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定风波苏轼教案板书汇总(五篇)

最新定风波苏轼教案板书汇总(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0 19:57:14
最新定风波苏轼教案板书汇总(五篇)
时间:2023-04-10 19:57:14     小编:zdfb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定风波苏轼教案板书篇一

1、了解苏轼及其创作,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继续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词的方法;

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2、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3、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学习诵读、鉴赏古诗文的技巧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1课时

一、模拟高考试题导入: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4分)

答案可在最后公布,以留下悬念。(答案: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其他材料: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三、首先要读准字音,有哪些字音和词义无法把握的,请同学们提出来

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怎么比马还要快呢?

“轻”和“蓑”有疑问?

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

四、赏析词文: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己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然后完成导入时试题。)

五、课堂拓展: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借这首词来悼念他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六岁的王弗与比她大三岁的苏轼结婚,婚后两人恩爱,有道是恩爱夫妻不到头,幸福的日子没过几年,就因病永远地离开了苏轼。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故人之情,化作一梦,在不经意时,又袭上心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遗憾的是,死者长已矣,而生者不知又遭受了多少挫折,经历了多少风霜,于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只因“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一切仿佛还在从前。可是种种情怀,不及细说,早已泪满衣襟“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梦已逝远,只能惆怅而叹“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请听——(再读《定风波》)

诵读《江城子》跟《定风波》有明显的区别: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总而言之,诵读时要注意对作品风格加以仔细的体会,都是苏轼的作品,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一首是豪放、洒脱、轻快,一首是婉约、沉郁、哀怨;在诵读的处理上(停顿、语速、重音、语气)就要作出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这两首词都体现了苏词题材上的一大特色:(外出遇雨/梦中忆妻——所咏虽小意蕴甚深)对妻子的感情是“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执着,对仕途的宠辱得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

定风波苏轼教案板书篇二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

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还曾写下绝笔诗。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三、赏析小序

(板书: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

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板书:苏轼遇雨)

四、朗读(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

2、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3、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1、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闲适、轻松、自如

3、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板书:泰然从容)

4、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

不是。心态好:乐观旷达

(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

(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

(板书:乐观旷达)

5、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

6、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

“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2)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

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板书: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

没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回首。“也无风雨也无情。”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小结: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六、拓展

1、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2、下阙中的“归去”,让我们想到谁?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远离尘世。

“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表现了诗人旷达心态和归隐意向。

儒家入世思想和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

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板书: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七、小结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的?——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一语双关,将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板书: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怀。表现了一种醉醒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八、作业:

1、背诵本词

九、板书设计

事:苏轼遇雨

怀:遇事要泰然从容、乐观、旷达

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表现手法: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定风波苏轼教案板书篇三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二课时

一、(播放课件)

②苏轼生平简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

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二、教师范读这首词

提醒:1、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吟(yín)啸(xiào)一蓑(suō)

三、整体讲解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定风波》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上片:(“莫听”~“任平生”)开篇连用“莫听”“何妨”“且”三个词,使一个在雨中长啸,从容闲雅,且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自己形象跃然纸上。

从“莫听~徐行”意思是: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表现得镇静、潇洒。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轻松胜过骑马,表现出几分倔强,几分抗争。当然这里的“轻”字另有含义,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也未可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是写眼前景,而是写心中事。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下片:表现作者心境恬静,听任自然,旷达乐观的胸襟。

“料峭~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山头斜照、气候不定,隐隐地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冷。但不管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因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己心理调节,自己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综上所述: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全词从表面上好像是写自然风雨,但仔细体味,这里写的己经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风雨,怎样对待这旅途中的风雨人生,应该说我们从这首词里找到了答案。当然,苏轼的旷达胸怀,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他在《临江仙》中写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在这首《定风波》之前,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思想在他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四、重读这首词

五、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

眼前的遇雨:可在雨中“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这是眼前景,但都隐喻着苏轼的经历,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渔樵杂处,放荡出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己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六、作业

1、联系苏轼的一生探究他的旷达胸襟及超脱性格的由来,并讨论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什么(和学生互动)。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说明他是多以的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他在壮志难酬时还有许多感概。但宦海的风波,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获得精神解脱,“归去”,可见也是自己慰藉的最好方式,“旷达”“超脱”的性格来自于“政治风雨”来自于对人生空漠的看透和体验。

从他身上应该学习他对待人生的旷达胸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2、“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表现词人无惧苦难,听任自然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3、背诵这首词

