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计量经济学论文eviews分析(实用8篇)

计量经济学论文eviews分析(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3 17:38:02
计量经济学论文eviews分析(实用8篇)
时间:2023-09-23 17:38:02     小编:XY字客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计量经济学论文eviews分析篇一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集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学学科,是本科院校经济学基础核心课程之一。然而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笔者一线《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对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教材选取,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独立学院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1998年7月被教育部定位经管类八大核心课程之一。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领会如何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本科层次的院校,经济类各专业也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教材选取不当,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料过多等问题,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的基础不扎实,学习的主动性,用心性差。众多因素结合使得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差强人意。基于这种状况,改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迫在眉睫。

(一)课程体系安排不恰当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集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为一体的经济学课程。学习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务必具备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以及经济统计学的知识。因此在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之前,务必开设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课程。但是因为教学体系安排的缘故,有些经济学专业在同一学期安排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时候并没有足够的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另外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知识较差,讲授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老师为了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要求,讲解的知识资料过少以及过于简单。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缺乏足够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基础。

(二)教材选取不合理

当前国内大部分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强调理论方法和数学推导,课本资料注重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理论介绍,对如何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说明甚少。另外虽然国外的计量经济学书籍资料体系完整,案例资料丰富,但是思考到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课时较少,学生的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因此并不适合作为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材。

(三)教学资料设置不恰当

计量经济学的资料包括经典计量学知识和现代计量经济学知识,经典的计量经济学知识主要以回归分析为主,现代计量经济学知识包括有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和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等。独立学院教师上课时选取的教学资料偏少,只包含回归分析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自相关,不涉及任何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这种教学资料的选取使得学生对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基本一无所知,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讲授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方式简单,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对一些理论进行板书推导。在这个过程中缺乏良性的师生互动,课堂的气氛沉闷乏味,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差,学生开小差,玩手机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学的效果普遍较差。

(五)考核方式不全面

目前独立学院教师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较为简单,期末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作业,占总评成绩的30%或者4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或者60%。这样的考核方式单一,不全面。同时期末考试的试题主要是对单一知识点的考察,很难综合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潜力。因此最终得出的成绩很难综合评价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整体知识的理解程度。

根据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对应的推荐:

(一)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根据计量经济学课程资料的要求,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时间上,计量经济学适合在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上学期开设。课程上,提前安排微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学课程教学;资料上,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在讲解这些基础理论课程时,既要强调理论性,也要强调应用性,以帮忙学生更快构成对经济学整体资料体系的认识,也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计量计量经济学打下良好的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基础。

(二)合理选取教材

一本优秀的教材是学好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教材选取不恰当,会大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心性。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综合状况,一般不适合于选取国外的经典的计量经济学书籍作为教材。一般来说选取一些国内的专家编写,逻辑结构比较完整,应用资料相对丰富的计量经济学书籍作为教材比较适宜。比如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庞皓编写的《计量经济学》。该教材逻辑结构完整,资料丰富,案例详实,浅显易懂,很适合作为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材。

(三)合理设置教学资料

计量经济学包含的资料十分的丰富,即包括经典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也包括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教师在选取的教学资料不能过少,结合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的独立自主性较差的状况,能够以经典的回归分析的知识资料为主,辅以时间序列分析。在讲授资料的时候,以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为主,理论的证明推导为辅。讲授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应用。

(四)创新教学方法

在课程资料讲授中,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课件展示主体的教学资料,板书展示理论的演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多采取案例教学和提问教学。要选取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关心的,并且了解的案例材料;讲解中注重透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忙学生构成一套完整的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框架体系。同时能够增加小组课程论文,并要求每组学生上讲台把自己组所做的论文详细的讲解给学生听。在听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用心提问,并给与提问的学生适当的考核加分。

(五)创新考核方式

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校园,那么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也就应以这个大方向为基准,在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出勤的基础上能够增加其他的考核方式,首先,增加随堂作业,并规定完成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用心性。第二,增加小组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一个实际的经济问题,考核学生对应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潜力。这样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

[1]庞浩主编.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2014.

[2]李文洁.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创新教育,2013(30).

[3]郭学能.关于“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校科技.

