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十六篇(优质)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十六篇(优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19:32:43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十六篇(优质)
时间:2023-04-03 19:32:43     小编:zdfb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一

教学目的:1、通过动手操作,熟练掌握8和9的组成,为8、9

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有规律的掌握。

教学用具:教具一箱、学具一盒。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引入。

1、              拍手游戏6、7的组成。

师:凑成6。我拍2,生:我拍4。

2、              口算7以内的加减法。

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  新授。

1、                       8的组成。

(1)让学生拿出8个五角星,把它们分成两堆,看有几种分法?

(2)学生汇报,师板书。

(1)       这7种你只要记住哪几种就可以全部记住。整理得出:

8       8        8        8

7   1    6    2   5    3  4    4

2、        9的组成。(方法同上)

3、        指导看书。第55页填书

三、    巩固练习。

1、        拍手游戏8和9。

2、        同桌互考8和9的组成。

3、        练习第59、60页1-5题

4、        找朋友游戏

四、  小结。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二

1、 通过尝试,操作学具,让幼儿杆子将7分成两份,有6种分法,并作记录。

2、 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如一个不风增加1,另一个部分就要减少1。

塑料小鸭学具人手42只。

一、 复习6的组成

玩“碰球游戏”,出现数咔,师问:这数是几?答“6”。师:今天玩碰游戏,教师与小朋友的数合起来是6。(例如),师:我的1球碰几球?答:你的1球碰5球)教师问,小朋友可集体回答,也可小组回答,也可个别回答。

二、集体尝试活动

出现小狗、小兔家的图象。

师:今天小狗请几只小鸭到它们家做客?(幼儿答:7只)小兔也请小鸭去做客,怎么办呢?(幼儿答……)请小朋友在桌上拿7只小鸭,分成两份,一部分到小狗家,一部分到小兔家,(小朋友操作)要求小朋友分的数与别人不一样。(第一次尝试)

教师请幼儿回答,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操作小鸭到小狗,小兔家,并列出分合式,幼儿回答一种,教师列出一种,功写出6个分合式。

师:分成两份,共有几种分法?答:共有6种,集体朗读7的分合式。

师:刚才小朋友每人分一种,但是7有6中分法,小朋友再试试你能否分出6种,幼儿操作“塑料计算小鸭”,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擦掉。(第二次尝试)

师:现在我请某某小碰哟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  <br><p></p>教师在黑板上写出7的分合式,如图。教师请幼儿回答时要注意请有代表性意见的,一是有重复的,实际没有6种;二是虽有6种,但没有按顺序分;三是有顺序地分清6种。请幼儿看看,这三种分法,谁的方法好,谁的对。幼儿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分的方法好。

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全擦掉,请幼儿在作业纸上写7的6种分合式。(第三次尝试)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1和6,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2和5。

师问:2比1, 幼儿答:2比1多1。

师问:5比6, 幼儿答:5比6少1。

用这种方法讲清7得6种顺序奋发,最后得出结论:7分成两份,这边增加1,那边就减少1。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感受8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1~8的数字卡片;学生每人准备8个小五星,1~8的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数?请你打手势表示下面各题圆圈中该填什么符号。

7○8    8○9    8○6    9○5

2.引入:下面我们再来猜一猜。

a.一个数比9小,这个数可能是几?

b.一个数,它既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c.上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8,而且还学会了8的写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8,了解8是怎样组成的。

(板书课题:8的组成)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课件演示)。

星期六,老师要带我们一(1)班的学生去绿城广场踢足球,准备带8个小足球去,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不下,于是呀,老师就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知道老师可能会怎样分装这8个小足球吗?

[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问题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再者教师创设这种情境,是有意识地拉近抽象的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两者的距离,使数学走进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另外,学具具有可操作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a.请你拿出8个小五星来代替8个小足球,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b.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里汇报,教师巡视,听取汇报。

c.请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意见,其他小组做补充。(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d.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e.让学生根据板书,再把8的组成完整地摆一遍。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不包办代替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使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和约束。无论从创设情境的课堂引入,还是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都体现了教师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基本框架,这也正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

3.小组讨论,巩固新知。

a.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五角星,知道了8的组成有这么多,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内容,你能想办法减少一些记忆的内容吗?同桌互相说一说。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看到就想到。这样只记住4个即可:

b.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同学们知道了1和7、2和6、3和5、4和4组成8。由1和7组成8,想到7和1组成8,由2和6组成8,想到6和2组成8,由3和5组成8,想到5和3组成8。我们只要记住1和7组成8、2和6组成8、3和5组成8、4和4组成8就可以了。你们觉得这样记忆好吗?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下,试着用这个办法来迅速记住8的组成,看谁最先会背。

c.请几位最先举手的小朋友来背8的组成,背完后,教师问:你是怎样记的?

d.指导学生看书答疑: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书上55页,请同学们看一下,还有什么问题吗?

反馈练习

1.师生举数字卡片来对8的组成。(如,师举1,生举7。)

2.同桌两人打手势来对8的组成。

3.填空。

[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同时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找到了8是怎样组成的,并且学会只要记住一组,就会联想到另外一组。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认识8、9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新课引入时,我采用了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知识时,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由原来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向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新授部分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即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小组讨论,巩固新知;反馈练习,强化新知。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记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8是怎样组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第二、三的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启发、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通过组织四人小组讨论、同桌互相交流等方式,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执    教: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伏牛路小学  洪瑞

指导教师: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教研室  徐玉梅

评    析: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教研室  徐玉梅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四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组成,能运用数组成的互换、互补的两个规律,进行

8的组成。

2、培养、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每个幼儿纸剪圆片8个,记录纸1张,铅笔1支。

2、标有数字1—7的卡片与全班幼儿数相等,音乐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课前谈话

小朋友们好!我们又见面了,大家高兴吗?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你们心里紧张不紧张啊?你们真勇敢。

