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岳阳楼记公开课课件(十四篇)

2023年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岳阳楼记公开课课件(十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0 11:14:08
2023年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岳阳楼记公开课课件(十四篇)
时间:2023-04-10 11:14:08     小编:zdfb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岳阳楼记公开课课件篇一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

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

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岳阳楼记公开课课件篇二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重点: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

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解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的景致宏大而又气象万千。它的早晚景致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复习旧知。

1、重点词句翻译。

2、检查1、2两段的背诵。

三、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2、学生齐读第3段。

3、讲析第3、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4、学生齐读第3段。4段。

重要的词语:霪雨、霏霏、开、排、樯、楫、;薄、冥冥、景、一、集、芷、汀、而或、

重要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四、合作探究

(1)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来写:

先写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悲苦的情感。表现了迁客骚人“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描写洞庭湖春和景明时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主要表现迁客骚人“物喜则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写迁客骚人们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读第5段,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词句及翻译。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词:尝、求、古仁人、心、或、、为、以、是、进、退、然则、先、后、微

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们“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忧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忧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5、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今天学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岳阳楼记公开课课件篇三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同学们预习了《岳阳楼记》(板书),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板书)。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作者的生平情况以及经历要详细介绍。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仲淹的举荐,藤子京先知泾州,后知庆州。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

霏(fēi)樯(qiáng)楫(jí)

冥(míng)谗(chán)偕(xié)

1、谪守巴陵郡(做州郡的长官)

2、越明年(到了)

3、政通人和(顺利)

4、增其旧制(规模)

课文翻译让学生自由完成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岳阳楼记公开课课件篇四

文言总结(作业)

一、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二、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

骚人:诗人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薄暮冥冥:薄,迫近。

去国怀乡:去,离开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连月不开 开:放晴

三、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四、一词多义

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初极狭,才通人(通过)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一: 一碧万顷(一片) 长烟一空(全)

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国恒亡(国家) 则有去国怀乡(国都、朝廷)

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面山而居(居住)居十日(停了)

旷: 则有心旷神怡 (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宽广)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因;因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凭)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其: 其必曰 (代词:他,他们)其喜洋洋者矣(语气词) 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

五、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微小、细小。)

3、增其旧制(制 古义:规律 今义:制度)

4、前人之述备矣(备 古义:详尽 今义:准备)

5、至若春和景明(景 古义:日光 今义:景物)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古义:曾经 今义:品尝 )

7、越明年(明年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六、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七、 成语:

⑴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⑵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⑶政通人和——政事顺畅,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

八、名句积累

1、点明主旨,抒发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表现古仁人于天下为己任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4、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5、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境界相似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古仁人和作者的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父亲叮嘱刚创业的儿子,今后无论事业成败,都应拥有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良好心态,不因外部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高兴或忧伤。

8、《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的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滕子京的政绩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0、前人之述备矣照应前文哪一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1、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2、从空间上形容湖面广阔浩渺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3、从时间上表现洞庭湖景色千变万化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总写洞庭湖气势之大,景色变化之多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5、借鸟欢鱼跃描绘清明之景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一、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二、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叙述 一、作记缘由(叙述政绩)

描写 二、写景 洞庭湖大观。

抒情 抒迁客骚人情――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以物喜 与下文形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以己悲 成对比

议论 三、议论探求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哉? ――阔达胸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远大抱负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岳阳楼记公开课课件篇五

《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范仲淹继承了孟子“乐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民本思想,又将其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有其深远的影响。范仲淹在表现这种抱负时,没有空发议论,而是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借题发挥,将叙事、描写、议论和抒情自然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这样一个基本构思:由叙事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喜一悲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和“古人仁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记的意图。可以说《岳阳楼记》是层层铺垫、卒章见志的典范。

范仲淹(989—1052)

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罢相,范仲淹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

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又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而且它又地处“衔远山,吞长江”的洞庭湖滨。

