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模板十四篇)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模板十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19:26:53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模板十四篇)
时间:2023-04-03 19:26:53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篇一

师: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师板书诗题,生读题)

师:诗的作者是谁呢?下面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可以读出声音。谁愿意来?

指名读。

师:全诗共28个字,有6个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的自学能力,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可以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生自学)

师:现在小组的同学一起来交流交流,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学的是最后两句,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又绿”是什么意思?是指春风吹绿了江南,家乡很美丽,他非常想家。

师:从这两句你体会出什么?

生: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板书。

生:我们学的是第一、二两句,体现了思乡情,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比作一水间,靠得很近,“瓜洲”和“南京”应该相隔很远,诗歌上说只有几座山 。

师:老师为你喝彩。瓜洲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北岸(师画简笔画)

师:那京口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南岸。

师:你怎么知道了京口和瓜洲在这个位置?

生:从注释上看出来的。

生:从图上看出。

生:查资料找到的。

生:从诗句中的“一水间”知道的。

生:“泊船“是什么意思?是停船的意思。

师板画小船

师:那泊船瓜洲的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生答。

师: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也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找出表示思乡之情的字眼。好好品味。

生:我找到的三个词和一个字,“一水间”,说明相隔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还有“又”、“何时”。

师:你找到了,能不能把他读出来?

(生读)

生:还有第三行诗的“又绿”,这也是表现了江南两岸的景色美,说明他想回到家乡。

师:能不能把下面两句读出来?

(生深情朗读)(一片掌声)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到这个“绿”,能不能把它换成其它字?

生:吹,拂,碧,到,满。

师:其实,王安石在写诗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些字,但他最后选择了“绿”,你们知道为什么?

(学生讨论)

生:因为“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生:表示家乡的美,有动感,有力量。

生: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找资料。

师:对,读书就应该从多方面吸取。

(齐读)

师:我们的家乡虽然不在江南,但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的风光。

(放录像,欣赏江南美景)

师:美吗? 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通过王安石改字,你觉得我们可以向他学什么?

生: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对字词的推敲实际上是我们小学生最应该学习的。我们进行读诗比赛,请同学们准备一下。

生练读诗。

师: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

生:我会想:我的家乡是多么美。

……

师:再一次请同学来读,我想应该读得更好了。

(生再读)

师:你读错了,下次不能再读错了。

师:下面听老师来读一下(师范读,音乐起)

师:谁来读一读,读得比老师还要好。

(生读,配上音乐)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学第一首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下面我们来学习孟郊的《游子吟》。

师:学这首诗我们自由组合进行学习,你们打算怎么学?

生:表演,赏析。

生:朗读。

(生下座位小组学习)

师:哪些好伙伴来?

生:感情诵读。

(小组同学读)

生:这首诗写了母亲为出行的儿子缝衣服,把衣服缝得密密的。

生:我们是把诗意串连起来,再表演。(生上台表演)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 

生:报答诗人对慈母的爱。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把这种慈母情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思亲的古诗?

生:我找到《静夜思》。

生:我找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业:

1、收集王安石和孟郊的诗,还有思乡思亲的诗

2、写一篇散文《游子吟》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情意。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

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看图背古诗:《春晓》《咏柳》《望庐山瀑布》《静夜诗》

3、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板书课题),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的《鸟鸣涧》。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鸟鸣涧》,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适时指导生字“桂”学习。

3、美读: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师:“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

1、品读,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2)说说诗句的意思。

a、“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人声都已闲寂了,细碎的桂花轻轻地落着,夜表妹得好像整个山全是空空的。)(闲:闲静,也可理解为人内心的安闲;桂花:桂树的花,花瓣细小。)

b、师:寂静山村,大家都安然入睡了,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板书:夜静)

c、诗人听到了鸟儿的鸣叫声,(板书:鸟鸣)诗人认为是什么让鸟儿受惊了呢(月亮穿破云层,照亮大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但是却说月亮让鸟儿受到了惊吓,那你认为这月亮是什么样的呢?

d、“月落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亮从东边的山头出来,惊醒了山林中的鸟儿,不时发出一声声的鸣叫回荡在春日的山涧中。)

3、读古诗,想象画面: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同桌交流)

4、指导朗读: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出这种陶醉呢?(舒缓、悠闲、沉醉)

5、反复育读古诗。

四、拓展诗句,迁移诗境。

(1)出示《鹿柴》,与《鸟鸣涧》对比,看年诗句描写有什么异同?

