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有感800十篇左右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三篇)

2023年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有感800十篇左右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1 11:03:32
2023年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有感800十篇左右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三篇)
时间:2023-05-11 11:03:32     小编:一叶知秋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有感800十篇左右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篇一

在这一百二十回的篇章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玄德三顾茅庐》那篇。显然,在这章,刘备才是主角。他先后三次请诸葛先生出山,每次都诚心诚意,后来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随刘备出山,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本章之中,我看到的不仅是刘备的求贤若渴、待人真诚,更感受到了诸葛亮的两种智慧,两种让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军事历史传奇的智慧。

第一种智慧叫做抓住并选择机遇。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四块木头,它们分别遇到了三个人,农夫木匠和雕刻家。第一块木头没有和任何人走,因为他不知道跟谁走更好,结果腐烂了。后来,跟农夫走的被当成了木柴烧了。跟木匠走的成为了家具,为他人服务。跟雕塑家走的,成为价值连城的精美工艺品。如果孔明没有抓住机遇,有可能是良驹遇不到伯乐而成不了千里马。在刘备请他出山之前,曹操也曾请过诸葛亮出山。我想,诸葛亮没有答应曹操的原因,恐怕不止是因为曹操没有诚意,应该是诸葛亮权衡利弊后的结果:曹操生性多疑,日后不一定能容得他。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想必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种智慧叫做坚持与等待。诸葛亮一身的本事,却迟迟不得施展。内心的焦急从他自号“卧龙”就能体会出来。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虚度光阴。而是在伯乐还会到来之前,一边等待,一边苦读兵书,钻研兵法,研究天下大事。他本事越来越大,名声也越传越远,最后就像在榆树群中的红衫,在人才济济的乱世中脱颖而出,最终被识千里马的伯乐——刘备看中,并给予重用,成就了他辉煌而又传奇的一生。

我想,在这两种智慧中,怎样“等待”最为重要。在坚持中等待,在等待中不断进取,在等待不断充实自己,在等待中不断积蓄力量,一旦机会来临,一飞冲天!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有感800十篇左右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篇二

在这个特殊的寒假中,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最喜欢的一本就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这本书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值得敬佩,我最敬佩的人莫过于蜀国大将军赵云。

本书中有一篇故事让我记忆深刻,那就是《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在这个故事中,赵云单枪匹马冲杀进曹操50万大军中,历经七进七出,杀死曹操56名战将,救出了糜竺、简雍、甘夫人等人。最后一次冲进敌阵,赵云可谓是精疲力尽、九死一生,终于寻找到自己的少主阿斗,并成功的将他送到了主公刘备的身边。在这一章节中,我感受到了赵云英勇独特、勇者无惧的铮铮血性,每当读到此处,我的眼前就好像有一位沙场大将挥舞长枪迎面冲杀而来,让我心中激动不已。

读完《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一次又一次被赵云这种舍身忘我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久久不能平静。像他这种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安危和生命,在战场上用全部身心去冲杀,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去保护蜀国少主的行为深深地打动着我。我想,赵云是不怕死吗?应该不是,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那为什么赵云能够在战场上奋不顾身的七进七出呢?答案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勇者无惧。只要是心中有理想,有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真正的英雄一定会勇往直前,不惧生死。

在以前的阅读过程中,我也明白像赵云这样勇者无惧的英雄,也有很多很多,比如南宋大元帅岳飞,就是一位。岳元帅的勇敢可以说家喻户晓了,他从小就立下报国之心,让母亲在背后刺下“精忠报国”四字。他还说:“小小绣花针有何怕,如果连这绣花针之痛都忍受不了,如何到前线保家卫国?”长大后,他果然不负母望,成为了历史上的大英雄。为了抗击金国的侵略,为了自己国家的统一事业,岳元帅勇者无惧,一往无前,他带领岳家军一次次打败后金军,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看看历史上的英雄,再想一想自己,我不禁为自己以前的胆小怯懦汗颜了。我已经是一个五年级的少先队员了,在春节前回奶奶家的路上,一只小黄狗冲我汪汪叫,我都吓的一下子扑倒在了妈妈的怀里,直到过去了好久还没有缓过神来。还有一次,跟小朋友们进行一次障碍跳远的时候,一段不到一米宽的小河沟都让我望而却步了,这不正是缺少“勇者无惧”的精神吗?

正如茨威格所说“勇敢是处于逆境时的光芒。”是啊,古今英雄好汉哪一个不勇敢,任何一位爱国者都是勇者无惧的典范。也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够当英雄。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像赵云一样,做一个勇者无惧的人。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有感800十篇左右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篇三

《三国演义》我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书中的大致内容我都了解了,去年的寒假我也读了这本书,并且在那次的开学考试时我还得了99分,可见我对《三国演义》还是比较了解的。不过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再次阅读《三国演义》以后我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我以前看这本书时,我曾经说过:“这本书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群雄混战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过现在我知道了,它只不过是根据历史改编成的小说而已,所以我不得不失望地说,《三国演义》与真正的三国历史有出入,有很多像“过五关斩六将”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都是罗贯中虚构的。但这就是小说的魅力,《三国演义》因为有了这样虽然虚构但是精彩的段子,它才会显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因而流传至今还闻名于世。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解放全中国并把它建设得如此强大,是因为我们的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支持是革命胜利和国家稳定的根本。那么把这种观点代入三国时期后,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三个政权在建立时想尽办法让天下人信服,最后却都没能摆脱亡国的厄运。人民和国家领导人的理想是不同的,人民渴望和平的生活,而三国的统治者们都想吃掉另外两国夺取天下,因此,尽管魏国有着最多的地盘和人口,吴国有厉害得使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殒命的领导集体,蜀国有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诸葛亮,他们还是回天乏术,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其实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民的支持都是革命成功和国家稳定的根本。三国之前,有商汤革命、武王伐纣、秦末乱世,这样代表多数人利益的政权推翻失去民心支持的历史事件,三国之后隋唐乱世、五代十国、元末大起义、明末李闯王、清末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在讲述同一个道理。

我们经常说,少数服从多数,人民永远是多数群体,人民的利益永远是领导人应服从的利益,我从《三国演义》中读出了这样一个大道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