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高三化学试卷分析与反思7篇(汇总)

2023年高三化学试卷分析与反思7篇(汇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7 09:00:21
2023年高三化学试卷分析与反思7篇(汇总)
时间:2024-08-07 09:00:21     小编:admin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三化学试卷分析与反思篇一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鲁科版的新教材,对于任教老师来说,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新教材,各方面均存在不足。如何发现不足并进行调整便成为我们“新教师”需迫切思考的一个课题。新教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体现了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无论在什么方面,新教材都体现了新的特点。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实践中,应该要充分了解新课程的特点,及时反思自已各方面的不足,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新课程的理念。

新教材首先给人的印象是形象新,内容新,相比之老教材,彩版且图文并茂,既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次,把原来枯燥的、专业性很强的题目改成了全新的、有趣味、与生活实际相关的、能给人遐想的题目,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等。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教材上介绍的生活中的化学必须清楚知道原理,还必须多学习一些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并收集相关的一些图片、音像资料,一是好学的学生可能会问到,二是适当的时候可以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必修和选修部分内容在难度上存在明显梯度。如选修部分物质结构和与性质的基本内容在必修均有介绍,但选修中难度加深了不少,体现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增多,不少理论是过去只有在大学才会学到的理论,但在教材中又没有完整的内容,感觉缺乏系统性。可能大部分老师刚上这些课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怎么上这些课。但是如果我们理解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更及时地反思自己,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实践新的教学理念。

如新教材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在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没有下结论,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探究发现,这就理解了为什么会感觉教学内容没有系统性。而为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老教材时教师一定要等到学生的知识准备得很充分、很完整时才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新教材则是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有知识缺陷,就去查知识点、查课外资料来补充完善,重视学的过程,让学生“会学”而不单单是“学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备课内容除了教参、教材、对应的佩套练习,还要备教学生学习方法。像如何使用课本目录标题,如何分析课本内容,如何归纳整理;还有我们现在用的志鸿优化练习有什么特点,怎么使用等。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法,把新的教育思想和新教材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高三化学试卷分析与反思篇二

一、试卷结构

本次期末化学试卷分为两卷,总分为100分。第i卷为客观题,有18个选择题,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计54分;第ii卷为主观题,包括3个题,共计46分。

二、总体试卷评价

今年的期末考试试题总体难度较大,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但要求比较高,综合性强,客观题有部分题对高二学生来说题型新颖,向高考靠拢,体现了今后化学考试的发展趋势,个别题目结合高考题型,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分值合理,整个试卷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从卷面的结果看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维不严谨、表达能力差、基础知识差、缺乏规范意识等问题。

1.第2小题学生的主要错误是对化学平衡标志判断不熟悉,导致不能很好利用平衡移动的理论去解决问题,导致部分学生错选a和d。

2.第4小题学生主要是错选a,错误原因没有考虑到醋酸是弱酸,其电离过程要吸热,这是课本中一直强调的基本知识,错选d项是因为没有掌握酸碱式滴定管的精确度。

3.第6题考查了原电池的环境和原电池反应,从学生答题可以看出学生对原电池中正负极的概念及反应特点掌握程度较好,主要错误是错选c。

4.第15题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同时又是ⅰ卷中错误率最高的一道题,统计表明,在49% 错误中,有31%的学生不能判断c,有15%的学生错选c,均是由于学生未能正确分析硫酸铵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产物的量,凭感觉判断c和d的真伪,跟着感觉走,不愿意计算是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

6.21题的错误主要是电极反应式很多学生不会写,另外热反应方程式反应热计算有误。

四、对新课教学的建议

的负极反应、强腐蚀性物质的盛装、生铁的组成、酸碱中和滴定中浓度的计算等概念的考查中都暴露出基础不扎实的问题。

2、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训,在100份抽查卷中,有2位同学答题是不按要求作答,将答案错填在其它空格中,导致失分,由于高考使用答题卷,应让学生养成在规定格式中答题的好习惯,避免无谓失误。

3、对概念原理和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多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质疑、探究、思考、归纳等方法进行自己自我整理,在问题实践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4题、15题、11和18题都是明显的例子,这些常规题在这次考试中错误率相对较高,而平时训练中也经常遇到,如果我们细心地去对比一下完成质量,可能能从中找出我们教学中“失策”,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教学倡导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4.针对新课程的教学,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教师要特别重视化学实验的.考查,新的实验内容、原理、方法、仪器,要熟悉、理解及掌握,防止学生出现不曾见过、不懂原理等现象发生。夯实基础是关键,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习能力的培养上。鼓励学生多体验,提倡学生的个性张扬与自主理解。