二、游戏(复习数的组成)

下面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拍手游戏,复习以前我们学的数的组成,大家愿意吗?游戏这样做:老师拍一个数,你拍一个数,两个数合起来组成几。如:师:我拍1,你拍几?生:你拍1,我拍6,1和6组成7。愿意玩吗?试试看。

三、引入

老师给每个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就在课桌上的袋里装着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袋儿里面装的是什么?那大家打开看看吧!是什么?你们喜欢吗?可别小看了这些圆片,它里面可有好多学问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圆片,学习8的组成。(板书:8的组成)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数圆片

师:动手数数看,一共有几个?(可别让其他小朋友听见呀)

2、观察圆片。

师:观察一下这些图片有什么不同?(大小、颜色、有点、无点)

3、动手操作,分圆片。

师:如果我们把这8个圆片分成两组,该怎么分呢?小组动手分一分。

4、交流

(1)按大小

(2)按颜色(红、非红;蓝、非蓝)

(3)有点、无点

根据交流情况,教师依次板书: 8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5、引导幼儿观察左边的一列数和和右边的一列数,在排列上有什么不同?(左边一列依次多一,右边一列依次少一)

五、玩游戏:

1、《请你跟我这样做》

小朋友,刚才你们学习得这样积极主动,累了吧!下面请小朋友象我这样活动活动,老师做什么动作,你们就模仿什么动作,但要补足8次。看哪个小朋友反映快。如:

师:请你跟我这样做(跺脚3次)

幼儿:我就跟你这样做(跺脚5次)

(拍肩2次、拍手1次、握手4次、小燕飞5次……)

2、同桌玩扑克牌游戏:

师:下面同桌的两个小朋友玩扑克牌游戏,两人出的数合起来要等于8,一会儿我找小朋友在全班表演这个游戏。如:我出2,我出6,合:2和6组成8。反复

3、《朋友肩并肩》

还想玩游戏吗?我们再玩一个游戏《朋友肩并肩》。小朋友可要认真听要求。(老师发给幼儿每人一张标有数字的卡片挂在脖子上,请幼儿记住自己卡片的数字是几)告诉幼儿,如果两人卡片上的数字合起来是8,这两个人就是好朋友,要肩并肩站在一起,经老师检验合格后,两个好朋友肩并肩走出教室,去做自己喜欢的游戏,看谁找得快。开始!(音乐开始,幼儿边随音乐起舞边找朋友;音乐停,两个好朋友肩并肩站成一对。老师检查后,两人肩并肩走出教室。)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五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6可以分成5和1,4和2,3和3,1和5,2和4,并知道它们合起来是6。

2、培养幼儿归雷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6个小熊

2、幼儿用具:(雪花片,吹塑圆片),作业单,铅笔人手各一份。

[活动过程]

1、复习5的组成

玩碰球游戏

2、教学6的组成

⑴请幼儿观察小熊特征。

⑵请幼儿根据小熊特征分类。

幼儿和老师一起说分合,知道两队调换合起来是6。

教师小结6的分解

3、分圆形图片,练习6的组成。

⑴教师提示幼儿象刚才分小熊站队那样分。

⑵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玩“捉迷藏”的游戏

⑴、请6名幼儿藏好,请几个站起来。

⑵、幼儿说出藏了几个,并引导说出6的分发。

5、作业单

6、小结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六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练习课一一、教学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练习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并记住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

三、教学过程:

(一)数数:

1、全班从100倒数到1。

2、抽签数数。

(二)数的组成:

3、学生看小棒,说数的组成。

4、学生看计数器,说数的组成。

5、学生看数字卡片,说数的组成。

(三)读数、写数: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如:学生说“24,读作二十四”

(四)课中小休,教师讲童话故事《团结力量大》。

(五)书面练习:

1、想一想,在填数:

29、---、31、---、33、---、35、---、37

64、66、68、---、72、---、---、---、---

60、65、70、---、80、---、---、---、---

2、45里有个十和个一组成                    教学反思: 

90里有个十和个一组成

64里有个十和个一组成

76里有个十和个一组成

29里有个十和个一组成

3、30  读作:                  八十六  写作:

45  读作:                  九十七  写作:

79  读作:                   六十   写作:

55  读作:                   一百   写作: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练习课二一、教学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练习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并记住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

3、培养学生数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数数:

1、全班从38数到61

2、全班10个10个数,从10数到100

3、全班20个20个数,从20数到100

4、指名数数,注意过九的数。如:59下一个数是多少?或前一个数是多少?

5、教师摆小棒,问:“19加一根是多少?29加一根是多少?39呢?……”一直让学生数下去。

(二)相同的数在不同数位所表示不同的意思:

师拿出计数器

问:“24怎么表示?为什么这样表示?”(因为24里有2个十和4个一)

“那42又怎么表示?为什么这样表示?”(因为42里有4个十和2个一)

“那么24里的2和42里的2有什么不同?”(24里的2表示2个十,而42里的2表示2个一)

“对!同样的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就表示不同的意思了。如果2在百位上呢?(就表示2个百)

“恩!在个位上表示有几个一,在十位上表示有几个十,在百位上表示有几个百。”

(三)会概数,培养学生数感:

体会100粒大米有多少,100根小棒有多少,那么50大概又有多少。你可以烁烁我们身边存在的数吗?(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如:100粒大米有多少?

100颗黄豆呢?

自己体会100张纸大概有多厚?50呢?

100个人大概有多少?

