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个案护理名词解释(优质8篇)

2023年个案护理名词解释(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2 09:58:13
2023年个案护理名词解释(优质8篇)
时间:2023-09-12 09:58:13     小编:笔砚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个案护理名词解释篇一

“三基”的内涵:是指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和基本能力。基层组织是指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政权组织、人民团体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等各类基层组织。基础工作是指各级各类单位履行职能必须做好的最基本工作和内部基础性管理。基本能力是指各类工作人员胜任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三基”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加强“三基”建设的重要意义:“三基”建设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前提,是落实目标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夯实执政之基的必然要求,对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建立职能清晰、管理精细、权责明确、高效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成为信念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合格建设者,为推进平安“四个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工作基础和能力支撑。

“三基”建设的基本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指导;坚持上下联动、标本兼治;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典型带动、示范引领。

加强“三基”建设的目标任务:通过加强“三基”建设,基层组织全面加强、基础工作全面进步、基本能力全面提升,为推进青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三基”建设“两年见成效、七年大变样”:利用两年时间,集中解决一批“三基”方面的突出问题,使基层组织得到明显加强,基础工作得到明显进步,基本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全县“三基”建设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效。在经过五年努力,到2020年,在更高起点上、更高水平上深化“三基”建设。重视基层、大抓基层蔚然成风,“三基”建设实施规范化、常态化,对全局工作支撑作用更加显现。

织建设水平;四是选优配强基层组织负责人;五是稳定和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六是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

打牢基础工作的主要措施:基础工作是一个单位和部门履行职能的基本支撑,直接关系到各项任务推进与落实的质量和成效。一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二是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三是规范基层组织职能;四是改进行业系统的指导和管理;五是持续整治作风问题;六是形成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七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提升基本能力的主要措施:提升干部职工的基本能力是有效履行岗位职责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固长板与补短板相统一,大力加强干部职工基本能力建设,整体提升干部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强化思想教育引导;二是建立基本能力准入机制;三是激发竞争择优内生动力;四是加强基本能力精准培训;五是注重基本能力实践锻炼;六是实施全员学习行动。

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制度:乡镇党委、机关党(工)委在向县委对上述职接受评价的同时,一并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对下述职接受评议。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向乡镇党委述职,接受党员群众评议。

乡镇干部“三夜”工作制度:推行乡镇干部夜学、夜议、夜谈工作制度,引导乡镇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群众观念、增进群众感情,密切党群关系。夜学帮充电,进一步增强干部能力和素质;夜议解难题,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 的突出问题;夜谈促发展,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村民事务代办制:按照定人、定点、定时、定责的原则,实行村“两委”成员轮流坐班制,设立村级事务代办点,负责接待村民来访,办理相关村级事务,解决“人难找、事难办”的问题。

“双重管理、双向服务”活动 :机关单位在职党员既服务单位工作、接受所在单位党组织的管理,又服务社区、接受所居住社区党组织的管理,组织在职党员在“七小时之外”到社区报到,在社区亮身份,服务居民群众,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推动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

“一线工作法”:各级机关单位制定推行“一线工作法”实施方案,推动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

“全科型”乡镇干部队伍 :加强乡镇干部全科业务培训,帮助乡镇干部熟练掌握规划建设、法律法规、社会管理、产业发展等工作实用技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增收致富、化解矛盾纠纷和做好群众工作,提升党性修养和思想境界、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工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开展多岗位锻炼活动,通过定期轮岗、兼职、顶岗、挂职等方式,让乡镇干部经历多岗位锻炼,提高乡镇干部的综合能力。深化乡镇干部分片驻村工作制度,推动乡镇干部进村入户,替群众办理事情,给群众讲解政策,帮助群众调解纠纷,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个案护理名词解释篇二

1.“三基”:是指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和基本能力。基层组织是指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政权组织、群团组织和自治组织等各类基层组织。基础工作是指各级各类单位履行职能需要做好的最基本工作和内部基础性管理。基本能力是指各类人员胜任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

