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法律专业名词解释的app(五篇)

法律专业名词解释的app(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3 11:50:03
法律专业名词解释的app(五篇)
时间:2023-05-03 11:50:03     小编:zx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法律专业名词解释的app篇一

2.在我国近年来的司法中,正规法学本科毕业的考试通过率不如法学专业自考生,法学硕士生的司法考试通过率不如法律硕士生这样的事时有所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法学本科教学中忽视了应有的实践导向,对培养法学本科生分析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

3.但是,为了满足法学专业对背景知识多样化的要求,我们可以考虑不直接在高考生中招收法学专业学生的方式,而是在已经接受过一年或两年通识教育的各专业学生中招收法学专业学生的方式,因为经过了大学过渡期或适应期的学生会更加理智地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

4.他们被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自主的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的研究课题以及有利于本身知识架构良性发展的法学专业课程,甚至包括对该门课程授课教师的选择及理性的作出自我评价,也就是说,学生应当时刻持有对自己专业技能发展方向的理性考量及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因此,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者,不仅要使道德思想植根于青年学生的大脑,更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使这种思想影响其行为与习惯,而作为法学教育者,更应该将法律知识与道德精神相融合,以使法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彰显道德的本质。

6.在渤海大学会计学院,担任法务会计专任教师的都是具有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或职业资格的教师,并且半数以上是上本科时修读会计学或审计学专业,而在研究生阶段修读法学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便是专门针对法务会计专业师资配备的复合型双师团队。

7.因此,我国的法学专业教育要努力地与国际接轨,对法律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注重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求学生更要注重法律实践能力的训练,把习得的法律专业知识与法律专业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用于社会实践中去。

8.这就决定了司法工作不但具有了很强的专业性,而且必须职业化,即法官只能由受过系统法学专业并通过严格的国家统一司法取得资格的人担任,同时一旦担任法官,则必须终身以此为业,恪尽职守,以维护社会正义为已任,从而形成法官职业共同体。

9.但是税法学在我国毕竟进入法学教育才十余年,还很不规范,大多数学校法学专业还不是作为一门课程,仅仅是作为法学的一章简单介绍一下,税法应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它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应该等到提升,成为法学专业骨干课程。

10.今年九月,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在新疆召开第七届学术年会,与会的学术界和检察系统的名流精英专门针对民事检察监督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在若干问题上取得了共识,这次笔谈的目的是想在上次会议的基础上深化研讨。

11.比如法学就存在法学理论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基本上还局限在法学专业基本理论的体系之内,法学实践教学和边缘学科的内容少而且要求低,仅在局部课程具有实践教学计划,所占课时比例不高,没有突出高职法学教学的特点。

1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顺应社会的进步,促进开放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具有远程教育特色的法学专业合格人才。

13.这首先是考虑到,中国司法制度是法学专业基础课,学员一入学就学习这门课,可以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全貌,认识司法制度的整体功能,把握各项司法制度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为以后学好各门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

14.就业市场要求法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司法考试,而现行的法学教育制度却无法提高学生的通过率,这样就不可避免造成了就业市场对法学教育评价不高,而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也成为了就业市场评价法学院的风向标。

15.由此可见,财经学校内的财经专业与经济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在财税法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因为在校园踏内同一块草皮而相得益彰和得比较平衡,这里当然涉及到教学计划的设计与课程的科学合理安排问题。

16.毕竟,法学专业教师从事司法实践活动是兼职的,他们的本职工作仍然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由此决定他们在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局限性,他们更擅长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仍然缺乏司法实务经验和操作技巧。

17.只有将法律方法论作为法学专业必修课程,系统传授法律方法知识和理念,法学教育才能满足法律职业对其从业者的知识需要,学生才可能形成对法律规则的理智操作,即形成特有的职业化的法律技能。

18.这些充满了如此之多的法律政治学的内容,却缺乏法律规范与制度的探讨的著述,像是以法律研究为手段所进行的政治宣传,或者至多只是法律政治学的研究,而不象是一门法学专业的研究成果。

19.培养法学特色人才的重要路径之一是特别法方向的人才培养,这种模式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对纯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更需要将法学与工科背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0.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出模拟实验课程,例如,在国际贸易专业设立了模拟实验室和商务实验室,行政管理专业成立了电子政务模拟实验室,法学专业则开设了模拟法庭等。

法律专业名词解释的app篇二

法律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以及涉外、涉侨等部门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法律专业毕业生以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而著称。

1.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规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规范性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法律同时还具有概括性,它是人们从大量实际、具体的行为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复适用多次的。法律还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为标准是按照法律规定所有公民一概适用的,不允许有法律规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规范不同于其他规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严谨性。它有特殊的逻辑构成。构成一个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和法律规范。每一个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行为模式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所提供的标准和方向。其中行为模式一般有三种情况:

