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思路 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设计实用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思路 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设计实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0 07:14:17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思路 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设计实用
时间:2023-04-20 07:14:17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思路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设计篇一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2、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延伸练习

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2、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思路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设计篇二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利用课堂实践活动,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探索月球的奥秘。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的资料)

(教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三)(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

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板书文题、作者)

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投影:

(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畅谈(chàng):尽情地谈。(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教师明确: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7.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板书)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第四阶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8.想像训练:

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

教师明确: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投影:

(1)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3)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回答,教师稍作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

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四、课堂小结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

五、课堂练习

阅读文段,完成1~4题。

投影:

阿波罗11号太空船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太空船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因此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航程一开始的若干公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费的力量往往超过往后的几十万公里。

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竟全功。“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1.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关于太空船的叙述,是为了说明什么?利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第二自然段中的“习惯”具体是指什么?

3.第二自然段中“起飞”的含义是什么?

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

1.说明“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2.具体指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

3.人们改变不良习惯的起始阶段。

4.克服不良习惯(摆脱习惯的引力),就能到达理想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1.有人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查阅有关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

2.阅读文段,完成题目。(分发讲义资料)

7月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________(喊、救、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________(均速、减速、加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发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________(安稳、平稳、很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1)按照原文在短线上选词填空。

(2)解释加线的词语。

(4)这段文字分别交待了三个关键数字,分别标识三个关键的工作程序,请把两者用连线标出。

7月19日晚9点32分

7月20日上午7点32分

(6)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请实话实说。

参考答案:

(1)呼 减速 平稳

(2)①天快亮的时候 ②内心向往已久

③时间 地面指挥中心发出登月指令、两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执行登月计划、登月舱平稳降落月面、登月成功。

(4)略

(5)因为这两个数字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6)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2.把课文的第三部分移前至第一部分后,好不好,为什么?

3.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篇佳作,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佳句(不少于5句),并以一句为例说说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同学、朋友。

4.搜集、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完成一期介绍月球奥秘(如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等)或月亮文化为题的手抄报。

选题中以及搜求材料、办报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统筹,给予指导,以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用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嫦娥奔月的故事导人。

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检查预习

字词释义

三、整体感知

1.跳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本文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

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3、写文章要有一定的顺序,请问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4、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填写时间表格

5. 课文的1~2语段及文章最后三段哪又是写什么呢?试给课文分段。

6.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板书)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一阶段:准备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二阶段:升空

第三阶段:登月

第四阶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7、小结: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9.指名详细复述4个阶段中感兴趣的一个阶段,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多媒体提示)

过程

四、研读赏析

1.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教师明确: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1) 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五、拓展延伸

教师明确: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通过学习,我们对人类登月的全过程,已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呢?(用课本中的语言回答)

投影:

(1)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回答,教师稍作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3)写作特点

1.有明晰的时间线索。

2.语言准确、生动。

(4)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4、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5、延伸练习

假如你成为中国第十代宇航员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3、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4、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报道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采用现场报道的形式,报道登月的全过程以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教学步骤 ]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板书文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二、预习检测

1、小组长检查字词。

2、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三、快速阅读,合作交流。

1、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再次浏览文本,小组合作画一张登月全过程的示意图。

2、小组合作,分为四个大组,以记者的身份撰写登月过程新闻稿。班内展示报道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教师给予点拨,学生报道结束给予评价)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回答,教师稍作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本文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哪些不重要的内容略写了?)

我们总结,如何把复杂的过程叙述的完整清楚?

顺序不能乱,如果有阶段时间,把各阶段时间注明,重要内容详写,不重要的内容略写,甚至不写。

五、拓展延伸

1、出示能反应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有代表性的图片,学生加以想象进行写作。

假如你成为中国第十代宇航员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六、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历史,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时练。

登月的全过程 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飞船飞向月球

登月舱登月成功

飞船返回地球

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

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记者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看到显示屏看到,嫦娥三号探测器第一窗口时间1点30分到1点 33分 33秒。目前发射场地温度3.7摄氏度,风速2.米/秒,能见度20千米。

在嫦娥三号发射前2个多小时的时候,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为参与报道的记者举行了见面会,飞控中心副主任李剑在记者见面会上说,此次嫦娥三号探月活动的科学目标有三项:第一是开展月表形貌和地质构造的调查;第二是开展月表物质成份和可用资源的调查;第三是开展月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

