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绿色背景图四篇(大全)

最新绿色背景图四篇(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1 17:34:26
最新绿色背景图四篇(大全)
时间:2023-06-01 17:34:26     小编:一叶知秋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绿色背景图篇一

;

摘 要:和谐校园背景要求与现代绿色图书馆建设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本文提出以和谐校园为背景,构建绿色图书馆的设想,全面分析绿色图书馆与和谐校园的具体含义和概念,并提出绿色校园视域下学校绿色图书馆的具体构建策略,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事业、国家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和谐高校;绿色图书馆;建设

一、引言

目前,我国不断强调高水平、全方位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事业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建设、行政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巩固生态文明价值观在社会主体思想中的地位[1-3]。由此可见,构建绿色生态图书馆不仅是绿色和谐校园的重要体现,还是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

二、和谐高校与绿色图书馆概述

(一)绿色图书馆的概念及含义

绿色图书馆相关理论指以生态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站为思想理念,科学应用自然资源,充分强调图书馆建筑、内部设施的低碳环保、绿色无污染属性,对人文建设、自然环境保护、健康和谐社会、能源低消耗等方面高度重视。具体而言,绿色图书馆中的绿色具有较深层次的内在含义,包括图书馆建设原材料,运行过程中水、电等资源的节约和重复利用;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尽可能选用无公害、无污染的环保性建筑材料,大幅减少污染物质;以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为目的,确保图书馆建筑、内部设施、运行机制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完美统一[4]。

在绿色图书馆的具体概念方面,指以绿色思想理念为基础,以传播绿色信息为通道,以为图书馆用户提供绿色健康服务为宗旨。绿色图书馆不仅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契合,而且也能够全面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求不断完善自我,使运行机制变得更加高效和环保,以绿色、低碳的高标准逐渐拓展自身功能,将自身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等一系列的高新技术相结合,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趋势,使自身成为具有超强发展潜力的全新图书馆形式。从内涵的角度审视现代绿色图书馆,它理应属于一个具有时代性意义的概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绿色图书馆的绿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绿色的范畴持续延伸拓展,如计算机的绿色化、信息储存方式的绿色化等。

(二)和谐高校的概念及含义

1.和谐高校是绿色环保的重要体现,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出明确要求

在全球气温持续升高的背景下,低碳环保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社会随之进入一个不断向绿色环保发展,或者部分已经进入绿色环保局面的时代。因此,绿色环保的主题便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校园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还包括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学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有利于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系列措施。

2.和谐高校是活力和秩序兼顾、法治与民主共存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

民主的发展离不开法治社会的约束,法治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民主的支持。因此,一方面,校园的民主活动、民主机制需要在国家立法的范畴内开展;另一方面,高校在制定內部校规时需要严格贯彻民主国家标准,使校园内部的一切行为均能够在法治范畴内进行,使民主建设为法治建设提供有利支持。与此同时,和谐高校也应该是一个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院校模式,活力和生机是促进社会进步、社会多方主体协调以及和谐发展的关键内容和先决条件。对于现代高等院校来说,发展活力大致可以分为4个方面,即广大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思维以及学习、工作的热情;院校内部管理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推动校园系统持续完善、科学调控,实现校园管理能力的自我维护和提升;资源护理,充分利用学校内外部的各种办学资源,为提升办学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思想活力,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使思想充满生机和活力,能够以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发展性思维审视校园内部乃至社会得各种现象。

和谐高校的核心在于人本化理念,也就是在办学的整个过程中,学校应长期坚持一种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人本化不仅是新课程改课教育要求的总要体现,更是现代教育秉持的教育价值观和思维起点,是对人性的不断追求,是对个体差异的充分尊重。在社会主义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价值观范式便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有关教育的一切人员产生美好的感受,在学习、教育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和愉悦,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人生信念以及丰富多彩的思想体系。一方面,坚持人本化思想,就是将学生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对象,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思想和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坚持人本化思想,将教育工作者作为发展的根基和推动力。

