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康熙王朝平定三藩的是谁优质

康熙王朝平定三藩的是谁优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1 15:50:15
康熙王朝平定三藩的是谁优质
时间:2023-04-21 15:50:15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康熙王朝平定三藩的是谁篇一

1661年,顺治帝去世,才八岁的康熙即位。顺治帝临死前留有遗诏,命鳌拜等四位大臣做康熙的辅政大臣,帮助其处理国家大事。鳌拜因为立过战功,手握兵权,因而根本不将小皇帝放在眼里,更不愿意与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商量,什么事情都独断专行。鳌拜成了康熙帝头一个心腹大患,成为康熙帝要清除的头一个目标。但宫中卫士多是鳌拜挑选的亲信,不能信任。康熙帝就借口要练习

摔跤

,从贵族子弟中挑选出十多个棒小伙进宫,表面上是陪他摔跤,暗地里却给这些小伙作了布置。一天,鳌拜大摇大摆地走进内宫时,宫门突然关上,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少年将他团团围住,把他摔倒在地,捆绑起来。接着,康熙帝下诏宣布鳌拜的罪行,将他投入监狱。

清除鳌拜后,就该解决吴三桂的问题了。当时,骄横跋扈的藩王不止吴三桂一个,广东有平南王尚可喜,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他们都是早期投降清廷的原明朝官员,因为跟随清军入关打农民军,打明朝军队,打反清义军卖力,立了“大功”,受到清廷的奖赏,就有许多特权,因而非常骄横,不肯再服从清廷的指挥,从而妨碍清廷政令的统一,成为新国家潜伏着的祸害。这三个藩王被称为“三藩”。

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严重性,他将平“三藩”与治理黄河、办理漕运作为三件最重要的国家大事,写成字条悬挂在宫殿的柱子上。

“三藩”也深知清廷对他们不信任,迟早会对付他们,但一时还吃不准会采取什么

措施

,严厉到什么程度。他们都心怀鬼胎,想试探一下朝廷的态度。平南王尚可喜老了,就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告老还乡,但要求将王爵传给儿子,继续带兵镇守广东。康熙帝也想借此机会试探“三藩”对撤藩的承受程度,就顺水推舟,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要撤销平南王府,王爵不能继承,理由是广东安定,不必再设藩王镇守。

这个答复深深震撼了三个藩王。吴三桂一面加紧准备造反,一面邀靖南王耿精忠一道再上奏章,请求康熙帝同时将“三藩”都撤掉。

吴三桂本意是希望康熙帝会做出些挽留的姿态,他们就顺水推舟留下来。谁知康熙帝竟然同意了,他又惊又恨,决定起兵造反。1673年农历十一月,吴三桂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清廷的檄文,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并写信给平南王、靖南王及各地老部下,包括台湾的郑经,要他们共同起兵造反。

长期以来对清王朝高压政策感到愤怒的人们,找到了一次抒发胸中闷气的机会,所以头几年内,许多地方都起兵响应,大半个中国都沸腾起来,清廷的统治岌岌可危。

康熙帝临危不惧,停止执行耿精忠、尚可喜两藩的撤藩命令,将他们从造反行列中暂时分化出来,以孤立吴三桂;同时迅速调兵遣将,阻挡吴三桂的进攻。

由于吴三桂在军事上犯了错误,他的军事攻势持续了几年就停止了。双方在西北、西南、中南、华南相持了八年。1678年,吴三桂六十七岁,他已经等不及了,在湖南衡阳匆匆忙忙地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周。可是到这年秋天,他就病死了。

此后形势大变,清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到1681年,清军攻下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三藩”的叛乱终于彻底平定。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人。这三人原来都是明朝的将领,后来投降清朝。吴三桂驻守云南和贵州,尚可喜驻守广东,耿精忠驻守福建。

这三人虽然名义上是朝廷大臣,可实际上却各自独霸一方,俨然统治着三个独立王国。“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远超过当地其他官员,可以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甚至私自制造货币。这三人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皇权。特别是吴三桂,他兵多将广,实力雄厚,手下号称十万精兵。

