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中考历史古代史题目 中考历史古代史考点(三篇)

中考历史古代史题目 中考历史古代史考点(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7 17:32:39
中考历史古代史题目 中考历史古代史考点(三篇)
时间:2023-04-07 17:32:39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中考历史古代史题目 中考历史古代史考点篇一

经济:本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生活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朝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

民族关系:本阶段出现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明显差异。由于东汉和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故而形成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民族大分裂的局面。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成为国家统一不可或缺的条件。

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这是中国历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完成:一、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二、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三、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四、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五、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加国力而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其余措施如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中考历史之古代史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古代史中考历史知识点大全

2020中考历史古代中国重点知识大全

中国古代史概述中考历史考点复习

中国古代史基础中考历史知识点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部分考试历史知识点

2021年初中历史古代史36个必背考点

2021年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必背考点

中国历史中考历史知识点大全

世界古代史近代史部分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梳理

中考历史古代史题目 中考历史古代史考点篇二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

诸侯势力很大(政治)

必要性 诸子百家各派相当活跃(思想)

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主观)

可能性 汉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客观)

措施:

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土地分封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经济上: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五铢钱,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排斥其它各家思想,并大力推行 儒学 教育,在长安兴办 太学

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 卫青 、 霍去病 大破匈奴,夺回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巩固了北防。

意义: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中考历史古代史题目 中考历史古代史考点篇三

一、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二、主要内容:

即制度的创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假“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的策略性,利用迁都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轻了改革的阻力,同时,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改革奠定了基础。他还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切体现了一代帝王的远大抱负和雄才大略,孝文帝是我国历伟大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三、成功:

1、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