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初中物理科学之旅课件视频(通用12篇)

最新初中物理科学之旅课件视频(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1 11:28:03
最新初中物理科学之旅课件视频(通用12篇)
时间:2023-05-21 11:28:03     小编:zx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科学之旅课件视频篇一

(一)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知道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物理的广泛应用。

3.知道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教具

玻璃杯、鸡蛋、硬纸片、圆底烧瓶、铁架台、旋转七色板、放大镜、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牛顿管。

(三)教学过程

导言:从现在起,我们将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物理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些内容在小学自然课上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如摩擦起电、热胀冷缩等。有一些我们还不了解,尽管它们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1.物理研究什么

课本图0一1中所列举的现象,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也都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们分别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

其实在生活中,使我们感到新奇的现象还很多,这些现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例如: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保温瓶为什么能保温?电动机为什么能转动?用望远镜为什么能看得远些?(此处举例应包括力、热、电、光的现象。)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曾经使你感到新奇的现象?(引导学生发言,并指出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哪一些是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指出这都是物理研究的内容。若学生发言涉及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内容,也给归类,说明不是物理研究的内容。)

这些物理现象现在我们还不能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当我们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不仅能解释这些现象,也能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

2.物理是有趣的

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像一个个的谜,当谜底揭开的时候,我们的心情自然是欢畅的。在这众多的谜中,有许多就是初中物理研究的对象,到时不仅能揭开谜底,而且还能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增长我们的才干。

物理课上研究的一些现象,许多是我们没有见过,也没有想过。下面我们将要做的几个实验,虽然我们今天还不能揭开它们的谜底,但可以告诉我们,物理学研究的现象是十分有趣的。(展示一些简单而又效果明显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实验一: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将一长纸条平放在桌面上,然后把钢笔帽立在纸条的一端。你能不能把纸条从笔帽底下抽出来,但要保证笔帽立在原地不动。(有的同学慢慢地拉动纸条,笔帽倒了或是笔帽跟着纸条走。)教师演示:快速抽动纸条笔帽立在原地。

为什么要快速抽纸条。才能休证笔帽不动。而慢慢地拉动纸条不会成功?这就是物理研究的内容,今天我们暂不研究,但我们毕竟知道了怎样做才能成功。

实验二:课本图0一2实验

有了前一个实验的基础,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应怎样弹出硬纸片,才能使鸡蛋落入杯中,而不会随纸片飞出。

实验三:旋转七色板实验

先介绍实验装置的构造,将可以旋转的圆盘分成若干个扇形,分别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要强调其中没有白色。

提出问题:当圆盘飞快旋转的时候,圆盘该多好看?

演示:当圆盘旋转时将出现白色。

本来圆盘上涂有各种颜色,当它旋转的时候,却偏偏呈现它所没有的颜色——白色。这是为什么呢?当我们学过光学之后,这个谜底就不难揭开。

实验四:放大镜观察实验

我们常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放大镜中间厚、边缘薄,也称为凸透镜。大家可以隔着放大镜看看自己的手纹,看看书上的字,是不是放大了。

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是不是总是放大的?

让学生手拿放大镜,伸直手臂通过放大镜看黑板上的字或墙上的标语。(要让学生观察远处较大的,且容易分辨倒立、正立的物体。)学生观察后,回答观察到的现象。(看到的是缩小的,而且是倒立的)

用放大镜看物体不总是放大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放大的,什么情况下是缩小的?这正是光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实验五:课本图0—3实验

首先解释沸腾:日常生活中常说把冷水烧“开”了,水“开”了在物理学中则叫沸腾。通常为使水沸腾,需要加热,今天我们要做一个用冷水使热水再次沸腾的实验。

演示实验:将保温瓶中的热水倒入烧瓶,使水占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将烧瓶置于预热的电炉上加热,让学生看到水在沸腾时有大量汽泡产生。迅速将烧瓶加塞后倒置于铁架台上。在用冷水浇烧瓶前要让学生观察瓶中的水是平静的。浇冷水时,烧瓶中的水会再次“沸腾”起来。