2.“双联三派”:即领导干部、职能部门联点,选派专门工作组、“第一书记”和党建工作指导员。

3.“一岗双责”:即一个领导干部既要对所在岗位应当承担的具体业务工作负责,又要对所在岗位应当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负责。

4.“双推双选”:即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先由“群众推、党员推”选出优秀村民,再从优秀村民中培养选拔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干部的工作制度。

5.“12345”工作法:目标上落实1个调控、职责上强化2个管理(实行责任管理、实行目标管理)、方法上实行3个帮带(党员帮带、群团帮带、组织帮带)、程序上严把4个关口(严把入口关、考察关、民主关、透明关)、教育上注重5个培养(理论培养、联系培养、推优培养、帮带培养、实践培养)。

6.“五大培训”工程: 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干部、大学生“村官”、新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党员教育。

7.“十百千”工程:重点建设10个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培养100名党员“双带标兵”、对1000名党员实施创业就业技能培训。

个案护理名词解释篇三

1.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肺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和(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动脉氧分压低于60mmhg和(或)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指具有气流阻塞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

3. 慢性支气管炎: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炎症。表现为咳嗽、咳痰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患。

4. 心力衰竭:因心肌收缩力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不能将静脉回流血量充分排出心脏,造成静脉系统淤血和动脉系统灌注量不足而出现的综合征。

5.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一种继发的以急性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为特征的综合征。

6. 肺性脑病:二氧化碳正常值的两倍以上而出现的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

7. 高血压危象:指高血压病人在短期内血压明显升高并出现头痛、躁动、心悸、多汗、恶心呕吐,面色潮红或苍白,视力模糊等征象,血压高达260/120mmhg。

8. 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和激动次序出现异常。

9. 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性的缺血与缺氧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10. 心悸:病人自觉心跳或心慌伴有心前区不适的主管感觉,自述心跳加速或停跳感。

11. 阿-斯综合征:指因心排血量骤减、中断或严重低血压而引起的一过性脑缺血缺氧。

12.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在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

13.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和胆道等部位疾病引起的出血。

14. 肝硬化:慢性进行性肝病引起的病理上以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使肝脏变形变硬。

15. 白血病: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克隆性恶性疾病,其特征为造血细胞数量和质量改变。

16. 早搏:(期前收缩):指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过早发出冲动引起心脏搏动。

17. 心电—机械分离:心肌完全停止收缩,心脏无搏出,心电图上有间断、宽而畸形qrs波。

18. 交替脉:脉搏一强一弱交替出现而节律正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是左心衰的重要征象。

19. 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急促有力。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甲亢。

20. 腹外疝:腹腔内脏器和组织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

21. 休克:机体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流不足和细胞代谢紊乱、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病理生理综合征。

22. 脑疝:部分脑组织被挤入颅内生理腔隙,压迫中枢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23. 嗜睡:病人处于病理睡眠状态,可被唤醒,醒后可保持短期觉醒状态,但反应迟钝,一旦刺激去除又迅速入睡。

24. 意识模糊:病人保持基本应答和简单精神活动,但又定向力障碍和思维、语言不连贯的表现。

25. 心源性呼吸困难:各种原因的心脏病发生左心衰时病人自觉呼吸时空气不足。

26. 谵妄:兴奋性增高的为主的意识模糊,伴有知觉障碍。

27. 多发伤:同一解剖部位或脏器有两处以上损伤。

28. 复合伤:指有两种以上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体造成的伤害。

29. 流产:凡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公斤而终止者。

30. 异位妊娠:受精卵在宫腔以外着床发育。

31. 妊高症:指妊娠20周以后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三大症候群。严重时可出现抽搐、头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1)2017年09月28日 星期日 17:141.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3. 健康:who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 社会学健康观:从个体的社会性角度来反映生命活动的客观性及其本质规律,指出健康是一个人具有正常的社会角色功能,具有执行其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最佳活动状态,它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的不同层次水平,包括健康平衡和健康潜能两个重要方面。

5. 护理: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护理常用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个案护理名词解释篇四

