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质14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7 00:13:16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质14篇)
时间:2023-09-17 00:13:16     小编:雨中梧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一

《致良知》学习心得

近期公司组织致良知学习,我们卡车服务站在孟站长的带领下也认真学习了致良知里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触。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还不如放下心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用自己的努力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于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首先要培养自己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对于企业的“良知”就是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为一名员工,做任何事情要从公司利益出发,公司的利益就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要正确地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就进步了!企业也就发展了!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二

经过假期认真学习,我对《致良知》这本书很是喜爱,除了每天的`学习与感悟,还要读书,因年龄大了,读文言文甚为费力,但我深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到有所感悟时,才知认真读书的乐趣。

阳明心学的源头活水在佛学,释迦摩尼的一出世就是人类的智慧的巅峰,从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常想:入世以阳明为上师,对我而言,阳明心学如一条山路,佛法如一座山,正是这条山路,引向我走向了佛法的这座山,但也正是站在这座山上,令我清晰的看到一条通往光明与开启正能量的大道。

基于正能量相互吸引的原则,机缘巧合,就在我对阳明心学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我校领导通过各种方式给一中全体教师组织了集体培训,在这里,我要特别感恩刘丽萍校的正确引领,我被阳明心学所折服。在学习心得的过程中,在同修的相互责善、相互砥砺,在导读与指正中,我真切的感受到心真正能静下来,学习能用上真功夫,能落实到生活与工作中。

总结起来必须对“致良知”有一颗至诚之心,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立下必为圣人之志,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精进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爱人,无我利他之心。

我会加强学习进度,只要有交流的机会,我一定要认真学习互动分享,不明之处我再去请教高人。

其实,这条圣学之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难于上青天,有时我也有想放弃再分享些文章的念头,不是不愿写,只是想等有一天自己学有所成再来谈,怕造口业。通过共同修习,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有同修责善砥砺。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三

1,不以聪明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从来不喜欢被别人夸自己聪明,原因是觉得强调了父母遗传的天赋而被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但却未深入思考,被夸聪明,可能是因为表现出了小聪明,而非真的勤奋好学。

2,立志为里,勤学为表。

立志在人,感愿在事。立志在内心,勤学在表现。勤学不止是勤奋,勤学更是思考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妆点门面,更是要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不断自我提升。

3,人格的力量与真理的力量。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就是人格的力量。学习的知识,方法,技能,工具,技巧,就是真理的力量。两者需要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四

3.我觉得人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不断的去学习,去挖掘自己内心的宝藏,精彩而高级的活着。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看心得

一、修行

胡季强在演讲中说:“修行就是修复自己跟世界的关系。企业家,经营就是修复和员工、客户、社会的关系。”那么我对修行的认识是什么?我该如何修行?人们常说活着就是一种修行,是持续不断、长期的、为其一生行为,我查了百度修行的目的是“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一开始看起来很大、很空,感觉没有落脚的地方,不知道改如何去修行,想了很久,才明白修行就在生活当中,自己的思想、言语、行动都是修行表现。借助圣贤语录从下修己:

“善思”谦卑,不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从私欲上做减法。

“善言”不恶语相向,不欺骗、不妄说大话。

“善行”不触犯法律,勤奋务实,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二、动机之纯,了无私心

78岁的稻盛就任日航董事长,和员工的心连在一起,同频共振。用巨大的人格力量,把经营管理变成了所有员工的自觉行动,用心去换心。只有没有私欲,动机纯良时人的能量才能无限大,才能影响、感染到别人,才能和你同频共振、思想统一。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看体会

1.想要提升人格的力量,就要去建设自己的心灵。起心动念,只有心里特别想做一件事,才能动念,才能把事情做成功,不管遇到多少挫折也要自信。相由心生,回到心上,从心出发,建设自己,就是掌握人生和事业的基础。

2.怎样提高人格的魅力?真正能打动别人心的只有你的真诚和善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靠装是不行的。多读古人圣贤之书,你就会明晓人生更多的道理和真谛。

3.人格的力量不能忽视,甚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格的力量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看感想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分享的主题是“修行”。

人一生就是个修行的过程,我们要不停地去修复与世界的关系,包括周围的环境、人与事。在公司要作为其中的一员去修复与团队成员的关系,达到同频共振的工作效果;在家庭要修复与家人的关系,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而人格的力量会在修行中发挥强大的作用,当我们责己后发现各种问题时,要利用自己内心的能量和心力资源去解决问题,做到更好的自己,达到更佳的工作结果。

当遇到利己vs利他的问题时,“用心至善,私心了无”应该成为行为的指向标。我会一点点努力的。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看学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其实考验我们自己到底有一颗怎样的心,私心?公心?进取心?……其实,工作的过程也是一样,你到底用一颗什么样的心对待工作。有人兢兢业业、诚恳负责,对人接物,谦卑有礼;这样同事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都能做出不一般的成绩。那些取巧耍滑,逃避责任势必被其他人所不容。世上没有永远吃亏的人,“马拉松”赛场上的胜利者用不是起步跑的最快的哪一个。一颗心,决定一生的成就。

曾经,我在部门的早会上强调,工作其实就做好了两件事请:一是保质保量的完成每天的工作;二是自身学历能力提升;不要为眼前的辛苦感到压力和不公,长期的耕耘,必然会带来更大的收货。对事的态度永远比你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更加重要。

昨天拜读了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的一本书《你心柔软,却有力量》,其中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生命里有许多正向的时刻,也有许多负向的时刻;一个的快乐就是抓住那些正向的时刻,使它充盈;转化负向的时刻,使它得到清洗。

每天,有一些正向的时光,便有好心情走向明天;时时有正向的时刻,生活便无限美好。日日是好日,处处莲花开。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五

学习致良知到现在一个多月了,从刚开始的不喜欢,到现在爱上朗诵;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自身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感恩师傅给予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的心灵得到一次全新的洗礼!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教会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为人友善、不说谎、不抱怨,用自己的良知去感化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做到知行合一,不空想,理性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既成就了自己又成就了他人。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对我们的心灵、灵魂深处是一种触动。我们需要去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存本领。提高我们分店的菜品结构:真正做到真材料、放心吃。让全体广大师生满意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蜕变可能是暂时的痛苦,改变好了,生活和工作回馈给我们的又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王阳明先生说,“如果一个人胸无大志,即使有伟大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如果一个人立志要学习圣贤的心性修养,则迟早会达到圣贤的境界。如果每个人都能确定人生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坚持走下去,必将获得成功。”

