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大全二十九篇)

最新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大全二十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20:17:26
最新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大全二十九篇)
时间:2024-03-20 20:17:26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一

道德教育是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资料。结合我国实际情景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有效方法,具有必须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道德教育的任务异常艰巨,必须直面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高度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努力解决道德困惑,帮忙大学生辨别是非,学会确定和选择,逐步培养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道德成熟,使大学生群体成为最有活力的“四有”新人。

我国正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改革开放前主流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受到冲击,社会道德价值观日趋多元。多元化的社会道德观使得道德行为确定趋于相对性,道德行为正误的灰色地带逐渐扩大。应对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和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渗透,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我意识、行为方式等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大学生在不断追求提高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人也在失去一些不该丧失的优秀品德。道德滑坡不仅仅导致大学生在观念上、认知上出现许多偏差,甚至将他们引入误区。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总体呈现积极、务实、健康向上的态势。他们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接纳新观点和新事物,自主、积极、民主、竞争和平等意识进一步增强,积极倡导和支持改革开放;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健康;自我认识清醒客观,心态平稳;发展、成才的愿望增强。但他们同时表现出缺乏谦虚谨慎、勤俭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挫折承受本事差;过分注重个性的张扬,缺乏基本的社会职责感,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倾向增强,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

(一)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认识不到位

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过程,是道德品质的培养、提高和完善的过程。道德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道德观念及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的培养和塑造过程。

(二)道德教育的理论缺乏创新,指导实践的功能弱化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重视整体性,只重国家和团体利益,强调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团体利益,使得个人利益完全受到轻视。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过度强调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和需要,灌输“服从”、“集中”等思想,而不顾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不关心个人的私利。这种道德教育只重视它的社会功能,忽视或无视道德教育的个人享用性,从而影响了道德教育功能的实际发挥。

(一)关注知识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等新领域

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于知识、科技的创新,依靠网络信息,同时离不开道德的规范约束。如果一个人的智商很高,而道德水平很低,则其对社会、对他人的灾难性危害就越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技术革命,也不是其他,而是道德问题。所以,人类不仅仅要掌握经济发展的科学知识,并且要具有保证知识经济发展的知识道德素质,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正确处理道德教育的继承和创新

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道德,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传统道德,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道德教育仅有不断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才会寻找到新的生长点,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高度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使道德教育在资料、方法和途径上都必须与时俱进,有所创新。

(三)强化以道德感化、道德行为引导和约束为重点的培养方法

道德感化的过程,就是各种感化因素对受教育的影响、熏陶的过程。教育者能够积极利用这些感化因素,寓理于情,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乐于理解教育,从而能坚持理解系统的开发状态,对教育资料坚持亲和的、积极的和兴奋的情绪,在受到情感感染的同时,比较自然地、潜移默化地理解某种思想概念和行为规范,提高道德教育效果,到达道德教育目标。

(四)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环境

1.加强社会公共环境的熏陶作用

在道德教育中,环境设置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教育,即不被受教育者察觉的教育方式。道德教育环境系统在促成健康人格构成过程中具有双重机制:一方面,变化着的环境引导和诱发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变革;另一方面,人的观念、行为的变革反过来又推动了环境的更新。人不仅仅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并且人能够在不一样程度上改变环境。

2.优化学校文化环境

大学学校文化是学校中以大学生为主要载体的文化类型。它反映大学生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一般分为寝室文化、社团文化、班级文化和人际文化等。当代大学生参与感极强,以学校文化为突破口,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高校作为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发祥地,学校文化会对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向导作用。学生置身于这种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的氛围中,会使自我的思想品德不断升华,异常是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学校团队精神,更能成为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胡树祥.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2]吴铎,罗国振.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二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受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世界多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德育素质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此刻以下四方面。一是思想素质方面,金钱至上的各种社会负面思潮影响日益增多,加之大学生群体的辨别是非本事不强、理解新鲜事物却比较快等特点,部分大学生梦想观念淡薄,人生坐标模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异化、扭曲,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有些大学生甚至在物欲横流中迷失自我、误入歧途、上当受骗乃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是政治素质方面,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大学生政治素养匮乏、爱国精神淡薄的情景。部分学生认为政治与自我没多大关系,对政治漠不关心,对国家大事基本没兴趣关注,政治知识匮乏,从而直接导致了爱国精神淡薄。三是道德素质方面,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不一样程度的诚信、合作精神缺乏,社会职责感淡化的问题。异常是一些大学生考试作弊和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无不凸显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社会职责感淡化、缺乏担当的问题。四是心理素质方面,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抗挫折本事弱。近期发生的国内某知名高校的一名硕士生临毕业季因学位论文、就业难无颜应对家长而在寝室自缢身亡的事件就直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心理素质比较差、抗挫折本事弱的问题。总之,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上述德育素质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而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

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大都以课堂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单一、说教类的德育教育类型已经开始显现出它的局限性。为此,近年来,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开始探索新的德育教育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了“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推进和谐学校建设,树立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富有时代特点、区域特色的学校文化,发挥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学校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主角。文化从层次上区分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学校文化是指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学校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我的特殊性。高校学校文化异常是行为文化是以全校师生为主体创造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识和行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环境、教育心理、教育方法有积极的影响。高校学校文化经过学校环境中人们共同的观念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不断影响和作用于大学生群体,从而实现教育人、服务人的功能。努力构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是推进高校改革与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文化人集中之地,知识密集,底蕴丰富。高校应当按照德育工作的原则,把握好学校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环境熏陶三环节,认真制定,严格规范,创立优越的学校制度环境,为大学生的真正成才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供给制度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环境,充分发挥德育环境对大学生品德构成的重要作用;创造与学校精神相契合的学校物质环境,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品德构成潜移默化的功能。

(一)加强高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简称“两课”)建设,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两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的任务。高校要积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和教育广大师生,进一步坚定大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把自我建设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同时,高校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使用的教学方法、手段能够真正贴近社会实际,直面现实问题,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思考,解决其各种模糊认识,使其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认真、勤奋地学习,更加自觉地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大力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重大活动等事件和学校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以及学生表彰大会等环节,广泛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如2010年,国家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高雅艺术进学校活动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的高雅艺术进学校活动。近年来,广西各高校深入开展了“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凝聚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感,激励他们勤奋工作、学习,报效国家和人民。目前,广西多个高校都在开展以“我的大学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教育讨论活动,经过主题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生梦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梦想,充实自我的大学生活,营造了浓厚的“书香学校”氛围。

(三)创立礼貌高尚富有时代特征的师生行为文化,注重发挥文化育人、环境熏陶功能。

高等学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第一,以高等学校自身的学校精神为主导,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成果、品牌,构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第二,经过总结办学经验,明确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把长期办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优良传统、文化特性和办学特色,凝炼为广大师生共同认可的学校精神。第三,以建设高品位、多层次的学校文化为重点,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大力推进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和学校景观文化建设,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学校文化体系。第四,加强学校舆论环境建设,建设、管理和使用好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宣传舆论阵地。例如,2011年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届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表彰活动中,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获优秀奖。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也举办了首届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总结了学校历年来学校文化建设经验,该校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志愿服务十载博览会倾情打造育人新平台》获全国学校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广西自治区特等奖。当然这只是广西高校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西全区各高校经过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形象与品位,营造了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

(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团结提高。

作为民族地区高校,更要充分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促进民族团结提高中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首先,要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使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其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用中华民族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大师生,增进师生对广西世居民族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再次,不断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和途径,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民族地区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服务。最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学校作为民族团结提高教育示范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育各族学生和谐共融之风。如广西民族大学把每年9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集中对各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师生党员带头宣讲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立志服务基层,服务民族地区建设。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三

基于开放大学的办学对象和办学性质,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根据不一样的学科性质、办学目标和学员自身的情景等多种因素而综合研究,往往要把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与远程辅导及面授辅导相结合,分为以下两种有效教学模式。

1.webquest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指网络主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于1995年提出的,是众多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模式的代表。webquest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教师设计的网页中为学习者构建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者确定主题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webquest模式一般由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导言供给背景信息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任务是对学生需要完成工作的正式详细描述;过程是学生完成webquest任务经历的步骤;资源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需的各种网上信息资源;评价是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估;结论是对探究学习进行总结。webquest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可分为前期准备、情境导人、明确任务、分组分工、网络探究、作品创作、展示评价和总结反思八个步骤。

2.pbl教学模式pbl(proble-basedlearning)指问题式学习,是一种在20世纪后半期的西方学校教育中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在其得到普遍认可的过程中有很多教育界人士给出了定义,我们对问题式学习能够理解为: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习者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本事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式教学的效果在医学教学领域中首先得到了认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具有以下优点:

(1)在临床科学的测试中成绩较好;

(2)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3)研究行为得到增强: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和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更注重概念化学习、更高的图书馆使用率;

(4)学习氛围得到改善:更为积极的学习、更高的满意度、更低的紧张度、更低的弃学率。

问题式教学模式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就是问题的把握,问题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其度的把握主要取决于学习对象的知识和年龄层次以及实施的教学目标等因素。其有效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

开放大学的有效办学离不开一个有效的网络平台,其包括充足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进度的记录,学习效果的及时和有效的评价等。其中资源的建设是有效平台的基础,这要集成广大从事开放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团体智慧。正如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连莲教授在她的《国外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述评》一文中所提到的:要组织教师开发问题资源库,要引导教师充分用好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当开放大学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把自我作为开放大学平台的建设者,而非使用者时,相信我们的资源会更多、更好、更能辅助学习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对已有资源应充分了解,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开放大学的特点决定了有效的评价也应当是多样性的。首先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评价侧重点不一样,学历教育的评价更多是要量化的,也要更多地受教育制度的制约。而在量化考核时借助网络平台让考核更能显示出公开、公平、公正,学生作业是否准时的提交,由系统自动判定,教师的反馈也要在网络上公开,让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都能在网上查看,平时成绩由学生本人的学习情景自动生成。这样学生的自我安排会有据可依,也打消学生心存侥幸心理和对人情的依靠。对非学历教育的评价则能够更加灵活也更加宽松,因为参加非学历教育的学习者往往有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内在动力,对评价体系所起到的监督作用依靠性较低,所以这种评价更应当注重的是推优助学的示范作用。综上所述,开放教育无论在哪一个环节上,对教师本身的要求都变得越来越高了,所以为了能适应开放大学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有强烈的自我提高意识,学校方面也要尽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开放大学的市场是广阔的,从事开放大学的教学工作也将是充满挑战的。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四

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大学生德育造成了较大冲击,积极探索大学生德育路径成为教育者必须应对的问题。周恩来“甘当公仆、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和合协作、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引领大学生德育工作供给了很好的启迪和借鉴。

周恩来精神;大学生德育;路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全球化、一体化。所谓全球化就是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跨国贸易活动交流的不仅仅是资本、商品等,并且也交流观念和思想。但这种交流并非平等和对称的,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往往经过“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控制和不对称交流,经过各种方式向不发达国家输出和渗透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从而给弱势国家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所以,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合理地应对全球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研究的命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地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享受到全球化的成果,同时也必然面临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反映在高等教育上,就体现为我国高校大学生自强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公平公正意识的加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高校教育逐渐淡化了德育的传统,普遍出现了重理轻文,重工具轻价值,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专业化教育倾向。由于培养目标的功利化,“科学工具主义”泛滥,致使高校的德育弱化,大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下降。大部分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上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独立思考本事的培养,由此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扭曲发展,致使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价值观混乱,梦想信念模糊,物质享乐至上,诚信观念淡薄,行为规则失范,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目前大学学校里学生种种不礼貌行为,学生基本礼貌的缺失等现象都是比较常见的,极端的则发展为大学生自杀,甚至出现学生杀害教师的个别案例。这种种令人痛心的现象都反映出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紧迫性。

1.周恩来精神的时代价值

(1)周恩来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周恩来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主要是指周恩来精神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以及工作作风等方面发生教育塑造作用的意义表现。周恩来精神对人的教育塑造主要体此刻人的行为方式、情感寄托、价值根基方面,它使人的理智、情感、意志发生深刻变化,从而使人具有深厚的、有着与社会职责、民族命运相连通的旷达胸襟。经过学习和弘扬周恩来精神,能够提高广大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净化和改善社会环境,抵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种不正之风,为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供给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渊源。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一生,善于学习,善于批评和自我批判,伟大的人格等许多方面不仅仅是党员学习的榜样,并且是当代每一个青年人学习的楷模。正如邓小平同志在代表中央为周恩来同志开追悼会作的悼词中说,“他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并且概括了“我们要学习”他的6个方面,其中之一是“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2)周恩来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周恩来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典范。周恩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梦想人格精神。周恩来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主要是指周恩来精神对人的信仰的确立、人格的构成和提升、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方面发生规范引导作用的意义表现。周恩来精神是精神价值实现与物质财富创造的统一,它对人的规范导向与对生产的规范导向是同时实现的;同时,周恩来精神的精神价值的实现包括精神价值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的哺育,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人格。加强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必须坚持以先进的文化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周恩来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高尚精神,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周恩来精神经过规范引导人的行为,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优良的工作作风、严谨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对梦想对事业的不懈的火热活力等,体现精神价值在人的提高和完善中的实现。一句化,周恩来精神对激励和引导人们怎样去学习、工作、生活,怎样去做人,具有一种永恒的规范导向价值和功能。

(3)周恩来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周恩来是世界各国人民公认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他将中华民族精神经过自我崇高的人格修养加以提升,并以独特的魅力表现出来且日益彰显出它的社会凝聚价值。价值追求上的理性自觉,情感寄托上的诚实厚重和审美风格上的壮美崇高,是周恩来精神的内在表征。周恩来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周恩来精神在社会凝聚力构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意义表现。周恩来精神凝聚向心价值产生的过程,就是人们的共同梦想、信念、价值追求、人格完善、审美情趣等不断地模塑、规范、认同、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心理上归属感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每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我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传承久远而不衰,兴旺发达而不败,就需要有一种能够凝聚人心的优秀的民族精神,就需要有一种能够包容历史、直面现实、拥抱未来的时代精神。周恩来精神作为我们时代民族精神的升华,已经并将永远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周恩来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周恩来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周恩来精神对人的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周恩来的崇高精神,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精神的感召激励力量是巨大的。凡是了解周恩来的人,甚至仅是和他见过一面的人,都深深被周恩来的魅力所感染、所折服。西哈努克国王由衷地说:“周总理是我的师长,我的兄长。他从没有教过我怎样做,但他的行为本身就是我本身最好的榜样。”法国前驻华大使马纳克说:“同周恩来谈话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精神总是闪闪发光。我认为,没有人怀疑这种精神。凡到过中国访问的著名人物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今日,周恩来那百折不回、永往直前的必胜信念;火热旺盛、必夺斗争胜利的工作热情;蓬勃向上、永不倦怠的精神状态;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乐观豁达的精神,仍在感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着。这确如一位大学生所说:“总理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早已化成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使人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2.周恩来精神与大学生德育价值取向的契合

(1)周恩来严于自律的精神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相契合。周恩来一生严于律己,从青少年时代起,他就从严培养自我的好习惯好品质。周恩来一贯主张:“领导者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不是仅仅对下批评”。“缺点和错误的改正要从领导者做起,首先是要敢于进行自我批评,多负一些职责”。这实际上是他修身自律的真实写照。周恩来作为中国最早的大学生之一,他没有安于现状,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把自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自律是当代大学生优秀品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过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发扬周恩来刻苦好学、严于律己的精神,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2)周恩来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大学生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相契合。周恩来道德观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一生的革命实践和奋斗历程都闪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人格。在他13岁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他以后的革命生涯中,始终贯穿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奉献一生,他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楷模,他视自我为人民的公仆,把民族的、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对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做牛的。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而死”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评价。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成人”的基础,是健全人格的根本,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所以,为了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能够用周恩来精神凝练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明晰办学思路,经过这些方式和途径让学生学习周恩来的爱国爱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此激励大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自觉克服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的错误倾向,不断自我磨炼、自我改造,做一个自尊、自重、自省、自励的高素质的人。

(3)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相契合。周恩来的道德认知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的基础上。从青年时代起,周恩来就远涉重洋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最终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并矢志不渝地践行自我的誓言——“我认的主义必须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告诉我们,大学生仅有树立科学的信仰,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为之矢志不移地奋斗,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力,高校能够经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形式向大学生讲述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追寻、最终确立和为之奋斗终生的过程,帮忙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认识自我的社会职责,始终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4)周恩来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精神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观相契合。取信于民,是周恩来一向遵循的行为准则。周恩来从学生时代就逐步培养起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他认为诚信是天道,人类无诚信不灵。人无诚信不立,官无诚信不威,国无诚信不宁。从而认为诚信为天道、人道、政道、国道。他认为“发于言,著于行,无丝毫假借,无智利相扰。”主张培植“趋重‘实际’精神”,极力提倡“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他反复倡导要“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求实效”。凭着良好的人格信誉,周恩来取得了与他接触的外国政府首脑和外交家的崇敬与信任。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诚实守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当前,大学生认真领会和践行周恩来在做人方面的求真精神,有利于消解当代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也才能促使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拼搏和献身,也才能真正实现其人生价值。