5.加强对学生解题规范性、条理性的培养。学生在解题中所暴露出来的基本功不扎实、概念和原理不清晰、文字表达不规范、化学式表达不到位、逻辑性混乱等问题。要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备课、突出重点、精讲精练、讲究方法、规范学习形为,运用联想、体验,建立个性思维模型,加强思维与方法的训练和积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6.加强化学专用术语、名词的书写。针对试卷中学生出现不科学、不规范的化学用语,一方面教师自身要科学规范的运用;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该方面的要求和训练。

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一个加强(加强客观题的训练)、两个突出(突出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突出阅读分析能力的提高。)、三个转变(全面复习转变为突出重点、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介绍方法转变为选择最佳方法)、四个问题(课堂容量问题、讲练比例问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讲评的方式方法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2017年1月13日

一、试卷分析:

1、试题范围:九年级化学第一至第七单元的内容。

2、各题得分率统计:

三、考试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1)学生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较差,抓不住本质,化学知识铺垫及其不够。

(2)读图、读表、读题分析能力差,基本概念不清,容易混淆,迁移能力差、探究能力差、学习习惯差。

1、继续深化对新教材的研究

为了下一步“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平时要多研究学生多反思教学,多钻研新、旧教材、新课标和中考指导从书;同时加强研究中考说明,收集历年来中考试题和各地中考试题,从中总结出命题规律,调整策略,注意在务实素质基础的同时,把握好新教材和突破难点的科学方法。

高三化学试卷分析与反思篇三

第8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思 考 题

1. 分离方法在定量分析中有什么重要性?分离时对常量和微量组分的回收率要求如何? 答:在定量分析,对于一些无法通过控制分析条件或采用掩蔽法来消除干扰,以及现有分析方法灵敏度达不到要求的低浓度组分测定,必须采用分离富集方法。换句话说,分离方法在定量分析中可以达到消除干扰和富集效果,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扩大分析应用范围。在一般情况下,对常量组分的回收率要求大于99.9%,而对于微量组分的回收率要求大于99%。样品组分含量越低,对回收率要求也降低。

2. 在氢氧化物沉淀分离中,常用的有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a 氢氧化钠:naoh是强碱,用于分离两性元素(如al3+,zn2+,cr3+)与非两性元素,两性元素的含氧酸阴离子形态在溶液中,而其他非两性元素则生成氢氧化物胶状沉淀。

b 氨水法:采用nh4cl-nh3缓冲溶液(ph8-9),可使高价金属离子与大部分一、二金属离子分离。

c 有机碱法:可形成不同ph的缓冲体系控制分离,如ph5-6六亚甲基胺-hcl缓冲液,常用于mn2+,co2+,ni2+,cu2+,zn2+,cd2+与al3+,fe3+,ti(iv)等的分离。

d zno悬浊液法等:这一类悬浊液可控制溶液的ph值,如zno悬浊液的ph值约为6,可用于某些氢氧化物沉淀分离。

答:nh4cl与nh3构成缓冲液,ph在8-9间,因此溶液中有ca2+,mg2+,,cu(nh3)42-、zn(nh3)42+等离子和少量mn2+,而沉淀中有fe(oh)3,al(oh)3和cr(oh)3和少量mn(oh)2沉淀。试液中fe3+,a13+,cr3+可以与ca2+,mg2+,cu2+和zn2+等离子完全分开,而mn2+分离不完全。

4. 如将上述矿样用na2o2熔融,以水浸取,其分离情况又如何?

答:na2o2即是强碱又是氧化剂,cr3+、mn2+分别被氧化成cro42-和mno4-。因此溶液有alo22-,zno22-,mno4-和cro42-和少量ca2+,在沉淀中有:fe(oh)3,mg(oh)2和cu(oh)2和少量ca(oh)2或caco3沉淀。ca2+将分离不完全。

(注:na2o2常用以分铬铁矿,分离后的分别测定cr和fe。也有认为mn2+被na2o2氧化成mn4+,因而以 mno(oh)2沉淀形式存在。)

b 过滤后得的沉淀是什么?滤液又是什么?

c 试样中若含zn2+和mn2+,它们是在沉淀中还是在滤液中?

沉淀时,已有部分fe(oh)3析出,ph值稍大于fe3+开始沉淀的理论值)。

b.过滤后得的沉淀应是tio(oh)2、fe(oh)3 和al(oh)3;滤液是ca2+,mg2+离子溶液。 c.试样中若含zn2+和mn2+,它们应以zn2+和mno4-离子形式存在于滤液中。

6. 采用无机沉淀剂,怎样从铜合金的试掖中分离出微量fe3+?