(2)诗人笔下的景物那么美丽,你怎么评价王维?

(3)王维的诗作人们非常推崇,后人对其诗作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

(4)闭眼,听读,想像《鹿柴》《鸟鸣涧》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情景。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1、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美美的想像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学习。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暮江吟》。

2、搜集王维的诗,并预习《暮江吟》。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篇三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维妙逼真。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壮阔胸襟、雄伟志向的写照。

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这些,诗人都是得不到的。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独立识字、学词,认字3个,写字7个。

3.理解市局的意思,初步体会这两首古诗咏物言志的写法特点。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笔下的马,看看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感受。(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交流释疑、品悟诗情。

中心议题1: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有效策略:

1、反复朗读诗句,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及诗句的意思,在书上批注。(学生先学,师补充关键词意思)。

大宛:汉代西域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

竹批:马的耳朵似劈开的竹子。

骁腾:健壮、快捷。

钩:一种弯刀,古代的一种兵器。

金络脑: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2、自由读诗,用“----”画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反复朗读、体会,简单批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议题2:这两首诗都是写马的,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效策略:

1、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特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咏物言志。不同点:《房兵曹胡马》前四句正面写正面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由咏物转入抒情,是虚写。《马诗》没有直接描写马的外形特点,而是借马的品格,表达自己的感情。)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房兵曹胡马》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马诗》表达了作者想要实现理想却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

四、感受意境,总结全文:

如果说《房兵曹胡马》的前四句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马诗》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六、当堂检测:

1、 说说两首古诗中重点字词意思及诗句意思。

2, 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背诵古诗。

七、分层作业。

必做题:背诵古诗并默写。

选做题:收集马的成语。阅读《同步阅读文库》相关篇目。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无空阔   托死生               何当金络脑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快走踏金秋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篇四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 2课时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蜂秋浦歌

为谁辛苦 为谁甜

贡献了一生, 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

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了解诗人,初读古诗,激发兴趣。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叫《静夜思》,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李白。当李白在秋浦时,感觉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样,听不得秋日的猿鸣,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火热的生活和激情的迸发,那怕是与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体力劳动,他也能够从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谛,从而在心灵上获得洗礼,在灵魂上得到新生。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让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通过侧面描写,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2、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

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6)、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7)、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8)、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2、简介作者

(二)、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1、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3)、学生小组试讲,逐句理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思考,蜜蜂在那儿采蜜?

②想象前两句诗中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体会蜜蜂的辛苦。

提示: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③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提示:“采得百花”已显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虽具“甜”意。但末二句的反问“为谁辛苦”?“为谁甜”?,言下之意非常明显,蜜蜂把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 

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

⑤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⑥赞美蜜蜂。

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才艺展示台,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可以送它一句格言,为它唱一首歌,或者创作一首诗歌。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罗隐笔下的小蜜蜂,你和伙伴们是怎样在百花中到处飞翔、辛勤采蜜的?

先小组讨论,再集体讨论。

(点评: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的确,想象是会飞的思维,想象是创造的雏形。课堂教学中解放学生的思想,为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在创新的王国,自由驰骋。通过这样一种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整首诗的内容,而且更好地带学生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

(四)、师小结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集体品读)

三、升华感悟

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同学们学了这两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品颂会。

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引出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然后通过对作者创作背景简介,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做好感情铺垫。

学生人人参与,在补充、完善、争辩中,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和敏捷性。

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诗文.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多次想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创设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置问题情景,通过朗读、揣摩、品味,不禁为蜜蜂短暂的生命而惋惜,为蜜蜂不知疲倦地辛勤劳作而感动,更为蜜蜂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而震撼。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智慧、释放思想的展示平台。

这一环节,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此时,学生的心灵迸发出了创作的火花,他们为蜜蜂送上了一首首赞歌,送上了一句句诗句。这种融理解、创造于一体的语文实践,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秋浦歌》品颂会,有效地把知识向课外延伸,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模式。

作业设计

1.规范地书写生字。

2.完成基础练习中的题目。

3.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学习,但由于预习时学生不太重视,所以有些资料查得不是很丰富充足,对于诗人及背景了解不是很深刻,今后,对于这方面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学生在体会意境这方面依旧是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利用课件进行展示和结合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出示冶炼工人劳动的场面画面和古代、现代工人劳动的场面进行对比,很好了帮助学生理解的诗歌中所描述的情景。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篇五