范仲淹受友之拜托,为岳阳楼作记,我们知道,范仲淹少时有大志,虽吃粥度日,仍苦读不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举进士后,曾带兵边塞,屡建大功,西夏称他“胸中有数万甲兵”,相戒不敢犯边。在朝廷中,他积极主张改革朝政,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因提倡改革被贬知邓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锐意革新的有才能的人物,被人诬告“前在汪州费公钱十六万贯”(《宋史》卷三百三),于庆历四年(1044)春天,降官知岳州。作为一个封建文人,遭到贬谪,不能不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愤懑、颓丧情绪。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曾说:“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惟悼之叹,发于诗作,持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懒数场!”等楼修好后,他要痛哭几场哪!范仲淹深知这位平素“尚气,倜傥自任”(《宋史》卷三百三)的朋友的思想和性格,因此,担心他闹出事来,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此机会。现在,滕子京知岳州,两年时间,政绩卓著,“乃重修岳阳楼”,便驰书前往邓州请范代笔,属文以记胜。这样一来,范仲淹受朋友委托为岳阳楼作记,就成了规箴知己的绝好机会,同时,自己也在遭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之必要。于是范仲淹便把这篇文章的主题定为抒发自己的胸襟怀抱,达到规劝朋友的目的。

学习要求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检查预习。

注音

滕谪属衔汤晖述潇骚霪霏耀

樯楫摧冥谗萧澜芷汀偕嗟噫

3、课文朗读

要求

(1)读得流利,读音正确。

(2)读出句中停顿和语调。

(3)读出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志趣。

(教师组织学生自读后巡视,解答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

诵读交流:比一比,看谁说的准。组织学生采用个人、小组、或男女生对抗等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4、作业:完成《练习册》第156页

学习要求

理解词义,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解释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翻译课文

方法:组织学生结合页下注释疏通文义,理解课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复述内容或者请学生一人问、一人译,或者一人读,一人译的形式。

(附名句)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前人之述备矣。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6、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7、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在翻译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课后学习:巩固课文翻译。完成《练习册》课堂练习部分。

学习要求

梳理课文思路,把握结构,通过诵读体会语言之美和作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2、梳理思路

方法: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小组派代表发言。(提示:全文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3、精读品析

(1)“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哪些异处呢?造成这些异处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览物之情”无异呢?

(2)作者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为何“喜”,为何“悲”作者这种悲喜观是怎样提出的?

(3)联系现实,谈谈作者的忧乐观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4)根据你的积累,你能说出几个符合作者悲喜观的古仁人吗?

4、课后学习完成《练习册》p159课后测评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岳阳楼记公开课课件篇六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品味、鉴赏课文。

4、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读法

课件

一、回顾复习。

二、学习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1、小组学习讨论。

(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2)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4)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也许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2、交流:

(1)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明确: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明确: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

1、分析课文各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叙事:是全文的引子,简介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下文的写景、议论、抒情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而展开。

第二段写景:总写洞庭湖的景观,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三、四段写景、抒情:分写洞庭湖或阴或晴的不同景色和“览物”者的不同感受,为下文发表议论、申述抱负作好铺垫。

第五段议论、申志:紧承上文,借“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

2、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出写作背景、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如何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现实意义?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他的忧君思想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简介背景: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2)概括中心:文章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5、拓展延伸: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古仁人”思想。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

读一读品一品:民族精神的体现。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天下为公

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3)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1、欣赏课文录音。

2、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这篇文章能够流传千古,一定有独特的魅力,请试着从以下方面说说它好在哪里?

(1)立意、构思、章法。

(2)意境美(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3)语言美(用词、句式、修辞、节奏)

(4)表达方式。

3、小组学习、讨论。

4、集体交流。

5、教师小结。

(1)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慰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

(2)骈散结合。

骈偶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散句:是相对于骈偶句而言,骈偶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1、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成语填写)。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岳阳楼记》选自《》,作者,字希文,宋朝家、家。

3、《岳阳楼记》为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的远大政治抱负。

4、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

(1)一心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书写岳阳楼

(3)春和景明画霪雨阴风图

(4)迁客因物而喜骚人为己而悲

(5)为国为民:要学仁人志士莫做迁客骚人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岳阳楼记公开课课件篇七

1、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有感情地诵读

3、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及用法

同目标2、3

录音机

合作探究

同学们,这里有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你们能知道:它涉及的是哪篇文章,哪一个人吗?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为官以后始终严于律己,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被欧阳修誉为“立朝有本末”,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俗话说,“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看看他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文章来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1、自主朗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2、指名朗读

3、分组活动

【投影】

①谪(zhé)属(同“嘱”)(zhǔ)浩浩汤汤(shāng)

若夫(f0)忧谗畏讥(chán)偕(×īé)

【投影】

②衔/远山,吞/长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听录音,可以轻声跟读。

5、再次自由读,读通课文。

6、展示交流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自由点评。

【讨论】朗读每一小节应带着怎样不同的感情?‘为什么?

