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我军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优质十一篇)

2023年我军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优质十一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3 06:28:49
2023年我军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优质十一篇)
时间:2023-04-23 06:28:49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军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篇一

知识目标:

⑴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⑵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情意目标:

人民解放军顽强无畏的精神,认识渡江胜利的意义。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本文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思路结构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的新闻。

1.标题:,简练、准确,概括了这则新闻内容的精华,反映了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经面临彻底崩溃。其中"百万"二字显示了我军阵容强大,"横渡"二字则表现了我军攻势磅礴,锐不可当。

2.导语 :导语 部分是前两句。第⑴句紧扣标题,写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第⑵句是对第①句中"1000余华里"的补充说明。"百万大军"表明人数之多,"1000余华里"交代范围之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描绘出我军所向披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导语 把全篇最重要、最新的事实概括出来,使读者迅速了解全篇内容。

3.主体

这篇新闻的主体是指第⑶句至文末,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战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⑶句):中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交代渡江时突破的地点、渡江人数。

第二层(第⑷一⑽句):西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第⑾句至文末):东路军渡江进军的场面,渡江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及战况。

写作特点

这则新闻报道了的盛况,对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报道,材料的组织详略得当。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是因为此前对它有专电报道。西路军写得详细一些,表现出了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东路军写得最详细,这是因为东路军所遇敌情与中、西路军不相同,是?quot;较为顽强",因而战斗激烈;又因为这里是汤恩伯吹嘘"很巩固"的防线,具体描述更增添讽刺意味;还因为整个横渡长江的战役的关键就在这里,详细具体的描述更可以形象地展现我军渡江的胜利前景,更加鼓舞人心。

1.用词准确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渡江战况,运用了不少军事术语,由于作者精心用词,读起来并未使人感到生疏和单调,反而觉得很有气势。如表现我军英雄气概和强大气势的"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为揭示我军胜利、敌人失败的原因,文中用词形成对比,如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人是"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突出了我军士气高涨、所向无敌;揭露了敌人溃败无能的虚弱本质。

2.及时、准确、真实

"及时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这一点在这则新闻中体现得很充分,如电头中注明的时间及各路大军的渡江时间等。另外文中几次提到,"至发电时止",更突出了新闻的及时性。

"准确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上面谈及的"冲破"与"突破"是准确;第⑩句中的"歼灭及击溃"也是准确;第②句的"不含"一词更是表述准确。

"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这则新闻写百万大军渡江,结果中路三十万,西路三十五万,东路三十五万,正好百万,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西路、中路所遇敌人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人抵抗"较为顽强",这样报道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实,表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把握课文的气势

这是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新华社写的一条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概况的消息。这条消息,在当时是震惊中外的新闻,这在今天来说,虽然已经成为"",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渡江战役的壮观景象和威武气势。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该把握住这则消息的气势。这气势,表现在消息的标题上,表现在消息的逻辑条理上,表现在消息的语言上,表现在消息作者的全局在胸、指挥若定上。把握不住这?quot;势",就教不出这篇课文的"神"。倘如此,那就真成了过去的消息了

文体知识教学建议

有关消息的体裁特点(新闻六要素、消息的结构),在讲解时,要密切结合课文内容,避免做纯知识性的介绍,也不必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还可以找来当天的报纸,选一条消息进行迁移性分析,以增加实践机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难点: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

(一) 导入  

⑴音像资料导入  :播放描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播放《风雨下钟山》或《开国大典》)片断。插播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烘托气氛。

(二)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思考下列问题。

学生活动:

⑴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边阅读,边筛选信息。

⑵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出示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幻灯片一:

一、 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芜湖 溃退 泄气 锐不可当 区域 荻港 歼灭

二、词语积累

不含 锐不可当 业已 控制 溃退 封锁 要塞

⑶再齐读课文,考虑问题:

①这篇新闻只有一个自然段,但它包括了导语 和主体两部分。哪些内容是导语 ,哪些内容是主体部分?导语 和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②导语 部分都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①这篇新闻的开头两句是导语 部分,从第3句开始到文章结束是主体部分。导语 的特点一是导语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二句话或第一段;二是简明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的特点是: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 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②导语 概括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事实。电头清楚地点明了时间,地点: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里的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人数:百万大军;行动:冲破敌阵;结果:横渡长江。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背景中提到了)经过、结果,都做了准确的交待,使读者对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很自然地领起了下文,一般来讲,消息中的导语 部分都这样概括叙述。

⑷思考、讨论:

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每层的内容是什么?其中哪-层写得详细?哪一层是重点,为什么?