耿精忠的父亲耿仲明和尚可喜都曾经跟随皇太极打天下。皇太极正式称帝后,论功行赏,耿仲明被封为怀顺王,尚可喜被封为智顺王,在汉人大臣中,他们的官算是最大的。清军通过山海关进入内地,吴三桂因帮助清军打败农民起义军,被封为平西王。在顺治时,改封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清朝封这几个人为王,是为了笼络汉人,让他们为朝廷效力。双方相互利用,各取所需。后来,为了剿灭南方几个省份的小朝廷和农民起义军,朝廷调遣耿精忠、尚可喜和吴三桂到云、贵、川、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在消灭南方建立的小朝廷和农民起义军后,这三人就驻守在这些地方,势力逐渐扩大。

“三藩”在驻地肆意剥削老百姓,几乎一切都要征税。在尚可喜驻守的广东,连像鸡、猪等家畜,甚至蔬菜、水果这些本来不该征税的东西,也要征税,而且还要加倍征收;像铜、铁、锡、木材等除按规定征税外,还要加收私税。每一年盘剥十余万两白银,搞得人民痛苦不堪,怨声载道。耿精忠驻守的福建盛产海盐,老百姓以此为生,耿精忠就对海盐征收重税,利润非常大。他利用福建临海的优势,跟荷兰及东南亚各地大搞走私贸易,无所顾忌,积累起大量财富。他身为清朝的官员,居然跑去走私当强盗,这是清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除此之外,“三藩”每一年还向清朝索要大量的经费。福建和广东两省一年饷银就需要两千余万两,而当时全国其他军队一年的军饷也不过一千七百余万两。史书记载“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三藩”已经成为清朝政府严重的经济负担,再加上三王拥兵自重,日益骄横,已成隐患。而此时南方小朝廷都逐渐被消灭,农民起义也镇压下去了,“三藩”已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因此,康熙决心撤销“三藩”,并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这时,正好尚可喜年纪大了,想回老家辽东地区养老。他上书朝廷,想让自己的儿子尚之信承袭平南王封号,继续驻守广东,康熙批准了这一请求。但尚之信此人桀骜不驯,横征暴敛,酗酒嗜杀,官民怨恨,所以康熙最终下令撤销尚之信的封号。这件事情触动了吴三桂和耿精忠,他们意识到康熙有撤藩的意思。于是,他们上书朝廷请求撤销藩王,让他们回到北方。这其实是吴三桂和耿精忠的计谋,他们想以此试探康熙的态度。而康熙也不是等闲之辈,立马召集群臣商量这件事情,结果群臣意见不统一,对撤藩一事也多有顾虑。最后康熙当机立断,决定立即撤销“三藩”。因为康熙已经料想到这三王早晚会造反,撤藩一事宜早不宜迟。吴三桂等人原以为康熙会挽留他们,没有想到康熙这么干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为了笼络民心,他还跑到明永历帝朱由榔墓前,假惺惺地痛哭流涕一番,并表示要为明王朝复仇。然而讽刺的是,背叛明朝的是他,杀死永历皇帝的也是他,最后要给明朝报仇的还是他。

战争开始时,由于吴三桂准备充分,再伙同尚之信和耿精忠一起叛变,实力远强过清朝的地方军,因此节节胜利。吴三桂军由云贵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一些地方的藩王和将领响应。清军情况十分危急,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沉着应对,显示了很高的军事素养。

他调整战略,集中兵力对付吴三桂,对尚之信和耿精忠则采取笼络政策。这招果然奏效,尚之信和耿精忠在利益诱惑下马上又投降了清朝。

这一场仗打了整整八年,吴三桂在战争期间因病去世。康熙二十年(1681年),吴三桂孙子吴世璠自杀,清朝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统一了南方。

这就是历史上的“三藩”之乱,通过八年战争,康熙消除了“三藩”这一大隐患,避免了国家的分裂,稳固了清朝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分裂终不得民心,失败是必然。

“三藩”之乱

吴三桂杀害永历帝后,清顺治帝给他很重的奖赏,封他做平西王,让他镇守云南、贵州,给他许多特权,管辖两省的文武官员,可以随意任免官员;处理军民一切事务,还可以开矿山,煮井盐,铸造钱币,清廷每年还要拨给他饷银九百多万两,占了国库的很大一部分。吴三桂自恃功高,在云南称王称霸。

