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例文篇(大全10篇)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例文篇(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1 01:07:17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例文篇(大全10篇)
时间:2024-06-11 01:07:17     小编:紫薇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例文篇篇一

教学内容:

教材19页内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能同时被2 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1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举例验证。

2、能被2、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3、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检查自探效果。

按照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遇到中等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学生合探解决。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主要内容。

2、着重强调;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三、质疑再探(4分钟)

1、学生质疑。

教师:对于本节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说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1分钟)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1、判断下列各数能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

72 5679 518 90 1111 20373

2、58 115 207 210 45 1008

有因数3的数:( )

有因数2和3的数:( )

有因数3和5的数:( )

有因数2、3和5的数:( )

让学生说说怎么找的。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例文篇篇二

style="color:#125b86">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 12.6÷6=2.1(元)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例文篇篇三

一、学习情况分析(知识、能力、学习习惯等)

五年级一班现有学生x人。大部分学生拥有自我学习能力,而且抽象思维能力非常充足,具有观察、分析、自学的能力,不过探讨力还需要提升,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帮助学生们进入学习状态。

二、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三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单式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现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与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假发和减法,统计。

教学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与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旋转。

五、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进度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例文篇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2、在游戏、试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3、结合学习内容,进行思想教育,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发现、体验0、1、2、8、9、10和这6个和出现的可能性较小;3、4、5、6、7这5个和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性大小与实践发生不确定性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色子 、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课前观看百事可乐广告视频。

1、教练准备用什么决定哪个队先开球?

2、为什么用硬币开球? 生答:用硬币比较公平(掷出硬币正反两面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3、除了硬币,还有什么公平的方法进行选择?(抛硬币、猜拳、掷色子)

二、设置问题,猜想的开始

让同学举手表示自己愿意参加哪个队,并询问原因。

3、现在让我们来实际做一做这个游戏,首先让两个同学上来示范一下。

(两人各掷3次,让学生大声报出点数和和哪队赢)老师随机往1号记录单演示涂格子。

4、同学们,我们掷了六次,能判断哪队赢的可能性大吗?为什么?

(试验次数少,有偶然性。)

5、那么我们全班都来玩。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及分工。四人轮流掷色子,每人掷5次,副组长负责报点数和,组长在1号记录单上记录。记完的同学把记录单贴到黑板上。

(1)操作实践,学生小组合作。

(2)汇报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汇总全班统计结果到课件的柱形图中。

学生汇报结果,红队赢的次数多。

(3)观察柱形图你能发现什么?总体趋势是中间高两边低。

6、为了使我们的结论更有说服力,继续掷色子。请来我们的神奇小助手,计算机。你想掷多少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课件。

三、发现问题,猜想的深入。

2、提示同学先思考,为什么掷出的点数和2和12最少。(因为2和12都只有一种情况才能掷出)

3、那掷出其它数都有哪种情况呢?请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写一写?完成2号记录单,读一读温馨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理由。例如:算式、数字等等。列举点数和可能出现的情况。

提醒:点数和为6,不可能有7、8、9等数。

小组汇报展示。

四、解决问题,猜想的验证

1、出示课件,请同学回答掷两个色子,一共可以出现多少种情况。(36种)其中,红队赢的情况有多少种(24种),蓝队赢的可能有多少种(12种)

2、师: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红队赢的可能性大了吗?(红队赢的情况多,可能性大)

五、一锤定音

提问学生,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掷色子有偶然性)

课件出示概率论是一门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学问,虽然在一次随机试验中某个事件的发生是带有偶然性的,但那些可在相同条件下大量重复的随机试验却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数量规律。

六、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七、拓展延伸

某商店举行一次抽奖活动

游戏规则:两个骰子同时掷出,每掷一次五角钱。得到的数字的和如果是下列几种情况那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品。

1 特等奖:奖品为漫画书一套,价值五十元

2或12 一等奖:奖品为一本笔记本,价值五元

3或11 二等奖:奖品为一支圆珠笔,价值一元

4或10 三等奖:奖品为一支铅笔,价值两角

5或9 鼓励奖:奖品为糖一颗,价值一角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例文篇篇五

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目标:

1、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最小公倍数)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倍数)

2、师:(出示课件)谁会求这俩个数的倍数?有了这个知识做铺垫,相信我们这节课一定会学的很轻松。

3、(出示目标)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同学们默读一遍,并牢牢的记住它。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一、任务呈现

要求:先独立思考,不会的小组商量。

提示:每4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3天休息一天,每6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5天休息一天

二、自主学习

教师巡视学习情况

三、展示交流

1、师:他们可选那几日外出?(12、24)

你是怎样选出来的?根据回答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 8 12 16 20 24 28 ---- 4的倍数

爸爸的休息日:6 12 18 24 30 -----6的倍数。

共同的休息日:12 24 -----4和6的公倍数

最近的一天:12------4和6的最小公倍数

还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

2、仔细观察两组数据有什么特征?

