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爱是一种信仰作文优秀

2023年爱是一种信仰作文优秀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2 20:23:52
2023年爱是一种信仰作文优秀
时间:2023-04-22 20:23:52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爱是一种信仰篇一

中学时代,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许是一个人,或许是一只蚂蚁,或许是一棵小草,或许是……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偶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1)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600字。

偶像是一种信仰。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同时,也要通过树立“偶像”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另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评价“要重视学生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这个话题正好切合了新课标要求,有利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并且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

“偶像”可以是一个人。这个人或是歌星、影星,或是政要商贾,或是的父亲、母亲,或是道路清洁工。但选材时最好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人,“以小见大”,这样有利于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二是“偶像”可以是一只小动物。如小蚂蚁、小蜜蜂、小狗等都有“闪光点”,我们可以抓住它们身上的优点,加以“放大”,使之成为自己心中学习的榜样;三是“偶像”也可以是植物或是其他令人感动的事物。如小草虽卑微,但它却笑对生活,奉献社会;水滴虽渺小,但它却可以滴水穿石,令人惊叹。

每当下课,总有人在谈论自己的偶像:exo,张杰,谢娜,周杰伦…这些名字总在我的耳边回绕。在我的'班级里,追星的同学太多了。他们追他们的偶像,我则继续崇拜我的阿达·奥古斯塔。他们喜欢偶像,大部分是因为那些偶像有着光鲜靓丽的外表,动人的歌声。而我,并不太追星。我的内心,一直有着这个巨大贡献的---阿达·奥古斯塔。

我崇拜这个人,并不是因为她的外表,而是因为她的内心。真实的来说,喜欢这个人的来由,也在于我的理想。她则是我理想的目标,一名伟大的工程师。阿达·奥古斯塔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式设计师。这个人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因为她早已去世,也可能是因为你们跟我的目标不一样。

我崇拜她,但她有着不幸的童年,出生后的37天,父母离异,幼年时期,父亲去世。她的童年主要是在祖母呵护下度过的,阿达七岁时祖母也相继去世。我认识的人中,还没有一个像阿达这么不幸的人,我的童年很幸福,但她做出的成就确实我没有办到的。

我承认,我也崇拜当代的明星,但那只是因为他们的外表,那并不是真实的偶像吧。喜欢一个偶像,就要由衷的赞美她,喜欢她的各个方面。而阿达·奥古斯塔,就是我由衷的偶像。我敬佩她,我支持她,这个世界上因她而精彩。

爱是一种信仰篇二

大家好!

各位同学,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3日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那一天,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成立了,1953年8月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从此,亿万少年儿童在星星火炬照耀下,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成为了光荣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从此,亿万红领巾长大后成了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军事家,成了祖国建设大军中的优秀工人,农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呼吁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先进组织,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关怀下建立起来的,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

回顾少先队光荣的历史,这支少年儿童革命组织的发展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924年到1927年北伐战争时期的劳动童子军;1927年到1936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主义儿童团;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儿童团;1946年到1949年建立的少年先锋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后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队庆日。星星火炬是我们的队旗,它引导队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好准备。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队员的红领巾,光荣的少先队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一辈,跟着共产党,跟着共青团,正乘着时代发展的雄风,学习本领,磨练翅膀,向着太阳勇敢飞翔!

今天,当世界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当祖国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我们倍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同学们,让我们接过先辈手中的火炬,努力拼搏、奋发图强,用我们的热血和汗水,浇灌希望的奇葩;用我们的豪情和力量,燃起理想的火焰;用我们的智慧和胆识,纺织成功的花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谢谢大家!

爱是一种信仰篇三

越是没本事的人,越觉得读书无用。

刘媛媛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她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是因为她父母虽然没怎么读过书,却坚定的认为,读书很重要。所以吃再多的苦,也要供所有的孩子读书,让他们上大学。

读书与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

今天多学一点知识,明天就少一句求人的话。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有一段父子之间的经典对话,告诉了我们努力读书和不读书的大不同。

儿子刚上学不久就问当农民的父亲,人为什么要读书。父亲说,一颗小树长1年的话,只能用来做篱笆,或当柴烧;20xx年的树可以做檩条;20xx年的树用处就大了,可以做粱,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一个小孩子如果不上学,他7岁就可以放羊,长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干不了别的。

