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高一语文教师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教师教案模板(五篇)

最新高一语文教师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教师教案模板(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1 08:37:26
最新高一语文教师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教师教案模板(五篇)
时间:2023-04-01 08:37:26     小编:admin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教师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教师教案篇一

一、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感悟诗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业,或追求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抱负与襟怀。

二、初步了解魏晋诗歌体裁发展变化、题材内容更加广泛的特点,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三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学难点

《归园田居》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动荡不已的混乱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十分活跃,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产生了曹操、曹植、陶渊明这样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本课就来学习这三位诗人的代表诗作。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诗三首诗,也可放录音。

2、学生自读,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学生放声诵读三首诗,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内容,把握诗的情感基调。教师对诵读作适法的提示指导。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别找三名同学朗读,然后集体朗读。

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不要分小组诗论,时间宜短)和教师的点拨,明确三首诗的情感基调。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读时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读出气魄。

曹植的《白马篇》:昂扬,刚健,朗读时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轻飘,要读出少年英雄的气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喜悦,平和,宁静,速度较慢,语调宜平,要读出诗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决不能慷慨激昂。

三、师生共同研讨

1、《短歌行》是否以抒发因“人生几何”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为主?为什么?

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中的具体语句中得出结论:诗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契阔谈燕,心念旧恩”等诗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2、《白马篇》塑造了怎样一个少年英雄形象?

通过认真阅读诗句,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少年英雄形象:身手敏捷,武艺高强,奋勇杀敌,忠勇报国。

要提示学生,作者塑造的少年英雄形象中,寄托着自已立志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3、《归园田居》是如何展现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的?

应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提高其鉴赏能力。

作者几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烟、鸡鸣、狗吠等农村中的最平常的景象,勾画出一幅恬静、平和、质朴的田园风光,其中融入了诗人的高雅情趣,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营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

4、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说你最喜欢哪首诗。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具体分析,谈出自己的某点看法,不要求全面,教师可适当点拨。

《短歌行》是四言诗,另两首是五言诗。四言诗秉承了《诗经》的创作形式和风格,两字一顿的节奏,古朴凝重。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灰飞烟灭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短歌行》以抒情为主,运用比兴、引用等手法,曲折细致地抒写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塑造了一位求贤若渴的主人公形象,格调悲凉慷慨。

《白马篇》通过多角度描写和比喻、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塑造了一位勇猛忠贞的'少年英雄形象,刚健豪迈。曹氏父子的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196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人们在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常常称誉“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归园田居》的风格与前两首截然不同。诗人以平常意象,朴素语言,在自然景物的描画中渗透浓郁的感情,风格平淡淳厚。

四、作业

1、熟读《短歌行》《白马篇》,背诵〈归园田居〉。

2、课外完成练习五并阅读“相关链接”。

高一语文教师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教师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文。

2、感受诗人“忧”的情感基调和理解为何而“忧”。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理解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

1、诗中引用典故和引用《诗经》句子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行说出自己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个人物,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从而引出对《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绍。

二、作者介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文学上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他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著有《曹操集》。(ppt展示)

在此也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原本印象中对于曹操的看法。

三、写作背景

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三国中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进而引出曹操当时写作这首《短歌行》时候的相关历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ppt展示)

四、整体感知

1、先播放课文录音,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诗歌的诗眼是“忧”,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ppt展示)

2、请学生回答诗中哪些句子含有“忧”字?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ppt展示)

3、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诗人“忧”的究竟是什么呢?

五、诗歌赏析

1、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诗歌,然后对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借此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进行讲解。

2、分部分对诗歌进行讲解: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从而提出问题,从这部分中可以看到诗人“忧”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引导补充。

明确: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ppt展示)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部分引用《诗经》中句子是难点,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介绍,使学生能够有明确的理解,知道曹操引用这些诗句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贤才的渴望。

明确: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ppt展示)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妄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该部分着重讲解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喻,提出问题“作者用明月来比喻什么?”,请学生进行回答,结合对诗歌的翻译让学生自行得出这里都是比喻贤才。在此基础上便可提出问题,这一部分可以看到诗人“忧”的又是什么?

明确:继续写思念贤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ppt展示)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该部分讲解曹操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引导学生得出诗人在这一部分用“乌鹊南飞”同样是用来比喻贤才。

明确:表明诗人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ppt展示)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曹操这时候的年龄,让学生明确曹操最后“忧”的是天下尚未一统。

3、诗人“忧”的原因有:

一、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求贤不得:亲亲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三、功业未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4、艺术手法:再前面对诗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总结

一、引用《诗经》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二、比喻:明月比喻人才;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

三、引用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这部分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部分,根据课堂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六、课堂总结

最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对课堂进行小结。

高一语文教师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教师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1-2分)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 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 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 课后作业(1分)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 结束语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依恋之情

长篙……

星辉 ……

…………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高一语文教师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教师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1.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句,做到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戢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蟾帷暂住。

2.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3.学生集体齐读全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和谐。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练习背诵2-5段。

深入理解全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句子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呼”“云尔”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一段看其对偶关系:

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对偶,这叫做“当句对”,如第一段中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三江”对“五湖”、“蛮荆”对“瓯越”)

腾蛟起凤,……紫电清霜,……(也属于“当句对”)

2.“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如:“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的对偶句很多,不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高一语文教师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教师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教师归纳)(幻灯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

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幻灯片)

何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显著特点即意在物先。就是说,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移情的结果就是意象的产生。)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平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彷徨、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幻灯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