3、再次强调 4 的公倍数就是妈妈的休息日

6 的公倍数就是爸爸的休息日

4 和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和妈妈的共同休息日

4、最近是哪一天? 12

12也是这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5、集合图还可以这样表示 出示课件

问:和前面的图有什么不同?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重合的、公共的)

你会填吗?把刚才的数据填在这个表里,中间填?两旁呢?

这样我们可以一眼看出4 和6的公倍数是12、24.

6、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7、89页做一做

二、那如何求最小公倍数呢?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一、任务呈现

1、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想一想

1、你还能想出几种求法?

2、公倍数有多少个?你能找出的公倍数吗?

3、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学习

三、展示交流

1、把不同求法板书

2、交流以上三个问题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求5分钟)

2和7 4和8

3和5 6和15

2、结果反馈

一次正确5分,自己改正4分,帮助改正3分,

3、反思总结 谈谈收获和不足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例文篇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分数乘法”(三)

教学目标: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2/54/5×2

3.顺势导入新课:分数乘法(三)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1/5, 5/6-2/3写出计算过程,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例文篇篇七

教学目标:

认读11个字(其中一个多音字:崂)

了解森警战士在小木屋的生活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

体会森警战士对待艰苦,单调和寂寞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森警战士在小木屋的生活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森警战士对待艰苦,单调和寂寞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引起你怎样的遐想 (生发言)老师也想知道,在北方的那

小木屋里到底发生了怎样感人的故事呢

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疙瘩 寂寞 过滤 大锅 胸膛

瞎子 唠嗑 憋闷 揣起 栅栏

理解文中的词语.

密密匝匝 夯实 千山万壑

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纲:

默读课文,思考:森警战士在小木屋的生活是怎样的

课文从哪几方面说明森警战士在小木屋的生活情况

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按自学提纲学习.

组内交流自学结果.

班内交流:

森警战士的生活是艰苦,单调和寂寞的.课文分别从饮水吃饭,居住条件和环境,业余生活等方面进行描写的.

艰苦,单调和寂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饮用水 雪水,雨水 食物 单调 无营养

夜晚 恐惧,恶劣 娱乐 仅一些报纸,杂志

师: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如果换成你,你会怎么办

可是战士们是怎样排除这无比的单调和寂寞的

师:一般的人,如果居住在这里,也许会疯掉,可森警战士呢 有一声怨言吗

有一点颓废吗 没有!没有!他们这是为什么呀 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

读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把你感受最深的句,段读出来吧.

这么单调,乏味的生活,为什么他们"一生都不会忘记那段有滋味的日子

质疑.

课堂练习

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写下来.班内交流.

试着给文章换个题目.

小结:

文章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师:你们长大后就会理解,什么时候你的生活遇到了挫折,艰辛,越是对你意志的考

走过这一关,你会变得更加坚强.

板书设计; 北方有个小木屋

饮用水 雪水,雨水 食物 单调 无营养

夜晚 恐惧,恶劣 娱乐 仅一些报纸,杂志

艰苦 单调 寂寞

乐观 无私奉献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例文篇篇八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

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例文篇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3)能找出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5)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认识对称物体

1、出示物体:今天秦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这是我们学校的同学参加数学竞赛获得的奖杯。这时一架轰炸战斗机。这是海狮顶球。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想一想它们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可能的回答:对称)

(但部分学生这时并不真正理解何为对称)

追问:对称?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呢?

(可能的回答:两边是一样的)

(可能正确的回答:蝴蝶、蜻蜓……)

(可能错误的回答:剪刀)

若有错误答案则如此处理。追问:剪刀是不是对称的?学生产生分歧,有说是,有说不是。剪刀两边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不对称。但是沿着轮廓把它画在纸上,是一个对称的。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这些对称的物体,我们把它画在纸上,就得到这样一些平面图形。(出示图片)这些图形还是对称的吗?(是对称的)

同学们真聪明,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那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生齐说:对称图形)

(师在“对称”后接着板书:图形)

(师在黑板上贴出图形)

边贴边说:汽车图形、钥匙图形、桃子图形、蝴蝶图形、青蛙图形、竖琴图形、香港区徽图形。

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吗?(不是)

3、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能)谁愿意上来分一分?

