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道士塔教材(精选3篇)

最新道士塔教材(精选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11:17:44
最新道士塔教材(精选3篇)
时间:2023-04-03 11:17:44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道士塔教材篇一

语文教材上的题目怎么与答案不同?该“教师教学用书”练习三、四题是哪条的答案啊?因为没有这两条题目啊!这种低级错误比语文教材第94页的“断章”还丢人啊。不止这些。明明练习二的答案解读了四句话,而题目前却说“这三条题目……”请问校对的人有没有脑子?此外,对练习二第四句话的解读也欠考虑,有脑子的教师不会轻易相信的受骗的。这个参考答案“权威”吗?能用吗?

第二,“伯希和”的材料咋整的?

令人气愤的是,该书从96页开始到100页用了大量的篇幅对伯希和作了详细介绍(尽管文前还意犹未尽的注明“节录”,我到宁愿一点也别录,因为没用!),这真浪费备课教师的阅读时间。我请问尊敬的编书专家,我们教授《道士塔》的目标是告诉学生伯希和是好人,伯希和拯救了敦煌文化吗?那这篇课文还怎么教学啊?是不是把批判余秋雨的论据拿来啦?曲解了文章的本义还大言不惭的自诩为“教师教学用书”不丢人吗?

第三,《道士塔》的解读文章一篇都没有吗?

与伯希和相对的是,广大教师最实用的文本解读文章却没有!该书乱七八糟的引用了5条评价余秋雨散文的片段,却没有一篇完整的对《道士塔》的解读!套用余先生的笔法,真是“偌大的中国,竟然找不到一篇解读《道士塔》的文章,我好恨!”啊,因为《文化苦旅》1992年就出版了,到2004年已经十年了,《道士塔》又是第一篇文章,解读的文章有的是啊!可能又是“时间太仓促了,错误在所难免”吧。但这并不是三流读物啊!

第四,王道士到底有多大罪?

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列举该书“所有这些损失,大部分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有关”的荒谬论点。众多的一线教师清楚,查阅各种资料才敢上课的负责教师清楚,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啊!首先,余秋雨《道士塔》的主题在于揭示文化悲剧和民族之痛而绝不是问罪王道士——因为文化悲剧和民族之痛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官员的失职和文化强盗的无耻!其次,王道士作为一名道士,面对大量的佛教经卷等文物,只能是当作一文不值!为什么?因为佛道宗教水火不容,这稍有宗教常识的人都知道,只有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委不懂!第三,如果王道士为保护文物而献身,文物会不会因此保全呢?那仅仅“砌了一道墙,加了一把锁”的洞就打不开吗?我认为,正如文章所言,王道士只是“错步上前”的一个小丑而已,渺小得不值一提,王道士到底有多大罪?该书真是望文生义,胡乱解读,让我们中毒不轻啊!!!

第五,这是自读课还是讲读课?

教材要求是自读课文,但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教学建议却是三课时!有没有三课时的自读课我还真没听说过,也许有?从课时安排上看,是讲读课。然而,再看看那些让我们失望的教学指导吧。第一课时,各部分内容概括加补充材料。这补充材料干嘛不写到有关资料栏目里?是心血来潮吗?第二课时,提出了两个肤浅的问题,没有实用性,又划出了16个有含义的句子却没有解读,不如没有!第三课时同样没有一丁点利用价值,可悲啊!从教学指导上看是自读课,因为差的指导等于没有不是自读是什么?

结论或教训:写书的、编书的可以没脑子,但广大看书的一定要有脑子!

反正我以后是再也不敢相信这种粗制滥造的“教师教学用书”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嘛。(书名用了引号是表示对该书科学严谨性的怀疑!)

