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厘米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短(十篇)

厘米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短(十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8 20:23:02
厘米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短(十篇)
时间:2023-04-18 20:23:02     小编:zx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厘米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短篇一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在尺子开端有磨损或折断的情况下,怎样去量?”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出测量的方法,注重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这节课知识量大,头绪多。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重视。

1、在学生提出目标后,我没有及时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再对重点重述一遍,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在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这一环节时,采用的是“问答式”,而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答;

3、在学生量纸条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1)从刻度0到刻度10,纸条长度10厘米;(2)从刻度1到刻度11,纸条长度10厘米;(3)从刻度3到刻度13,纸条长度10厘米;(4)从刻度6到刻度16,纸条长度10厘米;……在学生答出纸条长度是10厘米后,我问到: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说是通过数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还有简单的方法吗?”问题提出后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而是有老师一句“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等于实际长度”一带而过。

厘米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短篇二

师: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

生举例。

师请上一位同学:估计一下,他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生估计。

师:身高是指一个人身体的高度。人的腰一周的长度叫腰围(师示范)。同学们再猜猜看,他的腰围大约是多少?

学生估计的结果很多:1米多、2米多、50多厘米、20多厘米、……

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实际腰围?

生:量一量就可以了。

师:请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做模特,其余同学先估计他的腰围,再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量出腰围,并量一量。

生小组活动并汇报:

生1:我们是用软尺量的。

生2:我们是用三角尺量的。量出腰的前面和左面,前后相等,左右也相等。把前后左右相加就可以了。

生3:我们没有软尺,就先用一根细绳绕他的腰一圈,量量绳长就得到他的腰围了。

生4:我们是用“拃”来拃的。(学生示范)。我“拃”他的腰是四拃,我同桌“拃”他的腰是三拃多。

……

细细玩味这节课的课尾,的确有许多精妙之处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考。

首先,这位教师抛弃常用的课堂收尾方法:“同学们,请大家互相说说,本节课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学到的?”而是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堂移向生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这样的处理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联,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就在生活的周围。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知识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其次,紧紧抓住知识的有效生发点,创设估计测量腰围的情境,巧妙引导,将学生思维再次推向高潮。先是估计身高,这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下是不难解决的。但由估计身高转而估计腰围,由直变曲,对学生而言,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的估计结果相差很大,这正是教学的有效生长点。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估计与实际的差距,留给了学生很大的活动与探索空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再次进入高潮,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测量腰围的方法。伴随积极思维的活动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表面的热闹很难有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最后,生成源自预设,精彩来自匠心。这节课的结尾竟能精彩迭出,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活动,在合作中提出了多样化的测量腰围的方法,是执教者课前很难预料的。用软尺量和用绳绕属常规思维,而用三角尺和用拃拃,就属于创新思维了。学生的确是有富有创造性的,这些方法极具个性化和生活化,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看来,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就那么简单,只要我们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学生一定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意外!文 章

厘米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短篇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

(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

(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在尺子开端有磨损或折断的情况下,怎样去量?”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出测量的方法,注重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学生提出目标后,我没有及时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再对重点重述一遍,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在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这一环节时,采用的是“问答式”,而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答。

3、在学生量纸条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

(1)从刻度0到刻度10,纸条长度10厘米;

(2)从刻度1到刻度11,纸条长度10厘米;

(3)从刻度3到刻度 13,纸条长度10厘米;

(4)从刻度6到刻度16,纸条长度10厘米;……

在学生答出纸条长度是10厘米后,我问到: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说是通过数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还有简单的方法吗?”问题提出后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而是有老师一句“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等于实际长度” 一带而过。

厘米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短篇四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知识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厘米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短篇五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较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

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1米=( )厘米,500厘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

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厘米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短篇六

在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实际丈量使同学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反思自身的教学,有以下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

 

1.确立难点,重组教材。教材中是认识分米在先,而我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先引入毫米的认识,我想毫米是同学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借助多媒体的一些演示,使同学建立直观的表象。如毫米的认识,我让同学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首先引导同学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再借助多媒体把1厘米长度放大,使同学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过数一数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过用手比划长度单位的游戏,手脑并用,加深印象。同学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比划。让同学仔细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通过动手比划,加深同学对毫米的印象。

1、虽然准备了较多实物,以为同学很熟悉,就出现了一下,没有让同学摸一摸感知它们的长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间的长线表示)就是5毫米,引导同学发现,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数。

3、画线段时应该演示,提醒同学注意画上端点,标上长度,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班级人数多,操作活动多时,同学的注意力易分散,课堂的节奏、课堂的调控也是值得我考虑的问题,如上课指令应非常明确,让同学很明确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5、为人处世低调的我,不知不觉中会把把这种低调的情绪带入了课堂,给予他们的激情和鼓励太少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需要老师给予更多鼓励与肯定的话语。

6、课件的取与舍,怎样少而精的用在点子上,课堂上如何不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

厘米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短篇七

这个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开展的说教学反思这个活动,我觉得是一次非常好的活动。前面的老师都说得很精彩,当大家都在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时,我的头脑里就在努力地搜寻以前的教学情景,我到底说哪课的反思。突然我想到了去年上二年级时,教“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这堂课,给我的印象挺深,现在我就对这堂课中的一个片断来进行反思。

这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堂课是先教学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然后体验1厘米有多长,再是教学测量的方法。

教学测量的方法时,我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纸条,让学生估这张纸条长多少厘米。学生就有很多答案:什么10厘米、9厘米、8厘米。(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接着我就说:要知道这张纸条到底有多长,我们只有通过测量才能知道,老师在测量这张纸条时,同学们要注意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测量的?一会儿老师要找同学来说一下测量物体时应注意什么?