你准备怎么分类?(分成两类:一类是对称图形,一类是不对称图形)

问全班同学:你们同意吗?(同意)

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吗?(对折)

好,我们用这个办法试一下。谁愿意上来折给大家看的?自己上来,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折给大家看。

4、图形对折后你发现了什么?谁先说?(可能的回答:对折后两边一样或对折后两边重叠)

你们所说的两边一样、两边重叠,也就是说对折后两边重合了。

(师板书:重合)(若有说出完全重合则板书:完全重合)

请将对折后的对称图形贴到黑板上,谢谢。

师指不对称图形。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把这些对称图形对折,发现对折后两边重合了,现在再请几位同学上来折一折不对称图形,看看这次又有什么发现?还是自己上来。

(有一点重合)

(可能的回答:这个全部重合了,这个没有)

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后全部重合了,也就是完全重合了!

(师在“重合”前板书:完全)而不对称图形只是部分重合。

好,谢谢你们,请将图形放这(不对称图形下黑板)

大家的表现非常出色,奖励一下我们自己,来拍拍手吧!

“一——二——停!”我们的两只手掌现在是——

(生齐说:完全重合)

三、认识对称轴,对称轴的画法

1、请将你创作的对称图形,慢慢打开,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中间有一条折痕)

大家把手中的对称图形举起来,看看是不是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些折痕的左右两边——(生齐说:完全重合)。

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有它独有的名称叫做“对称轴”。

(在“对称图形”前板书:轴)

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手指板书,边说边把“对折——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连起来)

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呢?这个呢?他们都是——轴对称图形。接下来请你看着自己创作的图形说说。

谁来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可以上来拿一个轴对称图形说。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2、师拿一张轴对称图形,随便折两下。

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是的。师随便折两下。

谁来说说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那条?

(一条都不是。)为什么?

只有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才是对称轴。

请你来折出它的对称轴。通常我们用点划线表示对称轴。

师示范。请你在所创作的轴对称图形上用点划线表示出对称轴。

四、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及它们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可能的回答: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梯形、三角形等等)(教师板书,适当布局)

好,那我们就拿出课前准备的平面图形,用对折的方法来证明,注意如果它有对称轴请你折出来。

结论出来了吗?现在你的判断和刚才还是一样的吗?

3、问:你想汇报什么?学生汇报。教师机动回答,回答语可有:

这位同学既能给出判断结果,又能说出判断的理由,非常好。

看来,仅靠经验、观察得出的结论有时并不准确,还需要动手实验进行验证。

能抓住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分析,不错!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所有的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讨论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时,我们既要考虑一般的图形,又要考虑特殊的图形。但是关于圆形,我们却无需考虑这么多,正如你所说的,所有的圆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存在什么特殊的情况。看来,数学学习中,具体的问题还得具体对待。

(一般三角形、一般梯形、直角梯形、一般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等腰梯形(1条),正五边形(5条),圆(无数条)

4、用测量的方法找对称轴。

大家都有一张长方形纸,假设它就是不能对折的黑板面,怎么画出它的对称轴?(我们可以用测量的方法,来找出对边的中点,连结中点。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画出另一条对称轴。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画出书上长方形的对称轴。(小组内交流检查)

五、练习

1、学习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现在请在你身边的物体上找出三个轴对称图形。(瓷砖面、电视机柜、衣服、国旗?、凳面、桌面)

问:国旗是轴对称图形吗?

产生冲突。说明:不但要观察外形,还要观察里面的图案。

2、判断国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找阿拉伯数字中的轴对称图形

4、领略窗花的美丽,再从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创作轴对称图形。教师可出示一些指导性图片。

选择一些贴到黑板上,最后出示“美”字。

总结:轴对称图形非常美丽,因此被广泛的运用于服装、家具、交通、商标等方面的设计中,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今天的知识,把我们的教室、把你的家以后把我们的祖国装扮得更漂亮。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例文篇篇十

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方法学-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方法,这些学-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是很有帮助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任务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一、课堂探究,自主学-

1、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思考,领会题意和要求。

课件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下面就用这些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方格纸上来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算一算。

3、汇报交流

师板书:2的倍数:2、4、6、8、10、12、14……

3的倍数: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二、交流展示

1、明确意义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2、找最小公倍数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3、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三、反馈拓展

1、拓展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3、求三个数的公倍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评价检测

练-十七2、3、4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