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铁路无私奉献职工的事迹范文5篇

铁路无私奉献职工的事迹范文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21:24:39
铁路无私奉献职工的事迹范文5篇
时间:2024-03-20 21:24:39     小编:CZJ

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属于事务公文。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铁路无私奉献职工的事迹范文,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篇一:铁路无私奉献职工的事迹

xx省xx市xx县群山环抱、交通不便。2008年,通化车务段松树镇站党支部书记林xx主动请缨,担任长春春铁物流集团公司xx铁元物流分公司副经理。他不仅来了,还扎了根,一干就是12年,带领职工建设基地、开拓市场,大力发展全程物流服务,成功从一个“拓荒人”变为“物流商”。

林xx

1964年出生,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春春铁物流集团公司xx铁元物流分公司经理,曾获得全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火车头奖章和xx局集团公司“新时代·创效榜样”“先进生产者标兵”等荣誉。

开疆拓土,建设物流基地

xx铁元物流分公司坐落在茫茫林海中。公司办公楼下走几步就是铁路专用线。站在窗前,看着火车将矿泉水源源不断运往外地,林xx喜不自禁。

林xx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双爱笑的眼睛透着睿智,说话略带山东口音,让人一见便觉得可亲。

xx县域内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吸引了农夫山泉、娃哈哈等知名矿泉水企业来此建厂。2008年5月,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抢占商机,在这里组建了xx铁元物流分公司。

林xx曾担任通化车务段运输代理经营部主任,有丰富的营销经验。他主动请缨,要求担当物流基地的建设工作。

当林xx和5名干部职工兴冲冲地来到物流基地时,大家都有些失望。基地位于荒无人烟的深山中,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林xx带领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从建设起步,办手续、跑材料、监督进度质量。经过30余天的连续奋战,一座拥有长300米宽15米风雨棚、665米专用线站台、42个货位的物流基地建成了。

2008年7月,物流基地正式运营。7月10日,首趟矿泉水货运专列从这里顺利发往北京。

做成了第一单生意,让林xx信心倍增,决心以优质服务、诚信服务赢得市场。他组织整章建制,提出了“服务零投诉、运输零破损、装卸零差错”的承诺,严把备货、装车、卸车关,确保运输服务质量。

林xx积极听取客户的意见建议,只要客户有问题,都会认真对待。他常说:“服务无小事,失去诚信,就失去了市场!”这些年来,他就是在兑现诺言中,一步步把公司发展壮大。

xx县地处长xx深处,夏季、冬季装车都面临着一些难题。冬季,夜间气温低于零下40摄氏度,矿泉水会产生冻损;夏季,温差导致矿泉水瓶体反润,装入包装箱后会使纸箱变软散开。

冬季,为解决冻损问题,他们在低温条件下为矿泉水试穿不同层数的“棉袄”,经过反复试验,总结出不同温度下的装车方案。他组织职工对车缝打胶,做好密封后,再用棉毡子和塑料布把矿泉水包裹起来,实现了矿泉水零冻损。

夏季,针对矿泉水瓶体反润的问题,他们将刚下线的矿泉水放在库内,延后一天装车,确保瓶身干燥,并随车准备一定数量的纸箱,费用由公司承担。这样做尽管增加了成本,却换来了货主信任和更多商机。

公司的老客户、农夫山泉xx长xx有限公司总经理龚顺权说:“矿泉水运输交给‘铁元’,就像进了保险柜,我们放心!”

在做好日常经营的同时,林xx带领职工不断加大物流基地软硬件投入,提升服务质量和市场信誉。2014年8月,公司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为AAA级信用企业、AAA级物流基地、全国实验物流基地。

创新模式,打造物流链条

公司组建初期,所做的是“门到站”物流服务,矿泉水运输半径大都在500公里以内。通过铁路发运到车站或中转仓库的矿泉水需经卸车、仓储、装车再配送,在途时间长、破损率高,客户时常向工厂投诉。

林xx深感旧的承运商思维、“门到站”运输已不适应市场需求。2015年,他带队到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学习,引导职工转变观念、提高技能水平,尝试创新物流模式。

他整天“泡”在农夫山泉水厂,与客户研究运输方式,最终设计出一套“门到门”全链条物流方案,对产品实行一包到底、一票结算的方式,打破了沿袭几十年的“站到站”“门到站”运输方式,实现运量和效益大幅增长。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8300万元。

2018年初,为降低物流成本,农夫山泉公司撤销了城市配送仓库,改由公路直发经销商,铁路运输受到冲击,公司运量直线下滑。

如何才能留住客户?林xx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寻找新的营销突破口。

他带队走访北京、大连、xx、哈尔滨等地30余家客户,充分开展市场调研,还多次邀请通化货运中心朝阳镇营业室、xx省宇辉地方铁路公司等负责人召开专门会议,共同研究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方法。随后,他组织实施了包装、装卸、全链条物流“三大革新”。

