精神力量”。他的这种态度和亚里士多德如出一辙。

虽然牛曼的自由教育思想强烈地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并且这种影响还将会继续持续下去,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力量的逐渐强大,一种“实用”的教育主张正在悄悄滋生。在牛曼大力提倡自由教育的同时,另一些与他同时代的重要人物如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loke)等,都对自由教育持反对意见。洛克认为,教育应该为着某种特定的目的,应该涉及具体的事物和工作。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有它的价值,凡是有所花费的,都理应有所回报,所以教育和教学必需是“有用的”、“实用的”。所谓“实用的”是指“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和营生手段有用”。在他看来自由教育一无所用:它不能教我们改进产品,也不能扩大我们的土地和庄园,改善我们的经济;也不能使一个人立刻成为律师、工程师或外科医生;也不能导致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磁学等其他任何一种学问的新发现。牛曼和洛克,这两种对待自由教育截然相反的态度,由此拉开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旷日持久的争论。

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反映了由18世纪末法国和美国爆发的政治革命和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所引发的传统的政治经济基础的变革。这种变革迫使“那种绅士的、尖子主义的传统处于被动地位,并开始从根本上动摇了自由教育只为少数人服务的观念”。面对这种变革,自由教育再也无法固守在传统的xx塔里了,因为xx塔的大门,早已在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和科学革命的浪潮冲击下轰然倒下了。一方面,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逐步强大,教育就不再可能只是为少数有闲阶级服务了。就连自由教育的现代继承者、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赫钦斯,为了维护自由教育,也不得不这样说:“如果自由教育是适合于自由公民的教育,如果全体公民又都是自由的,那么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自由教育”。另一方面,进入19世纪后,社会生产领域越来越需要掌握实用知识的人才,古典自由教育由于自然科学具有“实用价值”而将之排除在外的主张就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了。改造自由教育,成为进步主义者的时代要求。“为了确保对自由教育进行重新思考所需的灵活性,一些人把‘自由教育’这一古老称呼还给传统主义者,同时打出了‘普通教育’的旗号”,普通教育的名称由此而生。经进步主义者改造为普通教育的“自由教育”,与古典的自由教育相比,至少发生了两个深刻的变化,一个是将自由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变成了“面向人人”的教育;另外一个是自然科学知识成为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普通教育和自由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但这种变化毕竟是一个事实。另外,从对这两个词使用的选择上来看,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保守派与进步主义两种不同的哲学态度。

二、作为两种不同的学校制度

从学校的产生到工业社会前绵延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教育有着同一的组织特征:缓慢的变化;教育更多的是和政治、宗教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经济联系在一起;教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脱节;教育为少数特权阶层子女服务等,这也就形成单一的、精英式的、以自由教育(普通教育)为目的的学校制度,而广大群众则被排斥在正规的学校体系之外,在所谓的学徒制中接受教育。但从工业革命开始,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面向大众、以传播实用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逐渐进入到了正规的学校体系。

作为现代学校制度的职业教育,一般认为形成于19世纪中期以后。在中等教育阶段,与文科中学主要以传授古典的文科知识为内容、实科中学主要以传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不同,“职业教育”学校主要以传授职业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在高等教育阶段,在传统的大学之外,产生了各种技术学院、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这些中、高等的职业技术学校,虽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和组织形式,但都把培养现代职业技术人才作为自己的任务,从而和传统的学校有所区别。这样,在学校制度中,就结束了有史以来“普通教育”独霸江山的一统局面,形成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相对独立的学校体系。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学校制度,在一开始就充满着不稳定性。在等级文化传统浓厚的欧洲形成了壁垒分明的双轨制,即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分别在不同的学校里进行;而在崇尚自由民主的美国,却形成了综合中学制度,即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一所学校里同时进行。美国的综合中学制度,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民主的价值观和教育普及化的混合产物。在这种制度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只是一种不同的课程组合。因此,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边界是模糊的。正是这种模糊性,用欧洲国家的眼光看,就会认为美国没有职业教育。20世纪60年代,英国等传统的欧洲国家,在教育民主化的浪潮冲击下,也纷纷效仿美国,采用综合中学制度,形成了一场综合中学运动。即使把职业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秘密武器闻名于世的德国,也不得不对“双元制”进行改造,通过增加“职业教育基础年”等形式,来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沟通。”

