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对中国公路建设的感想 写给公路建设者们的一封信(7篇)

对中国公路建设的感想 写给公路建设者们的一封信(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7 09:45:32
对中国公路建设的感想 写给公路建设者们的一封信(7篇)
时间:2023-04-07 09:45:32     小编:zd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感悟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公路建设对国家的意义公路建设发展的感悟篇一

;

[摘要]文章简明地综述了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剖析了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即“国家钻石”模型;并简单评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该理论的评价及发展。结合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文章指出它对当前我国提升国家竞争优势及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并就此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理论界及实务界有所帮助。

[关键词]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借鉴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7)05—0097—04

一、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综述

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porter,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国家钻石”模型(national diamond model)。具体如图1所示。

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解释了国家如何能在某个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他认为,这要决定于每个国家都有的四个环境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此外,政府和机遇作为另外两个辅助因素也影响着上述四个因素,也对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波特认为这六个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并构成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波特详细分析了这些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1.生产要素。波特认为一国的要素禀赋在决定一国的竞争优势方面所起的作用要比通常所认为的更为复杂。他指出在大多数产业的竞争优势中,生产要素通常是创造得来而非自然生成的,并且会因各个国家及其产业性质而有极大的差异。无论在任何时期,天然的生产要素都没有比被创造、升级和专业化的人为要素条件更重要。他还指出,丰裕的生产要素可能会反向抑制竞争优势,而不能提供正向的激励作用;相反,生产要素的劣势可能通过具有影响力的战略和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波特提出了两种要素分类方式:第一种分类方式是将它们分为初级要素(basic factor)和高级要素(advanced factor)两类,即初级要素是一国先天拥有的,或只需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得到的要素,如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力、融资等;高级要素是需要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包括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如电脑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各大学研究所等。第二种分类方式是根据生产要素的专业程度分成通用要素(generalized factor)和专用要素(specialized factor),通用要素包括公路系统、融资、受过大学教育而且上进心强的员工,它们可以被用在任何一种产业上;而专用要素则限制在技术型人力、先进的基础设施、专业知识领域以及其他定义更明确且针对单一产业的因素。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想要由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又持久的竞争力,则必须从事要素创造,要着力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这两类要素的可获得性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他还指出,产业表现卓越的国家经常也是创造生产要素或提升必要生产要素的高手,因此,能拥有高级研究环境的国家,其竞争力也将提高。对国家而言,能创造出生产要素的机制远比拥有生产要素的程度重要。

2.需求条件。这里的需求条件指的是国内市场需求。波特认为,国内市场需求会影响一国产业发展的效率。他分析了国内需求市场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的三种不同方式。(1)国内市场的性质。这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本国需求是否具有全球性,即在具有全球性的市场细分的国家里,市场导向会使企业更注意适应国际需求;当本国需求占全球细分市场较大份额时,本国企业易于占据竞争优势。二是本国需求是否具有超前性,即如果本国需求具有超前性,那么为之服务的本国厂商也就相应地走在了世界其他厂商的前面。三是本国需求是否最挑剔,即往往最挑剔的购买者会迫使当地企业在产品质量、品质和服务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高标准要求;而在这种需求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企业具有较高的竞争力。(2)国内市场的大小与成长速度。波特认为,国内市场规模是一把“双刃剑”,即一方面具有激励厂商投资、再投资的动力,因而成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大优势;另一方面,庞大的国内市场所带来的丰富机会,也可能导致厂商丧失向海外拓展的意愿,这就形成不利于国际竞争的因素。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各种竞争要素,才能看出市场规模对产业竞争力的利弊。(3)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能力。国内市场需求转换为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高,则企业就可以将更多的本国产品或服务推向海外,从而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形式可以多样,如通过跨国企业来开拓海外市场;利用外国客户来本国训练观摩机会,向他们推广本国的产品;国家之间的结盟或经济援助等等。

3.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波特指出,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协同效应。一方面,当本国的支持产业(波特指的是供应商)具备国际竞争力时,它会通过以下方式为下游产业创造竞争优势:以最有效的方式及时地为国内企业创新;促进信息在产业内传递,加快整个产业的创新速度。另一方面,竞争力强的产业也会通过“提升效应”(pull-through effect)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波特认为,各个国家由于环境不同,需要采用的管理体系也就不同;适合一国环境的管理方式能够提高该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波特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强有力的国内竞争对手普通存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这也说明,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最有力的刺激因素。其原因在于,国内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更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以取得持久、独特的优势地位。此外,激烈的国内竞争还会迫使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而经过国内激烈竞争锤炼的企业往往加成熟,更具有竞争力,更容易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5.机遇。波特认为一些偶然性的事件或机会有时也会对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其中特别重要的有:基础科技的发明创新;传统技术出现断层(例如,能源危机);全球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全球或区域市场需求剧增;外国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等等。偶然事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会打破原有的状态,提供新的竞争空间。这些事件使得原来的竞争者优势失效,而为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国家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当然,各国能否利用偶然事件所提供的机遇来获得产业国际竞争优势,还要取决于各种其他的因素;同样的机遇在不同的国家所造成的影响有好有坏。

6.政府作用。波特认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力去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