“良知”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只有认知自己的不足,方能成大器,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知行合一:

1、做一个有良知的人,立好志,树立一个目标。天下无不可成之事。

2、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勤奋学习,满足现状只会让脚步停留在原点,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定也。

3、做一个有良知的人,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不搬弄是非,不听信谣言,不以个人感情去决定任何事情,忠言逆耳,都是良药。

4、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改过,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是在错误中成长,只要有改过之心,心中能容事,能为他人着想。不以自己的喜好,去决定、判断事情。理性和感性兼顾,就能成为圣人。

致良知、致青春、致幸福,我深信不疑。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我要更加精进,用更精彩的生命去唤醒和号召更多的生命走上致良知的阳光大道,让他们一起去绽放生命。我深信这是人生积累福报的捷径,这也是让自己更青春,更幸福的大道。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六

知行合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本。知而不行,就是不知。

从错知错行到正知正行攀登,知行包括,错知错行,恶知恶行,浅知浅行,深知深知。正知正行(天理良知)。

文化是人的行为,思想,习俗,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的总和,文化是心的呈现,是去除小我成就大我。

中华文化,真心对别人好,仁者无敌,自能无敌无天下。

中庸不偏不倚体现在智慧上。

谦虚,胸怀,包容别人,谦和的人有非常大的成长力。

真诚老实不说谎,厚重成事,能托妻寄子,虽千万人吾往也。

学习道理都明白,用在事上很难。学与行遇到瓶颈。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七

学习致良知建设心灵品质,就像人生必修课一样,学习并做到知行合一。

通过学习致良知可以看到自己在一点一点的改变,这个改变没有如何借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改变,建设自己是人生的重大学问。

建设心灵品质,开发心灵宝藏,主宰行为作用与反作用,使生命焕然一新。在心道德事上下功夫,让自己拥有圆满觉悟的人生,不辜负此生,实现人生价值观。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八

学习致良知建设心灵品质,就像人生必修课一样,学习并做到知行合一。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xx《致良知》

心得体会

范文_《致良知》学习100天心得和体会大全,希望你喜欢。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其实考验我们自己到底有一颗怎样的心,私心?公心?进取心?……其实,工作的过程也是一样,你到底用一颗什么样的心对待工作。有人兢兢业业、诚恳负责,对人接物,谦卑有礼;这样同事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都能做出不一般的成绩。那些取巧耍滑,逃避责任势必被其他人所不容。世上没有永远吃亏的人,“马拉松”赛场上的胜利者用不是起步跑的最快的哪一个。一颗心,决定一生的成就。

曾经,我在部门的早会上强调,工作其实就做好了两件事请:一是保质保量的完成每天的工作;二是自身学历能力提升;不要为眼前的辛苦感到压力和不公,长期的耕耘,必然会带来更大的收货。对事的态度永远比你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更加重要。

昨天拜读了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的一本书《你心柔软却有力量》,其中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生命里有许多正向的时刻,也有许多负向的时刻;一个的快乐就是抓住那些正向的时刻,使它充盈;转化负向的时刻,使它得到清洗。

每天,有一些正向的时光,便有好心情走向明天;时时有正向的时刻,生活便无限美好。日日是好日,处处莲花开。

《送宗伯乔白岩序》

心得+体会:所谓“匠心”,也就是“工精深用心专一”,秉承中正的思想,剔除杂念,潜心研究,认真做事,涵养内心,让心性引导个人向前行进。

其实,我们也和别人一样有着相同的生活、工作,只要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来照见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一切的开心、苦恼、清明、污浊、忙、闲中找到智慧。所有的一切都会带来觉悟、领悟,同时,一切的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最要紧的是有一颗孜求圣贤之道的心,“惟精惟一,精诚明矣”。

一朵花的孕育、盛开、凋谢与一个人的一生并无两样,人如果不能回到自我,做更高智慧和追求,有一天也会在无声、无知中凋谢。“放弃今日就没有来日,不惜今朝就没有来朝”。

《与王纯甫书》(其一)

心得+体会:人需要不断的磨砺自己,经过磨难才能使我的“心”变的更加坚强,才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坚定。平庸和碌碌无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只有生命中存在不顺和坎坷,那说明我们的生活才是美好而丰富的。

《与王纯甫书》其一

延伸学习心得:

细致思量,工作以来与职业无关的书,读的越来越少,于我或许有些悲哀;而且移动互联的发展,以快速为追求,新的、进步、时尚、前卫的一切在不停的喧哗、跳动。现在流言多于知识,花絮多于思想的时代,眼花缭乱的时代把欲望越吹越大。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潜心明道,唤醒自己内心的良知,以身作则,以行表率,与伙伴们思想上紧密相连,相通,让大家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放低一个管理者的姿态和架子,把说教变成引领、指导、协调、配合,释放自己内心的能量,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心得: 团队的成长除了必要的规矩、目标、相互协作和处罚措施外,更加重要是格局;而格局就是高度、深度、包容、层次,有格局的团队是大家都能抛弃个人的私欲、狭隘思想、恩怨;让团队的行为、行动保持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去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

心得+体会:

“行正直之事,却让人难堪,做事情只要效果不要结果”这是许多正直的人常犯的错误。先生告诫我们不仅要保持自己的原则而且要和处理好关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即“忠告而善之道”“有所感而无所怒”。

《寄希渊书》延伸学习《女人的哲学》心得:

苦与乐,一切皆有心造,并不是由环境决定的,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一味的抱怨,倒不如品尝个中的乐。就如同学习《致良知》并不能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而是学习其中修身,养性的学问,学会惜福、学会感恩,学会付出,远离贪念就是我们远离苦的良方。

心得+体会: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也是每个人身体的一部分,所谓“天体万物一体之仁”;即我心死,则万物死,心生,则万物生。用“仁爱”的温情去感化、引导身边的人和事,亦便是良知之用。