在高等教育阶段,一方面工程技术知识开始进入以自由教育为荣的传统大学,另一方面,新兴的技术学院通过升格为技术大学,逐渐获得了与传统大学相同的学术地位。这种状况,使上边我们提到的“模糊性”的范围不断扩大。以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解释职业教育的内涵时认为: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除了反映了学校制度所发生的以上变化外,还反映了普通教育内容方面不断拓展的事实。在古典的自由教育阶段,西方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七艺”(文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自由教育经普通教育改造以后,自然科学知识开始进入它的领域;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使技术由前技术时代的经验技术更多发展到今天的理论技术——技术越来越具有理论的因素。同时,科学和技术联系越来越紧密,“科技”这一名词成了科学和技术不可分割的有力证明。这使技术进入普通教育领域成为必然。在西方的高等学校中出现了“技术科学”科目。“普通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早已成为职业教育词汇中一个常见的名词。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长期以来,普通教育这个概念是有局限性的,它只限定了一定数目的传统学科。但是,现在普通学科与专门学科之间的区别正在消失,直到最近还是属于专家禁地的许多知识领域,现在已经渐渐向普通民众开放了。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之前,我国教育体系按照功能分成四个部分,即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中等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分是明确的:一个是综合性的,一个是专门化的;一个是为升学服务,一个是为就业做准备。因此,职业教育和其他类别教育的界限是清楚的。但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异军突起,原来明确的界限被打破了。职教界由于不满意“高职”的现状和不愿意把职教办成“断头教育”,出现了在学制上把“高职”扩展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从而建立一个完全和普通教育相平行的体系的诉求。这就使“高等教育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或者“哪一部分是职业教育、哪一部分是普通教育”成了需要讨论的问题。

对于我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否应该分裂为相平行的两种不同的学校制度,需要弄清一个概念:何谓“普通高等教育”?现在我们习惯上把普通高校纳入普通教育体系,把“普通高等教育”看作是和“高等职业教育”相对立的概念。然而,实际上,“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普通教育”是两回事,和高等职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应该是“高等普通教育”,而非“普通高等教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次序问题。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还需回过头去看看到底什么是普通教育?第一个把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帕卡德教授,在谈到普通教育的来源时写到:“我们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这是普通教育最初被赋予的涵义。一位研究普通教育的学者,在总结了国外50余种概念后,对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作了一个概括:就性质而言,普通教育(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普通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普通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根据以上概括,普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从性质上看是一种非专业性教育。和普通教育对应的词通常有两个:一个是专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另一个是职业教育(中等教育阶段)。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学习前苏联的结果,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模式。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成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目标。这和西方的通才模式明显不同。《教育大辞典》对专业是如此界定的:“所谓专业,指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它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划分的。高等学校据此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招生、教学、分配等项工作,为国家培养、输送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学生亦按此学习,形成自己在某一专门领域的特长,为未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因此,无论是从国外关于普通教育的见解,还是我国关于“专业”的界定看,按照西方的文化,或许存在着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争议,但毫无疑问,我国的高等教育肯定不是普通教育。也许,在西方存在着“高等普通教育”的学校形式,因为西方有专门施行普通教育的学校:文理学院。然而,在高等教育高度专业化的我国,到目前为止,普通教育还只能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普通高等教育”,最初对应的是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学、职业大学等成人高等学校。它们之间的区分,更多是行政上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最明显特征在于,它在招生和分配上被纳入到国家的正规体系,而成人高校则没有。因而,普通和非普通最恰切的含义应该是“正规”和“非正规”。把“普通高等教育”看作是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误用,反映了我们对普通教育认识上的模糊。也许有人会说,高等教育的某些专业是普通教育,比如说英语专业。持这种观点者,还是没有准确理解普通教育的内涵。与专业教育相对,普通教育除了具有基础性这一特质外,还有一个重要特质就是“综合性”。在英语里,general除了有“全面的、普遍的、一般的”含义外,还解作“不限于(人的、事物的、时间的)一部分的”、“综合性的”。也就是说,普通教育是指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科目,而不是某一个学科。单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既可以是普通教育的,也可是是职业教育或者专业教育的。比如:对于一个研究生而言,同样是接受英语教育,如果是为了学习和交流,可以归为普通教育,如果是为了英语教学,则实质上是属于职业教育。