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1)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教育投资和资金市场等政策影响到生产要素。波特重点强调了政府在提供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化生产要素中的重要作用。(2)政府对需求条件的影响体现在:第一,政府制定本地产品规格标准,影响到客户的需求状态;第二,政府本身通过政府采购影响国内市场的需求状况。(3)政府可以通过规范媒体的广告形式或产品的销售活动方式等来影响相关和支持性产业。(4)政府可以通过运用金融市场规范、税收、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政策工具影响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

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及发展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西方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经济学家鲁格曼和克鲁兹(rugman and cruz,1993)、邓宁(dunning,1993)等人认为:“波特所提出的决定因素不是什么新东西,可以说是比较优势理论各种观点的老调新弹,因为他没有注明其模型中各个观点的出处,因此很难说他的模型和解释是其原创作品。”范杰伯格(fagerberg,1995)采用16个oecd国家1965~1987年的统计数据似合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波特“国家钻石”中的“需求条件”因素,特别是其中的国内成熟的消费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决定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证明这一因子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正向影响力。另外,金东焕和马里恩(kepapadeas and zeeuw,1999)则用理论模型推导的方式证明了波特关于政府环境政策与竞争力“双赢”理论假说,并对其进行了补充和修正。由上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对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的实证研究都是局限于某个因素或者某个子因素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分析,而对此模型的各个因素做完整实证研究还未曾有人做过。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波特模型的各个因素的复杂性和量化的困难;二是很难获得所需要的跨国分析数据资料。

一些经济学家对“国家钻石”模型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波特模型对于解释诸如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来源很有说服力,因为这些国家自身具有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波特模型中的各个决定因素均具备),国内企业可以依托“母国基地”(home base)建立起竞争优势。但是,对于小国经济及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现实经济中并不必然地具备与波特“国家钻石”模型相称的国内经济环境;它们有的缺乏足够大的市场容量,有的缺乏资本、技术要素,等等。那么,这些国家应当如何创造竞争优势呢?针对波特模型的缺陷,国外学者又进一步拓展了“国家钻石”模型。例如,鲁格曼等人以加拿大分析的“双重钻石模型”;蒙等人(moon,rugman and verbeke,1998)进一步将双重钻石模型拓展为适用于所有小国经济分析的“一般化的双重钻石模型”;乔东逊(cho,1994)以韩国为案例构建了九要素模型,使其在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具解释力。依据乔东逊的九要素模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可分为两类:1.“物质”要素。它包括资源禀赋、商业环境、相关的支持产业、国内需求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特定时间内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2.“人力”要素。它包括工人、政治家和官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工程师等;他们创造、激发和控制四个“物质”要素,促使一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力的提高。此外,机遇作为一个外部要素与上述八大要素共同构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分析范式。

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传入我国以后,学术界迅速掀起一股“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之间关系”的讨论热潮。一些学者用竞争优势否定比较优势,而又有一些学者认为竞争优势虽与比较优势不同,但两者并行不悖。事实上,在关于竞争优势关系的讨论过程中,不难发现,“静态的、外生的比较优势”的思想在许多学者头脑中已是根深蒂固。而这种理论认识上的误区正是对同一问题产生截然不同看法的根本原因。如果从贸易理论演进的视角来看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就会发现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之间并没有绝对界限,两者是统一的。因此,在进行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和研究中,没有必要刻意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作用区分开,人为的划分可能反而无助于反映客观的真实状况。

三、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大力提升人力资本。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想要由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又持久的竞争力,则必须从事要素创造;要着力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这两类要素的可获得性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及其可持续性。在波特看来,竞争是不均衡的;竞争呈现的是一幅不断变化的图像:新的产品、新的营销方式、新的生产加工以及全新的市场细分。某一时空点的静态效率会被迅速发展的新技术所改变。因此,波特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在产业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以上两类要素的获得主要取决于一国人力资本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因此,我国必须改善要素条件,提升人力资本,促进技术进步,建立有效的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的创造机制;必须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着力开发及提升人力资本,促进竞争力持续发展。当前,必须大幅度增加科技和教育投入,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实在行动上,提高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要加速教育体制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终身教育;要完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机制的确立,保证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市场导向作用下形成最佳契合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为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创造良好的舆论、政策、制度和公平竞争环境。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如更关注的是知识与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等)回答了一国的特定产业为何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他认为,先进产业及其环节的核心是质量、特色和新产品创新。因此,我国必须及时把握世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我国高科技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我国高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上台阶的一支新兴产业,并用高新技术装备我国的传统产业,以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我国产业应重视对国内需求的开发,通过对细分市场需求开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取得国际市场上的局部竞争优势,逐步过渡升级到国家竞争优势,有意识地培养老练的、苛求的购买者,倡导新的消费观念、培养现代消费意识,促使购买者提高需求层次,提高对产品的鉴赏能力,从而带动产业的革新升级,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优势。

(三)辩证地看待产业政策。波特在国家竞争

优势中对产业政策说了“不”。波特认为产业政策是建立在一个高度简化而又有问题的竞争力假设之上的,这些假设认为规模和开支对竞争力起决定作用。当前产业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同时,我国一些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也不断地向政府施压,请求政府在产业上进行保护和支持,然而许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实际后果可能会与他们的愿望刚好相反。这些政策短期内可能会起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政策和作用永远造就不了一个国家的真正竞争优势。我国应该采取全新的视野和工具来分析和研究国际成功经验,而不是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思想上停滞不前。在产业政策盛行的国家,比如法国、日本和韩国,目前已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上,我国应采取审慎态度,更多的产业发展问题让位于市场解决可能效率更高。