(1)可以这样行为,称为授权性规范;

(2)必须这样行为,称为命令性规范;

(3)不许这样行为,称为禁止性规范。

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

这是法律来源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指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国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国家认可形成的通常是习惯法。

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权利和义务,它是由国家确认或认可和保障的一种关系,这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

4,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它的实施就由国家来保障。

法律专业名词解释的app篇三

1、刘震宇,31岁,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法律专业,开始执业,擅长非诉法律事务、公司、刑事等业务。

2、对于法律专业在这个困难问题上所提供的协助,我深表谢意。

3、考法律联考,对于法律专业的人员,比较好.

4、法律专业保密权涵盖在预期进行或待决的法律程序中,律师与其当事人,以及他们任何一方与非当事人之间的保密信息内容。

5、高职法律专业民法学课程教学如何体现高职特色,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6、如要求考生外语通过六级、获得学士学位、本科是法律专业、只招委培生等,这些条件考生都要注意。

7、考虑到汤姆是个法律专业的学生,这件蓝色的衬衫反倒是在某种程度上显得灵巧、书生气,看起来不错。

8、目前成都法律专业人员的数量质量,均不能满足这种需要。

9、樊成玮,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

10、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英语、山东大学法律专业大学学历,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11、她叫寒萍,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商务调查机构,从事调查员工作,他们的工作主要以婚姻状况变化、商业诚信调查为主。

12、即使记者不是学法律专业的,也明白这个案子判起来很难。

13、许多案件,不需要多少法律专业知识,凭良知就能明断是非,但一些案件的处理就偏偏弄得是非界限很不清楚。

14、受过法律专业教育的人才倍受青睐,“海龟”人才更是欢迎之至,经司法官再试典试委员会过半数之议决,可以免试录取。

15、许多案件,不需要多少法律专业知识,凭良知就能明断是非。

16、袁旺说儿子看到爸爸遭遇不公,发誓一定考出去攻读法律专业,不让父亲再蒙此大难。

17、在立法诊所中,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同学们更善于运用法律思维进行思考,进行推理,进行解释,进行论证,同学们的法律专业素质得到了检验,深化和提高。

18、除要求法官应具备优良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外,还应具备深厚扎实的法律素养,精通法律专业,善于审判经验,严格依法办案,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保证法官公正行使裁量权,防止法官的恣意妄为和翻云覆雨。

19、后来证明,团结工联时代,卡钦斯基为反对派工会领导人与共产主义老板阶层谈判出谋划策之时,他所学的法律专业派上了大用场。

20、根据这项计划,法律援助适用于索偿额可能超过六万元的讼案,包括人身伤害,以及医疗、牙科及法律专业疏忽申索。

21、根据这项计划,法律援助适用于索偿额可能超过六万元的讼案,包括人身伤害,以及医疗、科及法律专业疏忽申索。

22、当年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多年从事会计工作的父母希望她能继承衣钵,但她喜欢法律,就背着父母偷偷把志愿改成了法律专业,直到大学二年级才被父母发现。

23、陈一方则指争产案关乎公众利益,当日与麦至理接洽的“放料者”身份应获得法律专业特权予以保密。

法律专业名词解释的app篇四

1.民事诉讼: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所进行的诉讼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2.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把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规定诉讼主体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是人民法院实施审判行为,办理民事案件的准则,是规范一切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的法律。

3.民事诉讼法学:是研究民事诉讼制度的诉讼法律规范和民事诉讼运行规律的科学。

4.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是指民事诉讼法发生作用的范围,即对什么人、什么事、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发生作用。

5.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中的一种,它是由民事诉讼法律调整所形成的人民法院和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在诉讼中发生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的关系。

6.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参加诉讼,并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组织、公民和法人或其他非法人团体。依此概念,人民法院、当事人以及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参与人都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7.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主体之间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因主体而异,主体不同,享有的诉讼权利和所承担的诉讼义务也不一致。

8.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即诉讼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人民法院与各诉讼参与人之间权利、义务不同,客体也各自相异。

9.法律事实:是指为法律所规定能够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客观事实。引起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包括法律行为和事件两类。前者是指主体有意识的活动;后者是指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10.诉讼行为:是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在特定诉讼中所实施的能够发生诉讼效果的行为。诉讼参与人一方的诉讼行为往往需要与人民法院的诉讼行为相结合,才能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11.诉:从微观来看,是当事人的一种请求,但从宏观来看,是法律规定保护当事人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的一种制度,所谓法律规定,一是指实体法的有关规定,一是指程序法的有关规定。