如果普通高等教育不是普通教育,那么,该如何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呢?著名的职教专家石伟平先生是这样评价“高职”的:“‘高职’,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全称也,它极可能是我们国家的一种创造。我从事职教研究多年来,从未在国外的文献中看到或在国际交流中听到这样的表述……我们今天所谈的‘高职’大概是西方的‘高等专业技术教育’……照此理解,今天所谈的“高职”,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新的职教现象或形态,其实践活动在我国‘早已存在’。我国的专科教育、工科、应用性专业学科的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都可归于此类。只不过我们过去没用‘高职’这个词罢了。”其实,我国的高等教育无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教育,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我国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一个同质的连续体。职业学校可以说是高等学校的初级形式,高等学校也可以说是职业学校的高级阶段,两者只有量级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差别。因此,所谓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平行体系问题,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所谓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伪概念。

三、变化的趋势

总之,从最近的迹象看,无论是作为教育哲学,还是作为学校制度,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分离和对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成为一种主流的观点,经历了不过短短数十年的时间。进一步发展的趋向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区别将逐渐消失”。原来的片面的教育将变成“多种价值的教育”:“不同类型的教学——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别必须废除,而教育从初等阶段到中等阶段,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手工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正是反映了这一趋势。

当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趋势要完全变成现实,还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格局的我国,作为两种不同的学校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立的状况难以避免。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强调“普通教育职业化”,而且要强调“职业教育普通化”,以便使这两种教育朝着相互结合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与此相反。只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现代教育变革的本质,科学构建既面向未来又符合我国实际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论文篇五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数量快速增加、企业规模迅速扩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逐渐被重视,企业工商管理的概念普遍被接受。多数企业都意识到提高自身企业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内在竞争力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一些先进理念的引进和工商管理学科自身的发展研究,我国企业或多或少尝试进行一些企业工商管理的尝试,也从实践经验中吸取经验、进行总结,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念。这些企业工商管理事件活动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企业。但如果就此认为我们企业已经达到现代化管理水平,处于较高的管理层级,这将是一个误解。我国企业还是处在一个转型期,还处在较低的企业工商管理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企业自身对企业的定位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不少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多数依赖外贸订单,企业处于一个代加工、贴牌加工的层次。这是产业链中最底层,价值取向最少的一个层次,很难得到快速发展。有些企业基于这样的定位会严重影响企业工商管理的水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让一些企业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发展,一些企业就认为自身是先进企业、自身的管理很先进,这样的企业定位,会忽略很多问题,影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这包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杜绝浪费、重视环境保护,关注社会福利和社会影响。关于社会责任在转型期的我国企业做的并不好。

(二)企业自身和内部权责划分不清晰

在企业自身权责的划分上存在问题,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界定不清晰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中小规模的民企中。企业自身权责清晰的划分是企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企业主体活力的要求。界定不规范的情况会影响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内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界定也存在问题。部分企业沿用老的部门架构,部门权责确认上出现空白或者漏洞。部分企业套用了西方组织架构,部门职责上不是出现空白就是出现重叠。这样以来就造成企业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通,协调性很差,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这也导致企业不能快速规模化发展和很难做到向管理要效益。

(三)企业市场意识不强

经济形式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让企业开始认识到重视市场、照顾客户需求的重要性,市场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可是在企业工商管理层面如顾客第一的质量要求和市场意识、照顾顾客为主来开发产品的理念、创建顾客至上的售后服务体系这些内容做的都不理想,和真正的市场要求还相差甚远。企业内部的不协调也削弱了市场意识在企业内的推行。

(四)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企业工商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的推广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来完成。实际情况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很缺乏。这种有知识、有能力和有技术的专业人才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我国的企业发展历史和企业工商管理历程决定我国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我国企业不能过多的依靠资源和人口红利来高速发展,企业需要从最基本的管理方面改革。上述问题的存在是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带有很大的危害性。需要找出根本原因,提出相对对策,指明发展方向。