1.自学寻疑。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前两节。口述文章大意,疑难处作出标记。

2.互助答问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回答力求简洁有个性。

3.积累突破

指导学生积累重点字词,对照投影内容自我检测。

【投影】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并理解句意。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引导分析

讨论这两节在文中的作用。

学生谈学习收获。

指名回答。板书岳阳楼记范仲淹

简介范仲淹

1、引导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利用书下注释、字典或同桌交流解决阅读障碍。

引导评价

2、指导学生对照投影内容,分小组朗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和断句)

3、【点拨】第1节用叙述性的平和的语调诵读。第2节是对洞庭湖美景的气势磅礴的描绘,应带着赞美之情朗读。第3节是对阴雨天景色的描绘,画面阴冷,感情悲伤,诵读时语调要低沉,速度要缓慢,要读出压抑感。第4节是对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绘,画面晴朗,感情喜悦,诵读时语调要轻快,停顿宜稍短,要读出喜悦感。第5节要把理性思考的韵味读出来。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视答疑。

指名回答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岳阳楼记公开课课件篇八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a.解释词义:

(1)乃重修岳阳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5)前人之述备矣

(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长烟一空

(12)宠辱偕忘

(13)或异二者之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

b.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明确]“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多媒体显示)

迁客骚人谪古仁人

以“阴”悲,以“晴”喜“览物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由情入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五、尝试背诵全文

1、教师指导背诵:

a.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b.抓住关键词句:

谪守——观夫——然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

2、学生尝试背诵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赏析,去探究,比如还有文中的对偶句,凝练优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常读常新。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旷达我们的心胸,照亮我们的灵魂。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岳阳楼记公开课课件篇九

1.把握全文思路,学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3.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1.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范仲淹的豁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3.流畅地背诵课文。

理解文中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关系。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听说过“断齑食粥”的故事吗?它说的是我国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千古名作《岳阳楼记》。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1.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功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2.写作背景

北宋庆历四年(1044)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州,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6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9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三、朗读。

1.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

2.朗读指导。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朗读对抗赛。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学生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2.结合注释,找学生说出每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说出全段大意,教师给予补充。

3.采用分组挑战式提问,进一步检查掌握情况。

五、课文分析。

1.解题:“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常常是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

2.默读全文,说说本文都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叙事:第1自然段记述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描写:第2自然段描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

第3自然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

第4自然段描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

抒情:第3自然段抒“迁客骚人”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

第4自然段抒“迁客骚人”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

第5自然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

议论:第5自然段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抄写重点实词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二、品读第3、4两段,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两段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不同点: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凄凉、昏暗、处处险恶之景;产生悲伤之情。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晴朗、开阔、充满生机之景;产生喜悦之情。

相同点:都是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三、品读第5自然段。作者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持什么态度?请说明理由。

作者并不赞赏迁客骚人的这种览物之情,他赞赏的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四、讨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为谁而写的?

1.为岳阳楼而写。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为滕子京而写。

分析第1自然段:滕子京的处境(谪守),才能(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引入材料:滕子京对自己的无端遭遣始终耿耿于怀,常常口出怨言。据说,岳阳楼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来祝贺,他却说:“落甚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本当高兴之际,滕子京却万般悲伤涌上心头,可见他还没有走出谪官带来的打击。作者写此文有对滕子京的一份劝勉之意。

3.为自己而写。

引入材料:《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作者写此文是表明自己一生的追求,是一种自我激励。

五、文中记叙、写景、抒情、议论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六、总结。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全篇仅360多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第3、4两段,写一段即景抒情的文章。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重修岳阳楼及作记缘由(叙事)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岳阳楼记公开课课件篇十

1、学习本文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

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把握全文思路,理解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诵读、品析、合作探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1、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是他死后封给他的谥号。

在朝廷做官时,多次上书议论国政,要求改革时弊,任副宰相时曾针对当时的政治时弊,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吏治,推选法制,减轻徭役等,并先后颁布了具体的方案。但不久,推行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幸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就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

2、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的进士,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的推荐,滕在泾州做知守,再在庆州做知守,在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16万贯,终于被贬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来,便借“作文”之机,写出自己的理想,以规劝好友。

1、教师播放录音,细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注意字音

滕(ténɡ)谪(zhé)

日星隐曜(yào) 浩浩汤汤(shānɡ)

淫雨(yín)

薄雾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í)

3、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4、朗读指导。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5、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6、分组按要求诵读。

○诵读叙述写作缘由的段落(第1段,标志性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诵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2段,“衔远山……气象万千”;标志性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指代什么?)

