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高中数学必修2说课稿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高中数学必修2说课稿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2 22:30:49
高中数学必修2说课稿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时间:2023-05-12 22:30:49     小编:一叶知秋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数学必修2说课稿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说课稿篇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 版 a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一课时。

本节课选自必修2第三章(解析几何的第一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一课时,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与代数表示;学生在原有的对直线的有关性质及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重新以解析法的方式来研究直线相关性质,而本节课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直线的重要的几何性质,是研究直线的方程形式,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的思维的起点;另外,本节课也初步向学生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因此,本课有着开启全章、渗透方法,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的 教学 对象是高二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天性活泼,求知欲强,并且学习主动,在知识储备上 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知道点与坐标的关系,实现了最简单的形与数的转化;了解刻画倾斜程度可用角和正切值;具备了一定的数形结合的能力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没有形成自觉地把数学问题抽象化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需 从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探究学习,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经历概念的形成、 巩固 和应用过程。

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和斜率的存在性;

2. 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

3. 通过经 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4 . 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以及斜率公式的构建,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

生严谨求简的数学精神。

重点:斜率的概念,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的形成 ,斜率公式的构建。

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品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原则。 根据这样的教学原则,考虑到学生首次接触解析几何的内容及研究方法,所以我采用 设置问题串 的形式 , 启发引导 学生 类比、联想,产生知识迁移 ;通过 几何画板演示实验、探索交流 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 观察、实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由此循序渐进 , 使学生很自然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环节 1.指明研究方向 (3min)

平面上的点可以用坐标表示,也就是几何问题代数化。那么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很多优美的曲线能否用数来刻画呢?

简介17 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和费马的数学史 。

【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历史以及它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由此引入课题(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环节2.活动探究(13min)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后掌握倾斜角和斜率两个概念,体会概念的产生是自然的,并不是硬性规定的。

(探究活动一:倾斜角概念的得出)

问题1. 如图,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过一点p的位置能确定吗?如图,这些不同直线的区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过定点的不同直线,其倾斜程度不同。从而发现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也能确定一条直线。

问题2. 在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与x轴都有一个相对倾斜程度,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几何量来反映一条直线与x轴的相对倾斜程度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索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 由此引出倾斜角的概念:直线l与x轴相交,我们取x轴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的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

问题3. 依据倾斜角的定义,小组合作探究倾斜角的范围是多少?

(探究活动二:斜率概念的得出)

问题4. 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表示倾斜程度的量?

问题5 . 如果使用“倾斜角”的概念,坡度实际就是 倾斜角的正切值,由此你认为还可以用怎样的量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

由学生已知坡度中“前进量”不能为0 ,补充 倾斜角 是90゜的直线 没有斜率

【设计意图】 迁移、类比得出 我们把 一条直线的 倾斜角  的正切值叫做 这条 直线的 斜率 , 让学生感受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并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联想的能力。

环节 3.过程体验(斜率公式的发现)(10min)

问题6. 两点能确定一条直线,那么两点能确定一条直线的斜率么?

先由每名学生各自举出两个特殊的点。例如a(1,2)、b(3,4),独立研究如何由这两点求斜率,再通过学生相互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提炼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进而把这种方法迁移到一般化的问题上来。得出斜率公式k=y2y1。

为了深化对公式的理解,完善对公式的认识,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思考问题:

思考1:如果直线ab//x轴,上述结论还适用吗?

思考2:如果直线ab//y轴,上述结论还适用吗?

思考3:交换a、b位置,对比值有影响吗?

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一方面计算 的 值,另一方面计算倾斜角的正切值。让学生亲自操作几何画板,改变直线的倾斜程度,动态演示可以把教科书第84页图3.1-4所示的各种情况都展示出来,形象直观,可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斜率公式。

环节4. 操作建构(10min)

第一部分( 教材例一 ) : 如图,已知a(3,2),b(-4,1),c(0,-1), 求 直线ab,bc,ca的斜率,并判断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学生独立完成后,请三位学生作答,师生共同评析,明确斜率公式的运用,强调可以从形的角度直接判断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也可由直线的斜率的正负判断。

第二部分 ( 教材例二 )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经过原 点且斜率分别为1,-1,2及-3的直线

本题要求学生画图,目的是加强数形结合,我将请两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因为直线经过原点,所以只要在找出另外一点就可确定,再推导斜率公式时,学生已经知道,斜率k的值与直线上p1,p2的位置无关,因此,由已知直线的斜率画直线时,可以再找出一个特殊点即可。

环节 5.小结作业(4min)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概念?他们之间有什么样 的关系?

2、怎样求出已知两点的直线的斜率?

3 、本节课你还有哪些问题?

两点 直线 倾斜角 斜率

一点一方向

作业: 必做题: p.86 第1,2,题

选做题: p.90 探究与发现:魔法师的地毯

以上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以明线和暗线双线渗透。并注意调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注意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得以 体现。能够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也使课标理念能够很好的得到落实。

3.1.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定义: 倾斜角 学生板演

斜率

2.斜率k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3.斜率公式

高中数学必修2说课稿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a版),是第三章直线与方程中的第2节的第一课时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特点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

1.教材分析

直线的方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及高中学习了直线的斜率后进行研究的。直线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学的开始,对后续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是地位显要,作用非同寻常,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可以说是直线的方程的形式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在此花多大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为过。直线作为常见的最简单的曲线,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在这一节中利用坐标法来研究曲线的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等数学思想将贯穿于我们整个高中数学教学。

2.学情分析

我校的生源较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习惯都有待加强。又由于刚开始学习解析几何,第一次用坐标法来求曲线的方程,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困难。另外我校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更有待加强。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的方程的概念和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及方法;