12.确认之诉:是指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确认某种法律关系存在或者不存在的诉讼。法律关系存在,双方当事人就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不存在,当事人就不承担法律上的义务,对方当事人就无权向其主张权利。前者称为积极的确认之诉,后者称为消极的

13.给付之诉:是指一方当事人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履行一定民事实体义务的诉讼。这种诉讼在民事实践中是经常发生、大量存在的,民事诉讼法律机制的建立也大多以此为基点。

14.变更之诉:是指当事人要求改变或者消灭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双方当事人之间现存的某种法律关系,比如共有关系、婚姻关系等,可以基于一定的事实和行为而变更或者消灭,如果双方当事人对某种法律关系是否保持存续发生争议,诉诸法院,要求予以变更,就是变更之诉。

15.诉讼标的:是诉构成的要素之一,是指当事人之间因发生争议,而要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法律关系。每一个诉讼案件至少有一个诉讼标的,但有的案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诉讼标的。

16.诉讼理由:是诉构成的要素之一,是指提起诉讼和进行诉讼的理由。客观存在而又可以证明的事实,才能成为诉讼的理由。

17.诉权:是由诉的法律制度所确定的,赋予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基本权利。即赋予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在其权利受到侵犯,或者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执时,具有进行诉讼的权能。

18.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实施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基本指导原则。是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指导着整个民事诉讼机制客观运行的基本准则。

19.诉讼中的调解:又称法院调解,是指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问题,本着相互谅解的精神进行协商,或者通过协商对权利义务问题达成一定协议的诉讼行为。

20.辩论原则:是指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有权就案件的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辩驳和论证。

21.民事诉讼的检察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既包括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又包括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按照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只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22.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法律机制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问题上起基干作用的制度。比如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等。

23.合议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实行集体审理和评议的制度。所谓集体是三人以上的审判集体。所谓审理和评议,是指对案件由审判集体共同审理后共同进行评议,对外以审判集体的名义负责,在诉讼中以审判集体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与其相对的是独任制度。

24.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具有法定情形,必须回避,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所谓法定情形,是指法律规定禁止审判人员参加对案件审理的情形。回避制度是保证案件获得公正审理的制度。回避制度由法定的回避情形,回避的适用范围,申请回避和作出决定的程序

25.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的审理和宣判向群众、社会公开的制度。所谓公开,一是允许群众旁听,二是允许新闻报导。所谓依法公开审判,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除不予公开和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外,一律依法公开审理,同时,不论是否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判时均一律公开进行。

26.两审终审制度: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个审级法院运用一审和二审程序进行了审判,即宣告审判终结的制度。两审终审制是案件的审级制度,即案件在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作为一审审结后,还可以经过第二个审级的审判,第二个审级为案件的最终审级。案件的审级制度决定于国家的司法制度。

27.管辖:是确定同级人民法院或者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使当事人在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生争议后到哪一级的哪一个人民法院去起诉或应诉,请求给予司法保护。

28.地域管辖:又称土地管辖,或区域管辖,它是以人民法院的辖区和案件的隶属关系确定诉讼管辖的,亦即确定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各自的区域内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29.一般地域管辖:又称普通管辖,是指以被告住所地为标准来确定受诉法院。采取原告就被告的原则。

30.特殊地域管辖:是指根据诉讼标的所在地或者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所在地为标准所确定的管辖。

31.专属管辖:某类民事案件,法律规定必须由一定地区的法院管辖,其他法院无权管辖,也不允许当事人协议变更管辖的,称为专属管辖。专属管辖具有排他性。

32.协议管辖:又称合意管辖或者约定管辖,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合同纠纷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以协议的方式选择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管辖法院。

33.裁定管辖:根据人民法院的裁定确定管辖法院的,称为裁定管辖。裁定管辖是法定管辖的必要补充。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指定管辖、移送管辖和管辖权的移转均属于裁定管辖。

34.移送管辖:是指某一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发现自己对该案没有管辖权,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理。

35.指定管辖:是指上级人民法院用裁定的方式将某一案件交由某一个下级人民法院管辖。《民事诉讼法》第37条规定:“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人民法院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了的,报请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36.管辖权的移转:由上级人民法院将某个案件的管辖权转移给下级人民法院,或者下级人民法院将某个案件的管辖权经上级人民法院的同意转移给上级人民法院的,称为管辖权的移转。它是级别管辖的一种变通措施。

37.管辖权的异议:是指当事人认为受诉人民法院对该案无管辖权,而向受诉人民法院提出的不服该法院管辖的意见或主张。

38.合议制:是指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审判集体或者由审判员组成的审判集体,对具体案件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判的制度。这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基本组织形式。除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外,其他一切案件不论按照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或再审程序审理都适用合议制,以体现审判民主。