林xx结合实际,提出了采用集化托盘运输的方式,把整包产品直接送到客户店铺的想法。

通过这种运输方式,货物由以往的零散运输转变为用加固托盘将矿泉水进行整体包装后运输,避免了以往对整包货物进行拆分后,再逐件摆进车厢的环节,提高了装车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使装卸费用节省55%以上,同时解决了货物相互挤压、产品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受到客户的普遍欢迎。杭州农夫山泉企业总部还号召各地矿泉水涉铁业务向该公司学习。

林xx还同70余家大型经销商、560余家超市建立物流网络,采取公铁联运的方式,开展“门到门”配送服务。现在,北京和东北三省百姓饮用的农夫山泉有一半由该公司承运,50余家客户实现了“公转铁”。

2019年,公司经营收入突破1。2亿元,收入增长近20倍。成绩背后,是林xx和职工矢志不渝的拼搏和坚守。

线上营销,效益逆势上扬

今年9月9日,连续遭受台风强降雨侵袭的长xx区雨势稍减,林xx就立即驱车赶往xx市文官屯物流园与客户洽谈业务。

看着谈笑风生、眼神明亮的林xx,谁能想到他为了应对台风对矿泉水运输带来的严峻考验,已经带着干部职工错“风”备货、抢装抢卸,多方组织畅通物流链条,连续13天没睡上一个好觉了呢?

就是这股拼劲儿,让林xx带领职工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给公司经营带来的严峻挑战。

为对冲疫情带来的损失,林xx带领职工建立网上营销服务平台,开展线上营销业务,深入拓展北京、xx、大连、哈尔滨等地的新客户。他们还与农夫山泉水厂洽谈,先后同5家经销商签订了物流服务合同,预计全年可增收300万元。

今年,林xx带领团队同xx安广物流有限公司联手开发农夫山泉矿泉水公路物流总包项目,预计增收7500余万元;组织召开客户网络会议,深度对接市场,拓展华北区域6家全链条物流服务新客户,预计增收500余万元;把目标客户延伸至西北,承揽新疆砂石料物流总包业务,预计增收5000余万元。

在林xx和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公司实现了经营收入逆势增长。今年1月至8月,公司创收11072万元,较进度计划增长12。7%。

扎根深山,舍小家为大家

公司20余名职工全部是异地职工。他们每周有5天在公司,周末才能回家。公司既是他们的职场,又是他们的家。

为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林xx带领职工把涝洼甸子改建成小鱼塘,还开垦了200平方米的果园和500平方米的菜园,建设了小养殖场。荒无人烟的草甸子和涝洼地从此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林xx把公司当成孩子一样爱惜培养。看着公司发展壮大,他的心中充满欣喜。那段时间,他的眼睛熬红了,身体累瘦了,却毫不在意,但公司职工的情况,他心中都有数。

他的心里还时刻牵挂着另一些孩子——他与两名班子成员和3名贫困学生结成精准扶贫对子,经常了解孩子们的情况,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付出终有回报。在林xx的带领下,公司朝着现代物流企业的目标砥砺奋进,发展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物流龙头企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林xx心中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梦,正沿着万里铁道线一步步变为现实。

篇二:铁路无私奉献职工的事迹

陈xx

中共党员,1994年参加工作,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汉中车务段工会副主席,2016年至今被派驻xx省勉县唐家湾村任驻村第一书记,2018年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优秀个人”称号和xx局集团公司“西铁楷模”称号,2019年被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0月的秦巴腹地,青山环绕,绿水相依。在xx省勉县阜川镇唐家湾村果蔬种植产业园内,黄瓜、豇豆、西红柿长势喜人,乡亲们采摘着累累硕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产业园旁,驻村第一书记陈xx正带领铁路驻村扶贫工作队,为打井、建冷库等配套项目奔走。近几年的驻村扶贫工作,让陈xx变得皮肤黝黑、双手粗糙。他与村民们共筑致富路,助力唐家湾村跑出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村民眼里的“自家人”

距离勉县县城20公里的唐家湾村地处秦巴腹地,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却一直难以摆脱贫困。2015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达22。55%。

2016年1月,汉中车务段指挥中心副主任陈xx被选派进驻唐家湾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他带领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到百姓院坝、田间地头调研,3个月后,摸清了75户227名贫困人员情况。

贫困户祝少勇一家4口住在危房里,一下雨房子就漏。然而,当陈xx帮祝少勇家申请到几万元的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资助款时,祝少勇却连连摆手说:“不敢想,盖不起。”

“‘两不愁三保障’是国家确定的最低脱贫标准,如果这都保障不了,那还要我们来驻村扶贫干什么?”陈xx一次次带队上门,2个月后,3间砖混结构的房屋拔地而起。祝少勇85岁的母亲逢人就说:“好得很啊!幸亏铁路扶贫给我们建了新房,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扶贫不是写在纸上的数字,而是刻在心里的责任。2018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村民李彩平突发疾病,晕倒在地上。

“陈书记晓得我家的情况。”李彩平的爱人唐桂林含泪回忆道,“晚上找车不方便,他就像自家人一样,开私家车连夜把我们送到医院,要不是他,我爱人的命就没了。”