计量经济学论文eviews分析篇二

目前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很多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计量经济学仍然是一门难教难改的课程,其原因是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突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还需要重点培养对现实中经济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加以改革与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关于应用型的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的含义由来已久,但将教学模式作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真正的独立范畴,主要是从乔伊斯和威尔等人的研究开始的。目前有关教学模式意义的界定比较多,乔伊斯和威尔等人在其《教学模式》的著作中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在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而朱小蔓的界定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对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体验,加以一定的抽象化、结构化的把握所形成的特殊理论模式。”

上述各种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学模式的具体含义,从定义来看不尽相同。由此可见,一项或者某一课程的教学模式至少具备以下特点:(1)需要一定的理论作指导;(2)需要详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并加以实施和完成;(3)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活动程序和方法策略。总之,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主题、目标、条件、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这些要素所处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不同,功能也就具有差异性,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蕴含、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计量经济学应用型教学模式就是以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为目的,从教学目标、教学原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模式,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实践中。因此,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要打破以“教”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和应用的教学环节,这不仅让学生感觉该课程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一)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脱节

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计量经济学相比其他课程的应用性更强,不但强调基础理论、实践操作和统计软件三者的结合,更注重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但目前大多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主要以理论方法的讲授为重点,缺乏对实际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建立理论模型、参数估计、模型的检验及模型的应用,很多老师更多地将讲授的重点集中在参数估计与各种检验方法和理论论证上,但对如何提出经济问题、如何将实际的经济问题转化成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出的参数如何应用和进行经济学解释等方面却讲授得较少,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缺乏这方面的练习。

因此,虽然学生学了很多模型检验和参数估计的理论方法,却无法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或者只会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对模型做出估计而无法进行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尤其是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二)重理论模型的推导,轻实际操作

计量经济学课程是以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会利用很多的数学方法,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数学,加上目前很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数学基础并不好,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的时间用在数学推导上,不但事倍功半还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充满恐惧,不像理科生,数学推导对这些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他们也对推导过程不感兴趣。比起数学推导过程,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更加愿意接受现成的方法和思想及结论,因此,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进行数学推导,只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的交叉学科,必要的数学推导也是难免的,而数学公式的推导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原理和方法基础,尽量避免课堂上只进行理论推导的枯燥乏味,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缺乏案例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不足

目前各个大学使用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理论体系相对都比较完备,很多教材中也都引入了许多经济案例分析,但由于案例的设计和安排过于理论化而不易让学生接受,加上有些学生经济学基础相对薄弱,无法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更难以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对实际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加上课时所限,实验课程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失去了兴趣,甚至怀疑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因此,应用型教学已成为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实用人才的重要手段。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一)革新教学方法

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应主要以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为主,理论主要以理解思路和原理,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难度较大,尤其是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很多学生因为数学功底不好而没有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搜集经济案例,以专业期刊为辅助参考,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教学模型,引入学科解释,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和了解该模型的意义。了解学科的实际应用。同时,在课堂上应该展开讨论,同时根据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解答,找出解决办法。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资料调查、思考,进行分组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当进行提示,并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要求深入到教学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感。此外,可以组织专家开展讲座、报告等,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二)革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的应用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非经典计量经济学。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的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存取,并有繁杂运算过程,但如果使用传统的计算方式运算,既耗费时间和人力,又没有效率。很多模型的建立和运算都需要辅助于计算机来完成,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也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手段革新的主要方面。在教学中知识的讲授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一两个软件的应用就十分重要,除了理论课程以外,应合理安排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熟练掌握应用软件,学生通过上机训练,能够更加清楚直观地了解各个模型与公式,领会运算结果的概念并判断运算结果是否合理。此外,还需利用便捷的网络,将教学的大纲、计划、应用软件等教学必需资料放于网上,将各个教师的联系方式放于网上,以便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学习,并且有利于师生间的及时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科的教学效果。

(三)革新考核方式

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应该以应用为主,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测验和理论考试为主,很少进行案例分析、随堂讨论、上机实验等方式,这就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的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需要通过考核方式的革新来进行测试,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应用能力。根据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和教学模式,现将考核方式改为课堂测试,侧重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机实验,侧重于软件应用和模型参数估计;课程论文写作,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理论考试相结合,课堂测试应包括随堂讨论、问题探讨等,上机实验主要考核学生对软件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课程论文写作是计量经济学应用的核心部分,最终将测试定为平时测试、上机实验、课程论文和理论考试四部分,并进行加权综合评定。这样将课程评价的激励与引导作用真正激发出来,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可以凭借课程评价中得到的学生的反馈内容来改善当前教学中的问题,积极优化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