估计年龄等等。

(四)小结:

身边的数有很多,只要小朋友们善于观察发现,就会知道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数学(数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七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理解整体与部分地关系。

2、培养观察操作、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自学能力。

二、预计教学时间:1 节

三、教学重难点

5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

三、教学活动

(一)复习旧知

1、前面我们学习了那些数?谁能数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数一数。顺着数,从小数到大;倒着数,从大数到小。

2、复习比较大小

出示数字卡片1~5,谁能给大家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游戏,小组学习5的组成

(1)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一格分小棒的游戏。请准备5根小棒,看谁的动作轻又快。把5根小棒分成2份,看谁的方法多。分完后,请与同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展示

请不同分法的同学展示。

教师:刚才同学们相处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怎样才能把每种方法都想全呢?同桌商量一下。(教师巡视,发现按顺序分的请他与同学们分享。l

(3)全部同学再自己边说边按顺序分一分。(板书分合式)

(4)小结:通过分小棒我们得到了5的组成,请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5)读一读5的分解

2、游戏:

(1)老师准备了5个小方块,想请同学们玩一个猜数的游戏,喜欢吗?

(2)(右手拿3个小方块藏在身后,左手出示2个)猜一猜,右手有几个?

(3)右手藏1个

(4)右手藏2个

(5)老师想问问你们:是怎样猜锝这么准的?

3、巩固5的分解,抢答:对5的口令

4、小组自学4、3、2的分解

(1)刚才我们通过跟小棒编出了5的分解,下面请你在小组中试着编出4、3、2的分解。

(2)汇报板书

(3)小结:4、3、2的分解,并组织全班读一读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 完成书第19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2、 书第20页“做一做”

3、 同桌玩5以内的猜豆子游戏

4、请画出花瓶里缺少的花。

5、哪两个数合起来是5,请用线连起来。

6、 填一填。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八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学具,让幼儿杆子将7分成两份,有6种分法,并作记录。

2、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如一个不风增加1,另一个部分就要减少1。

活动准备:

塑料小鸭学具人手42只。

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玩“碰球游戏”,出现数咔,师问:这数是几?答“6”。师:今天玩碰游戏,教师与小朋友的数合起来是6。(例如),师:我的1球碰几球?答:你的1球碰5球)教师问,小朋友可集体回答,也可小组回答,也可个别回答。

二、集体尝试活动

出现小狗、小兔家的图象。

师:今天小狗请几只小鸭到它们家做客?(幼儿答:7只)小兔也请小鸭去做客,怎么办呢?(幼儿答……)请小朋友在桌上拿7只小鸭,分成两份,一部分到小狗家,一部分到小兔家,(小朋友操作)要求小朋友分的数与别人不一样。(第一次尝试)

教师请幼儿回答,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操作小鸭到小狗,小兔家,并列出分合式,幼儿回答一种,教师列出一种,功写出6个分合式。

师:分成两份,共有几种分法?答:共有6种,集体朗读7的分合式。

师:刚才小朋友每人分一种,但是7有6中分法,小朋友再试试你能否分出6种,幼儿操作“塑料计算小鸭”,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擦掉。(第二次尝试)

师:现在我请某某小碰哟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7的分合式,如图。教师请幼儿回答时要注意请有代表性意见的,一是有重复的,实际没有6种;二是虽有6种,但没有按顺序分;三是有顺序地分清6种。请幼儿看看,这三种分法,谁的方法好,谁的对。幼儿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分的方法好。

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全擦掉,请幼儿在作业纸上写7的6种分合式。(第三次尝试)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1和6,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2和5。

师问:2比1,幼儿答:2比1多1。

师问:5比6,幼儿答:5比6少1。

用这种方法讲清7得6种顺序奋发,最后得出结论:7分成两份,这边增加1,那边就减少1。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九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计算机的组成》

首先非常感谢我们学校我这个机会,今天能和全镇的信息技术坐到一起,我感到无比的荣幸。下面我将从以下8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这节课,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计算机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一年级上册。本课是是信息技术的入门课,是以后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丰富多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让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在现实中的应用,认知信息在当代技术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审美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组成.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电脑学习与应用的浓厚兴趣;在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共同研讨、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时间、具体任务与问题设计:

本课分一课时完成,此次说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什么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组成。具体学习任务如下:

1、看图片的合作研讨一,了解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

2、合作研讨二,通过图片文字的学习 了解信息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3、 总结 :什么是信息技术

4、合作研讨四,通过计算机图片的认知来概括计算机的组成

四、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什么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组成、插入图片。让学生逐步学会知识的迁移和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知道计算机中的许多操作都是相通的或类似的。

2、教学难点:计算机的硬件的组成和软件的作用

五、教法:

采用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倡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指导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课堂教学,以尝试发现、综合对比、总结归纳、网络教室直观演示等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六、学法 :

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通过上述教法,坚持以学体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问题、分组研讨问题、亲自尝试、合作解决、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本课的四个任务。让学生以练为主,以亲自尝试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

七、教学资源准备:

硬件准备:计算机网络教室。

软件准备:windows操作系统、word20xx、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 素材准备:学生导学案、课件、图片素材。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划分团队,展示排行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全班分为两大团队,每个团队又由多个合作小组组成(一般是两人为一个合作小组,强弱联合)。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哪个团队的同学最先发言,且回答正确,老师会在排行榜上为其所属团队插上一张笑脸。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按照心理学常识,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把学习当成愉快的事。因此,在本课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组明星修饰化妆前后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来发现修饰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三)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亲自尝试;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知。

利用计算机图片

合作研讨一六人一组写出计算机的部件

时间:5分钟

提问:哪组同学最先完成任务,请举手。

展示。(掌声鼓励)

请最先完成的学生,学生评价,教师总结。

展示其余三个任务:

合作研讨二:讨论计算机组成。

提问:哪组同学最先完成任务,请举手。

时间:3分钟

补充

在学生研讨探索的过程中,老师加强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协作学习。因为学生中电脑水平的差异是很大的,对于有的同学来讲,这个问题可能早已学会,那么就鼓励水平高的学生去帮助水平差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探究中共同遇到的困难,老师就借助网络教室演示系统带领学生一步步探索,并给探究成功的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当当“小老师”,演示并介绍自己的做法。在学生探究发现的基础上,老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感知。

深入感知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这一难点学生容易忽视或不知如何处理,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演示系统加强指导。

最后,这是我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三句话总结三句话 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学生尝试; 用赞许的目光鼓励学生创造; 用微笑的目光评价学生成绩。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十

活动目标:

一、 学习6的加减,进一步理解交换连个加数的位置的数不变的规律。

二、 复习6的组成,练习用数的组成、分解知识进行6的加减运算。

活动准备:

一、 幼儿每人一张算式卡片,每人准备一套1-6的数字卡片.