《绝句》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认读五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泥融飞燕子”。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2.课前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1)师: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赞美春天。画家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音乐家奏出了一支支优美的乐曲,诗人写出了一首首赞美春天的诗歌。老师听说你们会背很多古诗,那有没有赞美春天的诗呀?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学生背《草》、《咏柳》、《春晓》、《江南好》、《村居》

(2)随机布置作业:像这样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们回去以后,还可以再搜集一些,背一背。

2.配乐诗朗诵《绝句》:

二.初读感知:

1.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这就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绝句(杜甫)

2.介绍杜甫:你们了解杜甫吗?想知道更多吗?(生:杜甫是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他一生写了很多诗,保存到现在的有1400多首。《绝句》便是其中的一首。)自己再读读。

师导:杜甫真了不起呀,被人们称为“诗圣”,是诗中的圣手,他写的诗又多又好。《绝句》便是其中的一首。想读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

3.学习生字:

(1)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先来认识几个生字朋友。

(2)读生字卡片:快看,调皮的生字朋友跑这来了,快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3)记字形(绝、句):你怎么记住他们的样子呢?(结构记、用“色”记等,记“句”字,可用勺、包记,注意笔顺的变化书空)

(4)指导书写:记住了这两个生字朋友的样子,你们想不想把它写漂亮啊?你们觉得哪个字不好写?

老师范写一个,学生描一个写两个。句:口要写在撇的下边。

4.读词语:这里还有一些词语朋友呢。谁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念?

课件:迟日泥融沙暖鸳鸯(你们见过鸳鸯吗?课件出示图片。喜欢吗?觉得怎么样?那咱们再读读。看图后再读鸳鸯,注意指导读好轻声)

5.这些字词朋友又回到诗里面去了,你们还能叫对它们的名字吗?看看谁能读正确读流利。

6.指读:读诗还要注意节奏,谁能像古人吟诗那样读哇?

7.同桌互读:比比谁读得好。

三.细读感悟诗意:

1.默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2.同桌交流:把读懂的跟小伙伴说说,听听对方的意见;没有读懂的也可以虚心向你的小伙伴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3.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并指导朗读。

师:你都读懂了什么?请你跟大家谈谈。

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生汇报。师:有不懂的吗?(江山:河流和大山,泛指祖国)

(2)质疑:“迟日”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究:谁知道?那我们一起来问问小博士吧。(指导口语交际:我们应该怎么向小博士请教,小博士才愿意告诉我们呀?学生问小博士答:《诗经》中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所以后人以“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师:现在你们知道“迟日”指什么了吗?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观察插图:这两句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呀?(太阳、大山、河流、花草、春风:你从哪看出风来了?)

师小结:温暖的太阳、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五颜六色的野花、绿油油的小草、柔柔的春风,多美呀!

师导:春风花草香,你能从画中感受到柔柔的春风吗?(花草弯腰)花草散发出阵阵芳香,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才能让看画的人感受到呢?(蝴蝶、蜜蜂)

(4)课件欣赏:多美的春天呀!想不想亲眼去看看?(放课件:师叙述,温暖的太阳照着大地,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勤劳的小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美丽的小蝴蝶在花丛中跳起了优美的舞蹈。祖国的山河多美丽呀!)

(5)指导朗读:面对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禁不住要高声赞美春天了。自由读、评读。

师导:你们还读懂什么了?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生汇报。师:有不懂的吗?

(2)“融”什么意思?

小燕子来回地飞着,在干什么呢?(玩、报告春天、啄春泥)

师:也有的小燕子在衔融化的泥土筑巢呢。想看看吗?

(3)欣赏课件: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对美丽的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睡着了。

(4)指导朗读:该怎么读哇?自己练练,可以加上动作。评读。

4.把整首诗练习读读,试着背背,练好了,老师还给你配上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呢。

练好了,谁先来,要像古人吟诗那样抑扬顿挫?指读、背诵。

5.改写:

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你也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诗中所描绘的这种美景吗?(自己说、指名说)

老师总结:春天到了,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祖国的山河多么美丽啊!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6.让我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诗吧。

7.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甜甜地睡着了。让我们轻轻地把书合上,千万不要打扰它,就让它在甜甜的梦中去感受美丽的春天吧。

板书设计:

绝句

江山、花草、燕子、鸳鸯

《村居》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背《村居》。

3、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4、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再随着作者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吧。还想读读吗?