三、和谐高校背景下绿色图书馆的建设策略

(一)构建绿色环保生态型建筑

近年来,随国家对教育工作重视度的不断提升,教育文化投入规模不断扩大,有效确保了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基本建设费用,为图书馆的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和必要的经济支持。图书馆如果想要为用户构建一个方便、快捷、舒适、温馨、安静的研究、学习环境,使用户获得感官上的完美体验,有效激发和谐高校对教师、学生提出的创新发展能力,就必须融入绿色化思想理念,充分应用绿色建筑技术,为用户打造一个品质优良、与时代接轨的绿色图书馆。

和谐校园背景下,绿色建筑不仅是高等院校绿色图书馆的有力体现,还是绿色图书馆建设的重要设施条件。鉴于此,在建设绿色图书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在对老旧图书馆建筑进行改造期间,要充分结合绿色环保理念。具体而言,绿色建筑属于一种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思路,着重强调低碳环保、绿色节能、资源回收二次利用的环保要求。因此,建设绿色图书馆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选址需要科学合理。在选址的过程中,首要任务便是结合城市建筑布局规划、审美规划、建筑拆迁费用以及与学生、教师、学校科研部门的距离等,充分彰显和谐校园思想理念中的“以人为本”,既要注重突出图书馆在高等院校、社会中的文化地位,也要为图书馆使用人员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其次,绿色图书馆建设需要积极选用现代节电节能技术。包括利用现代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以自然通风代替空调恒温;优化墙体结构,选用保温性能良好的墙体外围保温板、温床以及建筑顶部的隔热板等;选用照明度适宜且具有节电效果的灯具,利用科学的布局规划提升自然光的利用率。

(二)构建绿色人文环境

和谐校园背景下,高等院校绿色图书馆相对常规图书馆具有更强的环保能力和明显的绿色特点。同时,绿色图书馆与常规图书馆也具有共通属性,均需要大量物质基础作为图书馆正常运行和未来发展的保障,即专业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和图书馆馆藏图书、文献。管理员在管理期间,需要具备较强的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意识,建立以人为本思想,以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分析读者的实际需求。此外,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参与制定图书馆故障制度,立足于法律法规,使规章制度充分体现出法治、民主的和谐校园要求。同时,以科学合理的制度确保用户的高度民主,以严格的规章约束用户的不良行为。

在馆藏图书文献建设方面,需要科学融合绿色环保理念。鉴于此,在制订图书采购规划、执行策略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传统纸质图书文献,还要发挥电子图书的优势,实现实体与数据互补的良好局面;重视馆藏图书、文献体系的可靠性、完整性和连贯性;加强对采购工作规范性的重视,以分期、分阶段的形式不断积累馆藏资源。除此意外,高校图书馆的相关领导人员应切实在思想理念层面上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在政策构建和具体工作设置安排方面,给予图书馆管理人员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其形成团结友爱、积极向上、集思广益的良好局面。在人才培养方面,和谐校园对绿色图书馆提出一系列人才要求,根據和谐校园理念,学校在进行图书馆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其综合素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继而有效激发绿色图书馆的内在活力。

四、结语

在国家日益重视生态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绿色化、环保化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人为本等理念,又同绿色图书馆建设要求高度契合。因此,在绿色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和谐校园的理念,在不断提升图书馆环保水平的基础上,全面发挥现代图书馆以人为本、充满生机等一系列优势,进而使图书馆逐渐成为推动学校人才事业发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行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绿色背景图篇二

;

[摘 要]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产物。作为人力资源的新管理模式,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理论框架和实践途径上都有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在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转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探索

0     引 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新型经济模式下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企业需要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广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1     我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内涵和发展现状

1.1   内涵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新经济转型时代背景下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理念。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企业应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协调好企业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关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借助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将企业员工利益和社会利益整合在一起,两者形成一个共同体。现阶段,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坚持绿色管理的原则与经济发展新趋势相适应,可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养。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强化对企业员工绿色环保思想的培养是新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中,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强化企业员工的精神建设,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加强对企业员工绿色环保思想的培养就是将员工的环保行为和理念纳入绩效考核工作中,与企业员工的自身利益挂钩,促使企业员工从行为上自觉践行绿色环保理念。