(四)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竞争机制。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波特指出:“竞争实际上不是在国家之间,而是在公司之间进行的。”“迄今为止,我还不曾看到哪个国家不拥有强大的公司却能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任何国家在其宏观经济方面的成功,实际上是其各个企业所获成就的综合体现。”可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石。我国必须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大我国企业制度改革与创新,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要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发展规模经济的要求,以现有骨干企业为核心,以产权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培育一批跨国、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我国企业经营规模效益及国际竞争能力;要提高我国企业创新能力,通过强化管理、研究开发、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五)重塑我国政府的角色和作用。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综合逻辑是:以企业竞争力为核心,把企业竞争战略转化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再将此优势转化成为国家竞争优势,它们之间通过“价值链”相连接,一端连着市场需求,一端向产业领域伸展,国家则起着辅助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应重点在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市场机制建设中扮演关键角色和发挥作用,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高效市场环境。另外,必须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尽量减少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以及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尽量减少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投资必须尽量避开竞争性领域,不与民争利。要将市场机制运用到投资、融资、退出、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全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政府应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规范政府经济职能。这就决定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建立市场主体的激励与风险约束机制,完善宏观调控体制,建立健全为市场主体服务的市场体系。

[责任编辑:周志华]

相关热词搜索:;

公路建设对国家的意义公路建设发展的感悟篇二

;

摘 要:马克思正是在古圣先贤研究的国家理论的基础上,批判和继承了以往的国家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具有鲜明理论特质的国家观,并深刻揭示了国家的本质。本文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揭示国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国家的本质是虚幻共同体,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异化。然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始终把国家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联系,其国家理论的实质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对于当代的国家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黑格尔那里,国家是地上行走的神物,国家的本质是绝对精神,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指出了国家的本质是虚幻的共同体。“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①国家是在分工决定的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②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不仅是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同一意义的不同表达,但是这一表达在理论界存在不同的争议,其中较为科学完整的表述是国家作为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的集合,它的虚幻性体现为国家的阶级性,这是国家在分工和私有制下被赋予的无法改变的特质,但是国家也有以共同体形式存在的合理性。国家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受社会条件的限制,国家仍然具有以共同体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合理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生了分工和私有制,两者产生了阶级,一个阶级为统治其他一切阶级产生了国家。由于一开始自然形成的分工对个体有强制力量,个体非自愿地在生产和交换中联合,这种联合的力量产生了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对立,这种利益对立在私有制下表现为阶级对立,阶级为了在阶级斗争中维护自身利益及保证社会正常运转,产生了对国家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分工和私有制变得越来越强大,社会追求私人利益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在竞相追逐私人利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冲突,国家不仅成为矛盾的调解者,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职能。

国家不仅有维护阶级利益的职能,而且有公共管理的职能。国家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表面代表公共利益,通过制度法律保证社会发展。国家公共管理职能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如国家制定劳动法规,成立专门劳动调解委员会。另一方面提供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如国家兴修水利,发展交通等。由此可见,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还有公共性,阶级性离不开公共性,公共性是国家合法性的基础,只有服务于大众,统治阶级才能维护其统治。总之国家作为虚幻共同体不仅具有虚幻性,而且具有以共同体形式存在的合理性,社会发展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暂时社会存在着利益冲突,所以国家以共同体形式调节社会矛盾具有必要性。相对于把国家看做阶级统治的工具,《德意志意识形态》更强调国家的本质是虚幻的共同体,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所具有的人文内涵以及现实主义态度,科学地揭示了国家所具有的二重性。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家观的实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是现实中的个人,国家这一虚幻共同体的消灭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要在现实中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现实的历史中发展着,而不是一种抽象的发展,也不是自我意识的发展。马克思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确立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最高目标。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能够完全自由的、积极主动的、自觉的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发展只有在现实的关系中才能真正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然而,国家这一虚幻的共同体为了维护少数人的统治严重压抑了人的个性,阻碍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根本上是由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具体来说,人的异化是由分工和私有导致的。

因此,扬弃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取决于分工以及私有制的消灭。而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又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展,分工和私有制变成发展阻碍的时候才会消亡。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展,分工和私有制才会消灭,而建立在分工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国家这一虚幻的共同体也会同时消灭,这样个人的个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把人类解放作为革命的最终理想,而不只是政治解放。以往的哲学家没有看到国家这一虚幻的共同体只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没能看到国家的存在是对个人个性的压抑,只是幻想的建构国家而无法揭示国家的本质,更不能在现实层面深入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但要思想上理解国家的虚幻性,而且要通过现实革命推翻这种虚幻的共同体,这就是马克思国家观的实质。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的当代意义

《德意志形态》国家观虽然历时已久,但是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现阶段,国家这一虚幻的共同体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国家的本质是虚幻共同体,但是国家的实质却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国家不仅具有阶级统治职能,更具有公共管理职能。因此,我们在强化国家阶级职能同时,更要加强公共职能。《形态》中写道:“因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得集中表现得形式,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一切共同的规章都是以国家为中介的,都获得了政治形式。”③由此可见,国家的阶级职能与生俱来,要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要推翻国家这一虚假共同体。然后立足当今的社会实践,国家还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应当在保持国家职能的同时,要扩大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真正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国家要由虚假的共同体过渡到真正的共同体,并且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的国家观,立足于社会实践,重点解决国家治理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真正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实现人的解放。另一方面,国家应立足社会实践,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生活极大丰富的,人们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消灭国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4页。