二、 幻灯片,投影仪.

三、 “幼儿教育活动材料”——《画册》上3第6页。

活动指导:

一、 复习5以内的加减:

每个幼儿手里一张算式卡,老师用投影仪出示数字,幼儿手里的算式卡要和老师的数字相等,如:老师出5,手里拿算式卡得数是5的幼儿站起来,把算式说完整。

二、 导入新课:

小朋友都会说谜语,今天老师也给你们说一个谜语,小朋友认真听,圆圆眼睛绒绒毛,长长的耳朵真灵巧。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问幼儿:是什么呢?(小白兔)想看吗?大家请看:(课件)

三、 新授:

1、 问幼儿: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2、 大家说得真热闹,兔妈妈也说了:小朋友,你们知道有几只小兔子吗?快快帮我数数吧!

3、 师:谁来帮帮它?(指名说)问:怎么算出来的?怎样列式呢?(让学生分别说出兔子的几种算法)

算法一、分为大兔和小兔:列式3+3=6

算法二、穿的衣服颜色不同:列式3+3=6

根据课件,依次列出1+5=65+1=62+4=64+2=6

4、 利用小白兔吃萝卜学习:6-1=5

5、 小娃娃表演节目学习:6-2=4

6、 小羊吃草学习:6-3=3

7、 猫妈妈捉老鼠学习:6-4=2

8、 妈妈买菜学习:6-5=2

三、巩固联系

1) 复习6的组成,老师带学生玩“对数”的游戏.

2) 老师引导幼儿做《画册》练习“小鹿送奶”。

四、 小结: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6的加法和6的减法,知道6的加法有5到算式,6的减法也有5到算式,而且帮小鹿做好事,表现真好。

板书:

6的加减

3+3=66-1=5

1+5=66-2=4

5+1=66-3=3

2+4=66-4=2

4+2=66-5=1

内容:学习6的组成

目标:、1、在游戏活动中归纳、总结、学习6的组成。

2、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多维度思维能力。

准备:花片、小树、小动物图片、纸盒、糖果、笔、纸、数字卡片等

过程:

一、凑数游戏《苹果和生梨》

请1个幼儿上来带领大家玩凑数游戏。

春天的花园里有个数学王国,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到数学王国找一找那些东西的数量是6,然后你可以把6的分成全玩出来,才可以到其它地方玩。把你的发现写在纸上。

二、幼儿分组操作

1、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游戏。

2、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幼儿,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幼儿交流讨论

1、教师拍手,幼儿回到座位。刚才大家玩得很高兴,能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纸上,谁愿意来介绍自己的发现?在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

幼儿各自介绍自己的发现。

四、学习6的组成

1、教师:今天小猫的一家也到数学王国来玩了,数一数有几只猫?用数字几来表示?看看它们长得都一样吗?引导幼儿从猫的大小、颜色、花纹、蝴蝶结来分。

2、幼儿自主讲述,如6只猫可分成1只大猫5只小猫。教师根据幼儿讲述用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教师:6有几种分法?

3、教师归纳:6有5种分法,6可以分成5和1,6可以……,它们合起来都是5送糖果。

我们小朋友本领真大,不但学会6的组成,还学会了记录,现在我们一起准备好,开上小汽车和小猫们一起到数学王国去玩吧。(听音乐,幼儿做开汽车动作)

数学王国到了,看看国王今天都准备了什么礼物?(各种糖果)

国王还准备了这么多糖果盒子,请我们小朋友帮助他来包装糖果。记住,每个盒子了只可以装6粒糖果。你一边装一边说,几粒红色的糖果、几粒兰色的糖果、或几粒黄色的糖果、几粒绿色糖,一共是6粒糖果。装好以后你可以送给周围的爸爸妈妈检查一下,也可以给好朋友检查一下,你对吗?如果正确了就请你把糖带回家,可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十一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并通过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从而明确地壳物质循环关系。通过学习岩石、矿物和矿产等概念,使学生了解岩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通过阅读地层和化石等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观念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整个单元的知识基础,关于这一点教材在引言部分叙述的较清楚,引言部分说明岩石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环境和整个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要素,是陆地上生命及人类生存的基地。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这在第二节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密切关系,岩石是土壤的发育及其物质组成的基础,这可从第四节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别提到岩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也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引言部分叙述较为概括、简练,并且与后面章节的联系较为紧密,也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了较好的铺垫。

