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景点级别AAAA级3篇(优质)

最新景点级别AAAA级3篇(优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1 20:34:29
最新景点级别AAAA级3篇(优质)
时间:2023-06-01 20:34:29     小编:一叶知秋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景点级别翻译篇一

;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联系的日趋紧密,在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中,文化交流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旅游业作为文化交流中举足轻重的一环,正在迅猛发展,并在文化对外传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旅游景点翻译模式的探讨、翻译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都是目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项目以宿迁农业嘉年华景点为依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指引下,采取工作坊式翻译方式,通过申请人及参与人的翻译实践与研究,提出可行的场馆翻译方案,对工作坊式翻译开展深入研究和实践,并对景点翻译的方法进行总结:在与企业共同完成相关材料翻译的同时,使译者本身翻译能力得到提升,掌握更细致全面的研究和工作方法。

关键词:翻译工作坊;景点翻译;场馆译介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经济飞速发展、世界联系日趋紧密的大背景对旅游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中,景点翻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多数到中国来的外国游客都需要参考相关景点信息的英文翻译。可见景点翻译,特别是相关景点信息的英译作为对外宣传和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目前有很多旅游景点的英文翻译都存在不少问题,不仅旅游质量大打折扣,对传播中华文化也极为不利。有关大力提高旅游翻译效率和质量呼声的越来越多,对旅游景点翻译模式的探讨、翻译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显得更迫切。

景点翻译的涉及而非常广泛,既包括导游解说词、旅游咨询、导购等动态旅游信息的口译,也包括旅游指南、景点介绍、景点公示语、旅游书籍、报刊等静态旅游信息的笔译①。本项目所研究的景点翻译是后者——静态旅游景点信息的笔译。作为旅游翻译的一部分,景点翻译也遵循着旅游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旅游翻译的标准:第一,动态性。旅游文本涉及文学、历史、政治、科技、地理、文化等各个领域,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实践性强等特征。翻译的标准不是静态的,是与翻译文本的特点和属性相适应的。第二,多元互补。翻译标准多元化并不是翻译标准无限化,也不是翻译标准虚无化,而是追求无限中的有限性。旅游翻译的原则:第一,内涵方而保证文化传播、信息传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第二,文本形式上达到源语形式特征的保留与目的语读者接受度的契合。

纵观国内景点翻译的现状,虽然近些年已取得了一些进步和发展,但很多问题层出不穷:各旅游景区的错译、误译现象;景点翻译模式的单一缺乏活力;译者掌握景点翻译方法的不熟练。本项目以宿辽农业嘉年华景点为依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指引下,采取工作坊式翻译方式,通过申请人及参与人的翻译实践与研究,提出可行的场馆翻译方案,对工作坊式翻译开展深入研究和实践,并对景点翻译的方法进行总结。

译者,历来都被理解为单数形式,对旅游景点翻译工作的理解也不例外。景点翻译工作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这项工作需要多位译者的参与。多人完成翻译任务较之于个体而言,具有速度上的优势,符合现代经济快捷奏的发展需求,多人合作翻译也逐渐形成一种翻译模式②,存在于社会翻译实践中——翻译工作坊。

三、景点翻译新模式——“翻译工作坊”

“翻译工作坊”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某项具体翻译工作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③。“翻译工作坊”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中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的翻译活动。在翻译时,译者可以合作交流,共同翻译并解决实际过程中的问题。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的翻译工作,以小组为模式,以实践为根基,以计算机辅助翻译为技术导向,通过译员间的协作交流,提高了翻译作品的速度和质量,避免了传统的较单一的翻译模式,也为社会培养了职业化的翻译人才。

工作坊式景点翻译具有以下特点:实践性。对于在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学生而言,工作坊式的景点翻译实践,实现了译者的专业学习与市场需求的直接对接;参与性与合作性。采取轻松有趣的方式,多名译员集中在一起,通过小组模式,共同思考,群策群力讨论方案,发挥群体功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灵活性工作坊的组织形式多样,时间和地点安排更加灵活,翻译团体可依据自身情况灵活地制定相应的翻译方案④。

作坊式景点翻译的流程:该模式的流程分为四个步骤:

步骤一:资讯的收集。翻译团队通过实地采集以及查阅资料的方式,收集旅游景点的动态和静态信息,并以资料的形式进行筛选和分类。

步骤二:团队协作。团队人员分为人数相等、实力相当的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沟通分享。共同讨论之后,确定最合适的工作思路、方案并实施。