1.以周恩来德育观变革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变革是搞好大学生德育的关键。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为所用,而不贯之以梦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所以,大学不仅仅要培养专业人才,更是探求学问、追求真理、关怀终极的地方,是人类追求提高的精神殿堂;是培养健全人格,独立思考本事的神圣场所。大学应充分利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政治资源、教育资源,大力弘扬周恩来德育思想,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构成普遍认可、富有特色的精神支柱。应把大力弘扬恩来德育思想作为强基固本、构成全校共同的价值评判和梦想追求的基础工程来加以建设,作为提高素质、养成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的重要途径不懈探索。“用恩来德育观育人”应成为高校办学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指导思想中坚持大力弘扬恩来德育观;在教育思想观念中强化用恩来德育观育人的素质教育观;在办学思路中把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师德建设、学风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三大工程的中心。

2.以周恩来德育观变革教育教学体系

思想道德教育主要经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所以,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在整个教育体现中突出思想教育是搞好大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应把学习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资料,让学生从踏入校门起就了解、熟悉恩来德育思想。学校还把恩来精神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重要资料,讲述周恩来远见卓识的德育思想。帮忙学生坚定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认识自我的社会职责,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信念。学校还把学习践行恩来德育观作为师德建设的主线,从上岗培训到职务评聘,从教风建设到考核奖励,一以贯之并不断深化。

3.以周恩来教育观推动学风建设

优良的学风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也是道德素质提高的集中反映。学校把创优良学风作为弘扬恩来德育观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这是践行恩来德育观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能够经过编印下发“学恩来精神,创优良学风”的学习读本,组织学生系统学习理解恩来精神;同时,能够邀请周恩来亲属、周恩来研究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与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为了加强教育引导,学校还能够开展“周恩来班”评选命名活动,从而推动大学生德育活动不断深入。

4.以周恩来德育观彰显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的重要载体。学校在梦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中突出宣传恩来德育观,围绕弘扬恩来德育观,能够开展一系列学校文化活动。学校网站、广播、校报、宣传橱窗等都能够把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重要资料。学校还能经过举办周恩来生平事迹图片展、举办弘扬恩来精神主题教育晚会、书法书画展等艺术活动宣传恩来德育思想。此外,学校还能够高度重视把弘扬恩来德育思想与学校的人文自然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如在教学楼群中间建造“怀恩亭”,敬立周恩来铜像等。经过环境的熏陶,让大学生的社会职责感加强,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契合我们时代的精神。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五

社会是一本无字教科书,是人生的大熔炉,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会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心中打下深刻烙印。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是民族延续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又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社会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课堂,优化和完善社会教育,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社会;实践;大学生德育;社会化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我讲你听”,“我说你服”单方面的生硬灌输的方法,这种靠枯燥的说教来“包打天下”的做法,实践证明,效果并不梦想。社会实践与传统德育的最大不一样,就在于它不是单纯的就课本谈课本,就理论谈理论,就观点谈观点的教育模式,而是以具体、真实、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为背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激发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现代大学越来越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现代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使得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的意义。学生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确立观念将越来越依靠于社会,社会上不一样群体的利益观、价值观,各种层次的人际关系、大众传播的不一样资料,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校无法从根本上把这些影响拒于门外。异常是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学生理解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在互联网上,各种不一样的政治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交织在一齐,使得学生很难分辨出真善美、假恶丑,这些现象对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应对开放的社会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学校德育如果仍用较为封闭的传统教育模式来运作,将学生置于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之中,脱离社会现实世界,忽视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呼唤,那当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和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发生冲突时,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无法解决这种深层次的矛盾。社会是一个大熔炉,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会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心中打下深刻烙印。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社会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课堂,优化和完善社会教育,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一)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认知本事

仅有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才能让大学生看到了一个多维的、多姿多彩的社会,才能看到理论与现实的统一。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很多真的、善的、美的人和事;同时又亲眼目睹了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将一些假的、恶的、丑的东西呈此刻他们面前,从而使他们置身于一个多元的社会。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祖国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真正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仅有全面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又深刻体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最终才能使他们对课堂上学来的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具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和立体的把握,并对自我的未来做好必须的心理准备。经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改变纸上谈兵的浮夸作风,积极投身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经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知晓自身的不足,充分认识到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经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校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计划,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自觉调整自我的发展方向,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适应本事

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置身于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它在适应性、开放性、协同性上都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生存要求,使之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强化对生存本事的认识,自觉追求自身综合本事的提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准社会人”身份使之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要独立完成许多社会工作,这就使得他必须增强合作意识,与团队成员协同作战,具备必须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才能在团体中求生存,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才能得到体现。[2]由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贴近社会生活,能够让大学生对自我未来的创业有一个心理准备,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强化忧患意识,变压力为动力,这样才能更加珍惜短短的大学时光,更加刻苦地学习,更加顺利地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进一步找准自我的社会位置,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为未来的社会主角做好各种知识储备,并在自身本事和现实需求的差距中寻求不足,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努力方向,努力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为提高综合素质、承担社会职责、做好社会工作做好各种准备。这种准备越充分,毕业后就会越快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周围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尽早地进入工作状态,打开工作局面。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本事

社会实践活动是最能够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在实践中使之领悟到仅仅有大学课堂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这既是知识观的资料,也是个人创新、创业的现实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渐进的过程。大学生仅有在发展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体会其渐进性、发展性。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他时刻体会着自我发展本事的巨大改变。因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深刻了解到社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无疑会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推动力,他们会竭尽全力提高自身的本事和水平,为适应日益变化的世界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社会实践活动还为大学生供给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在实践中检验出的真理对大学生的发展本事才更具有说服力和导向性。

(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意志,考验品质,提高心理承受本事,有利于构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心理发展依靠社会实践,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提高心理素质,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情景,锻炼应对复杂事物的本事,引发大学生的自主行为,以良好的心态自觉理解和吸纳外界信息。异常是让有心理问题和轻度缺陷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投身到社会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受锻炼,理解挑战,能够有效地改善各种心理不健康问题,增强使命感、自豪感、危机感和道德确定力等内在素养。

每个人要从一个学生走向社会人必须要经过实践这个环节,否则,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在互动当中融合起来的。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实践是他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一种产物。所以,高校应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扎实地搞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一)建立健全机制,畅通育人渠道。要想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就必须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畅通渠道,打通路径,使其在整个育人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

1.健全管理机制体制。使社会实践活动坚持良性运作的首要条件就是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和管理。首先,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提高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此项活动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其次,学校应加强整体设计和规划,设立专门机构,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既有学校层面的统一管理又有教师层面的具体指导,不让学生处于自由参与的松散状态。第三,逐步建立起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四,及时总结,交流经验,查漏补缺,扬长避短,注重活动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2.优化环境育人机制。学校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各方协调有力,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保证其育人效果的社会基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不能仅仅靠学校,更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没有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没有把这项活动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地方有些单位或部门还没有意识到自我的教育职责,总是走走过场,搞搞形式,把大学生当成单纯的劳动力,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其实,对于社会来说,如果每个单位都能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德育教育问题视为自我份内的职责,变应付了事为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能产生人才效益,那么最终真正受益的除了社会和大学生之外,还有单位或部门本身。所以,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环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引起各单位的高度重视,落实在行动中。

3.完善考评导向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既要有机构、有组织、有思想教育和引导,又要建立起合理的考评制度,制订相关政策,完善导向机制,调动学生和教师踊跃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一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和教学质量管理一样建立起严格的考评制度,将学生成绩记入档案,评定方法参照教学实习、毕业设计同等看待,二是积极制订鼓励政策,将其劳动付出按照必须的工作量计算。三是学校可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智力创收,并主动创造条件使学生经过岗位实践缓解自身的生活压力。四是能够设立活动基金,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科技发明或已产生效益的合理化提议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并与大学生评先选优挂钩,将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实践的动力,增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二)丰富活动资料,强化育人效果。高校在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搭建活动平台、丰富活动资料、强化教育效果。在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社会实践与传统教育要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料。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回眸历史、直面现实,展望未来,这种实践教育是任何理论教育课堂不可替代的。坚持社会实践与传统教育的结合,会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时代感和历史厚重感,它赋予活动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大学生德育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要有机结合。书本和课堂给予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仅有将之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理解检验和强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是前提和基础。专业理论不等于专业技能,仅有经过实践过程才能转化为实际技能,在实践中检验和创新理论、丰富和发展理论资料是每一个大学生的神圣使命;而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的结合,就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是理论源于实践又服务实践的必然要求。

3.社会实践与科技服务要有机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供给科技服务,是每一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学校办学的宗旨,同时也是检验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仅有把社会实践与科技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活动的科技含量,才能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职责感。

4.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要有机结合。高校想方设法为大学生提高勤工助学的机会,这是改善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状况、缓解经济压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前奏。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能够解决其生活问题,使其生存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另一方面也能体会劳动的甘苦,培养其艰苦奋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精神。坚持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相结合,既贴合组织者的设计意图,又能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5.社会实践与择业就业要有机结合。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市场需求因素,同时也有大学生对社会或自身认识不足的问题,即择业观问题。有些岗位十分需要用人,却招不到人,有些大学生宁可几年荒废在家也不愿意去自我不满意的岗位就业。无法实现人才和岗位的有效对接。经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寻找自身条件与社会需要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更加明确自身的定位,为更好更快地择业就业供给了极好的机遇。

6.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要有机结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市场经济为广大有志青年供给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高等学校仅有把把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提高素质,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社会、创造财富,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愿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明智之举。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六

结合本人大学四年的点滴回忆,心路历程,实践感想,对成功与失败的自我评判和反思,对青春及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总结成这篇写在大四尾巴上的论文

开学,军训,学习,舍友,打工

时间如梭,转眼之间就临近毕业。来不及细细回味,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将与我挥手作别。回首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我的每一步成长。在平淡中回味精彩,在艰辛中享受欢乐,在点滴中学会坚强,平凡的生活中闪现的是一份简简单单的真实。在大四的尾巴上,回忆四年的生活片断,只想为这四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一个终点意味着另一个起点。不应当有太多的失落,因为以往有过精彩,也不应当有太多的感伤,因为青春尚与我同在。年轻的生命不应当屈服于生活的磨难,而应当在风雨中傲然前行!

四年前那个稚嫩的脸庞模糊又清晰。背负着父母热切的期望,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我踏进了这所以往陌生的学校。此刻依然清晰记得,大学报到的那时候的点滴。跨出高中,迈入大学的校门,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简直是就是从魔鬼式教育的地狱进入了自由自在的天堂。我像鱼儿入水、小鸟出笼一样释放我的思想与灵魂。在那里,同学友爱,室友志同道合,教师对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更是照顾的体贴入微。感觉我们自由了,能够飞了连呼吸到的空气都是自由的。能够下课不用必须都把时间放到自习室了,能看自我想看的书,想看到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时候,能够有自我的计划了。当入学的急切心境还未平静,学校里的各项招新活动就热烈展开了。到处是动员大会,到处是震耳欲聋的音响,学生会、各色社团和协会晃得我们新生眼花缭乱,当时能感觉到我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从那里开始了。

军训是四年学习生活的开始。那个被烈日晒得就要冒烟的训练场还清晰地浮此刻我的脑海里。每一天的正步,跑步训练,偶尔的拉歌比赛,还有我们可爱的教练,都已经成了永久的回忆。还记得第一天休息的时候教练让我们坐在地上,可大家都矜持着犹豫着,教练笑着说“嫌脏是吧,可是我敢打赌,不用多了,再有一天,你们会觉得坐在地上是件很幸福的事。”事实证明教练是多么的有先见之明啊,之后的我们都恨不得教练一说休息就躺在地上啊。呵呵,军训虽然真的很累,但也是毅志和体力的提高,不是都说,没有参加过军训的人,大学就是不完美的嘛。我想我当时已经为完美的大学开了一个还不错的头。短暂的军训生活在我们最终的汇报表演中结束。虽然当年到达的标准早已忘掉。但一段完美的回忆和一份真挚的友谊仍在。

四年的大学生活也许还是用平淡两个字来形容比较恰当。生活的中心还是学习。认真地上课,认真地做作业,认真地参加考试。考过了四级之后考六级,过了计算机二级又过三级,继而又准备考研。四年的学习生活就是在不断地实现着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中度过。浸泡在自习室里每一个日子虽然单调却充实。上了十几年的学,不敢说喜欢,但绝对是不厌恶学习的。除了温馨的宿舍,我也喜欢自习室里拥挤又安静的氛围。曾几何时,自习室就像一个避风的港湾,是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属于我的安全地方,没有污染没有嘈杂。喜欢坐在自习室里静静地听广播,偶尔看看窗外美丽的风景和学校里各自忙碌的同学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它的过程。我的收获就是在平淡中感受学习中的充实和欢乐中的成长。

每个经历过非典的人,都不会忘掉那段异常的日子。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还有每个人眼睛里流露出的恐慌。大大的白色口罩成了学校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才感觉生命原先如此脆弱。团结再一次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发挥了无比的威力。小小的“病毒”虽然可怕最终还是屈服了我们。这让我不能不佩服人类的伟大,也不能不去感激那些在抗击非典的战线上奋不顾身的英雄们。经历了生与死考验的我们更懂得珍惜生命和生命里的每一次感动。

生活在不断地变化中重复着同样的旋律,在不断地重复中变换着不一样的音符。生活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归于平淡,而我在平淡中感受属于我的精彩。

也许大学四年里我都是欢乐的,但真的让我觉得自我成熟了却是在决定考研并为之努力奋斗的那一年。考研,是我第一个为自我做的决定,以前的生活好像就是因为大家都这样我也不特殊的感觉。小学,初中,高中,我都没有问过我的人生为什么是这样的,甚至大学让我觉得是高中之后的必然选择,从没问过为什么。明白大三时,大家为继续考研还是找工作争论时,我才真的问自我我要是生活是什么样的,是开始准备步入社会还是给自我继续充电,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忙下,我第一次认真的仔细的剖析了自我,郑重的做了考研这个决定,我也明白,觉得是自我做的,那就要自我负责,真的为自我努力一次。

考研的一年里,说不辛苦那是骗人的,但考研的我们确是幸福的,第一次真的为自我争取,愿望是那么的强烈,但也做好坦然理解失败的准备,只要真的付出了,就没什么遗憾。幸好结果是完美的,让我对生活更加的热爱。

在这一年的生活里浸透着太多的辛酸和泪水。让我相信坚强的生命就应该经受痛苦的历练,年轻的我们必须理解挑战。以往毅然决然地决定考研,并为这个决定付出了很多很多。辛苦的准备了一年,改变了我很多很多。让我相信坚强的生命不该屈服于生活的磨难,而是应当在风雨中傲然前行!

我是一个典型的慢热的人,蜗牛的性格,害怕被孤立,可又不敢主动去争取,怕伤害,所以宁愿躲在壳子里,是我的那些可爱的舍友,一见面就让我觉得我是被大家需要的,打开了我枯燥的壳子,让我感受到大学是多么的完美。我们每一天一齐起床,相伴着去上课,挤在一个床上看电影(即使我们有好几台电脑),欢呼着出去吃饭,逛街,也互相掩护着躲过教师的点名,还有晚上精彩的卧谈会………。我们在一齐的每一天的都是充满欢笑的,我们有仅有我们才能听懂的语言,有我们共同的秘密。四年来一向那么亲密的室友,虽然立刻就分开了,可这四年积下的友谊却早已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一辈子的财富。

在大四的尾巴,我把自我放逐到社会中,去一个能够和很多不一样类型的人接触的西餐厅打工,一方面为毕业旅行积累资金,更重要的是要去历练自我。要洗掉身上书生气。

两个月的打工生活,算是毕业生活实习吧,让我真的在心里上长大了,不再是那个胆小,爱哭的学生了。应对挑剔的顾客,我学会了忍耐;应对成功人士,我明白了自我是多么的不起眼;和外国人的对话,让我喜欢上了学英语;应对经理的教育,我明白了自我不再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在那里,我只是个服务员……。

就这样我不断的鼓励自我,也收获着点点滴滴属于自我的财富。打工虽然充满了艰辛收入也很微薄,但打工的经历让我在不断的磨练中成长。工作的艰辛更让我懂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让我学会得如何去珍惜、如何去争取。

很多时候我在想,当初打工的决定是那么的正确,如今我不仅仅获得了旅游的经费,更添了一笔可贵的财富,那是未经历苦难的人所无法体会的。那种懂得如何看待和体验生活的勇气在我心底萌生、积聚,在成长中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乐观。尽管生活中烦恼常常不请自来,但我从不诅咒生活,只能坦然应对,用梦想来稀释烦恼。

大学四年时光使我懂得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成熟了许多,写一些我对大学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总结。

第一,每周给家里打电话,因为我们的成长却意味着父母的年老。第二,珍惜给你欢笑陪你难过的朋友,因为毕业时你就会明白是多么的不舍。

第三,永远不要忘了学习,即使上了大学我们还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永远是第一要务

第四,充分利用图书馆,知识的海洋里永远充满魅力

每一天,我们都会有意无意的再逛逛学校,看看它今日的样貌,想一想四年前它如何迎来稚气未脱的我们。走了四年,似乎又走回到了起点。突然觉得四年的同窗,身边的朋友,比想象中的和善,可爱的多!星光下的夜晚,每一个都温柔如风。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七