参考文献:

[4]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相关热词搜索:;

公路建设对国家的意义公路建设发展的感悟篇三

国家公祭日的历史由来和重要意义是什么?国家的公祭日这一天,我们要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勿忘历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国家公祭日的历史由来和重要意义是什么,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我们国家的公祭日来源于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当时在日军侵华的时候来到了中国南京,并且在南京市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大屠杀事件,使得南京同胞30多万人遭到了杀害,非常惨烈。于是在我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第7次会议上,全票通过了这个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这一公祭日的设立为了纪念在日军侵华过程中的死难者,而且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这让我们牢记国耻,不要忘记侵略战争给我们造成的灾难,同时表明了我国人民反对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的坚定立场。在国家公祭日确定之前,从90年代开始,江苏省和南京市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比如敬献花圈,默哀等等。自从2014年的2月27日会议,决定把12月13日确定为国家公祭日以后,对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才上升为国家层面。

在每年的12月13日,全国都会举行哀悼,纪念在日军侵华战争中受到迫害以及杀戮的同胞,国家公祭日是以南京大屠杀定名的,但是祭奠对象除了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以外还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被杀戮的全体同胞。

自从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公祭仪式是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举行的,而且每年的12月13日,都会在国家公祭日仪式主会场举行升国旗和降半旗仪式,以此来悼念被杀戮的同胞。国家公祭日规定所有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都应该同步通过各种形式组织悼念活动,并且开展专题教育,而且鼓励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这样可以增强我们的团结力和爱国心。

国家公祭日始于2014年。

2014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议,拟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拟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对于世界的意义,是敲响警钟,促使世界各国保持唤醒的状态,不要轻易发动战争,战争是要付出代价的,南京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就是战争所带来的沉痛代价。南京大屠杀造成30万人死难也是日本法西斯极端主义者的残忍暴行之一,也是在告诫全世界法西斯极端主义者,不要企图否定和美化其犯下的丑恶罪行和残无人性的侵略历史真相,也不要妄想企图挑战和颠覆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的和平秩序,人类为了和平与自由是不惜流血牺牲与法西斯极端主义者抗争到底的。

假期,爸爸妈妈带我参观了位于南京江东门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一下车,我就被震撼了:背着老母亲逃难的男子;冻死在母亲血泊中的婴儿……一座座按照真实场景创作的雕塑让人心痛不已。

跟随着参观的人流,我们走进了纪念馆。逼真的情景再现、详细的历史资料、被害人的讲述、还有那层层堆积的白骨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1937年12月13日起的长达6个星期暗无天日的日子。

日本兵像一群放纵的。野兽“极尽所能”地污辱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他们三五成群地游荡在南京街头,肆意烧、杀、抢、掠。面对百姓无助乞求的眼神,“野兽”们亮出黑洞般的枪口和雪亮的刺刀。他们竟然以杀人取乐,进行令人发指的杀人比赛。成千上万的百姓被押到集体屠杀的地方,没有人反抗,无助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30万中国军民就这样去了。

看到这儿,我心中的悲痛和同情渐渐化作了愤怒和疑惑。为什么日寇的铁蹄践踏着我们的祖国,杀戮着我们的亲人,没有人站起来反抗,哪怕只是振臂一呼,哪怕只是绝望的冲锋。中华儿女的勇气哪儿去了?这难道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宿命吗?为了祖的未来,我们就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牢记历史,开创未来,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不再遭受这样的屈辱!

公路建设对国家的意义公路建设发展的感悟篇四

圣诞节之所以在西方国家过得如此隆重,定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就像是我国春节,有着除旧迎新,家人团聚的没有寓意,那过圣诞节有什么寓意呢?想知道圣诞节的意义和重要性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xx圣诞节的意义_不同国家过圣诞节的意义。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据说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圣母玛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

圣诞节本是宗教节日。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使圣诞节开始渐渐流行起来。圣诞庆祝习俗在北欧流行后,结合着北半球冬季的圣诞装饰也出现了。

十九世纪发展至中叶,整个欧洲、美洲开始过起了圣诞节。并衍生出了相应的圣诞文化。改革开放后,圣诞节在中国传播地尤为突出,至二十一世纪初,圣诞节有机地结合了中国当地习俗,发展日趋成熟。吃苹果、带圣诞帽、寄送圣诞贺卡,参加圣诞派对,圣诞购物等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圣诞节、圣诞老人和圣诞树的形象在世界各地都深入了孩子们的内心。圣诞节到来之际,许多家长会给孩子们讲圣诞节的由来和习俗,让孩子们体会到圣诞节背后的意义,懂得爱,懂得分享,懂得感恩和回报。

1、神愿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神成为人的样式来到人间,为我们的罪钉在十字架上,让我们这些顽固的罪人能够和神恢复亲密的关系。神与人永远的和好,这是圣诞节的意义,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纪念圣诞节的原因。

2、可以互赠圣诞礼物,表达祝福。圣诞节人们互相赠送礼物,是因为神赐给世人最宝贵的礼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因此人们欢欣鼓舞,并为了纪念神的爱,互相送礼表示爱心。