步骤三:译文交流。译文交流分两步,先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位译员在小组内汇报所负责的译文,并与组员积极讨论。随后,小组与小组间对于部分译文进行分析、讨论并最终给出一致通过的译文。最后交由总负责人汇总。

步骤四:考核评价。总负责人将汇总好的各小组的译文交由指导老师和景点负责人进行考核评价。

四、工作坊式景点翻译——以宿迁农业嘉年华为例

关于此次项目,我们在充分了解了工作坊式景点翻译的运作原理后,以作坊的翻译方式,对宿迁农业嘉年华场馆进行翻译实践,主要包括花卉馆、中药馆等共计八个场馆,并进行研究总结。项目前期,我们对项目进度安排和成员分工进行充分讨论并给出了一致的方案。进度安排如下:第一阶段:翻译工作坊理论研究;第二阶段:赴农业场馆实践,含材料收集;第三阶段:着手翻译的具体工作,开展翻译思路讨论和译文比较;第四阶段:验证的优化、研究成果的产出。

项目中期,我们按照拟分好的小组前去宿迁农业嘉年华开展资讯收集和景点翻译工作。以下是截选的两篇译文讨论文本:文本一、现在我们来到的区域是创意园艺区,將生产与创意模式相结合,拉近农业生产与生活的距离”。

句中的“创意园艺区”的翻译为“creative gardeningarea”,我们讨论后认为改成“creative horticultural area”比较合适。且“horticultural”有“园艺的”的意思,维基百科上有解释“horticultural is branch of agriculture thatdeals with the ar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businessof plant cultivation.”根据下文文章确实与plant有关。

第一句讓人看起来摸不着头脑,经几番讨论后,我们一致认为应该将第一句“one-square meter vegetable field intends to show how to grow plants in a square meterspace, which is suitable for scattered areas in houselike balcony,roof,etc.”在小组内讨论完毕后,我们进行了组与组之间的讨论。在此次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成员都感受到了工作坊式景点翻译运行模式和程序下所带来的种种益处,也在翻译实践中掌握了更多的有关景点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如:四字格翻译法;数字的处理;搭配;语境法;译员与数字化翻译资源。

项目后期由总负责人将汇总好的各小组的译文交由指导老师和景点负责人进行考核评价。此外,在考核评价环节,除了对于景点译文的分析评估外,每个小组还分别组织了对旅游景点的实地英文讲解。特别是在议员和数字化翻译资源方而,通过此次项目——工作坊式景点翻译,译员深知凭借一支笔加几本纸质字典的翻译模式早已落伍,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翻译需求。要想成为一名职业的译员,在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过硬的翻译能力之外,还需要借助电子资源或工具来武装自己,提高翻译产出能力。

五、结语

总的来说,翻译工作坊的运行模式和程序运用于景点翻译中,保证了翻译的速度和译文的质量。在翻译工作坊方式下,大量的翻译实践通过加强译者间的合作交流,调动译者的积极性并加强其对翻译理论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翻译技能和效率。

注释:

④卢颖,翻译工作坊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相关热词搜索:;

景点级别翻译篇二

;

摘要: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间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现象屡见不鲜。其中旅游是跨文化交际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如今中俄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由于两国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尤其像旅游景点名称等对于俄罗斯游客属于文化空白现象,如果出现误译不但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甚至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准确性尤为重要。正确的旅游景点翻译不仅吸引更多的俄罗斯游客来中国旅游,还可以有效的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俄语翻译;旅游景点

1.跨文化交际学与旅游景点翻译

i.i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lcation),亦译作跨文化传播,是传播学一个分支。世界跨文化交际源远流长。(关世杰1995:3)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跨文化交际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信息的编码和译码。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组织和国家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世界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虽然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但是跨文化交际现象却产生久远并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程。“跨文化交际”一词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首次提出。他在《无声的语言》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际”一词。从某种程度来讲,该书的jl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爱德华·霍尔在该书中指出,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人际交流会产生对异文化的误解。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形成。

关世杰教授在《跨文化交际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书中提m,跨文化交际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跨文化人际交流、组织交流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本文主要所研究的是跨文化背景下旅游景点的汉俄翻译,它包含在跨文化交际的这三个层次之内,同时又反映在跨文化交际的具体形式。

1.2跨文化交际与旅游景点翻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业也因此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已经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娱乐方式。