定风波苏轼教案板书篇四

苏轼的《定风波》,作于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言似简,意实丰;景虽常,理却浓。可谓理趣盎然,启人心智。

《定风波》,尤其是作者工于炼字选词,比如“独、遂、轻、任、微、归”等字,“莫听、何妨、吟啸、竹杖、芒鞋、一蓑”等词。这些字词分别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作者守德超然的道家风骨、希望在前的儒家态度、无常归心的佛家思想。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如诗如梦的年龄,普遍对诗词有兴趣。但是他们多停留在字词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层的优美,浪漫情感的雅致,而较难深入理趣的内核。这就要求教师结合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情感特点、思维习惯进行启发诱导,并适时补充相关资料,搭好阶梯,让学生越学越有成功感。此外,多让学生诵读涵泳文意。学生有所悟,才是有效。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读准字音、感悟语言、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理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

1.导入:

很高兴能认识我们高一(2)班的新朋友。请允许我唱一首歌的片段,来表达对大家美好的祝愿。师唱《明月几时有》。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着雨,让我想起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读一遍全词,了解大意。老师适时正音板书。

3.再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并设问诱导推进,不断深入探究三个理趣。

(一) 遇雨:为何“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呢?

补充:庾信的《邛竹杖赋》、芒鞋的象征含义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 雨霁:苏轼是否彻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探究理趣三:无常归心

联系陶渊明《归园 田居(其一)》,引出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铭》,进而提炼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大体对应道、儒、佛思想。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定风波》吧。(配《竹林听风》曲,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师随即板书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课后拓展阅读朱道林的《苏轼诗词的理趣效应》

:感谢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尊敬的评委老师!再见!

首先我一直喜欢上古诗词鉴赏课。古诗词因其精炼的语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观、抑扬的节奏、悠远的画面等吸引着我。作为教师,应深入探索诗中的景、情、理。自己潜入越深,发现就越多。自己喜欢,就会让学生喜欢。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学生。

在参加市里组织的一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选拔赛上,我们这些选手共同上苏轼的《定风波》词,所谓同课异构。如何能出类拔萃?我颇费苦心。

古诗鉴赏应该上出特色来!《定风波》的特色有:序词对应、象征比喻、诵读品味、炼字炼词、趣味盎然等。

由于我对于趣味很着迷,就选择了趣味。经过涵泳文本,我发现了20种趣味。我在试讲课上,全部点到了这些。课后老师们提出建议,不要面面俱到了,给学生印象不深,只要突出一点即可。

我觉得有道理,马上选准了一个角度,即理趣,然后深入挖掘。后来又试讲了,有老师又提出建议,理趣繁杂,学生自主性不够,教学语言不干脆。我根据这些建议,进行了修改。总共五易其稿,敲定为三个理趣,三种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儒、道、佛思想。然后又画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另外,课件中的图片、文字、音乐,有效地助推了课的丰富性和流畅性,加之使用遥控笔,我可以灵活地掌握课的节奏,也可以自如地走到任何一位学生面前进行交流。信息技术助我一臂之力了。这节竞赛课,评委和学生反应都较好。

从理论到实践,我觉得古诗词鉴赏课要突出特色,详略得当,教学语言要干脆利落,多让学生解读,板书要精炼,再辅之以有创新的信息技术,定能打造出高效、长效的优质课堂!

定风波苏轼教案板书篇五

1、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

4、背诵整首诗

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从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角度鉴赏诗词

1、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了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他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做。

1、诵读注意事项

2、听录音学习诵读

3、学生自由诵读,了解作品内容

注意:狼狈 已而 料峭 萧瑟

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1、学生深入阅读,更充分感知作品。各抒己见,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及理由。

2、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人生态度、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形象。学生发表各自见解(见ppt)

(1)从上片哪几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偶遇大雨的什么态度?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蓑衣”与“烟雨”何所指?

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背诵整首诗词

本节课主要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小见大、平中见奇,通过对眼前风雨等闲视之的描写,抒发从容面对人世沉浮的胸襟气度。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场暴风雨突然袭来,有的人从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雨伞,顶着风雨前行;有的人不惧风雨,匆匆赶路;有的人站在屋檐下等着风雨停歇;有的人虽没带伞,却依然在风雨中漫步。

面对这一生活场景,你更认同哪一种处事态度?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穿林打叶 (眼前风雨)

一蓑烟雨 (人生中风雨)

也无风雨也无晴(心灵净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