1.2   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能源和环境问题上面临严峻的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了环保性产业的推广上,新能源开发项目不断涌现,高科技的綠色产业显然已经成为今后我国产业的发展趋势。基于此,企业需要高素质的绿色职业技术人才,但是在我国绿色教育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绿色职业技术人才不足制约了高科技绿色产业的发展。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绿色专业人才。

2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在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实践路径

2.1   环境需求和路径实践

①经济转型背景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需求:企业人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就会忽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于员工树立绿色环保理念,也不能体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基于此,我国需要从人才培养源头出发,加强绿色环保理念教育。职业院校在培养职业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进行低碳环保教育,以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利的条件。②环境需求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路径:高校应将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理念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并开设有关绿色环保教育课程,借助专业性的课程培养具有绿色观念的人才。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将绿色环保内容渗透给学生,加强对学生的低碳环保教育,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为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2.2   法律需求和路径实践

①经济转型背景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需求:政府构建宏观经济体制是践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关键。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基于此,政府开始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出台了各种政策法规,目的是规范各个行业。但是政府出台的政策与法律条款还存在明显的区别,在缺失法律支持的情况下,即使在企业中落实了各项政策,但是起到的效果也不理想。②法律需求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路径:落实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需要政府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举例来说,针对工业生产中的污水处理问题,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明确污水治理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污水源头的治理,强化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做好企业污染发生之前的预防以及污染发生之后的责任追究工作,确保企业深入践行绿色管理理念。

3     推进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有效应用的措施

3.1   培养企业员工绿色能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想培养员工的绿色能力,就需要选拔与工作相匹配的人员。在逐层选拔筛选下,选出与企业岗位最匹配的人员,确保选拔的人员符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和文化特征。人力资源管理者要采取线上和线下联合选拔人才的模式,以提高人才选拔效率,有效节约时间。同时,将待选人才对绿色经济的了解情况、环保责任意识以及处理环保问题的能力等作为考察内容。其次,加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企业员工要加强对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培训过程中逐步加强员工对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认识。不定期向员工更新环保理念,鼓励员工实施电子办公,并激发员工在绿色低碳上的创新能力。在能源和资源低耗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高效发展,发挥环保价值。

3.2   激发企业员工绿色行为

在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中,可以纳入环保方面的内容。为了激励企业员工的绿色行为,可为员工制定具体的标准,参考标准对员工的行为进行一定奖惩,注意企业在员工工作绩效的考核中要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考核的内容除了设计专业指标外,还要明确员工的绿色责任和义务。在考核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定期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便于企业员工找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改进。同时,对于考核达标或者超标的员工可给予相应奖励,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对于考核未达标的员工,则需要按照相关部门的责任制度,对其进行一定的惩罚。结合员工近期的考核情况动态调整他们的薪酬。

3.3   落实企业绿色服务项目

①加大企业人才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企业要积极探索多种渠道引进高素质人才,可以定期举办各种专场的人才交流会,便于引进人才。同时,企业还可以结合自身需求外出组团招聘人才。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企业要积极引进经营管理人才,与高校合作,邀请知名专家来企业举办讲座,对企业管理人进行专业性培训等。②全面落实企业个性化服务。第一,在企业发展中引进专项事业编制人才。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门槛高、引进难、留住难等问题可以由专项事业编制妥善解决。基于此,企业需要加大对专项事业编制的宣传力度,全面认识此种人才引进方式对自身带来的积极影响,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借助专项事业编制人才派遣制度强化人才管理。第二,畅通企业绿色人力资源通道。政府构建与企业的定点联系制度,加大对服务政策的宣传力度,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全力解决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为企业提供“零距离、无障碍”服务,落实人事人才服务上门的制度。此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并将本地区人才市场行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每季度为单位上传到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系统,为企业的人才引進和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资料。针对社会技能型人才不足的问题,需要全面启动企业技能人才预警机制,加大社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企业及时提供该方面人才的信息资料,提高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第三,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环境建设。该环节主要是落实好企业人才选拔和表彰工作,确保企业推荐的人才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津贴补助。重点宣传企业人才的先进事迹,加大政府对人才专项资金的补助力度,将补助对象落实到企业员工身上。此外,企业还要与社会保障部门联合评选出企业技能人才标兵,并对其进行表彰。企业需要提高对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关注度,为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提供良好的环境。在企业人事代理服务上,政府要提供系统化的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参与人才市场管理的职能,全面减免企业人事代理费用。

