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高三政治教案人教版 高三政治教案检查总结(优秀五篇)

2023年高三政治教案人教版 高三政治教案检查总结(优秀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15:30:22
2023年高三政治教案人教版 高三政治教案检查总结(优秀五篇)
时间:2023-04-03 15:30:22     小编:zdfb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总结。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高三政治教案人教版 高三政治教案检查总结篇一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文化与经济、政治》。接下来我就对本课进行分析与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二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文化的含义,初步体味了文化的魅力,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对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白,对以后分析文化生活更全面更准确,增强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而且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明白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以使其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的关系,以及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2)能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3)能够领会文化已成为各国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懂得各国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与发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学生列举各种文化活动以及直接参与文化生活,对这些文化活动的分析研究,让学生课后收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资料,使学生掌握分析材料、综合比较、实践参与、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竞争的意识。

(2)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与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及依据

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确立依据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讲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的关系,只有明白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才能掌握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弘扬民族文化,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且这也是使学生以后更好地理解文化生活的必由之路。

2、教学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是本课的难点。

确立依据:首先是这里会涉及到书上没有介绍到的而且有较难理解的几个新概念,即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文化霸权主义,而且在现在非常开放、信息化的时代,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多种多样,学生是这一交流中比较活跃的主体,让学生很容易忽视文化渗透,文化侵略这个问题。再次,我们通常将中和国力竞争都偏重于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实力,很难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而且这一般也很难与我们普通民众学生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导致人们也一直较忽视它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及作用。因此,要讲清楚这两问题,是学生信服所讲道理将会有一定的难度。

(四)说课时安排及教具准备

1、本课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讲完这里的内容,因为,根据整个教学进程的安排,和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特征,一个课时下来学生还是能够很好的掌握本课知识的。

2、在本课中,我将拟用资料卡片和视频资料,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教学能达到更好效果。

二、说学情

学生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学习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高一学生要强一点,因为经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生活,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和适应高中知识的方法,所以教起来还是能够比较顺利的,不需要太多的担心。但是,出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容易急功近利,没有耐心,不能持久的听一节课,容易注意力涣散,效果不是很佳。所以我在教授新课时须得耐心,不能急躁。

三、说教法及依据-----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

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启发引导学生,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学生讨论探究,师生共同建构知识

(三)学生讨论探究,师生共同建构知识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四、说学法及依据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而且教学还是“育人”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每个学生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反映在课堂上就是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一节好课关键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面我就阐述我的具体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3—5分钟)

首先复习旧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近几年我们国家举行的大型活动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来引出本课要讲知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课(20--25分钟)

1、讲授重点:即就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我首先带领学生分析课本上的活动探究,通过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活动,对对其进行归类为文化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从而导出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然后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资料,举例说明,综合探究,得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这个问题是本课重点,因此,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自主提问,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组讨论不同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不同影响和作用,分析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2、讲授和突破难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个关于2011年第七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资讯视频,给出一些与要讲知识有关的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放松一下紧绷的疲惫神经,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发展,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得出将要讲的知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新时代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而且日益显著。由于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会引导学生积极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问题,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充分理解这一知识,让学生明白文化与经济的精密联系,要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教育事业,以使更好的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让学生清楚文化渗透的力量有多大,帮助学生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意识。

(2)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及作用。先让学生列举出一些他们所知道的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教师再来补充。列举事例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然后通过举些当前的时事政治,及当下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说明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这点上,同时能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努力学好知识,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三)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布置(10—15分钟)

1、课堂小结:通过简单快速地梳理一下本堂课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深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2、作业布置:通过不值一两个思考题给学生课后思考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也能锻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2、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

二、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三、文化与综合国力

1、地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措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七、说教后反思

本节课引用的视频、图片和材料比较新颖,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在教法上,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在贯彻“三贴近原则”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本框题知识是高考的一个常考点,从教学的情况看,学生参与热情高,但是仅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全面把握高考在这一框题的要求,仍显不足。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面,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高考,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三政治教案人教版 高三政治教案检查总结篇二