“心静如水、良知清澈,临时不乱,应变无穷”。

学习心得:

人应该圣贤之志,而不是沉迷与追求功名利禄。现代人之所以有很多的烦恼、绊锁,就是立志不明,而没有真正的理解“正谊明道”的真正意义。立志应“行事合乎大义而不谋私利,深明大道而不计较功利。”

延伸学习心得:《我们离世界的真相有多远》

为什么我们会有嫉妒、愤恨、不满……原因就是我们不了解事物的真相,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对问题的本质认识不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所以提升个人的休养、境界,拓宽人生的宽度是必修的课程。

顾及周边繁杂的实物,眷恋个人物质上的得失,心猿意马,会失去很多机会。我们应该有一颗平常心、执着的心,用一份感恩,一份珍惜,历练自己,笃志力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及文章”,掌握事物发规律就是学问,能恰当的处理事情,并总结出事物的规律就是文章。历练事金,活法是银,遭遇、劫难都是外在的,怎么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

学些心得:去除私欲,存养天理是立志学习目的;如何更好的学习就要我们要从学习经典的著作开始,学习的时候不要有质疑或者评判,要虚怀若谷,放低姿态,汲取先知、先觉者的智慧;崇师敬学,持之以恒的认真学习、思考,定会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滋养;也会让我们的工作和事业大有所成。

《示弟立志说》延伸学习《舒展、真实和庄严的生命》学习心得: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 “这个部门不行,我在这里学步到一点东西!”“这家公司给我的发展空间太小了!”“今天的培训真实浪费时间!”,当然,有时候我们自己也在这样抱怨。其实,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认真思考我们的志向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努力?我们也没有真实的信任别人,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质疑,索取,逃避、批判……在自己的空间里挣扎、抱怨。

生命的最好状态不是“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追求所谓的自由洒脱,而是超越平庸,而是采取战略主动“晦养厚积,博观约取”,成就人生。如何成就人生?关键是能够真正的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就如《示弟立志说》中,饥者之于食、病者之于药、暗者之于灯、跛者之于杖,牵手圣贤,相信圣贤“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虚怀如谷,虔诚谨学,从而思之,咎以之失,做到“去人欲而存天理”。

《告谕浰头巢贼》

心得: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也是每个人身体的一部分,所谓“天体万物一体之仁”;即我心死,则万物死,心生,则万物生。用“仁爱”的温情去感化、引导身边的人和事,亦便是良知之用。

“心静如水、良知清澈,临时不乱,应变无穷”。

相信实际上度量我们的气度,信念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听不同意见、不蝇营狗苟、不任人唯亲的就是气度,有了这样的气度,才不会把集思广益、从善如流挂在嘴边,当然更不是亦步亦趋,而是从问题的实际出发,从提升团队的能力出发,从发挥个人能力出发。信念就是要自信,也不是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得意忘形,自以为是,而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奋发进取的心里素质。脱离团队的个体是渺小且微不足道的,只有团队的能力才是无限的,任何时候都要相信组织通过其他人的协作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与团队的成员分享荣耀,完成人生不可想象的壮举。

《祭浰头山神文》

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大到国家、公司、部门,小到家庭,我们都要积极的参与其中并且小心经营,只有良知清澈,认真付出,才能安乐幸福。

《寄杨邃庵阁老书》学习心得:

文章告诉我们,要勇于担当和承担责任,在困难面前,不是逃避、推诿,而是坚定执行,坚守良知。做到身任天下祸、决起而操之。

同时,本文是如何向尊长、老师“责善”的范文,如何做到“忠告而善道”。

《寄杨邃庵阁老书》延伸学习《担当是成就人生的最佳途径》心得:

担当和责任意识的背后其实是自尊、自爱和羞耻之心,不是我不行、我能力有限、我老了……一个人最起码的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这是担当和责任心的本源。一个人自尊心强,爱惜自己,羞耻心强,自然而然会努力,去担起责任,因为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想要获得的,会用更高的要求来严格的要求自己,让所有人都钦佩。所以古人云:修身、养性、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人要成功之前就是要修身。

当然,责任和担当也不是把别人该完成的事情由自己来做,而是要指导和协助,一把把事情做好。工作中尤其是这样,每个人多努力一点,大家相互协助,帮扶,一个不可战胜的团队就是这样产生。如果有人偷奸耍滑、逃避,不仅仅影响的是团队,也有其本人。

人生和事业的圆满,并不是取决于表象如何辉煌,而是取决于我们内心的品质,取决于我们把担当看成是机遇还是灾难。修炼自己先从“心”开始。

真正有力量的人,要从修炼“心”开始,发自内心的谦卑,恭敬、谦让,时刻反省、认识自身不足,戒躁戒骄,勤学勉行,言行一致,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书正宪扇》延伸学习《扫除我们心地的灰尘》心得:

阳明先生在《送宗伯乔白岩序》中有“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论述,就是告诉我们,要不断磨掉自己内心障碍和心上的灰尘,露出内心的光明,去除人欲。只有真正的做到去人欲、存天理的时候,我们才会通达、清明。通过对《扫除我们心底的灰尘》学习,对阳明先生的“心学”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心”的修炼就是心怀圣贤之道,“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过程,也是“困知勉行,积厚成器”的过程。

先生在《送宗伯乔白岩序》中有,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通过对《答欧阳崇一书》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其实,一个“诚“的人不需要揣度别人的心思,故意隐藏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实事求是,修养自身,从自己的“良知”、“本心”出发,致力与觉知自己的良知做到至精至诚,唯实惟新。只有自己的心如明镜,了了分明,才能做到良知清澈,至诚则神。

没有积累、沉淀的假设,就是无厘头的意淫或者不切实际的妄想,是“虚而为盈,无而为有”之徒的“思维秀”。先生有曰: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笃志力行,勤学好问”;就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对诚实,笃定勤学,才能看清事物本身,并致达良知,及诚于己,勤于学,明于事,精于道。对自己不讲一句谎言,不妄想,不不劳而获,就是在修炼我们的智慧和灵魂。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夯实人生的基础,才能建成人生高楼大厦;人生没有假设,不会倒带,每一步和每一秒都需要朝着目标,坚忍不拔,竭力前行;而致达良知的道路上同样没有捷径,需要心存经典,笃定勤学,改过从善,潜心修炼。

