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十五篇(汇总)

2023年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十五篇(汇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31 11:42:53
2023年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十五篇(汇总)
时间:2023-03-31 11:42:53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篇一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西风梧井叶先愁。

水波清澈的西湖像一面菱花铜镜,好像谁将它丢在冷夜里不来收拔,哪位美人理出钓竿,将一弯纤细的月钩垂钓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阁,夜来池阁秋风冷。

当年像双燕呢喃话归,清晨时劳燕分飞,各自西东,仿佛随着春意终结,水面上莲荷凋谢了艳红。瑟瑟西风吹过天井的梧桐,最感到悲愁的叶子先自飘零。

浣溪沙(huàn xī shā):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名,后用为词调。一作“纱”。有杂言、齐言二体。

铜花:铜镜。比喻水波清澈如镜。古代铜镜刻有花纹,故称铜花。

纤钩:新月影,如钩,弯细的月影,约农历初二、三时的月亮。冷来秋:指比秋天还冷

水花红:水边红蓼(liǎo),也叫水蓼,茎叶呈红色。晓:清晨时分。

水花:荷花。春休:春天结束。

梧井:井,即露井,无盖井。叶先愁:树叶先凋谢。梧井,取前《解连环》(暮檐凉薄)“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词意,因梧桐落叶最早,由其叶落,即知秋至。

此词乃是借写西湖秋夜之景,以此来怀念旧人之作,全词造境清奇,情意深永。

上片寓情于景,绘出西湖秋夜清冷凄寂之景,奇幻优美。当时波平如镜,月影在水,而词人只觉得梧桐叶落,一派秋意,生动描绘了一幅清冷寂寥的秋景图。“冷不收”是词人的刻意之言,说铜镜被遗落在凄冷的夜晚没有人收。陈洵在《海绡说词》里说:“‘玉人垂钓理纤钩’是下句倒影,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玉人垂钓理纤钩”营造了一个虚幻美丽的景象,写词人看见月亮倒映在湖水中,湖面竟然出现了一位“玉人”。这位玉人就是传说中的月宫美人嫦娥。月亮是真实的景物,而湖面的“玉人”是虚假的,这一真一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词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具有人情味。最后一句说池阁月夜冷寂方知已经人秋。“月明池阁”,点明词人身在池阁,欣赏月明西湖之景,而“夜来秋”写出词人在池阁上辗转难眠,只感到阵阵秋风袭来,分外奇寒,暗喻内心的凄凉。

下片回首当年与情人离别的情景,以西风井边梧桐落叶的萧瑟景色渲染悲凉气氛。

词人与情人在拂晓告别,看见湖水上的红莲都凋谢了,瑟瑟的西风吹得梧桐叶纷纷掉落。词人取江燕、水花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劳燕分飞,花自飘零人自悲的凄惨景象。“水花红减”描写了西湖水面上娇艳的荷花凋败的景象,词人感叹时光的流逝,暗含对情人的相思之情。最后一句写景,却不仅仅是写景,景中见情,将词人悲切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西风”句是指西风吹拂梧桐,树叶瑟瑟抖动,如同悲秋,暗寓词人对飘零身世的深深感慨。

全词意境朦胧而清奇,情深而意重。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得名。又名《小庭花》、《玩丹砂》、《怨啼鹃》、 《浣纱溪》、《掩萧斋》、《清和风》、 《换追风》、《最多宜》、《杨柳陌》、《试香罗》、《满院春》、《广寒枝》、《庆双椿》、《醉木犀》、 《锦缠头》、《霜菊黄》、《频载酒》、《减字浣溪沙》。此调有平仄两体,平韵见唐词,仄韵始自李煜。《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过片多用对偶。

上片“波面”三句写景。言园内水池中波光微漾,看上去恰似铜镜上的花纹一样。然而深秋月夜池水阴冷沁人肌肤,因此不敢伸手去收拾整理这面“铜镜”。池边耸立着的石笋在月光中倒影水中,这倒影与月牙之影,好象一位佳人在池边手理丝钩钓鱼消遣一般。清冽的月色下,池塘楼阁显得更加寂静,秋夜的寒气也就显得更为浓重。