护理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联系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韩德森护理定义:护士的主要职能是帮助病人或健康人进行有益于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安宁的活动。

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临床治疗综合模式与治疗程序,计划提供的治疗项目,相应的治疗结果,以及完成这些工作的进表。

生存质量:是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他生存的标准、理想和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对他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满意程度。

健康行为:指个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

角色行为强化:不仅接受“患病” 角色,安于患者角色,同时过分寻求他人帮助,依赖性增强。

成长:个体在生理量性增长。如身高,体重及年龄等。

发展:个体随年龄增长及与环境间的互动而产生的身心变化过程。是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测的改变,是学习的结果,成熟的象征。包括生理,理,社会方面的适应及改变。

生长:指生物体或细胞从小到大的增殖过程。可表现为数量增多、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成熟:指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个体内部生长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达到生理和心理、功能与能力的比较完备的状态。

应激源:是指那些能引起应激的各种刺激物,包括内源性应激源和外源性应激源。

应激:是指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及心理紧张性状态的过程。

全身适应综合征:认为是人体对应激所做出的全身性、紧张性、非特异性、防御性的生理反应,称之为全身适应综合征。

应激反应:是人体对应激产生的反应,无论何种类型的应激源引起,都会导致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应对:是指处理问题和情境,或成功地与问题和情境抗争.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及生存的需要,通过一定的交往媒介与他人建立及发展起来的`,以心理关系为主的种显在的社会关系。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自己及人际关系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的推测与判断过程,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等一列的心理活动过程。

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近以建立感情的过程。

首因效应:指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近因效应:指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晕轮效应: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印象后,依次来推测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社会固定印象:某个社会文化环境对某一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看法。

是评价及衡量人际关系的基本指标。

护患关系:护患双方在相互尊重并接受彼此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在相互学习和促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即指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

类语言:是伴随沟通所产生的声音,音质、音域及音调的控制、嘴形的控制,发音的清浊、节奏、共鸣、语速、语调、语气等的使用。

非语言沟通:是指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

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流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治疗性会谈:是护患双方围绕与病人健康有关的内容进行的有目的性的工作会谈。

体语:指人体运动所表达的信息,包括人的仪表、面部表情、目光接触、姿态、手势、触摸等。

评判性思维:评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情景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推,作出合理的判断,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能够正确进行取舍。

决策:是对不确定的问题 , 通过一些定量分析方法 , 从众多备择方案中选定最 优方案的过程。决策的基本含义有两层 : 一是备选答案是多的 , 二是通过选择消除不 确定性状态。 临床护理决策:指护士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对面临的现象或问题,从所拟定的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做出决断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护理学常见100条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个案护理名词解释篇五

1.治疗饮食:是指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生理病理情况,适当调整食物的成分和质地,以适应病情的需要,达到治疗和辅助治疗的目的。

2.试验饮食:是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短期内调整患者的饮食内容,以协助诊断疾病和提高实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管饲饮食:指对于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经胃肠插入导管,给患者提供必需的食物或营养液、水及药物的方法。

4.排泄:人体摄取食物、液体经新陈代谢所产生的代谢产物排除体外的过程。

5.多尿: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者为多尿,常见于大量饮水及妊娠。

6.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者为少尿,多见于心脏、肾脏、肝脏衰竭和休克患者。

7.无尿或闭尿:24小时尿量小于100ml或12小时内无尿或闭尿,见于严重休克和急性肾衰竭患者。

8.尿频: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常由膀胱炎症或机械性刺激引起。

9.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由于膀胱神经传导受阻或神经功能受损,使膀胱括约肌失去作用。

10.尿潴留: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除,党尿潴留时,膀胱容积可增至3000~4000ml,膀胱高度膨胀可至脐部。