(四)革新学生学习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加大了信息筛选的成本,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便捷的学习途径,就需要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建设相适应的案例集或案例库。其中有几方面需要引起关注:(1)所选择的案例需是接近现实情况,且易被学生接受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所选择的案例需体现出计量经济学科的含义、方法及原理;(3)所选择的案例需具有时代前沿性和广泛性。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可以吸引不同的学生,同时还体现出了学科用途的广泛性;案例跟随时代经济不断变化,这也体现出了学科的适用性,更加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培养其求索精神。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自发学习,将内在的无限创造力激发出来,将生硬难懂的理论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案例问题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们通过实践不断地探索教学经验,吸取教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如增加启发式教学的比重,采用双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列举事实来具体分析,启发学生开拓思维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增加多媒体教学分析,增加实验比重,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计量经济学论文eviews分析篇三

摘要本文对农业院校财经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课程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将计量模型与经济实例相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普通农业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计量经济学作为高等院校财经专业核心课程,自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我国之后,发展迅速,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计量经济学也成为开设面最广的几门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和辅助,如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等,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计量模型进行辅助分析。系统地学习计量经济学,不仅能让学生对专业课程有深入的认识,对计量经济学前沿发展有所了解,更能培养学生利用计量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計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根据实际经济问题建立合理的模型,并根据模型结果对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同时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在以上背景下,本文对普通农业院校财经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对未来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进行探讨。

1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课程认识不足

由于授课对象为普通农业院校财经专业本科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农业院校财经专业的学生,专业课偏重农业经济学,接触到的理论知识较多,对于计量经济学这门偏重实证分析的课程认识不足。一方面,多数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偏重数学,不是财经专业学习的重点,认识不到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计量经济学教程中公式较多,多数学生存在一种错误观念,即认为采用数学学习的方法,如背公式、多做题,便可以学好计量经济学。由于以上观念的存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面临较大的困难,如果不能在教学开始时明确课程的重要性,转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观念和方法,会加大课程的教学难度。因此,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认识不足,是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首要问题[1]。

1.2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普通农业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这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尽管计量经济学不同于数学、统计学,相关公式推导内容较少,难度也较低,且计量经济学课程安排在大学数学课程之后。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样本数据的收集、模型结果的分析,都用到了数理统计学相关知识,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影响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此外,借助计量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时,需要对经济理论和模型有一定的认识,如分析弹性时涉及偏导,但普通农业院校的本科学生,数理统计基础薄弱,在分析此类问题时存在较大困难。以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四版)》为例(下同),第五章(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第一节的教学中,在讲解滞后项时,涉及高等数学相关知识,但由于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滞后项概念有所模糊,因而需要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重复讲解。在讲解移动平均数时也涉及高等数学的知识,但由于相关知识的欠缺,对于一些简单的概念,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无法将其当作一个已知的概念引入到计量经济学课程讲解中,导致课程教学效率降低。又如,在对第二章第三节(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进行讲解时,使用到了高等数学中的偏导数概念,具体而言,在学习参数估计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时,为了使因变量的估计值和实际观察值之差的平方和最小,需要使其偏导数为0,这涉及微积分的相关知识。由于学生前期数学基础较弱,无法理解数学中偏导数的概念,只能对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推导过程死记硬背,缺乏深入的理解。上述案例表明,学生数学基础较差时,会影响教学进程和课堂效率,进而影响课程教学进度。由于学生对涉及高等数学的内容记忆不深,对涉及公式推导的章节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课程教学。此外,由于大部分学生课下不会及时预习、复习,进一步影响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是影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2]。

1.3单一教学方式的不足

计量经济学课程不是一门纯理论学科,而是计量模型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课程目的在于建立计量模型,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避免空洞的理论教学,文字不能阐述清楚的问题,可以借助计量模型,通过设计、构建模型进行分析。目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主要讲授计量软件(eviews、spss等)的简单应用,并借助教材案例,重复案例的回归结果。例如,分析工业生产函数中总产出和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之间的关系时,需要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回归方程,对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系数进行分析,同时考察资本投资和劳动骰子的产出弹性之和是否为1,但是,教材案例内容单一,重現案例回归结果,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计量经济方法及其应用,不能提高学生对经济问题进行自主分析的能力[3]。