如果小学毕业,在农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术种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当个小商小贩,小学的知识够用了;如果初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一些机械的操作了;如果高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很多机械的修理了;如果大学毕业,他就可以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了;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他就可能发明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

“知道了吗?”儿子说:“知道了。”

爸爸又问:“放羊、种地、当保安,丢不丢人?”儿子说:“丢人。”

不是说不上学,或上学少就没用。就像一年的小树一样,有用,但用处不如大树多。不读书或读书少也有用,但对社会的贡献少,他们赚的钱就少。读书多,花的钱也多,用的时间也多,但时献大,自己赚的钱也多,地位就高。

不抱怨家境,寒门也能出贵子。

我们必须承认,世界是有一些不公平的,他们家庭富裕,拥有很多资源,有很多优越的条件我们都没有,他们有很多的捷径,我们也没有,但是我们不能抱怨。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尽相同的,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些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完全决定于我们自己的感受。

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

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做《人生7年》。

片中访问了12个来自不同阶层的7岁的小孩,每7年过去,在回去重新访问这些小孩,到了最后就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但是里面有一个叫尼克的贫穷的小孩,他到最后通过自己的奋斗,变成了一名大学教授。

可见命运的手掌里面是有漏网之鱼的。

任正非,一个44岁的男人,在经营中被骗了200万,被国企南油集团除名,曾求留任遭拒绝,还背负200万债务。老婆又离婚,他一个人带着老爹老娘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创立华为公司。

马云去肯德基应聘,他落选了。马云跟大老板们讲了讲什么叫电子商务,大老板们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个骗子。

有人对年轻的李宗盛说,你这么丑,也没什么天赋,怎么能唱歌呢?

42岁的宗庆后发现做儿童营养液有巨大的市场,但亲戚朋友都劝他不能干,卖那东西能发财就是痴人说梦,过了没多久,他给自己的营养液取名为娃哈哈。

所以当我们遭遇失败的时候,我们不能把所有失败的原因都归结在出生上去。更不能去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如别人的父母。因为家境不好,并没有斩断一个人他成功的所有的可能。

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生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这个故事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忍,它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没有一点人间疾苦,这个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爱是一种信仰篇四

有些话题的展开带着灼痛,挣扎,彷徨,纠结,有点尖锐又不得不面对。我不知我能够做些什么,或许真实地记录,就是一种拯救与和解吧。

一般情况下,中午我是不休息的。利用午休的一小段时间上线,看看民生,聊聊八卦,听听音乐,借此放松紧绷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重压。加上我这个人一旦在线,是不会隐身的。对我而言,没这个必要。于是,我遇上了一个叫淡然的朋友以及她的故事。

这段话,她用了将近一小时才慢慢诉说完。我清楚地知道她内心所起的狂澜,又或者,她这样将一段难言之隐说与我听的同时,鼓足了多大的勇气。她明明知道,每一次的回顾,每一笔画的完成,对她而言更是一种惩罚。我没有怀疑事件的真实性。也感谢她对我的信任。她把信任寄托在一个从未联系过,没有过多交流的一个陌生人面前,我想,她做好了准备,去改变去接受去反省之前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为未来,为爱大胆敞开心怀,要得到救赎,得到解脱,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细心一点的人都会发现,在淡然诉说的开头,隐隐绰绰某些提示,事件的起因貌似一桩“网络交通事故”,粉色一点说就是涉嫌了“网恋”。这种起因不必求证,事实上,网恋一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有网友还戏称“上网不网恋,简直浪费电。”当然,只有那些无聊的人才做这种无聊事,绝大多数人还是恪守自己的原则,毕竟网络传达的信息仅仅是限于文字的互动,而真实的生活,一杯茶的温度,一次眉目的传情,一个握手的动作,是在网络中无法完成的。脚踏实地的真实感安心感,稍微有点理理智的人是懂得的。都说网恋如罂粟,并不是子虚乌有。放眼当下网络,有多少痴男怨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只恨月老把姻缘一线错牵。但往深一层探究,出现这个畸恋的心态,肯定有它存在的根源。网恋抑或婚外恋对家庭的危害,几乎是毁灭性的。这样的家庭悲剧不胜枚举。曾在一本《家庭》杂志上看过一段话,“婚姻内给不到你爱情的真实性,那么婚姻外同样满足不了你”。网恋和婚外情,无论是精神出轨,还是身体出轨,在有事实婚姻下,都是对爱的背叛。而由此酿造的苦果,就会潜伏在你记忆的味蕾之下,时不时释放难言的苦刺激你,真实演绎“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毛曾经说过“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碰一下都觉得是抢。”可见爱的占有欲是多么的敏感和激烈。爱得极端就是恨,因为想得到,想占有,想逞强,一旦私欲发酵膨胀,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通过心理报复,让对方陷进一种精神泥潭,难于自拔。就算挣脱出来,身心早已锈迹斑斑。实施精神的软暴力,在一些家庭中经常发生。即是同一屋檐下,也形同陌路;即是同床,完全异梦。没有共同话题,把你当透明,时不时冷言碎语,无中生有地恶言相向,这样冷漠的精神折磨,无疑就是一座精神囚牢,不把人逼疯才怪。两个原本讲好爱一辈子的人,为何反目成仇?如果从陌生到熟悉,是天涯咫尺的话,那么,从熟悉到陌生就真正的是咫尺天涯了。做不了夫妻,可以做亲人;没有爱,可以放手,可以不爱;但千万不要存恨在心,怀报复心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极端手段是不可取的。