除引言外,本节教材还包括三部分内容: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的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系及地壳物质循环。这三部分知识环环相扣,由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换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教材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组成岩石的矿物”这部分内容中,教材首先介绍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并以圆内扇形百分比图的形式呈现,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了解了地壳中化学元素的组成,教材进而说明矿物和矿产的概念,这部分内容突出的特点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特别是所举实例都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生最为熟悉的,拉近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所列举的矿物实例又兼顾了学生对于岩石概念的理解,并突出了矿物与岩石的关系,而且配以图片增强对矿物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对矿物已理解,初步了解矿物与岩石关系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岩石及其成因”的内容,这部分教材首先以花岗岩为例介绍岩石的概念,其次介绍了三大类岩石分类依据、简单的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中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其特点以及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介绍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实质上是阐明三大类岩石之间相互转化关系,这部分教材是为后面了解地壳物质循环作知识上的铺垫。强调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是为了强化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够明确学有所用。关于地层和化石,教材通过正文、阅读材料和示意图三种方式呈现,既不加深学习的难度,又使学生能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了解一些关于地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教材在最后安排了“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可以是前面知识的小结,同时又是后面知识的引言,三大类岩石转化的知识在前面已经涉及,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地壳物质之所以能够循环是由于外力和内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关于内、外力作用的知识,在后面一节教材中可以了解到,因此在本节教材中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内、外力作用的概念,只要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理解其如何起作用即可,这段教材最终是使学生能够明确地壳中的物质通过相互的转化不断进行循环。

本节教材中配备了多幅图片和示意图,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图片和示意图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完成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认定、提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标本进行观察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法建议

建议采用教师引导,注意联系实际,学生观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的形式完成教学过程 ,考虑采取上述教学形式的原因是:本节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但学生平时对存在于周围的这些熟悉事物注意不够,可能更多地是忽视这些事物的存在,因此学习时,应该给学生创设条件,使其感到所学的知识就存在于周围,另外在教学过程 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旧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识。关于“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及其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组成的“单质”或“天然化合物”等概念,学生在化学课中已具备这些知识,地理课上侧重强调“矿物”这个概念即可,教学中可以展示一些矿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由矿物标本引出“矿产”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只有有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能被人类所用,才称其为矿产,而一块矿物标本是不能称其为矿产的。如果没有实物标本,则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幅图片,使学生对这几种常见的造岩矿物有一定的认识。关于“岩石”的概念,可以沿用“矿物”概念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或花岗岩标本,找出其中的矿物,由此引出“岩石”的概念。关于“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的学习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各类岩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描述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说明每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有哪几种?教师如果有实物标本提供给学生引导其观察各类岩石的特点,教学效果会更好,如果没有实物标本,则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进行教学也可以。在说明“沉积岩”的特性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分层的特点,并由此引出“地层和化石”的概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及示意图,使学生理解地层和化石对地学研究的价值,另外本段教材中出现了两个新概念“矿石”“品位”,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矿石”与“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及区别。在学生对三大类岩石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怎样进行转化”?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转化的过程各组设计出示意图,利用学生绘制的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是不断转化和循环的,学生对此理解会比较深刻。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①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②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③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手段】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 】

(引课)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入手思考:陆地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特别是岩石与其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花岗岩标本)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板书)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阅读教材中扇形图)地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构成矿物,举生活中实例或根据化学课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矿物,这些矿物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的?→明确有些矿物是单质,有些矿物是化合物。

(出示矿物标本)矿物对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标本是否可以称为矿产?

(板书)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出示花岗岩、石灰岩等标本或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说明几种熟悉岩石的组成→明确岩石的概念

(板书)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出示三大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标本并结合教材中岩石成因的相关图片)观察玄武岩、页岩、板岩等,从外观上对三大类岩石进行区别→结合实物标本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

(出示有化石的岩石标本)观察化石多存在于哪类岩石中?化石能够起什么作用?

(阅读教材中补充资料和示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有关地层和化石的知识→完成示意图中的问题。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矿石与岩石及前面提到的矿产有什么区别?如何评价矿石的优劣?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请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板书)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设计思想】对本节教材的处理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岩石、矿物、矿产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这些地理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尽可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特别是在教学中如果所用的岩石或矿物标本是学生或教师亲自在野外采集的,其效果更好。另外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认定加工信息的能力,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图像资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图示的形式总结概括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某地区不同地层依次发现有三叶虫,恐龙,剑齿虎化石,说明该地区缺少鱼类化石的原因?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十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5页的内容及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读、数、写数字8、9,知道9以内的顺序,会比较他们的大小。

2.培养数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8和9表示物体的个数,掌握6~9的数序。

【教学难点】

会工整的书写8和9。

【课前准备】

教师(计数器, 主题图中各中物品和人的图片, 写字练习本, 8只五角星等)

学生(学具圆片,小棒,图形等10个,硬币9个,彩色笔, 写字练习本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提问:这幅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你发现了什么?教师适当地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2、小组交流:图上有哪些人和物,数量各是多少?学生数数,全班交流结果。

3、重点指导学生数出“蝴蝶”的只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强调:在数的过程中,不管从什么地方数起,都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要是一个挨着一个地数,不重复不漏数。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8和9。板书:8和9。

(评析:在数数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资源(主题图),以小动物参观校园为主线,在数数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9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时也为后面的数学活动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体验生活中的“8和9”。

(1)数出主题图下面的人物和点子的个数。

(2)任选2种学具,数出8和9个,摆自己喜欢的图形。

(3)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8和9来表示的。

2、逐次感知8、9的数序。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7个珠子,再拨1个,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老师拨珠子的过程,重点让学生感受拨7颗珠子以后再拨1颗是8颗珠子的过程。然后再拨1颗珠子就是9颗珠子。

3、整体感知8、9的数序。

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

(1)出示直尺,让学生补充直尺上( )里的数。

(2)引导学生对照直尺说出9以内数的顺序。

(评析:将序数与基数的区别融入到实际生活场景中,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从而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应变能力,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特性)

4、观察7、8、9的点子图,比较7、8、9的大小。

提问:怎样能很快数出三幅点子图的数量?(学习6和7时,做过相应的铺垫)

让学生任选其中的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结果,反馈6种不同的答案。

5、理解8、9的序数意义

让学生按照要求在书上涂色,分组适当讨论8只和第8只,9只和第9只的区别,让学生正确理解8、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评析:充分利用课本的数学资源,教师采用开放的,多种思维角度的途径给学生理解和想象的余地,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6、教学8、9的写法。

(1)引导学生观察8、9的字形:8像什么呀?9像什么呀?