《答聂文蔚书》其一 学习心得:

“夫人者,天地人心”,告诉我们每个人和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若,心生,则万物生;心死,则万物死。一个成功的团队就是要每个人都一颗“活的心”,当然人,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致良知”首先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要求担当,担得起家人、朋友、团队、公司、国家给我们的重担,举得起他们的期盼,守住心中的那份光和热,那样即便被乌云笼罩,被藩篱束缚,身体里就会有一把利剑,不需期盼乌云退去,藩篱死去,他们早晚会被利剑刺穿,砍掉。看不到阳光就成为太阳,成不了太阳就制造阳光。

《答聂文蔚书》其一延伸学习《开阔感、崇高感、负重感》学习心得:

认真体会,所谓开阔感其实就是心境,崇高感就使命,负重感也就是担当。

当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时候,往往不是我们不够聪明、努力,而是我们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狭隘的心胸,让我们的变的怀疑、注重名利和得失,避免了一切美好开始。

“假如你的心中没有能量,做什么都是逆风”,能量就是使命、诚信的品质,就是我们的核心事业,存在的意义,为之努力的“原动力”,不要紧盯自己能到达的地方,眼光长远勇敢的挑战自己,成就自己,“以圣贤为师,以良知为行”。

有担当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对家庭,对工作还有对社会、对自己,只有担当和责任才能激发我们的潜能,唤醒我们的良知。

一个人相信什么,他的未来的人生就会接近什么,怀疑一切往往也就会失去一切;“夫人者,天地人心。”

《与黄宗贤》学习心得:

修行、学习的过程就是要做到内外兼修,不仅要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技能,还要不断修炼内心,克制、去除内心的私欲和妄念,晦养厚积,倾听良言,明辨是非,知耻而勇,才是智者、强者;做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必能致达良知。

成功的驱动力来自内在的驱动力和外在的驱动力。内在的驱动力就是要我们自己主导自己的人生,正如阳明先生教诲,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晦养厚积、正诸先觉、天地人心万物一体……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学习,提高自己,更是交到我们如何戒贪戒躁,止于至善,做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行合一,良知清澈。外在的驱动力就是我们的团队、朋友要互相支持,互相规切,除必要的规矩、目标、相互协作和处罚措施外,更加重要是格局;而格局就是高度、深度、包容、层次,有格局的团队是大家都能抛弃个人的私欲、狭隘思想、恩怨;让团队的行为、行动保持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去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

有了这两个驱动力,必可做到“惟精惟一,精诚明矣”。

圣贤们的经典和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的宣扬,传播正能量的“功夫”,去掉私欲而正其心,为人处世需合乎道德伦理,所以要潜心学习和体会,并用精益求精,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敢创新的思想和行动去感染和影响身边的人。要明辨是非,隔离私欲,自私自利,姑息养奸,天道沦丧等违背到道德天伦的“负能量”事件和言论,要做到不听信,不传播,不参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时代,确实有的太多的流言、假新闻、欺骗……及其容易被这些人或事情裹挟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痛苦终生。要和这些人和事情完全隔离,从内心“良知”、“本心”出发,致力与觉知自己的良知做到至精至诚,唯实惟新。

《徐爱录》(节选)延伸学习《致良知四合院学习法》心得: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诵读,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心得,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不是荣誉、金钱、权利……而是去除私欲,修炼真心,潜心修行,致达良知的过程。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是提高修为方法,而潜行圣贤之道,抛弃名利,不断的磨练、历练,晦养厚积,就是不断超越的过程。

心的修炼就是去人欲,存天理,就是要认真学习,效仿圣贤,“正诸先觉”

“考诸古训”以圣贤作为“偶像”,笃信经典,去掉轻视傲慢之心;用自己的行动也感染和影响身边的人。担得起家人、朋友、团队、公司、国家给我们的重担,举得起他们的期盼,守住心中的那份光和热。

我们的本心是原本是“皎如白月,良知清澈”的,由于我们养成了一些恶心和缺乏勇气,渐渐的迷失了“本心”,找回“本心”的良知,就是要从最“实”的地方勤学、用功——即“诚”上用功夫,做到“去人欲、存天理”。

我们经常说我要对别人诚实,诚信,如何谁真话,不说假话,要求别人诚信、守时……其实,这些都不能要做“诚”。“诚”在我们的内心里,首先要做到“诚于己,忠于心”一个对自己都说“谎”,不愿意真心改过、不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惯的人,是做不到“诚”的,当然更加不做到“去人欲而存乎天理”。要有成就,要“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从年轻的时候就要“汲汲奋志于学,见己过而改之”。

《致良知031》学习心得(何为第一等事,写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有人愤慨,有人流泪,更有人质疑历史,我相信公祭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停留在过去的历史,不是让我们为死难者哭泣,更加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反而要我们铭记历史,告诉每一个国人要唤醒自己的良知,坚守对人类和平,对环境,对美好生活的坚守和向往,找到个人“活着”的意义。

所以,人生第一等事,就是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找到了活着的意义,也就是找到了理想,就会对生命、对他人、对自己、对自然万物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体验;立志、勤学的激情也会处于饱满、奋昂的状态。也许,我们成不了圣贤,也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只言片语”;但是,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本心”,做到“汲汲奋志于学,见己过而改之”,“为天地立心,为世界立命”,勇敢承担属于自己生命的责任,用行动能够给身边的人带来正能量或者能够影响身边的人是我们活着的“第一等事”。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尝试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然后奋不顾身,一往无前。

《致良知033:年谱1492年-1493年》学习心得(对“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有何体会):

在《与王纯甫熟书》其一中,先生有“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就告诉我们,只要“吾心光明”,越是遭遇挫折和艰难,越是修炼我们的身心的的时候。人生中会有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艰难困苦,越是这个时候越是体现我们“心性”休养的时候。慌乱、悲泣、逃避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迎难而上,披荆斩棘,苦练心志,才能泰然处之,临危不乱。