二、配乐朗读,进一步感悟诗歌内容

1、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眼想象。

2、你还看见春天是什么样的?感受怎样?

3、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

三、读、背古诗《村居》

春天多美呀!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诗,让大家欣赏一下,出示古诗《村居》。

1、图文结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指导学生写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

2、预习《理想的翅膀》

六、板书计划:

村居

草 莺 柳 水 纸鸢

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教学后记: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篇六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教材根据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既用恢宏的笔触形象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博大,又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海上的变迁,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美仑美奂的西湖景致。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古诗,加之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十分熟悉,但对西湖却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西湖美丽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常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共同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第二课时完成)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2.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有关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喜欢《浪淘沙》同学,可以找到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读一读。

点评

本节课教师很好的利用了教材以及其它教学资源,教学中能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注意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就本课的两首诗而言,前一首语言质朴,通俗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晦涩难懂的典故,青岛的学生又比较了解大海,适合放手让学生自学。于是教师调整了学习顺序,先学习第二首诗,总结学习方法后,再鼓励学生自学。将实践后总结的学习方法,用简短的几个词来概括,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加之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更能指导学生课内外的自学。

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特别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质疑并借助注释及交流互助的方式读懂诗意。古人写诗“贵在含蓄”,“意在言外”。学生学诗,也从诵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时,运用语言描述、图像渲染、配图配乐吟诵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诱发想像,使其在头脑中再现出生动鲜活的画面,受到相应的情感及审美陶冶。

吉老师还特别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品昧、反复推敲,领悟诗人写法的巧妙,不断积累语言。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达情感提供借鉴。经过阅读实践,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掌握学习方法就尤为重要。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篇七

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一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加以点拨。由于学生学过的诗大多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反映古代战争的这两首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有关乐府诗、诗人王昌龄及“飞将军”李广的资料,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

设计思路:

渗透学法以自读为主。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在赏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风格。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借助字典或相关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

2、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我们看一看今天要学习的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反映战争的。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资料。

师补充。

三、理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象、狗窦、雉、旅葵、舂谷、贻、秦、关

4、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伴听。

(二)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大胆质疑、共同交流。

(三)品读下列句子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2、“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但佼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1、学生带感情练读。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论指导。

3、带感情再读诗歌。

(五)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交流:这两首诗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写战争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六)拓展延伸、提升品味

布置赛诗会

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修辞,,塑造的形象却栩栩如生,表达的感情丰富感人。我们祖国的古诗词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多多从古诗词宝库中去采撷。下节课我们来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比一比谁朗诵的好。

教学反思: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古诗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是我们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揣摩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语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之美、简洁之美。较好的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篇八

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黄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二、共同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2)补充介绍: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3.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4.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描写戍边士兵的还乡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诗人的广阔胸怀。

(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小结

四、推荐阅读

1、王翰的《凉州词》

2、王之涣的诗歌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背诵或默写《凉州词》

评价并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共同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小结

四、推荐阅读

1、刘禹锡的《陋室铭》

2、刘禹锡的诗歌《西州乐天杨州初逢》《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训练

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板书设计:

凉州词

王之涣

远眺黄河、孤城环境

豁达、开阔的胸怀

近听羌笛声心理

浪淘沙

刘禹锡

黄河壮阔雄伟的景象

博大的生命力

伟大的精神

达到美好境界

教后记: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篇九

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

这是两首赞美春天的好诗,它们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为我们描绘出两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

古诗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感悟到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重视朗读。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同时,针对小学生,情境创设也很重要,它可以把抽象的诗句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便于学生轻松愉快地感悟古诗。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西安市雁塔区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大部分学生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且班额较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家级实验区,我区教师至少经过区一级新课程培训,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转变。相应的,学生们也变得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独立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大部分学生早已熟背本课两首古诗。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愉悦的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资料。  2、学生准备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一听?(1―2生背)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杜甫的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题目)

2、交流找到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解题:看图,猜题意,交流。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理解诗意

1、自学。指导方法:边读诗,边看图,画出不明白的词句。

2、出示全诗,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1)(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就给以适当鼓励)要求查工具书,解决“蹊”;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留连”。