答:采用nh4cl- nh3缓冲液,ph8-9,采用al(oh)3共沉淀剂可以从铜合金试液中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分离出微量fe3+。

7. 用氢氧化物沉淀分离时,常有共沉淀现象,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少沉淀对其他组分的吸附? 答:加入大量无干扰的电解质,可以减少沉淀对其他组分的吸附。

8. 沉淀富集痕量组分,对共沉淀剂有什么要求?有机共沉淀剂较无机共沉淀剂有何优点? 答:对共沉淀剂的要求主要有:一是对富集的微量组分的回收率要高(即富集效率大);二是不干扰富集组分的测定或者干扰容易消除(即不影响后续测定)。

有机共沉淀剂较无机共沉淀剂的主要优点:一是选择性高;二是有机共沉淀剂除去(如灼烧);三是富集效果较好。

与组分含量无关。

提高萃取率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采用(少量有机溶剂)多次萃取;二是采用协同萃取。

10. 为什么在进行螯合萃取时,溶液酸度的控制显得很重要?

答:螯合物萃取过程可表示为:

????mn??n(hr)0???(mrn)0?nh

可见,溶液酸度可能影响螯合剂的离解、金属离子的水解以及其他副反应,影响螯合物萃取平衡,因此在进行螯合萃取时酸度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答:将试液流过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过柱除去fe3+,流出液再加入沉淀剂测定硫酸根。

a 阳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分离阳离子,又分为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和弱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前者可在酸性中型和碱性溶液中使用,而后者不宜在酸性溶液中使用。

b 阴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分离阴离子,又分为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和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两种。前者可在酸性中型和碱性溶液中使用,而后者不宜在碱性溶液中使用。

c 螯合树脂。选择性地交换某些金属离子。

交联度指交联剂在树脂中质量百分率,其大小与树脂性能有关。交联度一般在4-14%之间。交联度小,树脂网眼大,溶胀性大,刚性差。

交换容量是指每克干树脂所能交换的物质量(mmol),它决定于树脂内所含活性基团的数目,一般为3~6 mmol·g-1。

答:许多分析实验需要纯水作溶剂或洗涤用水,通常有蒸馏水、去离子水和超纯水等。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去离子水具有简便且低能耗,能有效除去水中的离子。因此在分析工作中常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水。而金属容器容易受氧化腐蚀,蒸馏时引起离子污染,因此金属容器很少用来制备蒸馏水。

答: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方法,它利用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异,当两相作相对移动时,使被测物质在两相之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这样原来微小的分配差异产生了很大的效果,使各组分分离开来。

通常认为纸色谱的固定相是吸附滤纸纤维素上的水分(或与纤维素羟基缔合的固定水),分配色谱是纸色谱的主要分离机理。

薄层色谱的固定相主要是硅胶等吸附剂,吸附色谱是薄层色谱的分离机理。

反相分配色谱的固定相一般是涂渍在载体上的非极性有机物,其分离机理是反相分配色谱。

15. 以nb和ta纸上色层分离为例说明展开剂对各组分的作用和展开剂的选择。

答:纸色谱的展开剂应对分离组分有一定的溶解度和不同的分配能力。展开剂的组成和极性对比移值和分离选择性均有较大的影响。

参见课本p290矿石中的nb和ta分离测定:试样用hf-hcl-hno3分解后,使nb(ⅴ)和ta(ⅴ)以nbf72-和ta f72-的形式存在。采用20×26cm2的滤纸,丁酮-hf(6:1)展开剂。展开2h后,nb(ⅴ)在前,ta(ⅴ)在后。分离机理是丁酮质子化后,与nbf72-或taf72-形成离子对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进行多次分配。hf的作用是提供h+和抑制nbf72-和taf72-的离解。

16. 如何进行薄层色谱的定量测定?

a?asasd?as?lgd

式中a、as和asd分别为样品、标准溶液和稀释标准溶液的斑点面积,d为稀释倍数的倒数。 薄层扫描法:使用薄层色谱扫描仪对薄层上被分离物质斑点进行光吸收或荧光测定的直接定量法。

答:用气浮分离法富集痕量金属离子具有分离速度快、富集倍数大和操作简便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大量的`极稀溶液(10-7~10-15 mol·l-1) 金属离子的分离富集。对于共沉淀分离中不易过滤或离心分离的胶状、絮状沉淀,对于离子对溶剂萃取分离中经常遇到的分层费时、两液界面不清晰等分离难题, 改用适当的浮选分离可以较好地解决。

在浮选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可改变被浮选物的表面性质和稳定气泡,它直接影响着浮选分离的成败。但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不宜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非极性部分链长度增加,会使它在气泡上的吸附增加,从而提高分离效果。一般说来,碳链越长浮选效果越好;但太长时泡沫的稳定性增大,浮选平衡时间增长,反而对浮选不利。碳链太短则表面活性下降,泡沫不稳定,使浮选率下降。碳链的碳原子数以14 ~ 18为宜。

18. 若用浮选分离富集水中的痕量cro42-,可采用哪些途径?