在当前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市场情况下,有效改革发展、做好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是企业改革的趋势。做好企业工商管理需要从几个方向推进:

(一)清醒的认识到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和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要大力提升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企业工商管理需要专业人才来推广。建立和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队伍是推进企业工商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一些具体的工作也是推进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工作。

(二)企业管理需要改革落后管理方式的缺点和不足,根据现代管理理念,结合当前管理思路建立一套适合时代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管理体系。这也是企业工商管理中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企业要夯实上述两个工作的基即做到权责清晰,不管是企业的还是企业内部。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打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进而准确的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发展方案。这是企业工商管理的目的。

(一)引进、培养和管理专业人才是整个工作的前提。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需要具备企业工商管理基本知识、了解行业或者企业现实情况、拥有综合管理和协调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来完成。针对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引进专业的人才或者外部资源。依据企业自身发展趋势,从企业内部储备和培养后备人才。对这些后备资源可以进行定向培训工商管理知识,进行多个岗位的岗位锻炼。总之,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需要一批专业的管理人才,并且需要保持其不断创新的意识。

(二)企业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组织架构,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这就要求营造一个良好、高效的管理环境,这也要求建立一个权责分明的组织架构。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企业组织架构入手,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通过对架构的梳理来完成对工作流程的强化和优化,而后在工作程序的基础上制定公平、合理的奖罚制度、晋升降级等内部管理制度。通过这些做法确保企业的设置简洁、合理、高效和适应公司现实情况、发展需要。通过这些做法规范企业内部工作流程、提高内部管理制度的针对性进而提升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氛围,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

总之,企业工商管理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企业在本着基本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广泛的吸收采纳现代管理理念,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大胆的进行改革创新,切实的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有效的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的论文篇六

职业教育负担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对发展和繁荣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职业教育;重要性;意义

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未来经济无论怎样发达,社会所需的人才,多数是高素质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虽有了长足发展,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发达回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整个教育事业中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职业教育负担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对发展和繁荣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职校”,请大家不要小看它!它代表的是一种职业教育,大学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虽然方方面面的都涉及到,但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些不足,而职业教育是针对就业的教育,针对社会技能人才的需求和人们工作中需要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大学教育需要改革,应该把职业教育融入进去,让同学们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技能,学到在社会上谋生的本领,大学教育在这些方面有待提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非常剧烈,就业结构变化速度快。大学教育只重视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技能教育。而职业教育正是具有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需求的特质,因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从东亚经济发展经验看,职业教育在其起飞阶段发展很快,对提升劳动力素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这些经济的发展成熟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出现了下降趋势。因此,职业教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个倒u型变化的趋势。我国很大一部分家长和学生由于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认为读技校可笑,可悲,甚至可耻!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学习差的学生或者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才会读“技校”。现在的孩子一般又是独生子女,家长为了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只考虑眼前去什么学校,有着先读一般大学然后就业时再想办法的思想。

而人们习惯性地会把“技校”看低,是对社会需要的认识不足和虚荣心的体现。其实现在“技校”已经发展成为职业教育机构,我们应该正视这种职业教育,它是一种针对就业的培训,是大学教育的完美补充。从就业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已经凸显它的重要性,一般单位招聘人才时把职业教育也就是培训经历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在一些行业或职业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已经成为了一个岗位的充分条件,而高等教育的学历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条件。种种事实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人打破职业瓶颈职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一些职业资格认证如用友的erp认证、思科的网络工程师认证、微软的mcse等等证书成为进入一个行业的依据,尤其是在信息化行业拿到用友erp认证就代表着拿到了信息化行业的通行证,你可以去做erp实施顾问、售前顾问,第三方信息化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等等。近年,我国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很多职业教育品牌,不仅中高等职业院校日益红火,一些民办技校的发展也突飞猛进。

这些民办技校年培训能力达3万人之多。现在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由于没有技能,不好就业,不得不上技校重新接受培训。大学教育遭遇尴尬,需要每一个人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质量难保证,百亩良田也难保没有一粒秕谷,加之高等教育本身也有些不完善,出现这样的事并不奇怪。

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给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大学生上技校这种现象不是高等教育的尴尬,而是体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属两个不同方向的教育,而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的教育形式,因此,职业教育重要性凸显,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平衡搭配,将是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