实验六:课本图0—5实验

散开的`塑料捆扎绳(应将扎绳尽量“破”细些)用干燥的手捋几次,扎绳不仅不能合拢,反而会膨散开,甚至会被手“粘”开。

3.物理是有用的

①导言:前面的实验包含着重要的物理知识,学了物理就会知道它们为什么发生,我们还要应用这些知识为人类眼务、造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曾运用过许多物理知识,只不过有的我们知道为什么,有的我们还不知道。例如:乒乓球瘪了,用热水烫一下能使乒乓球复圆。再如我们常用棍子来撬动一些笨重的物体。由于在小学里学过热胀冷缩、杠杆等知识,就懂得为什么这样做。

②列举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如照相机、高压锅、电热杯、收音机等等。这些事例学生还不懂为什么,说明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③列举事例说明在工农业生产、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有的就是在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懂得它们,就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④举例说明物理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它使我国某些尖端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如: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原子弹、氢弹、低温超导技术、十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等。

⑤举例说明物理也是学好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不可缺少的基础。

⑥简要介绍课本图0—6“科学家的设想”,说明在未来的科学中,物理应用将更为广泛,未来物理将更有用。

4.怎样学好物理

要学好物理,就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从观察和实验得来的,观察和实验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观察决不是简单的看看,重要的在于思考,要注意观察的现象有什么特点,要明确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这样才能有所发现。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些现象,是否也能有所发现。

实验七:物体下落实验

(此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如何观察)

取一张纸和一支粉笔头,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演示)。演示后让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现象?(粉笔头落得快,纸片落得慢)从现象来看,粉笔头落得快。类似的现象同学们见过很多:树枝和树叶落地快慢不一样,石子和羽毛落地快慢不一样。通过这些观察会想到“是不是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带着这个问题再进一步的观察,这就是明确观察目的。

教师:现在我们把原来的纸片,团成纸球。

问:纸球是否比原来的纸片变重了?(没有)

演示:再使纸球和粉笔头同时下落。请同学们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少停一会,学生有所思考后再演示,结果将是两者同时落地)。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张纸,展开的纸片飘飘悠悠的慢慢落下来,团成纸球就很快地落下来,两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在观察中,就是要注意这种变化,并考虑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纸片落地慢的原因(纸片面积大,受的空气阻力大)。

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物体落地快慢不同,是由于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而不是物体的轻重,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空气的话,纸片、粉笔头将怎样落下呢?

实验八:牛顿管实验

(借助此实验,着重讲什么是实验和如何做实验)

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就要在没有空气的空间中观察物体下落的情况,这种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叫做实验。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

出示牛顿管。介绍装置,说明管内空气已事先抽空。长管内放了铁片、羽毛、火柴杆等轻重不同、表面积不同的物体。

提问:在空气中铁片、羽毛能否同时落地?(不能)在真空中这些物体怎样下落呢?(做演示,证明同时落地)

实验证明,在真空中轻重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这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物理知识。今后物理课上,许多地方都要通过实验来获取物理知识,同学们自己也要做一些物理实验。在实验中要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按规则操作,仔细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并根据观察和记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总结实验七、八的认识过程,指出要学好物理,就要重视观察和实验;要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同时要重视应用知识,使之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5.作业:用手帕、细绳、螺帽自制一个降落伞,观察它下落的情况。

初中物理科学之旅课件视频篇二

【知识与技能】

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巨星、中子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了解太阳一生的演变过程;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变过程。

【科学思考】

太阳等各种恒星诞生后,会发生变化吗?会永恒不灭吗?它们是怎么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怎么样?