主体部分分为三层。

一层("20日夜起"~"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的战斗情况:时间:20日夜起的24小时;人物:中路大军;进程: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等地区;战果:24小时渡过30万人。

二层("21日下午5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战斗情况并评论敌败我胜的原因。时间:21日下午5时起;人物:西路军;地点:九江、安庆段;战果:30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占领了贵池等地;展望:余部23日可渡完,阵地正在向南扩展中。

三层("汤恩泊认为"~结尾),写东路军的战斗情况。时间:与西路军同时;人物:东路军;战果: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大部渡过南岸;展望:23日可以渡完。作者对西路军的报道比中路军详细,又比东路军简略。这样安排材料,作者的用意是:因为从当日2时报道中路军起至22时发稿时止,尚未对西路军进行过报道,所以对西路军的报导要比中路军详细一些,以使人们清楚战况。但从这篇消息本身来讲,此处不是报道的重点,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敌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作者重点要写东路军。文章叙述的详略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而定的。

⑸学生速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明确: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有:"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表现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

⑹齐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⑺学生归纳有关消息的知识。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请根据班级内近期发生的大事,写一则新闻(消息)。要符合消息的特点。

(五):

我军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篇二

我军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篇三

目标

知识目标:

⑴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⑵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情意目标:

学习人民解放军顽强无畏的精神,认识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

建议

课文主题

本文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思路结构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的新闻。

1.标题:,简练、准确,概括了这则新闻内容的精华,反映了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经面临彻底崩溃。其中"百万"二字显示了我军阵容强大,"横渡"二字则表现了我军攻势磅礴,锐不可当。

2.导语 :导语 部分是前两句。第⑴句紧扣标题,写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第⑵句是对第①句中"1000余华里"的补充说明。"百万大军"表明人数之多,"1000余华里"交代范围之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描绘出我军所向披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导语 把全篇最重要、最新的事实概括出来,使读者迅速了解全篇内容。

3.主体

这篇新闻的主体是指第⑶句至文末,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战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⑶句):中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交代渡江时突破的地点、渡江人数。

第二层(第⑷一⑽句):西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第⑾句至文末):东路军渡江进军的场面,渡江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及战况。

写作特点

这则新闻报道了的盛况,对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报道,材料的组织详略得当。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是因为此前对它有专电报道。西路军写得详细一些,表现出了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东路军写得最详细,这是因为东路军所遇敌情与中、西路军不相同,是?quot;较为顽强",因而战斗激烈;又因为这里是汤恩伯吹嘘"很巩固"的防线,具体描述更增添讽刺意味;还因为整个横渡长江的战役的关键就在这里,详细具体的描述更可以形象地展现我军渡江的胜利前景,更加鼓舞人心。

1.用词准确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渡江战况,运用了不少军事术语,由于作者精心用词,读起来并未使人感到生疏和单调,反而觉得很有气势。如表现我军英雄气概和强大气势的"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为揭示我军胜利、敌人失败的原因,文中用词形成对比,如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人是"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突出了我军士气高涨、所向无敌;揭露了敌人溃败无能的虚弱本质。

2.及时、准确、真实

"及时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这一点在这则新闻中体现得很充分,如电头中注明的时间及各路大军的渡江时间等。另外文中几次提到,"至发电时止",更突出了新闻的及时性。

"准确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上面谈及的"冲破"与"突破"是准确;第⑩句中的"歼灭及击溃"也是准确;第②句的"不含"一词更是表述准确。

"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这则新闻写百万大军渡江,结果中路三十万,西路三十五万,东路三十五万,正好百万,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西路、中路所遇敌人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人抵抗"较为顽强",这样报道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实,表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把握课文的气势

这是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新华社写的一条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概况的消息。这条消息,在当时是震惊中外的新闻,这在今天来说,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渡江战役的壮观景象和威武气势。因此,本课,首先应该把握住这则消息的气势。这气势,表现在消息的标题上,表现在消息的逻辑条理上,表现在消息的语言上,表现在消息作者的全局在胸、指挥若定上。把握不住这?quot;势",就教不出这篇课文的"神"。倘如此,那就真成了过去的消息了

文体知识建议

有关消息的体裁特点(新闻六要素、消息的结构),在讲解时,要密切结合课文内容,避免做纯知识性的介绍,也不必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还可以找来当天的报纸,选一条消息进行迁移性分析,以增加实践机会,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难点: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