旅游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休闲方式,也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是不同地域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翻译应该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进行的翻译(实践)。概括地说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同其他类型的翻译对比,它在跨文化、跨心理交际特点上表现的更直接、更为突出、更为典型、更为全面。(陈刚2004:59)文化并不是个体现象,而是由具有相同社会经验、社会环境的群体共同创造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郭梅蕊2010:81)由于地理、历史和种族文化上的原因,不同地域的人类群体具有自身文化特征,一些对于某一种文化十分熟悉的概念可能在另一文化中完全不存在,且没有相应的表达,称之为文化空白。

旅游和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旅游翻译是将一国的旅游文化信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传递给另一个国家的游客,然而两国之间往往存在文化空白现象,因此翻译往往直接影响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如果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妥善处理好中外文化差异,不但会使该旅游景区的文化信息无法准确的表达,甚至会出现文化误译引起误会。以旅游景点名称为例,它们多数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属于文化空白,找不到相应的等值词汇。旅游景点名称虽然只有短短数字,但绝不是简单地传达文字表面的意思,其中文字内在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旅游景点名称的背景文化知识才是中华文化的异质元素和真正要传达的文化价值。因此,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难点尤为重要。

2.文化释义下旅游景点汉俄翻译的特点及技巧

2.1 旅游景点汉俄翻译的特点

旅游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的目的是向外国游客传递景点信息。而在旅游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外国游客能够读懂或听懂旅游景点所对外传播的字面意思,还要激发外国游客对我国旅游地的兴趣,从真正意义上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将旅游信息翻译成俄语是旅游翻译的一种形式,因此旅游景点汉译俄具有旅游翻译的特点,同时也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特点。

(l)词汇量大、涉及的领域广

旅游与文化息息相关,它是离开常居住地的群体为满足某种需求对另一群体的生活环境、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进行了解和体验。因此外国旅游者在对目的地进行游览时,不可避免的会涉及所访问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领域。将中国景点的导游词翻译成俄语传递给俄罗斯游客时同样涉及众多领域。如今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景点名称也随之变得包罗万象。这不但是对译者词汇量的考验,同时要求译者具有丰富的文化储备和广泛的知识面。

(2)文化差异影响下,中俄两国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过程的两个方面,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表达是理解的表现形式。每个群体、民族或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发展都会形成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等。从而,各民族的对同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具有差异性。再将导游词翻译成俄语时,译者常常试图在俄语中找到寻求正确的词汇或短语。相反,译者最大的任务在于准确的理解所译文本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以图腾崇拜为例,由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与动物长期相处,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人们的思想中逐渐形成了唯物或唯心主义的意识,在情感上赋予了浓厚的宗教和神话色彩,因此世界上各个民族的图腾以动物为主。(王小凤,邓安艳2002:1)这种意识在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和沿袭,最终形成了本民族的象征形象。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经过时间的洗礼,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沿袭至今。对于中国人来讲,“龙”不仅仅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物,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在古代“龙”曾是至尊皇权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族徽,至今中国人仍将自己视作龙的传人。在俄语中龙像蛇一样具有消极意义,它象征着残酷、冷酷无情、邪恶和不幸。需要注意的是,汉语中的龙和俄语中的龙外形并不相同。中国的龙带有金色的鳞片,而俄罗斯的龙则是外表酷似恐龙,但是有翅膀会喷火。(谭林2009:402)。皇权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持续千年,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皇家的文化古迹。现在他们一般都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例如故宫、圆明园。关于这些旅游景点“龙”是不可或缺的成分,由于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避免误译就要求译者在对此文化现象进行翻译时,不仅表述它的字面意思,更要阐释出隐藏在文本的深层文化意义。

(3)旅游俄语景点翻译具有语言优美、风格优雅的特征。

中国的旅游景点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措辞讲究,诗情画意。

2.2旅游景点翻译的技巧策略

翻译策略是一种基础翻译科学,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张品2010:34)中文用的翻译策略有以下几种类型:音译、意译、音译十意译、直译十意译、替换法、增补法等。旅游景点虽然字数少,但是内容涵盖丰富,旅游景点常用的翻译方法为:音译、意译、音译十意译、释义法等。

2.2.1 音译的方法翻译景点名称

用目的语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语音来表示源语中的读音,称为音译法。(高芳2011:26)将中国的旅游景点翻译成俄语时,俄语中常常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等值词汇,因此音译法是译者经常采取的方法之一。

例如:五大连池名称源于五个堰塞湖相连。因此这种不涉及文化背景知识的景点名称或专有名词,采用音译的方法,对于俄罗斯游客来说即保留了汉语的发音特色,也简单便捷,容易记忆,同时发音类似也方便他们问路。音译法也存在很多弊端,旅游景点名称一般都有特别的寓意,音译法并不具有表达文化内涵的功能,导致游客对景点的文化背景一无所知,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