传统道德大学生德育工作要求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道德品行的民族。然而,当前我国少数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相应地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有关邵门的注意。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水平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进德观念,对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展开了相关论述。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注重勤俭节俭、奋发向上、孝敬父母等。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中,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某些相应的道德水平低下的现象,这需要我国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

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水平能够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一面来说,由于大学生都受到过高等教育,在一些是非问题上通常有较为正确的确定,比如往往注重社会的公平等,他们对社会上一些偷摸拐骗的现象表示憎恨并能坚持斗争。然而另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出道德意识薄弱的面。本文主要就对大学生道德意识中消极的一面展开相应分析。

第一,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的现象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各种商品和服务琳琅满目,一些大学生贪图物质上的享受,同时在一些场合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紧跟“时代潮流”,身上的数码产品一向都是最新款。另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甚至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也盲目攀比,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勤俭节俭的民族,当前大学生这种拜金主义思想,奢侈浪费的现象需要运用我国古代的有关传统道德来加以教育。

第二,贪图享受,懒惰。一些大学生经历过高中的勤奋,然而一进入大学就觉得自我熬到头了,能够简便地过完自我的大学生活,逐渐养成贪图享受,懒惰的坏毛病。一些大学生成天在宿舍睡觉和打网络游戏,为此甚至牺牲上课的时间。这些大学生在平时不好好学习,贪图享受,一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等,这些都是劝诫人们要勤奋,不能过于贪图享乐,墉懒成风。

第三,一些大学生“孝道”的缺失。在一些大学生中,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同时一些高校也不太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中有关“孝敬父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孝道”的缺失。一些大学生在外求学,体会不到父母在家中为自我的担心和操劳,从来不给家里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即使主动联系父母也是张口要钱。很多家长感慨:孩子读的书越多,反而对父母的亲情越冷淡了。另外,加之上文提到的一些学生盲目攀比,拜金主义,这些钱都来自父母,有些学生甚至虚报学费等手段来欺骗父母。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孝道”的民族,在古代很多文化精粹都专门强调“孝”的价值,最为著名的当属《二十四孝》。

当然,目前我国大学生一些道德水平消极面不仅仅只体此刻以上几个方面,本文仅选择三个主要的方面,经过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来对相应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

我国古代礼貌源远流长,传统道德观念深人人心,这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供给了相应的基础和条件,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相应的具体要求。

第一,传统道德资料需要同大学生德育工作资料相结合。针对上文提到的一些大学生具体的道德缺失的现象,高校有关部门需要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相关资料来开展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比如针对一些大学生铺张浪费等现象,高校有关部门能够结合《周易》中“君子以俭德辟难”、《尚书》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有关资料来倡导学生节俭,反对浪费;针对一些大学生贪图享乐、懒惰的现象,能够经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宝剑锋从磨炼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相关资料来勉励大学生勤奋上进,同时针对部分大学生孝道的缺失,能够根据《论语》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等有关资料加强对学生“孝道”的教育。

高校本身是精神礼貌建设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有关部门经过发现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找我国传统道德中相关资料,找到结合点,把这些相关的传统道德贯穿于大学生的德育过程中,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第二,根据传统道德观念,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道德缺失现象,主要是因为其道德观念意识不强,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例如,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一些大学生铺张浪费,主要是节俭观念薄弱,具体表现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够珍惜。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日,高校有关部门需要强调“俭以养德”,以此来塑造大学生的节俭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经过节俭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富国富民,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总体来说,针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薄弱现状体现出各种道德缺失的现象,高校有关部门在德育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景出发,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融人到德育工作中,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忙他们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三,传统道德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百善孝为先”,可见在我国传统道德中,“孝”具有极高的地位。然而,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孝道”教育几乎还是一个盲区,而在大学生中又确实存在这“孝道”缺失的现象,所以这势必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学校能够开展相应的活动来推动大学生“孝道”教育,比如能够举办孝子演讲比赛,让本校学生的故事来感化同学,让他们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另外能够开展相应的主题团日活动,让学生自我参与有关孝道的讨论,让大学生自我去认真体会“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含义。另外,高校在有条件的情景下还能够组织一些更加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比如向学生供给免费拨打父母电话的服务,此外还能够组织相应的自愿者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附近的社区老人关爱行动。经过这种实际行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孝道”。

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传统道德,针对我国大学生道德现状中消极的一面,高校德育工作需要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来开展。首先,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同传统道德的资料相结合;其次,高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最终,我国传统道德尤其要求注重对高校德育中“孝道”的教育。总之,中国传统道德对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需要遵循这些要求,努力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我国精神礼貌建设事业的发展。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八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岁月如梭。回望过去,我已经走过了人生道路上的十九个春秋;展望未来,无数的日日夜夜等着我走过。

过去时光固然是美好而值得回忆的,但未来不是更加值得我们展望的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规划,虽然有人说未来无法把握,但做出一个计划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没有了计划,那么,未来不是变得更加渺茫无望了么。

英国16、17世纪之际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来到大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进一步学习知识,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何况我们还年轻,是“九、十点钟的太阳”,正在升起中,必须要通过学习知识来充实自己,从而让自己更好的发光发热,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同学们都学习了不少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也大体了解了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在接下来的八分之七的大学时光里,我们要订立目标,继而实现目标。

说到目标,上文已经提及,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当然我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我未来的主要目标是做一名编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但是,目标不能只订立一个,正如经济学上的著名理论“鸡蛋不能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的另一个目标是做一名人民教师,所以在大学的四年里,我要尽我最大的力量攻克下教师资格证书;而大学生,无论是学习什么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取得的便是英语四、六级证书了,这证书直接关系到毕业和学位证,乃至将来的就业问题,可以说,英语作为一门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学好它是十分必要的,现实情况需要我们进行不懈的努力来通过四、六级考试,从而更加得心应手的应对以后各种挑战。

为了完成自己订立的目标,努力是必不可少的,譬如说多阅读名著,抓紧一切闲暇时间背单词,尽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涉猎有关于自己梦想的知识,让梦想照进现实。

转眼之间一个学期过去了,除了专业方面的知识,我们同样也学习到了许多生活方面的知识,同高中相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的不同,诸如需要住宿,每天要按时熄灯,习惯学校生活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一开始,适应的过程是必须要有的,因为我们不熟悉,所以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学习怎样适应集体生活,学习怎样适应人与人的相处,学习怎样离开父母自己生活。学习适应各类的生活,对于我们将来迎接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挑战是十分有必要的。

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天南海北形形色色的同学聚集于此,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纵然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即使多么不完美的人也有其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从而改善自己,从他人身上发掘出自己应该学习的地方,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他人偶尔暴露出的缺点,这世界不正是因为有了各式各样的人而变得如此美好的么?

如今的社会,日渐浮躁,众多问题暴露,我们要做的,就是洁身自好,如莲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自己做好的基础上,影响身边的人们。在浮躁的社会中,不急不燥,踏踏实实的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我们的目标。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难免有磕磕绊绊,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原地苦恼,不是扼腕叹息,永远要记住,哲学的发展观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不能因”

为一次的打击放弃未来光明的前途,无论多么曲折的道路,只要你肯走,你便会发现,其实曲折的道路走起来比笔直的道路更加有趣,到达终点的时候,也更加有成就感。

有人把大学形象的比作象牙塔,诚然,大学是我们踏向社会最后的庇护,也是我们最后一段安逸的时光,我们要紧紧的把握住这段美好的时光,在享用它的同时,一定要为自己订立的目标而努力。我的青春谁做主?是父母么?是师长么?是同伴么?不,我的青春是由我自己做主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我坚信,努力是踏向成功道路上一块儿最重要的垫脚石,只要努力,我完全可以主宰自己的未来。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九

研究大学德育环境建设,是增强大学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的道德需要与全面发展理论,是构建大学德育环境的理论基础。大学德育环境的构建历史性地表现出时空性、主导性、主体性、生命性等实践特质,具体体现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画龙点睛的校训、高雅的人文环境、师生的平等互动等方面。

大学德育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德育工作的要求,响应《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学校专门制定了《德育教学改革和实施方案》,把课堂建成学校德育的主战场,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设定课程改革目标。德育课堂是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品格提升的主渠道,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重要的任务,同时,还应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和企业用人单位的标准,目标界定应该紧紧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职教的新要求,解决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人”这一核心问题,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为学生成功就业创业服务,并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

构建模块化内容体系。德育教学内容要以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材为依托,以新课标规定的内容为标准,将课程按照项目主题划分模块,同时,根据教育目的适当增加选修内容和实践活动。

创新教学模式。德育只有“活”起来,才能“火起来”。德育课堂要想焕发强大的吸引力,必须坚持以生活为主线,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情景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说教”模式,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确立生活主题,通过情景模拟、学生体验、教师引导的“情景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促使其主动建构德育修养、提升思想境界。

建立知信行结合的德育评价体系。德育评价一直是德育改革的难题。笔者在实践中,同时使用“学生德育综合水平考核”和“学业水平考核”两套考评方式,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测评、操行考核参评和德育教师辅评检测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德育行为,考核德育外化;通过卷面考核知识、能力,并把两套考评综合。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把校园优化成具有职教特色、反映时代气息、格调高雅的“准社会”,对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

首先,学校充分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举全校之力整体推进,先后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校园文化论坛,探讨校园精神文明、校园文化等理论,制定《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意见》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把握环境建设的德育航行,用科学的理论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其次,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导向作用。学校先后投入资金,建立了德育网站、校报、“青春之声”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画廊、班级板报等定期策划德育专题,立体化、多维度的媒介营造了和谐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无形当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再次,积极开展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学校一直把“突出高品位、打造品牌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总体思路,已形成“理想导航工程”、“素质拓展训练”、“阳光心理教育”、“和谐之声晚会”、“社团汇报表演”、“暑假社会实践”等精品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了平台。

最后,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学校及时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学生思想情况,针对学生思想状况实际,借助报告会和主题班会的形式,将学生思想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家长是家庭与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纽带,在德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家长要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主动了解学校的德育计划,及时与老师沟通学生心理、思想等情况,以使德育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品位,形成和谐的家庭关系,以使学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和受到熏陶;积极参与学校家长会,主动学习子女教育方法,形成家校联动机制。

另一方面,家长要做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纽带。由于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对社会的判断并未完全成熟,家长应该主动关心子女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对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评判标准,避免受社会不良行为同化。

众所周知,受教育者大多时间是处于社会生活环境这个大背景下,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有意识的德育活动更多,并且社会环境德育场发挥着难以被我们控制的作用,时刻对受教育者发挥无形的作用。而解决此问题,必须树立“大政工”的观念,搞“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第一,培养学生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明辨是非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诱惑和侵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增强自律性。

第二,搞好学校周围环境整治。学校周边社区、商业网点等学校生活的重要场所,要联合地方政府、公安、村委会或居委会做好环境治理,重视这一德育场的开发与创造性利用。

第三,社会传播媒介等要承担社会责任。传媒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关心支持德育活动,弘扬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个体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导向正确,社会氛围积极向上,才能使“生活德育”理念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真正得到道德提升。

简言之,新时期的德育工作,需要德育工作者本着“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人本主义思想,共建“课堂、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生活德育大格局,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遍地走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网络文化的导向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在网络文化导向下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道德教育职业道德 师资建设

江泽民同志曾说:“德育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目前,在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诸多隐忧,理应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高度重视,进一步发挥高校德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价值。

“道德认知指个体在原有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对道德范例的刺激产生效应感应,经过同化、顺应的加工,而获取道德新知的心理活动过程”[1]。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迈入大学的门槛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但同时也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很多大学生急功近利,重才轻德。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多大学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另外,尽管大学生无一例外都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却仍有很多学生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太认同,坚信“人的本质是自私”。可见,部分大学生忽略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忽略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学习,当下,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熟视无睹,结果必然导致其道德基础理论匮乏,道德判断不易客观,道德行为不合规范。

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引起的心理状态。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情感冷漠”、“情感压抑”、“情感枯竭”、“情感危机”,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贪赃枉法、权钱交易、利用裙带关系谋取一己私利等现象表现得越来越无动于衷。特别是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要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必须走后门送礼,有些女大学生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对此,很多大学生认为理所当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羞愧感。

所谓道德意志是指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表现为践行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坚韧精神与顽强决心。它是道德主体肯定自我又超越自我的境界,它存在于道德主体由内而外、由无形的意识情感到有形的实践演变过程中,深刻而充分地展示出道德主体的道德力量,以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为例,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等带有刺激性质的不健康信息。大学生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道德意志的弱化使得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困难重重,因此在道德修养中,自觉地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就成为培养和造就个人道德品质的关键之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确实具有不协调性,存在“知”与“行”的严重脱节现象,存在较高道德认知水平与较低道德实践水平的矛盾,也存在道德行为存在对他人高要求与对自己低要求的矛盾心理。所以,折射出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知而不敢行”、“知而不能行”、“知而不愿行”、“高知低行”。

高校及高校的德育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高校需要完善大学生德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高校要加强德育学科建设,实施大学生德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德育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德育工作专门人才。特别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德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使他们享受到与专职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让德育工作者不因为他们传递价值观的工作受到歧视,反而更加受到尊敬和重视”。

第二,德育教师要通过发挥自己的个性力量感化学生。乌申斯基指出:“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3]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认为学生的个性要靠教师的个性直接去影响、去培养。

第三,德育教师要坚持在多元文化中的价值主导,坚决抵制“教育去道德化”,德育要是去道德化就不成为德育,也就消泯了德育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显然不符合高校德育教育要求,也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要求,为此,德育教师要做好自己角色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倡导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从而自觉抵制“教育去道德化”。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高校德育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德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载体。德育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进一步得到全面加强和改进,以更好地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说:“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德育课堂得以有效进行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个体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是转化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消化酶’。”

第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建设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教学实验场所等硬件,也包括教风、学风、校风等软件。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展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第三,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促进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由某些方面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社团活动以其开放性、趣味性、群众性的特点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升华了学生的道德境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以信息网络为载体,构筑洁净的网上精神家园。网络是人类创造的,并为人类所控制和使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便利工具。网络本身没有善恶、美丑、姓“资”姓“社”的区别。当网络被有特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的人运用时,才产生了所谓“双刃剑”的问题。显然,大学生在网络行为方面出现了种种道德失范现象,凸显了将信息网络建设成为高校德育新载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此,高校要加强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给大学生思想加上一道防火墙,把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看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道德成长,帮助大学生体认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提升大学生的德性品质和精神世界。既然德育是为人的,就必须关照学生生活世界,特别是在工具理性日益张扬、价值理性受到压抑的现时代,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更加凸显。

从空间上看,学生的生活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课堂生活、学校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受到充分的重视。德育关照和回归生活世界,具体要做到:一线的德育老师不仅要学会教书,而且要学会教人;不但要耐心“备课”,而且要精心“备人”。教师要主动深入学生生活,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并善于双向沟通,使学生懂得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促进他们的自主精神建构,想方设法使德育课富有魅力,从而使之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要学会把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社区生活,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嫁接起来,建构成良性的生态关系,它的效果和作用就会就会渗入学生的整个生活。那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兼顾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对象,实行分层次教育;要讲“近、小、实”,而不要讲“高、大、空”,从而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层层落实、启发引导、主体参与、情意兼顾、知情统一。鉴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德性,如成才意识、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意识、公平竞争、勤俭自强、乐于奉献等。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双向沟通、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精神建构。

总之,德育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归属,教育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立身处世,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更是生活德育的终极关怀。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十一

德育使命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所承担的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任务,是决定德育工作发展的核心指南,是国家和社会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根本任务”。大学德育使命较之中小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层次上,中小学主要以“洒扫、应对、进退”等礼仪规范为基本内容,而大学之道,则“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大学》);朱熹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二者之区别,“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甚焉者,他在《小学辑说》中强调二者具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由此可见,小学重视形而下的行为规范和日常操守,旨在品德的养成教育,而大学则偏向于形而上的意义生成和价值认同,以提升人的德行为鹄的。不同于中小学德育的奠基任务,大学德育应高瞻远瞩,以一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的姿态去肩挑伟大使命,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英雄气概,即引导社会建立一套以仁、义、礼等道德伦理为内核的精神价值系统;教导民众自觉选择其命运方向从而确立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恪守笃实的学术理想,为先贤往哲继承和弘扬中断学统;坚定为天下后世开拓太平基业的政治理想。“横渠四句”言简意宏,不仅强化内容的经度,涵盖了社会担当、生命追求、学术愿景、政治理想,还拓宽内容的纬度,递进式地涉及个人、民众、社会、国家、世界,这与“三不朽论”交相辉映,大学德育应当厉行四“为”,直面“立德、立功、立言”的社会担当,去完成亘古不变的历史使命。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的内在就包含了超越性。”人们在接受大学德育之前,心中往往有所期待,这种期待建立在对自身变化的前瞻预测基础之上,人们希望通过德育使现在的“实然的我”转变为将来的“应然的我”,从而实现自我超越与自我升华。《易经蒙卦》中有“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揭示了心诚则灵的道理。因此,大学生要始终抱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七十九章》)的信念,心中常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要始终坚信“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的哲理,心中常怀“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能动性期待;要始终恪守“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的至理,心中常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坚毅愿望。康德说过“,道德是配享幸福和自由的权力”。所以,“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的本身,而应看成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德福一致的认同是人们追求道德、践行道德的重要推动力。得道,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理解为“得到”,诚所谓“德者,得也”。孔子在《中庸》里说道:“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真正德行伟大的人必定得到高位,必定得到厚禄,必定得到名声,必定得到长寿。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德得相通”或“德福一致”的思想,无形之中增强了“道德”的亲和力与吸引力,自然也增加了人们遵守道德的心理倾向。故而,大学德育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不仅仅是利他的,而且是“利己”与“利人”的统一,有大德必享“四得”,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近道德,践行道德。