公元1662年,顺治帝去世,才八岁的康熙帝即位。顺治帝临死前有遗诏,命鳌拜等四个满洲大臣做康熙的辅政大臣,帮助处理国家大事。鳌拜立过战功,手握兵权,根本不将小皇帝放在眼里,更不愿意与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商量,什么事情都独断专行。甚至到康熙帝年满十四岁亲自执政以后,他还把持朝政,敢在朝堂上诬陷辅政大臣苏克萨哈,逼迫康熙帝违心地将苏克萨哈处死。

鳌拜成了康熙帝头一个心腹大患,成为康熙帝要清除的一个目标。但宫中卫士多是鳌拜挑选的亲信,不能信任。康熙帝就借口要练习摔跤,从贵族子弟中,挑选十多个棒小伙进宫,陪他摔跤。暗地里却给这些小伙伴作了布置。一天,鳌拜大摇大摆地走进内宫时,宫门突然关上,他自己的卫士被隔离在宫门外,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少年,突然跳出来,将他团团围住,拽手的拽手,扳脚的扳脚,将他摔倒在地,捆绑起来。接着,康熙帝下诏宣布鳌拜的罪行,将他投入监狱。

清除鳌拜后,就该解决吴三桂的问题了。当时,骄横跋扈的藩王,不止吴三桂一个。广东有平南王尚可喜,福建有靖南王耿仲明、耿精忠。他们都是早期投降清廷的原明朝官员。因为跟随清军入关打农民军,打明朝军队,打反清义军卖力,立了“大功”,受到清朝的奖赏,都有许多特权,因而非常骄横起来,不再肯服从清朝的指挥,妨碍清廷政令的统一,成为潜伏着的新国家的特大祸害。这三个藩王,被称为“三藩”。

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严重性,他将“三藩”与治理黄河、办理漕运作为三件最重要的国家大事,写成字条,悬挂在宫殿的柱子上,天天念叨。他一直在苦苦思索,找个什么办法,削弱并消灭“三藩”。

“三藩”也深知清廷对他们的不信任,迟早会对付他们,但一时还吃不准会采取什么措施,严厉到什么程度。他们心怀鬼胎,要试探一下朝廷的态度。平南王尚可喜老了,就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告老还乡,但要求将王爵传给儿子,继续带兵镇守广东。康熙帝也想借此机会试探“三藩”对撤藩的承受程度,就顺水推舟,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要撤销靖南王府,王爵不能继承。理由是广东安定,不必再设藩王镇守。

这个答复,深深震撼三家藩王。吴三桂一面加紧准备造反,一面邀靖南王耿精忠一道再上奏章,请求康熙帝同时将“三藩”都撤掉。接到奏章,康熙帝冷笑说:“他们竟想威胁我!”就交给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大臣们意见不统一,有主张撤的,有主张不撤的。最后康熙帝决定,这些藩王掌握兵权太久,拖得越久,越不容易解决,索性一次解决,三藩都撤,将全部人员、兵马迁到关外去。

吴三桂本意是希望康熙帝会作出些挽留的姿态,他们就顺水推舟留下来。谁知康熙帝会这样决断,他又惊又恨,决定起兵造反。公元1673年农历十一月,吴三桂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清廷的檄文,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并写信与平南王、靖南王及各地老部下,还有台湾的郑经,要他们共同起兵造反。

吴三桂宣布恢复明朝的发饰、服装,革除满洲的习俗,要替明朝报仇雪恨。但是,他引清兵入关、绞死永历帝的斑斑劣迹如在眼前,人们怎能相信他“兴明讨虏”的宣传?他的造反,完全是个人野心所致。

不过,对清王朝高压政策长久感到愤怒的人们,还是找到了一次抒发胸中闷气的机会,所以,头几年内,许多地方都起兵响应,大半个中国都沸腾起来,清廷的统治岌岌可危。吴三桂的兵马打到了湖南、江西。

康熙帝临危不惧,停止执行耿精忠、尚可喜两藩的撤藩命令,将他们从造反行列中暂时分化出来,孤立吴三桂;同时迅速调兵遣将,阻挡吴三桂的进攻。

由于吴三桂在军事上犯了错误,他的军事攻势持续了几年就停止了。双方在西北、西南、中南、华南相持了八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七十八岁,等不及了,在湖南衡阳匆匆忙忙地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周。可是到这年秋天,他就病死了。

此后,形势大变,清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到公元1681年,清军攻下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自杀,“三藩”的叛乱终于彻底平定。

康熙皇帝除掉鳌拜以后,开始考虑一件大事,就是要削平“三藩”。他把这件事写成字条,挂在宫里的柱子上,每逢抬头看见字条,他都要沉思片刻,心里想着:怎么处理才妥当呢?