(2)教师示范,边写边讲解,着重说明8和9的笔顺。

(3)学生在书上写字格中练习写8、9,教师作指导。

(4)提醒学生坐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

(5)同桌交换评一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写得好就给它画张笑脸。

统计得到笑脸的学生,鼓励学生书写要工整。

(评析:在书写8和9的过程中,积极倡导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初步体验评与被评的乐趣,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巩固练习

1、数数

(1)听指令快速数出实物(数8根小棒,9个小圆片)

(2)8个小组比赛报数。

2、完成练习八的第一、二题。

独立思考,集体订正。

四、课后延伸,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出示课本57页的“生活中的数”。

让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有关8和9的数据。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8和9的认识

树的图片:8棵 ★ ★ ★ ★ ★ ★ ★ ★ ★

字的图片:8个 第8个

人的图片:9个 第9个

花盆图片:9盆

蝴蝶图片:9只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十三

计算活动:学习“6”的组成

中一班    执教:荆红 2003、5、16

目标:1、学习、理解“6”的组成,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的规律。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准备:背景图一张,贴绒教具:小鸭子6个,数字卡:“1——6”若干,一袋糖果,玩具熊一个。

学具:糖果与盘子,数字卡“1——5”每人一套,操作卡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在音乐的伴奏下,老师抱着小熊开着汽车进课室。

师:(出示小熊)小朋友们下午好,小熊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可听话了,而且还特别的聪明能干,于是,小熊特意开着汽车给小朋友送来了一袋好东西,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熊带的是什么东西呢?

请一位小朋友来摸摸,不要出声,让他悄悄告诉下一个小朋友,依次类推,最后,请最后一个小朋友来告诉大家。

1、 游戏:分糖果

请每个小朋友给自己的盘子里放6个糖果。然后,用两只手把这“6”颗糖拿在手里,有几种拿法(强调两只手里都必须有糖),大家都来试一试。

请幼儿告诉老师是怎样分的?教师相应摆出“6”的分解式,重复的去掉。

教师小结“6”的五种分解形式。然后演示并讲解两个数交换位置总数不变。

巩固练习

小熊说:中一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它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

游戏1:“对口令”。小熊出示数字卡“1”,请幼儿拿出数字卡“5”,并念儿歌“你出1,我对5,1和5合起来就是6”。依次交换。

游戏2:“听叫声”。教师学一声小猫叫,请幼儿学五声小猫叫。依次交换小动物的叫声。

游戏3:“我们都是好朋友”。请每6个小朋友站成小圆形,边手拉手走,边念儿歌:“123,321,我们都是好朋友,好朋友,手拉手,你蹲下,我站起,(幼儿可以选择站和蹲)6可以分成几和几?6可以分成x和 x。(请一个幼儿说出)玩两三遍。

幼儿独立操作。小熊说大家玩了这么久了,它想考一考小朋友。

教师出示背景图一张,请小朋友观察,然后独立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今天,小熊和小朋友玩的非常开心,现在小熊该回家了,让我们一起开汽车送小熊回家吧。在《开汽车》的音乐声中,幼儿模仿开汽车的动作离开教室。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初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内容,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板块构造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发展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关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教材分析

本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介绍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概念,接着重点分析了两种最常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两种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分析褶皱形成的不同岩层形态时,运用辩证的观点说明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后形成的地形倒置状况。本段教材配备有大量的原理示意图,对褶皱和断层形成加以辅助说明,这些示意图有助于学生对本段教材的形象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本段教材的最后介绍了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认识地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主要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作用力的来源也有多种,教材对此有所侧重和删减,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看,教材选择了学生较为常见的、陆地上分布也最广的三种,即风化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风化地貌注意其形成原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风化,但注意风化并不是由于风的原因,应与风成地貌的原因区分开。流水和风成地貌两部分内容注意不同外力作用形式形成的地貌形态是不一样的,流水有侵蚀和沉积地貌,风力也有侵蚀和沉积地貌,无论是流水还是风力的沉积地貌其形成过程都是有分选的。特别注意搬运作用是运动过程,没有结果,因此不形成地貌类型。这部分内容教材同样配备了大量图片,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图像资料的观察、分析处理能力,教学中应引起重视。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也非常大,教材在最后安排了阅读材料说明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才能使地表形态的变化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关于地质作用和地壳运动的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地表形态——地貌的不断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等内容入手,首先强调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壳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并从地质作用能量来源的角度介绍了其分类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表现形式所反映的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等。这部分内容既可以看作是上一节关于岩石和地壳物质循环的继续,又可以看作是后面学习地质灾害的知识铺垫。关于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同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表形态,一直是过去教学中难点,新教材在这里进行了淡化处理,只是在本节教材最后讲述外力作用时进行简单描述。

教材从第二部分开始分别讲述内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介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将在后面地质灾害中有所描述,在本节教材中不再涉及。关于“地壳运动”教材首先论述了两种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基本运动形式,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以及两种运动形式引起的地表变化和两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两种运动形式的学习应该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由科学家对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运动方式、时空分布规律等的探讨和研究引出板块构造学说。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内涵教材力图体现两个方面,关于知识方面应明确:板块的概念、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内部和边界的不同运动特点以及板块边界不同的运动所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态。关于价值观念方面,主要体现历史发展的观点,即板块构造理论是不断发展、不断补充、逐步完善的;运动的观点,即物质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构造学说正是体现了这一运动特点。

教学方法建议

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学习“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时,可以从沧海桑田的变化入手,举一些实例说明,如: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日本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岛屿,由此说明地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地壳变化的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地壳会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作用是什么?对于地质作用的概念、能量的来源、表现形式及引起的地表缓慢或激烈的变化,可以提出问题:“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等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阅读教材列表比较完成学习。

学习“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两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些计算机动画演示运动过程,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对树立学生运动的观点有一定帮助。计算机动画演示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过程后,教师应再举例加以说明,如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图说明世界一些著名的山脉或大的山系都是水平运动的结果,垂直运动也可以找一些典型实例。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六大板块示意图”,观察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是哪两类板块的交界,分别形成什么地貌?板块边界处与板块内部的运动特点有什么不同?