2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

2.1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向普通农业院校财经学生开设的计量经济学,有其课程教学的特殊性,鉴于部分学生数理基础较弱,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基础数学知识的先导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正式进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讲授之前,教师应该设计几堂先导课程,对课程中涉及的数理统计知识进行梳理,根据学生的基础,可以集中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复习,也可在每一章课程内容之前,对本章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数学知识的补充,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第二章的教学中,最小二乘法中涉及相关系数、均值、偏导数等概念,在显著性检验的教学中,涉及分位数、正态分布的概念。因此,在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之前,可以对本章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回顾。一方面,可以将相关内容进行梳理,系统地对关键性概念进行讲述;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集体复习,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在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之后,再开始计量经济学相关内容的讲解,有了前期学习基础,可以使课堂效果达到最好。

2.2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目前,多媒体教学成为主流的教学方式,鉴于上文提到的局限性,在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可节省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另一方面,规避多媒体教学的劣势,在无形中加快教学进度、削弱课堂教学效果等,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如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课堂展示相结合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对数据的异方差进行讲解时,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涉及的异方差概念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概念性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对均值的预测空间等知识点,利用板书进行讲解,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行推导,掌握预测区间的计算过程。再次,借助计量软件对预测区间进行计算,对数据的分析,可以计算出均值的预测区间,与手工推导的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加深对预测区间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查询同类型的数据,自主构建模型,对均值的预测区间进行计算,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讨论解答。综上所述,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可以避免空洞的理论知识讲解,降低课程难度,同时减少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4]。

2.3案例教学与课程论文相结合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仅使用课程案例进行讲解,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需要进行一些改进。首先,引导学生对教材案例进行拓展分析。如,对中国内地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和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时(案例为2016年5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在指导学生完成回归方程的构建之后,可以指导学生自主查询同类型的数据,如查询2017年、2018年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和汇率数据,对其进行分析。通过拓展分析,锻炼了学生查询数据的能力,让学生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结果产生的原因,扩展了教学内容。其次,为了锻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之后,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题目、收集数据,并完成课程论文。撰写一篇完整的课程论文,既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完成模型构建、模型设计以及模型分析,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字分析能力。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大多比较简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鉴于课程论文包含了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模型和研究结论等,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可以锻炼学生完整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计量经济学涉及的相关知识[5-6]。

3结语

本文以普通农业院校财经专业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为出发点,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对未来教学改进的方向进行分析。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高难度的理论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板书、课程演示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案例和课程论文,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4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2019年度北京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一般项目(sm20191002

0003);北京农学院“大北农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17sk0

01);北京农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bua2019jg030)。

计量经济学论文eviews分析篇四

一、研究框架:教学的次优原理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理论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资料比重和方法上提出相应的推荐。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资料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潜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资料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务必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原理

当学生不可能在必须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就应以应用潜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资料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潜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二、实证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超多的理论学习。因此,就应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状况下才能够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忙,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就应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资料的选取及优劣排序

能够透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资料之后,学生能够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务必熟练掌握这部分资料。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资料没有做出恰当的选取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资料,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上述资料务必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取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就应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必须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就应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透过超多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透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潜力。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就应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就应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就应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能够放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就应更有针对性地使资料与教学手段对应。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超多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就应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资料,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资料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资料,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就应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三、结论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和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根据“次优原理”,就应在资料和目标上做出恰当的定位和选取。基本的分析方法(步骤)和软件操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资料,本科阶段务必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此刻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层次课程都务必重复操作的训练。至于经济学原理,就应作为综合训练部分在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之中进行。而作为计量经济学科学基础的数理统计原理,就应是复杂计量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中解决的问题,对于此层次课程来讲,适宜采用语言或演示方式进行介绍性教学。

计量经济学论文eviews分析篇五

摘要:[目的/意义]通过对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对比分析,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差距所在,并且根据研究热点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国内外今后的研究方向。[方法/过程]本文选取cnki和webofscience作为数据来源,对国内外计量经济学学科2008-2017年的文献通过可视化软件citespeace从年代分布、关键词、期刊、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国内外的研究热度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准,在研究涉及的领域广度和深度方面,国内略落后于国外,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和解决各类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可能会是今后研究的新热点。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发展趋势

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学科,它对描述经济现象有实用性强、精确性高与时效性佳等优点,因此在经济学研究的运用中占主流优势。