然后我就开始测量了,边测量时我就边说: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将物体平放在桌子上,为了让同学们能看的清楚,老师把纸条贴在黑板上。现在我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几厘米,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然后请一名学生上来看一下这张纸条的长度。

接着我再提问了:谁来说一下测量物体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就说了:在测量时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还有学生说:要把物体放平后再测量。然后我多请几名同学来说。这样可以使新知学生掌握得更牢固些。

随后,让学生拿出我事先为他们准备的一张纸条,也先让学生估一估长多少厘米,然后再请他们用刚学到的测量本领来测量一下。学生刚动手测量,我就听到有一个学生带着哭腔大声对我说:“老师,我的尺子不是新的,是我姐姐用过的,上面没有”0“刻度,是从”3“开始的,我测量不了。

听到后,我顿了顿又问: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帮助他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马上有学生就非常大方地说:用我的尺子量。我又接着说,他的尺子没有了”0“刻度,还能量,大家来动动脑筋想一想怎么样量?(学生发表了很多看法)随后我就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将尺子的”3“刻度对着物体的一端,再从”3“刻度往后数大格,物体占了几大格,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同样可以将尺子的”6“刻度”2“刻度对着物体的一端来测量,这是另外一种测量方法。然后再做后面的练习2。测量蝗虫跳的有多远时是将尺子的7厘米对准一端,再数蝗虫跳了几大格。

这节课我在备课时并没有注意备练习题,所以只备了一种测量方法,就是将尺子的”0“刻度对着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当学生带着哭腔告诉我他的尺子没有”0“刻度时,我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就让学生讨论一下该怎样帮助他,作为缓兵之计,我抓紧时间翻阅课本,发现测量蝗虫跳远的距离的练习题,于是我想到了这种测量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讨论,最后再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测量方法,那个拿旧尺子的同学终于可以用自己的尺子量纸条的长度了,他不再因为自己是用旧尺子而自卑了,这件事给我很深的感触。让我体会到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老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备好课,备全课,包括练习题。在这课的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上虽然都没有提到第二种测量方法,但是练习题里却有这样的练习,所以我们在备课时,不应该只备教科书和老师用书,应该把教材中的练习题也认真仔细地研究一番。要不是因为那位同学拿一把旧的尺子,上面没有”0“刻度,那么在这节课中,我就可能只教给学生一种测量的方法。因此,我应该感谢那位同学。同时,我也想提醒我们所有老师,不要认为咱们对教材已经很熟悉了,上课前一定要备好课。

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如果学生说他的尺子是旧的,上面没有”0“刻度时,我们 有些老师可能就会训斥学生说:谁让你拿旧尺子,你如果买上新尺子,不就有”0“刻度了吗?这样,我们可能不但发现不了另外一种测量方法,也会使那位拿旧尺子的同学更加自卑,学习兴趣低落,甚至会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所以我们每个老师都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要一昧地对学生批评呵斥。这是我对这个教学片断所想到的一些反思,说得有不妥之处,望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厘米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短篇八

本节课是对厘米的认识,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完全是新的东西,如何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到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生活中,至关重要。但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厘米,而且学习的非常投入,并自主延伸到生活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下面就此谈谈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厘米”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在认识尺子的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寻找尺子上的秘密:cm、数字、刻度线;在认识 厘米时,不是真接告诉学生“1厘米是多长”,而是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再通过观察直尺,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最后让他们总结出:“尺子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的规律;并通过1厘米的小棒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并让学生用心体会,再从自己身体和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体验了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找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自己在尺子上找出和认识“几厘米”,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厘米的理解和掌握。

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意义、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同时,教学语言也欠丰富,不太符合儿童口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我。

厘米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短篇九

本节课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在上课时我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作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着、组织者和合作者。对于厘米这两个字,大部分同学都有所耳闻,所以在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了解,再加以规范指导即可。

在认识厘米之后,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并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这里我用了1厘米的小棒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感受,进而了解几厘米的具体长。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量和画,在这两部分中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理想。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于好奇心极强的低年级学生,以生活化的形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探究的兴趣,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本节课的实践应用也能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注意收放自如,一味地牵着孩子走并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反而适当放手可以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新者。

但是,在这节课里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规范性和严谨性,尺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是代表刻度,在表达时应加上刻度二字,作为数学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应该多加注意;另外,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仍需多加强。

厘米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短篇十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也可以说难点了。

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教学时,我创设了“我想给同学们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须知道桌子的长和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桌子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后,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但无论怎样精心设计的课,都会有问题的存在:

(1)学生观察的能力较弱。

低年级学生观察不全面,容易走偏。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锻炼学生,要正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生“估”的能力要加强。

估一估较短物体的长度时,比较接近实际长度,但估计较长的物体时,误差太大。根本就不知道大致在哪个范围。这应该和平时的生活实际有点关系,现在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比较陌生,那又如何叫他估得准呢?所以数学一定要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在数学中经常感受到生活的味道。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