【解决问题】

学生观察多媒体的展示图片,比较掌握不同阶段“恒星”(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白矮星、暗矮星、黑洞)的特点;学生通过读图——“太阳的未来”和“恒星是生命的最后阶段”,描绘太阳和大质量恒星未来的演变过程。

【情感与态度】

促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有规律地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了解恒星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思考,使学生认识宇宙的演变规律。

【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9~11页。教科书首先展示了四幅恒星不同演变阶段的实物照片,介绍恒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它们之间转化的关系。接着教科书设计了两个读图活动——“太阳的未来”和“恒星生命的最后阶段”,在已经了解恒星不同演变阶段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读图分析,建立不同恒星演化阶段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本章的重点是黑洞理论。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有大量的实物照片可供支持,学习难度比大爆炸宇宙论和太阳系演变的内容相对要小。但是学生收集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提高这个方面的能力。

【学法点拨】

1、学生应在课前查阅有关各种恒星(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的资料,准备课堂的发言。

2、学生对恒星的不同演变阶的实物照片展开讨论时,应围绕着问题展开。

3、开展“太阳的未来”和“恒星生命的最后阶段”的读图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对太阳和大质量恒星未来的演变过程进行描述。

【经验介绍】

1、不同演变阶段的恒星之间的转化机理涉及许多很深奥的天文学专业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的解释不宜深入,尽可能的简单、通俗,只要求学生了解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它们之间转化的关系。

2、对恒星不同发展阶段的图片展开讨论的时候,应该给出一些提示性较强的问题,如:图片中的白矮星在哪里?为什么看不到?这说明它的亮度大还是小?图片中的黑洞是个空洞吗?你能想象看不到它的原因吗?

3、为了顺利开展“太阳的未来”和“恒星生命的最后阶段”的读图活动,必须让学生先弄清楚恒星之间转化的关系。

教学文档

【教学课时】

共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各种恒星(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的资料,对资料进行适当的选择。

教师:

1、收集一些天文照片和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

2、课前学习有关恒星的知识,如:黑洞的存在推理。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提出问题

1、教师通过多媒体回顾恒星的形成,展示各种各样的恒星。

◆ 在地球上遥望夜空,宇宙是恒星的世界。恒星诞生于太空中的星际尘埃(星云),恒星是在熊熊燃烧着的星球。一般来说,恒星的体积和质量都比较大,只是由于距离地球太遥远的缘故,星光才显得那么微弱。恒星发光的能力有强有弱,恒星表面的温度也有高有低。一般说来,恒星表面的温度越低,它的光越偏红;温度越高,光则越偏蓝。

2、学生欣赏的过程中,课件出示问题。

(1) 各种恒星诞生后,会发生变化吗?(以上是恒星不同演变阶段的实物照片。)

(2) 图片中哪张是红巨星?它有什么特点?

(3) 图片中的白矮星在哪里?为什么看不到?这说明它的亮度大还是小?

(4) 图片是想象黑洞是个空洞吗?你能想象看不到它有原因吗?

(5) 图片中哪张是超新星大爆炸?

二、学生讨论 讲述新知

1、恒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它们之间转化的关系。(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在对应的图片旁边出示说明。)

(1)红巨星:红色直径比太阳大10~100倍,亮度比类似太阳的恒星大得多。

(2)白矮星:密度很大,体积和亮度很小,由红巨星转变而来。

(3)黑洞:质量更加大的恒星爆炸形成的,密度非常巨大,任何物质,甚至光线都无法逃脱它的吸引。

(4) 超新星:超新星在超红巨星的爆炸中诞生,密度巨大。

(5) 中子星:超新星爆炸后形成,体积很小,密度极大的星核。

2、太阳的演变过程。

一、思考:这些“恒星”和太阳有什么不同?(太阳的热和能是靠太阳内部的氢发生热核反应而产生的,太阳的内部在不断的消耗氢。)

二、读图“太阳的未来”。

思考:图中的“太阳”的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 进入成年阶段的太阳大约可以维持100亿年的稳定状态,现在的太阳已步入中年。大约50亿年后,太阳将进入晚年期。进入晚年期后,当太阳中心缺少足够的氢时,太阳的球核将开始收缩,太阳外层的氢继续变成氦,星体急剧扩大,变成红色,形成红巨星。预计太阳在红巨星阶段将大约停留10亿年时间,亮度将升高到今天的几十倍。红巨星不断地把外层物质抛向太空,在星体周围形成行星状星去,而球核也进一步收缩,形成体积极小、密度很高的白矮星。最后它将慢慢“熄灭”,形成一颗看不见的暗矮星.

