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十五篇(精选)

最新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十五篇(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2 06:12:56
最新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十五篇(精选)
时间:2023-04-02 06:12:56     小编:admin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篇一

1、通过讨论交流考察成果,认识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2、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们认识到蔷薇花丛中的动植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含义。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讨论中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会分析蔷薇花丛中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蔷薇花丛与动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花丛,并做好记录。请几个小组汇报一下。

二、探究过程

1、交流考察记录。

·请1—2个学生汇报展示考察记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对他们的考察情况进行简要的评价,总结评价学生的考察活动。

2、讨论蔷薇花丛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关系。

·蔷薇花的生长需要什么,它的食物和营养来自哪里?

·蔷薇花的邻里们生长需要什么,它们的食物和营养来自哪里?

·谁能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和粪便,使它们成为植物需要的肥料?

·采用提问的方式,全班研讨交流。

·谁能用图画的方式表示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关系?

如:肥料蔷薇

蔷薇蚜虫

蚜虫瓢虫

能把这些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关系连在一起吗?

·学生在记录本上表示各种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蚜虫鸟

蔷薇

微生物肥料

3、了解动植物间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

·问:除了食物关系,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

蔷薇花丛是蚜虫、瓢虫等动物遮阳避雨的场所;

蝴蝶为蔷薇传粉;

瓢虫为蔷薇花丛除害虫;

蚜虫等动物的粪便是蔷薇等植物的肥料。

……

·如果蔷薇花生长不好,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蔷薇花旁边的小草等植物长得太繁茂,会发生什么现象?

·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知道草地、森林、沼泽、农田、城市和矿区等区域都可以看做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篇二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3.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教学难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 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 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 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篇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让学生在观看国产飞机图片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激情;

3.让学生学会纸飞机的一些儿常用折法;

教学内容:

1.引题:有人说,理想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由黑暗走向光明,走向成功。老师想问一下,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注:可以让学生思考1分钟,然后让大家举手发言,亦可点名发言。总之,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教师总结:同学们的理想都很好,希望你们以后多多努力。刚才某某同学说想当一名飞行员,请问谁能描述一下飞机的样子?你能说出几种比较的飞机的名字吗?

2.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儿的飞机的图片,并对中国的飞机予以重点介绍。

3.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学习折纸飞机》:在生活中,我们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见过飞机,但是大家可能没有亲手没过飞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纸飞机的折法,满足大家的愿望。(由教师示范几种折叠纸飞机的方法,让大家观摩)

4.让学生6人一组,运用创造性思维,集思广益地去学习和创新纸飞机的折法。(可以点名让每个小组到讲台上展示成果,由大家进行评选。然后,让大家相互赠送纸飞机,并写上祝福语)

5.可以向学生简单讲述一下纸飞机的飞行原理,但不要求学生掌握。(纸飞机的飞行原理与实际真飞机的飞行原理是一样的。即飞机在飞行时,机翼上下的空气运动速度不一样,机翼上快,机翼下慢,根据伯努利流体力学方程(流体速度越快,其压力越小),机翼上下就有压力差,其差就是上升力,将飞机上举而飞行了)

6.结束: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今天我学习了纸飞机的不同折法,并欣赏了一些儿飞机的图片。希望大家课后积极思考,创新几种纸飞机的折法,老师可是会奖励一朵小红花的哦!好了,下课!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篇四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4、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并准确地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一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三个。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师指地球仪)问:这是什么?

生:地球仪。

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生4:……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板书课题)

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

生猜测。

师:关于地球内部的结构,教材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老师也为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21页和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读后用一段最简洁的话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内部的信息,把它写到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概括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

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大屏幕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观察。

在交流过程中板书:地壳 地幔 地核

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你觉得像什么?