39.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执或受侵害,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的裁判或者调解书约束的人。

40.诉讼权利能力: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诉讼活动中,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对诉讼权利能力,既不能转让、取消,也不能限制、减少或增加,否则,即视为违法。

41.诉讼行为能力:亦称诉讼能力,就是能够亲自从事民事诉讼活动,具有独立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的能力。只有既有诉讼权利能力,又具有诉讼行为能力的人,才能独立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

42.当事人的更换:在诉讼活动中,人民法院发现起诉人或者应诉人不符合当事人条件,应当通知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参加诉讼,更换不符合条件的当事人。称为当事人的更换。

43.诉讼权利的承担:就是在诉讼进行中,由于特殊原因,原来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转让给新的当事人。新的当事人享受原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承担其诉讼义务。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的变化,就叫做诉讼权利的承担。

44.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是同一类的,在办案过程中合并审理的诉讼。一起起诉或应诉的人,称为共同诉讼人。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分为两种类型:必要共同诉讼和普通共同诉讼。

45.必要的共同诉讼:是指多数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的利害关系。这种共同的利害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是诉讼标的是共同的;二是诉讼标的属于同一事实和同一法律原因而产生的。

46.普通共同诉讼:是相对于必要共同诉讼而言的,又称为一般共同诉讼。是指共同诉讼人的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的,宜于合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因为在普通共同诉讼人之间不存在共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只是属于同类型的诉讼标的。因此,在诉讼中可以共同起诉,也可以单独起诉。是否合并审理,由人民法院确定。

47.诉讼代表人:是指众多当事人的一方,推选出的代表,为维护本方的利益而进行诉

讼活动的人。诉讼代表人代表本方当事人进行诉讼,不同于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是本案实体法律关系的主体,而不同于法定代表人和诉讼代理人。

48.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在已经开始的诉讼中,对他人间的诉讼标的,具有全部或部分的独立请求权,或者虽然不具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人。

49.诉讼代理人:是指在法律规定、法院指定或者当事人授权的范围内,以当事人的名义代理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行为,并维护当事人利益的人。

50.指定代理:人民法院为无行为能力的人,指定诉讼上的代理人代为诉讼,称为指定代理。指定代理,是在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虽有法定代理人但不能行使代理权时,为保护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一种代理制度,是法定代理制度的一种补充。

51.委托代理:是指基于当事人、法定代表人、法定代理人的委托而形成的代理。

52.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民事诉讼证据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即客观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53.本证:按照主张某种事实存在或否认对方主张事实的存在来划分,可分为本证与反证。本证是指当事人一方主张某种事实,提出能证明该事实存在的证据。

54.反证:按照主张某种事实存在或否认对方主张事实的存在来划分,可分为本证与反证。对方当事人为否定或推翻主张事实的一方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而提出相反的事实证据,以证明事实的不存在,谓之反证。

55.直接证据:按照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对象的关系来划分,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直接证据就是能够直接证明证明对象的证据。如结婚证、房产证。一般说来,直接证据的可靠性大,证明效力强。

56.间接证据:按照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对象的关系来划分,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间接证据,就是指不能直接证明案件的事实,但能和其他证据联系起来,共同证明和确定案件事实的证据。

57.原始证据: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是按民事诉讼证据来源加以区分的。原始证据,就是直接来源于案件客观事实的证据,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手材料”。如合同的原件。根据司法实践的经验证明,原始证据要比派生证据更可靠些。

58.派生证据: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是按民事诉讼证据来源加以区分的。派生证据,就是从原始证据中派生出来的证据,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手材料”。如物证的照片。根据司法实践的经验证明,原始证据要比派生证据更可靠些。

59.勘验笔录:就是人民法院指派的勘验人员对案件的诉讼标的物和有关证据,经过现场勘验、调查所作的记录。是民事诉讼证据的一种。

60.举证责任:就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

61.证据的保全: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是谓证据的保全。

62.诉讼期间:简称期间,在民事诉讼中,是指人民法院、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各自完成某项诉讼行为必须遵守的期限。

63.送达: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为。法院执行送达职务的人,称为送达人,接受法院送达的诉讼文书的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称为受送达人。

64.留置送达:是指受送达人拒收诉讼文书时,把诉讼文书留放在受送达人住处的送达方式。留置送达与直接送达具有同等的效力。

65.法院调解:是指对民事案件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主持下,诉讼当事人双方平等协商,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认可,以终结诉讼活动的一种结案方式。

66.财产保全:是保护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损失的诉讼上的保护性措施。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这种保护性措施有以下两种:1、诉前财产保全;2、诉讼财产保全。