职业教育的论文篇七

(一)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化体系完善

发达国家坚持法律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依法管理教育,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不同的时间,政府法律和法规对职业教育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评估。就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美国、德国、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比较完备和安全。例如,美国通过了《莫雷尔赠地法案》(1862),它第一个承认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史密斯-休斯法》(1917),《退伍军人权利法》(1944),《国防教育法》(1956),《职业教育法》(1963),《技术职业应用教育法》(1990),《科学和高级技术方法》(1992),《由学校到就业法》(1994),《劳动力投资法案》(1998)和一系列法规、法令,对职业教育的体制、经费、形式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使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律得以实施,并走向规则化。德国的职业教育立法进程的早期,也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护。早在1869年,政府颁布了《强制职业补习教育法》的法律规定,企业培训应结合职业学校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德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如《职业教育职业》、《促进法手工学徒毕业考试条例》等。这些法律,以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日本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立法,每个职业教育改革是伴随着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来实现的,一些更重要的法令:《工业学校秩序》(1899),《行业教育促进法》(1951),《职业训练法》(1958),《高学校设置标准》(1961),《短期大学设置标准》(1975),《培训学校设置标准》(1976),《就业———发展的机制方法的能力》(1999),“新计划”在第21世纪的教育(20xx)。这些法律法规对日本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的完善和转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英国、法国等也致力于加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在过去的二十年已经发布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丰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国家都十分重视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有健康、稳定的师资培训体系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致力于培养教师的职业教育在高等技术师范学院,如日本职业能力开发大学、韩国仁川技能大学、法国国立学徒师范学校等;二是在工科技术学院培训;三是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培训机构来培养。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的招聘标准较高。职业教育师资的任务决定了他们应具备的素质比普通学校的教师更专门化。教师职业教育首先应具备从事职业教育和职业道德,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熟悉专业生产实际,具有产生一定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通中学和大学教师的就业条件和职责不同,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重要的成功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都有严格的要求,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允许持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德国对职业教育师资格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至少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从而保证高职教师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教师要通过实习或工作所获得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三是教人们通过正规的师范专业培训,掌握教育教学能力。对职业教育教师,美国有严格的资格要求和选择程序。国家规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学士学位或以上学历。美国几个州明文规定,必须有学士学位教育,优秀的人才具有相关领域的学士学位的1-2年的实践经验,发布一个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发达国家的教师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完善,有培训机构专业前,后继续培训机构,教师有一个稳定的渠道来源。

(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企业、行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统称为社会力量。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社会力量在职业教育非常积极地参与。企业或行业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干预。在环境中的主动参与,各种各样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了国际,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澳大利亚“tafe”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企业(行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行业)的技能培训的实践,并通过企业接受是目前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训结束后,学生可以工作。参加工作、参与面广,成为企业的一大特点。行业参与教育过程,参与学校各方面的企业,如学校的管理、专业设置、教师培训、教学计划、课程改革。例如,在德国职业教育应由行业协会制定毕业生能力要求,公司不仅是制定培训计划,但也提供培训基金;在英国作为雇主,公司在一些主要机构如教育基金会、所有的澳大利亚tafe学院、大学理事会、总统大多数成员都来自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学校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建立职业教育机构或提供援助。

(四)办学体制开放、灵活

开放的、灵活的办学体制,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灵活的入学方式,所有的人都能入学。例如,对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的主要机制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学生,没有年龄限制,对所有15—70岁的人开放,而且没有入学考试,只要有高中文凭和成绩单或等效的入学条件。第二,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满足岗前培训、岗位的需要,采用不同长度的学时,实行一校多业务,全日制、半日、晚上,为多种教育系统假日等。第三,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学习风格与政府、企业和学校不同的是,发达国家出现了多种办学形式,例如在职业学校为纯职业学校系统,主要形式的合作体系形成职业教育集团系统。第四,灵活的教育方式。例如,美国社区学院的信用制度以及各学校之间相互承认学分,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是灵活的,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工作和研究的出路。

二、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通过成熟的办学模式,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这些技术员构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达国家的基石,参与全球竞争,为发达国家赢得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与启示。