国外首先将计量经济学用于微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理论出现后,在宏观经济方面的应用发展很快,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更加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同时,作为一门用于分析各种现象的学科,结果的可信度尤为重要,例如imbensgw等就计量经济学如何更好地设计研究,提升方案评估的准确度进行了研究[1];而在国内,计量经济学的开发与应用比较晚。近30年我国才比较广泛地应用计量经济学。朱成全等[2]、苏畅[3]就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问题探究;洪永淼和李子奈[4-7]等就计量经济学的功能和局限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探讨计量经济学在国内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计量经济学的文献收集统计,对当前的研究热点及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数据来源与方法

国外文献数据以webofscience为来源,以“标题=econometrics”为检索条件,检索范围为2008-2017年,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16日,检索到相关文献共400篇。

国内文献数据以cnki为来源,以“标题=计量经济学”为检索条件,检索范围同为2008-2017年,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17日,检索到相关文献共646篇。

本文通过运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检索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文献信息的可视化,可以较为直观地通过了解到所研究学科的过往及当前研究的热点和今后研究趋势的大体方向,该学科的热门研究领域等。

2文献时间分布

发文数量的变化可以直观地看到某学科在特定时间段内研究热度的变化,是衡量该学科在该时间段内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对分析发展动态和预测未来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图1可知,2008-2010年3年间,有关计量经济学的文章数量呈上升趋势,2010-2013年3年间呈下降趋势,之后直到2017年文章数量呈缓慢增长状态,研究热度没有较大变化。国内

计量经济学论文eviews分析篇六

摘要:

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性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设计不好,课程论文教学会因为网络抄袭和同质化现象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为此,文章从论文课时设计、选题设计、资料设计和辅助教学手段设计几个方面提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的具体设计思路,以期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应用性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带给新的认识。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设计

1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题,如:什么样的选题适合做实证分析、变量如何选取、数据的可获得性怎样样、该如何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实证结果跟预想结论出现不一致的状况下怎样办、如何从实证分析结果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规范的实证分析论文如何撰写,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实证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但单纯依靠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并不能让学生领悟应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为此,李子奈主张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料就应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应用”全过程,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理论和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资料体系中,进行课程教学资料创新。所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教学除了使用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外,还需要在教学阶段引入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课程论文就是一种可选的教学手段[4]。

2课程论文设计的问题

络抄袭而由某些学生自主完成,但其他同学也会引用相同的选题,在研究资料、分析思路、软件操作等方面完全一致,论文并没有实质性差异,这是抄袭的另一种形式。如果学生的课程论文是透过抄袭而非自己的动手实践完成,那课程论文的教学模式就失去了好处,非但没有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反而造就了恶劣的研究习惯。所以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论文需要适当的设计,以避免教学形式和目的相背离现象的发生。

3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思路

3.1课时设计

在主课程的中后期课时,也能够与实验课后期课时结合进行,如果是要求把课程论文的资料当作操作实践的部分资料,则最好与实验课课时结合;最后还有1个课时是用于对课程论文的写作进行总结、点评和分析,可安排在主课程的后期。

3.2选题设计

用如下方法进行选题设计:按照学号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限定在一个研究领域选题,学生在该领域内自由选取研究角度,并且题目和资料不能完全相同。研究领域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既要思考到选取的多样性,也要思考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同时还应兼顾学生的可操作性。本科计量经济学课堂讲解的资料一般只能讲到经典计量经济学的联立方程模型部分,所以研究领域就应选取应用经典的计量模型(多元线性回归、虚拟变量模型、滞后变量模型、联系方程模型等)能够解决的。由于课程论文重点不在学术创新,研究领域能够选取研究较为成熟的经济领域,如消费和收入、投入和产出、利率和储蓄、价格和增长、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等方面。这些研究成熟的领域一般都有充足的数据保证,在同时具备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条件下,教师能够在研究领域基础上对研究的样本区间进一步细分,如规定该组内哪些学生研究哪一年份的问题,哪些学生研究哪些地区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研究的重复,进一步控制了同质化现象。