《哲学的伟大变革》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哲学的伟大变革》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学习本框内容对学生来讲,将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分析解决遇到的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尚需正确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发展的理论。

2、过程方法目标:

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难点是: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这是由于:实践的观点的重要地位以往的教科书没有深入讨论,它是难点,就在于以往我们仅仅把实践和认识联系在一起,而没有看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概念。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部分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框题内容,紧接着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设问,当时的无产阶级如何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为什么失败了呢?

(这样呢,既回顾了上一框题内容,又通过材料自然引出新课,激发学生探究_,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是讲解新课部分

为了讲清楚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板书)

首先,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

问题探究: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合作思考,教师给予总结-1、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并介绍三大工人运动的一些资料,扩充学生知识面。

(这样设计,用历史材料再现,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深入思考,结合背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讲授,进一步加深理解)

进一步用多媒体展示材料一: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材料二:德国古典哲学

并且设问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还有那些基础呢?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给予一定学法指导,并且通过有针对性讲解,从而掌握知识点——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马哲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板书)

(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主动建构知识,教师给予一定指导,这样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下面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课本第20页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并且多媒体补充一些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讲解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板书)

并且为了突破难点,进行拓展探究: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这样设计呢,因为这块知识较抽象,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在讲清重点的基础上,才能突破难点的学习,难点主要通过探究和实例讲解并和学生互动,加深理解)

本框题的第三目内容——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板书)

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政治与生活》中有所涉及,所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并且邀请三位学生和全班一起分享其中的一块内容;

1._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板书)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接下来呢是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巩固知识。

(这里我运用的是提纲式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把握内容、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也就是教学评价环节题目的量较少,有助于学生减负。同时也能起到拔高的作用。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板书设计:

哲学的伟大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马哲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_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模拟上课:

哲学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一、诞生的三大基础

英国宪章运动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同学们,回顾上一框内容,

主要是有两大方面,一是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二是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中,我们明确了: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在学习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时,

我们明确了两个具体内容,

第一、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即哲学可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第二、哲学能预示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即哲学可以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

学习这些内容让我们了解到,哲学对社会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我们要找到一个时代的真正哲学,那样,才能让哲学真正发挥它的功效。

那么,现在我们找到了这个时代的真正哲学了吗?在我们中国,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终于找到了对中国近现代社会起促进作用的真正哲学,它就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下面,首先我们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也就是三大工人运动

上节课后老师让大家回去查找三大工人运动的资料,下面请三位同学来和大家分享下

好的··谢谢

首先是英国的宪章运动

持续12年之久,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皇每天的收入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亚尔伯特亲王的收入是104镑20先令,而千百万工人每天每人的收入只有两三个便士。

广大人民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以求改变英国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从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

英国人民的宪章运动出现过三次_。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的成立,协会在1837年向国会提出一份_书,该_书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

1842年的英国经济危机,促使宪章运动第二次_的到来。1842年5月2日,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_书。

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宪章运动再度高涨,并出现了第三次_。

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两次武装起义。

里昂是当时法国的纺织业中心,盛产丝绸。纺织工人生活贫困,屡次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但均遭到拒绝。1831年11月和1834年4月,忍无可忍的纺织工人两次反动起义,宣布“工作不能生活,勿宁战斗而死“,并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国,起义遭到血腥_。

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4年6月初,普鲁士王国西里西亚部分纺织工人迫于生活无奈要求增加工资,带工头以殴打工人作为回答,引起了广大工人的不满,此时便成为工人起义的导火索。1844年6月4日,德国西里西亚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特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了纺纺织工人反对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的自发的起义。3000多名纺织工人为反抗封建主、资本家的剥削发动起义,英勇战斗了三天,最后遭到_。