出院后,李彩平的病情虽然得到控制,但每周要透析两次,月均支出1万多元。陈xx急在心里,跑前忙后帮他们收集上报证明材料。今年4月,李彩平家成了低保户,每月能拿到低保金,看病报销比例也由80%提升到95%,大大减少了看病花销。

村民唐强国家中有三口人,自己一只眼睛患有残疾,还要照顾母亲和上初中的女儿。在他心里,陈xx就像亲大哥一样,帮他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唐强国租赁的生产车间里摆满了LED花盆、球形灯泡、USB充电灯、补水仪等电子产品所需的配件。工作台旁立着一台网络直播设备,一箱箱封装好的成品正待发货。

“初中毕业后,我就开始学电子维修。陈书记鼓励我创业,推荐我参加了勉县的创新创业大赛,还帮我开办了小型电子加工厂。”唐强国说,“等加工厂将来发展了,我就扩大规模,带着村民们一起致富。”

只有真正关心群众,才能做好群众工作。近年来,陈xx持续改善村中环境,不断引进产业项目,积极破解贫困户难题。2017年,唐家湾村顺利实现整村脱贫摘帽;截至2019年底,贫困户减少到8户1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75%,村民人均年收入由5056元增长到9400元。

“能人”眼里的引路者

盖几间新房,救助几户村民,只能解决眼下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2016年,陈xx带领驻村扶贫工作队前往汉中宁强、留坝等县观摩学习,最终形成了唐家湾村“农旅融合”“党建+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治理+产业创新”的扶贫工作思路。

陈xx和村两委班子多方考察,引进灵芝菌种植项目,成立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建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种植黑米和香米等,全力促进增收。

唐家湾村种植油菜花800多亩,加上附近村子,连片油菜花5000多亩。独具特色的油菜花海,加上木耳、香菇、蜂蜜等品质优良的农副产品,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

但在征集村民建议时,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实业经济看得见摸得着,乡村旅游太虚无缥缈!”“油菜花有啥看的?看看还能变成钱?来看的站上几分钟就走了,我们咋挣钱?”甚至有人说“搞这些项目就是白花钱”。

要想发动乡亲,就得让他们看到希望。陈xx积极争取铁路帮扶资金,协调政府投资项目,硬化道路,建设观景台,办小吃店和农家乐。不久,外地来的背包客和自驾游客人多起来,村民们也纷纷从观望中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中。

“要不是陈书记引路,我做梦也想不到办农家乐。”房子是三层小楼、背靠稻田居住的村民文新军是唐家湾的能人,也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10间客房,能同时入住20名游客,仅2017、2018两年,他家就创收6万多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年汉中油菜花节,唐家湾村作为精品观花点之一,成了网红打卡地,40位村民直接参与旅游服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村集体和村民实现增收20余万元。2019年,唐家湾村更是游人如织,收入再创30万元新高。

尝到了甜头,2019年,陈xx又带领工作队加强和承包经营商联系,督促唐家湾村果蔬种植扶贫产业园项目尽快落地。今年5月,55亩20个大棚正式投用,每天有10多名村民在园区内务工。

“大棚种植保温防雨、病虫害少,生长周期也短。”承包商邱明杰说,“陈xx选中的这个产业项目有很大的潜力,村民们掌握了种植技术,就能脱贫致富。”

思路决定出路。2019年,33户贫困户人均分红60元。今年5月,户均分红446元,全村106位70岁以上的老人人均分红50元。

村干部眼里的“实干家”

“陈xx是真的想干一番事儿。”唐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唐华军说,“他是一个实干家。”

唐华军介绍,唐家湾的农产品品质优,但以前销路一直不畅。2018年春运,陈xx在汉中站组织开展“高铁年货节”,大力宣传唐家湾,得到省内外多家媒体报道。他还利用多个销售平台,在xx、汉中铁路小区和汉中至阳平关的“慢火车”上进行展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唐家湾村交通不便,由于经费紧张,村上一直没有配备车辆,陈xx的私家车就成了村两委的“公车”,跑项目、拉物资、出售农副产品、组织外出考察……驻村以来,这辆私家车行驶近12万公里,陈xx丝毫没有怨言。

“2018年,我们组织到四川考察,带回了600多棵‘翠红李’树苗,跑了5个多小时,全靠他的私家车搬运。”唐家湾村党支部副书记文荣波说,“陈xx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唐家湾的发展。”

在唐家湾村,村干部多数不会操作电脑,遇到统计报表、制定规章等工作,他们往往会找扶贫工作队帮忙。驻村干部张珺说:“后来,陈书记就从打字、制表开始,一步步把村干部教会。”

2018年,陈xx到福建观摩学习,回来后就在田间设计了党建扶贫、文化扶贫方案,既为村民们创收,又提升村子和村民的形象。

文荣波说:“仅村口向外出租的4个大型广告牌和停车场100多个停车位,每年就能为村里增加1万多元收入。”