过程

(一) 导入  

⑴音像资料导入  :播放描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播放《风雨下钟山》或《开国大典》)片断。插播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烘托气氛。

(二)学习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思考下列问题。

学生活动:

⑴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边阅读,边筛选信息。

⑵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出示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幻灯片一:

一、 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芜湖 溃退 泄气 锐不可当 区域 荻港 歼灭

二、词语积累

不含 锐不可当 业已 控制 溃退 封锁 要塞

⑶再齐读课文,考虑问题:

①这篇新闻只有一个自然段,但它包括了导语 和主体两部分。哪些内容是导语 ,哪些内容是主体部分?导语 和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②导语 部分都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①这篇新闻的开头两句是导语 部分,从第3句开始到文章结束是主体部分。导语 的特点一是导语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二句话或第一段;二是简明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的特点是: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 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②导语 概括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事实。电头清楚地点明了时间,地点: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里的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人数:百万大军;行动:冲破敌阵;结果:横渡长江。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背景中提到了)经过、结果,都做了准确的交待,使读者对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很自然地领起了下文,一般来讲,消息中的导语 部分都这样概括叙述。

⑷思考、讨论:

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每层的内容是什么?其中哪-层写得详细?哪一层是重点,为什么?

主体部分分为三层。

一层("20日夜起"~"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的战斗情况:时间:20日夜起的24小时;人物:中路大军;进程: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等地区;战果:24小时渡过30万人。

二层("21日下午5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战斗情况并评论敌败我胜的原因。时间:21日下午5时起;人物:西路军;地点:九江、安庆段;战果:30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占领了贵池等地;展望:余部23日可渡完,阵地正在向南扩展中。

三层("汤恩泊认为"~结尾),写东路军的战斗情况。时间:与西路军同时;人物:东路军;战果: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大部渡过南岸;展望:23日可以渡完。作者对西路军的报道比中路军详细,又比东路军简略。这样安排材料,作者的用意是:因为从当日2时报道中路军起至22时发稿时止,尚未对西路军进行过报道,所以对西路军的报导要比中路军详细一些,以使人们清楚战况。但从这篇消息本身来讲,此处不是报道的重点,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敌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作者重点要写东路军。文章叙述的详略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而定的。

⑸学生速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明确: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有:"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表现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

⑹齐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⑺学生归纳有关消息的知识。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请根据班级内近期发生的大事,写一则新闻(消息)。要符合消息的特点。

(五)设计:

我军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篇四

[课堂实录]

师:今天学习。请同学们打开书和笔记本。(板书:)

师:本文作者是毛泽东主席,文体新闻。这是毛泽东主席为当时的报纸写的一篇新闻稿。这则新闻报道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中的事。

师:下面准备读课文。读课文之后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这则新闻的内容表达出来。第一种方式: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二种方式: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三种方式: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听明白了吗?

生(齐):听明白了。

师:下面按座次读课文。(文章共一段,一人读完全文。)

师:读得比较好!吐字清楚声音洪亮,也有语气。有两个字的读音需要注意。

第一个字是:“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中“锐不可当”的“当”,不读dǎng,读dāng,这里是抵挡的意思。跟我读:dāng。

生(齐):dāng。

师:再读。

生(齐):dāng

师:第二个字是“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中的“荻港”读dí gǎng,跟我读dí gǎng。

生(齐):荻港。

师:再读。

生(齐):dí gǎng。

师,注意“荻港”的“荻”与“收获”的“获”这两个形似字的区别。“荻”的右下方是“火”字,“获”的右下方是“犬”字。

师:下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准备,然后分别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一段短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发言时,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用课文中的原话来说。(众生翻书思考,师巡视。用时两分钟。)

师:大家先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生(1):我以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2):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

生(3):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消灭一切抵抗之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师:谁还说?(无人举手)

师:大家提出了三种说法。哪种说法最符合要求呢?

生(4):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最符合您提出的要求。他用课文的题目“人民解放 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极为简炼地用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生(5):我也同意第二种说法,因为用课文的标题说出课文的内容,正好是一 句话。而且这句话较另外两种说法更简炼。

师:对,就是这样。既要做到是一句话,又要做到简炼。这样,才能和用一段 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区别。下面请大家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 内容。

生(6):我认为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7):我认为应该是:“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

师:现在有两种说法。大家想想,哪种说法准确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呢?

