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东北二人转作文4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600字3篇(实用)

东北二人转作文4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600字3篇(实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1 15:52:40
东北二人转作文4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600字3篇(实用)
时间:2023-05-01 15:52:40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东北二人转作文4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600字篇一

二人转是东北传统风俗,以一男一女、以一丑一旦为表演演员,以板胡、锣鼓为伴奏工具,以简练的台词,粗犷的唱腔为特色,以唱、说、做、舞为表演手法,以手绢、扇子为道具。该表演形式简单,几十个观众和两名演员组成的一个露天小剧场,但却深为人民所喜爱,东北人们喜爱听二人转甚至到了“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程度。连周总理当初路过吉林看了一场二人转,都赞叹道:“二人转不愧为中华文艺瑰宝之一,应该好好发扬”。

二人转最初的形成原因有几种,其中广为流传的是:人们在田间地头干活时,又累又无聊,有两个人想了一个办法,将农田种菜的事件及村子里发生的喜剧性质的事改为唱词,给人们表演出来,慢慢就演变成了今日的二人转。

二人转以它那独特的唱腔、舞姿和逗人的唱词博得了人们的`喜爱。而且二人转有着自己独特的演绎风格,在正戏表演之前多加一个“小帽”。俗话说“小帽、小帽,排排腔,溜溜调,唱戏的白搭,看戏的外落。”现在,小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二人转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有名的小帽有《小拜年》《双回门》《江北的送情郎》等。

“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人们喜欢它,也在发展它。很多地方办起了二人转培训学校,使得这门民间艺术得以广泛流传。而因二人转一炮走红的转星也不少数,除了众所周知的赵本山,还有小沈阳,孙小宝等。他们在春晚的亮相,给亿万人民带来了很多的期待。

二人转就是我们的民俗,也同样是中国老百姓的喜爱,我衷心地希望它发展越来越好。

东北二人转作文4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600字篇二

在祖国的北方——东北。流传着一种三百多年独特的地方剧种叫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的形式与众不同,通常为两个演员——一男一女,手拿着扇子、手绢,身穿着鲜艳的服装,边走边唱边舞,旁边还有几个艺人,敲锣打鼓、又吹又拉地演奏二人转独有的曲调。以此形式来表现一段故事,代表作品有《小拜年》、《骂鸭》、《回杯记》、《夫妻串门》等等。

东北二人转以“唱腔高亢而粗旷、唱词恢谐而风趣”为其特点,深受东北人民的喜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秧歌”、“双玩艺”或称“蹦蹦”。

东北二人转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伪满洲国时期,当时《泰东日报》上有一篇文章专门儿介绍了这种东北民俗文化,但是它没有具体的名字,文章称“……本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日‘莲花落’,每日穿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3年4月份,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二人转实际上并不是东北独创而成的产物,而是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融合的成果。东北二人转结合了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的特点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三百多年历史,艺人师承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而且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流派,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派取长补缺,互相融洽,使其变得别有一番风味,至此形成今天的二人转。

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说事儿》中,赵本山扮演的黑土和宋丹丹扮演的白云,在小品最后秀出了一段二人转,这充分说明了东北二人转的发展实力和影响力。在东北,无论你是身处公园、广场、街道还是立交桥、歌剧院,无处没有东北二人转的身影。那俗、色、酸的曲艺特点,那富有民间文化色彩的节奏,都会使人受到欢乐和愈乐。东北二人转已成为了东北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东北二人转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旧时代的作品,经过后人的推敲、修改、完善,变得更加纯朴有趣。

愿“东北二人转”这颗中华文化的璀璨之珠,可以被人们继续发扬光大。

东北二人转作文400字 东北二人转作文600字篇三

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大舞台,这无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必须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它、认识它,还要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而使之发扬光大,令其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最初形成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传统二人转历史上没有固定的名字,俗称双调、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最初定名大约在伪满时期,即2o世纪3o年代,但它一直生存于东北民间,并且常常被禁演,许多艺人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到了2o世纪5o年代,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在新中国的文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应该说是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首先,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三种,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角色同台演出,俗称 “拉场戏”。二人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据记载,直到2o世纪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村店之间。时有二三人在屋内、窝棚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小戏班,走村串店,在窝棚、地窨子、“子孙窑”(农户家)、打渔人的“网房子”、挖参人的“棒槌营子”、大车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成为唱“屯场”、唱庙会、唱江边码头的茶馆、唱伐木的“木帮”,唱金矿、煤矿等。这与东北地区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几千年的时间里,这里虽有很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却依然是未开发的蛮荒僻野。虽然历史上这里不时有少数汉族人流入,有人定居,但是相对于辽阔的大平原而言,仍然是寥寥无几。所以这里四野茫茫,地广人稀,广袤的大平原上,不知相隔多远,才能稀疏地见到几户人家,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的戏园子可供大戏班演出的舞台,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经济实力。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地方艺术只有以小而灵活的特点,才能生存下来。二人转演员人数少,演出形式简单,道具较少,有小型乐队伴奏即可各处行走方便,所以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当然,“单出头”的形式在人数少这一点上似乎更占优势,但表现力远不如“双玩意儿”,因此二人转便成了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

其次,二人转的艺术特点是集说、唱、舞于一体以唱为主,且唱且舞,中间加上一些口语说词表演时拿手绢、扇子、竹板等道具,表演过程中不时加一些类似于杂技的“绝活”,一些艺术表演的基本要素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影子,形成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体现的一种“自给自足”式的文化意识,这是东北地区封闭式文化特征的一种折射。

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平原,区域内部一马平川、一望无际,与南方的山区水域相比较这里在地理上的突出优势就是没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因而这里可以做到同气连声、风俗相融,平常说的“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在这里是用不上的。所以,东起长白山,西至内蒙古戈壁,北起大小兴安岭,南到长城山海关,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域。生存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语言习惯,基本上是相似的,因而文化欣赏口味也基本相同,这才使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在如此广阔的区域里得到流传,得到老百姓的共同喜爱。

再次,从二人转的演出风格看。二人转是一种比较粗朴的民间艺术,在二人转演出中我们看到的是演出气氛的热烈火爆,唱腔的粗犷豪放,表演的诙谐幽默,演唱的粗声大嗓,口语的村野直白,甚至加上许多露骨的说口粉词和动作,演唱过程中时常加入一些与内容不相干的拳打脚踢,这是东北人文化性格的真实写照。东北人的文化性格与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积淀等分不开。

时至今日,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贬低者说它庸俗趣味、不堪入耳。褒奖者却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个文化阶层的审美价值取向的矛盾。贬低者多是知识层、文化层的人,“文人追求‘理趣和’语趣”,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对待艺术。尽管这种争议至今没有停息,社会主流意识和文化强势力量也不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干预,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大舞台,这无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必须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它、认识它,还要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而使之发扬光大,令其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