11.导尿术: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技术。

12.便秘:是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

13.排便嵌塞:指粪便持久滞留在直肠内,坚硬不能排出,常见于难以缓解的慢性便秘者。

14.腹泻:指正常排便形态改变,频繁排出松散稀薄的粪便甚至水样便。

15.排便失禁: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的控制不自主地排便。

16.肠胀气:指肠道内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肠壁牵张膨胀。

17.排道改道:是指因为疾病治疗的需要,将肠道的一部分处置于腹部表面,在腹壁建立暂时性或永久性的人工造口,以排泄粪便,也称人造肛-门。

18.灌肠术:是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直肠灌入结肠的技术,以帮助患者清洁肠 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到达确定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19.静脉输液:是将一定量的各种那个无菌溶液和药物直接注入静脉内的治疗方法。

20.晶体溶液:溶液中直径小于1nm的溶质分子或离子,称为晶体,由晶体和水形成的溶液称为晶体溶液。

21.胶体溶液:溶液中直径介于1~100nm的溶质分子称为胶体,由胶体和水以氢键形式形成的溶液称为胶体溶液。

22.点滴系数:在输液速度计算中,每毫升溶液的滴数称为的该输液器的点滴系数。

23.静脉输液危象:是在静脉输液时,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致使患者出现休克样反应称为静脉输液危象。

24.静脉炎:在输液操作过程中,违反无菌操作,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5.输液反应:是指由静脉以及胃肠以外的其他途径注入机体内的大剂量注射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26.输液微粒:是指静脉输入的药液在生产或临床使用过程中经各种途径所污染的不溶性微小颗粒杂质,其直径主要在1~25um之间。

27.静脉输血:是指将人类本身所拥有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如血浆、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通过静脉输入患者体内,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8.全血:是从人身体中直接采集得到的混合了一定比例抗凝剂的血液。

29.溶血反应:是受血者或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溶解,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30.病情观察:是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工作中,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或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取患者有关健康问题的信息,并对病情做出综合判断的过程。

31.心肺复苏:是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跳呼吸停止患者采取最基本的维持人工循环和通气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32.洗胃术:是将胃管由口腔或鼻腔插入胃内,反复灌入一定量溶液以达到冲洗并排除胃内容物目的的一种技术。

33.人工呼吸器:是通过人工或机械装置产生通气,辅助或取代患者自主呼吸,到达增加通气量,改善换气功能,减轻呼吸机做功的目的。

34.临终:又称濒死,是指由于各种疾病或损伤而造成人体主要器官功能趋于衰竭,经积极治疗后仍无生存希望,各种迹象显示生命活动即将终结的状态。

35.临终关怀:是一种照护方案,与医生或社区中的巡回医护协会互相配合,以照料为中心,为垂死的病人(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及家属提供缓和性和支持性的照顾。

36.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或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停止救治或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的过程。

《基础护理名词解释大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个案护理名词解释篇六

1急救护理学:是以现代医学、护理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以及危重病人抢救与护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病人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包括呼救、现场初步复苏、途中监护和安全运送。

3.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是以救治急危重症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组织形式,是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重要部分,也是收治危重病人的主要场所之一。

4.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由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5.院前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的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

6.急诊分诊:是指快速对急诊病人进行分类以确定治疗或进一步处理的优先次序的过程。

7.成批伤:是指同一致伤因素,引起三人以上同时致伤或中毒。

8.二级分诊:通过收集更多的细节信息,测量客观生命体征和相关检查来评估那些看起来较稳定的病人。

9.三级分诊:是指病人在等候就诊时监测病人的情况,当有证据显示病人的病情改变时重新进行分诊。

10.发热: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由致热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

11.弛张热:是指体温高低不等,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常超过1℃,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

12.间歇热:是指体温突然上升后持续几小时又突然下降至正常,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日后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

13.回归热:是指体温突然升高,可达39度以上,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性地交替出现,也称再发热。

14.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是高级神经活动高度抑制的表现。临床昏迷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

15.咯血: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16.抽搐:是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强烈收缩,发作形式可以是强直性、阵挛性和混合性等多种形式,临床上具有突然发作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17.腹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腹腔内脏器的病变而表现为腹部的疼痛。