三、知识延伸 关注最新发现

一颗罕有的名为“rho cas”的特超巨星近日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爆发。科学家们表示行星爆炸所产生的碎屑足足可以造出1万个地球。由于爆发随时会再发生,故“rho cas”成了天文爱好者和天文学家竞相追逐的目标,他们都想成为这个“天文奇观”的第一见证人。

初中物理科学之旅课件视频篇三

实验:电路的连接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用实验的方法连接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联系生活中的串并联电路,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难点:会识别和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三、教学过程:

教师姓名:

初中物理科学之旅课件视频篇四

一、注意实验方法和安全教育

物理实验的顺利完成需要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外顺利地进行实验活动,就要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因此,在日常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技巧的教育,通过语言讲解、演示实验等手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另外,在课外实验过程中,由于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监管,实验安全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保证实验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在每一次课外实验活动之前,教师都要认真做好实验安全教育,让学生尽量远离实验危险。

二、注意实验活动的小型化

初中学生在物理知识基础和实验能力方面尚处于基础阶段,再加上本身年龄较小,在开展课外实验时,如果开展的实验活动过难,内容和过程过于复杂,则在缺少教师的及时指导下,实验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长此以往,容易打击学生独立实验的自信。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验的时候,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小型实验活动。例如,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将一张纸卷成筒状,在阳光或者小灯泡后面产生影子,从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性质);又比如,在演示惯性现象的实验中,可以将一张小纸条或者一块平滑的布条放在笔帽、杯子等物品下面,然后迅速抽出压在下面的小纸条或者布条,上面的笔帽或者杯子原封不动地立在那里,从而说明惯性的存在。类似的例子在物理实验中有很多,这些实验的特点就是简便,容易操作,并且实验现象非常突出,在课外多开展一些类似的小实验,对于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注意实验活动的趣味性

与课堂实验相比,学生在课后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往往对学生自觉性的要求更高,学生在缺少教师监督的情况下,是否愿意做实验,是否愿意认真地做实验,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实验呢?这要求实验本身能够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实验活动的时候,要尽量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完成的实验,这样才能保证课外实验效果。例如,纸杯烧水实验,当教师告诉学生用纸杯可以将水烧沸时,大多数学生都持怀疑和不可思议的态度,这个现象显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违背,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多学生都愿意课下尝试,看看究竟纸杯能不能把水烧开。由此可见,比起教师的强行命令,实验本身的吸引力更能有效保证课外实验的.有效性。

四、鼓励学生自制器材

与设备器具齐全的实验室相比,课外实验能够用到的实验器具十分有限,即使学生能够配备一些基本的实验器材,但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内容繁多,种类多样,再加上很多物理实验都带有一定的即兴性。例如,在做某一道练习题的时候,可能需要做个小实验,这个时候要求专业的实验工具是很不现实的。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开展物理实验的开始阶段,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自制工具,学会利用身边器材进行实验的意识和能力,这样不仅能拓宽实验活动的范围,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做彩虹实验的时候,需要用到的喷雾器就可以通过自制的方法获得,材料很容易获得,只需要一支圆珠笔、一个塑料瓶及一小块铁皮就可以了,具体制作方法如下:把圆珠笔拆开,卸下笔杆和笔芯(一定是用完的笔芯),然后用钳子把笔芯的金属头拔掉,得到一个塑料管,接下来把铁皮拿过来做成一个支架,保持笔杆与笔芯成直角,并尽量使笔杆和笔芯的端口靠近,这时候,再把塑料瓶的盖子上打上两个小圆孔,孔的大小以能插入圆珠笔芯为宜,然后把圆珠笔芯插入其中一个小孔,另外一个小孔就作为进气口。这样,一个简单的喷雾器就完成了。接下来,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个简单的喷雾器演示彩虹实验了。课外实验活动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能够对课堂实验的不足进行有效的补充,因此,课外实验活动是物理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与课堂物理实验教学相比,课外物理实验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并且会给教师带来更为繁重的工作量。因此,初中教师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多开动脑筋,多积累一些课外实验活动经验,努力提高课外实验活动的质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外实验中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实现物理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