道德是有境界的。“没有深度的教育,不会真正震撼人的灵魂”,大学德育因其对象、目的、内容等因素的特殊性更应该追求一定的高度,正如王国维所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因此,大学德育在境界定位上要明白“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的道理,只有笃信且领悟玄妙深邃的不变之经,方能智圆行方、旁通四达。“持经达变”是《易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内涵为“持不变之经,达万变之易”,时代更迭,“经”字也往往用“常”、“方”、“道”等字互训,总体而言,“道”(即“经”)包括四个层次:本体论上的“道”———道者,万物之奥;秩序、规律之“道”———阴阳、刚柔、仁义;政治主张与思想体系意义上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规范意义上的“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社会体系语境之下的“经”。社会中的“不变之经”有两套体系,一是以法律为基础的秩序法则和行为规范,我们称之为“明线”;一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标准,我们称之为“暗线”,前者是确保安身立命的底线准绳,后者则是为学进道的心中标尺。谈及到境界问题,论述的重心自然放在秩序、规律之“道”上,“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第一章》)说明了持续性是“道”的一大本质特征,所以孔子才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老子则从反面警示不守“道”的后果,“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这启示我们要从瞬息万变的纷繁事物中洞悉深埋其后的内在规律,深谙“变易的是现象,不易的是本质”的恒久之道,做到既知权达变,又权不离经;既圆通四达,又恪守底线;既八面玲珑,又曲中求直。以“处世树为模,本固任从枝叶动;立身钱作样,内方还要外边圆”为人生格言,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愈矩”(《论语为政》)的贤达境界。

德育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根据其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与不同我点,提出相应的、具体的培养目标。大学阶段,学生的“外在动机内化,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开始形成,理想的结构趋向完备、稳定”。因此,大学德育应当引导学生学会道德审美与精神享受,关注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将“外适性”德育目标转化为“内生性”的德育目标,凸显一定的超越性,即便是具有少许令人激动的乌托邦色彩。“离开理想主义的指引,人类将陷入不可避免的平庸和乏味。”鲁洁教授也认为,“德育发展到最后就是信仰教育”,大学德育不能脱离具有宗教性的私德基础,“私德不同于公德的制度化和实体化,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强调个体自身通过体验和内化来实现价值生成和思想涅槃。”中国古代强调“自修”、“悟道”,具有一定的“僧侣气”,还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着宗教的作用,但因内心的虔诚与敬畏,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圣贤”“、君子”,德育实效着实不差。大学德育目标应当体现出一定的终极关怀,培养“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的得“道”之人———具备“上善若水”的儒雅人格,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第十六章》)。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居住,心思善于沉静,交往善于仁爱,言谈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达到既定的效果,行动善于选择合宜的时机。大学德育目标要具有前瞻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工具理性的眼下之思,更要登高望远,培养“周于德者邪世不乱”(《孟子尽心章句下》)的宝贵人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理应做一个具有文化基因、流淌文化血液的中国人,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学德育应有大视野,要积极主动挖掘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探究当前德育变革的新路向和提高德育实效的新方法。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十二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不容乐观,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原则和举措积极进行探索和研究。

德育论文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期,是人才培养的世纪,而科技和人才大多是由高校培养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才依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因此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德智体美劳中“德”是第一位的。

当代高校不仅只重视和增强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也应与时俱进,完善合理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当代大学生自身不仅只重视知识、能力的学习,还应加强自身德育建设,努力实践,努力做到“有德有才”。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1]高校应以此作为大学生成长长才的行动指南,以此科学理论作为德育的指导思想。高校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应改变传统观念,由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转变。学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新的时代特点和需求,审时度势的调整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因材施教,致力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水平。

“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前提,是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先决条件。大学生的“德”育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培养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违心的假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自身素养的真实映射,大学生真正的“德”应是“德在平时”“德在身边”。

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包括有:理想信念的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自身素养的教育(诚实守信、责任心、创新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教育等。理想信念教育即是教育大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坚定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且有自己的远大理想、有自身坚定地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即是培养大学生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操,拥保家卫国的情怀,为国家为民族献出自身的一份力量。自身素养教育即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2],即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诚实守信、有责任心、增强大学生健康心态(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等各方面的教育。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人格、意志、情感的完善,以引导大学生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及促进全面发展。[3]

因此,大学生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理想信念教育是前提,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自身素养教育是动力,人文素养教育是催化剂的功能,全面促进大学生“德”的形成。

在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的观察中发现,个别高校依然走着传统的德育步伐,没有及时调整以适应时代步伐,甚至将德育教育边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诚信、没有责任心、缺乏爱心、自私、等德育问题,需要一些高校重视德育教育、更新德育内容、改善德育教育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育的警钟已敲响,德育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高校居于时代背景,进一步探索如何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4]

(1)高校应努力抓好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高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必修课、考试课”,安排优秀的专业教师成员负责,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改善教育方法,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2)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的形式政策课教育。形式政策课有利于学生接触掌握最近最新的社会形式变化与国家动态、国际动态等。高校应安排每周固定时间、固定课时、不固定的教师专家、形式多样的课堂主题的形式政策课,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甚至校外实践等。打造形式政策课“周周学、周周新”,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会建设、社团建设等的完善,它们都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高校应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加强校园附有人文气息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环境优美、舒适宜人,大学生身临其境、感染熏陶,这样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就渗透了“硬德育”的潜在功能。高校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有益的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及学术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这样也就渗透了“软德育”的潜在功能。“软硬兼施、互相结合”更有利于对大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

(4)顺应时代发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5]高校组织专门网络人才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运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如:通过校园网络表彰先进个人事迹、传播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展现国家、社会最新事件、最新成就、前沿新闻、国际动态等,也可以开展网上辩论赛、组织各种网上文化交流活动和网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等,运用网络带动德育教育更新颖、更便捷、更全面。

(5)大学生自身应自觉自律,好学习勤思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互动交流,转变旧的陈腐的思想观念,不急功近利、不自负、不轻浮、不争强好胜,加强自身辨别能力、自身社会适应能力,“树德于心,施德于身”。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应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更新、不断完善,顺应时代发展、遵从教育规律、利用内容丰富多方面的德育手段,传“德之正能量”于学生,并用于实践,让学生“德在平时”“德在身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 邱伟光.新世纪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之再认识[c]//明德:邱伟光德育文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2.

[3] 袁昌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248-250.

[4] 杨勇,段全武.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及其发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17):48-49.

[5] 毛玲.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101-103.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十三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从中可以看出,音乐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美妙的音乐,奇妙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那令人心驰神往的音响是体现人们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形成美好心灵和纯洁精神的来源。”由此,更验证了“音乐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现今很多大学均已开设了音乐选秀课程,通过让学生们欣赏一些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的作品,培养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道德品质。由此可见,了解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高校音乐教育”并不是以音乐专业的学生为对象开展的教学活动,而是专指以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为教学对象、以传播音乐知识与文化、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水平而开展的相关课堂教学活动以及校园音乐文化活动。音乐不仅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还可以影响人的心灵,因此,可以把音乐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现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做一阐述:

1、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音乐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充分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能够得到广泛传唱,并被传承下来的音乐便是音乐的精华,它不仅反映了当代的特征,同时也是当代道德情感的升华,是美的体现。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优秀音乐作品的引导下,接受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洗礼,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音乐节奏慷慨激昂,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华儿女为扞卫祖国的完整与安全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走进新时代》描写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喜悦与激动的心情,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豪迈气概与大无畏精神;《我和你》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整首歌旋律简单、内涵丰富、曲风温暖、具有浓浓的中国味又体现了一定的国际范,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含蓄内敛,又体现了睦邻友善的外交原则。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渗透了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些音乐的所宣传的美好情感与积极向上的精神,深深震撼着学生们的心灵,不仅能够让他们了解国家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对他们今天的思想与行为予以引导与教育,另一方面也激发大学生们爱家、爱校、爱党、爱国的热情,深深地陶冶着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操,使他们感受到并逐渐的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2、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高校音乐教育不仅包括音乐欣赏与鉴赏课程,还包括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最常见的便是合唱比赛、乐器演奏、群体舞蹈表演等。可见,这些活动依靠个人的力量并不能完成,而是需要集体合作、相互协调来共同完成的。以合唱比赛为例,在选曲时便要选择适合集体演唱的、积极向上的歌曲,同时,每个成员都要认真的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在编排的过程中,男生与女生之间、每个声部之间都要在节奏的把握方面、情感的表达方面协调统一,要有全局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切勿抱怨搞独立。只有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鼓励、相互配合,相互包容,相互协作,合唱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好。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种团队意识的养成也推动了高校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的音乐教育为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独特的积极作用,由此很多高校还专门设立了“12?9红歌比赛”活动,鼓励学生传承中华精神、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3、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除了要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创新能力也已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实践表明,高校音乐教育已成为了发掘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它本身蕴含了丰富的美的元素,有研究表明,音乐能够促使人的左右脑相互合作,提高人的学习能力与智力水平,激发创造性的思维与行动。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而得来的”。由此可见优秀的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能力、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因此,当今社会上(无论是教育家、科学家还是社会学家)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可以通过教导学生们赏鉴音乐作品的方法,创造音乐鉴赏的机会,来提高学生们的洞察力,高校音乐教育也可通过鼓励学生们创作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参加音乐创新和音乐艺术实践来培养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总之,音乐对于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健康。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一下子挣脱了家长、教师以及沉重的学业的束缚,进入一个相对而言完全自由的环境中,由于缺少主见,没有一定的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很多学生都会对大学生活感到极度的迷茫,大部分孩子开始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变得颓废不堪。

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学业、就业、情感压力大,又不懂得心理的调节与舒缓,导致了身心疲惫、心理抑郁等现象。优秀的音乐作品通常都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撼动人的内心。经常处身于良好的音乐氛围中,慢慢的便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可以对每位学生的内心产生震撼作用。通过奋发向上的音乐氛围唤醒大学生对生活、对学习、对身边的人、对校园以及对社会的热爱,激发他们走出颓废,奋发向上。

1、端正高校音乐教育理念

对于高校的领导而言,重视高校音乐教育,端正高校音乐教育理念,是充分发挥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重要前提。

高校音乐教育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教育教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对于高校音乐教育而言,要教会学生基础的乐理知识,培养学生对音乐语言要素的理解及运用能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通过长时间的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摒弃低俗音乐,爱上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精神等等都会得到挖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达到一定的德育功能。此外,音乐是无国界的,高校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可借鉴国外优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促进音乐德育功能更好的发挥。

2、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推行创新教育,首先要具备创新教育的引导者,即教师。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而言,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要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接受并善于运用新鲜事物,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其次,要热爱音乐、热爱教育。高校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要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再次,要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要有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只有这样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才能保证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学校要尽可能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交流,提高教师素养。

3、丰富校园音乐文化活动,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

高校应鼓励音乐教师及校园社团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教育活动。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越过那十几平米空间的隔断、几十分钟时间的限制,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比如可以组织成立本校的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等等,每周定期组织训练,鼓励学生们参加比赛及大型演出,将音乐的魅力让更多的人看到。同时,学校社团应积极举办歌唱比赛,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德育洗礼、得到德育教育。学校团委也应积极组织学员的红歌合唱比赛,激发学生们的团结合作能力,激发其集体主义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学校相关社团可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联系音乐家,在本校定期举办音乐教育讲座。音乐教育讲座应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设定不同的主题开开展,邀请在音乐方面具有造诣的人士来参加校园的音乐讲座,通过讲述自己的音乐历程、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方法、音乐对自身的等方面内容,结合不同的主题来影响、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可以陶冶情操、树立团结协作意识、传递积极向上的观念等,那么,高校的领导者要对高校音乐教育足够的重视,鼓励高校音乐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深入体会并挖掘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王玉.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刍议[j].才智,2013(01).

[2]包小兵.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渗透[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02).

[3]卞春泉.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j].艺术教育,2012(11).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十四

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英语教育教学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能够提升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本文探讨了德育教育的渗透意义,分析了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方法,希望能够对高校德育教育提供帮助。

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方法

1.加强德育渗透,是全方位育人的需要。加强大学生德育渗透,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道德义务,通过学校引导和个人实践,不断提升个人素养,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一门公共课程,通过这一课程,加强德育渗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了路径,也是落实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

2.加强德育渗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长期以来,高校一直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特别是高职院校,其培养目标直指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高校培养的是人才,要求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少德育这一内容,势必导致学生失去了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不再重视道德和规范的重要性,一个没有价值观、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近年来发生在高校校园里的一系列学生伤亡事件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的短板。因此,应站在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角度理解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3.加强德育渗透是高校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了认真研判,提出了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如同人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德育教育也体现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思想就是学生在家庭教育里学到的。高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如果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没有贯彻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首的方针,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到位,“育人”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贯彻落实高校育人目标就是要将德育融入到大学生各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而。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强调德育的渗透就是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1.大学英语课程本身的特点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条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而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提到“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具有政策性依据。另外,大学英语是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受众面广,课时量多,师生接触机会多,如果教师能利用这些课程特点,加强英语课堂的德育渗透,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英语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德育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例如,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低,特别是当前的网络新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利,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跟不上学生的步伐也成为事实。另外,作为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也不理想。不能适应新形势学生的学习特点,不能很好研究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脱离,不能很好回答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导致这一主渠道教育收效甚微。此外,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入,各类社会思潮涌动,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也受到较大影响,给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同程度存在于大学生当中。针对当前高校德育课程出现的问题,全方位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迫在眉睫。因此,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加强德育渗透,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机会。

1.发挥任课教师言传身教的优势,提高德育的渗透效果。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崇拜和模仿教师也是学生时期常见的行为。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本业,让学生学到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要对学生言传身教,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以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就需要教师本人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处处展现一名人民教师的风范,在教书育人、待人接物等方面做出示范,逐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2.在英语教学写作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机会。通过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体现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学也是实现“文道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写作教学的机会,加强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再加上适当地点拨、渗透德育,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透过事物的表象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3.课外阅读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阅读是人生的好习惯。读书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陶冶学生的精神。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德育素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要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使之在有意无意中接受。当然,还要注意认真研究和准确地把握英语学科特点,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姚凤华.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

[2]黄琪.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时代教育,2015(20).