道士塔教材篇二

一.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 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煮、泡、冲、烫;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漫、细、忙、点;静、直、面

甲处( ) 乙处( ) 丙处( ) 丁处( )

2. 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

a. 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 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 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3. 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________的眷恋,_________的落寞。

4. d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e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

“陪衬”,是因为( )

a. 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 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二)阅读下文,完成1—7题。

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他们在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只是浮现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几行诗句,那是他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比学

问高低。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大舒心,被我拦住的军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1.“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的“古怪”,其含义是( )

a. 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脾气古怪,行礼行的鞠躬礼,称呼称什么“司大人讳代诺”什么的。

b. 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头脑好简单,编几句瞎话,他就相信了。

c. 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土连一点经济头脑也没有,得一点小利就心满意足。

d. 斯坦因他们觉得让王道士这么一个蠢人,这么一个对文物毫无知识的道士掌管敦煌的稀世之宝,是令人诧异的。

2.“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些“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答:。

3. 解释“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在文中的含意。

答:。

4. 引用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5. 一批洞窟文献送京的情景说明哪些问题?

答:。

6.“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一句,是狠狠心说的,又觉“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这样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

答:。

7.“大哭一场”表达什么感情?

答: 。

(三)阅读下文,完成1—5题。

① 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欢的总是写泪与愁的诗。有一次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丝线,……知君销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有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② 老师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满布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他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③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多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④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为他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⑤ 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⑥ 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⑦ 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然而我还是最爱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⑧ 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

⑨ 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是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⑩ ……这也就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原因吧!

(摘自《泪珠与珍珠》,有删节)

1. 第一段中“我”对“老泪横流”的理解准确吗?为什么?

答:

2. 第③段中说:“探亲文学中”“有那么多的泪水”,这反映出人们怎样的感情?作者意在说明什么道理?(第一问不超过35个字;第二问摘录原句作答)

答:

3. 通观④~⑥段,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泪水”的?(不超过25个字)

答:

4. 简要分析文章中所描摹的几种不同的“眼泪”的深刻含义,并概括其共同的意蕴。

(1)母亲的眼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牡蛎的眼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音的眼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笔下的泪水共同的意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对本文所作的评点,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体味忧患与苦痛的价值,探寻亲情与人生的真谛。

b. 七十老妪仍具少女情怀,足见泪珠可以使人永葆青春。

c. 珍珠是牡蛎的泪珠——动人的联想,升华了文章的情思。

d. 宕开一笔写观音流泪、耶稣滴血,旨在增添文章的神秘感。

e. 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

道士塔教材篇三

教学目的:

1、 体会抒情散文强烈的情感的表现特点

2、 体会本文诗化语言的美,体会本文含义隽永的语句的含义

3、 体会本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第一部分。

一、导入

1、 从中国的几大石窟谈起

2、 简介莫高窟的来历传说。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

它是中国古代从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石窟有许多壁画塑像经册,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的疏忽和朝廷的腐败,它曾遭劫掠,这成为中国人的一大伤痛,余秋雨就是写出这伤痛的人。

二、初读课文

1、 作者(见教辅资料)与学生交流对余秋雨的了解,从有关书上读他的散文中的美文选段。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2、 课文内容疏理

1) 本文写了什么?

2) 文物是谁卖的?

3) 题目中的道士塔是谁的塔?

4) 他卖了文物是罪人,为什么要给他建塔?(此问难度大易散开,及时收住留在后文中讨论)

5) 给他建的什么塔?

6) 僧人的圆寂塔和这个道士的身份是否相符?

介绍佛、道两教及塔

道教和佛教是在我国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各有特色。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升天),死后的葬法一是坐缸,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入葬。佛教僧人的死叫圆寂,他们的遗体是要火化的,有道高僧的骨灰叫作舍利子,保存用塔。

传说当年释迦牟尼的弟子问及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这种塔被称为“覆钵式塔”

7) 道士管佛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混乱,错误折射出时代的问题)

8) 王道士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他的语句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他的。(外貌、衣着、神态、行为)

抓住他的那些特征写的?(愚昧)