67.先予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对一定范围内的给付之诉,在作出判决之前,裁定一方当事人履行一定的义务,并立即执行,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特殊的诉讼制度。

68.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为保证诉讼活动和执行活动的顺利进行,依法对实施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人所采取的强制手段。

69.拘传:是对于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人民法院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的,人民法院派出司法警察,强制被传唤人到庭参加诉讼活动的一种措施。

70.起诉:是指当事人就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的行为。起诉是原告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活动,是民事诉讼程序开始的前提。

71.撤诉: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至宣告判决前,原告撤回起诉的一种诉讼行为。是原告的权利,是对自己诉讼权利的处分。

72.反诉:是指在诉讼进行过程中,被告对本诉原告提出的旨在抵消或吞并原告诉讼请求的反请求。反诉是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立的诉讼请求。

73.缺席判决:是指开庭审理案件时,只有一方当事人到庭,人民法院仅就到庭的一方当事人进行询问、核对证据、听取意见,在审查核实未到庭的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起诉状或答辩状和证据后,依法作出的判决。

74.延期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已通知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和公告开庭审理日期后,或者在开庭时,由于出现法律规定的原因,而另定日期对案件进行审理。如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

75.诉讼中止:是指在诉讼进行中,由于发生某种特定原因,使诉讼程序暂时停止。如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76.诉讼终结:是指在诉讼进行中,由于出现特定情形,使诉讼程序不能继续进行下去,或者失去了继续进行的意义,从而结束诉讼程序的。如原告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诉讼权利的。

77.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和它的派出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所适用的程序。它是普通程序的简化,是第一审程序中的一种独立的简便易行的诉讼程序。适用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

78.审判监督程序:是具有监督权的机关或组织,或者当事人认为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发动或申请再审,由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再审的程序。

79.督促程序:是指债权人请求人民法院以一定的法律文书,督促债务人履行一定给付义务的特别程序。所谓一定的法律文书,是人民法院基于债权人的请求,督促债务人给付行为的支付文书。所谓督促债务人履行一定的给付义务,是要求债务人给付一定数量的金钱或者有价证券的义务。

80.公示催告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以公告的方法,告知并催促利害关系人在指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报权利,如不申报权利,依法作出宣告票据或其他事项无效的程序。

81.无效判决:又称除权判决。是指在公示催告期间届满后,无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人民法院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所作出的宣告已丧失的票据无效的判决。

82.债权会议:是债权人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或公告而组成的表达债权人的意思,对有关破产的重要事项进行决议的一个临时性机构。

83.破产债权:是指破产宣告前对破产企业所成立的,并且只通过破产程序,才可以从破产财产中获得公平受偿的债权。

84.民事执行:是指人民法院的执行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序,行使司法执行权,强制义务人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或其他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的活动。

85.执行主体:是指在执行法律关系中,依照执行法律规范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并能够引起执行程序发生、发展或终结的组织和个人。它不仅包括在执行程序中起主导作用的人民法院,而且还包括执行当事人以及参加执行任务的其他参与人。

86.执行客体:又称执行对象,是指民事执行行为所指向的标的。在我国,民事执行的案件只能是被申请执行人的财物或行为,而不能是被申请执行人的人身。

87.执行阻却: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某种情况的发生,使执行程序暂时不能进行,或者无法进行,或者无需进行,这种状态称为执行阻却。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执行阻却有:执行异议、执行和解、执行担保等。

88.执行异议:在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不同意见,主张实体权利,称为执行异议。

89.执行和解:是指在执行程序中,双方当事人就执行标的物的一部或者全部自行协商,互相谅解,自愿达成协议,解决争议,从而结束执行程序的活动。

90.执行担保:是指在执行程序中,被申请执行人或者第三人(即担保人)为了保证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得以实现而向人民法院提供的保证行为。

91.执行中止:执行过程中,因为某种特殊情况的发生而使执行程序暂时停止,待这种情况消失后,再行恢复执行程序的,叫执行中止。

92.执行终结: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发生某种特殊情况,执行程序没有必要或不可能继续进行,从而结束执行程序的,叫执行终结。

93.执行回转:是指在执行结束后,因执行根据经过法定程序被撤消,以致取得财产的一方当事人,将取得的财产之一部或全部退还给原来的被申请执行人,恢复至执行程序开始前的状态的情形。

94.司法协助:是指不同国家的法院之间,根据自己国家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在司法事务上相互扶助,代为一定诉讼上的行为。

95.仲裁:是指根据争议双方当事人之间对解决争议的机构事前或事后达成协议,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由该机构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争议的事实作出判断,对争议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裁决。

96.仲裁监督:是指仲裁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对已经生效而又发现确有错误的裁决、调解重新处理的程序。仲裁监督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在仲裁程序中的具体体现。

97.劳动争议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对劳动争议在事实上作出判断、在权利义务上作出裁决的一种法律制度。

98.涉外仲裁:是指我国涉外仲裁机构根据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签订的仲裁协议,依法对涉外经济争议、海事争议在事实上作出判断,在权利义务上作出裁决的法律制度。

我整理的一些民事诉讼法学简答论述题

1.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区别?