“藩”指的是封建王朝的属地。“三藩”指的是当时驻守在云南、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驻守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驻守在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这三个藩王。他们原先是明朝镇守辽东的边将,后来先后投降了清朝,充当引路人。领着清兵开进中原。他们攻打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招降汉放地主。一路打到云南、贵州、广东、广西,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顺治皇帝封他们为王,给予优厚的待遇。可是后来,“藩”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至难以控制,成了朝廷的威胁了。

“三藩”当中数吴三桂的地位最高,他被封为“和硕”亲王,平西大将军,管辖着云南、贵州,是那里的“土皇帝”,那两个省的大小官吏由他任免,税收一律供他使用,朝廷不能过问。朝廷每年还要从其他各省的税收中再拨给他白银两千万两。相当于国家总收入的一半还多。吴三桂把南明桂王的宫殿做为王府,又私自将明朝云南军阀黔国公的七百顷庄田据为藩庄。为了巩固权力,他加紧操练军队,采买大批军械马匹,还给手下将校的儿子和地方权贵们的子弟讲授兵法,培养年轻的军官。吴三桂是个老奸巨猾的人,他怕朝廷对自己不放心,就经常在少数民族地区挑起战争,借以表示边疆多事,少不了他。为了掩人耳目,他花重金从苏州买回四十个十五岁的歌童舞女,自己每天和文人墨客饮酒赋诗,观看歌舞,寻欢作乐。尚可喜在广东、耿精忠在福建也都专横跋扈,各自为政。只不过他们的地位和权势都比不上吴三桂。

正因为这样,康熙皇帝亲政以后,便把处理“三藩”的问题时挂在心上。面对柱子上的字条,他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着:“‘三藩’的气焰一天比一天嚣张,要想长治久安,非撤藩不可!”他打定了主意,先从吴三桂下手。

有一天,管理皇帝私人事务的内大臣去看望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吴应熊娶了皇太极的第十四个女儿为妻,正做为额驸(就是驸马)住在北京。谈话当中,内大臣开玩笑似地对吴应熊说:“当初朝廷赐给平西王大将军印信是因为西南边疆有战事,现在全国平定了,怎么还不上缴大将军印呢?”吴应熊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皇帝的意思,连夜派人前往昆明,告诉吴三桂。吴三桂没有办法,只好上缴了平西大将军印。不久,康熙皇帝又派人对吴三桂说:“您年纪大了,又有眼疾,不能过于操劳。云南、贵州事务让地方官去管理吧!”后来,朝廷又借口兵多饷少,裁减了“三藩”手下兵卒。吴三桂见朝廷一再限制他,江青肚子不高兴,便做了有朝一日反叛朝廷的准备。

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回辽东老家养老,让儿子尚之信继承爵位。康熙皇帝正求之不得,立刻同意他回家,可不准他儿子接替爵位,吴应熊在北京听到风声,又派人把消息送到昆明。吴三桂马上把谋士们找来商量。他无可奈何地说:“尚可喜提出撤藩,我不提就不好了,所以也准备请求撤藩,试探一下。”一个谋士不同意,劝他说:“近来,皇上正找碴整您,您千万不能像平南王那样请求撤藩。”吴三桂冷笑着说:“我身经百战,手下猛将如云,不比尚可喜。皇上还年轻,他肯定不敢碰我。”于是,他写下了请求撤藩了奏折,派人送到北京。耿精忠听到风声,也连忙上了奏折,请求撤藩。

奏折送到了朝廷,文武大臣议论纷纷,有些大臣平日受了吴三桂的贿赂,这时候便站出来为他说话,对康熙皇帝说:“平西王镇守云贵边远地区,一旦撤出,边疆空虚,对国家不利。况且他家人口众多,迁移途中,定会骚扰百姓。还是不撤为好。”有些大臣只图维持现状,怕得罪吴三桂,也附和着反对撤藩。只有兵部尚书明珠等少数人主张撤藩,他们说:“‘三藩’准备谋反已经十分明显,不撤藩,国家永远不会安宁。”两派大臣各不相让,在朝廷上争吵起来。康熙皇帝默默地听着,猛然间打断大家的争论,斩钉截铁地说:“撤藩他们要谋反,不撤藩他们也要谋反,迟早要谋反,不如我们先发制人。”于是,他下令撤藩,并且派大臣到云南、福建、广东进行监督。