(一)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发达国家以法律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促进教育教学。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保证在不同时期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步,政府出台法律、法规相配套。我们应该通过立法加强质量控制发展职业教育。中国目前没有一个完整的、专业的农民职业教育法,只有相关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促进法》。由于相关立法的缺失,导致管理体制不顺、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为了确保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顺利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发展环境,中国应加快专门立法建设,为了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必要保证,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系统建设。

(二)切实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江苏省职业教育甚至整个国家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数量少、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缺点。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重要。高职院校应特别注意教师团队建设,建立新的建设目标,建立新的概念。第一“,双师素质”的目标。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有计划安排教师去相关基地进行有效培训,并且支持教师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自我增值,校企联合建设教师培训基地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地改善质量的双重功能。第二,进一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企业和其他行业的专家,引进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也可以制定优惠政策。第三,适度匹配的评价体系和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充分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尤其是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

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宽的,连锁涉及更多的利益与责任的主题。因此,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须互相配合。从江苏省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除了政府、学校、企业,主要是缺乏强大的凝聚力,导致江苏职业教育的“跛脚”。江苏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注意挖掘和吸收企业联盟协会、社团、协会、银行、基金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学校,尤其要注意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中介机构,作为一种协调和缓冲机构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解决利益冲突,两者之间的矛盾,发挥中介机构的协调作用,受试者在当前的不平等的条件下,可能有助于促进合作。

(四)明确自身的定位和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

江苏省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不外乎三种:第一种是依托普通高校设立研究院/职业教育,如东南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第二是企业运行的,如南通紫琅学院;第三是独立的职业院校,如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然而,这三种教育模式已在不同程度有向本科的发展趋势。本科教育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它有一些明显的优点和第二模式的特征。但是模型更接近于本科教育模式,在专业设置上是同等程度的普通高校。中国主要的职业教育是第三种模式,但高校升格更名成风,如泰州师范专科学校20xx年升格为泰州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直接否认职业教育本质的大学生,偏离了方向,直接导致了江苏职业教育的地位不高,缺乏活力。只有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明确定位,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定位,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职业教育的论文篇八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冲动购买行为心理因素动态研究

·奢侈消费中的“要面子”心理分析

·挫折心理及意志力的培养

·大学生孤独郁闷的心理原因及人际关系

·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探

·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职业教育的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平等问题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国家行为,是国家通过各种制度为职业教j育的发展提供规范。国家制度在制定时表面上所存在的一视同仁与公平运作可能掩盖了隐匿的不公平。这些制度大致可以分为教育内部制度和教育外部制度。但在近几年,社会制度的影响也在加剧。因此,通过探寻制约职业教育平等的各种制度问题,可以为促进职业教育平等提供思路。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平等;制度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国家行为,是国家通过各种制度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规范。国家制度在制定时表面上所存在的一视同仁与公平运作可能掩盖了隐匿的不公平。为此,我们研究国家制度中所蕴含的职业教育不平等的因素,目的就在于为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据。以此为线索,我们认为,影响职业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教育内部制度,另一类是教育外部制度第三类是社会制度。教育内部制度主要是指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制定的各种教育制度对职业教育平等的影响;教育外部制度主要指外在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分割制度)、科技制度对职业教育平等的影响;社会制度指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些影响职业教育平等的制度。

在我国,政府是教育的举办者,政府有权通过制定各种教育制度对教育进行监管。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制度的制定离不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但政府制定的一些重要的教育制度,如教育分流制度、对口升学制度、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招生政策、职业教育实习制度以及农村职业教育制度等人为地造成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不平等。

(一)教育分流制度

教育分流的目的就是为公众提供多种教育的自主选择权利,通过分流,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性向和心理特征选择自己想要接受的教育类型,分流的结果也可以促使受教育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并为社会培养各种所需的人才。但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之礁”(不以职业教育为荣,但以职业教育为耻)的思想,使学生在观念上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分流的“收容所”。

客观地说,这样的教育分流制度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和优势,分类指导,因材施教,而是以升学教育为轴心的被动分流;这一分流制度不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不注重学生的潜在智力发展,其服务的目的不是立足学生,而是面对少数优势阶层。在这样的分流制度之下,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丧失了原有的信心和动力。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由于怕亲友笑话从此不再和同窗好友联络,还有一些学生经常逃课,感觉未来发展前景暗淡。年少的心灵就烙下了灰暗的阴影,不能不说是教育分流制度带来的结果。