3、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你可以邀请朋友到家里来,一起聚餐,餐后一起阅读耶稣诞生的相关圣经经文,通过彼此相爱表达对上帝赐予耶稣的感恩。圣经说:“施比受更为有福。”开放家庭是上帝为我们带来祝福的一个特别方式。

4、参加教会的圣诞庆祝活动。每年圣诞节时,全世界的教会都会在12月24日的晚上举行“平安夜圣乐崇拜”,目的是以赞美的歌声,来纪念就主耶稣基督的诞生。你可以去一个教会参加这样的活动,边感受边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出路。

意大利

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意大利是个宗教国家,圣诞节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因为这是纪念一个出身“草根”的无冕君王--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我们现在所用的年代记录法公元前b.d.和公元a.d.就是以耶稣基督的诞生来划分的。

在圣诞节,意大利人有一种很好的风俗,儿童们

作文

或撰诗歌,表示感谢他们的父母在一年来给他们的教养。他们的作品,在未吃圣诞大餐之前,被暗藏在餐巾里、碟子的下面或是桌布里,父母装作看不见。在他们吃完大餐之后,便把它取回,向大家朗读。

圣诞前夜,全家人要共尽晚餐、交换礼物;去教堂做弥撒;儿童们也盼着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过节时,意大利人相互之间赠送圣诞卡和蛋糕或者其他礼品。

节日期间,意大利的各个城市和街道都张灯结彩,并且每家每户都会布置一个“阵容庞大”的圣诞马棚(preseppe)。

先解释下什么叫“preseppe”:这是意大利人过圣诞节的一大特色,家家户户都会布置的,主要是再现耶稣圣婴诞生时候的情景。preseppe有大有小,最重要的是有圣婴,圣母玛利亚和约瑟,一般还有稻草,寓意马棚诞生。

甚至在教堂门口,人们会放置1:1比例的马棚。

据圣经记载,耶稣诞生在伯利恒。这个模型里,除了有圣婴,圣母玛利亚和约瑟,高山村庄湖都有,赶羊的孩子,洗衣服的妇人,打水的男人,木匠泥水匠,面包房鸡舍都有。圣婴的上空还有天使,另一角还有棕榈树和三博士,寓意东方的三博士看见星星,得知了耶稣基督的诞生,就带上礼物朝拜圣婴。

美国

圣诞节是美国的传统节日,是庆祝基督生日的日子,就像中国对待春节一样被美国人重视。

但美国是也是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所以美国人庆祝圣诞的情形也最为复杂,从各国来的移民仍多依照他们祖国的风俗。不过,在圣诞时期,美国人的门着花环以及其它别致的布置则是一样的。

但是除了装饰圣诞树,在平安夜,美国有一个更有趣的传统活动“报佳音”。它象征天使在伯利恒郊外,向牧羊人报告基督降生的喜讯。

活动由一些年轻人、一个装扮成天使的小女孩和一位圣诞老人组成。当深夜来临,教堂里的唱诗班就挨家挨户来到教徒家门前齐声唱起圣诞颂歌。于是这家人就要走出门来热烈地欢迎他们,一起唱歌。之后,主人把大家邀入屋中,以茶点招待。这时,主人一家也往往随同前去。

“报佳音”的队伍就愈来愈庞大,他们一家家地唱下去,欢乐的气氛有增无减,常常持续到天明。

英国

英国人在圣诞节是最注重吃的,食品中包括烧猪、火鸡、圣诞布丁、圣诞碎肉饼等。每一个家人都有礼物,仆人也有份,所有的礼物是在圣诞节的早晨派送。有的唱圣诞歌者沿门逐户唱歌报佳音,他们会被主人请进屋内,用茶点招待,或者赠小礼物。

据说,1850年伦敦的一个糖果小贩制作了第一个圣诞拉炮。现在流行的圣诞拉炮是由硬纸制成的一个筒,形状如同一个特别大的水果糖。

两人一人拉一头,纸筒断开时发出小小的爆炸声。拿到大头的人获得其中的小礼物,一般包括一顶皇冠状的纸帽子,一个小玩具,一个写着笑话、

谜语

或是脑筋急转弯小故事的纸条等。圣诞派对和圣诞大餐后,客人通常都会拉圣诞拉炮。

传统上,在圣诞节之前,英国各个小学的学生们都会化妆表演一出关于耶稣基督诞生的剧目,观众包括学生、家长和学校所在社区的有关人士等。剧目的场景是基督的诞生地马厩,剧情讲的是牧羊人和三圣贤前来看望圣婴、约瑟和玛利亚。

而如今,很多英国人也开始利用圣诞节假日外出旅游。

德国

在德国圣诞节不仅是12月25日那一天,而是会持续40多天,从11月26日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开始到12月24日,称为“基督降临节”。

德国人过圣诞主要分以下阶段和节日:11月26日以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开始到12月24日,为降临节;12月4日,为santa barbara日;12月6日,为santa claus日;12月24日到26日,为圣诞日;下年的1月6日,为the three magi日。

德国的圣诞夜是阖家团聚的时刻,通常不会出去外面的餐厅大吃大喝,而是在家享用烤鹅等传统家禽菜肴。讲究的家庭此时会将珍藏的全套餐具摆设出来,家里精心布置,在充满温馨的烛光下、喜乐的气氛中,庆祝着神的诞生。

很多德国人在圣诞节的时候都精心准备好多好多礼物,给亲朋好友寄出圣诞卡,邮局从12月初开始就每天大排长龙,这些小事温馨而甜蜜,让人体会到给予有时候比得到更幸福!