有那些很形象的词来描写他?找出来并分析(土布棉衣――地位低。目光呆滞――愚蠢。畏畏缩缩――胆小。漠然――无知而无畏,犯罪而不知。憨厚――老实厚道,这里是无知的意思。达观――对不如意的事看得开,这里是指他对洞还不是太白不过分要求,讽刺其愚昧。满眼困惑――自认为是做正事,对别人的干涉不理解,对自己的犯罪浑然不知,讽刺其愚昧。爽快――舒适痛快,这里指他对有人与自己崇拜的唐僧有相同的崇拜而高兴,心甘情愿出卖文物的愉快心情,讽刺他的愚昧。

9) 作者为什么始终抓住他的愚昧来写?这与文中的那一句话有关?

“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这是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所以,恨他也没有用,是对牛弹琴,你骂他,他反而莫名其妙。

毫无疑问,王道士的行径是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感到愤恨的!但是,我们能把这种责任完全让他一个人来承担吗?

从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中国文物流失的序幕开始,咱们国家的文物就经受了帝国主义强盗一次更甚一次的劫掠。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园内四五十处殿堂文物进行了空前洗劫,自康熙以来历代帝王所藏的纯金、镀银、玉雕、铜铸佛像达10万尊以上,自此悉失,圆明园文源阁所藏《四库全书》包括《永乐大典》,被掠到海外。

接着是1900年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紫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自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后来便是敦煌文物的流失,有资料表明。敦煌珍品有五万多件,流失国外的有四万多件。因此有人说“敦煌中国,敦煌学在国外”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我们能够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错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吗?不能。

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事的?――“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三、生读朗读课文第一段

四、作业――找出文中自己认为不解的语句,认为有深意的语句,认为美的语句。

第二课时

再读课文学习二、三、四部分,理解本文结构特点

一、课文内容疏理

1、 有人统计过文中外国人是如何掠夺走敦煌文物的吗?

敦煌文物的遗失情况:

⑴1900年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

⑵1907年英国斯坦因以约200两银子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绘、绣佛画5箱。

⑶1914年斯坦因以500两银子再次掠走写本5箱。

⑷1908年法国伯希和以500两银子走精品5000件。

⑸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掠走约600件经卷。

⑹1914年俄国奥尔登堡掠走一批经卷,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⑺1924年美国华尔纳粘揭盗壁画26块。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仅以6包劣质石蜡为代价,就从王道士手中换得敦煌藏经洞珍贵写本5大包。

2、 斯坦因他们是怎么看待从敦煌买走文物这件事的?文中有那些言辞是为这些冒家开脱的?找出来分析。

抢救出这笔遗产―――他们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无人管理)

从黑暗走向光明―――将敦煌文化研究出来让世人知道。

无力研究―――自己才有力研究

3、 作者写他们来掠夺时用了几个词写他们的迫不急待,找出来。

万里冲刺――急迫,狂喜,发现宝贝后急于据国已有的心态。

长驱直入――无阻,国家的无能,反映时代的问题。揭示时代背景。

4、 我佩服他们什么?他们在论述中遗忘了的“极基本的前堤”是什么?

佩服他们的精神,对学术研究的精神。

莫高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的国宝,应永属中国人民,而他们的报告中遗忘了这些基本前堤。

5、 古诗引用有什么作用?

表达自己的愤恨,国人之恨。对所有侵略行为之恨,由敦煌到圆明园,扩展这种恨。

6、 在作者看来,还有人比自己更恨得深,是那些人?为什么?

敦煌学研究者,研究自己国家的文化还要从强盗手中去买。

7、 他们是怎么表现这种恨的?

不善表达,默默研究,研究出敦煌学说来,以此挽救失散的国宝。

8、 他们的研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你怎么看待“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这句话?

9、 “默默地离开”有什么意思?

他们深感肩头担子很重,这了民族的损失,他们的路还很长,得到的荣誉使自己更感到压力,同时,这话本身也会使人感到屈辱。

10、 作者这样写对主题有什么作用?

新旧社会的对比,揭露批判了旧的社会,也有对新中国的歌颂。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