3.3资料设计

选题设计好了之后,虽然教师已经给每位学生安排了具有必须选取自由度的研究领域,并规定了可研究的样本范围,但由于选取的是成熟的领域,相关主题已经有超多的研究文献,还是有可能会出现网络抄袭现象。为了保证课程论文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完成的,还需要对课程论文的资料进行适当的设计,可行的一种方法是在课程论文中体现个性化的研究资料和操作过程。但如果一篇课程论文把全部个性化的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写在正文中,文章会显得冗余并且不合规范,学生也模糊了实证分析学术论文的写法,反而起不到培养学术规范的目的。所以可采用如下的资料设计:把个性化的操作资料放在附录当中。正文还是按照标准的实证分析论文的要求去写,正文完后要求添加附录。附录资料包括学生搜集的变量样本数据(附上数据来源说明),数据处理、回归分析和检验的操作过程,以及每一个操作过程利用计量软件得到的结果(要求学生把软件操作结果的界面进行电脑截图)。透过这样的资料设计后,学生直接进行网络抄袭的可能性就小了,因为一般的学术论文是不会把全部数据和软件操作的每一个结果原汁原味的附上的,学生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搜集数据和进行软件操作,才能提交这些个性化的操作资料,这就避免了网络抄袭行为。

3.4辅助教学手段设计

论文进行讲解以及对论文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正,学生能够更深入领悟到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做实证研究的全过程,除了了解方法的应用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案例中体会到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等一般教科书案例中没有涉及的问题,加深对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的理解以及对论文规范写法的认识。

参考文献:

计量经济学论文eviews分析篇七

任何一个学科都不仅告诉我们世界是如何运行的,还能交给我们一定的人生哲学。计量经济学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着某些统计规律,这些规律将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世界进行认识和预测。

统计观点计量经济学“决定论”观点萨缪尔森说“二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但大多数学经济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难学,它是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者的有机结合。学习的意义何在?本文试从计量经济学认识世界的方式和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叙述其魅力所在。

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本质上是什么样的呢?在怎样运转?是有序的、有规律的,还是无序的、杂乱无章的?这种运转能否为我们的智慧所认识?牛顿、爱因斯坦等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按照某种秩序规则运行的,并用自己的理论为之做出了证明。自然科学家们关于宇宙的这种信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家们,其中也包括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有序世界的观点应用到人类社会里,认为是人的自利动机维持着一个“和谐的经济系统”。这种认为人类经济社会本身能“完美和谐”运转的信念直接导致了大家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效果的质疑,让人们认为政府的人为干预只会使市场混乱,使其本身的机制失效。

消费函数c=a+by,其中a是自发消费,y是可支配收入,b是边际消费倾向。这个函数说明,居民的消费量将精确地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自发消费和边际消费倾向。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的关系。但是,这种关于居民消费的断言在现实中毫无疑问会被质疑,居民的消费量是不确定的,受很多随机因素的影响,比如自制力、心情等,有着一定的概率分布。前者(变量之间是确定性关系)是“决定论”的观点,后者(变量之间是不确定性关系)是统计观点,正是这种观点,打破了原来思想家们头脑中的有序结构。

让人迷惑的是,当我们在利用统计方法的时候,却得出了一些几乎完全可靠的定律。统计总体越是偶然、紊乱,就越能更好地表现出统计规律和必然性。比如,我们对于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发现,如果样本足够大,成绩分布将会呈现正态分布,且人数越多,成绩就越呈现标准正态分布。某些看起来无迹可寻的东西,似乎又都可以找到规律—某种稳定的关系。那么,决定论和统计观点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其实,差别仅在于,统计观点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定律,任何所谓的定律其实都是有着某种概率的“可能的”情形,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无疑的。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只不过以不同的概率。

但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并非就无法认识,我们能够在“决定论”和“统计观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那就是: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定律,这些定律是对某些事情本质的一种最好近似。或者说,这个世界会从无序走向某种程度上的有序。而经济领域的统计定律的发现,就是计量经济学的任务了。

计量经济学就是为了在这个随机的世界中探讨统计性规律。因为只要得到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这个世界,虽然这种认识不会是完全的。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永远是不会完全的,而只能根据部分“样本”来推断这个世界的整体状况。由样本对整体进行推断正是计量经济学的主要方法。回归分析技术帮助我们进行这样的推断。

“回归”一词最早来源于生物学。英国生物统计学家高尔顿,根据1078对父子身高的散布图发现,虽然身材高的父母比身材矮的父母倾向于有高的孩子,但就平均而言,身材高大的其子要比其自身矮些,身材矮小的其子要比其自身高些,这种遗传上身高趋于一般、“退化到平庸”的现象,高尔顿称作回归。