生(8):我认为第一种说法简明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第二种说法不对。因 为这篇文章是说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而第二种说法只说了30万,还差70万呢! (众生笑)从渡江人数看概括得不全面。

生(9):第二种说法不仅人数概括得不全,而且渡江时间说得也不准确。渡江 从20日夜开始,23日才渡完。而他只说了20日夜起24小时的渡江情况。

生(10):第二种说法只说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况。还有东路军、西路军没说呢? 所以我认为第二种说法不对。

师:对。从渡江人数、时间、三路大军都要渡江来看,说得不够全面,但这种积 极发言的精神应该发扬。我们再看第一种说法是否准确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呢?

生(11):我认为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师:用一段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不可能把全篇内容全说出来,只能简明地 说出主要内容。什么人?(人民解放军)多少?(百万)什么事?(渡江)从记叙的 要素考虑,他说的这段话还差什么内容没交待清楚?

生(12):渡江地点。

师:对。应把渡江地点说出来,地点是记叙的要素之一。谁能把第一种说法改一下?

生(13):我认为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师:对。用课文开头的第一、二句话就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大家 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以上我们用一句话介绍了全文的内容,又用一段话介绍了全文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用几段话说出全文的内容。

生(14):我觉得应该是: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全部23日可渡完。

师:先看这种说法对不对。

生(15):这样说只说了中路军、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东路军渡江情况没说。所以我认为不对。

师:分析得不错。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16):我认为,为了把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说清楚,可以把全文都读了。

生(17):我认为具体详细的介绍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是从第三句“20日夜起”开始的。第一、二句是简明概括地介绍,所以应从第三句读起。

师:同学们同意哪一种说法?

生(18):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更为准确。因为它把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渡江情况分为三层进行了具体详细的介绍,而且没有多余的内容。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没有。

师:我们用三种方式介绍了这则新闻的内容,大家应该从中明确以下几点。(一)新闻要有标题。(板书:标题)所谓标题就是用极为简炼的语言概括一则新闻的最主要的内容。也就是说标题是新闻的提要。(板书:提要)(二)新闻要有导语 。(板书:导语 )导语 是新闻开头的一小段话,大多是简明的概括出报道的事实或中心。导语 是新闻的概述。(板书:概述)(三)新闻要有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是事实的叙述和展开。它要求对所报道的内容具体的述说。(板书:详叙)。大家记住: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短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同学们抓住了“一个语句”、“一段短语”、“几段话”这三个要点,就能比较顺利地区分新闻的标题、导语 和主体了。

师:课文开头括号部分: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在新闻这种文体中叫电头。(板书:电头)电头要交待清发电时间、发电地点、发电单位。以上我们研究了新闻的结构,它包括标题、电头、导语 、主体四部分。大家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师:下面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把标题改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江”行不行?最好结合课文说明自己的看法。

生(19):我觉得这样改不行。“横渡”是说渡江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胜利”是说渡江已经完成。

师:发言最好是有理有据,结合课文做解释、说明,这样说服力才强。大家考虑一分钟。(生翻书思考)

生(20):我认为不能改。因为导语 部分用了“横渡”,所以标题也得用“横渡”。

师:能否用这则新闻的内容证明:只能用“横渡”,不能用“胜利”。

生(21):我认为不能改。因为“至发电时止西路军的35万人已渡过三分之二”,还差三分之一,23日才可渡完。东路军也是23日才能渡完。

师:说得不错。请看课文“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是西路军渡江情况。“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既然至发电时止渡江任务还没完成,那么新闻稿能在标题中出现“胜利”二字吗?

生(齐):不能。

师:对。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板书: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

师: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着渡江战役胜利了再发,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

生(22):不行。因为全国人民正急于了解渡江战役的进展情况,当毛主席及时的把渡江战役顺利进行的好消息告诉全国人民时,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如果晚发就没有意义了。

师:对。新闻要体现一个“新”字,要及时的把国内外的大事告诉给全国人民。

这是新闻的特点之二,即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板书:及时性)

师:以上我们结合这则新闻研究了新闻的结构和特点。下面请大家从文中选出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敌我双方的情况。敌方如何?我方怎样?

生(23):敌人纷纷溃退,我军英勇善战。

生(24):敌人纷纷溃退,我军锐不可当。(众生点头)

师:敌人纷纷溃退,我军锐不可当。谁还有不同意见?(生不语)看来意见比较集中。谁来解释一下“溃退”?(出示卡片:溃退)

生(25):溃退,意思是溃败,狼狈而逃。

师:差不多。

生(26):溃退的意思是敌人崩溃了,无作战能力而逃跑。

师:很好。“溃退”的“溃”是大河决堤,河水一下子涌出而不可收拾。退,是后退、败退。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被打垮而败退。(师略停,众生记录)。

师:谁来解释一下“锐不可当”?(出示卡片:锐不可当)

生(27):锐不可当的意思是锐利无比不可抵挡。

师:“锐”,什么意思?