圣诞前夕,德国家庭还有一个最典型的习俗是烘烤圣诞干果杏仁蛋糕。圣诞干果杏仁蛋糕是一种裹着白色糖粉,内里含有果实颗粒的长形蛋糕。

人们通常在享用蛋糕之前好几个星期就要开始烘烤,这种蛋糕制作过程十分繁复,要先将干果泡在酒里,然后将浸透酒香的干果和杏仁膏揉入到黄油面团中,在烘烤之后,还得在布满皱折的表面上撒满厚厚的白色糖粉。

为使蛋糕发酵,烘烤后要将精心包装好的蛋糕放在干燥凉爽的环境中放置几个星期。人们也会烤制小饼干。根据个人口味和技术不同,圣诞小饼干可以用模子压出来,用手捏或是用工具挤压出来,在饼干制作原料中,常用桂皮和茴香,杏仁也必不可少,然后撒上太古粉,浇上巧克力或糖浆,最后撒上各色的亮珠子或是用星型杏仁糖作装饰,放在盘子里五光十色的,十分喜庆诱人。

法国

法国的节日很多,而其中圣诞节就显得更为重要。一般,法国圣诞节会放两周假,对于法国人来说,这是个全家团聚和休闲的好日子。

法国的每个城市基本都有个传统,就是在举办圣诞节市场。一般,在圣诞前夕,市政府会选择在市中心的空地上,搭建圣诞节市场。也就是开始建好多小帐篷一样的建筑物。圣诞礼物、圣诞饰品、好吃的零食以及游乐设施都会在这里出现,例如旋转木马。另外,还时常有乐队演奏欢乐歌曲。可以说,这里就是个小型圣诞游乐场。

在法国,每人都有一棵圣诞树,有时圣诞树按传统的方式用红绸带和真正的白蜡烛装饰。庭院中的冷杉树也经常被装饰起来,通宵都亮着小彩灯。圣诞老人被叫做“圣诞阿爸”。圣诞宴是一次重要的家庭聚会,席上满是美酒佳肴,圣诞卡不是每个人都寄的。

法国的一般成年人,在圣诞前夕差不多都要到教会参加子夜弥撒。在完毕后,家人同去最年老的已婚的哥哥或姊姊的家里,团聚吃饭。这个集会,讨论家中要事,但遇有家人不和睦的,在此后也前嫌冰释,大家要和好如初了,所以圣诞在法国是一个仁慈的日子。

芬兰

一直以来芬兰被认为是圣诞老人的故乡,据说居住在北极圈背面的korvatunturi或者lapland,那里有一个地方每年会收到成千上百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信件,都是寄给圣诞老人的。

圣诞老人村(santa claus village),位于芬兰的拉普兰地区罗瓦涅米(rovaniemi)以北8公里处的北极圈上。

每年源源不断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涌向这里,以一睹圣诞老人的风采为快。在圣诞老人村的礼品店里,游客可以买到带有芬兰特点,设计精美的礼品,还可以得到一张跨越北极圈的证书。

令人兴奋的还有圣诞老人邮局里,各种充满童话色彩的邮票,贺卡和礼品等。寻访圣诞传奇的人,当然乐意搜购作为礼物带回家。所有人从此处寄出的信件,也会特别盖上北极圣诞老人邮局的邮戳。

选择圣诞期间去的人们,一方面是为了感受圣诞老人村浓郁的圣诞气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去芬兰看极光。每年圣诞节间是观赏极光的最佳时期,这段时间太阳黑子活跃最为剧烈,极光也爆发的更加灿烂。

公路建设对国家的意义公路建设发展的感悟篇五

;

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十几年来,我们党对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思路和规律的认识逐渐由自发走向自觉、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局部推进走向全面系统建设,对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战略布局日趋科学、理性。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思想和战略,从实践层面看,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调整;从理论层面看,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践行,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的丰富、发展和开拓。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要义符合经典马克思主义国家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恰如马克思对巴黎公社运动中新政权建设思想的阐述:是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的阶级国家而走向阶级和国家都将逐渐消亡的、通往共产主义的过渡征途之中。按照马克思的构想,在这一阶段,要逐步实现“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而如何把国家的政权收回社会,则是要把“旧政权的纯属压迫性质的机关予以铲除,而旧政权的合理职能则从僭越或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当局那里夺取过来,归还给社会的负责任的勤务员”。也就是说,首先要消除国家的阶级压迫性,逐步消除国家的政治统治属性,然后把之前由国家所掌管行使的、任何社会正常运转都必需的公共管理职能逐步地转交或归还给社会。

社会主义新中國已经消除了国家的阶级压迫性质,而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逐渐地把“旧政权的合理职能”逐步地“归还给社会”。这种“归还”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政府要与社会分享管理或治理国家及社会的权力。政府要逐步地让渡权力给社会,让社会各方更多地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来,实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让社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自治能力和权力。当然,首先,政府让渡权力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次,必须阐明的是,当前我国所倡导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以党的执政地位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基础的,决不等同于“多元政治”。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随着参与国家治理的社会主体不断增多及其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将不断增强,国家的政治职能也将日益被社会所取代。