4     结 语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基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企业需要积极探索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途径,推动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绿色背景图篇三

;

摘要:本文阐述了海水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介绍了闽东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快闽东海水养殖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建议,以期为闽东渔业加快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渔业;海水养殖;绿色发展;乡村振兴

宁德又称闽东,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拥有三都澳、沙埕港等优良港湾,三都澳水域面积714 km2,口小腹大,不冻不淤、是世界上少有的深水良港[1]。闽东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发展海水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全国大黄鱼产业的发源地,已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区域,以大黄鱼为代表的海水养殖产业是闽东沿海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但是闽东地区的海水养殖产业历经多年的发展,也愈来愈暴露出养殖秩序亟待规范、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等问题,因此促进闽东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1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

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建立在水域生态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约束条件下,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物质装备,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新型发展模式[2]。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从过去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素,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更高质量、更好效益和可持续发展[3]。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最大程度减少了养殖过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生产出优质、安全的水产品。

1.1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新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4],新发展理念为包括海水养殖在内的渔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5]。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等十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同意、专门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指导性文件,文件要求以减量增收、提质增效为着力点,加快构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6],因此,绿色发展是新时代对于水产养殖业的要求。

1.2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产业升级要求

1985年中央为解决“吃鱼难”问题,确定 “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后,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增长迅速[7]。2018年,水产养殖产量4 991.1万t,与1986年的445.23万t相比,三十二年间全国水产养殖产量增长10倍以上[8]。但随着养殖产量的不断增长,结构性矛盾逐渐突出,大众产品过剩,名、特、优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高端水产品进口量却年年攀升[9]。以海水养殖为例,海水养殖存在效率较低、方式落后、品种单一和结构雷同等方面的问题[10]。因此,水产养殖亟需推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开展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提供优质和安全的养殖产品。

1.3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的发展依靠资源和环境要素的投入,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不同程度存在养殖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局部地区养殖密度过高等问题[6],长期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对环境、资源造成了影响,也不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例如投喂小杂鱼利用率不高,容易引发养殖区水质富营养化。部分养殖户过于追求单位产量,高密度养殖造成病害频发,滥用抗生素造成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传统网箱养殖泡沫浮球易老化形成海漂垃圾,影响海洋景观。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大环境下,水产养殖业必须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从追求增产转变为追求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闽东海水养殖发展现状

闽东渔业资源丰富,发展海水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全国大黄鱼产业的发源地。近年来该市渔业经济发展较快,打造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黄鱼、海参、海带、紫菜、鲍鱼等特色优势产业,是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区域,以大黄鱼为代表的海水养殖产业成为沿海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2019年全市海水养殖产量81.0万t,占全市水产养殖产量的94.5%,海水养殖产值171.1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22 504元。

2.1优势品种发展态势较好

闽东海水养殖优势突出,拥有大黄鱼、海参、海带、紫菜、鲍鱼等优势特色品种。闽东作为大黄鱼产业的发源地,目前大黄鱼产业已形成由苗种繁育、养殖、加工、销售和渔药饲料、渔机网具制造、仓储物流、旅游餐饮等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在上述优势特色品种中,2019年大黄鱼养殖产量达16.4万t,占全国80%以上,在全省及至全国海水养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全国最大规模海水养殖鱼类和八大优势出口水产品之一[11]。刺参是从北方引进的名贵养殖品种,2019年刺参产量1.8万t,占全国产量的10%以上,是全国“北参南养”的主产区。2019年海带产量达19.1万t,占全省20%以上。闽东是坛紫菜的主产区,养殖面积和产量居全省首位,2019年紫菜产量2.7万t,占全省40%左右。2019年鲍产量达2.4万t,占全省的近20%,主要养殖品种为皱纹盘鲍及其杂交种,近年来部分养殖户开展了“南北接力”养殖,有效避开南方夏季高温期对鲍生长和存活造成的不良影响[12],提高了养殖效益。