生:鸡蛋。

师:我们切开鸡蛋观察一下,对照你所观察到的,说说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教师剖开鸡蛋,指导学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处。

三、指导学生探究

师:这些信息是科学家得出的。那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请看大屏幕。

教师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了解了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生2:我知道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内部是活动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科学家们从这些表象中推测出地球内部的许多信息,其实,他们还运用了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地球内部的秘密。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讲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里面装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准备如何做,得出方法:摇,钻等。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汇报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师:刚才的游戏我们进行得很成功。我们都当了一次小科学家,因为科学家们也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揭开地球内部的结构秘密的。

四、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有兴趣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吗?

小组讨论制作的方法和顺序,师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1)先捏成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红色橡皮泥小球做内核。

(2)再捏一个直径约1.7厘米的黄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外核。

(3)然后捏一个直径约2.2厘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地幔。

(4)用一层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壳。

(5)最后小组合作进行组装。

小组活动。合作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制作完成后,提醒学生把桌面整理干净)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师生共同评价。

五、拓展引伸。

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还有许多迷团,许多信息科学家也是一种预测。老师希望你们课后能多搜集一些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好吗?下课!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篇五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篇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篇七

第二课校园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结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板书设计: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篇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观察、记录动植物的变化的活

动,感受大自然在春天发生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欲望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观察春天常见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的情感和对动植物的进一步了解的观察能力。

3、能感受春天的美好,热爱大自然,能体验与自然接触的快乐和惊喜。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参与观察、记录动植物变化的活动。

教学用具:

春天里动植物的图片、影象、剪贴画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播放“春天在那里”音乐、课件

2、提问: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二、感受春天

1、看望植物

展示课件:春天悄悄的来了

2、寻找小动物

师:同学们在寻找春天的时候,除了花草树木发生了变化,还看到了什么?

放课件:春天的小动物

三、总结

师:老师也去寻找春天了,你们想看看吗?(放春天的录象)

问:此时此刻,你想对春天说什么?春天美不美?是啊!春天给了我们这么多的礼物,嫩绿的小草,芳香的花朵,温暖的春风,动听的鸟鸣。你想用什么方式赞美春天呢?谁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

老师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赞美春天,可以吗?(课件)

这么没的春天,我们都看不够了,你看:(简笔画)远山变绿了,小河的冰融化了,柳树发芽了,再画上什么就更美了?让我们共同描绘一幅春景图。

这是课前同学们画的,谁来帖一帖?

老师放音乐,几个学生上黑板帖图,其他同学唱歌。我们的春天真美丽,那么祖国的春天就更美了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我们美丽的祖国。(放课件)

齐读:祝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篇九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

知道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科学探究目标:

能观察描述月相,推理月相有规律的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

增强观察月相的探究兴趣。

勇于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分享他人信息。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完成月相记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

2.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月相。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一张月相记录卡

2.教师使用: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预设3分钟)

1.同学们为了我们更好地研究,我今天特意请来了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她是谁呢?(播放有关月亮的课件)

2.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板书)

3.在过去的一周你发现月亮形状有什么不同?

4.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月相的变化吧!板书课题《观察月相》

二、观察、描述月相(预设10分钟)

1.月相是月亮在每个农历月中的形状变化,接下来请你仔细地观察月相你有什么发现?(无序出示上半月相图课件。)2.你认为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怎样的?

3.小组观察。

4.交流发现,月相图排序。(板书: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边

5.推测下半月的月相。

6.出示下半月月相图课件。

(板书: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边)

【注:在板书相对应位置贴典型月相图,便于学生观察掌握月相变化】

三、观察记录月相(预设20分钟)

1.过渡:月相在每个农历月中变化顺序是由缺到圆;由圆到缺。今天我们利用高科技,观察一个月的月相。(月相课件)

2.你能用什么方法把观察的月相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呢?(用铅笔画)

3.能不能制作一套月相卡片?