下片“江燕”三句因秋而兴愁。言词人见到燕儿南归,知秋已更深矣,因此呢喃的燕语,词人听来就象是在与他话别。此是燕归,也是人归也,所以触景生情,陡生愁心。词人又见池中红荷枯萎,恰似春尽时的落花一般,更使他感到时不再来的悲哀。最后见西风扫落梧桐黄叶,更添一重愁心。此非叶愁,实是词人愁老之将至,青春不再重现之愁也。下片全从词人自身之愁而加诸外物:燕、花、叶,使之皆含愁情。

《海绡说词》云:“‘玉人垂钓理纤钩’,是下句倒影。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纤钩’是月,‘玉人’言风景之佳耳。‘月明池阁’,下句醒出,《解蹀躞》‘可怜残照西风,半妆楼上’, 半妆谓残照西风。西子西湖,比兴常例,浅人不察,则谓觉翁晦耳。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篇二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远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那畔:那边。

若为:怎为。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戍:保卫。

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北风”句谓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然后作一小结。下片“一抹”二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远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远。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远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不过,纳兰的边塞词当中那种漂泊的诗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确是其独擅。比如该篇的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历史原因与环境原因以及词人自身的性格交织在一起,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这一曲边塞苍歌。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纳兰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虽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人们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的感受。“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此时边关的云烟、堡垒、落日均染上了情绪的色彩。整个边关不再是唐人笔下的雄浑、苍凉、悲壮,取而代之的是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篇三

摊破浣溪沙

纳兰性德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摊破浣溪沙

一霎灯前醉不醒,恨如春一梦畏天明。淡月淡云窗外雨,一声声。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

摊破浣溪沙

林下荒台道韞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似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风中的柳絮残飞刀水面化作浮萍,

河泥中的莲花虽然刚劲果断,但是它的茎却依然会丝丝萦绕不断;

别离时拈一花一瓣赠与对方,记念以前的事情.

人们常说人多情了他的感情就不会很深,

现在真的后悔以前的多情;

回到以前伤心离别的地方,泪水禁不住悄悄流下来.

忘了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对方忘了你。

“你既无心我便休。”据说有个人看到这句诗,顿时大彻大悟,从此出家做了和尚。

有情也罢,无情也罢,佛说红尘中人出家叫大彻大悟,其实如今只怕众生会说出家人还俗叫大彻大悟。

我说,欲|望就像海水,只会越喝越渴。

什么叫做大彻大悟,观点不同,无法勉强。究竟哪个算是大彻大悟,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只愿天下人人快乐。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篇四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懒得再去沙洲边饮酒,和你一起欣赏窗外风景。黄昏时分吹起的号角最能牵动情怀。

忙碌的日子很苦,休闲的日子很少;新添的忧愁往往在旧愁中生出。他乡没有友人陪伴,害怕你去远行。

浣溪沙:有的本子词调作“浣沙溪”。查词律、词谱,《浣溪沙》一调并无“浣沙溪”的别名,当系传抄之误。

和无咎韵: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南宋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官至吏部尚书。与陆游友善,多有唱和,工词,有《南涧甲乙稿》。陆游这首《浣溪沙》是和词,韩元吉的原唱不见于他的词集,恐已亡佚。

"懒向沙头醉玉瓶"又作"漫向寒炉醉玉瓶"。玉瓶:此处指酒瓶,称玉瓶,是美化的修辞手段。

同赏:一同欣赏。

夕阳吹角:黄昏时分吹起号角。

关情:牵动情怀。

闲日:休闲的日子。

新愁:新添的忧愁。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此词当是其中之一。

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两月,登临金、焦、北固,观江景、饮美酒的机会一定是很多的,在即将离别之际,更感到相聚时间的宝贵,多在一起说说话,比什么都强,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才会有“懒向沙头醉玉瓶”一句。这一句是有所本的,杜甫的《醉歌行》有句云:“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这首词的头一句即由此而来,不但词语极相近似,而且透露了分手离别的含意。既然懒得再去观景饮酒,那么,更好的选择就是“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了。夕阳引发依恋之情,暮角引发凄凉之感,此情此感共同组成了一种适于促膝倾谈的环境气氛,所以说它“最关情”。但此时的“情”究竟是什么,却因为它的千头万绪而难以表述得清晰具体。

《浣溪沙》的下片头两句,大都要求对偶,故而往往是作者最着力的地方。陆游写在这儿的对联虽然浅显如同白话,但其说忙说愁仍是概括笼统,并不得其具体要领。写到最后“客中无伴怕君行”一句,则以其直言无隐、真情流露打动读者,并将依依惜别之情和盘托出。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篇五