2016年以来,陈xx每年驻村时间都在280天以上,争取到铁路帮扶资金400余万元、地方政府各类扶持资金近千万元,实施项目20余个。在连续4年的年度综合考核中,唐家湾村在阜川镇14个行政村中名列前茅。陈xx的扶贫故事两次登上央视,多次被中央主流媒体报道,他本人被授予“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优秀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9月上旬,沿着唐家湾村新建文化广场的登山步道拾阶而上,直达半山腰处的观景平台,只见漾家河从村边蜿蜒流过,千亩稻谷金光灿烂,村中民房鳞次栉比,雾气中的村庄格外宁静、祥和、美丽。陈xx说:“能够参与到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壮举当中,是我的荣幸,更是一种使命,我会和工作队成员一起继续埋头实干,帮助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

篇三:铁路无私奉献职工的事迹

他带领职工提前介入工作的新线在联调联试中设备检测优良率居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前茅,为xx首条高铁如期开通提供了可靠保障。近5年的工长生涯,他所在的班组实现设备零故障、安全零事故。

姜xx

1979年出生,壮族,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供电段xx供电三车间技术员,获得全路优秀共产党员、xx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铁路劳动模范等荣誉。

他叫姜xx,是xx供电段xx供电三车间技术员。这些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潜心钻研供电专业技术,逐渐成长为段里的“技术大拿”,先后获得多项荣誉。

责任是一颗种子

在他心中找到一片沃土

今年41岁的姜xx出生在xx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的一个铁路家庭,父亲是一名巡道工。他的家就在铁路边上。

无论寒暑春秋,无论白天黑夜,只要轮到姜xx的父亲上班出巡,他就从不缺席、从不迟到。下大雨时踽踽而行的身影、烈日下被晒得通红的脸庞、半夜三更的敲门声,这一幕幕仿佛被时间的刻刀雕刻在姜xx的脑海里,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不曾磨灭。

从记事开始,姜xx脑海里都是父亲拿着防护旗,在线路上风里来雨里去的样子。那时,他的心被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触动了。长大后,姜xx才明白,这种东西叫作责任。它像一颗埋在姜xx心里的种子,伴随着他的成长而生根发芽长大。

2003年底,姜xx从部队退役后,毫不犹豫投身铁路事业,选择了较为辛苦的工务专业。父亲是干工务的,在他看来也算是子承父业。没想到工作一段时间后,为满足黔桂线电气化工作的需要,姜xx被分配到了供电专业。这意味着刚学会工务,他又得重新再来。不服输的热血涌了上来,姜xx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努力学习新知识。

第一次爬上15米高的电线杆,姜xx双腿是颤抖的。为克服心理恐惧,他就多爬多练。线索绑扎是电力工的必备技能,但是绑扎方式多,每种绑扎方式用途又不同。为尽快掌握这项技能,姜xx一有时间就拿着两指粗的铝绞线到电线杆上进行绑扎练习。由于频繁练习,姜xx双手磨出大大的血泡。血泡破了,铝绞线摩擦双手长出的新肉,引起钻心的痛。姜xx咬咬牙,继续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后来入职前的技能竞赛中,姜xx考出优异成绩,顺利入职xx供电段。当时有近90人参加竞赛,3人被评为优秀学员,姜xx就是其中之一。“服从组织安排,不打折扣地完成好组织安排的任务,这是我的本分和责任。”姜xx的话掷地有声。

拓荒是一种乐趣

在他手下找到一片乐园

作为一名供电新人,姜xx努力学习接触网的检修保养知识。当时,工区有3名从其他单位抽调过来的有接触网检修经验的老师傅。姜xx每天一上班就紧跟在他们身后,仔细观察他们如何处理故障,积极吸取经验,补足自身短板。

在一次故障排查中,姜xx从老师傅那里学到,平时工作中要注意留心线路两侧的环境,对有可能发展出潜在安全隐患的处所做到心里有数,一旦接触网发生故障可以快速定位故障地点。对于接触网互磨问题,课本里虽说把上面的接触网线抬高就能解决,可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还需微调吊弦线。姜xx领悟到,理论与实作是有差距的,工作中要灵活变通。

在老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姜xx凭着聪颖好学很快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在2011年xx供电段举行的技术比武中,他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因为业务过硬,姜xx不久后当上工区班长,成了名副其实的“兵头”。

2013年,xx高铁建设结出累累硕果,一批新线在当年年底开通运营。当年6月,xx供电段提前介入柳南高铁进德至水涧正线172公里高铁接触网设备安装调试工作。这是xx首条高铁线路,为做好新线提前介入工作,xx供电段向全段发出“招贤令”。

一向喜欢挑战的姜xx获悉此事后,跃跃欲试。他再三思考,看到自己所在的宜州接触网工区近两年没有因检修养护不到位导致设备故障,各项工作平稳有序,便向上级申请参加柳南高铁的提前介入工作,并获得批准。

“组织在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姜xx发自肺腑地说。他放下在普速铁路学到的一身本领,带着此前在衡阳脱产学习的高铁接触网相关业务知识,来到来宾北接触网工区担任工长,和其他7名职工在高铁领域展开新一轮的开疆拓土。