现在大家对这三场运动有了一定了解,

那位同学愿意来分享自己的看法感想

·····

好的

··

还有那位同学

大家刚才都提到了

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将工人运动推向_,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运动先后失败。

其实,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高三政治教案人教版 高三政治教案检查总结篇三

《矛盾分析法》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及依据、学法及依据、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后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一个框题,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作为认识规律最基本的,就是矛盾的规律;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第三单元矛盾分析法不仅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和关键,也为学习和理解全书各课内容提供了根本的方法。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理解:a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c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3)分析: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_意义、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知识导入——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过程与方法,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正确认识形势、明确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理。

(2)、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击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这既是一个思维方法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道德、觉悟提高的过程。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的依据:只有理解掌握了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才能正确认识形势、明确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理;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击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

教学难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分

难点的依据:学生对哲学的作用之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没有系统地概括,因此不易理解,学生“对一个复杂事物不只包含一个矛盾”和“矛盾的不平衡性”缺乏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比较难以理解。

4、说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学情

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学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对哲学有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则会使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对政治课失去兴趣。

三、说教法及依据

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一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并能够加以应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相应的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应用哲学是学生自觉的行为,这也将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产生裨益。因此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作为这堂课的中心任务。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体验哲学的魅力,从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锻炼学生思考生活的能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幻灯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课前自主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

四、说学法及依据

学生学习背景分析:学生在小学开始学习成语,了解了一些哲学道理。高年级之后懂得用这些道理来阐释自己的人生感悟。到了初中以后懂得用一些诗句,长篇来体会人生。到了高中之后,有了哲学,应该能借用这一系统的哲理来体验人生。所以,要做好这个哲学的命题,就是让学生学了哲学之后能够自觉地利用哲学智慧来思考人生,经营人生。

学法的指导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要求。让学生把握一般哲学道理和哲学的不同,进行相应的知识转化。充分利用学生的哲学道理积累,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课后自我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课后探究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可采用设疑和创设情景的方式来进行。

1、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幻灯片《辽沈战役》(_在攻锦、攻沈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毛主席攻锦的决心;解放军攻克锦州,辽沈战役的结局),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辽沈战役的首攻点选择在哪里?攻打锦州对辽沈战役和其它战场乃至对全国战局有何意义?东北战场存在哪几处敌我矛盾?哪个矛盾起决定作用?从哲学上来看,它体现了什么道理?学生边看边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思考,带着兴趣和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2、新课讲授:讲议结合,导学相依

“学贵有疑”,精心设计问题,以疑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1)对原理的教学:在学生观看幻灯片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主次矛盾的含义、地位、作用等关系。可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设置以下问题:主、次矛盾是不是一个矛盾?它们存在的环境是什么?主、次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分别是怎样的?什么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再请学生指出辽沈战役中的主、次矛盾分别是什么?并从理论上简要说明为什么辽沈战役的关键是锦州战役?及时加以巩固。

幻灯片:《辽沈战役》(我国在攻打锦州时对长春、沈阳之敌的包围,及黑山、大虎山阻击战的场景)设疑:在解放锦州的时候,我军对其它战场的敌人采取了什么策略?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指出:主次矛盾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这种关系要求我们在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必须注意解决好次要矛盾。

设疑:主次矛盾的地位是不是绝对的,永远不变的?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有哪两种情形?这里的一定条件指的是什么?投影出示图表(2)(略),学生分析说明两个图例分别属于哪一种“转化”情况?最后由学生小结原理内容,并齐读两遍

通过事例《赌饼破家》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牢牢抓住主要矛盾,不能主次不分,丢了西瓜拣芝麻,因小失大,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通过朗诵诗歌

蔷薇花总是有刺。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的苹果酒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然后设问:这首诗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我设制了这一探究活动: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老师引导:概括起来说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肯定主要方面,不能夸大次要方面。评价一个人,评价一项工作,要分清功与过、成绩和缺点,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不能求全责备,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导入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所以我们在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时,一定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由于学生刚接触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概念,容易混淆。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加以区别。