所以,只有经历磨难,方能立得住,才能经得住压力、诱惑,实现“圣人之志”。

先生敢于坚持事实的真相,仗义执言,不顾个人安危,救助正义之士;用行动证明一个用于担当、良知清澈,不贪图富贵和清高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只有,勇敢的面对这个世界,在事上进行磨炼,才能修炼自己的心性。即所谓“志心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心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致良知035:年谱1520xx年-1520xx年》学习心得(龙场悟道的深刻意义,又何谓吾性自足):1、龙场悟道,奠定了阳明学的地位,与世隔绝却成就了伟大的思想。为人者应戒贪戒欲,存养天理,修身,养性,致达良知。为官者应“觉民行道“安顿人心、人身与人世,才能最终满足人类社会对于公序良俗的内在需要。

2、吾性自足的意思是,圣贤之道就是良知之道,存在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只是被名利、贪欲、懒惰所蒙蔽了罢了,需要我们通过诚信磨炼、潜心修炼来重新激发出发;此前,向外在的事物中探究至诚至理的做法是错误的。

先生已立成就圣贤之志,名、利和生死都不能使其动心。先生心学,讲求“心即理”,心衍生出心外无物,以此心应万物,当然就可以做到此心触之不动而应万动。

就像我们上班工作是一样的,就是主动和先机,做到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有了这三点信仰,就能在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私欲和私心所干扰,顺应环境的变化,坚定地进行管理,就能无往而不胜。

所以,有了光明之心,就能看清万事万物,成就其事功。圣心不动,在其位,必谋其政,而后成其功。

1、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胸怀,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仁爱之心”。

2、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用兵之道;

3、 心静如水,临危不乱,应变无穷。

仔细阅读全文后,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是担当。先生在群龙无首,且不属自己责任的局面下,而且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满门抄斩的情况下,及时、勇敢地站出来,挑起“平反”的重担,这份则忠诚、担当、热肠让我由衷倾佩。

二是勤奋。努力做学问,一如既往,养的此心不动,修炼出的智慧。

三是良知。万物的根源源于“心”,“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提升自己的心性,“心兵不乱,万事从容”。

掌握了好的方法或者规律,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学习,而不必拘泥于课堂或者因循守旧的方式。致良知强调的是心即是理,有此心才有此理,这个理在你的心上而不是外面。良知人人皆有,致良知在于去除私欲,让良知清澈,才有了圣贤的境界;在知行合一的指引之下,自然就能做到凡事立德,遇事有章,心不乱即从容。对照我们的工作就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在事上磨炼自己。“拿来主义”“剽窃主义”会消化不良和“水土不服”,只有形成属于自己的体系和方法,才是我们“行”的关键。

“以良知之心求行”就是蛇打七寸的含义。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出自于“心”

作为一个负责人,不能一味的要求他人,而是要徙木立信,以身作则;还需要掌握主动性,预防问题的发生和蔓延,而不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的出现;同时,要看到下属的长处并充分发挥,而不是盯着下属的短处不放,当然对下属不足的地方应该给予指导或者纠正。

《致良知041: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主题:明确写下自己的人生之志,并分享。

我的人生之志就是“立足当下,志在高远”;所谓“立足当下”就是带着一颗诚信、公平、笃志力行的平常心、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给自己制定短期的计划(一般3个月)和中长期的计划并付诸行动。“志在高远”就是为团队、家庭、社会更多的回报。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首先要有端正的态度,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要明自身的短处,勤恳谦和,诚信守志,努力学习,磨炼自己的心性,修炼自己。

勤学计划:保持低调谦和的学习态度,信守承诺,完成自己的计划,并通过自己是实际行动能影响他人。

“自我感知”,首先要有一颗丛善的心,从内心上去恶从善,发现自己不足之处“不要高估自己,更加不要和自己擦肩而过”,要自省,并切实的行动去改正、弥补自己的不足。

“外力引导”虚心接受别人的教诲和指点,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过失,从善如流。

“百日改一过”的计划:改变自己拖沓的习惯

1、 用3周的时间重新学习《醒来》,用心感悟先生“心学”的经典,细心体会和总结;

2、 每周给自己制定3+3的计划(3件自我学习的计划和3件

工作计划

),确定时间表,周末跟踪回顾;(为期11周)

3、 不给自己找借口

4、 和别人分享自己的

学习计划

和心得

《致良知044:教条示龙场诸生-责善》主题:什么是真正的善道?

“忠告而善道之”就是要相互砥砺、扶持,提醒让对方的品格臻于至善。要用我们的真诚和善意,使别人感动并接受建议,并改进自己,即“悉其忠爱,致其婉曲”。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圣人经典,想师长请教,以之为镜,检验自己的德行,改正自己。

再读《与黄诚甫书》,有一次体会的先生的胸怀和拳拳之心。先生在龙场悟道之后,已经把功名、富贵看透,真正经天纬地之才当以天下为己任,以天地万物为己任。人真正的成功,并不是你有多大官位,你赚了多少钱或开怎么样的豪车,而是要衡量你是否是一个良知清澈之人。

就是所谓“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人应该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不计功名利禄,超越荣辱得失;不管位尊位卑,企业大还是小,都要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承担社会责任。

功名富贵会让人迷失本性,助长贪欲,营营役役,反而为了保持已拥有的名声和金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致良知046:告谕浰头巢贼》主题:整篇文章何以抵千军万马,心法所在?

仁爱之心

先生站在维护百姓和国家社稷的立场,将心比心,胸怀子民,一颗柔软的心和慈悲且有力量。

仁义之心

致用良知

建立良好沟通,善于解决矛盾,看到矛盾的本质,化干戈为玉帛。

《致良知047:告谕浰头巢贼》主题:杜绝巢贼的后路有哪些?给他的出路在哪里?

一再表明剿贼的决心,天网恢恢,让贼人丢掉侥幸心理;告诉他们人生的出路和为人的担当和责任。同时,也给了他们弃恶从善,弃暗投明,重新做人,浪子回头的机会和保证。

对人心的深刻认识和对对手心理的掌握,让巢贼们信服。

阳明先生表达的圣人父母之心表达“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每个人和天体万物都是一个整体,把不可分割,和谐共存,就我们周围的一切,环境、人、同事……,天地万物也是我们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的存在皆是以我们的“心”为尺度的,心死万物死,心生万物生。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指圣人不会用仁慈之心偏爱、偏袒百姓,而是由百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去干预和指正。表达的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的态度。

善带来的温情和所谓“仁慈”带来的冷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再读先生,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上善者,当知行合一。

《致良知049:与陆元静书》主题:何为“照心”“妄心”?两者的关系?