生(28):锐利?

师:“当”什么意思?

生(29):抵挡。

师:完全正确。记下来。(众生记录)

师:这则新闻,毛主席不仅报道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而且还就一些情况作了分析。关于分析的内容我们就不研究了。下面大家回顾一下这堂课讲的内容。

师:这堂课我们讲了新闻的结构,它包括标题、电头、导语 和主体。标题是新闻的提要,导语 是新闻的概述,主体是新闻的详叙。为了好记请大家抓住“一个语句”“一段话”和“几段话”这三个要点。

这堂课我们还讲了新闻的两个特点。写新闻要做到真实和及时,否则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师:下面检查刚学过的两个词。(出示卡片:溃退)

生(30):溃退的意思是被打垮而败退。

师:对。(出示:锐不可当)一起说。

生(齐):锐利无比不可抵挡。(响铃)

师:对!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下课。

[板书设计 ]

(1949年4月22日)

毛泽东

[小资料]

一、中、西、东三路大军相继渡江。

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从1948年9月中旬到1949年1月下旬,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大决战。三大战役胜利后,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部队已丧失殆尽,而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也迅速挺进到长江北岸。中央军委及时发出指示:原淮海战役的总前委(邓小平同志为书记,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同志为委员)统一领导渡江大军,指挥渡江战役。

当时敌军在长江南岸的布防是这样的:汤恩伯指挥75个师约45万人,防守在上海至湖口的八百公里地段上;白崇禧指挥40个师约25万人,防守在湖口至宜昌的一千公里地段上;还有300多架飞机和130余艘舰艇,这就是所谓“长江天险,千里江防”。

我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战略部署是这样的:第三野战军第八、第十两个兵团为东路突击集团,在江苏境内的江阴至扬中之间渡江;第三野战军第七、第九两个兵团为中路突击集团,在安徽境内的裕溪口至枞阳之间渡江;第二野战军第三、第四、第五共三个兵团为西路突击集团,在安徽境内的枞阳至江西境内的湖口之间渡江;第四野战军的先遣兵团进逼武汉,牵制武汉地区之敌,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并相应在湖北的武汉至江西的九江之间渡江。

4月20日,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长江北岸整装待发,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传来了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的信息,我方阵地上,广大指战员情绪高昂,跃跃欲试,决心“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中路突击集团指挥员谭震林同志来到前沿,兴奋地对大家说:“22年前的今天,是开始向人民总进攻的一天。22年后,将是人民最后结束统治的一天。”夜幕降临,我军大炮轰鸣掩护,第一梯队扬帆启航,强渡长江,直指荻港,午夜就突破荻港,上岸登陆,顿时从鲁港经荻港至铜陵地段的敌人防御阵地就被我军占领。

21日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遵照命令,人民解放军中路军奋战一天,突破敌人在安庆至芜湖的防线,渡过30万人,占领荻港、鲁港、铜陵、繁昌等地区。

遵照命令,人民解放军西路军在21日下午5时开始渡江,夜晚发起全线攻击,突破了敌人在九江至安庆的防线,22日17时占领江西省彭泽县境内的马当要塞,奋战一昼夜,渡过24万人,尔后迅速扩大战果,很快就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地区。

遵照命令,人民解放军东路军也在21日下午5时发起渡江战斗,突破了敌人在南京至江阴的防线,奋战一天一夜,渡过将近30万人。很快占领扬中、镇江、江阴等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至无锡的铁路线。

当人民解放军中、西、东三路大军相继突破敌人“千里江防”的时候,第三野战军陈士榘率领的第八兵团所属第35军在4月23日午夜,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22年之久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毛泽东同志闻讯之后,十分高兴,写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光辉诗篇。

长江防线被突破后,南京以东以西的残敌沿宁杭、芜杭两公路向南溃逃,芜湖以西的残敌则向浙赣线溃逃。

第三野战军主力,对于向杭州溃退的敌军,采取兵分东西两路,进行平行追击和迂回包围,歼灭了大批逃敌,终于在5月3日解放了浙江省会——杭州。5月12日,第三野战军宋时轮、郭化若率领的第九兵团和叶飞、韦国清率领的第十兵团发动了淞沪战役,24日,完成了对上海的包围,25日战斗打响,27日就全部解放了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