答:一是采用离子浮选法:在试液中加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为表面活性剂浮选。二是沉淀浮选:在试液中加入al(oh)3沉淀剂和油酸钠表面活性剂,控制ph~7浮选。

答:固相微萃取分离法、超临界萃取分离法、液膜分离法及微波萃取分离法是一些新型的分离技术。

固相微萃取(spme)是一种无需有机溶剂、简便快速,集“采样、萃取、浓缩、进样”于一体,能够与气相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仪连用样品前处理技术。适用于气体、水样、生物样品(如血、尿、体液等)的萃取提取。其分离原理是溶质在高分子固定液膜和水溶液间达到分配平衡后分离。

超临界流体具有类似于气体的较强穿透能力和类似于液体的较大密度和溶解度。超临界萃取分离法(sfe)是基于分离组分溶解度及其与超临界流体分子间作用力的差别,当超临界溶剂流过样品时,使分离组分与样品基体分离。由于超临界流体不仅有好的溶剂化能力,比液体有更大的扩散系数,而且它的表面张力几乎接近零,即它较容易渗透到一些固体的孔隙里,以使分离效率和速度大为提高。值得一提的是,90 % 的sfe采用co2流体,因此避免了有害溶剂对环境的严重污染。sfe已逐步作为替代有害溶剂萃取法的标准方法。

在液膜分离过程中, 组分主要是依靠在互不相溶的两相间的选择性渗透、化学反应、萃取和吸附等机理而进行分离。这时欲分离组分从膜外相透过液膜进入内相而富集起来。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在膜的两侧界面同时进行萃取和反萃取操作, 液膜选择性地输送欲分离物质”。

微波萃取分离法是利用微波能强化溶剂萃取的效率,使固体或半固体试样中的某些有机物成分与基体有效地分离。微波实际上是一种内部加热方式,微波萃取需要在特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

20. 试述毛细管电泳分离法的分离机理?它的应用如何?

答:毛细管电泳,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统指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依据样品中个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液相分离技术。

由于毛细管电泳具有高效、快速、样品量极少等特点,它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医学、药学、材料学以及与化学有关的化工、环境保护、食品饮料等各个领域,从无机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从带电离子到中性化合物都可以进行分离分析。

习 题

1.0.020 mol·l-1 fe2+溶液,加naoh进行沉淀时,要使其沉淀达99.99%以上。试问溶液中的ph至少应为多少?若考虑溶液中除剩余fe2+外,尚有少量feoh+(β=1×104),溶液的ph又至少应该为多少?已知ksp=8×10-16。

?51 [oh]??2.0?10mol?l?ph=9.30

?fe(oh)?1??[oh?]

[fe]?2?[fe2??]

?fe(oh)2.0?10?6 ?1?1?104[oh?]

2??2根据:ksp?[fe][oh]可知:

2.0?10?6?[oh?]2

16 ?8?10(1?1?104[oh?]

[oh-] = 2.2×10-5 mol·l-1

ph=9.34

因此,溶液酸度控制在ph5.74-7.96下可挥发分离苯酚。

3.某纯的二元有机酸h2a,制备为纯的钡盐,称取0.346 0 g盐样,溶于100.0 ml水中,将溶液通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并水洗,流出液以0.09960 mol·l-1 naoh溶液20.20 ml滴至终点,求有机酸的摩尔质量。

解: h2a + ba2+ ═ baa + 2h+

高三化学试卷分析与反思篇四

我们使用人教版化学教材已四年,对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报章书刊,还有专著都说了很多很多,让人看了为之鼓掌,但就如何在课堂上实施,结合每节课如何做,却没有现成的答案,何况学习的主体(学生)各不相同,他们的学情各不一样,这都给教学带来难处。在新形式下如何“教”,我感觉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反思,我想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认为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课后反思,还包括在课前反思,教学过程中反思,而且要注意他人的反思,相互交流反思内容。《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标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标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一、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却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它。教材中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是在“科学视野”中出现的,学生需要掌握吗?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化学1》,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中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改,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留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