[3]陈慧.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6(08).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十五

大学生;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资料。结合我国实际情景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有效方法,具有必须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道德教育的任务异常艰巨,必须直面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高度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努力解决道德困惑,帮忙大学生辨别是非,学会确定和选择,逐步培养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道德成熟,使大学生群体成为最有活力的“四有”新人。

我国正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改革开放前主流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受到冲击,社会道德价值观日趋多元。多元化的社会道德观使得道德行为确定趋于相对性,道德行为正误的灰色地带逐渐扩大。应对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和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渗透,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我意识、行为方式等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大学生在不断追求提高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人也在失去一些不该丧失的优秀品德。道德滑坡不仅仅导致大学生在观念上、认知上出现许多偏差,甚至将他们引入误区。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总体呈现积极、务实、健康向上的态势。他们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接纳新观点和新事物,自主、积极、民主、竞争和平等意识进一步增强,积极倡导和支持改革开放;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健康;自我认识清醒客观,心态平稳;发展、成才的愿望增强。但他们同时表现出缺乏谦虚谨慎、勤俭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挫折承受本事差;过分注重个性的张扬,缺乏基本的社会职责感,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倾向增强,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

(一)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认识不到位

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过程,是道德品质的培养、提高和完善的过程。道德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道德观念及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的培养和塑造过程。

(二)道德教育的理论缺乏创新,指导实践的功能弱化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重视整体性,只重国家和团体利益,强调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团体利益,使得个人利益完全受到轻视。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过度强调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和需要,灌输“服从”、“集中”等思想,而不顾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不关心个人的私利。这种道德教育只重视它的社会功能,忽视或无视道德教育的个人享用性,从而影响了道德教育功能的实际发挥。

(一)关注知识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等新领域

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于知识、科技的创新,依靠网络信息,同时离不开道德的规范约束。如果一个人的智商很高,而道德水平很低,则其对社会、对他人的灾难性危害就越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技术革命,也不是其他,而是道德问题。所以,人类不仅仅要掌握经济发展的科学知识,并且要具有保证知识经济发展的知识道德素质,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正确处理道德教育的继承和创新

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道德,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传统道德,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道德教育仅有不断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才会寻找到新的生长点,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高度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使道德教育在资料、方法和途径上都必须与时俱进,有所创新。

(三)强化以道德感化、道德行为引导和约束为重点的培养方法

道德感化的过程,就是各种感化因素对受教育的影响、熏陶的过程。教育者能够积极利用这些感化因素,寓理于情,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乐于理解教育,从而能坚持理解系统的开发状态,对教育资料坚持亲和的、积极的和兴奋的情绪,在受到情感感染的同时,比较自然地、潜移默化地理解某种思想概念和行为规范,提高道德教育效果,到达道德教育目标。

(四)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环境

1.加强社会公共环境的熏陶作用

在道德教育中,环境设置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教育,即不被受教育者察觉的教育方式。道德教育环境系统在促成健康人格构成过程中具有双重机制:一方面,变化着的环境引导和诱发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变革;另一方面,人的观念、行为的变革反过来又推动了环境的更新。人不仅仅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并且人能够在不一样程度上改变环境。

2.优化学校文化环境

大学学校文化是学校中以大学生为主要载体的文化类型。它反映大学生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一般分为寝室文化、社团文化、班级文化和人际文化等。当代大学生参与感极强,以学校文化为突破口,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高校作为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发祥地,学校文化会对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向导作用。学生置身于这种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的氛围中,会使自我的思想品德不断升华,异常是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学校团队精神,更能成为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胡树祥.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2]吴铎,罗国振.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十六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受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世界多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德育素质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此刻以下四方面。一是思想素质方面,金钱至上的各种社会负面思潮影响日益增多,加之大学生群体的辨别是非本事不强、理解新鲜事物却比较快等特点,部分大学生梦想观念淡薄,人生坐标模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异化、扭曲,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有些大学生甚至在物欲横流中迷失自我、误入歧途、上当受骗乃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是政治素质方面,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大学生政治素养匮乏、爱国精神淡薄的情景。部分学生认为政治与自我没多大关系,对政治漠不关心,对国家大事基本没兴趣关注,政治知识匮乏,从而直接导致了爱国精神淡薄。三是道德素质方面,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不一样程度的诚信、合作精神缺乏,社会职责感淡化的问题。异常是一些大学生考试作弊和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无不凸显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社会职责感淡化、缺乏担当的问题。四是心理素质方面,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抗挫折本事弱。近期发生的国内某知名高校的一名硕士生临毕业季因学位论文、就业难无颜应对家长而在寝室自缢身亡的事件就直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心理素质比较差、抗挫折本事弱的问题。总之,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上述德育素质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而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

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大都以课堂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单一、说教类的德育教育类型已经开始显现出它的局限性。为此,近年来,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开始探索新的德育教育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了“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推进和谐学校建设,树立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富有时代特点、区域特色的学校文化,发挥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学校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主角。文化从层次上区分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学校文化是指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学校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我的特殊性。高校学校文化异常是行为文化是以全校师生为主体创造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识和行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环境、教育心理、教育方法有积极的影响。高校学校文化经过学校环境中人们共同的观念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不断影响和作用于大学生群体,从而实现教育人、服务人的功能。努力构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是推进高校改革与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文化人集中之地,知识密集,底蕴丰富。高校应当按照德育工作的原则,把握好学校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环境熏陶三环节,认真制定,严格规范,创立优越的学校制度环境,为大学生的真正成才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供给制度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环境,充分发挥德育环境对大学生品德构成的重要作用;创造与学校精神相契合的学校物质环境,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品德构成潜移默化的功能。

(一)加强高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简称“两课”)建设,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两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的任务。高校要积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和教育广大师生,进一步坚定大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把自我建设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同时,高校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使用的教学方法、手段能够真正贴近社会实际,直面现实问题,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思考,解决其各种模糊认识,使其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认真、勤奋地学习,更加自觉地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大力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重大活动等事件和学校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以及学生表彰大会等环节,广泛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如2010年,国家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高雅艺术进学校活动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的高雅艺术进学校活动。近年来,广西各高校深入开展了“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凝聚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感,激励他们勤奋工作、学习,报效国家和人民。目前,广西多个高校都在开展以“我的大学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教育讨论活动,经过主题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生梦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梦想,充实自我的大学生活,营造了浓厚的“书香学校”氛围。

(三)创立礼貌高尚富有时代特征的师生行为文化,注重发挥文化育人、环境熏陶功能。

高等学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第一,以高等学校自身的学校精神为主导,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成果、品牌,构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第二,经过总结办学经验,明确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把长期办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优良传统、文化特性和办学特色,凝炼为广大师生共同认可的学校精神。第三,以建设高品位、多层次的学校文化为重点,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大力推进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和学校景观文化建设,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学校文化体系。第四,加强学校舆论环境建设,建设、管理和使用好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宣传舆论阵地。例如,2011年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届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表彰活动中,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获优秀奖。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也举办了首届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总结了学校历年来学校文化建设经验,该校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志愿服务十载博览会倾情打造育人新平台》获全国学校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广西自治区特等奖。当然这只是广西高校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西全区各高校经过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形象与品位,营造了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

(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团结提高。

作为民族地区高校,更要充分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促进民族团结提高中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首先,要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使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其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用中华民族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大师生,增进师生对广西世居民族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再次,不断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和途径,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民族地区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服务。最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学校作为民族团结提高教育示范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育各族学生和谐共融之风。如广西民族大学把每年9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集中对各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师生党员带头宣讲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立志服务基层,服务民族地区建设。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十七

基于开放大学的办学对象和办学性质,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根据不一样的学科性质、办学目标和学员自身的情景等多种因素而综合研究,往往要把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与远程辅导及面授辅导相结合,分为以下两种有效教学模式。

1.webquest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指网络主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于1995年提出的,是众多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模式的代表。webquest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教师设计的网页中为学习者构建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者确定主题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webquest模式一般由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导言供给背景信息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任务是对学生需要完成工作的正式详细描述;过程是学生完成webquest任务经历的步骤;资源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需的各种网上信息资源;评价是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估;结论是对探究学习进行总结。webquest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可分为前期准备、情境导人、明确任务、分组分工、网络探究、作品创作、展示评价和总结反思八个步骤。

2.pbl教学模式pbl(proble-basedlearning)指问题式学习,是一种在20世纪后半期的西方学校教育中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在其得到普遍认可的过程中有很多教育界人士给出了定义,我们对问题式学习能够理解为: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习者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本事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式教学的效果在医学教学领域中首先得到了认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具有以下优点:

(1)在临床科学的测试中成绩较好;

(2)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3)研究行为得到增强: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和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更注重概念化学习、更高的图书馆使用率;

(4)学习氛围得到改善:更为积极的学习、更高的满意度、更低的紧张度、更低的弃学率。

问题式教学模式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就是问题的把握,问题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其度的把握主要取决于学习对象的知识和年龄层次以及实施的教学目标等因素。其有效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

开放大学的有效办学离不开一个有效的网络平台,其包括充足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进度的记录,学习效果的及时和有效的评价等。其中资源的建设是有效平台的基础,这要集成广大从事开放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团体智慧。正如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连莲教授在她的《国外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述评》一文中所提到的:要组织教师开发问题资源库,要引导教师充分用好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当开放大学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把自我作为开放大学平台的建设者,而非使用者时,相信我们的资源会更多、更好、更能辅助学习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对已有资源应充分了解,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开放大学的特点决定了有效的评价也应当是多样性的。首先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评价侧重点不一样,学历教育的评价更多是要量化的,也要更多地受教育制度的制约。而在量化考核时借助网络平台让考核更能显示出公开、公平、公正,学生作业是否准时的提交,由系统自动判定,教师的反馈也要在网络上公开,让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都能在网上查看,平时成绩由学生本人的学习情景自动生成。这样学生的自我安排会有据可依,也打消学生心存侥幸心理和对人情的依靠。对非学历教育的评价则能够更加灵活也更加宽松,因为参加非学历教育的学习者往往有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内在动力,对评价体系所起到的监督作用依靠性较低,所以这种评价更应当注重的是推优助学的示范作用。综上所述,开放教育无论在哪一个环节上,对教师本身的要求都变得越来越高了,所以为了能适应开放大学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有强烈的自我提高意识,学校方面也要尽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开放大学的市场是广阔的,从事开放大学的教学工作也将是充满挑战的。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十八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我国选拔人才的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即可见一斑。而对于处于青年期,以后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来说德育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因为这对于他们社会人格的养成,到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很是关键。而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在德育渗透方面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因为《大学语文》具有培育人文精神、熏陶审美情趣、训练语言表达等特点,所以教师应依据学科特点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内外中去。《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那师范生的语文教学,在这种要求下该如何完成德育教育?笔者认为应结合课堂内外,在“渗透”二字上下功夫。具体原因如下:其一,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注重的是资料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所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可能象专业政治课那样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理解中,潜移默化地逐步加深和提高,从而受到教育。其二,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师范生,有他们自我的特征。因为他们大多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所以他们在课堂内外表现出的道德水平、政治立场、思想觉悟、素质涵养将或隐或显地影响到许多少年儿童,由此也将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所以必须把师范生的德育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那么,在师范生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在课堂内外巧妙渗透德育呢?对此,笔者想谈谈自我的看法。

我们《大学语文》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尽可能利用好课堂来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在知人论世环节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爱国情怀。“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亚洲有我,中国有我”等,无数深情表白之后潜藏的都是对祖国母亲、故土家园的眷恋依靠之情。这就是人们心理上的情感归属。所以爱国主义仍是德育教育永不褪色的主题。《大学语文》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彬彬”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无不凝结着作者的深厚情感。所以,在导入时,教师应抓住知人论世这一环节,把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于作者介绍之中。如《山鬼》一文,教师在正式讲解之前,能够深入地介绍屈原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屈原浓烈的爱国情怀,这时可提问:“我们明白屈原被迫离开自我的祖国,悲痛难忍,这其中既包括对祖国家乡的深深依恋,又包括对小人当道、国家日益没落的忧心焦虑与无能为力。从他一生的经历,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屈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这不正是我们应当学习,并且以后教授给你们学生的精神榜样吗”有鉴于此,学生会深受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情之情,也就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洗礼。又如《金陵驿》的作者文天祥也是我们所熟知的爱国主义诗人,亦留下了“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的感人绝唱,至今读来仍为他的爱国精神所触动。当然,在此环节应把握好时间与分寸,否则会有本末倒置之嫌。

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把德育渗透放在精讲课文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分析中受到梦想教育,从而得到启迪。如《安定城楼》一诗,教师在讲解中应紧扣“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中的范蠡典故来重点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李商隐此刻真的想归隐江湖吗?如果真要归隐,条件是什么?经过上下文的典故涵义与诗意疏通,大家明白,他借范蠡之典只是想证明必须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年老之时才会归隐。最终教师可进行总结升华:这首诗主要表现的就是李商隐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而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你们,更应当象诗人那样,坚守自我的梦想,为之奋斗拼搏,并把梦想的火种传给你们的学生,志存高远,让他们也能感知梦想的魅力。还有《出师表》、《尚未选择的路》这些富有内涵的作品比其他教材有着无可比拟的德育优势,能够让学生从中汲取养分,树立远大的梦想,这比任何一堂思想政治课都易于理解与消化。

此刻的学生大多是在父母朋友的宠爱呵护下长大的,往往会伴有任性、脆弱等特点,更有甚者个性扭曲,仇恨社会,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如范跑跑事件等等。加之师范生以后是教师,是学生们争相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培育师范生应对人生困境与挫折的本事,教导他们无论如何都要淡然处之,笑傲人生。这一点,张孝祥堪称我们的榜样,他在政治上遭受贬谪,反而找到了一条自我解脱、超然物外的途径,他的“肝胆皆冰雪”“尽浥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至今广为传唱。还有《论语》、《庄子》这些尝读常新的经典,都能够让学生从中领略到孔子、庄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从而构成健康的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种德育渗透是潜藏在讲解之后,需仔细反思,方有所悟,这比直接的讲授更有体验感与说服力。当然,除了上述主要针对课堂内的德育渗透外,作为语文教师还需采取一些措施搞好课外活动的德育教育,以此来作为课堂内的加固剂和补充剂。比如布置与课文有关的童话剧表演,这样经过自我动手去找资料,参与到表演中去,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从而受到熏陶。由于师范生女生居多,所以历史上女性英雄形象更受她们的青睐,象李寄、谢道韫、花木兰就有同学演绎过,经过这样的活动,她们变得更为自信,人格也得到了完善。我们也能够让学生开展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的演讲或作文比赛活动,这样不仅仅能够锻炼她们的语言表达本事,还为她们梦想观的构成夯实了基础。只要用心,师范生《大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外也能够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惟有十分努力,才能使德育看起来毫不费力地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大学语文》教学依靠着其学科独有的人文情怀,对师范生的德育渗透都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地浸润在课堂内外,使他们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梦想信念、淡然的人生态度之外,更让他们的精神家园充满诗意与期望。真心期望师范生经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德育水平有所提高,并所以而惠及他们将来的学生。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十九

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大学生德育造成了较大冲击,积极探索大学生德育路径成为教育者必须应对的问题。周恩来“甘当公仆、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和合协作、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引领大学生德育工作供给了很好的启迪和借鉴。

周恩来精神;大学生德育;路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全球化、一体化。所谓全球化就是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跨国贸易活动交流的不仅仅是资本、商品等,并且也交流观念和思想。但这种交流并非平等和对称的,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往往经过“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控制和不对称交流,经过各种方式向不发达国家输出和渗透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从而给弱势国家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所以,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合理地应对全球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研究的命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地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享受到全球化的成果,同时也必然面临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反映在高等教育上,就体现为我国高校大学生自强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公平公正意识的加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高校教育逐渐淡化了德育的传统,普遍出现了重理轻文,重工具轻价值,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专业化教育倾向。由于培养目标的功利化,“科学工具主义”泛滥,致使高校的德育弱化,大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下降。大部分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上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独立思考本事的培养,由此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扭曲发展,致使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价值观混乱,梦想信念模糊,物质享乐至上,诚信观念淡薄,行为规则失范,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目前大学学校里学生种种不礼貌行为,学生基本礼貌的缺失等现象都是比较常见的,极端的则发展为大学生自杀,甚至出现学生杀害教师的个别案例。这种种令人痛心的现象都反映出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紧迫性。

1.周恩来精神的时代价值

(1)周恩来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周恩来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主要是指周恩来精神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以及工作作风等方面发生教育塑造作用的意义表现。周恩来精神对人的教育塑造主要体此刻人的行为方式、情感寄托、价值根基方面,它使人的理智、情感、意志发生深刻变化,从而使人具有深厚的、有着与社会职责、民族命运相连通的旷达胸襟。经过学习和弘扬周恩来精神,能够提高广大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净化和改善社会环境,抵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种不正之风,为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供给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渊源。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一生,善于学习,善于批评和自我批判,伟大的人格等许多方面不仅仅是党员学习的榜样,并且是当代每一个青年人学习的楷模。正如邓小平同志在代表中央为周恩来同志开追悼会作的悼词中说,“他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并且概括了“我们要学习”他的6个方面,其中之一是“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2)周恩来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周恩来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典范。周恩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梦想人格精神。周恩来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主要是指周恩来精神对人的信仰的确立、人格的构成和提升、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方面发生规范引导作用的意义表现。周恩来精神是精神价值实现与物质财富创造的统一,它对人的规范导向与对生产的规范导向是同时实现的;同时,周恩来精神的精神价值的实现包括精神价值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的哺育,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人格。加强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必须坚持以先进的文化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周恩来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高尚精神,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周恩来精神经过规范引导人的行为,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优良的工作作风、严谨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对梦想对事业的不懈的火热活力等,体现精神价值在人的提高和完善中的实现。一句化,周恩来精神对激励和引导人们怎样去学习、工作、生活,怎样去做人,具有一种永恒的规范导向价值和功能。

(3)周恩来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周恩来是世界各国人民公认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他将中华民族精神经过自我崇高的人格修养加以提升,并以独特的魅力表现出来且日益彰显出它的社会凝聚价值。价值追求上的理性自觉,情感寄托上的诚实厚重和审美风格上的壮美崇高,是周恩来精神的内在表征。周恩来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周恩来精神在社会凝聚力构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意义表现。周恩来精神凝聚向心价值产生的过程,就是人们的共同梦想、信念、价值追求、人格完善、审美情趣等不断地模塑、规范、认同、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心理上归属感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每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我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传承久远而不衰,兴旺发达而不败,就需要有一种能够凝聚人心的优秀的民族精神,就需要有一种能够包容历史、直面现实、拥抱未来的时代精神。周恩来精神作为我们时代民族精神的升华,已经并将永远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周恩来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周恩来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周恩来精神对人的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周恩来的崇高精神,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精神的感召激励力量是巨大的。凡是了解周恩来的人,甚至仅是和他见过一面的人,都深深被周恩来的魅力所感染、所折服。西哈努克国王由衷地说:“周总理是我的师长,我的兄长。他从没有教过我怎样做,但他的行为本身就是我本身最好的榜样。”法国前驻华大使马纳克说:“同周恩来谈话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精神总是闪闪发光。我认为,没有人怀疑这种精神。凡到过中国访问的著名人物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今日,周恩来那百折不回、永往直前的必胜信念;火热旺盛、必夺斗争胜利的工作热情;蓬勃向上、永不倦怠的精神状态;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乐观豁达的精神,仍在感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着。这确如一位大学生所说:“总理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早已化成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使人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2.周恩来精神与大学生德育价值取向的契合