第二野战军主力,对于向浙赣线溃逃的敌军,采取兵分多路,齐头并进,猛力穷追,挺进在浙赣线上,5月4日解放赣东北重镇——上饶,5月5日解放兵家必争之地——鹰谭镇,尔后分兵向浙南、闽北、赣中追击逃敌,还迂回包围南昌。5月17日,解放赣北重镇——九江,5月22日,解放江西省会——南昌。

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5月14日在黄冈至武穴问胜利渡江,16日又在武汉附近渡江,17日就全部解放了华中重地——武汉三镇,先遣军在17日还进入江西境内。6月8日,第四野战军邓华率领的第十五兵团和第二野战军陈赓率领的第四兵团在南昌胜利会师。

从4月下旬至6月下旬,渡江战役历时两个月,先后解放了南京、杭州、武汉、南昌、上海等120余座城市和苏浙皖闽赣鄂等省的部分或大部分地区,歼灭了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40余万人,为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522字报道了震动世界巨大事件的始末。

这篇新闻的正文包括导语 和主体两大部分。导语 ,简单地说,就是新闻的提要,简明扼要地概括报道事实或中心,揭示主题。这篇新闻的导语 告诉读者三个情况,即到发电时为止(4月22日22时)参加战斗的部队数量:百万大军;战斗的具体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纵横一千余华里;战果:已经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读了这则导语 ,对当时整个渡江战斗的概貌。就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同时也激发起人们想进一步了解详细战况的欲望。这种直接叙述主要事实的导语 叫叙述式导语 。

主体部分要具体充分地报道事件的始末,使读者对事件有一个完整、明确、具体的了解。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仅522个字(连标点),但却使读者清楚地了解这个震动全世界的巨大事件。为什么能这样呢?

(1)层次分明。人民解放军是分东、中、西三路渡长江的,新闻按渡江时间先后的顺序,分三层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在报道第一路军战况时,又分别对我军的兵力配备(每路军有多少兵力)、起渡时间和渡江进度分别作了说明。对敌军的战斗情况也作了客观的报道。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这样就全面、准确、突出地揭示了战役的形势和发展的趋向。

(2)详略得当。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前两路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写了战斗情况:“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一是更详尽地写了我军的战果,“占领……并控制……封锁……切断……”这样就告诉了读者南京守敌撤退的两条主要通道——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全部切断,敌人已成了瓮中之鳖。敌我双方的态势已十分明朗。

同样在报道敌军情况时,由于中、西路敌军已没有战斗力,所以只是在写西路军战况时,用“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一句话带过,把西路敌军情况合在一起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在报道东路敌军时,则不同了,先谈了敌军防线,再谈敌军抵抗情况,并指出战斗是激烈(整天激战)的。

(3)叙议结合。这篇新闻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从写作上来看,则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语言精炼。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炼。当然还要鲜明、生动。这篇新闻稿在这方面是个典范。在报道敌我遭遇战时,中路和西路我军所遇之抵抗,用“甚为微弱”四字来概括;而东路则用“整天激战”来概括。在报道我军战果时,用词也是很有分寸的,西路军占领的是“广大南岸阵地”,并“正向南扩展中”,东路军占领的则是几个县的“广大地区”,同时着重报道了江阴和沪宁线(镇江无锡段)两个战略要地,要塞用“控制”这个动词,十分准确地表明它不仅是被“占领”,而且被我军操纵,正因为如此,长江才能被“封锁”(依靠要塞炮火,封锁航道),铁路线则用“切断”(铁路线是可以“切断”的,长江水是切不断的)。

教学后记

我军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篇五

目标

知识目标:

⑴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⑵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情意目标:

学习人民解放军顽强无畏的精神,认识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

建议

课文主题

本文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思路结构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的新闻。

1.标题:,简练、准确,概括了这则新闻内容的精华,反映了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经面临彻底崩溃。其中"百万"二字显示了我军阵容强大,"横渡"二字则表现了我军攻势磅礴,锐不可当。

2.导语 :导语 部分是前两句。第⑴句紧扣标题,写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第⑵句是对第①句中"1000余华里"的补充说明。"百万大军"表明人数之多,"1000余华里"交代范围之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描绘出我军所向披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导语 把全篇最重要、最新的事实概括出来,使读者迅速了解全篇内容。

3.主体

这篇新闻的主体是指第⑶句至文末,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战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⑶句):中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交代渡江时突破的地点、渡江人数。