照心:心的本体所具有的明觉的自然显动,是去人欲后,存天理的心。妄心:心杂乱,主观的私欲控制着的心,心存私欲。“照心”存在与“妄心”之中,照心不动,妄心在不停的变化。所以我们要效法、学习天地之心,去除主观的“妄心”,遵循天理而行,就可以做到恒动恒静。

“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原者也”,也就是说,动也是良知和功用,静也是良知和功用,动、静都是良知的本体。不用刻意去理解字面的意思,而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良知本来就在心中,但良知不可能不遭受物欲的蒙蔽。我们要做的就是去修炼自己的心智,去唤醒,要做“减法”,不断历练,去人欲,剔除蒙蔽,呈现“天理”。

《致良知051:与陆元静书》主题:“常体不易”与“未发之中”?

“常体不易”是指,本体的恒常不变,孜求良知的“心”不改变。

“未发之中”,就是之本体,本心,就是良知,良知是可以唤醒的,不必花时间去外求,只需“正诸先觉,考诸古训”为良药,笃信,诚信,必能找回真正的自己,做到知行合一。

《致良知052:与陆元静书》主题:何为作圣之功?

成为圣人的功夫,不是表象,而是源自内心在行动上的真实体现,就是要存天理而去私欲,就是要在要还没有萌生的时候就去防止,加以克制。

《致良知053:与陆元静书》主题:何为理解“良知即是道”?

先生有“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也是说良知即是天理,良知即是道,良知也本是人人都有的,但随着人心被物欲、私欲和人欲的遮蔽,良知犹似照亮心灵之路的灯,当被遮蔽的时候,道心就感觉不到光明,只有致良知才让能它醒来,此时的人心就被道心所牵引,其行为就会彰显良知,做到知行合一生发开来,良知就能形成正知正行、深知深行,从而成就人生的伟大。

何为理解“致知之外无余功”?

除了致良知外,其实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

“时习之要只是谨独”,何谓“谨独”?

我们再心上用功,而且不间断,用阳明先生的话讲就是在“不睹不闻”处用功夫。心上用功,我们才有希望致达良知。

“博爱”与“公爱”的差别处?

爱,也要有所爱的“是与不是”,正确的方式,才是“仁”就也是说“公爱”;如果爱的方式不正确,那一定不是“公爱”了,成了“博爱”。就如同,我们在管理员工的时候,过分纵容、宽容,就是“博爱”,“博爱”是对员工不好,不利于员工的成长。

举例说明,何谓“执指为月”

执指为月:以手指指示月亮的存在,然迷妄之人未能循指见月,反执着于指着月亮的手指执指头为月亮,把说教当做真理、道义。我们学习的各种知识、技巧,始终应该强调在工作中或者实践中发挥效能、创造价值;而不是为了学而学,滥竽充数,照猫画虎。指头仅仅是指路牌、方向,而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

如何是“思而外于良知”?

只是思考而不去学历、实践就不能叫做思考,只有在“良知”上的体悟、勤学、实践、行善才能叫做“思”。正如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文中,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才是完整的学习和思考的体系。缺少一样都不能言“致良知”更谈不上知行合一。

1、 自家痛痒,如何搔摩?

自己的事情、难过还是要自己解决。做什么事情,总是找借口,为自己开脱,就是不想出力、不去思考,不想把事情做好,说明“立志欠真切”。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而将事情做到精致,做到极致。先生在《致良知》中,已经告诫我们,“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

2、试讲“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如何理解“圣人气象,只是圣人的”?

“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意思是,用道德低下的人的尺度,去推测、度量品行高尚的人是无法度量的。就如同一个不会开车的人,去评价一个汽车司机的驾驶技术一样。

如何理解“圣人气象,只是圣人的”:圣人的气象是圣人的气象,通过磨炼、思考,实践,体悟认识到“内心”的良知,安顿好自己的“心”,无事时心中少些杂念,但求清净安稳,有事的时候要明辨是非善恶,守住自己的良知,圣人的气象就成为我们自己的气象了。

1、如何在“事上磨练?

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不动摇,不迷茫。反而是越走,步伐越稳,越坚定。

2、何谓“身谤””?

学问、知识来自于个人的修行、磨练,来自于躬行实践,自己不能身体力行,亲身实践,而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喋喋不休,没完没了的指正别人。

3、何谓“生之谓性”?

事物天生的本性,当然天生的本性不会有什么的善恶、美丑,从而人性也不会有天生的善恶、美丑。

《致良知058:答顾东桥书》主题:详解何谓“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对一个事情的认识决定了你对这个事情的做法。

知行合一要求我们不要停留在掌握知识技能和理论认识,更要提高自己的“心”境。“心”境不痛,看到事物的本质和主要矛盾就不一样,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实物的主要矛盾才能做出有真确的选择。

《致良知059:答顾东桥书》主题:如何“尽心”“存心”“夭寿不二”的次第?

尽心: “尽心、知性、知天”即为生而知之,安而认之,为是圣人的事情,就没有必要提示存心、养性、事天的事了,更加没有必要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存心、养性与修身以俟的功夫已经包含在内了。尽心、知天的人就如同年轻力壮的勇士,又能努力驰骋千里,力挽狂澜。

存心:“存心、养性、事天”,就是学而知之,是贤人的事情;虽然还没有到尽心、知性、知天的境界,但是已经下“尽心”的志向和功夫,并经过一些磨练,同理也就没有必要再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存心、养性、事天的人,就想少年一样,独立谨行。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即为困而知之,是有志向、单意志不坚定,容易受到事物影响的普通求学的者。“夭寿不二,修身以俟”的人,就想襁褓中的婴儿,开始学步但是需要别人的教导和引导。

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品、才智、境界的等级差别,不能超越等级。但是三者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待良知清澈、知行合一后,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

《致良知060:答顾东桥书》主题:如何理解“心即理”?