4.用什么办法能显示月亮的球形。用什么表示月亮明亮部分?看每月初一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么表示?(黑色的球)

5.用白纸剪下月相形状贴在黑色球相应的位置,月相就完成了。

6.学生动手制作月相。

7.小组展示。

8.班级评价。

四、研讨交流,课外延伸(预设7分钟)

1.通过观察不同的夜晚月相相同吗?

2.在这节课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观察是做科学研究一种基本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很多月亮的知识,实际上月相变化还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对月相进行实际观察,要注意确定固定的观察地点和时间,用我们所学的方法进行记录。看谁发现的多!

板书设计:

观察月相

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边

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边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篇十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2、知道降落伞缓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3、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和交流的品质。产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棉线、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袋、剪刀

演示材料:降落伞下降的视频资料,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降落伞下降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力的作用。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录象,我们一起来看看。

2.播放降落伞的视频录象

3.大家认识录象中的东西吗?那你知道降落伞在下降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

4.你们能用箭头表示出来吗?(指名一学生上黑板标注,其余学生自行在书上标注)

引导学生主要标出降落伞受到的重力和空气的阻力。

(二)制作降落伞并测试降落伞下降速度

1.大家想亲手来做个降落伞吗?请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棉线、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袋、剪刀、秒表。

2.每小组选择相应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降落伞,并注意:

a:在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b:线段从四个角下垂到结的长度应相等。

3.现在我们来测试一下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降落伞

测试方法:

a:一位同学在教学楼二楼往下放降落伞,下面的同学用秒表记录从降落伞打开到下落至地面的时间。

b:要保证降落伞下降的距离一致。

c:记录员及时记录时间数据

(三)研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1.每小组交流本组所制做的降落伞的降落所用时间

2.每小组降落伞下降所用的时间为什么一样呢?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3.学生各自提出假设

4.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确立一个假设,填好小组活动研究方案:

问题:降落伞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

保持不变的是:

需要改变的是:

5.交流汇报,师生共同指正小组研究方案中有误或不全的地方。

6.小组开展研究,并填好数据。

结论:

(四)汇报交流:

通过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潜水比赛”是一个拓展活动,研究物体在水中的下降情况。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自行研究。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篇十一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大树的年轮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事情能够记录时间的长短。

2、经历一次运用各种方法寻找时间留下的各种痕迹的活动过程。

3、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事物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教学重点:会寻找时间的痕迹,知道时间的可贵。

教学难点: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事物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自己以前的照片、作品、旧衣物等,搜集能够记录自己生长过程的植物与动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都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以我们人的意愿而停留,在这个世界里,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够记录自己所经历的时间呢?

揭示课题:寻找时间的痕迹

二、探究过程

1、能够记录自己生长过程的生物。

(1)请学生介绍记录时间的事物。

(2)师:刚才有同学讲到大树的年轮能够记录自己生活时间的长短。观察书本上p40页的大树年轮,你能说出这棵大树生长几年了?

2、寻找时间的痕迹。

(1)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你能不能从你周围的事物中寻找时间留下的痕迹?

(2)小组讨论时间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迹,利用学生带来的物品,全班汇报。

(3)参观学校(或教室)并记录时间在学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迹。

(4)交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篇十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二课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篇十三

环境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资料的分析活动,第二课时完成调查讨论活动。

本课的学习活动与下两课时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课的教学应与下面两课时统筹设计,进行单元备课。

活动目标

1.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2.能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的分析结论。

活动过程:

1.教材首先用四幅图展示了人类的四个发展阶段:古人类阶段、农业文明阶段(_明)、工业文明阶段(黑色文明)和现代文明阶段(电子文明),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阶段中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及环境变化的情况。教学中教师可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绘制成动画多媒体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应用中引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学过程可分成四层进行:(1)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2)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分析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4)调查寻找身边的环境问题。