2.2.2意译

意译是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可表达出景点名称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利于外国游客理解和接受,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例如:万里长城,上海东方明珠,意式风情区,古文化街,明十三陵,锦绣中华景区。

游客通过这些景点名称的翻译便可以对该景点有个大概了解,引起游客的好奇心,从而促使他们更加了解中国的旅游文化。意译法并非一劳永逸,切记望文生义,应该首先了解景点的背景知识和掌握两国文化差异再进行翻译。这是译者的良心和责任。在中国“塔”是一个概词,无论是寺院、道院还是清真寺里面的“塔”在字音和字形上都用“塔”表示,并没有宗教意义和建筑风格上的差别。但在俄语中,塔有多种译法,译为佛塔,译为回教塔。

2.2.3音译十意译

(1)“广场”译为,如天安门广场;在俄语中也有相对应的翻译红场。

(2)“街”“道”一般译为或,如五大道。

(3)“湖”译为03epa,如西湖。

(4)“江、河”译为,海河,松花江。

(5)“山”译为“ropa”,如黄山

(6)“殿”译为,如中和殿,保和殿。

(7)“宫”译为,如坤宁宫。

(8)“石窟、山洞”译为,如云冈石窟。

(9)“城”为,平遥古城。

(io)“寺、庙”译为,如少林寺。在俄语中也译为“坛”,如地坛。

(ii)园译为,如豫园,定院。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音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不仅吸收了两种翻译方法的优点,弥补了音译法表意能力差和意译法缺少民族特色的缺陷,还具有规律性,简单易懂便于外国游客对景点的了解。

2.2.4 释义法

释义法是指对与原文的字面意义进行注释或解释。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目的语读者了解原文词汇的字面含义或内涵,增强译文可读性。(张晶2010:38)

例如:

(1) .景德镇—中国瓷器之都(如俄罗斯茶炊之都图拉)。

译者采取的方法是在对景点名称音译的基础上,解释了景德镇是中国的瓷器之都,并拿出图拉作对比。中国的瓷器之都会让游客联想到景德镇遍地是琳琅满目的瓷器。译者说明景德镇相当于俄罗斯的图拉,寥寥数字胜过所有语言上的赞美,就会使游客感受到这里的瓷器就像图拉的茶炊一样深受喜爱,心灵上的共鸣更激发他们对景德镇的向往。

(2) 故宫博物馆(位于北京的古代皇宫)。

俄罗斯是博物馆的天堂,博物馆种类更是五花八门,甚至有老鼠博物馆。译者加上的注解,会帮助游客通过字面了解故宫博物馆,东方神秘古国的皇宫更是会引起游客的强烈好奇心。再如颐和园。旅游翻译的目的就是为吸引外国游客来中国欣赏祖国的大好山河、感受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释义法可以帮助游客了解旅游,引起旅游的兴致,正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

3.小结

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各国之间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旅游是促进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形式。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交流障碍,旅游景点的翻译程度会影响外国游客对旅游地的印象。良好的旅游景点翻译应是建立在掌握两国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并应当既简练又要最大限度的传达文化内涵。景点名称翻译字数精炼、翻译起来难度大,本文虽在众多优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跨文化背景下旅游景点的翻译做了一个概括,但是景点的翻译形式和方法多样,最主要的是需要译者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期待旅游景点翻译在译者们的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中国旅游,使中华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相关热词搜索:;

景点级别翻译篇三

;

内容摘要:本文从旅游景点翻译目的出发探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归纳景点名称的特点和功能,提出“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标准,以及为达到这一标准在景观名称翻译中所实践的模糊对等的翻译原则,最后考察景观名称翻译中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旅游文化观 景点名称 标准 模糊对等 策略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点的翻译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浩如烟海的旅游景点汉译中,最先跃入西方游客眼帘的就是景点名称的汉译英。旅游景点的英译名犹如人名,好的译文可以瞬间抓住游客眼球,打动游客心理,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译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中西方语言文化及审美的差异的存在,译文质量良莠不齐。旅游景点名称的误译、乱译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景点翻译的整体质量,妨碍了旅游文化的传播,破坏了西方游客的审美感受,他们想通过旅游了解异域文化的目的也受到了影响。本文拟从旅游翻译的文化观着手,阐述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和模糊对等原则。