淡然友提到的问题,也是很多家庭问题。既然问题存在了,就得面对解决,而非一味委曲求全。首先,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能自残。没有生命,一切为零。第二,不要太软弱,该硬时要硬,一味的软弱谦让,让他心理更加变形,得寸进尺。第三,两人要好好地谈谈,公开时间,在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事,一目了然。如果能改变,就好好过日子,实在改变不了,就准备分手。同时反省自己,断绝一切与婚姻无关的异性和念头。

在家庭中,夫妻双方的默契有很多形象的比喻,有的比喻夫妻是一双筷子,有的比喻夫妻是一户大门,这其中没有什么相处的奥妙所在,无非是告诫男女双方在一起生活,大家要相互配合,相互迁就,相互成全。我还想补充一下,夫妻双方也如同齿轮和链条,胶合在一起,一个齿楔入另一个孔,这样的运行才是顺利和安全的。万一一方偏离了轨道,必将导致脱轨,招致家庭悲剧,夫妻感情破裂。女人和男人,试问一下,没有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牢固的婚姻做为大后方,你的幸福在哪?你的动力在哪?可见夫妻之间的相处,是以尊重为前提,以信任为基础,以共同成长为方向缔结在一起的细水长流,切莫贪恋精神短途的奇花异草。

在风起云涌的网络时代,为了避免婚姻生活触礁的尴尬,身为一个女人,首先要懂自爱。自爱的女人,她本身已经具备了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度。这种气度,是一道寒光,它隔绝了外界的诱惑,同时捍卫了自己的国土。其次要自立。自立的女人,人格上是独立。自立的女人,也是有本事的人,她不会像藤一样攀附在男人身上,她有生存的能力,有自己的人生主见。再者要自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自强的女人,不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她只会去改变和争取,然后放在手里好好珍惜。女人,不再是弱者的代名词,她有自己的尊严和社会地位。女人,当如满月,贤淑,优雅,妩媚。

爱是一种信仰篇五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校园安全应从你我做起》。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种校园意外事故频繁发生,所以校园安全应引起我们全体师生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和谐温馨、安定有序的校园,不只是传播知识的殿堂,还应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校园安全与我们每个师生密切相关。它关系到我们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它关系到我们的老师能否在一个宁静、安全的环境中教书育人,培养和造就各种人才。所以,我向大家提出以下几点倡议,共同努力维护启中的安全、和谐。

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保证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警惕,提高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爱是一种信仰篇六

;

许丕新先生,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华侨大学董事会永远荣誉董事(香港),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香港侨界社团联会名誉顾问,香港侨友社名誉顾问,香港金门同乡会会长。

立德,立功,立言——他数十年践行古人“三立”之说,为华侨著书立传,让“归侨史”焕发精神的光辉。他奉行“爱国是一种信仰”,与万千华侨一样,将对祖国的情思根植於骨髓,贯穿在生命的始终。他用笔书写尽华侨故事,他的故事,自有人会用温润的笔端,将之娓娓诉说。

