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七律长征说课稿中公 七律长征说课稿(大全8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中公 七律长征说课稿(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6 00:25:04
七律长征说课稿中公 七律长征说课稿(大全8篇)
时间:2023-09-16 00:25:04     小编:MJ笔神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七律长征说课稿中公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七律 长征》(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认识“礴、丸、岷”等三个生字,会写“丸、崖、岷”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第三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合作交流法,情感体验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感悟、品味想象等方法展开学习。

三、说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一)交流资料,引出诗歌。

上课伊始,出示毛主席图片,让生交流对毛主席的了解,顺势引出本课课题《七律长征》。我的导语是:同学们,画面上这位伟人是谁?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主席。你能谈一下你对毛主席的了解吗?生交流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

接着解题:七律指的是什么?长征二字会让你想到什么?

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出示长征路线图,在长征奏鸣曲中,师介绍长征的时代背景及长征历程。由此引出诗歌。

设计目的:小学生对毛泽东和长征的了解不是很深。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增进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认识十分有必要,而且这与课标中查找运用资料的要求是相符的。这一环节学生围绕课文交流资料,既分享收获的喜悦,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以便对后面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二)初读诗歌,抓住主旨。

听录音后让学生自读诗歌,然后检查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要求读出诗歌的恢弘气势。

此环节目的就是一个读字。录音起一个引领示范的作用,引导学生把诗歌读准确,读通顺,读出意味。

2、在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诗歌主要写的是什么。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那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引导学生理解句意。通过“不怕、只等闲”感悟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此环节教学是为下面学生自学引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意,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议读诗句,体会情感。

体会诗歌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此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体会:一是抓住“逶迤”“磅礴”“暖”“寒”等关键词句进行体会。二是设置情境,把学生的心引导到情境中,设身处地去联想,体验红军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又是如何对待的?三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怀。教学中按照:自读自悟 ——交流提升——情感朗读——升华感情这四步来进行。

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默读剩下的诗句,理解诗句意思,你从哪句诗、那个词感受到红军战士这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结合收集的资料在书上写出体会。学生自学后进行全班交流。

预设一:学生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找学生交流“五岭”“乌蒙”指的是什么,“逶迤”“磅礴”如何理解。透过“逶迤、磅礴”这两个词,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五岭,怎样的乌蒙?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山高山险。

然后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路途的艰险。“红军战士是在吃不饱穿不暖,前有敌军后有追兵,上有飞机下有大炮的情况下攀山越岭。那凛冽的寒风,那漫天的飞雪,那陡峭的悬崖,那隆隆的炮声,真是难上加难!可在红军眼里,连绵不断的五岭就像细小的波浪轻松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就像泥丸在脚下滚过。”在此感悟基础上,教师激情朗读这句诗,让学生感悟到“红军不怕远征难”又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在理解难点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时,让学生讲解收集到的红军将士不费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一个“暖”字将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大渡桥横铁索寒”播放红军飞夺泸定桥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战斗场面的激烈与悲壮,从而领悟“寒”字所包含的种种感情。此处教师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在学生有所感悟之后,及时引导他们将这种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去,而且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时,我注意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必要时,还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四)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在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之后,播放《长征》歌曲。

教师引出这就是长征精神。

让我们心怀崇敬再次走进长征。

集体诵读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和红军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写下的另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出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引导学生课外诵读,将语文学习由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一方面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毛泽东诗词斗志高昂的风格,另一方面进行诗词积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

七律长征说课稿中公篇二

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目标1、2

朗诵法、讨论法

两课时

一、阅读序幕

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

(一)介绍知识

七律:

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

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

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

(4)飞夺泸定

(5)喜踏岷山

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

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

三、阅读尾声

(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

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2、跟家长交流阅读《七律·长征》的感受,并以“为长征立碑——读《七律·长征》有感”为题,写一段短文。

七律长征说课稿中公篇三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二、教学方法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四、教学设想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 磅礴 (pang bo) 崖(ya) 岷(min)

(4)师生互动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4、归纳总结

5、布置作业

(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

(2)给本诗作画。

附: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七律长征说课稿中公篇四

(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结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通过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小结,看红军走过的路线图。看完路线图,你有什么感受?

2.初读文本

(1)翻开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指读。

3.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4.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

(2)诗中红军把什么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画诗句,师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4)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5.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习七律长征,学习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6.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介绍学生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七律长征说课稿中公篇五

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尺),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公尺。是长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岭。峰峦重叠,河谷深切。山地长有川西云杉、岷江冷杉、油松、栎类等。3,800公尺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岷山、迭山、摩天岭为大熊猫集中分布区,以摩天岭分布密度最大。

15、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16、尽开颜:红军他们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说课稿中公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共1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1、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磅礴(pangbo)崖(ya)岷(min)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

(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

(2)给本诗作画。

七律长征说课稿中公篇七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七律长征说课稿中公篇八

片断一:

师:红军在长征的路上都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呢?拿起书,把体现红军战士艰难的词句画下来。(生自学3---6句,师巡回指导)

师:哪个词让你具体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

生1:“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指乌蒙山;“磅礴”指气势很壮观。

师:你体会到了“磅礴”,我们一起来看看“乌蒙山”。(课件出示乌蒙山的图片)

师:用一个词形容你看到的“乌蒙山”。

生2:气势磅礴

生3:高大雄伟

生4:险峻、陡峭、崎岖……

师: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乌蒙山的这种气势?(生齐读)

师:让这乌蒙山的气势再磅礴些!(生齐读)

师:仅仅是乌蒙的磅礴吗?

生1:五岭逶迤腾细浪

师:看图,“五岭逶迤”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五岭的图片)

生2:山岭连绵不断

生3:有的山岭高耸入云、峰峦雄伟

生4:山势高大、险峻

师:你能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出这种气势吗?

生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老师还没听出五岭的雄伟,再读

生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听老师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再读

生齐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同学们,五岭如此之险峻,乌蒙如此之磅礴,但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却成了什么?

生1:细浪、泥丸,五岭虽然逶迤,乌蒙虽然磅礴,但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都成了毫不起眼的“细浪、泥丸”

师: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生2:长征虽然艰难,但在红军眼里跟本就算什么。

师:读出这种情怀。

生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谁再读?

生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让我们全班一起读。(生齐读)

(自评:在体会“五岭之逶迤,乌蒙之磅礴”时,教师很快出示五岭、乌蒙的图片,让学生对五岭、乌蒙有了一个表象的认识。在引导学生朗读这两句时,始终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我认为在这里,学生对五岭之逶迤体会得还不够深刻,比如可引导学生想象“红军行进在五岭、乌蒙山上可能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这样再来朗读可能效果会好一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气势。 )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