(2)再说诗意。

3、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诵。

(1)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除了这些,还可能有什么?闭目想象这一美景。

(2)结合春天景色的图片,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景象。

(3)动手画一画,做画配诗,(交流、评议)

[点评: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我们感悟的方向。在要求学生熟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的基础上,举行“好画配好诗”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还能检验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意。整合课程,激发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4)自由练读。同桌合作读。(要求注意读出动静相宜。)

(5)老师示范读。(重点指导:边读边看图边想象,置身美景中。)

(6)不拘形式练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作业。

1、自学杜甫的另一首写花的诗《绝句》:“尽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小组制出配诗图来。

2、预习《游园不值》

板书:

江 畔 独 步 寻 花       杜 甫

黄 四 娘 家 / 花 / 满 蹊,     花

千 朵 万 朵 / 压 / 枝 低。     多

留 连 戏 蝶 / 时 时 / 舞,     花

自 在 娇 莺 / 恰 恰 / 啼。     香

教学反思:本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却不能靠生硬的翻译来加以一一对应。在这一课里,我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情趣化的学习氛围,以描述春景的方式来力图让学生获得读诗的美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放飞他们想象力,让他们以自己的语言和手中的画笔来个性化地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板题《游园不值》。

3、交流诗人叶绍翁的资料。

二、理解古诗

1、自读古诗,大体读懂古诗,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释疑。要求查工具书,解决“屐、扉”。

3、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1)小组讨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

(2)看图,进一步体会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

(3)抓住机会,指导朗读。

[点评: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充分发表观点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4、诗人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春色满园”呢?

(1)你想园中应该是怎样的景象?

(2)再次朗读。(读出春的生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2)想象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做诗人来表演一下?

(在评议中要求学生演出诗人由失望、扫兴到惊喜、愉快的心理变化。)

(3)指导朗读。

三、拓展、作业

1、小组举行朗诵比赛。(两首诗任选)

2、任选本课中的一首古诗,改写成短文。

(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

[点评:在朗诵和改写中比较并体会了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3、自学“目积月累”中《吴兴杂诗》

板书: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 怜 / 屐 齿 / 印 苍 苔, 

小 扣 / 柴 扉 / 久 不 开。    失望

春 色 / 满 园 / 关 不 住, 

一 枝 红 杏 / 出 / 墙 / 来。   惊喜

教学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好,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内容。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

总评:古诗的教学,感悟为重。小学古诗教学,目的在使他们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他们创造体验、感悟的条件,把他们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当然,对于生活积累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体会意境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除了牢牢抓住朗读、背诵这样的基本方法之外,还可以创设模拟场景,让学生尝试诗人的感受过程,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演一演,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篇十

执教 浙江  王自文

评点:阿远

未经授权,擅自评点,如有冒犯,多多海涵!

课前谈话: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亲爱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

师: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整体上感受两首古诗。]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这里是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中的细节。]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够了解到宋朝的一些情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老师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介绍历史背景,给学生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到对诗句的理解,能够鼓励学生说完整,看出教师是还是有一定的尊重学生的意识的。]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

生答:是遗弃的人民。

[对遗民的理解教师采取了问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自我反思,把学生自己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从“遗留”上升到“遗弃”。]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音乐铿锵,确实把人带到了金戈铁马的战争中,能激发学生的想像。]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这里的想像,把遥远的年代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的面前,如同电影的蒙太奇,学生甚至会想到自己就是胡尘中的遗民。]

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师板书:凄凉)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情感世界,把两首诗的内容紧紧揉合在一起。从“清凉”到“凄凉”,学生经历了一个情感过程,感受更加深刻了。]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此处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新的高度,学生的朗读中已经让人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示儿》的引入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既整合了古诗的内容,增加了阅读量,同时又是悄无痕迹,这种意义上的关联,对现在两首诗的学习又起到了“润物无声”的强化。]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板书悲凉)

[从“悲凉”到“凄凉”,学生的情感确实已经上升到这一步了,有水到渠成之感。]

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这种质问,用诗句来回答是再巧妙不过了,读中悟情,是为经典。]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此问是最平淡的一问,却是最有价值的一问,是啊,我们的学生究竟有什么想法呢?他们的头脑一直在进行着别人的思考,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思想自己的思想,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师: “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掌声)

[抓住一个“醉”,通过学生的想像,活化了当权者的嘴脸,学生的感受又有了新的变化。]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生:我感到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权贵们吃喝玩乐,……我觉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的百姓了。(掌声)

生:……

[学生的语言的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情感合而为一。达到了语文学习的效果。]

师:而西湖旁边的这些权贵们却还在花天酒地之中。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

有没有注意第二个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什么句子?