万事开头难。当时来宾北接触网工区还没建好,他们就跟施工单位一起租住在附近的民房。民房低矮,没有空调,暑天蚊虫多,他们经常被叮得满身包。其实姜xx的家就在几公里外,但为了方便与施工单位沟通、解决接触网施工问题,他与大伙儿同吃同住。

提前介入工作,主要就是把好接触网施工质量关,在高铁开通前消除隐患。每天一早,姜xx带上水和干粮走上线路,利用望远镜等辅助工具,徒步地毯式检查接触网设备,大到施工工艺,小到每一颗螺丝钉,都要全方位、无死角检查。半年时间里,工区管内近200公里线路他来回走了两遍,平时一双能穿半年的工作鞋换了4双。

磨砺是一种味道

在他口中咀嚼出一阵香甜

高铁开通后,更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接踵而至。由于柳南高铁是xx局集团公司接管的首条高铁,接触网维修养护和故障处理没有经验可借鉴,一切几乎都是由身为工长的姜xx带着班组职工慢慢摸索。

温度变化对接触网棘轮补偿装置的影响过大,是柳南高铁开通运营初期姜xx遇到的较为棘手的难题。在未达到当地最高气温时,小轮缠绕圈数已经超过4圈,超出了棘轮2。5圈的正常运行范围,存在安全隐患。为确保棘轮补偿装置正常运行,姜xx带领班组职工多次到现场观测、记录补偿装置运行时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并根据设计方案制定了2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及时处理了管内26处棘轮补偿装置的潜在隐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来宾北接触网工区管内高铁设备由于地处雷害多发区,每到雷雨季节,接触网馈线跳闸、绝缘子被击穿等情况在所难免,直接影响高铁接触网设备安全。对此,姜xx向上级申请加装避雷线,与班组职工连续鏖战16个“天窗”,对柳南高铁进德Ι场至来宾北间5。5公里避雷线试验段进行安装改造。自2015年11月改造完成后,这一雷害最多的区段至今没发生过因雷击造成的接触网馈线跳闸。

工作中,接触网设备出现的各类疑难杂症考验着姜xx;生活上,工区艰苦的条件对这个“兵头将尾”也提出了不小的要求。

来宾北接触网工区刚成立时,四处杂草丛生。为改善工区生活条件、让职工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姜xx带领大家利用业余时间清除杂草,开垦出菜地、养殖场、花园、鱼塘,很快将工区改造成瓜果遍地、鸟语花香的“和谐家园”。

由于工作繁忙、业余时间又忙着打理工区,有一段时间,姜xx数月没回3公里外的家,妻子来他工作的地方“查岗”。看着怒气冲冲的妻子,姜xx什么也没说。见此情形,工区职工拿出近几个月姜xx的跟班记录和作业票给她“审查”,并带她参观工区的花园式大院。

在“人证”“物证”面前,妻子怒气渐消,但还是对姜xx抱怨:“什么时候你把咱们家收拾收拾,搞得跟你们工区一样好,我就没意见了。”

“把工作当事业,把工区当家,把设备当亲人,这就是姜xx。”xx供电段主管高铁接触网专业管理及生产组织工作的副段长杨国栋这样评价他。

曾有人问姜xx,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值得吗?姜xx看着安全生产天数,脸上浮现出幸福的微笑。如果说磨砺有味道,那一刻,想必他尝到了世上最甜的蜜。

在姜xx全身心的付出下,来宾北接触网工区安全生产稳定,职工生活和谐。2016年,工区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火车头奖杯。

2018年,不断进取的姜xx通过干部竞聘走上技术员的岗位。在组织安排下,近两年他先后为新成立的宜州供电车间、首条开展达标线建设的柳南高铁提供技术指导,一如既往地啃最硬的骨头、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哪里最困难,就派他去哪里。只要他在那里,组织就放心!”杨国栋深有感触地说。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篇四:铁路无私奉献职工的事迹

张xx,1973年出生,中国中车xx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铝合金分厂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张xx是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多年来,技校毕业、钳工出身的他,积极学习数控维修、数控加工、可编程控制器、三维制图等技术,现已成长为中国中车xx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高铁列车制造现场的复合型技术专家。

身为高端装备制造设备的“医生”,张xx完成技术革新109项,制作工装卡具66套,撰写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72项,改进进口工装设备技术缺陷2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张xx还获得过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是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九大代表。

不能只是体力付出

而是要向世界先进技术发起挑战

张xx的父辈是铁路职工,从小在车站生活小区长大的他,对铁路有着深厚的感情。

1989年,张xx初中毕业后进入xx机车车辆厂技工学校,学习钳工专业。1992年,他进入百年老厂xx机车车辆厂工作,成为一名铁路技术工人。

刚刚参加工作的张xx穿上蓝色铁路工服,特别开心。第一个周末,他就兴冲冲地把工服穿回了家。

“没想到一进门,我妈见我这身打扮有点不高兴,问我下班了咋不换件衣服。当时正好有个亲戚来家里串门,我妈觉得我这身‘干活儿’的行头不体面。”张xx说。

事后,当时19岁的张xx对母亲说:“谁说‘工’字不出头?我把‘工’字变成‘干’字,不就出头了嘛!”