18.心肺脑复苏:是指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和保护与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是临床医学尤其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死亡,在瞬间发生或在产生症状后一小时内发生,病人可以有或没有已知存在的心脏疾病,但死亡的发生或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必须是不可预知的。

20.心肺复苏:是基础生命支持的主要内容,是指用人工的办法帮助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尽快建立呼吸与循环,从而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氧供应,为进一步挽救病人的生命打下基础。

21.生有链:由早期通知急救系统,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给予高级心脏生命支持组成。

心理学,还涉及如地震学,气象学,军事学等有关学科,是一门与急救医学密切相而又有显著区别的综合性医学学科。

23.灾难救援护理:指应用灾难护理学特有的知识和技能,在与其他专业领域开展合作的基础上,为减轻灾难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危害而开展的护理相关活动。

24.休克:是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后发生的,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降低和机体真毛细血管网内严重灌注衰竭为特征,并导致各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5.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

26.过敏性休克:是指外界一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累及多脏器的症候群。

27.心源性休克:是由于严重的心脏泵功能障碍,心排出量急剧降低,不能满足器官和组织代谢的需要,而发生周围循环衰竭和严重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28.等渗性脱水:又称混合性脱水,即水与电解质成比例地丢失,因而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外科病人最易发生此种脱水。

29.低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又称缺盐性脱水,以电解质的丧失为主。与失水相比,电解质的丧失较多,因而细胞 渗透压低于正常。

《急救护理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个案护理名词解释篇七

假设:假设指对已确立的研究问题,提出一个预期性的结果或暂时的答案,是研究者通过仔细周密的思考,根据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归纳推理,对要进行研究的问题做出一种因果关系的预测。

依变量:是指科研的目的它随自变量改变的影响而改变,也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外变量:外变量指某些能干扰研究结果的因素,在科研设计中应尽量排除。设立对照组能达到排除外变量的作用。

总体:是指性质相同的符合研究要求的所有观察单位的该项变量值的全体 样本:研究工作中的研究对象称为样本。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也叫几率 抽样误差: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相差 假设:指对已确定的研究问题,提出一个预期的结果或暂时的答案是研究者通过仔细周密的思考,根据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归纳推理,对要进行研究的问题作出一种因果关系的预测 假设检验(显著性检验):就是应用统计学的原理由样本之间的差别去推断样本所代表的总体之间是否由差别的一种重要推断方法 率:指某种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实际发生的观察单位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观察单位数之比,用来说明某种现象发生的频率大小或强度 摘要:是论文内容高度概括的简短陈述,它使编辑和读者能够迅速和准确的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档案: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所形成的应归档案保存的科技文件资料

零次文献:指的形成一次文献之前的信息、知识、情报

计量资料:用测量方法获得数据,对各观察单位用定量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这类资料一般有度量衡等单位,如病人血压、体重、尿量、身高等。

文献检索:是以科学的方法,利用专门的工具迅速、准确、完整地查找所需文献的过程,他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人员在进行科研时应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计数资料:将全体观察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再分别清点各组中观察单位的个数,这样得到的数据资料,就是计数资料。

情报:是针对一定对象的需要而传递有参考价值的新信息和新知识。《im》: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简称im)于1879年创刊,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简称nlm)编辑出版,它是世界著名的题录式医学文献检索工具,是医护科技人员需要掌握的工具之一。

引言:就是文章的前言部分。要说明文章的立题依据和综述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或定义和讨论范围,并介绍综述的有关护理问题的目前现状、存在问题争论的焦点和发展趋势等。综述:综述论文,是对护理文献资料的综合评述,作者将多篇相关文献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分析和评价,加上自己的观点而写成的学术论文。发展研究:是运用已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成果发展新材料、新产品、新设计、新方法,或者对现有的材料、设备、方法进行本质上的、原理方面的改善而进行的系统创造性活动。

预实验:预实验也称实验研究,即在正式开始研究工作前先做的一些小规模试验,目的是为检查课题设计中有无需要修正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熟悉和摸清研究条件,一般都是在大规模或大样本的研究前及研究生开题报告前,需要进行预实验。