(2)明确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初步学会准确地使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

(3)从实例入手,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等,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4)提倡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初步了解数形结合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直线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特点及其初步应用。

(2)难点:直线的方程的概念,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及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1.教法分析:根据学情,为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实例引导的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帮助学生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直线的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直线的问题转化为直线方程的问题,通过对直线的方程的研究,最终解决有关直线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另外可以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分析:学生从问题中尝试、总结、质疑、运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推导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学习,要了解用坐标法求方程的思想;通过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进而可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要能体会“形”与“数”的转化思想。

下面我就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六个问题组成,共分为四个环节,学习或涉及四个概念:

温故知新,澄清概念----直线的方程

深入探究,获得新知--------点斜式

拓展知识,再获新知--------斜截式

小结引申,思维延续--------两点式

平面上的点可以用坐标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可以用斜率表示,那么平面上的直线如何表示呢?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一)温故知新,澄清概念----直线的方程

问题一:画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y=2x+1是一个方程吗?若是,那么方程的解与图象上的点的坐标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 通过动手画图,思考并尝试用语言进行初步的表述。

[教师活动] 对于不同学生的'表述进行分析、归纳,用规范的语言对方程和直线的方程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旧知识出发澄清直线的方程的概念,试图做到“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学数学”,从而突破难点。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认识到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另一方面认识到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从而使同学意识到直线可以由直线上任意一点p(x,y)的坐标x和y之间的等量关系来表示。

问题二:若直线经过点a(-1, 3),斜率为-2,点p在直线l上。

(1) 若点p在直线l上从a点开始运动,横坐标增加1时,点p的坐标是 ;

(2)画出直线l,你能求出直线l的方程吗?

(3)若点p在直线l上运动,设p点的坐标为(x,y),你会有什么方法找到x,y满足的关系式?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必要的话可进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巡视。肯定学生的各种方法及大胆尝试的行为;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得到当点p在直线l上运动时(除点 a外),点p与定点a(-1, 3)所确定的直线的斜率恒等于-2,体会“动中有静”的思维策略。

[设计意图]复习斜率公式;待定系数法;初步体会坐标法。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为什么要把分式化简?(若不化简,就少一点),感受数学简洁的美感和严谨性。还要指出这样的事实:当点p在直线l上运动时,p的坐标(x,y)满足方程2x+y-1=0.反过来,以方程2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l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标法研究直线的方程上来,此时再把问题深入,进入第二环节。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点斜式

问题三: ① 若直线l经过点p0(x0,y0),且斜率为k,求直线l的方程。

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经过p0(x0,y0)的所有直线?

[学生活动] ①学生叙述,老师板书,强调斜率公式与点斜式的区别。 ②指导学生用笔转一转不难发现,当直线l的倾斜角α=90°时,斜率k不存在,当然不存在点斜式方程;讨论k=0的情况;观察并总结点斜式方程的特征。

[设计意图] 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获得直线点斜式方程;由②知:当直线斜率k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培养思维的严谨性,这时直线l与y轴平行,它上面的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0,直线l的方程是:x=x0;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总结,明确点斜式方程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下面的例题和基础练习,突破重难点。

问题四:分别求经过点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的方程

(1) 斜率;(2)倾斜角; (3)与轴平行 ;(4)与轴垂直。

[练习]p95.1、2。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或叙述,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充分用好教材的例题和习题,因为这些题都是专家精心编排的,充分体现必要性及合理性;做到及时反馈,便于反思本环节的教学,指导下个环节的安排;突破重点内容后,进入第三环节。

(三)拓展知识,再获新知----斜截式

问题五:(1)一条直线与y轴交于点(0,3),直线的斜率为2,求这条直线的方程。

(2)若直线l斜率为k,且与y轴的交点是 p(0,b),求直线l的方程。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口述,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 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引出截距的概念及斜截式方程,强调截距不是距离。类比点斜式明确斜截式方程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及几何意义,并讨论其与一次函数的关系。通过下面的基础练习,突破重点。

[练习]p95.3。

[设计意图]充分用好教材习题,及时反馈本环节的教学情况,指导下个环节的安排。

(四)小结引申,思维延续----两点式

课堂小结 1、有哪些收获?(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公式法、等斜率法、待定系数法。)

2、哪些地方还没有学好?

问题六:(1)直线l过(1,0)点,且与直线平行,求直线l的方程。

(2)直线l过点(2,-1)和点(3,-3),求直线l的方程。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自主完成,可以相互讨论,探讨解题思路。

[教师活动]教师深入学生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进展过程,有时间的话,可以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也可以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纠正出现的错误,规范书写的格式;没时间就布置分层作业。

[设计意图](1)小题与上一节的平行综合,学生应该有思路求出方程;(2)小题解决方法较多,预设有利用公式法、等斜率法、待定系数法,让好一点的学生有一些发散思维的机会,以及课后学习的空间,使探究气氛有一点高潮。另外也为下节课研究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作了重要的准备。

分层作业 必做题:p100.a组:1.(1)(2)(3)、5.

选做题:p100.a组:1.(4)(5)(6).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实践的感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一)实例引导。在字母运算、公式推导之前,总是用实例作为铺垫,使学生有学习知识的可能和兴趣,关注学困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启发式教学。教学中总是以提问的方式叙述所学内容,如:1.直角坐标系内的所有直线都有点斜式方程吗?2.截距是距离吗?它可以是负数吗?3.你会求直线在轴上的截距吗?4.观察方程 ,它的形式具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有什么关系?等等。启发学生的思维,作好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活动。

(三)注重自主探究。设计问题链,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教师总是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布设了由浅入深的学习环境突破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逐步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了两次思维发散点,分别是问题二和问题六的第(2)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