2.2水产原良种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全市水产育苗场近200家,以海水育苗场为主,主要育苗品种包括大黄鱼、鲈鱼、真鲷、石斑鱼、黄姑鱼、香鱼等鱼类,牡蛎、泥蚶、缢蛏、花蛤、贻贝、鲍、红螺等贝类,海带、坛紫菜等藻类及乌贼、南美白对虾等品种,是全国重要的具有影响力的海水鱼类和贝类育苗基地,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黄鱼原种场,已获批建设国家级大黄鱼育种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遗传育种中心各1家。全市省级以上原良种场6家,市级良种场2家。

2.3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从2018年7月起,闽东开展为期两年的大规模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全市海域禁养区内海上养殖全部清退,养殖区和限养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养殖、依规管理,将养殖区和限养区内的传统渔排养殖全面升级改造为环保塑胶渔排或深水抗风浪大网箱,贝藻类养殖全面升级使用环保塑胶浮球,并着力提升硬件配套设施水平,努力实现产品提质增效,强力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设施升级,养殖规范,闽东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13]。无度无序无质的养殖局面得到了有效扭转,改造升级后的塑胶养殖设施不仅抗风浪能力强,而且增加了养殖水体、提升了产品品质,海洋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对海洋生态环境最为挑剔的“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去年以来多次出现在三都澳和沙埕港海域。闽东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经验做法,将辐射带动全省海上养殖向绿色高质量发展[14]。

2.4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加强

持续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建设,通过追溯初步实现了“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的要求,有效提升了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根据福建省的统一部署,全市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准备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建设工作,2019年4月份正式启动,追溯对象为在工商登记注册的食用水产品生产企业、渔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主体,同时鼓励个体养殖户参加。截至2019年11月22日,已纳入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系统的生产主体为456家,三项记录录入15 502条,每家生产主体平均填报34条。纳入“一品一码”追溯体系企业涵盖全市大部分水产养殖、加工企业(不含养殖散户),种类涉及大黄鱼、海带、紫菜、鲍鱼等。

2.5水产养殖新业态发展较快

物联网及远程监测、监控等技术在工厂化循环水车间、高标准池塘、深水大网箱等现代养殖设施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大型湾外智能化深水抗风浪养殖平台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福鼎市“单柱半潜式深海渔场”即将完工交付使用;水产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荣获“中国大黄鱼之都”“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鲈鱼之乡”“中国南方海参之乡”等称号。目前全市渔业行业驰名商标达1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6件,省级名牌产品达20个,省著名商标45件,6个品种列入全国首批福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渔业名品名标数量在全省居于前列;渔旅结合、休闲渔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全市水乡渔村达29家,通过举办大黄鱼产业发展论坛、摄影大赛等活动,渔旅融合不断加快,涌现出蕉城金贝尔海洋牧场、霞浦滩涂摄影等典型案例。

3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3.1产业布局不够规范合理

闽东海水养殖主要集中于港湾和近岸10 m等深线以内的近岸海域,湾外20 m等深线以外的海域基本未开发利用。由于三都澳和沙埕港等内湾海域自然條件适合海水养殖,近年来海水养殖效益较好,大批沿海群众通过从事海水养殖生产脱贫致富。受经济效益驱使,湾内渔排、藻类养殖无序无度发展的现象较为明显,部分养殖区域养殖密度过大,水环境不断恶化,导致病害频发,既影响了养殖效益,也容易造成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3.2科技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足