第二层(第⑷一⑽句):西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第⑾句至文末):东路军渡江进军的场面,渡江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及战况。

写作特点

这则新闻报道了的盛况,对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报道,材料的组织详略得当。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是因为此前对它有专电报道。西路军写得详细一些,表现出了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东路军写得最详细,这是因为东路军所遇敌情与中、西路军不相同,是?quot;较为顽强",因而战斗激烈;又因为这里是汤恩伯吹嘘"很巩固"的防线,具体描述更增添讽刺意味;还因为整个横渡长江的战役的关键就在这里,详细具体的描述更可以形象地展现我军渡江的胜利前景,更加鼓舞人心。

1.用词准确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渡江战况,运用了不少军事术语,由于作者精心用词,读起来并未使人感到生疏和单调,反而觉得很有气势。如表现我军英雄气概和强大气势的"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为揭示我军胜利、敌人失败的原因,文中用词形成对比,如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人是"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突出了我军士气高涨、所向无敌;揭露了敌人溃败无能的虚弱本质。

2.及时、准确、真实

"及时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这一点在这则新闻中体现得很充分,如电头中注明的时间及各路大军的渡江时间等。另外文中几次提到,"至发电时止",更突出了新闻的及时性。

"准确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上面谈及的"冲破"与"突破"是准确;第⑩句中的"歼灭及击溃"也是准确;第②句的"不含"一词更是表述准确。

"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这则新闻写百万大军渡江,结果中路三十万,西路三十五万,东路三十五万,正好百万,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西路、中路所遇敌人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人抵抗"较为顽强",这样报道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实,表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把握课文的气势

这是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新华社写的一条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概况的消息。这条消息,在当时是震惊中外的新闻,这在今天来说,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渡江战役的壮观景象和威武气势。因此,本课,首先应该把握住这则消息的气势。这气势,表现在消息的标题上,表现在消息的逻辑条理上,表现在消息的语言上,表现在消息作者的全局在胸、指挥若定上。把握不住这?quot;势",就教不出这篇课文的"神"。倘如此,那就真成了过去的消息了

文体知识建议

有关消息的体裁特点(新闻六要素、消息的结构),在讲解时,要密切结合课文内容,避免做纯知识性的介绍,也不必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还可以找来当天的报纸,选一条消息进行迁移性分析,以增加实践机会,巩固所学知识。

第 1 2 页  

我军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篇六

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 、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头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 、主体。

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我军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篇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掌握新闻的特点,初步学习新闻写作。因其由两篇组成,拟安排两课时,各一课时。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道:目标2。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用具:

图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4周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交流有关资料,特别展示图片)

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交流读书卡中积累的字、词和预习心得。

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展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借助题注,简介新闻。

2、 学习新闻的结沟特点。

听录音。要求:听后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师生合作)

自主学习,研究归纳。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过渡;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在内容上有总分关系。那么,主体部分是怎样对导语部分展开叙述,表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的?

1、 思考:消息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详写了哪层?

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2、 思考并讨论:句子及加点词语的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 自主探究。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主体部分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六、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活动题目:看谁读得好

活动目的:进一步体会新闻的体裁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七、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

(人民解放军)

西(较详) 中(略) 东(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 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

我军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篇八

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 :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

加深对导语 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

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师生与作品对话

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地址:江苏省如东县石甸中学 邮编:226404

e-mail:  

我军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篇九

[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年第9期)。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 、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 、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我军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篇十

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师生与作品对话 

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我军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篇十一

知识目标:

⑴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⑵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情意目标:

人民解放军顽强无畏的精神,认识渡江胜利的意义。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本文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思路结构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的新闻。

1.标题:,简练、准确,概括了这则新闻内容的精华,反映了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经面临彻底崩溃。其中"百万"二字显示了我军阵容强大,"横渡"二字则表现了我军攻势磅礴,锐不可当。

2.导语 :导语 部分是前两句。第⑴句紧扣标题,写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第⑵句是对第①句中"1000余华里"的补充说明。"百万大军"表明人数之多,"1000余华里"交代范围之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描绘出我军所向披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导语 把全篇最重要、最新的事实概括出来,使读者迅速了解全篇内容。

3.主体

这篇新闻的主体是指第⑶句至文末,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战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⑶句):中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交代渡江时突破的地点、渡江人数。

第二层(第⑷一⑽句):西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第⑾句至文末):东路军渡江进军的场面,渡江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及战况。