分析“地质构造类型时”注意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示意图或教师提供的计算机动画演示并思考:两种地质构造类型是否有本质的区别?通过观察应使学生明确褶皱的岩层是连续的,断层的岩层是不连续的。对于褶皱还应使学生明确背斜和向斜的差别,包括岩层的新老关系、形成的地表形态、地形倒置是怎样形成的,向斜构造中一般会储存有地下水,背斜构造中容易储存油气等。对于断层应使学生明确其组合形式以及形成的地表形态,断层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等。

关于“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实景图片和示意图,另一方面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提示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外力作用后的地貌。对于风化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经过风化的岩石标本讲解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的简单原理以及风化的结果。无论是流水地貌还是风成地貌,其过程都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经过流水或风力的作用对风化壳进行侵蚀,侵蚀后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侵蚀的产物被流水和风携带离开原地,较大颗粒物最先沉积,较小的颗粒物被搬运到较远的地方沉积,形成不同的沉积地貌。在学生对内外力作用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内外力作用的关系是什么?使学生明确:二者是同时发生的;内力是主导作用;二者共同影响形成今天的地表形态。

【教学重点】①板块构造学说;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③外力作用与地貌

【教学手段】计算机动画: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褶皱形成过程;断层形成过程;风化的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

(引课)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在我国渤海湾钻井到上千米深度,仍是陆地沉积物,这两个实例说明什么?→地壳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引起地壳这种变化的力来自何处?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地质作用的分类依据是什么?表现形式有哪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什么?”列表比较完成。

(板书)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概念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类

分   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岩层受力发生水平运动会使地表形态出现怎样变化?垂直运动会使地表形态出现怎样变化?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地壳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机理是什么?

(板书)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分类

2.板块构造学说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化,其变化特点是什么?→有些岩层弯曲变形,有些岩层断裂错开,这就是地质构造。

(板书)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

2.地质构造的类型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岩层弯曲变形属于褶皱。岩层弯曲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在地表形成的地形有什么差异?在野外是否可以地表形态判断褶皱类型?→向上隆起——背斜,在地表常形成山;向下凹陷——向斜,在地表常形成谷地。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在野外有时背斜成谷,而向斜中心受挤压力的影响,不易被破坏,在外力沉积的作用下常形成山,因此不能根据地表形态判断背斜和向斜。而应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观察背斜和向斜岩层新老关系有什么差异?→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中心新,两翼老。观察断层与褶皱在岩层变化上本质的差别是什么?→褶皱岩层是连续的,断层岩层是断裂的。观察断层的组合形式有几种?形成的地形是什么?典型的实例有什么?根据观察思考结果填表。

(板书)①褶皱

类   型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形成地形

背   斜

向   斜

②断层

组合形式

岩层形态

形成地形

实   例

地   堑

地   垒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提出问题承转)内力作用使地表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对地表产生什么影响?由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形以及产生的地形倒置现象印证内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板书)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风化作用

(阅读教材中风化示意图或教师提供的风化地貌图片及风化的岩石标本)结合示意图或图片分别说明物理、生物和化学风化形成的不同地貌。明确风化的结果是在岩层外部形成风化壳,对基岩起保护作用。

(承转)风化壳在流水、风和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侵蚀破坏,经搬运离开原地,随着流速、风速减小,冰川融化,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不同地貌类型。

(板书)2.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教师出示图片或阅读教材中相关的示意图思考)流水的侵蚀和沉积各形成什么地貌?风力侵蚀和沉积各形成什么地貌?

(板书)①流水作用

侵蚀后的产物被流水搬运,进而沉积形成沉积地貌

(板书)沉积:河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②风力作用

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

沉积:戈壁——荒漠—沙丘——黄土沉积地貌,如黄土高原

(总结)外力作用的过程

(板书)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重点是对地理原理的分析、理解和掌握,对原理示意图的读图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认定、提取、分析和加工有用信息的能力。基于以上重点内容的确定,因此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类图像资料,并自行设计计算机动画示意,以加强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地壳运动变化这一观点的理解。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十五

活动目标:

1、探索7的分合,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互换关系;

2、引导幼儿用7的分合知识,解决活动中的问题,能正确地进行7的加减运算;

3、引导幼儿学习看一组实物图编应用题,重点学习应用题中的提问。

活动准备:

爱心卡片、7只毛毛虫

活动重点与难点: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性;掌握7的分合。

活动过程:

一、在游戏中探索7的分合。

游戏:“出拳”——

1、介绍游戏玩法:两人出的手指数合起来要是7,两个人商量好谁先出拳谁后出拳,边出拳要边说,如:甲:我出2,乙:我出5。

2、每人每次伸出的手指数量不能重复,直到把7的6种分合式说完。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保证自己会不重复的把7的合成式说完?(启发幼儿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每人在白纸写出7的六种分合式,出拳一次就划掉纸上的一个分合式。)

二、在实物图中学习7的加减法

1、师:树上有7只毛毛虫,1只大的,6只小的;2只红色的,5只蓝色的;3只停在草地上,4只在树干上,你们能根据这些特征来编加减法应用题吗?谁能根据毛毛虫的大小来编一道减法应用题?(引导幼儿编出树上有7只毛毛虫,拿去1只大毛毛虫,还剩下6只小毛毛虫)我们用一道减法算式把这道应用题记录下来!(7-1=6)谁能来读读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树上有七只毛毛虫,拿去一只大的,还剩下6只大的毛毛虫)