“嫦娥三号”探测器将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

中国网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为您现场直播。

我驾飞船上月球

向太空。随着隆隆声,依稀可见的地面越来越渺小,我——21世纪首位女航天员,身负人类的使命,驾着飞船与其他三名宇航员一起告别了地球,飞向迷茫的太空。

资料等,并通过卫星传向地面指挥中心。渐渐的,我们的心情平静了下来,肚子也有些饿了,拿出特制的食物袋,好不容易吃进了点东西。又开始了工作,“目标已明确,可安全着落。”报告器发出提示。慢慢的,登月舱平稳地停在了月球上,我和其他三名宇航员陆续下了舱,来到月球上,走了几步。呵,感觉就是不一样哦。突然,我发现月球上有一个大洞,向里面望了望还挺宽敞的,于是,我便和其中两名宇航员沿着“地道”滑了下去,像玩滑梯似的。“咚”,我们三个一屁股坐在了一棵大大的蘑菇上,好大的蘑菇啊,还是五彩的,可真漂亮。足足有一张课桌那么大,摸上去软软的。“有人来了!”我们三个迅速躲在大蘑菇后面,与地面指挥中心联系,并变成了“外星人”的模样,同样也拍下了周围的一切。我们急忙指向刚才看到的“外星人”,他伸出手来,我们也伸出手握了握。接着,他(她)又咪咪吗吗的说了些我们听不懂的话,并从“口袋”里摸出了一盒跟巧克力差不多的东西,我们三个吃了下去,顿觉肚子难受,没想到我们“现了原形”,正想者怎么对付,没想到他竟然拉着我们向前跑起来,那家伙劲还挺大,我们怎么挣扎都跑不了。上帝保佑!我们终于在一所大屋子前停了下来,硬是把我们三个给拖了进去,屋子里还有一个领导似的外星人,他们嘀咕了一阵。那个领导似的外星人竟然说起了中国话!于是,我便把我们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他也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国度,还和我们和了影呢!

里的“特产”,这次的外星之旅真棒!

一会儿,我的登月舱顺利在月球表面着陆.飞船放下舷梯,我慢慢地从上面下来,我的脚像阿姆斯特朗一样重重地踏在了月球的表面,留下了一个我的脚印,一个中国人的脚印!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知识与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情分析: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中获取文中的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还要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的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片和相关录相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2、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明确:

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七、板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

概述意义 1、准备

2、升空

登月过程 3、成功

4、返航

总结意义

八、课后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思路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设计篇三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及学习的热情。

教师:1、从网上、报纸上查找有关“阿波罗登月计划”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2、制作教具:火箭飞船模型。

3、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

学生:1、阅读有关书籍,也可上网查找有关月球资料,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准备。

2、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通过拓展迁移,联系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一重大事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爱国的热情。

用大屏幕显示一张航天员在月球上拍摄的地球图片,导入新课。

①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③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将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放在讲桌上,大的假设为地球,小的假设为月球,然后选派两名学生上讲台演示登月全过程,演示过程中有不完善之处,其他同学补充。通过演示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①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课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岩的图片资料。宇航员登月后采集月壤、月岩,安装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及月震仪图片资料,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学生齐读讨论后,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这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更使人类航天技术的巨大飞跃。

①本节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设计了如上几个环节:默读、构画、讨论、演示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把握好课文内容,起到了强化作用,并为后文的研读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实物演示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关月球的图片资料及宇航员登月后所做工作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在实物演示这个环节,尽管学生热情很高,却因教学时间有限,只选了两个同学,使一些同学留下了遗憾。

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月球探测小史》、《开发月球的三个理由》

1.“‘神舟五号’知多少”知识竞答。

2.课件展示

①“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动画演示;

②“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图片资料演示。

3.探究:我国探月有可能实现吗?

①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的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预计将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①本节课通过第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①学生们因条件所限,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

②限于教学时间,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

纵观本节课,教学课件的运用确实为教学增色不少。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思路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设计篇四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思路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设计篇五

1、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 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 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a、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b、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c、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d、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e、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 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 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4) 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 (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 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 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3) 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a、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b、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c、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d、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e、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

(合作探究)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2) 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3) 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4) 你对月亮知多少。(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 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2、 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 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1)星空奇观(2)月球之谜 (3)中国航天

(5) 登月计划 (5)阿波罗之旅 (6)登月图集

(5)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6)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1.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 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 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 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4. 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