写作特点

这则新闻报道了的盛况,对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报道,材料的组织详略得当。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是因为此前对它有专电报道。西路军写得详细一些,表现出了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东路军写得最详细,这是因为东路军所遇敌情与中、西路军不相同,是?quot;较为顽强",因而战斗激烈;又因为这里是汤恩伯吹嘘"很巩固"的防线,具体描述更增添讽刺意味;还因为整个横渡长江的战役的关键就在这里,详细具体的描述更可以形象地展现我军渡江的胜利前景,更加鼓舞人心。

1.用词准确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渡江战况,运用了不少军事术语,由于作者精心用词,读起来并未使人感到生疏和单调,反而觉得很有气势。如表现我军英雄气概和强大气势的"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为揭示我军胜利、敌人失败的原因,文中用词形成对比,如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人是"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突出了我军士气高涨、所向无敌;揭露了敌人溃败无能的虚弱本质。

2.及时、准确、真实

"及时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这一点在这则新闻中体现得很充分,如电头中注明的时间及各路大军的渡江时间等。另外文中几次提到,"至发电时止",更突出了新闻的及时性。

"准确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上面谈及的"冲破"与"突破"是准确;第⑩句中的"歼灭及击溃"也是准确;第②句的"不含"一词更是表述准确。

"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这则新闻写百万大军渡江,结果中路三十万,西路三十五万,东路三十五万,正好百万,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西路、中路所遇敌人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人抵抗"较为顽强",这样报道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实,表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把握课文的气势

这是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新华社写的一条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概况的消息。这条消息,在当时是震惊中外的新闻,这在今天来说,虽然已经成为"",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渡江战役的壮观景象和威武气势。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该把握住这则消息的气势。这气势,表现在消息的标题上,表现在消息的逻辑条理上,表现在消息的语言上,表现在消息作者的全局在胸、指挥若定上。把握不住这?quot;势",就教不出这篇课文的"神"。倘如此,那就真成了过去的消息了

文体知识教学建议

有关消息的体裁特点(新闻六要素、消息的结构),在讲解时,要密切结合课文内容,避免做纯知识性的介绍,也不必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还可以找来当天的报纸,选一条消息进行迁移性分析,以增加实践机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难点: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

(一) 导入  

⑴音像资料导入  :播放描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播放《风雨下钟山》或《开国大典》)片断。插播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烘托气氛。

(二)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思考下列问题。

学生活动:

⑴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边阅读,边筛选信息。

⑵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出示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幻灯片一:

一、 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芜湖 溃退 泄气 锐不可当 区域 荻港 歼灭

二、词语积累

不含 锐不可当 业已 控制 溃退 封锁 要塞

⑶再齐读课文,考虑问题:

①这篇新闻只有一个自然段,但它包括了导语 和主体两部分。哪些内容是导语 ,哪些内容是主体部分?导语 和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②导语 部分都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①这篇新闻的开头两句是导语 部分,从第3句开始到文章结束是主体部分。导语 的特点一是导语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二句话或第一段;二是简明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的特点是: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 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②导语 概括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事实。电头清楚地点明了时间,地点: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里的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人数:百万大军;行动:冲破敌阵;结果:横渡长江。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背景中提到了)经过、结果,都做了准确的交待,使读者对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很自然地领起了下文,一般来讲,消息中的导语 部分都这样概括叙述。

⑷思考、讨论:

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每层的内容是什么?其中哪-层写得详细?哪一层是重点,为什么?

主体部分分为三层。

一层("20日夜起"~"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的战斗情况:时间:20日夜起的24小时;人物:中路大军;进程: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等地区;战果:24小时渡过30万人。

二层("21日下午5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战斗情况并评论敌败我胜的原因。时间:21日下午5时起;人物:西路军;地点:九江、安庆段;战果:30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占领了贵池等地;展望:余部23日可渡完,阵地正在向南扩展中。

三层("汤恩泊认为"~结尾),写东路军的战斗情况。时间:与西路军同时;人物:东路军;战果: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大部渡过南岸;展望:23日可以渡完。作者对西路军的报道比中路军详细,又比东路军简略。这样安排材料,作者的用意是:因为从当日2时报道中路军起至22时发稿时止,尚未对西路军进行过报道,所以对西路军的报导要比中路军详细一些,以使人们清楚战况。但从这篇消息本身来讲,此处不是报道的重点,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敌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作者重点要写东路军。文章叙述的详略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而定的。

⑸学生速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明确: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有:"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表现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

⑹齐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⑺学生归纳有关消息的知识。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请根据班级内近期发生的大事,写一则新闻(消息)。要符合消息的特点。

(五):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