生:问句。

师:谁问谁?

师: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

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就请你指着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问?

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台下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这里的朗读指导,巧妙的让学生读出了情感。一直以来我们并没有找到好的朗读指导的方法,本诗教学中的几处朗读指导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让我们在实践操作中有了更多的思考。]

师:读了这两首诗,你有没有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忧国忧民之心。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生练笔。

请五名学生学生上台。

生:……你们对得住哪些老百姓吗?

生:……

(学生写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此处安排的练笔,学生的情感宣泄在纸上,给学生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感情的洪水一下子喷发出来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激情的《满江红》歌曲,把情感推向了新的高潮!]

一堂课下来,学生随着教师的精心设计,情感得到了升华,人文性得到了体现,学生朗读水平有了提高,并且能感悟到一些朗读的方法。

课程内容的整合,两首诗+一首诗(示儿)+一首词(满江红),还有学生查阅资料,有清明上河图,还有音乐。每一处都出的恰到好处,都为学习文本服务,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让学生通过老师介绍,自己想像等方式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整堂课中需要我们挖掘和吸收的还有很多。

《古诗二首》课堂教学赏析(吹毛求疵版)

未经授权,擅自评点,如有冒犯,多多海涵! 

课前谈话: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亲爱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

师: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课前谈话应该与整堂课的教学有着意义上的关联,应该是一种精巧的设计。不知“老师”变成“叔叔”有什么深刻含义?是真要变成叔叔,还是在调侃?如果只是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似乎还有更好的办法。如果只是为了活跃气氛,是不是又破坏了整个教学的基调。对一节文化味极浓,欣赏品位很高的课而言,这样的开始是唐突和不协调的。老师变成叔叔,真的可能吗?真的可行吗?就感情基调而言,已经有了虚情假意的开端。]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学生读书,教师板书,各不耽误,倒是一件省时省力的好事。可是,学生读书的情况怎么样呢?老师的眼睛只能向一个方向看。]

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前面的整体感受在这里并没有得到检查,学生究竟读出了什么,学生究竟感觉到了什么,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尊重,老师没有让他们表现的意思,可能是下面还有预设的更为重要的环节 。]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

[不知学生齐读的时候怎样去思考。]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简单说”就是说一点,有这个意思就算了,因为这不是重点。]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学生读自己查阅的资料,就现场来看并没有读出什么,只是读了一些零星的材料。老师也没有深入评价学生搜索到的信息,到底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应该如何检索有用信息?老师没有要评价的意思,总之挖到篮里即是菜。由此看来,让学生汇报查阅的资料只不过也是为了适应课标要求,应付一下而已,教师的重点是自我表白,用那些语言去“感染”学生,其实就是让学生逐渐被教师的情感同化。]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此处学生表达不是很清楚,恰恰说明前面学生自己凭借注释了解诗句意思时,并没有弄懂大体意思。这几个学生不清楚,其他的学生能清楚吗?为什么没有其他学生的评价和介入,教师完全可以放给学生,但是老师继续了他的引导,因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在后面。我想教师可能有这样几个考虑,一是怕讲,二是为了不给人留下肢解诗句的印象,三是公开课的时间关系。]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

生答:是遗弃的人民。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这是教师提出的第六个问题,这个问题似乎匠心不够,好几个学生的回答都没有抓住本质。这个问题确实也难以回答,“这是怎样的泪?”“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如果变成这泪中蕴含怎样的情?学生也许更能明白教师的意图。但无论如何提问,情感这条线还是牢牢抓在教师手里,教师是在慢慢收网,力争“一网打尽”学生的情感。]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师板书:凄凉)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板书悲凉)

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此问是最平淡的一问,却是最有价值的一问,是啊,我们的学生究竟有什么想法呢?他们的头脑一直在进行着别人的思考,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思想自己的思想,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刚刚萌发了一个小芽,马上又回到了教师手中,是啊,你了解汴州吗?你查阅资料的时候查到汴州了吗?对了,你不需要查,因为老师已经给你准备好了,你只要跟着老师就什么都有了。]

生:想。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气势恢宏的汴梁城,同是气势恢宏的大段独白,孩子你看懂了吗?孩子你听懂了吗?对了,这里只是情境创设,这里只是整体感受,你不需要全懂。“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孩子啊,你要想啊,这里究竟会不会改变。]

师: “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掌声)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生:我感到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权贵们吃喝玩乐,……我觉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的百姓了。(掌声)

生:……

师:而西湖旁边的这些权贵们却还在花天酒地之中。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

有没有注意第二个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什么句子?