(1)周恩来严于自律的精神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相契合。周恩来一生严于律己,从青少年时代起,他就从严培养自我的好习惯好品质。周恩来一贯主张:“领导者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不是仅仅对下批评”。“缺点和错误的改正要从领导者做起,首先是要敢于进行自我批评,多负一些职责”。这实际上是他修身自律的真实写照。周恩来作为中国最早的大学生之一,他没有安于现状,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把自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自律是当代大学生优秀品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过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发扬周恩来刻苦好学、严于律己的精神,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2)周恩来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大学生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相契合。周恩来道德观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一生的革命实践和奋斗历程都闪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人格。在他13岁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他以后的革命生涯中,始终贯穿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奉献一生,他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楷模,他视自我为人民的公仆,把民族的、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对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做牛的。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而死”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评价。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成人”的基础,是健全人格的根本,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所以,为了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能够用周恩来精神凝练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明晰办学思路,经过这些方式和途径让学生学习周恩来的爱国爱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此激励大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自觉克服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的错误倾向,不断自我磨炼、自我改造,做一个自尊、自重、自省、自励的高素质的人。

(3)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相契合。周恩来的道德认知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的基础上。从青年时代起,周恩来就远涉重洋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最终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并矢志不渝地践行自我的誓言——“我认的主义必须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告诉我们,大学生仅有树立科学的信仰,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为之矢志不移地奋斗,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力,高校能够经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形式向大学生讲述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追寻、最终确立和为之奋斗终生的过程,帮忙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认识自我的社会职责,始终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4)周恩来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精神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观相契合。取信于民,是周恩来一向遵循的行为准则。周恩来从学生时代就逐步培养起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他认为诚信是天道,人类无诚信不灵。人无诚信不立,官无诚信不威,国无诚信不宁。从而认为诚信为天道、人道、政道、国道。他认为“发于言,著于行,无丝毫假借,无智利相扰。”主张培植“趋重‘实际’精神”,极力提倡“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他反复倡导要“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求实效”。凭着良好的人格信誉,周恩来取得了与他接触的外国政府首脑和外交家的崇敬与信任。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诚实守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当前,大学生认真领会和践行周恩来在做人方面的求真精神,有利于消解当代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也才能促使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拼搏和献身,也才能真正实现其人生价值。

1.以周恩来德育观变革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变革是搞好大学生德育的关键。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为所用,而不贯之以梦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所以,大学不仅仅要培养专业人才,更是探求学问、追求真理、关怀终极的地方,是人类追求提高的精神殿堂;是培养健全人格,独立思考本事的神圣场所。大学应充分利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政治资源、教育资源,大力弘扬周恩来德育思想,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构成普遍认可、富有特色的精神支柱。应把大力弘扬恩来德育思想作为强基固本、构成全校共同的价值评判和梦想追求的基础工程来加以建设,作为提高素质、养成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的重要途径不懈探索。“用恩来德育观育人”应成为高校办学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指导思想中坚持大力弘扬恩来德育观;在教育思想观念中强化用恩来德育观育人的素质教育观;在办学思路中把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师德建设、学风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三大工程的中心。

2.以周恩来德育观变革教育教学体系

思想道德教育主要经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所以,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在整个教育体现中突出思想教育是搞好大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应把学习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资料,让学生从踏入校门起就了解、熟悉恩来德育思想。学校还把恩来精神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重要资料,讲述周恩来远见卓识的德育思想。帮忙学生坚定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认识自我的社会职责,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信念。学校还把学习践行恩来德育观作为师德建设的主线,从上岗培训到职务评聘,从教风建设到考核奖励,一以贯之并不断深化。

3.以周恩来教育观推动学风建设

优良的学风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也是道德素质提高的集中反映。学校把创优良学风作为弘扬恩来德育观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这是践行恩来德育观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能够经过编印下发“学恩来精神,创优良学风”的学习读本,组织学生系统学习理解恩来精神;同时,能够邀请周恩来亲属、周恩来研究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与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为了加强教育引导,学校还能够开展“周恩来班”评选命名活动,从而推动大学生德育活动不断深入。

4.以周恩来德育观彰显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的重要载体。学校在梦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中突出宣传恩来德育观,围绕弘扬恩来德育观,能够开展一系列学校文化活动。学校网站、广播、校报、宣传橱窗等都能够把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重要资料。学校还能经过举办周恩来生平事迹图片展、举办弘扬恩来精神主题教育晚会、书法书画展等艺术活动宣传恩来德育思想。此外,学校还能够高度重视把弘扬恩来德育思想与学校的人文自然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如在教学楼群中间建造“怀恩亭”,敬立周恩来铜像等。经过环境的熏陶,让大学生的社会职责感加强,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契合我们时代的精神。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二十

社会是一本无字教科书,是人生的大熔炉,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会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心中打下深刻烙印。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是民族延续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又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社会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课堂,优化和完善社会教育,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社会;实践;大学生德育;社会化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我讲你听”,“我说你服”单方面的生硬灌输的方法,这种靠枯燥的说教来“包打天下”的做法,实践证明,效果并不梦想。社会实践与传统德育的最大不一样,就在于它不是单纯的就课本谈课本,就理论谈理论,就观点谈观点的教育模式,而是以具体、真实、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为背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激发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现代大学越来越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现代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使得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的意义。学生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确立观念将越来越依靠于社会,社会上不一样群体的利益观、价值观,各种层次的人际关系、大众传播的不一样资料,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校无法从根本上把这些影响拒于门外。异常是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学生理解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在互联网上,各种不一样的政治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交织在一齐,使得学生很难分辨出真善美、假恶丑,这些现象对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应对开放的社会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学校德育如果仍用较为封闭的传统教育模式来运作,将学生置于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之中,脱离社会现实世界,忽视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呼唤,那当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和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发生冲突时,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无法解决这种深层次的矛盾。社会是一个大熔炉,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会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心中打下深刻烙印。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社会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课堂,优化和完善社会教育,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一)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认知本事

仅有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才能让大学生看到了一个多维的、多姿多彩的社会,才能看到理论与现实的统一。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很多真的、善的、美的人和事;同时又亲眼目睹了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将一些假的、恶的、丑的东西呈此刻他们面前,从而使他们置身于一个多元的社会。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祖国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真正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仅有全面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又深刻体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最终才能使他们对课堂上学来的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具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和立体的把握,并对自我的未来做好必须的心理准备。经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改变纸上谈兵的浮夸作风,积极投身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经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知晓自身的不足,充分认识到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经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校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计划,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自觉调整自我的发展方向,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适应本事

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置身于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它在适应性、开放性、协同性上都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生存要求,使之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强化对生存本事的认识,自觉追求自身综合本事的提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准社会人”身份使之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要独立完成许多社会工作,这就使得他必须增强合作意识,与团队成员协同作战,具备必须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才能在团体中求生存,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才能得到体现。[2]由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贴近社会生活,能够让大学生对自我未来的创业有一个心理准备,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强化忧患意识,变压力为动力,这样才能更加珍惜短短的大学时光,更加刻苦地学习,更加顺利地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进一步找准自我的社会位置,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为未来的社会主角做好各种知识储备,并在自身本事和现实需求的差距中寻求不足,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努力方向,努力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为提高综合素质、承担社会职责、做好社会工作做好各种准备。这种准备越充分,毕业后就会越快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周围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尽早地进入工作状态,打开工作局面。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本事

社会实践活动是最能够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在实践中使之领悟到仅仅有大学课堂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这既是知识观的资料,也是个人创新、创业的现实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渐进的过程。大学生仅有在发展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体会其渐进性、发展性。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他时刻体会着自我发展本事的巨大改变。因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深刻了解到社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无疑会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推动力,他们会竭尽全力提高自身的本事和水平,为适应日益变化的世界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社会实践活动还为大学生供给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在实践中检验出的真理对大学生的发展本事才更具有说服力和导向性。

(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意志,考验品质,提高心理承受本事,有利于构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心理发展依靠社会实践,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提高心理素质,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情景,锻炼应对复杂事物的本事,引发大学生的自主行为,以良好的心态自觉理解和吸纳外界信息。异常是让有心理问题和轻度缺陷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投身到社会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受锻炼,理解挑战,能够有效地改善各种心理不健康问题,增强使命感、自豪感、危机感和道德确定力等内在素养。

每个人要从一个学生走向社会人必须要经过实践这个环节,否则,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在互动当中融合起来的。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实践是他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一种产物。所以,高校应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扎实地搞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一)建立健全机制,畅通育人渠道。要想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就必须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畅通渠道,打通路径,使其在整个育人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

1.健全管理机制体制。使社会实践活动坚持良性运作的首要条件就是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和管理。首先,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提高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此项活动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其次,学校应加强整体设计和规划,设立专门机构,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既有学校层面的统一管理又有教师层面的具体指导,不让学生处于自由参与的松散状态。第三,逐步建立起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四,及时总结,交流经验,查漏补缺,扬长避短,注重活动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2.优化环境育人机制。学校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各方协调有力,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保证其育人效果的社会基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不能仅仅靠学校,更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没有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没有把这项活动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地方有些单位或部门还没有意识到自我的教育职责,总是走走过场,搞搞形式,把大学生当成单纯的劳动力,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其实,对于社会来说,如果每个单位都能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德育教育问题视为自我份内的职责,变应付了事为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能产生人才效益,那么最终真正受益的除了社会和大学生之外,还有单位或部门本身。所以,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环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引起各单位的高度重视,落实在行动中。

3.完善考评导向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既要有机构、有组织、有思想教育和引导,又要建立起合理的考评制度,制订相关政策,完善导向机制,调动学生和教师踊跃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一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和教学质量管理一样建立起严格的考评制度,将学生成绩记入档案,评定方法参照教学实习、毕业设计同等看待,二是积极制订鼓励政策,将其劳动付出按照必须的工作量计算。三是学校可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智力创收,并主动创造条件使学生经过岗位实践缓解自身的生活压力。四是能够设立活动基金,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科技发明或已产生效益的合理化提议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并与大学生评先选优挂钩,将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实践的动力,增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二)丰富活动资料,强化育人效果。高校在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搭建活动平台、丰富活动资料、强化教育效果。在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社会实践与传统教育要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料。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回眸历史、直面现实,展望未来,这种实践教育是任何理论教育课堂不可替代的。坚持社会实践与传统教育的结合,会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时代感和历史厚重感,它赋予活动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大学生德育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要有机结合。书本和课堂给予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仅有将之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理解检验和强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是前提和基础。专业理论不等于专业技能,仅有经过实践过程才能转化为实际技能,在实践中检验和创新理论、丰富和发展理论资料是每一个大学生的神圣使命;而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的结合,就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是理论源于实践又服务实践的必然要求。

3.社会实践与科技服务要有机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供给科技服务,是每一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学校办学的宗旨,同时也是检验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仅有把社会实践与科技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活动的科技含量,才能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职责感。

4.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要有机结合。高校想方设法为大学生提高勤工助学的机会,这是改善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状况、缓解经济压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前奏。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能够解决其生活问题,使其生存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另一方面也能体会劳动的甘苦,培养其艰苦奋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精神。坚持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相结合,既贴合组织者的设计意图,又能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5.社会实践与择业就业要有机结合。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市场需求因素,同时也有大学生对社会或自身认识不足的问题,即择业观问题。有些岗位十分需要用人,却招不到人,有些大学生宁可几年荒废在家也不愿意去自我不满意的岗位就业。无法实现人才和岗位的有效对接。经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寻找自身条件与社会需要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更加明确自身的定位,为更好更快地择业就业供给了极好的机遇。

6.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要有机结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市场经济为广大有志青年供给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高等学校仅有把把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提高素质,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社会、创造财富,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愿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明智之举。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二十一

结合本人大学四年的点滴回忆,心路历程,实践感想,对成功与失败的自我评判和反思,对青春及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总结成这篇写在大四尾巴上的论文

开学,军训,学习,舍友,打工

时间如梭,转眼之间就临近毕业。来不及细细回味,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将与我挥手作别。回首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我的每一步成长。在平淡中回味精彩,在艰辛中享受欢乐,在点滴中学会坚强,平凡的生活中闪现的是一份简简单单的真实。在大四的尾巴上,回忆四年的生活片断,只想为这四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一个终点意味着另一个起点。不应当有太多的失落,因为以往有过精彩,也不应当有太多的感伤,因为青春尚与我同在。年轻的生命不应当屈服于生活的磨难,而应当在风雨中傲然前行!

四年前那个稚嫩的脸庞模糊又清晰。背负着父母热切的期望,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我踏进了这所以往陌生的学校。此刻依然清晰记得,大学报到的那时候的点滴。跨出高中,迈入大学的校门,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简直是就是从魔鬼式教育的地狱进入了自由自在的天堂。我像鱼儿入水、小鸟出笼一样释放我的思想与灵魂。在那里,同学友爱,室友志同道合,教师对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更是照顾的体贴入微。感觉我们自由了,能够飞了连呼吸到的空气都是自由的。能够下课不用必须都把时间放到自习室了,能看自我想看的书,想看到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时候,能够有自我的计划了。当入学的急切心境还未平静,学校里的各项招新活动就热烈展开了。到处是动员大会,到处是震耳欲聋的音响,学生会、各色社团和协会晃得我们新生眼花缭乱,当时能感觉到我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从那里开始了。

军训是四年学习生活的开始。那个被烈日晒得就要冒烟的训练场还清晰地浮此刻我的脑海里。每一天的正步,跑步训练,偶尔的拉歌比赛,还有我们可爱的教练,都已经成了永久的回忆。还记得第一天休息的时候教练让我们坐在地上,可大家都矜持着犹豫着,教练笑着说“嫌脏是吧,可是我敢打赌,不用多了,再有一天,你们会觉得坐在地上是件很幸福的事。”事实证明教练是多么的有先见之明啊,之后的我们都恨不得教练一说休息就躺在地上啊。呵呵,军训虽然真的很累,但也是毅志和体力的提高,不是都说,没有参加过军训的人,大学就是不完美的嘛。我想我当时已经为完美的大学开了一个还不错的头。短暂的军训生活在我们最终的汇报表演中结束。虽然当年到达的标准早已忘掉。但一段完美的回忆和一份真挚的友谊仍在。

四年的大学生活也许还是用平淡两个字来形容比较恰当。生活的中心还是学习。认真地上课,认真地做作业,认真地参加考试。考过了四级之后考六级,过了计算机二级又过三级,继而又准备考研。四年的学习生活就是在不断地实现着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中度过。浸泡在自习室里每一个日子虽然单调却充实。上了十几年的学,不敢说喜欢,但绝对是不厌恶学习的。除了温馨的宿舍,我也喜欢自习室里拥挤又安静的氛围。曾几何时,自习室就像一个避风的港湾,是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属于我的安全地方,没有污染没有嘈杂。喜欢坐在自习室里静静地听广播,偶尔看看窗外美丽的风景和学校里各自忙碌的同学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它的过程。我的收获就是在平淡中感受学习中的充实和欢乐中的成长。

每个经历过非典的人,都不会忘掉那段异常的日子。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还有每个人眼睛里流露出的恐慌。大大的白色口罩成了学校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才感觉生命原先如此脆弱。团结再一次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发挥了无比的威力。小小的“病毒”虽然可怕最终还是屈服了我们。这让我不能不佩服人类的伟大,也不能不去感激那些在抗击非典的战线上奋不顾身的英雄们。经历了生与死考验的我们更懂得珍惜生命和生命里的每一次感动。

生活在不断地变化中重复着同样的旋律,在不断地重复中变换着不一样的音符。生活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归于平淡,而我在平淡中感受属于我的精彩。

也许大学四年里我都是欢乐的,但真的让我觉得自我成熟了却是在决定考研并为之努力奋斗的那一年。考研,是我第一个为自我做的决定,以前的生活好像就是因为大家都这样我也不特殊的感觉。小学,初中,高中,我都没有问过我的人生为什么是这样的,甚至大学让我觉得是高中之后的必然选择,从没问过为什么。明白大三时,大家为继续考研还是找工作争论时,我才真的问自我我要是生活是什么样的,是开始准备步入社会还是给自我继续充电,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忙下,我第一次认真的仔细的剖析了自我,郑重的做了考研这个决定,我也明白,觉得是自我做的,那就要自我负责,真的为自我努力一次。

考研的一年里,说不辛苦那是骗人的,但考研的我们确是幸福的,第一次真的为自我争取,愿望是那么的强烈,但也做好坦然理解失败的准备,只要真的付出了,就没什么遗憾。幸好结果是完美的,让我对生活更加的热爱。

在这一年的生活里浸透着太多的辛酸和泪水。让我相信坚强的生命就应该经受痛苦的历练,年轻的我们必须理解挑战。以往毅然决然地决定考研,并为这个决定付出了很多很多。辛苦的准备了一年,改变了我很多很多。让我相信坚强的生命不该屈服于生活的磨难,而是应当在风雨中傲然前行!