(2)对方_意义的教学: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比较、讨论、运用等多种方式来突破教学难点。

首先:请学生根据对原理的学习,从理论依据、正反对比、找出并分析教材上的相关俗语、成语、谚语、语录的哲学寓意,说明善于抓住重点、统筹兼顾的重要性。

其次:投影出示漫画:“截指”、“投哪个好”、“圈套”、“儿童歌咏比赛”“世上最苦的人”“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等漫画,让学生幽默轻松的学习气氛中,通过自己分析哲学寓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再次:通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务,经济建设和其他建设的关系的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六、说板书设计

(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主、次矛盾的含义。

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b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b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第一,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

第二,有的时候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的条件,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a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b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a二者相互排斥。

b二者相互依赖。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1)坚持两点论:

a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b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

a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b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七、说教后反思

1.教学效果: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轻松、有序,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出。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了解了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采用合作学习和自我探究学习法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不足:

(1)语速较快

(2)学生辩论时,还可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3)学生活动时,有些地方衔接不够紧密,浪费了一些时间。

3.教学心得:

在本堂课中,我力求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实现三维目标的结合,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收到了好的效果。教学过程师生轻松愉快,互动良好,效果不错。

高三政治教案人教版 高三政治教案检查总结篇四

《意识的本质》

1、知识目标

◇识记 :

意识的含义及本质

◇理解:

(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重点、难点】:

意识的本质

第一框题 意识的本质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物质的特性是什么?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是怎样的?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导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节课我们来探究梦的形成。

自主探究:

1、动物有意识吗?

2、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各是什么?

3、纯粹[s1] 的动物心理会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4、为什么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而动物脑则不能?

5、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是不是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呢?

合作探究: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物质的或者化学的反应;生命物质包括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动物还具有感觉的能力,-但这些反应都属于它们的本能;而人的意识活动则是自觉的,无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的反应有着本质区别。但人的意识活动也要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基础,特别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因此,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人类意识与非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反应的历史联系,从而说明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运动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生物的反映由应激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课堂探究:(1)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2)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获得高处的食物。关于这一点,教材中也有不少事例。

(2)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动物的大脑和单纯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

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有抽象思维这种人类意识的反映形式来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 [s2] 劳动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并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而日趋完善,这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反之,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意识的本质》教案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课堂探究:(1)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

(2)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动物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

(2)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网络系统,而动物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因此动物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

课本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动物脑比人脑要低级,不会形成意识。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第一,人脑比动物脑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第二,人脑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不仅包括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可以在语言刺激下产生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

3.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要产生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课堂探究:(1)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对动物谈“虎”,能不能使动物“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探究提示:(1)由于动物脑对客观事物只能形成表面的感觉等本能性的反应,而不能像人脑那样抽象出事物更深层次的东西,因此对动物说“梅”不能让其止渴,对动物谈“虎”不能使其“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也即意识,既包括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一感觉,也包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抽象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抽象思维。人的意识是人对事物主动的、能动的反映。而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条件反射,不具有抽象概括能力。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目的在于通过动物脑和人脑对事物反映的差别,强调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只能是人脑。

《意识的本质》教案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课堂探究:(1)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

(2)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

◇探究提示:(1)从内容上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因此,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2)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错误的意识,也就是说,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虚幻的反映。所以,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形成鬼神观念。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客观事物对意识形成的重要性。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 [s3] 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教材插图说明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会产生意识。

◇课堂练习:关于意识的正确说法是( )

a、意识是人脑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特有功能 b、人脑会思考,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

c、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脑形成的,思维的内容则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题仍是在考查意识的含义,但却是从起源、生理基础、内容三个方面!分别设置选项。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a项表述正好相反,故不选。要形成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要通过社会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b项表述忽视了实;践和客观事物这两个要件,故不选。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两种形式,感觉是对事i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思维则是对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二者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故c项表述错误。只有d项准确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应入选。