(二)对口升学制度

对口升学制度建立之初是为了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其后为渴望继续升学的职校学生带来了一线希望,也使职业教育的层次提高到了本科水平。但国家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对口升学体系:首先是规定了对口升学的比例为5%,这无形中加大了对口生的学习负担;其次是没有一个从中等到专科再到本科的相互衔接自成体系的职业教育系统。可以说,对口升学制度在带给学生希望的同时,又把学生挤上另一种形式的“独木桥”。

其实,对口升学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可以自由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而我国对口升学制度实行到今天却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从现实来看,这种制度已经完全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意愿:学生升人大学之后,因其文化课基础不强而需要附加一年的学习文化课的时间,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生活负担。

从目前对口生接受的教育来看,不仅与普通教育无异,反而造成对口生在理论上不如普高生、在实践操作上不如技校生的尴尬局面。

(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根据不同部门、不同身份建立了相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而形成了由不同身份组成的职业教育系统。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是:中等专业学校主要由行业举办,归口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则主要由行业和企业办学,劳动部门实施综合管理。教育部门管理的学校大部分属于事业编制学校,因此办学经费能基本得到保障,师资队伍相对比较稳定。但相对而言,教育部门管理的学校,其“双师型”教师、实验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基础条件较差。劳动部门管理的学校具有较强的行业或企业背景,许多学校与(行)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实训条件及师资队伍方面,技工学校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也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风险,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重复、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办学规模小而分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一部分行业、企业在转制改革中,要求学校资源剥离,学校面临自主办学和自筹资金发展困难的局面,客观上造成了职业学校办学效益低下、发展后劲不足的危机。

(四)职业教育招生政策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国家对职业学校的作出了明文规定。这种规定的初衷是为了扩大职业教育的招生范围,增加职业学校的生源。但“扩大”和“缩小”是相对的,有时候规定的东西看似是政策上的优惠,其实是“缩小”了职业学校的招生范围,并在政策上显示了职业学校的弱势地位。从政策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国家规定职业学校接受的一般都是“学业失败者”,这些学生与其他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混合在一起,并且其家庭条件也基本上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

教育外部制度对职业教育平等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但却是重要的。教育外部制度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科技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教育平等的实现。

(一)政治制度

在目前的现实中,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仍然被人为分割成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而劳动力市场又被分割成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互相之间流动极为困难,延伸到教育上就是造成职普分流成为进入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分界线,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分层的起点。在一些高待遇的行业或企业中,往往看重的是高学历或较好的社会关系,接受职业教育的弱势群体很容易被排除在外。在人员待遇上,那些拥有博士、硕士头衔的佼佼者是相对稳定的“在编人员”,不仅享有工资、福利、医疗、退休等方面的优厚待遇,而且办公、住宿条件一流,工作时间固定,还有不同程度的带薪休假。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多数只能作为这些企业的“临时工”,时刻面临被解雇的危险,工作环境艰苦,住房简陋,从不享受任何程度的福利待遇,请假就等于自动走人,甚至拿不到任何工资。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职业教育不可能成为大众的自觉选择。

劳动力市场分割制度不仅难以使农村和城镇弱势群体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来改变自身生存状况,反而使职业教育有可能成为“阶级再制”的工具。人们对职业教育丧失信心后,反过来又会把希望寄托在普通教育身上,这样会进一步加剧已趋病态的“文凭热”,造成教育过度与浪费,给受教育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机会成本。因此,市场分割不但对职业教育本身造成了歧视,而且还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与效率。

(三)科技制度

狭义上的科技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独立的、不同方面的内容。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们进行生活或其他活动的专长、手段、技能和装备。广义概念上的科技是把科学与技术作为一体来看待,不对其加以区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活动中,科学与技术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已越来越难以分清。然而,在现代科技制度中,人们人为地把科学和技术进行剥离,把普通教育作为科学人才的摇篮,把职业教育作为技术工人的产地。科技的高端性与复杂性往往与职业教育无关,职业教育只教授给学生简单的基础知识,只有普通教育才能与科学相随行。科技制度中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使其丧失了发展的动力。