生:问句。

师:谁问谁?

师: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

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就请你指着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问?

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台下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读了这两首诗,你有没有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学诗到了这种地步,情感发展到现在,教师还不敢放开手脚,还在问,本来学生的心马上就要和诗人的心交融在一起了,一下子又回到理性的追问,骤然变冷。]

生:忧国忧民之心。

[多么苍白而没有情感没有个性的表达,这就是老师需要的语言?这就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结果?不管你有什么心,最后都要是这颗心。要正确解读文本,但是这种书面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往往反映了学生内心并没有被触动。]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生练笔。

请五名学生学生上台。

生:……你们对得住哪些老百姓吗?

生:……

(学生写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可惜的是,多数学生说的是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语,为什么只对当权者说?那些百姓为什么要“南望王师又一年”竟然65年,没有一个学生要问问吗?]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课结束了,教师的慷慨激昂还在眼前。下课了,老师还是不能平息自己的情感,让我们这些听课者感动。可惜的是情绪激动的不是那些学生。我不是学生,所以我不知道最后学生究竟有了怎样的情感。是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有了情感的变化,在老师的指导下,也有了立竿见影的朗读效果。那学生是不是就真的被打动了?看看学生的表情,听听学生的话语,我想是老师大段的独白,催生了一种虚假的情感。历史遥远而又不远,情同此心,心同此理,学生应该能够被打动。

一节课的时间太短,公开课要承担很多内容,所以就有了这样的压缩饼干,有了大家看到的这些。

一点说明:本来在重庆的时候就觉得有些话要说,可是拖了几天,要说的话就少了。这样来评课,其实是对自己心力的一种考验,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考验。写着写着就明显感觉的气血不足,看来应该学习的地方还有太多太多,本来还有一个《跳出语文版》的评价,只能暂时搁浅。

最近,看到一本《六顶思考帽》的书,其中有两个观点记忆深刻:其一是讨论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讨论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想既然是公开的教学,就是大家研讨的素材,说上几句应该是无妨的。

写这些,可能对大家并没有帮助,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是对我自己的一种深层次的追问,我在问别人的时候,也在问自己,我的课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也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追问,语文教材应该如何把握?不同文体的教学有没有规律可循?更是对教育观念的追问,学生是主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主人?学生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参与?怎样才能真正的进入学习的过程?

我知道问题的答案就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需要我用心去体验,用思想去实践。也想以此和各位同仁共勉吧:)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篇十一

[教材透视]

《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西子湖畔夏日的景象。古诗格律整齐,文字优美,诗句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其中《望湖楼醉书》生动地记叙了夏天西湖景色的变幻,表现了景物的动态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中没说送别,则显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的美丽,是诗人通过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一首脍炙人口诗篇。

[设计思路]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学生  才能把古诗读写真切,理解得更透彻,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情感的熏陶。

签于上述认识,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达到资源共享,追求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努力锺炼语言,诗化课堂,以情感为线,语言为链,建立起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和谐对话,使学生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难点]

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到过西湖吗?了解西湖吗?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指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电视、书本上或耳闻目睹的有关西湖的信息。纷纷踏来,交汇,共享,丰满学生的认知世界]。

2、师:是呀,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样的?