现代意义上的回归是指一个解释变量与对应的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在统计学中,回归和相关是两个极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回归分析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有解释与被解释之分,而在相关分析中的变量地位相等且都是随机变量,回归分析中的解释变量可以是非随机变量。

统计资料表明,订牛奶人的死亡率高于不订牛奶人的死亡率。这是否意味着牛奶对身体有害呢?不是,只是由于订牛奶的人大多是老弱病残者,老弱病残才是死亡率高的原因。再比如,这也经常被用来反驳统计结论,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的情况可能和这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太阳黑子出现的情况存在一种相关关系,但是这种相关关系同样不能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导。

在这个问题的区分上,就是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之间的分歧了。计量经济学讨论的是回归关系,是试图根据某些变量来估计另一个变量。这种估计依赖于两个量之间存在的理论上的联系。而相关关系则充斥着统计学的各个方面,毕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认识世界的本质要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有两种分析方式:一种是对现象直接进行操作。便捷简单,但是对天赋的要求非常高。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得出的结论可能广受争议。另一种方式则是对现象的属性——数据来进行操作。过程中要遵循严格的科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用的是这种方法。因为是用数据说话,可能争议较少。但是对数据的质量的要求很高。不过,数据的质量可以通过统计手段和统计工具的完善加以解决。

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时段会遇到什么,未来似乎是随机的、紊乱的、偶然的和无序的。但这种无序和紊乱最终会走向有序。用计量经济学的说法,我们会从这些紊乱偶然的样本中得到一个回归方程——我们的人生轨迹。虽然对这个轨迹的认识只可能是后验的,我们不可能在这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之前就得出一个回归轨迹作为我们人生的预测,但这种观念启示我们:不必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耿耿于怀,不必抱怨似乎不公的待遇。老子早有劝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人生的轨迹在某些年里需要紊乱和无序,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思想,越是紊乱和无序的样本,就越容易得出稳定的统计定律——一条稳定的人生轨迹。人物传记里的人生大多起起伏伏,他们可能做过记者,参过军,当过演员,看起来和其最终的路径有很大的背离,可是这些背离最终回归到这条路径上,甚至可以说是这些背离的经历为为他们最终的那条路打下了基础。也许正是每个阶段的紊乱和无序最终造成了他们稳定的人生轨迹。

一条稳定的人生轨迹,依照计量经济学的理念,要求样本——我们的人生经历足够大。因此,我们要主动追求人生,要勇于尝试,要勤于行动,因为,主动追求、付出行动才会有发现有惊喜有奇遇。消极和封闭的人生态度不利于扩大自己的人生经历样本,样本不具有变异性,就难以得出好的回归方程。

[1]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庞皓。计量经济学。科学出版社。

计量经济学论文eviews分析篇八

伴随着经济统计发展,经济统计的经验累积,目前的经济统计所需要统计的数据已经非常庞大,数据统计者在进行数据统计时,如果仅适用数理知识的采集,并不会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造统计结果不准确。统计数据的数量逐渐增多,数据类别也同样增加,对此,如果仅仅是使用以往的数据统计方式,并不能准确、全面的实现数据分析并统计的工作。数据挖掘技术是目前全新的统计方式,其具备良好的数据统计方式,能够横向的对数据进行挖掘,进而更好的对经济数据进行统计,更好的满足社会对经济统计数据的需求。

数据挖掘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对数据信息进行深入挖掘的一种技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能够将复杂的数据库变得更加的简化,进而从中发现能够利用的数据信息,并加以分析和整理,进而达到庞大且散乱的数据得到充分的利用。目前我国的经济数据统计信息量非常庞大,并且还带有数据不完整、随机性强的特点,这些都造成常规的数据统计方式和系统无法充分的分析并统计经济数据。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将这些具备随机性强、完整性低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最终形成一套能够合理利用的统计数据形态,以便于数据使用者更好的对数据进行应用和提取。这样能够将数据进行更准确、更全面的收集、分析和加工的技术被称为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的特点是能够自动的将有价值的数据发现并收集,然后对其进行处理、加工,将大量的信息处理、加工之后对其进行分析和统计,进而实现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1、综合性应用能力较强。数据挖掘技术已经被许多的统计工作所合理应用,并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也包括经济统计。数据挖掘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数据挖掘能力强、具备统计能力的技术,还能够根据数据使用者的要求将数据进行分类和统计。因此,数据挖掘技术在经济统计中,能够有效地将数据进行开发、整理和分类,给统计数据的使用者提供更好的便利服务。