循此可以理解,对于治理理念,马克思主义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治理”理论的要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国家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也可以说二者一脉相通。从另一角度说,治理理念开启了一个从治理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视角,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与发展创新必将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在20世纪中后期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思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上,国家治理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成为全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路。其立意突破了现代化本身,更关注于制度的现代化,即关注贯穿于现代化各领域的众多制度的系统、全面和有效建设。这是对现代化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与创新,这种认识上的突破与创新,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社会治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前,受传统体制的惯性、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管理与政治管理几乎没有实质性区别,社会管理主要体现为以“堵”为主要方式的强制性事后管理。党的十六大以后,社会结构处于深刻变化中,单位制逐渐解体、社会流动加快、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利益群体持续分化,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日益凸显。直到党的十八大,才真正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这表明,中国的社会管理创新从被动回应进入到自觉推进阶段。

而随着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以及社会管理运行本身产生的障碍因素的累积,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进行革新已经刻不容缓。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要求和新部署,包括对社会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体系、治理制度、治理机制、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创新。紧接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基础上又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战略部署。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按照精细、精确、精益的原则,以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思路,实现社会治理理念、制度、手段和技术的精细化,实现社会治理活动的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管、高效能运作、科学化评估。

从系统论角度看,创新社会治理至少可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推进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精细化。社会化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分工问题,即政府和社会要各归其位、各担其责。法治化是社会治理的规则问题。在利益纠纷日益复杂、矛盾问题日趋尖锐的形势下,只有运用法治思维才能建起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从而使社会主体之间责任界定明晰、管理过程公开、社会行为有预期;也只有善用法治方式才能把社会治理的难题转化为执法司法问题并最终得以解决。精细化则侧重于社会治理的手段方法,可视为技术层面的问题,实则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操作路径。

“创新社会治理”战略的提出预示着我国社会领域必然发生深刻变革,即在党的领导下由传统的社会体制向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社会体制的转变,同时意在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社会的能力,也就是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逐步实现国家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的“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战略,则彰显了执政党对现代社会发展规律认知上的日渐成熟,以及对现代社会建设规律的准确掌控。

首先,以科学、理性为特征的精细化社会治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精细化治理的过程是以精细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形成过程。精细化社会是在社会分工精细化推动下逐渐形成的社会形态,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必经阶段,是形成现代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在精细化社会里,社会有明确的分工和专业化人员,注重工作效率;人、组织之间协调合作;关注细节的同时注重整体规划。精细化社会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原则和共建共享局面正是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观所追求的目标。

其次,以科学、理性为特征的精细化社会治理是对现代社会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社会治理精细化遵循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强调要以基层为创新社会治理的突破口,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抓手也是基层社会建设,因为基层社会是社会问题、矛盾和需求的聚集地,而且基层社会具有“试错”成本低的优势。因此,应激发民间的智慧和创造力,积极探索和创新精细化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以此解决当前社会治理纵向深度不足、服务难以到位的问题。

可以说,创新社会治理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对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王沫wangmo@

相关热词搜索:;

公路建设对国家的意义公路建设发展的感悟篇六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有哪些意义?国家的公祭日这一天,我们要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勿忘历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有哪些意义,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2、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对于世界的意义,是敲响警钟,促使世界各国保持唤醒的状态,不要轻易发动战争,战争是要付出代价的,南京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就是战争所带来的沉痛代价。南京大屠杀造成30万人死难也是日本法西斯极端主义者的残忍暴行之一,也是在告诫全世界法西斯极端主义者,不要企图否定和美化其犯下的丑恶罪行和残无人性的侵略历史真相,也不要妄想企图挑战和颠覆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的和平秩序,人类为了和平与自由是不惜流血牺牲与法西斯极端主义者抗争到底的。

国家公祭日是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体现的是对群众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而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因此,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也是对至今拒不承认侵华战争的日本有力的拷问。

设立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由国家权力机关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

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扞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1、大家和小家都是一样的,只有自己活得精彩,才不会被别人伤害;要想得到尊重,必须值得尊重。不要忘记自己的耻辱,要有卧薪尝胆的毅力,才能屹立不倒。

2、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白骨可以瞑目,让冤魂能够安眠,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哭泣,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3、扞国骋长空,伟绩光昭青史册;凯旋埋忠骨,丰碑美媲黄花岗。

4、民族

的伤痛我们一起用奋斗去减轻,历史的伤疤我们共同用坚强去抚平,南京大屠杀是历史的一页黑暗,我们用更繁荣美丽的明天去呼应。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我们都用勤奋的工作去警醒。

5、海外播英名,御气排云,争显龙城飞将勇;天空奋神武,粉身报国;何须马革裹尸还。

6、人人都发财,国家就发达。人人都发达,国家才发展。发展才能不被欺。南京大屠杀,我们不仅要记住东北的历史,更要诚心祝愿。祝愿国家强盛,人人发达。

7、松柏傲苍穹,明月祭英魂。

8、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

9、鹦鹉洲中留壮迹,杜鹃声里吊忠魂。

10、历史如果淡忘,必将重演,因为悬崖不会因为闭眼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身体上的余万伤疤,时至今日仍隐隐作痛,铭记历史,勿忘屈辱,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祝祖国更强!