⑴ 解决争议的性质不同。

适用民事诉讼法解决的争议是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争议;适用行政诉讼法解决的争议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的争议。前者为民事争议,后者为行政争议。

⑵ 提起诉讼的前提和主体不同。

民事诉讼法规定,只要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处于非正常状态,即发生民事权利义务争议,争议的任何一方均可提起诉讼;行政诉讼法规定,提起行政诉讼,则要以具体行政行为的发生为前提,并且只能由行政管理相对人提起诉讼。

⑶ 举证责任负担不同。

民事诉讼法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举证责任由各方当事人分担;而行政诉讼法实行“谁处理,谁举证”原则,举证责任原则上由被告方的国家行政机关承担。

⑷ 结案方式和执行方式不同。 民事诉讼法实行依法处分原则,所以既可以判决结案、撤诉结案,也可以调解结案;而行政诉讼除侵权赔偿部分外不适用处分原则,因此只能判决或撤诉结案,不能调解结案。另外,民事诉讼的裁判只能由人民法院执行,而行政诉讼的裁判既可以由人民法院执行,也可以由行政机关执行。

2.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⑴ 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⑵ 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⑶ 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⑷ 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3.反诉的特点:

第一,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双重性。被告提起反诉后,使同一诉讼程序中的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具有双重性,即反诉的原告同时又是本诉的被告,反诉的被告同时又是本诉的原告。 第二,目的的对抗性。作为一种防御手段,反诉是针对本诉而提起的,其目的是抵消、吞并原告的诉讼请求,或者使原告的诉讼请求失去意义,因而具有鲜明的对抗性。

第三,相对于本诉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依附性。作为一个诉,反诉可以独立存在,既可以另行起诉,也可以在本诉的原告撤回起诉后继续审理。但作为一种防御手段,反诉又必须依附于本诉而存在,否则就达不到防御的目的。

4.诉权的概念:

首先,诉权是依据民事诉讼法要求人民法院通过审理和判决保护民事权益的权利。诉权是所有民事主体都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并不是只有实际享有民事权益的人才能享有诉权。 其次,诉权实际上是要求人民法院审判的权利。一方面,诉权作为一种要求司法保护的权利,只能向人民法院提出,这就决定了与诉权主体相对应的义务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而不是与诉权主体发生纠纷的对方。另一方面,享有诉权的人并不一定是实际享有民事权益的人,与此相应,享有诉权不等于一定的实体权益主张必然得到确认,一定的实际权益主张应否得到确认,不取决于是否享有诉权,而取决于是否享有实体权益。

再次,诉权不同于起诉权。诉权是所有民事主体都享有的一项要求司法保护的基本权利,是一种抽象的权利;而起诉权是只有原告才享有的权利,与具体的民事纠纷相依存,是一种具体的权利。

5.如何理解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的原则?

首先,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 指的是人民法院作为一个专门行使审判权的部门独立进行审判,即人民法院系统只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能干涉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

其次,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 也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各自独立行使对民事案件的审判权。

再次,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 指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民法院独立审判,而不是合议庭和审判员个人独立审判。

6.辩论原则的内容:

⑴ 辩论原则贯穿于民事审判程序的全过程。

⑵ 双方当事人的辩论应当围绕着双方争议的实际问题和程序问题展开。

⑶ 人民法院的判决应当尊重当事人辩论的结果,也就是说,人民法院的判决必须经过和基于当事人的辩论而作出。

⑷ 人民法院应当充分保障当事人行使辩论权。

7.协议管辖的条件:

⑴ 协议管辖的案件类型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必须是国内合同和涉外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以及涉外财产权益纠纷提起的诉讼。

⑵ 不得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⑶ 协议管辖只能由对第一审民事案件管辖的法院进行确定。

⑷ 协议管辖必须以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的书面协议为依据。

⑸ 协议选择法院必须在法定的范围内进行。

8.诉讼代表人与诉讼代理人的区别:

⑴ 与诉讼标的之利害关系不同。诉讼代表人是本案的当事人,与本案的诉讼标的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诉讼代理人则不是把的当事人,与本案的诉讼标的没有利害关系。 ⑵ 诉讼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诉讼代表人参加诉讼的目的,即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民