2.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引起环境问题的资料,在事实充分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分析出各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各种变化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才能确定科学进步是其他变化的根本。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产生了环境问题。这一基本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的基本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地抓住每二教学过程的目标任务,启发学生独立环境与保护活动,让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有关变化和事物间相互作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其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分析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组织。在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的教学时,可采用教师介绍资料、个人思考整理记录表、小组汇总的方法进行。在个人活动开展前,教师可利用课件或教材插图向学生绍人类社会发展的四大阶段。主要包括:

(1)科学发展的进程。火的使用——铁的发现——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发明和电脑的问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适当补充过多,只要学生能明确几大阶段即可。

(2)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些内容。但注意不要材料的使用:原始的天然材料——加工的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合成材料。生产工具的使用: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的使用——电器和电脑的使用。生产方式的改变:集体狩猎——个体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工厂生产——电气化生产。

(3)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工业产品的出现方便了人的生活——电子产品的出现使人的生活现代化。

(4)环境污染的现象:基本没有污染——开荒种地破坏植被(_代)——工业烟尘污染空气(黑色时代)——各种污染现象同时出现。

教师在介绍以上资料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图片,用学生可接受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对以上现象有所了解即可,教学中不要求学生记、背生疏的术语。

个人思考和记录整理:

教学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把以上内容梳理成自己的概念体系,以便整理在记录表内。记录表内的用语,不要强求规范统一,只要学生能用理解后自

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应给予肯定。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目的是让每个人的记录进行补充以求完整,因此不要占很长时间组织重复内容的发言。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将内容整理得清楚、准确的记录展示给全班,

以供分析讨论时使用。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了解科学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此教

环境与保护学环节中,建议教师设计如下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的分析思维活动得以完整、连贯:①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人的生产活动是怎样变化的?与生产工具有什么关系?与人所使用的材料有什么关系?②人的生活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与人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关系?

③以上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讨论后可板书:科学进步——技术进步——社会进步——人的生活品质大提高。分析认识生产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本环节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讨论: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给人类造成了哪些环境问题?本内容教师应尽力启发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中希望学生能提出:空气的污染:生产中的烟尘、交通工具的尾气。水体的污染:生产、生活中的废水(有毒、有害)。土壤的污染:农药、化肥的施用。环境的破坏: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臭氧层的破坏、土地荒漠化、淡水缺乏、能源短缺等。

此教学内容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将以前所接触的环境问题,归纳为几大方面的问题,不再列举具体事实。以上所列的内容学生在前几册的学习中都应有所接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教材内容。

总结:学生经前几个教学环节的学习,墓本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此

教师町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升华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系统。

学生应形成的概念系统为:科学的发展科技术的进步——社会的进步

——带来厂环境问题。调查寻找身边的环境问题。此教学环节町分为课上调查和课后凋查

两步进行。课上调查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教室环境、校园环境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和查。为后面专题研究做一定的准备。调查后要及时组织学生整理记录,并分析校园及周边环境中最主要的环境问题。课上调查的内容、过程、方法的确定和设计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从而为学生课后调查做一个示范,因此,教学的设计应尽可能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示范以指导学生的课后调查活动。

课后的调查应提示学生:

(1)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考察、调查

(2)做好调查记录或资料卡片的制作。查阅资料等。

(3)外出调查时一定要由家长陪伴,并注意安全。

(4)调查后整理调查记录或资料,准备下一课学习前的汇报。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板书设计:

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编篇十五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的基本特征。

2、能比较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的不同。

二、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2、能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

3、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们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的物体的观察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的物体。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和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基于对物体外部特征的初步认识,了解物体的不同特征对人类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铅笔盒、作业本、词典、橡皮、铅笔、乒乓球、网球、海绵、木棒等物体。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学生说说这些物品是什么?建立简单的物体的概念。

2、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呢?”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观察物体

1、明确任务。观察前要有明确目的,这样观察时就有了针对性,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今天我们先从外部形态上找找它们的不同。

2、掌握方法比较的方法

与学生交流,你想怎么观察,观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观察比较。

4、汇报交流

5、得出结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很多方面不同。

6、反思评价。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比较其他物体。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