11、回顾历史遍硝烟,日寇侵占我中原,中华儿女奋勇战,舍家为国保平安。靖宇尚志赵一曼,抗战事迹代代传。南京大屠杀事变纪念日,不忘国耻,强我中华,保护河山。

12、武汉居天下之中,歼敌太空,百万军民仰战绩;滂沱挥同胞之泪,丧我良士,九霄风雨招英魂。

13、和平像阳光-样温暖像雨露一 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14、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

15、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

16、缅怀先烈敬英雄,浴血降魔济世穷。不屈忠魂垂万古,光辉史迹映长空。

17、昆仑关下英雄记,革命军前金石光。

18、和平大业犹赊,贤芝正赖,何竟中道损弃,碧血长天永留恨;民主曙光初吐,瞻望方殷,难堪噩耗惊传,苍山在地尽含悲。

19、许景难忘南京大屠杀,敌寇侵中华,祸起泸沟桥,血染中国土,历史不能忘,牢牢记心间,兴我大中国,护我好山河,又到南京大屠杀,祝福送祖国,繁荣又昌盛,国泰又民安。

20、日月经天,伟绩丰功昭万世;江河行地,高风亮节誉千秋。

21、恨未与君相识,辨零声碎韵,如故依稀。叹年年同志,酬唱晚来迟。料黄泉千般清苦,幸人间满有动情词。漫漫路,愿来生里,结作相知。

22、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24、屠刀砍进中国人的心脏,震惊了中国魂,我立志誓死捍卫祖国,野心紧盯,撕扯了中国心,我立愿誓死保卫领土,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中国人,雄起!

25、死为鬼雄,笑强虏灰飞烟灭;魂掀怒浪,看大江云乱石崩。

26、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27、闫春凤回顾历史遍硝烟,日寇侵占我中原,中华儿女奋勇战,舍家为国保平安。靖宇尚志赵一曼,抗战事迹代代传。南京大屠杀事变纪念日,不忘国耻,强我中华,保护河山。

28、壮志挟风雷,方向云霄生羽翰;长空惊霹雳,遽骑箕尾作光芒。

29、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30、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

32、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3、悼念英魂降半旗,山河万里亦含悲。神州举国同哀祭,警笛声中泪雨垂。

34、蹈火赴汤,乌蒙赤子留浩气;舍生忘死,黔岭英雄荩忠诚。

公路建设对国家的意义公路建设发展的感悟篇七

为了加强宪法的实施,也为了推进依法治国,从而设立了国家宪法日,但对于国家宪法日,大家并不是很了解,为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设立国家宪法日的意义大全,欢迎参阅。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纪念宪法的纪念馆或宪法节日,旨在弘扬宪法精神,用宪法凝聚社会共识、引领公民意识,彰显宪法尊严。例如,西班牙将公民投票通过民主宪法的日子定为国家宪法节,这一天议会两院开门纳客;丹麦在宪法日悬挂国旗;韩国纪念宪法的活动也相当有特色,在学校和公共场所进行宣传,让公民感受宪法的阳光雨露。这一节庆纪念试图表明,宪法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成果,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和国家意志的象征。

有学者指出,弘扬宪法精神、保证宪法的实施,是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初衷。无论是落实依宪治国,还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加强宪法实施,前提都得是全体公民学习宪法、尊重宪法,提高宪法意识。

所以,要以国家宪法日为契机,在全社会加强宪法的宣传

教育

。首先让民众亲身触摸宪法、感悟宪法,让宪法精神深深植根于社会、扎根于人心。在此基础上,营造信仰宪法、守护宪法的氛围,捍卫宪法尊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更好地保证宪法的实施,从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国家宪法日设立的意义,可以说绝不单单是一种仪式上的安排,它必将对法治中国、具体到法治城市的实现具有重大深远的现实意义。

学者于力从公权力的规制和私权利的保护这两个方面,对设立国家宪法日的意义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其一,唤醒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

宪法学者王人博曾指出,“宪法的核心就是通过分权保持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而限权的最终目的则是保障每个老百姓的公民权利”。宪法学者蔡定剑也谈到,“其他法律都可以是政府制定用以管理社会和公民的,唯独宪法是唯一一个人民直接制定用来约束政府的法律。”两位学者的表述概括起来可以是一句话,即宪法的精髓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限制国家的权力,再精炼点讲就是保护私权、限制公权。

深入贯彻宪法这一精神,对于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讲,就是必须清楚手中权力的来源——“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对宪法有崇高的敬畏感,一定要在宪法框架内活动,不能有凌驾于宪法法律之上的特权,将宪法的紧箍咒戴在每一个公权力主体的头上,归根结底就是要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在整个社会的宪法意识形成、加快法治进程中,应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其二,坚定公民守法用法的信心。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公民权益最强有力的靠山。在成文宪法国家里,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国也不例外。宪法是母法,是众法之源。以宪法为基础,大量的部门法对于公民的权利又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通过宪法日的宣传,公民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宪法、法律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公民守法用法的信心,才能对宪法这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给予足够的关注,才能有耐心弄清楚其他法律中公民的权利都是什么?才能真正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准则内化于心,才能秉持“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观念。

2014年: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2015年: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2016年: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7年:学习贯彻党的

_

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2018年: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

2019年: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宪法日,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在每年的12月4日设立的节日。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2014年11月1日,通过会议表决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