我是一个典型的慢热的人,蜗牛的性格,害怕被孤立,可又不敢主动去争取,怕伤害,所以宁愿躲在壳子里,是我的那些可爱的舍友,一见面就让我觉得我是被大家需要的,打开了我枯燥的壳子,让我感受到大学是多么的完美。我们每一天一齐起床,相伴着去上课,挤在一个床上看电影(即使我们有好几台电脑),欢呼着出去吃饭,逛街,也互相掩护着躲过教师的点名,还有晚上精彩的卧谈会………。我们在一齐的每一天的都是充满欢笑的,我们有仅有我们才能听懂的语言,有我们共同的秘密。四年来一向那么亲密的室友,虽然立刻就分开了,可这四年积下的友谊却早已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一辈子的财富。

在大四的尾巴,我把自我放逐到社会中,去一个能够和很多不一样类型的人接触的西餐厅打工,一方面为毕业旅行积累资金,更重要的是要去历练自我。要洗掉身上书生气。

两个月的打工生活,算是毕业生活实习吧,让我真的在心里上长大了,不再是那个胆小,爱哭的学生了。应对挑剔的顾客,我学会了忍耐;应对成功人士,我明白了自我是多么的不起眼;和外国人的对话,让我喜欢上了学英语;应对经理的教育,我明白了自我不再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在那里,我只是个服务员……。

就这样我不断的鼓励自我,也收获着点点滴滴属于自我的财富。打工虽然充满了艰辛收入也很微薄,但打工的经历让我在不断的磨练中成长。工作的艰辛更让我懂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让我学会得如何去珍惜、如何去争取。

很多时候我在想,当初打工的决定是那么的正确,如今我不仅仅获得了旅游的经费,更添了一笔可贵的财富,那是未经历苦难的人所无法体会的。那种懂得如何看待和体验生活的勇气在我心底萌生、积聚,在成长中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乐观。尽管生活中烦恼常常不请自来,但我从不诅咒生活,只能坦然应对,用梦想来稀释烦恼。

大学四年时光使我懂得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成熟了许多,写一些我对大学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总结。

第一,每周给家里打电话,因为我们的成长却意味着父母的年老。第二,珍惜给你欢笑陪你难过的朋友,因为毕业时你就会明白是多么的不舍。

第三,永远不要忘了学习,即使上了大学我们还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永远是第一要务

第四,充分利用图书馆,知识的海洋里永远充满魅力

每一天,我们都会有意无意的再逛逛学校,看看它今日的样貌,想一想四年前它如何迎来稚气未脱的我们。走了四年,似乎又走回到了起点。突然觉得四年的同窗,身边的朋友,比想象中的和善,可爱的多!星光下的夜晚,每一个都温柔如风。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二十二

传统道德大学生德育工作要求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道德品行的民族。然而,当前我国少数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相应地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有关邵门的注意。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水平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进德观念,对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展开了相关论述。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注重勤俭节俭、奋发向上、孝敬父母等。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中,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某些相应的道德水平低下的现象,这需要我国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

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水平能够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一面来说,由于大学生都受到过高等教育,在一些是非问题上通常有较为正确的确定,比如往往注重社会的公平等,他们对社会上一些偷摸拐骗的现象表示憎恨并能坚持斗争。然而另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出道德意识薄弱的面。本文主要就对大学生道德意识中消极的一面展开相应分析。

第一,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的现象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各种商品和服务琳琅满目,一些大学生贪图物质上的享受,同时在一些场合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紧跟“时代潮流”,身上的数码产品一向都是最新款。另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甚至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也盲目攀比,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勤俭节俭的民族,当前大学生这种拜金主义思想,奢侈浪费的现象需要运用我国古代的有关传统道德来加以教育。

第二,贪图享受,懒惰。一些大学生经历过高中的勤奋,然而一进入大学就觉得自我熬到头了,能够简便地过完自我的大学生活,逐渐养成贪图享受,懒惰的坏毛病。一些大学生成天在宿舍睡觉和打网络游戏,为此甚至牺牲上课的时间。这些大学生在平时不好好学习,贪图享受,一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等,这些都是劝诫人们要勤奋,不能过于贪图享乐,墉懒成风。

第三,一些大学生“孝道”的缺失。在一些大学生中,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同时一些高校也不太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中有关“孝敬父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孝道”的缺失。一些大学生在外求学,体会不到父母在家中为自我的担心和操劳,从来不给家里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即使主动联系父母也是张口要钱。很多家长感慨:孩子读的书越多,反而对父母的亲情越冷淡了。另外,加之上文提到的一些学生盲目攀比,拜金主义,这些钱都来自父母,有些学生甚至虚报学费等手段来欺骗父母。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孝道”的民族,在古代很多文化精粹都专门强调“孝”的价值,最为著名的当属《二十四孝》。

当然,目前我国大学生一些道德水平消极面不仅仅只体此刻以上几个方面,本文仅选择三个主要的方面,经过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来对相应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

我国古代礼貌源远流长,传统道德观念深人人心,这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供给了相应的基础和条件,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相应的具体要求。

第一,传统道德资料需要同大学生德育工作资料相结合。针对上文提到的一些大学生具体的道德缺失的现象,高校有关部门需要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相关资料来开展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比如针对一些大学生铺张浪费等现象,高校有关部门能够结合《周易》中“君子以俭德辟难”、《尚书》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有关资料来倡导学生节俭,反对浪费;针对一些大学生贪图享乐、懒惰的现象,能够经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宝剑锋从磨炼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相关资料来勉励大学生勤奋上进,同时针对部分大学生孝道的缺失,能够根据《论语》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等有关资料加强对学生“孝道”的教育。

高校本身是精神礼貌建设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有关部门经过发现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找我国传统道德中相关资料,找到结合点,把这些相关的传统道德贯穿于大学生的德育过程中,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第二,根据传统道德观念,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道德缺失现象,主要是因为其道德观念意识不强,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例如,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一些大学生铺张浪费,主要是节俭观念薄弱,具体表现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够珍惜。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日,高校有关部门需要强调“俭以养德”,以此来塑造大学生的节俭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经过节俭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富国富民,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总体来说,针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薄弱现状体现出各种道德缺失的现象,高校有关部门在德育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景出发,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融人到德育工作中,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忙他们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三,传统道德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百善孝为先”,可见在我国传统道德中,“孝”具有极高的地位。然而,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孝道”教育几乎还是一个盲区,而在大学生中又确实存在这“孝道”缺失的现象,所以这势必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学校能够开展相应的活动来推动大学生“孝道”教育,比如能够举办孝子演讲比赛,让本校学生的故事来感化同学,让他们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另外能够开展相应的主题团日活动,让学生自我参与有关孝道的讨论,让大学生自我去认真体会“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含义。另外,高校在有条件的情景下还能够组织一些更加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比如向学生供给免费拨打父母电话的服务,此外还能够组织相应的自愿者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附近的社区老人关爱行动。经过这种实际行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孝道”。

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传统道德,针对我国大学生道德现状中消极的一面,高校德育工作需要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来开展。首先,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同传统道德的资料相结合;其次,高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最终,我国传统道德尤其要求注重对高校德育中“孝道”的教育。总之,中国传统道德对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需要遵循这些要求,努力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我国精神礼貌建设事业的发展。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二十三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岁月如梭。回望过去,我已经走过了人生道路上的十九个春秋;展望未来,无数的日日夜夜等着我走过。

过去时光固然是美好而值得回忆的,但未来不是更加值得我们展望的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规划,虽然有人说未来无法把握,但做出一个计划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没有了计划,那么,未来不是变得更加渺茫无望了么。

英国16、17世纪之际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来到大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进一步学习知识,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何况我们还年轻,是“九、十点钟的太阳”,正在升起中,必须要通过学习知识来充实自己,从而让自己更好的发光发热,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同学们都学习了不少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也大体了解了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在接下来的八分之七的大学时光里,我们要订立目标,继而实现目标。

说到目标,上文已经提及,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当然我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我未来的主要目标是做一名编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但是,目标不能只订立一个,正如经济学上的著名理论“鸡蛋不能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的另一个目标是做一名人民教师,所以在大学的四年里,我要尽我最大的力量攻克下教师资格证书;而大学生,无论是学习什么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取得的便是英语四、六级证书了,这证书直接关系到毕业和学位证,乃至将来的就业问题,可以说,英语作为一门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学好它是十分必要的,现实情况需要我们进行不懈的努力来通过四、六级考试,从而更加得心应手的应对以后各种挑战。

为了完成自己订立的目标,努力是必不可少的,譬如说多阅读名著,抓紧一切闲暇时间背单词,尽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涉猎有关于自己梦想的知识,让梦想照进现实。

转眼之间一个学期过去了,除了专业方面的知识,我们同样也学习到了许多生活方面的知识,同高中相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的不同,诸如需要住宿,每天要按时熄灯,习惯学校生活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一开始,适应的过程是必须要有的,因为我们不熟悉,所以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学习怎样适应集体生活,学习怎样适应人与人的相处,学习怎样离开父母自己生活。学习适应各类的生活,对于我们将来迎接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挑战是十分有必要的。

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天南海北形形色色的同学聚集于此,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纵然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即使多么不完美的人也有其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从而改善自己,从他人身上发掘出自己应该学习的地方,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他人偶尔暴露出的缺点,这世界不正是因为有了各式各样的人而变得如此美好的么?

如今的社会,日渐浮躁,众多问题暴露,我们要做的,就是洁身自好,如莲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自己做好的基础上,影响身边的人们。在浮躁的社会中,不急不燥,踏踏实实的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我们的目标。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难免有磕磕绊绊,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原地苦恼,不是扼腕叹息,永远要记住,哲学的发展观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不能因”

为一次的打击放弃未来光明的前途,无论多么曲折的道路,只要你肯走,你便会发现,其实曲折的道路走起来比笔直的道路更加有趣,到达终点的时候,也更加有成就感。

有人把大学形象的比作象牙塔,诚然,大学是我们踏向社会最后的庇护,也是我们最后一段安逸的时光,我们要紧紧的把握住这段美好的时光,在享用它的同时,一定要为自己订立的目标而努力。我的青春谁做主?是父母么?是师长么?是同伴么?不,我的青春是由我自己做主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我坚信,努力是踏向成功道路上一块儿最重要的垫脚石,只要努力,我完全可以主宰自己的未来。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二十四

研究大学德育环境建设,是增强大学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的道德需要与全面发展理论,是构建大学德育环境的理论基础。大学德育环境的构建历史性地表现出时空性、主导性、主体性、生命性等实践特质,具体体现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画龙点睛的校训、高雅的人文环境、师生的平等互动等方面。

大学德育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德育工作的要求,响应《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学校专门制定了《德育教学改革和实施方案》,把课堂建成学校德育的主战场,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设定课程改革目标。德育课堂是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品格提升的主渠道,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重要的任务,同时,还应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和企业用人单位的标准,目标界定应该紧紧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职教的新要求,解决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人”这一核心问题,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为学生成功就业创业服务,并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

构建模块化内容体系。德育教学内容要以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材为依托,以新课标规定的内容为标准,将课程按照项目主题划分模块,同时,根据教育目的适当增加选修内容和实践活动。

创新教学模式。德育只有“活”起来,才能“火起来”。德育课堂要想焕发强大的吸引力,必须坚持以生活为主线,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情景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说教”模式,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确立生活主题,通过情景模拟、学生体验、教师引导的“情景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促使其主动建构德育修养、提升思想境界。

建立知信行结合的德育评价体系。德育评价一直是德育改革的难题。笔者在实践中,同时使用“学生德育综合水平考核”和“学业水平考核”两套考评方式,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测评、操行考核参评和德育教师辅评检测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德育行为,考核德育外化;通过卷面考核知识、能力,并把两套考评综合。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把校园优化成具有职教特色、反映时代气息、格调高雅的“准社会”,对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

首先,学校充分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举全校之力整体推进,先后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校园文化论坛,探讨校园精神文明、校园文化等理论,制定《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意见》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把握环境建设的德育航行,用科学的理论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其次,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导向作用。学校先后投入资金,建立了德育网站、校报、“青春之声”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画廊、班级板报等定期策划德育专题,立体化、多维度的媒介营造了和谐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无形当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再次,积极开展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学校一直把“突出高品位、打造品牌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总体思路,已形成“理想导航工程”、“素质拓展训练”、“阳光心理教育”、“和谐之声晚会”、“社团汇报表演”、“暑假社会实践”等精品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了平台。

最后,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学校及时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学生思想情况,针对学生思想状况实际,借助报告会和主题班会的形式,将学生思想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家长是家庭与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纽带,在德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家长要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主动了解学校的德育计划,及时与老师沟通学生心理、思想等情况,以使德育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品位,形成和谐的家庭关系,以使学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和受到熏陶;积极参与学校家长会,主动学习子女教育方法,形成家校联动机制。

另一方面,家长要做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纽带。由于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对社会的判断并未完全成熟,家长应该主动关心子女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对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评判标准,避免受社会不良行为同化。

众所周知,受教育者大多时间是处于社会生活环境这个大背景下,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有意识的德育活动更多,并且社会环境德育场发挥着难以被我们控制的作用,时刻对受教育者发挥无形的作用。而解决此问题,必须树立“大政工”的观念,搞“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第一,培养学生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明辨是非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诱惑和侵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增强自律性。

第二,搞好学校周围环境整治。学校周边社区、商业网点等学校生活的重要场所,要联合地方政府、公安、村委会或居委会做好环境治理,重视这一德育场的开发与创造性利用。

第三,社会传播媒介等要承担社会责任。传媒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关心支持德育活动,弘扬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个体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导向正确,社会氛围积极向上,才能使“生活德育”理念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真正得到道德提升。

简言之,新时期的德育工作,需要德育工作者本着“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人本主义思想,共建“课堂、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生活德育大格局,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二十五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不容乐观,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原则和举措积极进行探索和研究。

德育论文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期,是人才培养的世纪,而科技和人才大多是由高校培养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才依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因此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德智体美劳中“德”是第一位的。

当代高校不仅只重视和增强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也应与时俱进,完善合理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当代大学生自身不仅只重视知识、能力的学习,还应加强自身德育建设,努力实践,努力做到“有德有才”。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1]高校应以此作为大学生成长长才的行动指南,以此科学理论作为德育的指导思想。高校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应改变传统观念,由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转变。学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新的时代特点和需求,审时度势的调整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因材施教,致力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水平。

“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前提,是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先决条件。大学生的“德”育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培养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违心的假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自身素养的真实映射,大学生真正的“德”应是“德在平时”“德在身边”。

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包括有:理想信念的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自身素养的教育(诚实守信、责任心、创新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教育等。理想信念教育即是教育大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坚定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且有自己的远大理想、有自身坚定地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即是培养大学生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操,拥保家卫国的情怀,为国家为民族献出自身的一份力量。自身素养教育即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2],即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诚实守信、有责任心、增强大学生健康心态(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等各方面的教育。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人格、意志、情感的完善,以引导大学生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及促进全面发展。[3]

因此,大学生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理想信念教育是前提,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自身素养教育是动力,人文素养教育是催化剂的功能,全面促进大学生“德”的形成。

在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的观察中发现,个别高校依然走着传统的德育步伐,没有及时调整以适应时代步伐,甚至将德育教育边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诚信、没有责任心、缺乏爱心、自私、等德育问题,需要一些高校重视德育教育、更新德育内容、改善德育教育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育的警钟已敲响,德育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高校居于时代背景,进一步探索如何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4]

(1)高校应努力抓好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高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必修课、考试课”,安排优秀的专业教师成员负责,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改善教育方法,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2)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的形式政策课教育。形式政策课有利于学生接触掌握最近最新的社会形式变化与国家动态、国际动态等。高校应安排每周固定时间、固定课时、不固定的教师专家、形式多样的课堂主题的形式政策课,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甚至校外实践等。打造形式政策课“周周学、周周新”,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会建设、社团建设等的完善,它们都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高校应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加强校园附有人文气息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环境优美、舒适宜人,大学生身临其境、感染熏陶,这样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就渗透了“硬德育”的潜在功能。高校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有益的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及学术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这样也就渗透了“软德育”的潜在功能。“软硬兼施、互相结合”更有利于对大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

(4)顺应时代发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5]高校组织专门网络人才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运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如:通过校园网络表彰先进个人事迹、传播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展现国家、社会最新事件、最新成就、前沿新闻、国际动态等,也可以开展网上辩论赛、组织各种网上文化交流活动和网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等,运用网络带动德育教育更新颖、更便捷、更全面。

(5)大学生自身应自觉自律,好学习勤思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互动交流,转变旧的陈腐的思想观念,不急功近利、不自负、不轻浮、不争强好胜,加强自身辨别能力、自身社会适应能力,“树德于心,施德于身”。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应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更新、不断完善,顺应时代发展、遵从教育规律、利用内容丰富多方面的德育手段,传“德之正能量”于学生,并用于实践,让学生“德在平时”“德在身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 邱伟光.新世纪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之再认识[c]//明德:邱伟光德育文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2.

[3] 袁昌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248-250.

[4] 杨勇,段全武.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及其发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17):48-49.