初中物理科学之旅课件视频篇五

初中物理冲刺课件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 david m. peose 于 年提出。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并进一步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推广的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在维基百科中,将“微课”界定为:“微课(micro-lecture)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利于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呈现的实际教学内容。”而百度百科中,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然后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

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是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 年举行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官方文件中,将“微课”界定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二、微课的特征

从微课的发展与实践来看,微课具有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突出特征。

1. 微课要“微”

微课之所以称为“微”课,是因为它具有知识点小,授课时间短的特点。微课只围绕一个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将其录制成教学视频短片。整个微课只为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没有过多的铺垫和渲染,使得重点突出、短小精悍,非常有利于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现今社会,然后生活速度加快,导致文化快餐化,很少有人能耐得住性子去看一两个小时的课程。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限制在 10 分钟以内(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限制在 20 分钟以内),适合人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适应碎片化学习。

2. 微课还是“课”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但不是只包含课程讲解的视频,然后而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学习资源环境。在微课的教学资源中,不但要包含教学视频和教学设计,还应提供教学演示课件、讲义、教学案例素材,以及课后微练习和微练习的素材等教与学的资源。这样,既可以提供给学习者进行泛在学习,可以提供给教师进行共享和研究。同时还应该在实践中提供反馈渠道,使学习者可以将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疑惑和进一步的需求反馈给教师。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习,还可以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的改进。

3. 微课以“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工具来学习或训练的方式。然后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跨越地域限制,利用现代通讯终端,如手机、pda 等设备(通常不包括具备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进行远程学习的方式。移动学习相较于在线学习,更加着重于利用触控输入的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而不是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的笔记本电脑或台式计算机。然后微课的制作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微课的发布利用移动互联网,因而可以保障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以及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可能。

4. 微课要系列化

微课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而是要成为系列化课程,然后即根据统一的课程主旨,将微课构建成为“微课程”。因而在微课的设计之初就要从课程体系的全局观点来考虑,将课程包含的内容划分为若干边界清晰、离散而又具有一定耦合性的知识点。再按照知识点间的联系,让这些微课有机结合。为了达到学习目的,还要围绕每个知识点和其相关知识点设计微练习,进行微评价。再根据评价与反馈,为学习者提供进一步的学习建议,方便学习者在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途径,然后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微课在初中物理中应用的优势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而初中物理是物理学习的基础,较为注重概念的学习理解,中学物理课要教给我们很多物理虽和物理规律,这些知识概念性强,有的还很抽象,而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教师往往把概念或知识点给学生陈述一遍,缺乏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为了将物理规律简单、明了、准确地表达出来,常常需要借助很多特殊的方式,然后比如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但受时空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把每个小小的概念都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展示给学生,学生如果没听懂,老师也没有时间再为学生演示第二遍。如果把抽象的物理知识结合场景演示通过微课的形式向学生传达,学生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去学习一个知识点,而且这个过程更加直观具体,如果没有听懂,还可以返回去再听第二遍,不受时空的限制。

四、声音的产生微课设计与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初中物理的第一张第二节的内容,这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开端,培养兴趣的起点,更是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何去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的至关重要的一课。因此,这次选用声音的产生这个知识点作为案例,设计一节微课,看看微课在物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都是怎样产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提问——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物理学习过程,培养学科性思维,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次课程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展开,通过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的思路跟上老师的教学进程,然后重点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接着总结我们这次探究问题的过程,教给学生方法和思维。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巩固所学内容。

(三)微课教学设计

1.教学课件的设计

教学课件以ppt为载体,采用图片与文字结合的综合型课件,力求简单明了,按照“提问——猜想——验证——结论”的思路分为四个板块,使得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清晰明了。

2.教学实验设计

这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怎样通过实验表现物体发出声音时产生了振动成为了实验的关键。因此实验设计通过容易产生形变的物体与发声的物体接触产生形变来表现发声物体的振动,具体实验设计如下:

2.1音叉发声振动

在音叉没有发声的时候,拿它与水接触,水很平静;然后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再与水接触,可以看到平静的水向四面溅起。前后对比,说明音叉发出声音的时候产生了振动。

2.2铜锣发声振动

用一根细线挂一个乒乓球,并把线拴在支架上,在乒乓球下面放一面铜锣,铜锣不发声时,接触(不要用力)乒乓球,乒乓球静止不动,然后敲击铜锣,铜锣发声的同时接触乒乓球,乒乓球动起来,说明铜锣发出声音的时候产生了振动。

2.3鼓发声产生振动

在一面鼓上放一些绿豆,当鼓不发声时,绿豆在鼓面上静止不动,当敲击鼓是,鼓发出了声音,鼓面上的绿豆也随着乱跳起来,说明鼓在发声的时候,产生了振动。

初中物理科学之旅课件视频篇六

教学目标:

1、能够观察出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这五种运动方式。

2、能够用图示法表示出五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3、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现出移动、转动和滚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4、能够找出物体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木块、纸风车、单摆装置、易拉罐、钢尺、橡皮筋(每组一个)、录音机、磁带、学生自备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二、自由研究,定向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

(学生选取材料)

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

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学生看课本第35页的图,了解这些物体包含有哪些运动方式。

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火车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滚动;飞碟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直升飞机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

四、活动身体,尝试玩出各种运动方式

1、教师:其实我们的身体也能做出很多运动来,下面我们就跟着音乐活动一下身体,尝试我们的身体能做出几种运动方式。

(插入歌曲《健康歌》,学生自由活动身体做出各种运动)

2、学生汇报自己做出的各种运动方式

身体在前后移动,也在转动,手臂在摆动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运动方式,你们发现了很多,可是研究只局限于课堂内,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在运动着,希望小朋友在课外继续研究。

初中物理科学之旅课件视频篇七

教学目标:

●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教学重、难点:

●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2.教师出示连根拔起的菠菜和仙人掌。

3.分别请两个学生向大家介绍这两种植物。

二、认识直根和须根及根的作用

1.认识直根和须根。

(1)谈话: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棵植物的根,找找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把不同点记录下来,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2)学生观察记录。

(3)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小结: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大类。

(6)各组汇报交流。

2.认识根的作用。

(1)谈话:你们知道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回答。

(3)看挂图介绍根的作用。

(4)学生谈看后的感想。

(5)谈话: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根的确会吸收水分?

(6)小组讨论设计。

(7)交流设计方案,提出不足和改进意见。

三、认识形态各异的茎及其运输功能

1.认识形态各异的茎。

(1)谈话:刚刚我们认识两种不同的根,接下来我们来观察植物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茎。

(2)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课本第22页上面的图片,说说这些植物哪部分是茎,有什么特点。

(3)各组交流。

(4)教师小结:

2.认识茎的运输功能。

(1)谈话:不管茎的形态长成什么样,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功能,你们知道茎的作用是什么吗?

(2)谈话: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茎的作用呢?

(3)学生回答。

(4)教师出示一株养在红墨水中的植物,说明是什么时候放进去的,然后讲解解剖和观察方法。

(5)提问:我们在切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6)学生回答。

(7)学生小组观察记录。

(8)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9)教师小结:

四、总结延伸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双色花:取一朵白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养在红色的水中,一半养在蓝色的水中,观察过了一段时间后,花有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初中物理科学之旅课件视频篇八

物理课件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功率及其单位.

2.理解额定功率.

能力目标

了解从能量分析入手去认识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比较在相等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引入电功率的概念,再根据电功率的定义和电功公式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给出电功率的单位.然后从电功率的单位引出电功的单位千瓦时,说明1度就是1千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额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的演示,教材还介绍了不同用电器的两个重要指标,额定电压、额定电功率,以使学生对常见用电器设备的功率有所了解.