事权益,也为了保护被代表人的合法权益。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目的则完全是为了维护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

⑶ 法律后果不同。诉讼代表人既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也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诉讼的法律后果是由被代理的共同诉讼人和本人承担。诉讼代理人则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诉讼,在代理权限范围内所实施的诉讼行为,其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⑷ 产生的根据不同。诉讼代表人是由一方当事人推选,或由人民法院与之商定产生的;而诉讼代理人则是由法律规定或当事人委托产生的。9.法院调解的特征:

⑴ 法院调解是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进行的,既是当事人自由协商和行使处分权的过程,也是人民法院进行审判职能活动的过程。

⑵ 法院调解是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的一种诉讼活动,应当符合一定的程序要求。

⑶ 法院调解所达成的协议经人民法院确认后,具有与判决同等的法律效力,具有给付内容的,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10.诉讼保全和诉前保全的区别:

⑴ 可能提起的主体不同。诉前保全只能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诉讼保全一是由当事人申请,二是由人民法院依职权采取。

⑵ 提起的原因不同。诉前保全是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诉讼保全则是因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其他原因,有可能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情形。

⑶ 提供担保不同。诉前财产保全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诉讼保全可由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决定,提供担保不是适用诉讼财产保全的必备条件。

⑷ 裁定的时间不同。诉前保全,人民法院必须在接受申请后48小时内作出裁定;诉讼保全,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对情况不紧急的可适当延长。

⑸ 保全措施的解除不同。诉前保全,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十五日内不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诉讼保全的解除,则是以被申请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为条件,即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11.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特点:

⑴ 强制措施是人民法院根据法律规定依照职权采取的强制性手段,其目的在于排除妨害,保证诉讼顺利进行,而不需要任何人的申请。

⑵ 强制措施适用于民事诉讼过程始终,既包括审判阶段,也包括执行阶段。

⑶ 强制措施适用对象广泛,既包括案件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也包括妨害民事诉讼的案外人。

⑷ 根据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不同,可以采取轻重程度不同的强制措施,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强制措施,也可以将几种强制措施合并使用。

12.构成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条件:

⑴ 必须有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发生(包括作为和不作为);⑵ 是在诉讼过程中实施的行为;

⑶ 必须是出于行为人的主观故意;

⑷ 必须是足以妨害民事诉讼进行,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以上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构成妨害民事诉讼行为。 13.起诉的条件: ⑴实质要件。

a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b有明确的被告;c有具体的诉讼求和事实、理由;d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⑵形式要件。

14.申请撤诉必须符合的条件:

⑴ 提出撤诉申请的人必须是原告、原告的法定代理人或者经原告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其他诉讼参加人均不得提出撤诉。 ⑵ 申请撤诉必须自愿。

⑶ 申请撤诉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得规避法律或企图逃避法律制裁。 ⑷ 申请撤诉必须在人民法院宣判前提处。 15.诉讼中止的原因:

⑴ 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 ⑵ 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⑶ 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

⑷ 本案必须以另一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件尚未审结的。 ⑸ 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⑹ 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16.诉讼终结的原因:

⑴ 原告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诉讼权利的。 ⑵ 被告死亡,没有遗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 ⑶ 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死亡的。

⑷ 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以及解除收养关系案件的1方当事人死亡的。 17.民事裁定和民事判决的区别:

⑴ 功能不同。判决解决的是案件的实体问题,是针对当事人的实体争议和实体请求所作的结论;裁定解决的是案件的程序问题。

⑵ 判决一般是在案件全部审结或部分审结时才作出;裁定可以在诉讼程序进行中随时作出,也可以在案件终结时作出。

⑶ 一般情况下,一个案件只有一个判决;而一个案件可根据需要作出多个裁定。 ⑷ 人民法院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作出的判决,允许当事人在法定期限

内提起上诉;裁定除不予受理、对管辖权有异议和驳回起诉的裁定允许当事人上诉外,其他裁定一律不准上诉。

⑸ 判决必须采取书面形式;裁定可以采取书面形式,也可以采取口头形式。18.二审程序的特点(与一审程序的区别):

首先,二审程序的发动者,可以是案件中的所有当事人,即原告、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以及被一审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义务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不仅如此,二审程序的发动即可基于当事人一方不服裁判而提起的上诉,也可基于当事人双方不服裁判而提起的上诉。这一点与第一审程序的发动只能基于原告的起诉显然不同。

其次,发动二审程序的上诉是针对一审裁判而提出的,而不只是基于当事人之间在实体权利义务上的争议。上诉,既包含着上诉方对实体权利义务的主张,也包含着对一审裁判的部分或全部地否定评价。与此相应,二审程序不仅负有解决当事人之间纠纷,维护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职责,而且还负有对一审裁判进行检查、监督和纠正的任务。