[5] 毛玲.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101-103.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二十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遍地走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网络文化的导向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在网络文化导向下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道德教育职业道德 师资建设

江泽民同志曾说:“德育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目前,在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诸多隐忧,理应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高度重视,进一步发挥高校德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价值。

“道德认知指个体在原有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对道德范例的刺激产生效应感应,经过同化、顺应的加工,而获取道德新知的心理活动过程”[1]。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迈入大学的门槛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但同时也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很多大学生急功近利,重才轻德。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多大学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另外,尽管大学生无一例外都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却仍有很多学生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太认同,坚信“人的本质是自私”。可见,部分大学生忽略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忽略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学习,当下,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熟视无睹,结果必然导致其道德基础理论匮乏,道德判断不易客观,道德行为不合规范。

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引起的心理状态。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情感冷漠”、“情感压抑”、“情感枯竭”、“情感危机”,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贪赃枉法、权钱交易、利用裙带关系谋取一己私利等现象表现得越来越无动于衷。特别是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要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必须走后门送礼,有些女大学生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对此,很多大学生认为理所当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羞愧感。

所谓道德意志是指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表现为践行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坚韧精神与顽强决心。它是道德主体肯定自我又超越自我的境界,它存在于道德主体由内而外、由无形的意识情感到有形的实践演变过程中,深刻而充分地展示出道德主体的道德力量,以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为例,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等带有刺激性质的不健康信息。大学生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道德意志的弱化使得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困难重重,因此在道德修养中,自觉地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就成为培养和造就个人道德品质的关键之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确实具有不协调性,存在“知”与“行”的严重脱节现象,存在较高道德认知水平与较低道德实践水平的矛盾,也存在道德行为存在对他人高要求与对自己低要求的矛盾心理。所以,折射出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知而不敢行”、“知而不能行”、“知而不愿行”、“高知低行”。

高校及高校的德育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高校需要完善大学生德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高校要加强德育学科建设,实施大学生德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德育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德育工作专门人才。特别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德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使他们享受到与专职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让德育工作者不因为他们传递价值观的工作受到歧视,反而更加受到尊敬和重视”。

第二,德育教师要通过发挥自己的个性力量感化学生。乌申斯基指出:“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3]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认为学生的个性要靠教师的个性直接去影响、去培养。

第三,德育教师要坚持在多元文化中的价值主导,坚决抵制“教育去道德化”,德育要是去道德化就不成为德育,也就消泯了德育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显然不符合高校德育教育要求,也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要求,为此,德育教师要做好自己角色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倡导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从而自觉抵制“教育去道德化”。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高校德育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德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载体。德育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进一步得到全面加强和改进,以更好地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说:“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德育课堂得以有效进行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个体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是转化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消化酶’。”

第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建设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教学实验场所等硬件,也包括教风、学风、校风等软件。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展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第三,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促进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由某些方面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社团活动以其开放性、趣味性、群众性的特点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升华了学生的道德境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以信息网络为载体,构筑洁净的网上精神家园。网络是人类创造的,并为人类所控制和使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便利工具。网络本身没有善恶、美丑、姓“资”姓“社”的区别。当网络被有特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的人运用时,才产生了所谓“双刃剑”的问题。显然,大学生在网络行为方面出现了种种道德失范现象,凸显了将信息网络建设成为高校德育新载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此,高校要加强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给大学生思想加上一道防火墙,把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看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道德成长,帮助大学生体认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提升大学生的德性品质和精神世界。既然德育是为人的,就必须关照学生生活世界,特别是在工具理性日益张扬、价值理性受到压抑的现时代,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更加凸显。

从空间上看,学生的生活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课堂生活、学校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受到充分的重视。德育关照和回归生活世界,具体要做到:一线的德育老师不仅要学会教书,而且要学会教人;不但要耐心“备课”,而且要精心“备人”。教师要主动深入学生生活,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并善于双向沟通,使学生懂得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促进他们的自主精神建构,想方设法使德育课富有魅力,从而使之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要学会把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社区生活,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嫁接起来,建构成良性的生态关系,它的效果和作用就会就会渗入学生的整个生活。那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兼顾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对象,实行分层次教育;要讲“近、小、实”,而不要讲“高、大、空”,从而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层层落实、启发引导、主体参与、情意兼顾、知情统一。鉴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德性,如成才意识、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意识、公平竞争、勤俭自强、乐于奉献等。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双向沟通、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精神建构。

总之,德育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归属,教育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立身处世,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更是生活德育的终极关怀。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二十七

德育使命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所承担的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任务,是决定德育工作发展的核心指南,是国家和社会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根本任务”。大学德育使命较之中小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层次上,中小学主要以“洒扫、应对、进退”等礼仪规范为基本内容,而大学之道,则“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大学》);朱熹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二者之区别,“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甚焉者,他在《小学辑说》中强调二者具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由此可见,小学重视形而下的行为规范和日常操守,旨在品德的养成教育,而大学则偏向于形而上的意义生成和价值认同,以提升人的德行为鹄的。不同于中小学德育的奠基任务,大学德育应高瞻远瞩,以一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的姿态去肩挑伟大使命,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英雄气概,即引导社会建立一套以仁、义、礼等道德伦理为内核的精神价值系统;教导民众自觉选择其命运方向从而确立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恪守笃实的学术理想,为先贤往哲继承和弘扬中断学统;坚定为天下后世开拓太平基业的政治理想。“横渠四句”言简意宏,不仅强化内容的经度,涵盖了社会担当、生命追求、学术愿景、政治理想,还拓宽内容的纬度,递进式地涉及个人、民众、社会、国家、世界,这与“三不朽论”交相辉映,大学德育应当厉行四“为”,直面“立德、立功、立言”的社会担当,去完成亘古不变的历史使命。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的内在就包含了超越性。”人们在接受大学德育之前,心中往往有所期待,这种期待建立在对自身变化的前瞻预测基础之上,人们希望通过德育使现在的“实然的我”转变为将来的“应然的我”,从而实现自我超越与自我升华。《易经蒙卦》中有“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揭示了心诚则灵的道理。因此,大学生要始终抱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七十九章》)的信念,心中常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要始终坚信“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的哲理,心中常怀“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能动性期待;要始终恪守“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的至理,心中常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坚毅愿望。康德说过“,道德是配享幸福和自由的权力”。所以,“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的本身,而应看成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德福一致的认同是人们追求道德、践行道德的重要推动力。得道,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理解为“得到”,诚所谓“德者,得也”。孔子在《中庸》里说道:“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真正德行伟大的人必定得到高位,必定得到厚禄,必定得到名声,必定得到长寿。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德得相通”或“德福一致”的思想,无形之中增强了“道德”的亲和力与吸引力,自然也增加了人们遵守道德的心理倾向。故而,大学德育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不仅仅是利他的,而且是“利己”与“利人”的统一,有大德必享“四得”,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近道德,践行道德。

道德是有境界的。“没有深度的教育,不会真正震撼人的灵魂”,大学德育因其对象、目的、内容等因素的特殊性更应该追求一定的高度,正如王国维所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因此,大学德育在境界定位上要明白“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的道理,只有笃信且领悟玄妙深邃的不变之经,方能智圆行方、旁通四达。“持经达变”是《易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内涵为“持不变之经,达万变之易”,时代更迭,“经”字也往往用“常”、“方”、“道”等字互训,总体而言,“道”(即“经”)包括四个层次:本体论上的“道”———道者,万物之奥;秩序、规律之“道”———阴阳、刚柔、仁义;政治主张与思想体系意义上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规范意义上的“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社会体系语境之下的“经”。社会中的“不变之经”有两套体系,一是以法律为基础的秩序法则和行为规范,我们称之为“明线”;一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标准,我们称之为“暗线”,前者是确保安身立命的底线准绳,后者则是为学进道的心中标尺。谈及到境界问题,论述的重心自然放在秩序、规律之“道”上,“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第一章》)说明了持续性是“道”的一大本质特征,所以孔子才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老子则从反面警示不守“道”的后果,“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这启示我们要从瞬息万变的纷繁事物中洞悉深埋其后的内在规律,深谙“变易的是现象,不易的是本质”的恒久之道,做到既知权达变,又权不离经;既圆通四达,又恪守底线;既八面玲珑,又曲中求直。以“处世树为模,本固任从枝叶动;立身钱作样,内方还要外边圆”为人生格言,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愈矩”(《论语为政》)的贤达境界。

德育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根据其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与不同我点,提出相应的、具体的培养目标。大学阶段,学生的“外在动机内化,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开始形成,理想的结构趋向完备、稳定”。因此,大学德育应当引导学生学会道德审美与精神享受,关注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将“外适性”德育目标转化为“内生性”的德育目标,凸显一定的超越性,即便是具有少许令人激动的乌托邦色彩。“离开理想主义的指引,人类将陷入不可避免的平庸和乏味。”鲁洁教授也认为,“德育发展到最后就是信仰教育”,大学德育不能脱离具有宗教性的私德基础,“私德不同于公德的制度化和实体化,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强调个体自身通过体验和内化来实现价值生成和思想涅槃。”中国古代强调“自修”、“悟道”,具有一定的“僧侣气”,还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着宗教的作用,但因内心的虔诚与敬畏,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圣贤”“、君子”,德育实效着实不差。大学德育目标应当体现出一定的终极关怀,培养“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的得“道”之人———具备“上善若水”的儒雅人格,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第十六章》)。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居住,心思善于沉静,交往善于仁爱,言谈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达到既定的效果,行动善于选择合宜的时机。大学德育目标要具有前瞻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工具理性的眼下之思,更要登高望远,培养“周于德者邪世不乱”(《孟子尽心章句下》)的宝贵人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理应做一个具有文化基因、流淌文化血液的中国人,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学德育应有大视野,要积极主动挖掘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探究当前德育变革的新路向和提高德育实效的新方法。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二十八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从中可以看出,音乐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美妙的音乐,奇妙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那令人心驰神往的音响是体现人们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形成美好心灵和纯洁精神的来源。”由此,更验证了“音乐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现今很多大学均已开设了音乐选秀课程,通过让学生们欣赏一些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的作品,培养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道德品质。由此可见,了解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高校音乐教育”并不是以音乐专业的学生为对象开展的教学活动,而是专指以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为教学对象、以传播音乐知识与文化、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水平而开展的相关课堂教学活动以及校园音乐文化活动。音乐不仅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还可以影响人的心灵,因此,可以把音乐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现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做一阐述:

1、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音乐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充分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能够得到广泛传唱,并被传承下来的音乐便是音乐的精华,它不仅反映了当代的特征,同时也是当代道德情感的升华,是美的体现。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优秀音乐作品的引导下,接受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洗礼,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音乐节奏慷慨激昂,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华儿女为扞卫祖国的完整与安全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走进新时代》描写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喜悦与激动的心情,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豪迈气概与大无畏精神;《我和你》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整首歌旋律简单、内涵丰富、曲风温暖、具有浓浓的中国味又体现了一定的国际范,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含蓄内敛,又体现了睦邻友善的外交原则。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渗透了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些音乐的所宣传的美好情感与积极向上的精神,深深震撼着学生们的心灵,不仅能够让他们了解国家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对他们今天的思想与行为予以引导与教育,另一方面也激发大学生们爱家、爱校、爱党、爱国的热情,深深地陶冶着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操,使他们感受到并逐渐的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2、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高校音乐教育不仅包括音乐欣赏与鉴赏课程,还包括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最常见的便是合唱比赛、乐器演奏、群体舞蹈表演等。可见,这些活动依靠个人的力量并不能完成,而是需要集体合作、相互协调来共同完成的。以合唱比赛为例,在选曲时便要选择适合集体演唱的、积极向上的歌曲,同时,每个成员都要认真的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在编排的过程中,男生与女生之间、每个声部之间都要在节奏的把握方面、情感的表达方面协调统一,要有全局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切勿抱怨搞独立。只有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鼓励、相互配合,相互包容,相互协作,合唱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好。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种团队意识的养成也推动了高校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的音乐教育为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独特的积极作用,由此很多高校还专门设立了“12?9红歌比赛”活动,鼓励学生传承中华精神、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3、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除了要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创新能力也已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实践表明,高校音乐教育已成为了发掘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它本身蕴含了丰富的美的元素,有研究表明,音乐能够促使人的左右脑相互合作,提高人的学习能力与智力水平,激发创造性的思维与行动。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而得来的”。由此可见优秀的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能力、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因此,当今社会上(无论是教育家、科学家还是社会学家)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可以通过教导学生们赏鉴音乐作品的方法,创造音乐鉴赏的机会,来提高学生们的洞察力,高校音乐教育也可通过鼓励学生们创作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参加音乐创新和音乐艺术实践来培养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总之,音乐对于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健康。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一下子挣脱了家长、教师以及沉重的学业的束缚,进入一个相对而言完全自由的环境中,由于缺少主见,没有一定的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很多学生都会对大学生活感到极度的迷茫,大部分孩子开始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变得颓废不堪。

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学业、就业、情感压力大,又不懂得心理的调节与舒缓,导致了身心疲惫、心理抑郁等现象。优秀的音乐作品通常都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撼动人的内心。经常处身于良好的音乐氛围中,慢慢的便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可以对每位学生的内心产生震撼作用。通过奋发向上的音乐氛围唤醒大学生对生活、对学习、对身边的人、对校园以及对社会的热爱,激发他们走出颓废,奋发向上。

1、端正高校音乐教育理念

对于高校的领导而言,重视高校音乐教育,端正高校音乐教育理念,是充分发挥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重要前提。

高校音乐教育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教育教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对于高校音乐教育而言,要教会学生基础的乐理知识,培养学生对音乐语言要素的理解及运用能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通过长时间的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摒弃低俗音乐,爱上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精神等等都会得到挖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达到一定的德育功能。此外,音乐是无国界的,高校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可借鉴国外优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促进音乐德育功能更好的发挥。

2、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推行创新教育,首先要具备创新教育的引导者,即教师。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而言,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要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接受并善于运用新鲜事物,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其次,要热爱音乐、热爱教育。高校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要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再次,要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要有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只有这样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才能保证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学校要尽可能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交流,提高教师素养。

3、丰富校园音乐文化活动,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

高校应鼓励音乐教师及校园社团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教育活动。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越过那十几平米空间的隔断、几十分钟时间的限制,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比如可以组织成立本校的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等等,每周定期组织训练,鼓励学生们参加比赛及大型演出,将音乐的魅力让更多的人看到。同时,学校社团应积极举办歌唱比赛,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德育洗礼、得到德育教育。学校团委也应积极组织学员的红歌合唱比赛,激发学生们的团结合作能力,激发其集体主义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学校相关社团可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联系音乐家,在本校定期举办音乐教育讲座。音乐教育讲座应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设定不同的主题开开展,邀请在音乐方面具有造诣的人士来参加校园的音乐讲座,通过讲述自己的音乐历程、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方法、音乐对自身的等方面内容,结合不同的主题来影响、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可以陶冶情操、树立团结协作意识、传递积极向上的观念等,那么,高校的领导者要对高校音乐教育足够的重视,鼓励高校音乐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深入体会并挖掘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王玉.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刍议[j].才智,2013(01).

[2]包小兵.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渗透[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02).

[3]卞春泉.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j].艺术教育,2012(11).

大学德育论文字 大学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篇二十九

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英语教育教学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能够提升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本文探讨了德育教育的渗透意义,分析了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方法,希望能够对高校德育教育提供帮助。

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方法

1.加强德育渗透,是全方位育人的需要。加强大学生德育渗透,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道德义务,通过学校引导和个人实践,不断提升个人素养,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一门公共课程,通过这一课程,加强德育渗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了路径,也是落实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

2.加强德育渗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长期以来,高校一直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特别是高职院校,其培养目标直指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高校培养的是人才,要求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少德育这一内容,势必导致学生失去了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不再重视道德和规范的重要性,一个没有价值观、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近年来发生在高校校园里的一系列学生伤亡事件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的短板。因此,应站在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角度理解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3.加强德育渗透是高校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了认真研判,提出了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如同人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德育教育也体现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思想就是学生在家庭教育里学到的。高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如果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没有贯彻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首的方针,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到位,“育人”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贯彻落实高校育人目标就是要将德育融入到大学生各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而。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强调德育的渗透就是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1.大学英语课程本身的特点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条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而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提到“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具有政策性依据。另外,大学英语是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受众面广,课时量多,师生接触机会多,如果教师能利用这些课程特点,加强英语课堂的德育渗透,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英语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德育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例如,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低,特别是当前的网络新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利,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跟不上学生的步伐也成为事实。另外,作为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也不理想。不能适应新形势学生的学习特点,不能很好研究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脱离,不能很好回答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导致这一主渠道教育收效甚微。此外,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入,各类社会思潮涌动,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也受到较大影响,给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同程度存在于大学生当中。针对当前高校德育课程出现的问题,全方位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迫在眉睫。因此,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加强德育渗透,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机会。

1.发挥任课教师言传身教的优势,提高德育的渗透效果。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崇拜和模仿教师也是学生时期常见的行为。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本业,让学生学到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要对学生言传身教,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以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就需要教师本人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处处展现一名人民教师的风范,在教书育人、待人接物等方面做出示范,逐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2.在英语教学写作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机会。通过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体现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学也是实现“文道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写作教学的机会,加强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再加上适当地点拨、渗透德育,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透过事物的表象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3.课外阅读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阅读是人生的好习惯。读书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陶冶学生的精神。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德育素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要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使之在有意无意中接受。当然,还要注意认真研究和准确地把握英语学科特点,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姚凤华.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

[2]黄琪.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时代教育,2015(20).

[3]陈慧.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6(08).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