○诵读描写阴雨天气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

○诵读描写天晴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诵读描写由阴雨天引发的情绪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抒写天晴时喜悦心情的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议论抒怀段(标志性词语:“嗟夫”)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1、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然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2、学生根据提示,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1、做练习册第一、二大题。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任选几位同学根据背诵要求。

第一段

1、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讨论并归纳: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第二段

1、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2、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

讨论并归纳: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

3、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讨论并归纳: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

5、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

讨论并归纳: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1、朗读第三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

因己而悲。

2、朗读第四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第五段

1、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看法?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用这样的问句结束全文,有何用意?

(古仁人,

由“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观点,作者以此作结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7、出自本文的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

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来规劝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己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三课时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点与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内在联系也被破坏。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1、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2、完成练习册。

1、唐代名人笔下的岳阳楼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2、最长的对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请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言,问谁领会得来?

3、写岳阳楼的对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岳阳楼记公开课课件篇十一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能够背诵课文;揣摩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

3、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对比表现主旨的特点。

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两课时

多媒体课件

一、猜读——创设情境说感受

1、运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出示岳阳楼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认识这座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如果你此刻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会想到些什么?”让几位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大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范仲淹作为封建时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对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听作者拳拳心语!

2、背景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教师补充,互相交流。

二、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分享收获与问题,并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列出。

2、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义,画出句读。如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帮助解决疑难。

点拨:指导明确重点词句。注意通假字(具、属)、词类活用(先、后)和古今异义(气象、微)的现象。

3、示范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文中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点拨:(1)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2)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3)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点明作“记”的时间。

三、析读——品析内化读真情

总结学生在上一环节归纳出的问题,以及本课重点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一并列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课文,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引导逐个解决。

1、滕子京遭贬,不忘重修岳阳楼表现了什么?

2、文中没有详细描写岳阳楼,原因何在?

3、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点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领会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

一、回顾——忆整体析局部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岳阳楼记》,谁简单介绍一下那里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自由发言,共同回顾。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作者是具体怎么把岳阳楼写的如此壮美的。

二、品读——含英咀华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仔细品味。

点拨:体会“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这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等。

2、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简单介绍骈句、散句的形式特点。

提问:本文的句式又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具体做出总结。

3、竞赛朗读,尤其注意节奏和语调,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互评,看谁能读出文章的感染力。

4、配乐齐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三、扩读——畅所欲言话感悟

1、感受主旨,讨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的?

点拨:深入感受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2、巩固练习,扩展阅读。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基础文言知识。

(2)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写岳阳楼的诗、词、文,探究这些文章为何不如《岳阳楼记》有名气?写成小报告。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问题思考

1、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

因为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也是对滕子京的赞颂,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当政者的不满。

2、第2段如何写景?"衔"、"吞"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特点概括地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又从时间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六个短句,既精炼,又有气势。"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3、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作者发了什么议论?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这样的议论?

作者借虚拟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与上文的迁客骚人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规劝。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怀抱。作者在文章末尾用这样的精神自勉,其中当然包含对好友的期望。

5、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6、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振起全篇,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的治理政事,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阔大胸襟,跟一般的“迁客”不同。

②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8、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况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尚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三、写作手法:

1、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2、大量使用骈句,兼以散句,语言凝练优美,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声调铿锵,富于音乐美。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岳阳楼记公开课课件篇十二

1、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本文,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习文言文能力。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一、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

谪守()衔远山()朝晖夕阴()迁客骚人()

霏霏()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沙鸥翔集()滕子京()浩浩汤汤()潇湘()淫雨()怒号()山岳潜形()

波澜不惊()宠辱偕忘()

作者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进士及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背景链接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二、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选自,作者,字,苏州吴县人,(朝代)著名家,家,死后谥号,著有。

(一)理解词语

1、重点实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增其旧制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