研究计划:是指按预定的研究目标,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通过预测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过程做出的全面安排。随机分组:是按机遇原则进行分组,使每个受试对象都有等同机会被抽取进入实验组或对照组,目的是排除干扰因素,使所有干扰因素能均匀分到实验组或对照组内,这样可使研究结果不受研究者主观因素或其他方面误差的影响,并使所抽取样本能够代表整体。

变量:是指研究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因素。变量是可以观察到或测量出来的。在研究工作中变量可分为自变量、依变量和外变量等。参考文献:是指文章最后列出的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目录,它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变异:即使是同质的事物个个体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各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引文:是论文正文中引用抄录文献的部分,在该段文字最后句号的右上方标注一个方括号角码内用一个阿拉伯数字说明引文出处,该数字要与文后参考文献列出的文献序号相对应。自身对照:是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数据来自同一样本。假设检验(显著性检验):就是应用统计学的原理由样本间的差别去推断样本所代表的总体之间是否有差别的一个重要方法。护理研究:研究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反复探索护理领域的问题,并用以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践的过程。也可以说,护理研究是通过有系统地研究或评价护理问题,并通过研究,改进护理工作和提高对病人的护理。假设:假设是指对已确立的研究问题提出一个预期性的结果或暂时的答案,需通过试验来证实或否定。

摘要:是文章的内容提要,也是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用最扼要的文字概括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步骤和方法、结果、主要数据及统计学分析、主要论点等。

关键词:是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单词、词组或短语,以便于读者了解论文主题,帮助迅速查到文献。引文:是论文正文中引用抄录文献的部分,在该段文字最后句号的右上方标注一个方括号角码,内用一个阿拉伯数字说明引文出处,该数字要与文后参考文献列出的文献序号相对应。研究课题:是为了解决一个相对单一并且独立的科学技术问题而确定的研究题目。其特点是,研究目标单一,规模比较小,经费使用较少,‘研究周期较短。研究项目是为了解决一个由若干研究课题组成的、彼此之间有内在联系的、比较复杂而且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技术问题而确立的研究题目。

三次文献是科技人员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阅读、分析,选择具有实质意义的文献,进行系统地整理和推理、概括、论述而写成的。

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或信息的一切裁体。其中,知识或信息是文献的实质内容;载体是文献的外部形态;记录是两者的联系物,是文献的基本特点。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研究是通过系统地、有控制地收集资料、反复地探索未知、客观地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活动,是一种有系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能从中获得客观规律和产生新知识,进而阐明实践与理论间的关系。实验,是指用物质的手段来主动控制和改造研究对象,从而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的知识。

抽样误差---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相差

42.随机---就是按机遇原则来进行分组,使每个受试者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进入实验组或对照组,目的是排除干扰因素,使所有干扰因素能均匀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内,这样可使研究结果不受研究者主观因素或其他方面误差的影响,并使所抽取样本能够代表总体。

2.问卷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来寻找和收集资料常有访谈和问卷或填表格等方式,调查所获资料是直接从研究对象处得到 3.引言:就是文章的前言部分。要说明文章的立题依据和综述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或定义和讨论范围,并介绍综述的有关护理问题的目前现状、存在问题争论的焦点和发展趋势等。

44.计数资料:将全体观察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再分别清点各组中观察单位的个数,这样得到的数据资料,就是计数资料。

3.综述:综述论文,是对护理文献资料的综合评述,作者将多篇相关文献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分析和评价,加上自己的观点而写成的学术论文。

4.发展研究:是运用已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成果发展新材料、新产品、新设计、新方法,或者对现有的材料、设备、方法进行本质上的、原理方面的改善而进行的系统创造性活动。

5.研究计划:是指按预定的研究目标,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通过预测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过程做出的全面安排。

42.随机分组:是按机遇原则进行分组,使每个受试对象都有等同机会被抽取进入实验组或对照组,目的是排除干扰因素,使所有干扰因素能均匀分到实验组或对照组内,这样可使研究结果不受研究者主观因素或其他方面误差的影响,并使所抽取样本能够代表整体。