此后多年,张xx先后从事过机械钳工、工具钳工、车辆钳工等岗位工作。他踏实、刻苦,在工作中敬业、专注,努力把手中的事情干到极致,先后在省、市各类比赛上夺得4个“钳工状元”。

张xx早早认识到,新一代技术工人,不能只在某一方面拥有出众的能力,而要有多个专业的技术储备,成为复合型人才。

他开始自学铆工、焊工、电气、机械、计算机等业务知识,他爱人是电工,他就向她请教,跟着书本学画电路图。他还进修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大专课程,学习了维修电工、PLC编程、CAD设计知识。人到中年的张xx回首当年的学习时光时,依然感叹不已。

2004年,中车xx公司迎来高铁发展的新机遇。“是中国高铁的发展成就了我。”张xx坦率地说。通过考试、应聘,张xx从钳工转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专门负责大型进口设备的维修保养。

常常以“制造中心”命名的大型进口数控设备,是制造现场现实版的“机器人”。张xx是技术层面“机器人”的最高管理者。

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的每一道关键工序都要由大型数控设备来完成。为此,中车xx公司先后引进了价值3亿多元的几十台尖端数控设备。从安装到调试都是高科技,当时厂里几乎无人敢碰,都是由外国人主导。

张xx买来专业书籍,一本一本地“啃”。白天工作忙,他就晚上学,写下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

价值2000多万元的加工中心由德国技术人员负责现场安装,张xx带领工友配合安装。完成德国技术人员分配工作的同时,张xx每天观察记录德国技术人员的操作。在拼接机床主床身时,张xx发现地基打孔位置与机床安装位置不符,马上通过翻译指出问题,而德方技术人员凭经验认为安装没有问题,结果在安装时出现返工。这件小事过后,德国技术人员主动邀请他参与机床的安装调试。在60米导轨安装过程中,张xx认真分析图纸,发现其中一处缺少地脚配件,避免了又一次返工。

2008年9月,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开始在中车xx公司大批量生产。一次,用于铝合金车体大部件加工的8把专用机夹铣刀先后损坏,从国外采购来不及,外包修理没人能承接,动车组生产面临停工局面。张xx连续钻研两个通宵,将价值5万多元的刀具全部修复,车体生产恢复正常。

张xx先后排除各类复杂的数控加工设备疑难故障20余次,解决了许多外国专家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其中2项工装研制项目还申报了国家专利。

张xx说:“高铁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全新体验,我们也需要更多更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付出体力劳动,而是要勇于站在新技术的前沿,敢于向世界先进技术发起挑战。”

“工匠精神”是一种技术追求

也是一种职业态度

对张xx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的技术追求,也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

高速动车组有9大核心技术,铝合金车体制造是其中1个难题,难就难在铝合金型材的焊接技术上。2005年5月,张xx受命带领从各单位精心挑选的16名精兵强将组成铆钳班,负责研究磁悬浮列车和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技术,并在一个月内造出试验车体。

起初,由于没有铝合金车体焊接技术经验,焊接工人们明显感到原来的焊枪不那么“听话”、工件也不听使唤了,铝合金型材焊接后出现了变形、开裂等缺陷。

张xx带领全班员工反复摸索铝合金车体侧墙、端墙、车顶组装调修的组焊工艺,进行分步试验调整,从一个小小的截面开始,2米、5米、10米,再到整车的组焊拼接。

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后,他们记录积累了“变形量”“焊后调修”和“调修加热温度控制”等8种翔实数据,总结出“调整装配法”和“夹具压紧点多点支撑”的系列铝合金型材组合焊接工艺方法,保证了动车组车体的各项尺寸精度,很好地解决了焊接变形问题。这一系列技术攻关,为高速动车组批量生产找到了科学工艺技术方法。一个月后,首辆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顺利试制成功。

2008年4月11日,中车xx公司第一台国产和谐号动车组成功下线。中国用3年时间,走完了国外20多年的技术路程,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移动装备的国家之一。

那天,张xx和他的工友们站在电视机前,看着经过自己打磨制造的动车飞驰在祖国大地上,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

如今,中车xx公司已经累计生产和谐号、复兴号等各种型号的高速动车组700多列,总计5000多辆。从当初试制的第一辆铝合金车体开始,张xx所在的铝合金厂就做到了动车组车体制造质量“零缺陷”,为搭建中国中车谱系化、标准化动车组产品技术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每当有新车型试制时,他的“金蓝领”工作室每名成员都会负责一个关键部位,并根据生产实际,向设计部门反馈改进优化意见。

今年是张xx进入中车xx公司的第28个年头。当年技校毕业的毛头小伙,已在时光的砥砺中成长为机械钳工和数控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中国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享誉全国的“金蓝领”工人。最让张xx感到自豪的是,2012年中车xx公司为德国西门子公司批量制造了高速列车铝合金车体大部件,实现了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产品从引进到出口的华丽转身。

制造业中机器人时代到来

新一代技术工人有了全新定位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用匠心铸就高质量,这是张xx等中国中车高铁技术工人身上的共同特质。