2、较强的有效性。数据挖掘技术目前在我国应用的实践并不长,但是其在经济统计的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非常好,并且还具备稳定的工作性能,不仅仅是能够对经济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还能够更加有效的对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

3、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更有效的应用于宏观型的数据库。目前,我国的经济统计多数还是使用的传统的经济统计方式,收集和统计的数据信息并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进行数据的管理时,仍然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对此,就需要利用新技术来提升经济统计的有效性。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库能够给数据挖掘技术提供相当合适的统计平台。对于经济统计来说,其统计的数据必须要准确无误,这就需要有大量且可靠的数据资源,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库的特点便在于此,所以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更有效的应用于宏观型的数据库。

数据额挖掘的整个流程主要为在数据库中中利用数据挖掘算法收集相关的数据,然后围绕着数据挖掘进行的预处理,进行多次重复的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整个数据发掘过程是由多个挖掘步骤所组成的,数据挖掘仅仅是整个挖掘技术的一个主要步骤。数据挖掘收集的主要步骤有以下四个。

(1)定义目标阶段。根据数据统计者的要求定义数据挖掘目标。定义目标的适配度会直接影响数据挖掘的最终效果,对此,就需要具有应用领域知识的专家和数据挖掘经验的技术人员共同写作对目标进行定义。一方面需要对各种算法进行对比,最终确定最行之有效的算法之一,另一方面确定数据挖掘能够充分的满足实际工作要求。

(2)数据准备阶段。数据准备阶段是数据挖掘技术中最为重要且过程最长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数据挑选,数据处理和数据变化。数据挑选主要是指从数据仓库或数据库中挑选所有相关的数据,将这些数据定义为目标数据。数据处理是指对目标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然后挑选出挖掘出符合要求的数据。数据变换是指对挖掘出服务要求的数据进行精简,即从数据处理中挖掘出的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挑选,最终挑选出完全符合数据统计要求的数据。

(3)数据挖掘阶段。这一阶段是主要的数据挖掘阶段。首先是预定算法,换而言之就是采用怎样的条件挑选数据,并进行挖掘。

然后针对算法完成数据挖掘工作。在完成之后,便可以进行数据挖掘模块的计算。这个阶段是相关领域专家和数据挖掘分析者最为关注的一步,也能够被称为实际上的数据挖掘。

(4)评估阶段和结果显示。根据数据使用者的要求将数据进行分析并将结果显示,将有价值意义的数据显示出来,并且将挖掘出的数据进行价值评估,对于无意义的或存在重复的数据删除。如果最终挖掘出的数据无法满足数据使用者的要求则返回到上一步,重新筛选。

目前数据挖掘的发展方向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

(1)根据数据使用者的要求开发出各种数据挖掘系统。具备较强功能性的数据挖掘系统仍然难以处理各种数据,对此就需要针对要求制定出各式各样的数据挖掘系统,例如空间数据库挖掘和关系数据库挖掘等。

(2)提升数据挖掘显示结果的确定性、可表达性和有效性。需要已经挖掘出来的数据能够充分表明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并且能够运用于实际的相关领域当中。对具备缺陷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以相似的数据或者有规律数据的形式展现出来。

(3)数据挖掘结果简化。挖掘出的数据最终使用者并非是数据挖掘的专家,所以挖掘结果一定要简化。

(4)交互式、多抽象层数据挖掘。交互式数据挖掘能够准许用户对数据进行精确挖掘,数据的焦点具备动态改变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多个抽象的层次灵活的收集数据、挖掘数据。

(5)数据挖掘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因为最终的经济统计结果需要一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对此,就需要加强数据挖掘结果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以免数据造成泄漏,隐私被别人侵犯。

经济统计工作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挖掘技术在经济统计中的应用,对数据统计的分析也更显高标准化和高质量化。对此,提升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的提升统计工作的统计结果质量,让其具备可靠、真实的特点,进而给政府提供指定社会战略发展目标的有力证据,帮助工业企业确定经济发展目标。数据挖掘技术在经济统计中具备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