课堂总结: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本框题贯彻新课程标准1.1规定的“思考日常生活中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能够开启人的智慧”的要求。

[教材分析]

本框共分两目。第一目: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从世界观的产生入手,引申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再到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方法论)。第二目: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入手,揭示了哲学思维的特点和基本内涵。两目的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共同回答了第一课的核心问题——哲学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和哲学的含义

●学情简要分析

通过对第一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的学习,为初学哲学的高二学生揭开了哲学神秘的面纱,激发了学生探索哲学究竟是什么的浓厚兴趣,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可通过课前阅读教材、自主整理形成对哲学的基本认识。但由于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较抽象,学生只是停留在懵懂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点拨和升华。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识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2)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教学活动过程

【温故知新】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探究活动一】

你对以下问题是如何认识的:

1、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2、人是从哪里来?

西方神话:世界的最初七日;东方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对以上两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与观点正反映了人们世界观的不同。什么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注意:

a、世界观人人都有(有科学和非科学);

b、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

c、世界观研究的对象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不是具体的,个别的)。

【探究活动二】

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冒雪爬上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高山,祈求“神灵奶奶”为她生病的小孙子降福,并保佑她八十多岁的老伴长命百岁。临下山时,她留下一百元钱,专门嘱咐说,这钱是“修庙宇、塑神像”的。这位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冒雪爬上高山之巅,在她的心目中,“神”支配了世界上所有人的命运[lu1] 。

1、 老太太有自己的世界观吗?

2、 她的世界观是哲学思想吗?

总结: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3、 如果你生病了,你会怎么做?

4、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总结: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探究活动三】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探究活动四】

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学说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正如恩格斯所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只是纯粹的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推动了哲学的迅猛进步[lu2] 。

材料二: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他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然而,晚年的牛顿在研究行星绕日旋转时,由于信奉上帝,得出了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是宇宙的第一推动力这一结论,继而潜心研究神学。晚年的牛顿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联系?

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拓展材料:“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

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混乱的东西。” ——爱因斯坦

情感升华:

1、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携“玉兔号”开始了奔月之旅,这项工程将实现中国在地外星球上的第一次着陆。——这进一步佐证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2、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航天工作者们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也是马克思主义者。钱学森说:伟大的创造来自科学的方法。年轻时代,钱学森曾认真阅读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多次跟学生讲,我在科学上取得一些成果,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收获。

辩证唯物主义——这正是钱学森不断超越他的同行,始终走在科学最前沿的“秘密钥匙”。

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钱学森写道:“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而且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

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正的哲学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就让哲学思维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人生将会更美好、更精彩。

高三政治教案人教版 高三政治教案检查总结篇五

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

高三政治教案模板

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本课是全书的起始课和理论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了解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和理解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下理论基础,也为以后各课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具体要求

知识要求

识记以下知识:

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货币的职能。

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

理解以下知识:

商品的含义;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生产率成反比。

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

结合现实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

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由已知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新判断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以及党的经济政策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觉悟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正确认识和对待货币的作用,破除“金钱万能论”。

【篇二】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1、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信用工具外汇

★教学难点外汇汇率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汇票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1)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p10“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

(3)人民币外汇牌价: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_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能力。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了信用卡、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哲学的伟大变革》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哲学的伟大变革》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学习本框内容对学生来讲,将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分析解决遇到的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尚需正确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发展的理论。

2、过程方法目标:

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难点是: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这是由于:实践的观点的重要地位以往的教科书没有深入讨论,它是难点,就在于以往我们仅仅把实践和认识联系在一起,而没有看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概念。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部分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框题内容,紧接着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设问,当时的无产阶级如何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为什么失败了呢?