上世纪90年代闽东水产科技人员在全国率先突破大黄鱼人工繁育难题后,大黄鱼实现大规模人工养殖。但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等种种原因,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以大黄鱼产业为例,虽然闽东水产科技人员通过科研攻关实现大黄鱼产业化,但近年来大黄鱼良种繁育、养殖病害防治、配合饲料等方面技术创新停滞不前,大黄鱼产业发展存在着缺乏良种支撑、配合饲料利用率不高、病害频发等问题[15],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3.3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由于历史原因,闽东从事海水养殖的大部分为个体养殖户,生产经营主体小而分散,组织化程度低,部分养殖户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不强,存在滥用渔药、不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等现象。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渔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生产和销售及使用都有相应的监管部门,但实践中渔业投入品管理不规范,投入品的质量安全及科学使用是当前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难点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基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薄弱,县和乡镇监管机构基本不具备实验室检测能力,监测手段主要是快速检测,而快检只做定性分析,无法进行定量分析,存在着“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等问题。

4加快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建议

根据闽东海域优良港湾和岛屿众多,渔业资源丰富的特点,闽东海水养殖发展应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围绕“渔业旺、渔村美、渔民富”的发展愿景,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加快构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全力推动三都澳、沙埕港湾内的海水养殖转型升级,拓展湾外深远海养殖,强化渔旅结合、港村结合,扶龙头、壮品牌,打造多品种百亿产业链。

4.1规范海上养殖管理

严格落实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按照《宁德市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要求,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对养殖区进行合理布局。继续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对于生态红线、保护区、航道、军用锚地等禁养区海域内的违规养殖设施依法依规进行清退,规范海上养殖秩序,建立完善海上养殖长效管控机制。实行持证养殖,加快水域滩涂养殖证登记发放进度,确保水域滩涂养殖证发放比例达到95%以上。

4.2推进海水养殖转型升级

随着航运、重点项目、城市建设等其它用海需求扩大,传统的海水养殖空间受到挤压,发展受到限制,结合闽东海水养殖实际情况,下一步闽东海水养殖应当推进“升改—上岸—外拓”的升级改造模式。调整优化湾内养殖布局,大力开展传统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将原来的破旧泡沫渔排养殖全面升级改造为环保塑胶渔排和深水大网箱,将海带、龙须菜等藻类养殖使用的白色泡沫浮球全面升级使用环保塑胶浮球,有效减少海飘垃圾来源。推广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开发利用湾外海域,推进离岸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建设,加快单柱半潜式深海渔场、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设施建设,鼓励发展湾外“海洋牧场”,有效拓展海水增养殖空间。

4.3完善海水养殖原良种体系

发挥好国家级大黄鱼育种重点实验室和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作用,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水产苗种龙头企业。围绕大黄鱼、海带、紫菜等区域特色优势养殖品种,强化产学研合作,选育推广一批优质、高效、抗病力强的海水养殖优良品种。大力推广优质苗种,提高渔业增养殖良种覆盖率。规范水产苗种生产许可管理,以大黄鱼为重点开展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试点,切实提高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水平。

4.4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緊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推广使用深水抗风浪大网箱。组织研发经济适用的大黄鱼全人工配合饲料,提升大黄鱼等海水鱼类养殖人工配合饲料使用比例,逐步淘汰冰鲜小杂鱼投喂。有序发展滩涂和浅海贝藻类增养殖,构建鱼、贝、藻立体生态养殖系统,发挥好海带、紫菜、龙须菜等藻类养殖的碳汇作用,有效增加渔业碳汇,提升海水养殖绿色发展水平。

4.5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认真落实水产养殖“三项记录”(生产记录、用药记录、销售记录)制度,强化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管理。加快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一品一码”建设,落实好食用水产品合格证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把好产地和市场两个关口。加大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力度,强化水产养殖执法力度,推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密切衔接。做好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广泛开展科学用药、安全用药的宣传指导,引导养殖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渔药。

4.6促进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完善水产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养殖、加工、流通、休闲服务等渔业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优化提升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养殖基地,建设海上田园发展旅游观光,全力推进渔旅结合、港村融合等渔业发展新业态。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产品加工流通,支持水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持续拓展互联网电子商务渠道。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2019年宁德市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相关热词搜索:;