再次,二审程序的审理范围与一审程序有所不同。一审人民法院应就相关民事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全面审理,这种审理范围不受当事人请求和主张的局限。而二审人民法院只就与上诉请求有关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进行审查。19.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

⑴ 审理的对象是生效的法律文书。 ⑵ 发生的原因是生效裁判确有错误。

⑶ 程序发动的方式是法院决定再审或检察院提起抗诉或当事人申请再审。

⑷ 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侧重点是发现和纠正的生效判决、裁定及调解书的错误。 ⑸ 没有专门设置自己的审理程序。 20.提起抗诉的条件

a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b具有法定的事实和理由:

⑴ 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⑵ 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⑶ 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⑷ 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21.特别程序的特点:

⑴ 特别程序是几类不同审理程序的概称。

⑵ 依特别程序审理案件,不是解决民事权利义务争议,而是确认某种法律事实是否存在,确认某种权力的实际状况。

⑶ 没有对立的双方当事人。

⑷ 特别程序的发起,除选民资格案件由起诉人起诉外,其他案件均由申请人提出申请。并且,申请人或起诉人不一定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⑸ 实行一审终审。

⑹ 不适用审判监督程序。 ⑺ 案件审结期限较短。22.申请支付令的条件:

⑴ 债权人请求给付的必须是金钱或者汇票、本票、支票等有价证券。

⑵ 请求给付的金钱或者有价证券已到偿付期且数额确定,并在申请书中写明请求所根据的事实、证据。

⑶ 债权人和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即债权人和债务人没有对待给付义务,债务关系是单向的。

⑷ 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 23.公示催告程序的特点:

⑴ 公示催告程序属于非讼程序。

⑵ 公示催告程序只能适用于特定范围内的事项。只有在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被盗、遗失或灭失后,票据的最后持有人才可以申请公示催告。

⑶ 申请公示催告的人只能是丧失票据的票据持有人,即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前的最后持有人。

⑷ 对公示催告案件适用特殊的审理方式审理。

一是人民法院以公告方式来确定票据利害关系人是否存在,而不进行实体上的审理。 二是公告期届满无人申报权利的,人民法院不直接作出宣告该票据无效的判决,而必须由申请人向法院提出宣告该票据无效的申请,人民法院才可以作出除权判决。 ⑸ 公示催告程序实行一审终审。 24.申请公示催告的条件:

⑴ 申请主体必须是依法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的持有人。

⑵ 申请原因必须是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被盗、遗失或灭失。 ⑶ 必须是利害关系人处于不明状态。⑷ 必须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申请。25.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的效力:

⑴ 与债务人有关的民事审判程序应当停止;

⑵ 对债务人财产的民事执行程序和财产保全程序必须停止;⑶ 债务人对部分债权人的清偿无效。 26.执行的原则:

⑴ 以生效法律文书为依据原则; ⑵ 强制与说服教育相结合原则;

⑶ 坚决保护权利人的权益与依法照顾义务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⑷ 迅速及时原则;

⑸ 法院执行与协助执行相结合的原则。

27.执行回转应具备的条件:

⑴ 原生效法律文书确有错误被依法撤销的;

⑵ 以该生效法律文书为执行根据的执行程序已经执行完毕的;

⑶ 必须具有对原生效法律文书作出明确否定的新的法律文书,即有新的执行根据的; ⑷ 根据新的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原执行程序结果确有错误,必须采取措施恢复原状。

法律专业名词解释的app篇五

1、国家严禁猎捕杀害珍稀野生动物,违者将受到法律制裁。

2、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必须受到应得的制裁。

3、不论是谁,都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

4、不管谁触犯了法律,都将受到制裁。

5、法律规定人人平等,不论高贵和卑贱。

6、遵守法律应该是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7、他触犯了法律,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8、诬陷别人是违法的,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9、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谁也不能例外。

10、我国的法律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1、要学会以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12、我国每年都要制定几十部法律。

13、一小撮坏人依仗权势横行霸道,终于受到法律的严惩。

14、消费者受到欺诈,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索取赔偿。

15、他利用职权大肆侵吞国家财产,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16、法网恢恢,犯罪分子再狡猾,也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17、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

18、一家公司聘请爸爸做法律顾问,被爸爸婉言谢绝了。

19、这家公司聘请一位律师做法律顾问。

20、做人行事,一不能违背法律,二不能违背道德。

21、无论什么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惩处。

22、人人都要遵守国家法律,不允许有特殊公民。

23、他不听劝告,终于受到法律制裁,活该如此!

24、窝藏犯同样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5、人人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谁也不能例外。

26、人民法官秉公执法,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