(这样呢,既回顾了上一框题内容,又通过材料自然引出新课,激发学生探究_,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是讲解新课部分

为了讲清楚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板书)

首先,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

问题探究: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合作思考,教师给予总结-1、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并介绍三大工人运动的一些资料,扩充学生知识面。

(这样设计,用历史材料再现,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深入思考,结合背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讲授,进一步加深理解)

进一步用多媒体展示材料一: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材料二:德国古典哲学

并且设问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还有那些基础呢?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给予一定学法指导,并且通过有针对性讲解,从而掌握知识点——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马哲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板书)

(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主动建构知识,教师给予一定指导,这样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下面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课本第20页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并且多媒体补充一些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讲解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板书)

并且为了突破难点,进行拓展探究: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这样设计呢,因为这块知识较抽象,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在讲清重点的基础上,才能突破难点的学习,难点主要通过探究和实例讲解并和学生互动,加深理解)

本框题的第三目内容——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板书)

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政治与生活》中有所涉及,所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并且邀请三位学生和全班一起分享其中的一块内容;

1._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板书)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接下来呢是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巩固知识。

(这里我运用的是提纲式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把握内容、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也就是教学评价环节题目的量较少,有助于学生减负。同时也能起到拔高的作用。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板书设计:

哲学的伟大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马哲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_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模拟上课:

哲学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一、诞生的三大基础

英国宪章运动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同学们,回顾上一框内容,

主要是有两大方面,一是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二是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中,我们明确了: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在学习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时,

我们明确了两个具体内容,

第一、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即哲学可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第二、哲学能预示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即哲学可以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

学习这些内容让我们了解到,哲学对社会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我们要找到一个时代的真正哲学,那样,才能让哲学真正发挥它的功效。

那么,现在我们找到了这个时代的真正哲学了吗?在我们中国,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终于找到了对中国近现代社会起促进作用的真正哲学,它就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下面,首先我们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也就是三大工人运动

上节课后老师让大家回去查找三大工人运动的资料,下面请三位同学来和大家分享下

好的··谢谢

首先是英国的宪章运动

持续12年之久,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皇每天的收入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亚尔伯特亲王的收入是104镑20先令,而千百万工人每天每人的收入只有两三个便士。

广大人民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以求改变英国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从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

英国人民的宪章运动出现过三次_。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的成立,协会在1837年向国会提出一份_书,该_书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

1842年的英国经济危机,促使宪章运动第二次_的到来。1842年5月2日,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_书。

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宪章运动再度高涨,并出现了第三次_。

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两次武装起义。

里昂是当时法国的纺织业中心,盛产丝绸。纺织工人生活贫困,屡次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但均遭到拒绝。1831年11月和1834年4月,忍无可忍的纺织工人两次反动起义,宣布“工作不能生活,勿宁战斗而死“,并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国,起义遭到血腥_。

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4年6月初,普鲁士王国西里西亚部分纺织工人迫于生活无奈要求增加工资,带工头以殴打工人作为回答,引起了广大工人的不满,此时便成为工人起义的导火索。1844年6月4日,德国西里西亚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特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了纺纺织工人反对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的自发的起义。3000多名纺织工人为反抗封建主、资本家的剥削发动起义,英勇战斗了三天,最后遭到_。

现在大家对这三场运动有了一定了解,

那位同学愿意来分享自己的看法感想

·····

好的

··

还有那位同学

大家刚才都提到了

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将工人运动推向_,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运动先后失败。

其实,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矛盾分析法》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及依据、学法及依据、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后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一个框题,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作为认识规律最基本的,就是矛盾的规律;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第三单元矛盾分析法不仅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和关键,也为学习和理解全书各课内容提供了根本的方法。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理解:a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c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3)分析: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_意义、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知识导入——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过程与方法,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正确认识形势、明确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理。

(2)、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击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这既是一个思维方法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道德、觉悟提高的过程。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的依据:只有理解掌握了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才能正确认识形势、明确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理;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击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