连月不开则有去国怀乡

沙鸥翔集而或长烟一空

把酒临风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是进亦忧,退亦忧

2、通假字

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

3、一词多义

(1)夫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夫环而攻之

(2))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极①南极潇湘

②感极而悲者矣

(4))或①而或长烟一空

②或异二者之为

(二))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三)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岳阳楼记公开课课件篇十三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霏、浩浩汤汤”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朗读、背诵全文,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柳州有幸,拥有柳宗元;岳阳亦有幸,拥有滕子京和范仲淹。柳宗元和刘禹锡因为同举进士,遂成为莫逆之交,演绎了文学史上一段佳话;而范仲淹和滕子京这两位同榜进士,也是情同手足患难与共,共同谱写了岳阳人民百世的荣耀和骄傲。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所谓的政绩,也是一份文化遗产,更是一个精神家园。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1、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知识链接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2)词语释义

(3)一词多义

(一)整体感知

(1)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答案示例:①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②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③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二)研读分析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背景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岳阳楼记公开课课件篇十四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文言文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丰富知识面。

3.了解文章主旨,体味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4.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1.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检验学生对文学常识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中的语句断句,并能较流畅地朗读课文。

3.再朗读课文,在老师指导下能不能试着将课文翻译出来,并能把握课文内容。

4.探究问题,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5.比较一下,这篇课文与前几篇以岳阳楼为题材的课文有什么异同?

同一个岳阳楼,一样的洞庭湖,由于观赏者的处境和心情不同,而流露出不同的情感。本节课我们再来看看袁中道笔下的岳阳楼又是怎样的呢?它与前几篇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及作者。

指导语:俗话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学习每一课,都要学会积累一些文学知识及基础知识,以便于以后的学习。下面我们通过几个练习题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积累的情况。

教师出示练习题——多媒体投影。

1.介绍作者。

学生活动:指名完成投影中作者介绍填空。

教师活动:学生回答后,明确答案并作简要评价。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号凫隐居士,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

2.生字注音。

学生活动一:指名读出加点字的读音。或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注音。教师活动:多媒体出示注音,与学生的答案作比较,纠正错误,或强调易错处。

学生活动二:正音后,齐读字词,加强记忆。

淼(miǎo )屏息(bǐnɡ )裣衽(liǎn rèn)诎(qū) .....

妖蒨(qiàn)泫然(xuàn)玄鬓已皤(pó)增堞(dié) ....

指导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了进一步感受此文,下面我们按照要求来朗读课文。

活动一:教师读课文(有条件者可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及朗读节奏。

活动二:学生自由朗读,试着将课文读熟练、流畅,体味作者写景与抒情。活动三:再读课文,用铅笔圈出较难理解的字、句和不好停顿的句子。提示:学生朗读的同时,教师应到下面巡视,收集信息,为下一步的点拨作准备。

指导语:课文我们就读到这儿,同学们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或不易掌握停顿的句子。(教师巡视下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如果课件中存在,就可以出示投影;如果课件中没有,可以直接讲解或指名学生帮其解决。)出示投影(可以练习的方式完成):

(一)断句:

学生活动一:你点我断。

活动要求:生生互助。

活动方式:学生提出自己读不准的句子,请求其他同学帮助断句,并作示范性朗读。

活动缘由:由于这是篇文言文,而且有些句子断句较难,不容易把握。运用这种方法既能体现生生互动,达到“兵教兵”的效果,同时检查学生对课文朗读的情况。

活动示例:

◆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

◆盖从|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

◆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

◆炮车云|生

(二)词、句。

学生活动二:你点我译。

活动要求:生生互查。

活动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互查互练。一个小组提出认为较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提请其他小组来解释或翻译。被提名的小组可以以一名同学为主答手,回答不出时,可以向其他成员求助。整体活动时间为5分钟。

活动设置缘由:通过这种活动方式达到学生对课文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目的。从而打破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的方法方式。

活动示范: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委,汇积。 .

译:洞庭湖是沅水、湘水等九条河流汇积而成。

◆九水方奔腾浩淼,以趋浔阳淼:同“渺”。 .

译:九条河流之水奔腾浩荡,直奔浔阳

◆竭九水方张之势,不足以当巴江旁溢之波,九水始若屏息敛衽而不敢与之....

争。

屏息,屏住呼吸,抑止气息。裣衽,把衣襟夹在带间,表示敬意。

译:竭尽那九条河流的正涨潮的势头,不足以抵挡长江旁溢的波浪。这九条河流只得像人屏住呼吸裹紧衣服一样不敢和长江争雄。

◆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

译: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

◆政须君山妖蒨,以文其陋...