43.变量:是指研究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因素。变量是可以观察到或测量出来的。在研究工作中变量可分为自变量、依变量和外变量等。

44.护理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反复探索护理领域的问题,并用以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 45.参考文献:是指文章最后列出的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目录,它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1.参考文献:是指文章最后列出的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目录,它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4.效度: 是指某一研究工具能真正反映它所期望研究的概念的程度

42.计量资料:用测量方法获得数据,对各观察单位用定量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这类资料一般有度量衡等单位,如病人血压、体重、尿量、身高等。

43.引文:是论文正文中引用抄录文献的部分,在该段文字最后句号的右上方标注一个方括号角码内用一个阿拉伯数字说明引文出处,该数字要与文后参考文献列出的文献序号相对应。

41.假设:假设指对已确立的研究问题,提出一个预期性的结果或暂时的答案,是研究者通过仔细周密的思考,根据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归纳推理,对要进行研究的问题做出一种因果关系的预测。

42.信息: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状态及特征的反映,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运动状态和特征会产生不同的信息 43.自身对照:是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数据来自同一样本。

45.假设检验(显著性检验):就是应用统计学的原理由样本间的差别去推断样本所代表的总体之间是否有差别的一个重要方法。

个案护理名词解释篇八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医院:是对特定的人群进行防病治病的场所,是专业人员在以治疗为目的的前提下创造的一个适合患者恢复身心健康的环境。(治疗性环境)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彼此为寻求卯足某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关心。

入院护理:是指患者经门诊或急诊医生诊查后,因病情需要住院做进一步观察、检查和治疗时,经诊查医生建议并签发住院证后,由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一系列护理工作。

人体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维持和掌握身体的平衡,以及人体由一种姿势转换为另一种姿势时身体如何有效协调的一门科学。

舒适:是指个体身心处于轻松自在、满意、无忧虑、无疼痛的健康、安宁状态时的一种自我感觉。也是患者最希望能能通过护理得到满足的基本需要之一。

不舒适:是指个体身心不健全或有缺陷,生理、心理需求不能全部满足,厚着周围环境有不良刺激,身体出现病理改变,身心负荷国中的一种自我感觉。

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疼痛: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种那个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疼痛阈:个体所能感受到的最小疼痛。

疼痛耐受力:个体所能忍受的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休息:指通过改变当前的活动方式,使身心放松,处于一种没有紧张和焦虑的松弛状态。 睡眠:一种周期发生的知觉的特殊状态,由不同时相组成,对周围环境可相对的不做出反应。 昼夜性节律:指人体根据内在的生物性规律,在24小时内规律的运行它的活动,相当于一个人的生物时钟,每天24小时周期规律运转,形成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节奏,反映人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起伏变化,如激素分泌的变化,体温的变化,代谢的变化等,并随个体疾病和情绪的不同而改变。

睡眠障碍:指睡眠量和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出现某些临床症状,也包括影响入睡或保持正常睡眠能力的障碍,入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以及异常的睡眠相关行为。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谁买呢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昼夜性节律同步化:指要维持机体处于最佳状态,必须休息与活动的时间安排与其昼夜节律相同。

体位性低血压:是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者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出现血压突然下降超过120nmhg,并伴有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等表现。

rom练习(关节活动度练习):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通过应用主动或被动的练习方法,维持关节的活动度,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的锻炼方法。

等长练习:可增加肌肉张力而不改变肌肉长度的练习,称…因不伴有明显的关节运动,又称静力练习。

等张练习:对抗一定的负荷,做关节的活动锻炼,同时也锻炼肌肉收缩。因伴有大幅度关节运动,又称动力练习。

医院感染: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感染源:又称病原微生物贮源,是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并排除的宿主(人或动物)或场所。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排出后侵入易感宿主的途径和方式。

易感宿主:指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清洁:是指用清水、清洁剂及机械洗刷等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作用是除去和减少微生物,并非杀灭微生物。

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大全一》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