教学难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分

难点的依据:学生对哲学的作用之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没有系统地概括,因此不易理解,学生“对一个复杂事物不只包含一个矛盾”和“矛盾的不平衡性”缺乏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比较难以理解。

4、说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学情

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学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对哲学有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则会使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对政治课失去兴趣。

三、说教法及依据

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一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并能够加以应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相应的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应用哲学是学生自觉的行为,这也将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产生裨益。因此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作为这堂课的中心任务。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体验哲学的魅力,从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锻炼学生思考生活的能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幻灯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课前自主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

四、说学法及依据

学生学习背景分析:学生在小学开始学习成语,了解了一些哲学道理。高年级之后懂得用这些道理来阐释自己的人生感悟。到了初中以后懂得用一些诗句,长篇来体会人生。到了高中之后,有了哲学,应该能借用这一系统的哲理来体验人生。所以,要做好这个哲学的命题,就是让学生学了哲学之后能够自觉地利用哲学智慧来思考人生,经营人生。

学法的指导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要求。让学生把握一般哲学道理和哲学的不同,进行相应的知识转化。充分利用学生的哲学道理积累,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课后自我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课后探究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可采用设疑和创设情景的方式来进行。

1、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幻灯片《辽沈战役》(_在攻锦、攻沈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毛主席攻锦的决心;解放军攻克锦州,辽沈战役的结局),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辽沈战役的首攻点选择在哪里?攻打锦州对辽沈战役和其它战场乃至对全国战局有何意义?东北战场存在哪几处敌我矛盾?哪个矛盾起决定作用?从哲学上来看,它体现了什么道理?学生边看边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思考,带着兴趣和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2、新课讲授:讲议结合,导学相依

“学贵有疑”,精心设计问题,以疑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1)对原理的教学:在学生观看幻灯片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主次矛盾的含义、地位、作用等关系。可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设置以下问题:主、次矛盾是不是一个矛盾?它们存在的环境是什么?主、次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分别是怎样的?什么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再请学生指出辽沈战役中的主、次矛盾分别是什么?并从理论上简要说明为什么辽沈战役的关键是锦州战役?及时加以巩固。

幻灯片:《辽沈战役》(我国在攻打锦州时对长春、沈阳之敌的包围,及黑山、大虎山阻击战的场景)设疑:在解放锦州的时候,我军对其它战场的敌人采取了什么策略?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指出:主次矛盾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这种关系要求我们在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必须注意解决好次要矛盾。

设疑:主次矛盾的地位是不是绝对的,永远不变的?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有哪两种情形?这里的一定条件指的是什么?投影出示图表(2)(略),学生分析说明两个图例分别属于哪一种“转化”情况?最后由学生小结原理内容,并齐读两遍

通过事例《赌饼破家》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牢牢抓住主要矛盾,不能主次不分,丢了西瓜拣芝麻,因小失大,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通过朗诵诗歌

蔷薇花总是有刺。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的苹果酒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然后设问:这首诗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我设制了这一探究活动: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老师引导:概括起来说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肯定主要方面,不能夸大次要方面。评价一个人,评价一项工作,要分清功与过、成绩和缺点,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不能求全责备,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导入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所以我们在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时,一定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由于学生刚接触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概念,容易混淆。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加以区别。

(2)对方_意义的教学: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比较、讨论、运用等多种方式来突破教学难点。

首先:请学生根据对原理的学习,从理论依据、正反对比、找出并分析教材上的相关俗语、成语、谚语、语录的哲学寓意,说明善于抓住重点、统筹兼顾的重要性。

其次:投影出示漫画:“截指”、“投哪个好”、“圈套”、“儿童歌咏比赛”“世上最苦的人”“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等漫画,让学生幽默轻松的学习气氛中,通过自己分析哲学寓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再次:通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务,经济建设和其他建设的关系的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六、说板书设计

(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主、次矛盾的含义。

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b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b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第一,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