二、初读古诗,引生入境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望湖楼醉书》这二首诗,想想,这两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小结:是呀,同在西子湖畔,不同的作者领略了六月时西湖不一样的风光,并写得独具特色。

[设计意图:初读是学生感受文本的重要环节,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背文本读通顺。这是学生文本对话的第一个回合]

三、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早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老师诵读古诗后,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达到琅琅上口,并且说说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所描述的进行组织教学,体现学生教学的生成性]

3、放媒体欣赏:西湖荷花

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样的荷花?或用你得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述这美丽的夏日之菏。放《荷花》录音(叶圣陶爷爷写的)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整合,课内外整合,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师:一千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刚刚走远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师:非常投入地朗诵诗,生也听边看图。自由吟诵。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5、师: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刚才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用最恰当的词表达出来。

学生反馈,自由读书,谈谈这份情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生读3次(请同学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上建立起各自对古诗的最初理解,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来置换诗句,对场景是进行描述,为学生创造了实践语言的机会。]

6、师:是呀,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都能在诗句的景物描写中得到印证。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诗句,在品读过程中,你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然后向组内同学探讨,解决不了的,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间的协作既达到了学习资源和成果共享,也使学生的问题更为集中更显出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导点拔就能实破学生们的瓶颈,使学生对古诗有更深刻的领悟而夺性化的见解。]

7、学生自由感悟,就问题互相探讨。

8、学生反馈、互相解疑、品读诗句。

9、诵诗咏诗情

①师:整首诗描写了西湖畔荷花的美丽,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离愁,就让这悠扬的乐声,穿透时光的河流,把我们带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真挚的明友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

(师生和着音乐,看着画面共同诵读古诗)

②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充分地感受了这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诵读,是一次提升了,声情融汇地读是积累,更是情的抒发。]

四、学习《望湖楼醉书》

1、导入:美丽的荷花固然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边我们随着著名的诗人苏轼去领略一下,西湖边的另一种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写诗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揭题,读题,释题。

简介“望湖楼”:望湖楼在西湖之滨,“登楼凭栏,取山形,岭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绿净,楼阁内境中悬”,确为西湖名楼。

3、小组合作研究:

① 自由朗读诗歌,反复读,达到琅琅上口。

② 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

③ 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一种自然形象,从哪些诗句可见?任选其中一句或几句用朗读或自己的话来描绘。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4、反馈:

①“我找到了哪句”“我用……来描绘”

②教师适当点拨。

下雨前:“黑云翻墨”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

雨  中:“百雨跳珠乱入船”此时感受到了什么?(雨大)

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雨  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过天睛,你想到什么?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对语言的独特体验,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内涵。]

5、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6、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是多么的神奇。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动态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读来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

7、朗读:① 自由读    ② 指名读    ③ 指导读

④ 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儿,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8、配乐吟诵。

五、回归整体

1、学完了两首诗,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观,如雨后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诗人以高招的笔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再次高呼:“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找准诗中的契合点,进行概语、总结、回归、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读两首古诗

六、总结延伸

1、总结: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所能领略到的也只是古诗的点滴魅力,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在这堂课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学们说的是,文学的大门永远向是爱好它的人们敞开的,原同学们都能在更多的诗歌、阅读中获得美的体验。

[设计意图:课堂之外天地宽,让每个学生对诗歌作品的独特体验延续到课外,让他们在更广泛地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获得心灵的丰盈,才是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

2、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背写夏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教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种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一)(二);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 点面结合

2 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 诗歌的朗读

2 诗歌内容的理解

3 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篇十三

1、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以及赞美梅花品格的情感,知道梅花自古以来是清高、勇敢的象征。

2、学会本课生字5个,词语4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诗》的意思。

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课文录音、歌曲磁带

2课时

教学目标 :

1、教学《静夜思》,学会诗中3个生字,理解“疑”“举”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该诗。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过程:

一、揭题。

播放《十五的月亮》的歌曲。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二、自由读。自学3个生字。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情感。

六、作业 。

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学习梅花不怕困难的精神。

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生字,读通诗句。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 句。

正确朗读这两句诗。说说带点字的意思。试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学习3、4两句话。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

范读。自读。交流讨论,朗读品味。

五、作业 。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篇十四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以及赞美梅花品格的情感,知道梅花自古以来是清高、勇敢的象征。

2、学会本课生字5个,词语4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歌曲磁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教学《静夜思》,学会诗中3个生字,理解“疑”“举”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该诗。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过程:

一、揭题。

播放《十五的月亮》的歌曲。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二、自由读。自学3个生字。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情感。

六、作业 。

第二课时

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学习梅花不怕困难的精神。

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生字,读通诗句。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 句。

正确朗读这两句诗。说说带点字的意思。试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学习3、4两句话。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

范读。自读。交流讨论,朗读品味。

五、作业 。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