旅游翻译的文化观

旅游与文化。高速发达的现代交通与通讯、日趋繁荣的现代商品经济,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旅游已经不仅仅是“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构成了现代旅游的主要内涵。因此,旅游不仅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崔进,2001)。从古至今,许许多多文人墨客都曾游历名山大川,创作出许多名篇佳作,从中可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瑰丽,中华文化的灿烂和艺术家的情怀。旅游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人的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现代人喜欢旅游,不仅是他们想摆脱高度社会化的生活和紧张的工作环境,还因为他们想通过旅游了解更多的华夏文明和异域文化。旅游景点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是文化的标记,都与某一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风俗有关,让游客们在旅游中身临其境地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有的景观还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情况,如兵马俑、焚书坑、赵武灵王丛台、万里长城、武侯祠、十三陵、故宫等;有的景观有深厚的宗教文化背景,如文殊院、乌尤寺、三清宫、长春观、归云寺、白马寺、龙门石窟、云岗石窟等;有的景观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有关,如白龙洞、虎跑泉、舍身崖、洗象池等;有的景观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足迹,镌刻着他们的诗联、字画,如东坡载酒处、唤鱼池、文赤壁、杜甫草堂、吟诗楼、岳阳楼等;有些景观承载的文化信息并不是单一的,如“乌尤寺”既是佛教文化景观,又与民间传说有关。所以说,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景观游览可以丰富游客的文化知识,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

旅游翻译的文化观。旅游景观深厚的文化内涵对翻译的启示是:翻译离不开文化语境,这也是翻译文化观的一个体现。翻译的文化观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90年代文化成了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以苏珊•巴思内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强调,翻译的本质是“文化翻译”;正如翻译家尤金•奈达()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诚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不存在,而翻译涉及两种语言,这两种语言必然受到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影响。奈达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信仰和习俗的全部”,而信仰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的,语言又是记载习俗的重要工具。从前面的景点名称可以看到,许多景点名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反映。

旅游翻译的审美观。旅游翻译的审美观体现了翻译的文化观,因为审美情趣和意识形态沉淀于一个民族的心理深层,从而形成最高层次的具有最强烈的文化色彩的认知语境。许多景点名称具有美学特征,承载着朦胧的美的意境,可以唤起游客美好的联想或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因为语言文化不同,汉语景观名称中的模糊语在英译时要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考虑汉语模糊语所创造的形象、喻义和修辞色彩,还要尽可能体现译语的民族特色、地域色彩、接受心理和表达习惯,这样才能达到最深层的文化交流(包惠南,2003)。

首先,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语言不是翻译的主要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译者的增删变动,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下文化制约的结果(方梦之,2004)。持有翻译文化观的林语堂先生,在翻译理论上提出“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即“翻译的各种策略以服务于文化传播的目的为前提,兼顾目标语的语言形式和目标语读者认知语境”(陈福康,2000)。景观名称中存在大量的语言模糊现象,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景观英译名应最大限度再现原名的文化内容,同时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有:“照道家的返自然和宇宙之能生存全恃“阴阳”二气交融的说法,露水实在是天地在夜间和融后的精灵。”(with taoist insistence upon return to nature, and with its conception that the universe is kept alive by the interplay of “the male and female forces”,the dew actually stands for "jice of heaven and earth" when the “two principles” are unified at night.)林语堂没有将中国道教术语“阴阳”译为“yin”和“ yang”,而是译为“male and famale forces”和“two principles”(神),因为音译的“yin”和“yang”对于一般的西方读者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林语堂的译文照顾了西方读者的认知语境,且 “principles”是基督教中的神,便于译语读者理解。归化可以迁就译文读者,但却改变了原文中的中国宗教文化色彩,但从林语堂对译文的处理方式中可以看到“忠实、通顺和美”原则的实际运用,即在“忠实”和“审美(心理)”之间求得平衡。

其次,面对汉语景点名称中大量的模糊语言,译者在理解原文和表达时采用模糊思维方式即联想。译者通过联想,即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抓住原文中那些具体、鲜明和生动可感的形象展开语义联想产生联想意义,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模糊词语的适用范围,即从有限的、简洁的、令人遐想的语言中产生出一个无限的、丰富而复杂的世界(黎千驹,2006)。此外,不同的译者可能由于职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社会经历、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语境里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联想。

最后,译者通过模糊思维之后来表达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传播中华文化。译者把自己从原文中所理解的内容用译语写出来,在表达过程中译者需要经常想着读者,考虑如何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传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理解正确不意味着表达正确,在表达上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刘在良,1999)。对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也是表达语言模糊性的一种体现。译者在表达过程中展开联想,有些联想不一定提供现成的译法,但可以引起其它联想,间接有助于理解和表达,或可激发想象和思考(方梦之,2004)。