第二,有的时候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的条件,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a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b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a二者相互排斥。

b二者相互依赖。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1)坚持两点论:

a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b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

a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b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七、说教后反思

1.教学效果: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轻松、有序,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出。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了解了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采用合作学习和自我探究学习法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不足:

(1)语速较快

(2)学生辩论时,还可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3)学生活动时,有些地方衔接不够紧密,浪费了一些时间。

3.教学心得:

在本堂课中,我力求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实现三维目标的结合,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收到了好的效果。教学过程师生轻松愉快,互动良好,效果不错。

《文化与经济、政治》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文化与经济、政治》。接下来我就对本课进行分析与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二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文化的含义,初步体味了文化的魅力,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对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白,对以后分析文化生活更全面更准确,增强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而且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明白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以使其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的关系,以及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2)能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3)能够领会文化已成为各国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懂得各国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与发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学生列举各种文化活动以及直接参与文化生活,对这些文化活动的分析研究,让学生课后收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资料,使学生掌握分析材料、综合比较、实践参与、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竞争的意识。

(2)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与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及依据

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确立依据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讲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的关系,只有明白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才能掌握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弘扬民族文化,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且这也是使学生以后更好地理解文化生活的必由之路。

2、教学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是本课的难点。

确立依据:首先是这里会涉及到书上没有介绍到的而且有较难理解的几个新概念,即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文化霸权主义,而且在现在非常开放、信息化的时代,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多种多样,学生是这一交流中比较活跃的主体,让学生很容易忽视文化渗透,文化侵略这个问题。再次,我们通常将中和国力竞争都偏重于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实力,很难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而且这一般也很难与我们普通民众学生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导致人们也一直较忽视它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及作用。因此,要讲清楚这两问题,是学生信服所讲道理将会有一定的难度。

(四)说课时安排及教具准备

1、本课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讲完这里的内容,因为,根据整个教学进程的安排,和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特征,一个课时下来学生还是能够很好的掌握本课知识的。

2、在本课中,我将拟用资料卡片和视频资料,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教学能达到更好效果。

二、说学情

学生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学习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高一学生要强一点,因为经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生活,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和适应高中知识的方法,所以教起来还是能够比较顺利的,不需要太多的担心。但是,出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容易急功近利,没有耐心,不能持久的听一节课,容易注意力涣散,效果不是很佳。所以我在教授新课时须得耐心,不能急躁。

三、说教法及依据-----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

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启发引导学生,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学生讨论探究,师生共同建构知识

(三)学生讨论探究,师生共同建构知识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四、说学法及依据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而且教学还是“育人”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每个学生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反映在课堂上就是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一节好课关键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面我就阐述我的具体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3—5分钟)

首先复习旧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近几年我们国家举行的大型活动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来引出本课要讲知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课(20--25分钟)

1、讲授重点:即就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我首先带领学生分析课本上的活动探究,通过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活动,对对其进行归类为文化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从而导出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然后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资料,举例说明,综合探究,得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这个问题是本课重点,因此,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自主提问,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组讨论不同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不同影响和作用,分析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2、讲授和突破难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个关于2011年第七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资讯视频,给出一些与要讲知识有关的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放松一下紧绷的疲惫神经,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发展,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得出将要讲的知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新时代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而且日益显著。由于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会引导学生积极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问题,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充分理解这一知识,让学生明白文化与经济的精密联系,要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教育事业,以使更好的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让学生清楚文化渗透的力量有多大,帮助学生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意识。

(2)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及作用。先让学生列举出一些他们所知道的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教师再来补充。列举事例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然后通过举些当前的时事政治,及当下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说明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这点上,同时能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努力学好知识,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三)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布置(10—15分钟)

1、课堂小结:通过简单快速地梳理一下本堂课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深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2、作业布置:通过不值一两个思考题给学生课后思考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也能锻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2、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

二、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三、文化与综合国力

1、地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措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七、说教后反思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