吴三桂没想到康熙真会同意他的请求。他好像输了钱的赌徒,又急又恨,决定起兵对抗。他换上了明朝孝服,把军队带到了永历帝(就是桂王)的墓前,他当众跪下,一边拿酒浇地,一边磕头如捣蒜。他嚎啕大哭,器得上气不接下气,趴在地上,怎么也不起来。这一哭,把军士们的眼泪也引了出来,都跟着哭了,全军上下,一片哀声。

吴三桂这个汉奸,过去亲自率兵绞杀了永历帝父子,现在却又来假惺惺地哭陵。实际是为了试探军心。他见军士们也跟着大哭,觉得人心是向着他的,不由得心中暗暗高兴。就在这一年,吴三桂把出“复明讨清”的旗号,统率人马向北进军了。福建的耿精忠马上响应。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逼死了父亲,也从广东起兵。驻守在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的汉族军阀纷纷攻城掠地,响应吴三桂。吴三桂一路顺风,没有经过多少战斗,就到达了湖南,只用了几个月的功夫,他的军队轻而易举地占据了南方六省。

“三藩”叛乱,江南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上一片混乱。

“杀了要撤藩的大臣,赶快求和吧!”

“吴三桂兵力强大,不如以长江为界,分疆而治!”

这样的议论在康熙皇帝的耳边不断响起,干扰着他的决心。但是,他再次做出决断:派八旗军全力讨伐吴三桂,坚决镇压!

对耿精忠、尚之信,康熙皇帝则软硬兼施。他一方面派他们住在北京的兄弟前往福建和广东进行劝说,一再保证既往不咎,另一方面,又派八旗军去攻打他们,把他们逼得走投无路。这种各个击破的办法果然奏效,不久,这两路叛军都投降了。

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灭亡的那年,顺治帝已经病死,他的儿子玄烨(音yè)即位,这就是清圣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八岁。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叫做辅政大臣。四个辅政大臣中,有个叫鳌拜(鳌音áo),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清王朝进关后,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鳌拜掌权以后,仗势扩大占地,还用差地强换别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对。鳌拜诬陷这些官员大逆不道,把反对他的三名地方官处死了。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揎(音xuān)起袖子,拔出拳头,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

打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

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当时,南明政权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南方有三个藩王却叫康熙帝十分担心。

这三个藩王本来是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一个是引清兵进关的吴三桂,一个叫尚可喜,一个叫耿仲明。因为他们帮助清朝消灭南明,镇压农民军,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

康熙帝知道要统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碍,一定得找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辽东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让他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留在广东。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让他儿子接替平南王爵位。这一来,触动了吴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帝的态度,假惺惺地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请求。

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议。许多大巨认为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反。

康熙帝果断地说:“吴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迟早也要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接着,就下诏答复吴三桂,同意他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为是清朝开国老臣,现在年纪轻轻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权,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为了笼络民心,他脱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换上明朝将军的盔甲,在永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说是要替明王朝报仇雪恨。但是,人们都记得很清楚,把清兵请进中原来的是吴三桂;最后杀死永历帝的,还是吴三桂。现在他居然打起恢复明朝的旗号来,还能欺骗谁呢?

吴三桂在西南一带势力大,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联系,约他们一起叛变。这两个藩王有吴三桂撑腰,也反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做“三藩之乱”。

三藩一乱,整个南方都被叛军占领。康熙帝并没有被他们吓倒,一面调兵遣将,集中兵力讨伐吴二桂;一面停止撤销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称号,把他们稳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势对吴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吴三桂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后来清兵越来越多,越打越强,吴三桂的力量渐渐削弱,处境十分孤立。经过八年战争,他自己知道支撑不下去,连悔带恨,生了一场大病断了气。公元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清军最后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

但是,正在朝廷庆祝平定叛乱胜利的时候,在我国东北边境又传来沙皇俄国侵犯边境的消息,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边境上面去。

历史故事_康熙平定三藩的故事相关

文章

★ 康熙平定三藩的的典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