奈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功能对等原则,即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跟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相等。为达到动态对等,译者要从各种译法中挑选最接近原文效果的译法。然而,译文是否能达到动态对等是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的,如上所说的原文本身的可读性、不同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与表达策略以及译文读者不同的认知环境。所以说,动态对等不可能百分百做到,只能是接近对等或模糊对等。

模糊对等原则的运用

景点通常分为自然景观景点和人文景观景点,两类景点均由专名和通名组成。专名是景点名称中标识某一特定景观的独特名称,它通常用表示方位、动植物、颜色、物产、建筑物、地貌、宗教术语、或以人名、事物形状命名,如清西陵、清东陵、紫竹林、皇帝陵、三峡、娲皇宫、杜甫草堂等;通名则是标识景观类别的名称,如标识自然景观的江、河、湖、海洋、岛、港、湾、山、岭、峰、峡、坝、林等,标识人文景观的亭、阁、楼、宫、殿、廊、庙、塔、府、陵等。对景点名称翻译常用的策略是音译、直译、意译、音译加意译,音译加注释等,本文仅就其中的直译、意译和音译进行分析,探讨这三种翻译策略对“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及模糊对等原则的体现。

音译或音译专名、意译通名。音译是在英汉两种语言存在语义空白,翻译不可能直接从形式或语义入手时采取的方法,如:emeishan, daduhe,qingchengshan,baoguosi.或emei mountain,qingcheng mountain 和baoguo monastry.这些译名对西方游客来说,文化信息含量太少,无法满足他们文化旅游的需要,但音译可以保持原名中原汁原味的中国发音,增加西方游客的新奇感。采用音译的专名多是人名或已失去原来的文化内涵的地名,如郑成功纪念馆(zhengchenggong museum)、杜甫草堂(dufu thatched cottage)、薛涛井(xuetao well)、海师堂(haishi hall)、燕尾山(yanwei hill)、鼓浪石(gulang stone)、九日山(jiuri hill)、南山寺(nanshan temple)、泰山(taishan mountain)、岷江(minjiang river)等。采用音译或音译专名、意译通名的翻译策略,是“忠实”原则的体现,原景点名的方位标识作用体现在译文里,人名翻译名从主人。由于文化差异,“杜甫草堂”在西方读者认知中产生的语言模糊乃至意境模糊,翻译时采用模糊对等,音译为“dufu”;燕尾山、鼓浪石、九日山就中国读者而言是模糊语言,不会有人认为某地真有九日,也没有人关心燕尾山是否因山似燕尾而得名,故音译体现了“模糊对模糊”的翻译原则。泰山(taishan mountain)、岷江(minjiang river)的原名中的专名同时音译和意译,读起来上口,体现了翻译“通顺”的原则。

直译。直译可以保留原名简短的语言形式,同时保留原名的深刻的内涵,如桃花溪(peach blossoms stream)、白云山(white cloud hill)、迎客松(greeting pine)、慈光阁(the mercy light temple)、紫竹林(purple bamboo grove)、黑龙潭水库(black dragon pond reservoir)等。采用直译策略可以保留原文朦胧的、美的意境,可以激发译文读者的想象力,不同背景的读者产生的联想不尽相同,但直译却可以达到再现原名的审美效果,尊重译文读者的审美感受的目的,是翻译“美”的原则的体现,也体现了模糊对等原则。

意译。意译可以保留原名的文化内涵但不遵守原名的语言形式,如天坛(the altar to the gods of the soil and grain)、养心殿(hall of mental cultivation)、颐和园(summer palace)、金銮殿(throne hall)、瑶池(lake of immortals)、锦绣谷(valley of splendor)、万年寺(longlife temple)等。意译的结果是精确对模糊,原名语言是模糊的,译文精确。意译多是由原名的非本义词引起,如峨眉山一个重要的景点“万年寺”,是古代的一个官员为母亲做寿,希望母亲长生不老而修建的寺庙,“万年”是比喻,同样,“金銮”也是比喻,译名明确了原名的文化信息,体现了翻译“忠实的原则”。

参考文献:

3.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外文出版社,2003

5.崔进.旅游文化纵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6.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7.余富斌.模糊语言与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8.林语堂. 越裔汉译.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林玉华.从文化角度看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4)

10.刘在良.论翻译的模糊性[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

相关热词搜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