1.重点: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难点:实际功率的概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3.疑点: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包括电功率和用电器额定功率两块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前面学生学过的功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较单位时间内用电器做功的多少.在讲解电功率的公式时,注意强调公式中的各量的对应关系,是同一段电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时给出电功率的导出公式,使学生感觉公式多不易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学生不易做到,教师要通过实验讲清对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只有一个,而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有很多.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是电功率的概念和单位,难点是额定功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功率概念引入电流做功有快慢的问题,然后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如:电力机车每秒做功400多万焦,公共电车的电机每秒做功6万焦,洗衣机的电机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录机的电机每秒做功几焦.再举出时间不同做功不同的实例,问学生如何比较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定义.

方案二:分析类比建立电功率的概念:可用幻灯片设计一组问题:1)怎样比较运动快慢?2)这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快慢?3)这样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概念.

二、电功率:

电功率的概念要讲清:电流做功快,电功率就大;电流做功慢,电功率就小.电功率的定义公式为p=w/t,电功率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比较电功率大小时,要全面考虑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关系,才能确定电功率的大小关系.例如:在相等的时间内,根据p=w/t,电流做的功越多,电功率就越大.

电功率的单位容易和电功单位千瓦时混淆,可采用让学生计算1千瓦时的电功是多少焦,让学生体会千瓦时的意义.

三、额定功率:

方案一:可以用并进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问题,然后引进额定功率的概念.学生实验可以设计三组,1)是在比额定电压低的情况下工作;2)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3)是在比额定电压高出1/5的情况下工作.

方案二:教师拿出“220v60w”和“220v100w”的灯泡,问将他们串联起来,哪盏灯亮?然后做实验,引出额定功率的概念.

例题1、一只额定电压为220伏特的电热煮水器,在正常工作时通电12分钟,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问:

这个电热煮水器的功率多大?

【分析解答】正常工作的用电器,其实际电压应等于额定电压,所以该题中的电热煮水器的实际电压应为220伏特,工作12分后,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即用电0.l度.根据p=w/t=500瓦

例题2、有两盏灯连接方式如图所示,已知电压u相同并保持不变,两灯均可发光,在甲、乙两图中比较灯1的亮度是[ ]

a.甲图亮 b.乙图亮 c.同样亮 d.无法判断

【分析解答】同一盏灯的亮度与它的实际功率情况有关,在甲乙两图中,灯1的实际电压不同,甲图中的实际电压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甲图中实际功率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乙图中较亮.b选项正确.

探究活动

【课题】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

【活动方式】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低压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标有“2.5v”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220v 40w”白炽灯泡一只.

(1)提出问题

(2)教师可先演示或提示,再由学生操作.

(3)观察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化与灯泡相应的亮度变化.

(4)讨论,分析.

初中物理科学之旅课件视频篇九

一、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简介

二、校园简介

三、班级及学校管理制度简介

(一)班级管理制度

1、发型要求(耳环、项链、染指甲等)

2、校牌、校服

3、纪律(早自习、午自习、课堂、课间)

4、学习情况(班级学风)

5、习惯养成(骂人、打架、吸烟、乱扔垃圾)

6、中午尽量回家就餐

7、不准在校园内吃小食品

8、加强孩子体育锻炼(运动会、体育加试)

(二)学校管理制度

1、禁止携带手机进入校园

2、禁止进网吧(中午和下午放学后)

3、禁止携带管制刀具

4、禁止在外留宿(同学家、旅店、歌厅、网吧)

5、交通安全(禁止在离校门口 50米内停车、右侧通行)

6、禁止勾搭社会闲散人员

四、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1、班级成绩

2、个别孩子成绩分析

3、各学科学习方法指导

4、鼓励孩子

五、家长建议

1、注重孩子思想教育,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2、关注孩子学习

1)经常检查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

2)帮助孩子寻找良好的学习方法

3)正确看待孩子考试成绩

3、重视与孩子心理沟通,做孩子的朋友

1)俯下身子与孩子说话

2)给你的孩子发表意见和观点的权利

3)尽可能理解你的孩子(青春期)

4、随时与学校及教师保持联系

最后,祝各位家长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再一次感谢你们的支持,愿我们七年一班所有的孩子都能向着我们共同希望的方向发展,愿我们共同携手,共创孩子美好的未来!