自2006年中车xx公司铝合金厂开始生产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以来,数控焊接和手工焊接后形成的焊缝一直需要打磨工手工打磨。2017年,中车xx公司提出智能制造方案,在张xx领衔的“金蓝领”工作室努力下,机器人打磨开始替代手工打磨。

“现在我们技术攻关基本上都依靠机器人,这也是今后高速动车组生产全面实现‘智能制造’的突破点。”张xx说,“经过两年的摸索、全面推广用机器人代替手工打磨车体,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车体制造生产线已经投入使用。”

张xx深知个人力量的有限,只有更多的员工掌握新技术,才能使企业跟上技术发展步伐。在工作室里,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企业好比一列高速动车组,只有所有车厢的动力同时启动,整趟列车才能跑出高速度。”因此,张xx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带动和培养大家共同提高,成了公司最早的“金牌工序”。

这些年,张xx在实践中研究出不少“绝活儿”,他都一一记录在本子上,积累了十多万字的工作日志。他毫无保留地把工作日志借给工友们看,还经常组织召开班组攻关讨论会、绝招演示会,通过“教学练比”等现场技能切磋活动,促使员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制造高速动车组是数万名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只不过我站在荣誉前,他们站在荣誉后,我觉得他们应该获得更多掌声。”张xx说得很实在。

如今,张xx正忙着带领团队研究和推广铝合金车体“智能制造”新模式,让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车体制造技术再进一步深入到所有工序。

张xx带领工作室成员每年至少培养3名以上技术尖子,每年完成技术创新100余项,完成培训500多人次。在实践中创造的不少“独家秘籍”,他都一一记录下来,陆续分享给工友们。

张xx在担任铆钳班班长时,铆钳班的16名员工已全部成长为各关键工序独当一面的人才。其中有4名员工被任命为工段长,9人到其他班组担任了班长,2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以张xx名字命名的“张xx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全国劳模创新示范工作室”。

作为“高铁工匠”的代表,面对未来,张xx说:“我们要掌握更多新技术、新本领,制造出速度更快、质量更好、乘坐更舒适、更加经济安全的高速动车组,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用中国高铁连接世界、造福人类!”

篇五:铁路无私奉献职工的事迹

罗xx

中共党员,现任xx工务机械段焊轨车间工艺技术员。2011年参加工作,2018年入选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焊轨基地巡查组专家成员,先后获得xx省五一劳动奖章、全路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等荣誉。

处暑过后的中原大地秋雨阵阵,清凉舒爽。8月24日,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工务机械段焊轨车间机器轰鸣,两条生产线正在加紧焊接长钢轨。

在焊机控制室内,罗xx计算后定下了一组焊接参数。一会儿,两根百米长的钢轨母材通过滚道线被先后推进焊机中,夹持、对准、点火……130秒后,两根钢轨紧密连接到一起,完美实现无缝钢轨焊接的工艺标准。

千锤百炼:0。2毫米的追求

“我们乘坐高铁列车时,听不到一点儿‘咣当’声,这就是0。2毫米的功效。”第一天到焊轨车间上班,“0。2毫米”就镌刻在了罗xx的脑海里。

2011年,罗xx从内蒙古工业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后,来到铁路工作。当时,xx局集团公司从国外引进一批无缝钢轨焊接设备,迫切需要焊接方面的人才。xx工务机械段安排时任焊轨车间主任的王海军担任罗xx的师傅,教授他无缝钢轨的焊接工艺。

焊轨车间的工作就是将100米长的钢轨焊接连成500米长的钢轨,提供给高铁建设现场。工作人员要对钢轨母材进行几何尺寸测量、表面伤损检测、除湿、除锈、选配轨、焊接、焊筋整形、焊后热处理、时效处理、精矫直、精磨、探伤检验、接头平直度检测、成品入库14道关键生产工序,需要使用10余台设备。

王海军安排罗xx从熟悉焊接设备开始。而这些设备的说明书只有英文、德文两个版本,师傅看不懂,罗xx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罗xx虽然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时常令他挠头。他自费购买了电子英语词典,遇到不懂的词就搜索查看,不懂的地方认真做笔记,白天到现场结合设备再去求证。

学习中,罗xx很快认识到,翻译需要掌握大量专业知识。于是,他又买来《材料力学》《焊接工艺学》等专业书籍。学习越深入,翻译起来越顺畅,他越觉得无缝钢轨焊接复杂又微妙。

那段时间,罗xx被这种微妙的感觉深深吸引,常常学得如痴如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他爱人打电话让他回家时顺道买些菜。结果,他只想着学习的事情,将买菜忘得一干二净。

2015年5月,罗xx走上工艺技术员岗位,开始学习焊接工艺。一个误差不超过0。2毫米内实外美的焊头,需要焊机电流、电压、力值等120个参数的完美匹配。这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和科学缜密的总结。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师傅送给他一本记录各种检测数据和检测心得的笔记本。“那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诊断疑难杂症的秘方。师傅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我。”初到新岗位,罗xx1个多月没回家,吃住在车间,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经常是优化调整好一组可行性数据,就赶快交给其他人焊接、落锤试验。根据试验情况,分析比对后,他再优化调整参数。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在落锤试验现场记者看到,一块重达1吨的铁锤,从5。2米的高度落下锤击钢轨焊头。“哐!当、当、当……”几声钝响后,焊头只是轻微弯曲并未断裂。“这说明前期的参数和工艺没有问题。如果有断裂迹象,就要重新调整参数。”罗xx解释说。