心随理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知就要明觉精察,行能真切笃实。

《致良知061:答顾东桥书》主题:浅谈“格物、致知、诚意”的关系。

诚意是“格物”“致知”的基础、中心或者说是根本,只有从“心”的修炼开始,才能由衷的潜心修行,通过“格物”不断的纠正心中不纯净的地方,克服自私的道德意识,内而外的改变,从而恢复本体的“良知”达到圣贤的境界,只有“诚意”在心,其他的就是顺利成章的事情了。所以说,格物致知”就是 “诚意正心”, 两者是二而一, 一而二的。即“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致良知062:答顾东桥书》主题:“节目时变”与致知的关系

“致知”与“节目时变”的关系,就像规矩尺度与方圆长短的关系。“致知”就是规矩尺度,“节目时变”就是方圆长短,无法预先确定的变化事物。所以,规矩确定了,是方是圆,是长是短就边的可以确定了,也就是说“节目时变”也就可以度量。所以,只要致的良知,事物的变化,也就能够被掌握和了解,做到胸有成竹,以不变应万变。

1、 为什么说“致良知”是圣人教义的第一义?

良知并不是来自于见闻,但是见闻可以启发良知,“致良知”是 做学问的根本和出发点。

2、良知与思的关系?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致良知”没有“拿来主义”,需要潜心修行、思考。良知就是天理,思考则是致良知的方法之一。如果“思”出于良知,那么,所“思”的内容也就是天理,自然也会简单清晰,良知也就能够辨析思的内容是对是错,是私是知。

《致良知064:答欧阳崇一书》主题:1、何谓“必有事焉”?2、“不逆不臆而先觉”在自己生活中的实例分享。

1、何谓“必有事焉”?

学问要在事上磨,存养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悬空琢磨,方为真学问。

2、“不逆不臆而先觉”在自己生活中的实例分享。

“执行力”就是“不逆不臆”的最好实例。20xx年的供应链年会就是最好的实例,我们的团队不是最优创意的团队,也不是最时尚的团队,从节目的策划,编排、彩排……演出,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努力付出,坚决执行,节目的排练都是利用饭后的半小时,休息时间,做的不好的地方大家积极献言献策,尽力完善。给大家呈现了一台积极奋进的晚会。

《致良知065:钱德洪录》主题:为什么是立“必为圣人之志”?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我们都有一颗良知之心,解放、发掘自己的心性,就是给自己的“心”确定一个广阔的空间和志向,把内心源源不断的能量和智慧激发出来,让自己精神意志收放自如,以便在松懈时,抱怨时,愤怒时,颓废时,相互警醒,使彼此能够长期坚持致良知远大志向,从而使自己迅速消去不良情绪和行为。

《致良知066:钱德洪录》主题:为什么说“致良知”三字无病?

“致良知”就如同医生看病一样,只要认清事物的本质,修炼自己的至诚至心,做到良知清澈,知行合一,就无所谓方式方法。静处体悟,事上磨炼,只是方法,对良知本体的探究无固定的方式方法。

如何理解“道”即是良知?

“道”就是事物的本源,“良知”也是事物的本源,良知就是判断客观存在事物的标准,不以个人的意愿、死心为转移。而且,“良知”还能指引我们行动的方向。

如何理解“不睹不闻”与“戒慎恐惧”的关系?

“致良知”的本体原本就是“不睹不闻”“戒慎恐惧”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不睹不闻”“戒慎恐惧”都是“良知”的本体和功夫。

《致良知068:钱德洪录》主题:浅论“通乎昼夜之道而之知”

人心和天体的运行是一体的,“良知”也是如此。夜晚是良知收敛凝聚的时刻,白天是良知发生作用的时候。只有懂得“发撒”和“宴息”,才能让良知在白天和黑夜都能顺应,凝一,才能为“致达良知”。

《致良知069:钱德洪录》主题:如何理解“良知之虚即天之太虚”?

“良知”的道和天地之道是一样的,不会被其他事物所影响。就如同,我们周围的生活中,一些人的私欲、贪念、恶念、野心等都在影响我们,但不会成为我们心的本体,良知的障碍,我们克制自己,不要受那些私欲、贪念、恶念、野心的影响,恢复我们天赋的良知道德;就是端正、纠正错误的想法和念头,使我们的心纯一不杂。就是彰显我们的良知去掉心中的私欲、贪念、恶念、野心,我们的良知同样是洁净的。良知自能知善知恶,知是知非,并不需要他人时刻提醒,所以人们依着良知,按着良心去做事,自能调节自己的言论行为,自能见善而思齐,),见恶而改过。

《致良知070:钱德洪录》主题:孟子“集义”的功夫是什么?

集就是收集,义就是道义,就是道义的积累。道义累积关键就是要坚持和磨炼。能坚持集义,最终就能培养出浩然之气。

《致良知071:钱德洪录》主题:为什么“天地万物一体”

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也是每个人身体的一部分,所谓“天体万物一体之仁”;即我心死,则万物死,心生,则万物生。用“仁爱”的温情去感化、引导身边的人和事,亦便是良知之用。先生也有云: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因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致良知072:钱德洪录》主题:结合“岩中花树”谈自己的体会

“岩中花树”提现的是先生“天体万物一体之仁”之心,即心死则万物死,心生则万物生。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九

在人生的不惑之年,我能够得遇《致良知》是我的幸运,我甚至感觉自己的人生是从这时开始,这首先要感谢我的同事钟万书老师的介绍和重庆涌泉学院朱云秀校长的召集,让我有机会接触《致良知》的学习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良知友伴砥砺前行,收获光明温暖的生活。

阳明先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但他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客,所以当他初入仕途,遭遇混迹政坛的坏人刘瑾后,因为自己的仗义执言而受到攻击,身陷牢狱,最终又被贬贵州。贵州地处偏远,生活艰难,瘟疫肆虐,从中原流放到这里的人,有的死在半道,有的死在流放地。艰难困苦中,阳明先生用内心的意志抵抗物质的贫瘠,用平静温厚之心对待凶险,沉湎在儒佛道思想,最终龙场悟道。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华。阳明先生的这段人生经历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和收获。幸福之于人,就像尾巴之于狗,怎么转圈都咬不到,但是只要你向前走,它就会乖乖地跟在后面;苦恼之于人,像运动员握在手里的铅球,除非尽力抛出去,否则就是沉甸甸的负担。倘若一直把那些不幸或者痛苦的经历捧在手里,势必身心俱疲。而如果不把苦楚和悲痛放入心间,生命也自然会绽放芳华。