社会制度对职业教育平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社会分层制度、劳动准入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对职业教育施加影响,其核心是影响职业学校学生的平等就业。

(一)社会分层制度

在社会分层理论下,拥有强势经济资本的人群可以获得较好的教育结果,并通过经济资本的强化轻而易举地积累社会资本并进而转化为文化资本。

对于文化资本而言,它是许多人借以实现职业变迁和自身社会价值的工具,从而造成许多社会成员对此“一往情深”地追逐与获取,而这种工具在现时的社会体制中往往以文凭或学业成绩来表达。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无论是经济资本还是社会资本都比较欠缺,在学业成绩上也存在不足,因此往往追逐不到文化资本。虽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巴罗夫就断言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具有更高的投资价值,但在目前的社会分层体系下,通过职业教育能否实现其价值变迁,也是目前不可预料的事情。

(二)劳动准入制度

在目前职业教育不景气的状况下,加大劳动准人制度实施力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劳动准入制度中,最主要的是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有一个特点,就是中等职业学校无权颁发资格证书。而目前社会上也存在着诸多的职业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以学制短、收费低、见效快而享有优势。如果要实施劳动准入制度,三年一贯制的职业学校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另外,劳动准入制度不是简单地等同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用一纸证书来决定劳动就业是有缺陷性的,对于能否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也是未知数。

(三)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修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国际劳工组织在1942年出版的文献中指出:社会保障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者治疗疾病,失业时给予资助并帮助其寻找工作”。在社会保障中,最基本、最传统的就是劳动保险制度。我国目前在人才市场上普遍实行“三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在众多职校毕业生充斥的劳务市场上,这种较为优厚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少见,而且由于劳务市场中的流动性较大,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起来也较为困难,直接造成了职校毕业生在就业结果上的不平等。

职业教育的论文篇十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且已进入规模性发展模式,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学生管理问题问题频发,现整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现状如下:

1.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更加注重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因此,普通高中愈加增大的招生规模严重挤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而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迫使许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招生难的困境下降低招生标准,以更低的招生门槛来换取招生数量,这就很难保证招生质量,而生源数量减少、生源质量降低带来的学生基础差等问题大大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2.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为不妥当

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来看,由于大多数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初中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加之缺乏正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极易出现上课学习效率低、课下又懒惰不用功的现象,长此以往更是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不断的恶性循环,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心智不成熟、自我个性强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不被重视,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容易缺乏自信,加之该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比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常常有比较强的虚荣心理,好攀比,他们比较倾向于做出一些异常之举,从而弥补在学习方面的不顺心,其较强的表现欲和自我个性将严重阻碍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反而大大增加终端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4.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价值观模糊、纪律意识淡薄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中有不少的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对错观念淡漠,在涉及自我利益的事情上道德和纪律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不能进行客观、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为人处世缺乏理智和技巧,又大多没有学习目标和计划、理想,担忧自己的将来,却又没有付诸实践改变现状,经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违反学校纪律,十分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管理。

5.学生管理者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学生之间均缺乏有效的沟通

沟通,即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传递和反馈彼此思想和感情的一个过程。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人与人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有效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阶段,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沟通。首先,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年龄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融洽的有效沟通,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在矛盾双方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事态极易扩大化;其次,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和老师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处不与老师沟通,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老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难以更好的.传授知识、开展教育;此外,学校的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学生管理工作者不够了解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深入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因此我国目前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必须与时俱进,转变中等职业学生管理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教育应当顺应市场需要,并坚持学生自主管理。

三、加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对策和方法

在充分了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法如下:

1.完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生管理制度的支持和配合,完善学校学生的管理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保证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想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必须完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赏罚分明,并保证管理制度和准则的严格执行,从而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注重沟通和情感投入

加强学生管理必须注重沟通和情感投入,沟通应当互相尊重和平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情感必须真诚,关注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缺乏自信的学生,加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互相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从而有效提高重大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扬正气、促和谐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当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一方面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另外,充分发挥社团、团委等学生组织的宣传作用,努力营造积极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扬正气、促和谐。五、总结本篇文章在了解、分析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管理制度、沟通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质量的对策和方法,旨在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