传承父亲遗志

许丕新先生的父亲,是印尼著名爱国侨领许东亮先生。许东亮先生少年时从福建金门前往东南亚逃难谋生,利用智谋支援祖国抗战。1965年转至香港後重新投入再创业,全力推销中国货,开辟东南亚市场。热心参与社会公益,积极支持香港归侨团体的组织和创建,並对华侨大学的创办和复办发展,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

身为许东亮先生的长子,父亲的爱国传统在他身上也得到了延续。1943年前後,只有三四岁的许丕新先生就在父母的引导下,学会趴在那些逃亡南來的中国抗日文人志士的作坊门口,悄悄观察日本人的动静,一听见风声便大声喊叫发出信号。这段经历,在一个年幼的华侨儿童心中,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朴素的爱国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在香港生活数十年,许丕新先生谨记父亲遗志,又因深受父亲爱国精神的影响,2004年65岁退休後,他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同属一条血脉的海内外侨胞们尽心尽责。

香港是個社团社会,以联谊互助、弘扬华侨文化为主的正式社团有70多个。然而,这些社团当中,由於面临华侨政策欠缺与经费紧缺等难题,真正能为华侨们爭取权益的为数不多,运作困难重重。作为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许丕新先生便思索着以中心之名为香港侨胞们做点实事——以研究香港归侨在港的生存状态和问题为主,提出港侨在港生存发展的政策建议,同時协助基层侨社举办各种论坛和节日活动。

2005年,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策划执行了两个重大活动,在香港引起了极大关注。为纪念1955年4月18日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该中心筹备半年之久的“香港侨界隆重纪念亚非会议召开五十周年暨庆祝香港万隆校友会成立15周年”的大型论坛和晚会,於2005年4月9日在香港九龙湾举行,开創了基层侨社举办论坛之风。来自中国、印尼的万隆归侨和侨眷同当年出席万隆会议的老人们欢聚一堂,回顾万隆会议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发扬万隆精神。这一盛会引起cctv-4香港站的重视,在 “中心”的协助下拍攝了纪念万隆会议召开50周年的专题片並向全球播映,引起了轟动。

同年9月2日,该中心牵头策划的“亚太战区华侨华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在香港国际展贸中心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48个华侨社团的800多名亲历抗战的华侨老战士、华侨抗日英烈子女及香港各界代表参加大会,盛况空前。香港侨界民间能联合港內外侨胞,不分政治倾向,团结一致唱中华,这同样是首次。而这两次活动,许丕新先生都作为主要策划人,全身心投入,他的无私付出得到了侨界的广泛好评。这两次大会,许丕新先生年迈的父母作为当年历史的見证人和参与者都积極参加了活动,两代华侨在同一時空下分享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历史记忆。

“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在许丕新先生眼裏,重温华侨先辈抗日历史,既可鉴古知今,警示未来,更可不断激发自己的中华情怀。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麽响亮……”2015年10月3日,来自海内外的嘉宾、中央驻港及港府官员和香港各侨界代表齐聚香江,共同迎接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战爭胜利70周年大会。开幕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全体嘉宾整肃衣冠,目光专注,嘹亮的歌声响彻会场。

在纪念父亲的文章中,许丕新先生曾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道:“他没有留给我们很多的钱财,卻留给我们取之不尽的、永远滋润我们心灵的爱、尊严、善良和诚恳的养分,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和做事。”许丕新先生今日一切所为,皆是在传承父亲对华侨的一份情怀和气度,让人们看到,父亲数十年来皆以一己之身教,教育子女甘於奉献的可贵品质。

为抗战华侨著书立说

为社团奔波,对於许丕新先生所做的事而言,仅仅只是一小部分。在古人讲的“三立”当中,“立言”是最後一“立”,也是让一个人真正成为大写的人、为後辈所记住的人的成长路径。许丕新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为万千华侨“立言”的人。

201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年,他奔走相告,以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的人脉,联合生活文化基金会和其他侨友,带头掀起了香港侨界史上的一次重大修撰史活动——编撰《东南亚华侨抗日史料丛书》。在拥有着众多东南亚华侨同胞的香港,还原东南亚华侨抗日史的著作卻是空白的。在仅有的零零散散的资料中,大多是以党派立场编撰而成的,因此都具有片面性,失去了史料应有的价值。