2、依次类推,根据颜色、地方不一样编出剩下的五道减法算式和六道加法算式。

3、分享探索过程,完整读出7的6种加法和减法算式。

教师小结:7的加法算式、减法算式和分合式都有6种。

三、在游戏中自编7的加减应用题

游戏——爱心的卡片

1、师:“今天我们用爱心卡片自编7的加减游戏吧!我有2张爱心卡片,你有5张爱心卡片,我们一共有几张爱心卡片?”幼儿:7张爱心卡片。”

2、用同样方法可请孩子继续自编7的加减应用题。

四、活动延伸——给幼儿发送爱心小礼物,鼓励幼儿继续利用已掌握的7的分合,在一日生活中继续引导幼儿自编7的加减应用题。

6的组成 6的组成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十六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并通过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从而明确地壳物质循环关系。通过学习岩石、矿物和矿产等概念,使学生了解岩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通过阅读地层和化石等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观念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整个单元的知识基础,关于这一点教材在引言部分叙述的较清楚,引言部分说明岩石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环境和整个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要素,是陆地上生命及人类生存的基地。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这在第二节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密切关系,岩石是土壤的发育及其物质组成的基础,这可从第四节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别提到岩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也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引言部分叙述较为概括、简练,并且与后面章节的联系较为紧密,也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了较好的铺垫。

除引言外,本节教材还包括三部分内容: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的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系及地壳物质循环。这三部分知识环环相扣,由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换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教材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组成岩石的矿物”这部分内容中,教材首先介绍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并以圆内扇形百分比图的形式呈现,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了解了地壳中化学元素的组成,教材进而说明矿物和矿产的概念,这部分内容突出的特点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特别是所举实例都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生最为熟悉的,拉近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所列举的矿物实例又兼顾了学生对于岩石概念的理解,并突出了矿物与岩石的关系,而且配以图片增强对矿物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对矿物已理解,初步了解矿物与岩石关系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岩石及其成因”的内容,这部分教材首先以花岗岩为例介绍岩石的概念,其次介绍了三大类岩石分类依据、简单的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中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其特点以及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介绍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实质上是阐明三大类岩石之间相互转化关系,这部分教材是为后面了解地壳物质循环作知识上的铺垫。强调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是为了强化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够明确学有所用。关于地层和化石,教材通过正文、阅读材料和示意图三种方式呈现,既不加深学习的难度,又使学生能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了解一些关于地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教材在最后安排了“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可以是前面知识的小结,同时又是后面知识的引言,三大类岩石转化的知识在前面已经涉及,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地壳物质之所以能够循环是由于外力和内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关于内、外力作用的知识,在后面一节教材中可以了解到,因此在本节教材中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内、外力作用的概念,只要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理解其如何起作用即可,这段教材最终是使学生能够明确地壳中的物质通过相互的转化不断进行循环。

本节教材中配备了多幅图片和示意图,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图片和示意图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完成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认定、提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标本进行观察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法建议

建议采用教师引导,注意联系实际,学生观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的形式完成教学过程,考虑采取上述教学形式的原因是:本节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但学生平时对存在于周围的这些熟悉事物注意不够,可能更多地是忽视这些事物的存在,因此学习时,应该给学生创设条件,使其感到所学的知识就存在于周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旧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识。关于“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及其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组成的“单质”或“天然化合物”等概念,学生在化学课中已具备这些知识,地理课上侧重强调“矿物”这个概念即可,教学中可以展示一些矿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由矿物标本引出“矿产”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只有有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能被人类所用,才称其为矿产,而一块矿物标本是不能称其为矿产的。如果没有实物标本,则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幅图片,使学生对这几种常见的造岩矿物有一定的认识。关于“岩石”的概念,可以沿用“矿物”概念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或花岗岩标本,找出其中的矿物,由此引出“岩石”的概念。关于“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的学习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各类岩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描述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说明每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有哪几种?教师如果有实物标本提供给学生引导其观察各类岩石的特点,教学效果会更好,如果没有实物标本,则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进行教学也可以。在说明“沉积岩”的特性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分层的特点,并由此引出“地层和化石”的概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及示意图,使学生理解地层和化石对地学研究的价值,另外本段教材中出现了两个新概念“矿石”“品位”,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矿石”与“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及区别。在学生对三大类岩石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怎样进行转化”?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转化的过程各组设计出示意图,利用学生绘制的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是不断转化和循环的,学生对此理解会比较深刻。

--方案

【教学重点】①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②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③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手段】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

(引课)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入手思考:陆地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特别是岩石与其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花岗岩标本)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板书)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阅读教材中扇形图)地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构成矿物,举生活中实例或根据化学课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矿物,这些矿物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的?→明确有些矿物是单质,有些矿物是化合物。

(出示矿物标本)矿物对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标本是否可以称为矿产?

(板书)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出示花岗岩、石灰岩等标本或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说明几种熟悉岩石的组成→明确岩石的概念

(板书)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出示三大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标本并结合教材中岩石成因的相关图片)观察玄武岩、页岩、板岩等,从外观上对三大类岩石进行区别→结合实物标本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

(出示有化石的岩石标本)观察化石多存在于哪类岩石中?化石能够起什么作用?

(阅读教材中补充资料和示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有关地层和化石的知识→完成示意图中的问题。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矿石与岩石及前面提到的矿产有什么区别?如何评价矿石的优劣?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请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板书)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设计思想】对本节教材的处理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岩石、矿物、矿产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这些地理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特别是在教学中如果所用的岩石或矿物标本是学生或教师亲自在野外采集的,其效果更好。另外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认定加工信息的能力,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图像资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图示的形式总结概括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某地区不同地层依次发现有三叶虫,恐龙,剑齿虎化石,说明该地区缺少鱼类化石的原因?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