2、优化教和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使学生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

3、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在教学中学生不合作、不理会,启而不发是常有之事。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上,要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假信息,从反面刺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论证的根据,在反复磨炼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总感觉是亡羊补牢,其实不然,我们不但要反思我们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当的地方,还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高三化学试卷分析与反思篇五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而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作为教师而言,这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仅凭熟悉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象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高三化学试卷分析与反思篇六

**年武汉市九年级元月调研考试于24日、25日进行,此次元调考试中,理化综合保持了与去年相同的试卷形式,即物理76分,化学54分。其中化学整体来看,题量没有变化,保持着去年的8+6形式,题型上体现了稳中求变的特点。

从题量上来看,试卷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还是由8道选择题和6道大题构成。考查的知识点也与去年元调相同,即考查第一到八章内容。但从题型上来看,发生了一点小改变,试卷的29题,一改以往分小题的风格,由直接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表达变为结合小材料的阅读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表达,更体现了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要求。

试卷整体难度适当,既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得一部分分或满分又在某些题上适当拔高,体现了一定的区分度。

其中31题第二问第一空,考查了给予材料情景下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真正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原则及必要的步骤。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化学用语基本功及配平的能力。第二、三空考查实验实验装置的选择,但学生要得分点却并不容易,所以学生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审题到位,实验装置的联系及区别。

32题是考查燃烧的条件等方面的知识,涉及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二氧化碳特殊条件下的性质,实验现象、过程的描述及化学方程式,该题以一个实验装置,三个实验步骤出发,给了学生去思考探究的空间,这对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要求较高,从“谋分布空”宏观能力对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考查。第一二空两处分别两分,既要求学生思维严谨,准确,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综合性强,区分度大,体现了能力立意,选拔功能。

另一方面该试卷从一些学生易错点出发把握了试卷的区分度。如选择题中第2题,把二氧化碳的制取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结合起来,如果学生不能将b、d两选项很好地对比就容易出错。又如第7题,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部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不扎实,一念之差容易错选。

30题,本应该是一道送分题,但对于那些死记硬背学生没有理解离子的形成,又不认真审题,对于开放性的填空题却无可是从,反而容易出错,主要还是由于学生不能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再应用,这是在后期学习中学生应该加强培养的能力。

1.注重基础。通观历年来各调考及中考,化学的特点始终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分类及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点注重落实。

2.学会对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学生平时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化学基本概念要能进行串连,对于物质的性质能进行归纳它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多做一些综合类型的题目。

3.加强实验探究能力。学生平时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也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多参与到实验中,多动手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总结和归纳,实验后也要多思考,多提问。

4.保持平常心。元月调考是考查前八章内容,因此知识点的变形也较有限,而后面要学习的酸碱盐涉及到的反应较繁杂,考查题型也较灵活,不能以元调的难度来衡量四调及中考的难度,希望学生还是保持一颗平常心,稳扎稳打把化学知识功底打牢,在新课结束后,可以多找些历年来的真题试卷做一做,争取在中考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高三化学试卷分析与反思篇七

;

初中化学试卷分析及反思

一、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化学式的意义表述不清;对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对物质的分类混淆不清;对化学用语的表达含义不能准确理解;化学反应的表达式书写不熟练、换学方程式计算不清楚等。

2.实验基本技能差。对实验装置和组装比较陌生,基本操作错误太多等。3.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能力差,对化学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

4.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达语言不精练,回答问题不能抓住关键点,书写混乱,字迹不清,错别字较明显等。

二、教学建议

1.增强质量意识

要抓住期中调研测试这一契机,认真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全面、客观地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尤其要找出自身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思考对策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抓措施的落实,跟踪督促,直至问题真正解决。要根据学情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理清工作思路,很抓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2.抓基础、重应用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对重要的化学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化学用语(如:化合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和基本的化学思想方法(如: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要加强理解,对记忆性的概念和原理等要在理解和实际运用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要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课堂教学要实在、有效。要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化学问题,对以上问题多介绍一些答题技巧。

3、加强实验教学、重视活动与探究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目前对学生实验设计、评价和在新情境中应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在提高。介绍一些经典实验和多加练习,是对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的要求提高,也是对实验技能在实际应用中的要求的提高。一些开放性试题强调实验、观察、实践过程的讨论和迁移,从答案唯一向开放性转化。要注意培养表达能力,要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准确表达。

4.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理念

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表达,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训练表达能力,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品质。

5.注意规范答题的训练

相关热词搜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