绿色背景图篇四

;

新型农业

xinxingnongye

特色农业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路径

樊士聪

(郑州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资源破坏”的惨重代价。为了解决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消费不断升级的需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需要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推进农业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关键词 乡村振兴;绿色农业;生态文明

河南省作为中国农业第一大省,被称为“天下粮仓”,在农业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绿色农产品种类少,生产规模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农业的唯一出路就是走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1河南省概况

河南省地处中国心脏,是全国人口大省,也是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大省。河南省由于地处温带与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这为发展种植业提供了自然保障。截至2018年年底,河南省常住人口9 605万人中的4 638万人为农村常住人口,农村常住人口占总常住人口比例为48.29%,这为发展种植业提供了人力保障。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既要保证河南省“第一粮仓”的地位不动摇,又要依靠农业带领4 600万农民走向富裕道路,这就需要重视构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从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增加 河南省农业在全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既要保证河南省农业大省地位不动摇,又要思考帮助农民走致富道路,引领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截至2016年12月,河南省农业经营单位12.42万个,而2006年,河南省农业经营单位仅仅1.94万个,用10 a的时间,农业经营单位数量猛增了6.4倍。河南省农业经营方式逐步由单一化向规模化、绿色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2.2 农业机械拥有量逐步增加 在过去的10 a,国家先后出台了如农机购置补贴、农机装备产业升级等多项农业机械扶持政策,这些政策使农民拥有、使用农业机械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国家各种惠农政策使河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根据河南省第3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河南省联合收割机数量较10 a 前增长3

3.9%;大中型拖拉机数量较十年前增长2.4倍[1]。以小麦为例,现在河南省小麦机耕、机播、机收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率也高达85%以上。

2.3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一直以来,国家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工程改造工作,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得到改善。根据河南省第3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河南省能够正常使用的机电井数量较10 a前增长了12.6%;排灌站数量较10 a前增长了62.6%;灌溉用水塘和水库数量(能使用的)较10年前增长了2

3.5%,76%以上的实际耕地面积都为能灌溉耕地面积。这表明河南省省水利设施得到改善。

3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绿色农业发展程度较低 2006-2018年,虽然河南省绿色农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绿色农业发展还存在绿色农业企业数量少、产量低、规模小、没有形成品牌等问题,导致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相对较低,绿色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势不明显。河南省绿色农产品现在多处于初次加工、深入加工的产品较少,因此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河南省中低产田(以粮食产量为主要指标)占全省耕地面积的比例高达80%,其中低产田占全省耕地面积约为30%,中产田占全省耕地面积约为50%。这么高比例的中低产田,种什么、怎么种、怎么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河南省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河南省粮食生产还停留在高投入、高消耗、生产低端产品、可持续生产能力差的漩涡中,发展绿色农业发展破在眉睫。

3.2 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欠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中国开始大面积使用化肥,土壤地力不断下降,农产品的品质得不到保障。目前,中国是全球使用化肥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化肥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化肥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的生产频率和产量,养活了更多中国人;另一方面,由于过量使用化肥破坏了生态环境,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粮食安全问题亟待解决。河南省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受到传统观念和技术的影响,河南省农业生产大多还是依靠化肥来保证产量,农民认为如果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会降低粮食产量。所以河南省仍在大面积、长期使用化肥,农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资源环境日趋恶化。

3.3 绿色农产品种类偏少,生产规模较小 绿色农产品包含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3种类型。在中国绿色农产品被贴有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成分高这样的标签,大家对绿色产品认可度较高,产品的附加值也较高,是农民提高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虽然河南省省绿色农产品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可是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与国内其他先进省份相比,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河南省绿色农产品的主要问题为种类较少、生产规模小。现在将河南省和山东省进行对比。2017年两省的“三品一标”的产品数量为:

基金项目:河南省省政府决策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为2018b155)。

doi:10.19394/http:///doc/1674-4179.2019.10.056

jiangxi agriculture65

相关热词搜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