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罗xx调整试验了100多组参数,落锤实验了500多个焊头,摸索总结出了“三看”判断法,即通过看断口、看硬度、看波形,找准问题根源。这为他日后成长为一名优秀工艺技术员打下了坚实基础。

千回百折:4。8万个零缺陷接头

“遇到焊接难题,我们都找罗xx。”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这句话。

2018年,郑渝高铁郑襄段建设进入攻坚阶段,钢轨供应十分紧张。但就在紧要关头,有一批钢轨焊接出现了质量问题。延期出厂,就会影响高铁建设的整体工期。xx局集团公司邀请有关专家到场诊断,并试验了多次,结果仍然达不到出厂标准。

眼看这批钢轨最后交付的期限一天天临近,罗xx心里十分着急。查阅资料,分析钢轨母材的元素成分、导电性能、结构硬度……经过近2个月的苦思冥想,罗xx最终打破思维定式,创造性地提出了极值焊接的解决方案。

“我发现这批钢轨母材有几种杂质的含量同时达到极限值,这种情况很少见。”讲到这里,罗xx眉开眼笑地说,“最无助的时候,我想起师傅说过的‘焊接是技术,更是艺术’的话语。我就突发奇想,突破既有的理论限制,超极值设定参数,通过过烧熔解钢轨母材中的杂质,进而改善焊接质量。”

那段时间,罗xx又开启了24小时连轴转的节奏,每天焊接20多个焊头进行落锤试验,一个参数一个参数地调,一个焊头一个焊头地试,终于解决了焊头质量不达标问题,按期完成了钢轨交付任务,为确保郑渝高铁郑襄段如期开通贡献了力量。

钢轨焊接质量是确保高速列车安全平稳运行的关键。作为工艺技术员,罗xx认为自己更像是一名做“接骨手术”的“焊轨医生”,除了确定正确的诊断治疗方案外,“手术”细节的把控与力度的掌握尤为重要。他认为这就是“工艺”。为此,他牵头组织细化了14道生产工序操作流程,编制了18部作业指导书、明确了59项岗位职责。

“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负责,下道工序为上道工序把关。”如今,这一工作理念已成为他们生产一个个完美接头的利器。在车间,记者看到,钢轨焊接完成后,作业人员操作打码机,在接头附近刻下了具有可追溯性的“身份证”。罗xx告诉记者,“身份证”上记录着钢轨的材质、出厂日期、生产编号等内容。

自从罗xx走上工艺技术员岗位后,焊轨车间已累计焊接无缝钢轨3000公里,取得了4。8万个焊头质量零缺陷的骄人业绩。2018年、2019年,车间根据他提供的技术参数焊接的钢轨接头参加全路“落锤试验”比拼,取得了全部合格的优异成绩。

千思万虑:170余项技术难题

在车间气势恢宏的成品台上,一排排质量合格的500米长钢轨整齐地叠放着。一台台橘红色的龙门吊成列排开,步调一致地缓缓移动,将吊起的长钢轨装卸到专门运输长钢轨的车辆上。这些长钢轨将被送到高铁建设现场。

其实,把不同钢厂、不同轨种、不同交货状态的钢轨母材混合焊接,一直都是无缝钢轨焊接的技术难题。

2016年,罗xx盯上了这块“硬骨头”。他翻阅大量资料,反复研究试验,先是摸清了当前生产的大部分钢轨母材的分子结构差异。随后,他又大胆创新,尝试正交循环法对钢轨进行混合试焊。经过无数次试焊,上百项数据分析,数十次试验检测,他成功破解了这道技术难题,大幅提高了高铁线路无缝钢轨的焊接质量和效率。

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更远。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焊接工艺技术,他把自己近年来的所学、所思、所悟全部转化成文字,相继在《铁道工务》等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了《关于钢轨闪光焊接接头探伤问题浅析》等4篇学术论文。这也吸引了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焊轨基地巡查组的注意。2018年,他正式成为其中的专家成员。

吸纳一批在焊接技术、电路设计、计算机编程等方面有专业特长的青年职工后,罗xx组建成立了焊轨车间青仝创新工作室。解决钢轨运输伤损的方案在xx局集团公司第三届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中获奖。

参加工作以来,罗xx破解焊轨技术难题170余项,先后参与完成了“焊缝热处理降噪及电磁辐射防治技术装置研究”“CX330型激光除锈机器人研发”等10多项技术攻关项目。其中,罗xx参与研究的“高速铁路焊轨基地系统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铁路无私奉献职工的事迹范文5篇】相关推荐文章:

安全生产职工演讲稿范文三篇

2022安全出行铁路相伴观后感精选范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