经历了18年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心力交瘁,一身伤痛,短短三年的休整后,我于这学期又被任命为班主任,而且身兼教研组长、读书引导等数职,工作千头万绪,每天晨光熹微中出门,万家灯火后回家,还要给在市里上高中的儿子陪读,一路的风尘奔波之苦对我本已千疮百孔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我也曾经想要放弃,可是最终我还是在坚持我能够坚持的,放下可以放下的,因为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和理解支持我的家长们给了我巨大的温暖和加持,所以我立下大志,要用书籍灼照良知,让读书引领成长,在应试的寒凉中坚守语文的快乐和诗意,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我要学会转变观念,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天堂。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十

作为一名一中人,只知道王阳明,但却没有真正了解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我深感惭愧,后来,在县委的要求下,大家都参与了《致良知》的学习,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并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

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幼儿园的集体学习。这段时间接受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经过几天持续地学习,这几天感受颇深。

首先感受最深的是----立志。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

其次,去傲,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而哪傲满之心可谓如魅随行,潜藏至深、不易觉察。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满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纳百川千流成其大。

再者,至诚,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通灵,至诚即道,一诚抵百术。阳明心学致良知、大学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门宗教,"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

最后,通过学习,我想修好自我,发挥出达致良知的伟大力量,经营好家庭。我的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通过这段《致良知》的共同修习,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我们会走得更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2019学习《致良知》心得体会_《致良知》心得体会短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十一

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告诉我们,生命并非一张白纸!每个人与生俱来拥有不同的“生命底色”。

生命底色不同,因而人们就呈现出千差万别的不同——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是“孩子王”,有的人天生就喜欢读书学习,有的人生来就很勇敢,有的人从小就很胆小,有的人从小就很自私……有的人“命”好,生于豪门且天生丽质;有人的“命”不够好,出身寒门且资质平平。

每个人生而不同,我们要正视人生起点的天差地别。然而,这并非人生真相,也不是人生本质。

根据圣贤的教诲,如今我们明白,在这一人生表象背后,有一个惊天的秘密。那就是,一切民众,生而平等,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

我们生命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底色的差别,只是冰山一角,或者说是大海上的几个气泡。但相对于大海而言,这些差别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大海般的宝藏,才是我们的生命本质。

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这是人生重大的秘密,鲜有人知,少有人得,明白且体证这一人生秘密的,更是寥寥无几!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后指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建设心灵品质从而开发心灵宝藏主宰行为作用,因而在今天成就的基础上,将格局境界提升百倍、千倍乃至于万倍。

如果能够开发更多的心灵宝藏,每个人的人生成就都可以若干若干倍地增长!

或许你已经功成名就,你的心中仍然有万亩良田有待开垦。或许你的事业还不尽如意,同样你的心中也有万亩良田值得开垦。

圣贤为我们揭示的这个人生秘密,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如此充满希望!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十二

规矩和场景非常重要:我已经有很久没有像今天晚上这样收摄自己。观自己,观其心,正其身,让自己坐得笔挺。时刻保持警醒,一个多小时坐下来,感觉很好。老师提出看似有些严苛的要求,但实际上让我更加感觉到我们是一个整体。通过纪律来规范和庄严大家,让大家更为快速有效地进入学习状态。

关于场景:今晚大家营造的能量场非常棒,最后一首《祖国颂》,民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大家继续这样同频共振,我们的学习会事半功倍。

自我的突破非常重要:我们大部分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能力(心灵品质的高度)驾驭不了我们当下的欲望,所以不停地陷入痛苦,原地打转。当我们的.心灵品质都提升的时候,当下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如何去除无明和私欲?从小我提升到大我,再上升到更大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很多问题游刃而解。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十三

集团号召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才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阅读学习了,长时间都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现在通过学习致良知感觉真的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一静,思考下自己一步的发展了,虽然是简单地阅读但也有了些许收获。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感知到不立志,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就如同我们工作中制定目标,只有先制定明确目标,再为达成目标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才是我们工作业绩的基础。

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慢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现在我们的工作就是处在这种状态,从事汽车行业太久,总是以为自己对行业分析的透彻,却不知现在的市场变换太快,不去深入学习和分析新的市场营销模式,沉迷在老的观念和曾经业绩中,又怎么能做好新时期的营销工作,所以只有抛开曾引以为豪的过去,低下身子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提升业绩的最好方法。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现在的社会不缺聪明的人,而是缺忠诚的人,忠诚不是忠诚某一个人,而是我们学习做事的一种态度,在学习中要诚实深入,认认真真才能学到终身受用的技能,工作中我们只有忠诚对待工作和公司,时刻把自己的命运和公司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公司成长我成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

自己学习致良知还很浅显,但这种正能量让我们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现在只是起点,落实到实处更没有终点,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要经营好家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最大能力。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十四

第一点,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明白“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这句话的含义。以往我只看见“良知”两个字,这次学习,尤其是“南赣治理”那五篇文章(《申谕十家牌法》《告谕浰头巢贼》《祭浰头山神文》《教约》《南赣乡约》)的学习,让我看到了“力量”二字的'伟大。

我们刚开始学习致良知,自己还没有找对方向,就很着急地让企业员工或者家人也跟着学。可我发现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时没有提到一句“致良知”,更没有过说教。这其实就是一种力量的体现,是良知之“用”的体现。我之前主要着在对良知的“致”上,并没有看到它的力量。但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寻找这种力量。

第二点是关于“无所待而兴起”的理解。海峰老师在分享阳明先生40天生擒宁王的故事时,说到“必定胜”和“必须胜”这两个词。我似乎明白了一点,我认为“必须胜”大于等于“必定胜”。因为“必须胜”意味着创造条件,然后才能实现“必定胜”。我以前不太理解“无所待而兴起”这句话,也一直找不到抓手,但是这次学习后,我觉得自己找到了,我所理解的“无所待而兴起”就是创造条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