初中物理科学之旅课件视频篇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之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http//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介绍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

尊称:近代科学之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八页“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并讨论材料后的几个问题。

小结: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

三、作业:

阅读“科学之旅”,说说你打算怎样学好物理课。

初中物理科学之旅课件视频篇十一

八年级物理《科学之旅》教学设计

黑河市教师进修学校 王桂梅

一、教材分析

《科学之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开篇,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课。教材安排了很多实验,包括声、光、热、电、力部分的实验,展示给学生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物理世界。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了解物理研究的范围;了解观察、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独立思考、密切联系实际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这一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建立学好物理的信心至关重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理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现象及规律的自然科学;

(2)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上的应用有初步的印象,知道怎样学习物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了解物理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观察、疑问、猜想、验证猜想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好物理的信心,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物理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和猜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实施策略

1、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实施策略:通过力、热、光、电、声的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2、难点: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活动的成功。

实施策略: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教具的检查和各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的预演,确保各实验的成功。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物理现象,但学生没有把这些现象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也很少或没有尝试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演示用:烧杯、烧瓶、喇叭、纸片做成的“舞台”、小纸人、试管夹各一个。

学生探究用:每两个人一组:放大镜、烧杯、新鲜鸡蛋、漏斗、乒乓球、气球各一个,食盐和足量的水。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这节课通过教师的演示和讲解,潜移默化的向学生示范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方法为演示、示范、讲述、指导。

学法:学生观察、动手做实验进行探究,在探究中交流、合作;阅读、归纳总结;参与教学,主动获取知识。

五、教学流程

(一)激疑导入新课

物理是我们新开设的一门学科,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吗?如何进行学习和研究呢?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实验,同学们从中感受一下。

(二)新课教与学

1、物理是研究什么的

(1)教师演示教材图0.1―1、0.1―2的实验,同学注意观察现象。

(2)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物理学中研究的热的、声的现象。

(3)学生参与:列举出生活中和热、声有关的一些现象。

(4)学生探究:同桌合作做教材0.1―3、0.1―4的实验,并增加一个实验:学生用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然后尝试吸起小纸屑等。(在教师演示和学生探究前可让学生猜测一下结果。)

学生尝试成功后会非常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对学好物理充满信心。

(4)教师总结: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属于光、力、电的现象。

(5)学生参与:列举出生活中和光、力、电有关的一些现象。

(6)学生归纳:物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7)教师总结:这些有趣的实验包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随着我们学习物理的深入,我们会逐渐的弄清其中的奥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2、如何学好物理

(1)教师结合教材图0.1―7、0.1― 8提出问题。

(2)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经历、猜测、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可不做任何评判,学生课后进一步有目的的观察和体验后自己判断。

(3)学生探究:教材图0.1― 9、0.1―10的实验。

(4)学生总结:认真观察、动手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5)教师讲述教材图0.1―5、0.1― 6的内容,说明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6)教师结合教材图0.1―11说明学习物理需要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7)学生总结学习物理的方法。

3、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的内容,结合这节课参与探究的实践,进行交流,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对科学探究有初步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同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四)观察、体验、探究性作业:

1、继续观察教材图0.1―7、0.1―8的问题,并与同学交流。

2、饮料盒盖上只有一个小孔和有两个小孔时,哪种情况下饮料更容易倒出?回家试一试,你能尝试解释一下吗?

[1] [2] 下一页

初中物理科学之旅课件视频篇十二

初中科学杠杆课件

初中九年级物理杠杆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 。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一些应用

(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的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 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应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认识科学探究 中必须有 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杠杆的认识、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支点、力臂

教学工具

剪刀、钳子、木棍等

教学过程

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通过日常生活中简单机械的例子,引入杠杆概念。

一.杠杆:(概念)

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1.支点(o):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2.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 1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 2):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 .杠杆平衡:

杠杆在动力或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叫杠杆平衡。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得出结论。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四、杠杆分类:

五.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l1>l2,钢丝钳、开瓶器、指甲刀、起子等。

2.费力杠杆:l1

3.等臂杠杆:l1=l2,天平。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