政,通“正”。妖蒨,妩媚文,装饰。 .

译:正好必须以君山的妩媚来文饰它的丑陋。

◆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

译:所以楼的观览,有水而显得雄伟,有山而显得美丽。

◆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译: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左迁,贬官。

译: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

◆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

译: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奏弹劾。

提示:此步骤为灵活多变的,要根据学生上一环节自学情况来定,如果学生整体程度较好,在字、词、句方面没有疑难,则可以直接转到下一环节。如果使用多媒体来操作,教师在准备过程中,应备好学生这一“课”,认为哪些是学生不会的,哪些是学生一看就理解的。为适应不同人群,教师在准备课件时须多选择些词句以备用。

1.议水奇之故。

问题设置: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洞庭湖水“奇”的原因,大家来探讨一下,课文从几个方面突出水“奇”的?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第一段;同桌之间合作、交流;对课文作必要的批注;展示成果)

展示要求:学生以同桌为小组合作探究,并指派代表回答,每小组回答一处,如有错误,其他成员或小组可作补充。

教师提示:可用课文原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展示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展示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展示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展示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展示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展示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展示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相应的评价。

教师小结:袁中道的文章客观、准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目的就是为突出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原因,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2.议情感之变。

过渡语:景是情的依托,情是景的灵魂,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写出好文章来。我们感受一下作者是如何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的?

设置问题: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活动:学生读课文第二段;标出作者触景生情的句子;合作、交流探讨对语句的理解;讨论成熟后举手口头展示。

教师活动:点拨、引导、评价。

学生展示一: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学生展示二: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

教师小结:作者袁中道的这种写法,与他的反对复古拟古的主张是一致的,他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议人生之苦。

教师指导语:作者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的人物呢?

质疑探究设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学生活动:找出课文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合作探究,讨论写其他历史人物的作用;回答展示。

活动要求:以前后位为一小组,展开讨论,探讨出作者的写作用意。预设时间为3分钟。

学生展示回答一: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因在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展示回答二: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

教师评价。

教师课件补充:

袁中道认为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在地方也是著名的将帅,又有范仲淹这样的知己,到了岳阳这个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迹可报,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

设计意图:以上几个思考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进一步了解课文,因此,应完全交给学生合作探讨,老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回答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回答得不够完整、全面。所以,同一个问题最好多找几个学生作补充回答,直到回答得较全面为止,教师不必过多地参与。但可作评价或小结。

指导语:文“饭”诗“酒”,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以岳阳楼为主题的课文,有散文,有诗歌,下面我们探讨一下,诗与散文的情感变异。

教师出示多媒体投影:

拓展探究一: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设置意图:让学生从单元主题出发,了解同样都是以洞庭湖为题材的诗文,但其从中提炼出的立意、表达的思路、描写的方法和文章的风格却各具其妙的核心。

教师指导:结合课后练习题三,合作完成探究题一。

学生活动:你一言我一语,比较;回答,归纳。作简要笔记。

教师评价。

教师出示多媒体投影明确:

杜甫、范仲淹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表达出了宏大思想境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诗文只限于自己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境界很狭小。

拓展探究二:对比所学内容(《诗两首》、杜诗《登岳阳楼记》与本课《游岳阳楼记》、范文《岳阳楼记》),归纳概括诗歌与散文的异同。

设置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了解同一题材下,诗歌与散文的特点。活动方式:师生共同探究。

提示:由学生比较回答,教师作引导,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小结归纳。学生积极参与探讨,教师给予引导、点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针对性地评价。

多媒体出示参考答案:

⑴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而文以载道,文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⑵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诗歌是想像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较写实。

教师简要板书:

比较:诗歌言志

散文写实

教师小结:

过古代诗文的对比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不同文化魅力,同时,也学习了同一题材,不同写作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能汲取前人文化的精髓,巧妙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通过物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不断创作出佳作。

游岳阳楼记

袁中道

吞吐之变态

千里一壑,粘天沃日

散文写实

亮点:本课堂采取导、积、读、点、议、引等几个环节进行了文言文教学,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还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既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把文言文当作古汉语课来上,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也避免了脱离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却一脸的茫然。

不足:但这一课堂设计也存在着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一课时的时间确实有些紧张。学生虽然都很积极参与,一堂课下来,学生搞得筋疲力尽。

建议:由于问题的设计深浅不一,在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中,应首先备好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来选择教学的问题设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