“抗日战爭是民族的战爭,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来编撰,客观、冷静地还原历史真相。”许丕新先生一脸严肃地说。他认为,编撰史料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後代追溯历史的时候有据可循,所以编辑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编辑的思想有失偏颇,那麽其留下的史料将是片面的、不公正的,这样的史料流传下来,不仅是对当年参加抗战的前辈的不恭敬,更会对子孙後代认知历史的角度和思维产生错误的引导,因此,其客观性不容忽视。

他举例说,参与此次书籍编辑的前国民党将领蔡省三,今年已90多岁高龄,这位长者曾用自己冷静的目光审视那段过往的岁月,追思历史,编撰出一套图文並茂的日军侵华的史略,对青年一代了解那段史实提供了事实依据。“这才是编撰史料应有的眼光和态度!”许丕新先生说。

随着想法的成熟,《东南亚华侨抗日史料丛书》的编撰计划正式展开。实施之初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短时间内筹得善款80多万元。旅居东南亚各个国家(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的华人纷纷发来珍贵的史料和照片。由97岁高齡的抗日将领和年仅23岁的大学毕业生等各方人士组成的超过百人的队伍參与了这一套工程庞大的华侨抗日的图片的资料收集、编、撰、口述採集、梳理、写作、分类、打字、编校、排版直到印刷出版……历经大半年时间,一套共计18本书、约350万字的《东南亚华侨抗日史料丛书》在100多位编辑、作者和许多无名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面世,並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获得了国家图书馆和一些省市图书馆及博物馆、研究单位的收藏。

再度生发编撰“归侨史”的念头

如果说,《东南亚华侨抗日史料丛书》的汇编只是一个开始,那麽,对於许丕新先生来说,为华侨“立言”永远没有结束。他希望这样的事情可以延续下去,为子孙後代留下更多财富。作为50年代归来的华侨,许丕新先生对同时代回国的华侨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言,五六十年代是大量中国归侨成长的阶段,这些华侨在新中国成立前後,纷纷回国热心参加祖国的建设,所以,这个时期理应作为观察研究华侨历史的重要节点。然而,香港历史上关於这段“归侨史”的研究完全是空白。割断甚至抹杀香港“归侨史”是对这一群体的漠视和不敬,一个没有自己真正的历史,或是历史呈现空白的民族或群体,都是十分悲哀的。

由此,许丕新先生再次生发编撰《中国归侨史丛书》的念头。

五六十年代,一群年轻的中国学生,从印尼偷偷带回一批橡胶种子,他们带回来的种子种出了中国第一棵橡胶树;也有归国华侨带回中国史上的第一颗咖啡豆,为发展国家热带经济作物提供了样本。这种对祖国的情感,已根植於骨髓,贯穿着一代代归侨们人生的始终。

“只要改革开放还继续,‘侨’就必还存在。”许丕新先生这样认为。他说,如今的香港,在世的归侨多达十几万人,他们大多数出生在国外,再大些回到内地读书或工作,而後回到香港,他们的人生轨跡构成了完整的香港归侨经历,足以构成一部典型的“归侨史”。更重要的是,他们历经人生的酸甜苦辣,虽遇到许多不顺,但爱国的心从未改变。

“因此,这本书的採写要放眼民间。侧重写好更多‘大時代中的小人物’。我希望将‘归侨史’写成一个很宏大的故事,这个故事由许多大小角色演绎,每个角色讲述自己的经历,要有根有据、有血有肉,而不尽是唱颂歌。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史书,指引着我们的下一代向这些傑出的前辈看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许丕新先生意味深长地说。

如果把“侨”放在一个“大侨务” 的视点观察,在海内外,这是一个近一亿人群的(海外约五千万华侨华人侨胞,中国约含五千万归侨侨眷同胞)、拥有同一中华血脉的族群,是一个由同一中华文化的根和灵魂哺育、形成、壮大的属於炎黄子孙的多元化群体。这一特殊的群体正是这一時代踐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锋。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自编撰“归侨史”的计划落地,社会各方资源便纷纷向许丕新先生湧来。而他自己也将其作为人生中最後要完成的一件大事,推掉一切杂事集中精力投入。他希望这套史料丛书能将历史真相与一代代华侨的精神面貌真实地记录下来,给子孙後代留下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

相关热词搜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