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

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细更沈檀。

晚唐女子宿醉初醒带着离别的愁绪慢慢整理环形发髻,轻如蝉翼的衣服让身子有一点点寒冷,慵懒地照着镜子涂口红穿翠衣。

装着蚕丝袜和装饰金莲花头饰,如雪肌肤在薄薄的纱衣下仿佛是玉石般润泽,在沉香与檀香的氛围下露出杨柳小纤腰婀娜的身姿。

宿醉:隔夜犹存的余醉。

慢:胡乱,随便。

髻鬟:环形发髻。古代中国妇女发式。

六铢衣:中国古代计量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六铢极言其轻。也指仙人之衣。

青鸾:青鸟。古代创说中能帮人传递信息的仙鸟。这里指青铜鸾镜。

菡萏:指莲花。

玉琅玕:玉石。

沈檀:沉香与檀香。“沈”通“沉”。

该词为典型的“香奁体”词,为最早的《浣溪沙》,题材为“艳情”题材,抒情风格细腻深曲,文辞丽美。

上片主要描写宿醉初醒女子面部神态、发髻、衣服、面容等内容。“愁”字写出女子的情绪,“慢”写出了女子的动作,“寒”烘托了环境冷暖,“红”和“翠”也出了颜色。

下片主要描写女子体态、身姿、腰身、肌肤、和腿部。“罗袜”、“雪肌”、“玉琅玕”突出了女子体态、肌肤的质感,“骨香”和“沈檀”突出了嗅觉感受。

全词共六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全方位描写了女性,以雕琢的文辞表现了女子的形态美和装饰美,但更重的是她的“离愁”,因离愁而醉酒、慵懒,失了生活的趣味却又止不住“更沉檀”即重涂脂粉,看似享受却掩饰着内心的苦涩。

该词创作时间约为860-880年之间,词人韩偓在南唐皇帝唐昭宗下任兵部侍郎等职,专写女子裙裾脂粉之词供皇帝娱乐,该词收录于《尊前集》。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篇六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恼人光景又清明。

春天,街巷里的桃花灼灼开放。刚刚换上轻薄凉爽的春衣,想去街上游玩。那吹面的软风、树梢上升起和暖的袅袅轻烟,令人感到心情舒朗。在屋檐下,啁啾飞过的燕子衔泥筑起了小巢。然而,她却走不出这深深庭院,湘帘低垂,朱户长闭,回廊曲折幽深。外面的明媚春光多好,可是一到清明后就再也看不到了。

①夭桃:以艳丽的桃花起兴作比,赞美新娘年轻美貌。绛(jiàng)英:红花。

②湘帘:用湘妃竹做的帘子。

③曲房:内室,密室。朱户:泛指朱红色大门。扃(jiōng):关闭。

起句便是一句"春巷夭桃吐绛英",似乎很清亮地展示出了一种绯红色的情怀。显然,这春巷桃花吐蕊绽放,在自幼饱读诗书的朱淑真眼里展示的正是这样一幅热烈美好的景象,引起了她情不自禁的联想。换上春衣的她洒浴在春光里,看到屋檐下的双双春燕正衔泥筑巢,心头也悄然萌动着这样一种美妙的意蕴:这样的季节里,连燕子都成双成对建起了新家。那么她的未来呢?想到这里,她不禁惆怅起来。眼中的景象也忽然变得幽寂而沉闷。湘帘闲不卷,朱户闷长扃,让她心头刚刚燃起的激情与幻想骤然遭遇到冰冷的现实:外面的世界姹紫嫣红,她的世界却只有眼前这份孤寂与落寞。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篇七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五代: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栏 通:阑)

菡(hàn)萏(dàn)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sháo)光共憔悴,不堪看。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残,西风从绿波之间吹起,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景致与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哪里还忍心再看。

菡萏:荷花的别称。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shēng)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吹到最后一曲,寒笙呜咽之声久久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鸡塞:亦作鸡禄山。这里泛指边塞。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残,西风从绿波之间吹起,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景致与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哪里还忍心再看。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吹到最后一曲,寒笙呜咽之声久久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菡萏:荷花的别称。

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鸡塞:亦作鸡禄山。这里泛指边塞。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笙以吹久而含润,故云”寒“。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此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写人抒情。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见秋景不堪;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而更见凄凉。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

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韶光,指春光。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平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

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篇八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①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

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②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③夕阳:落日。

④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⑤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⑥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⑦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⑧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⑨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篇九

雨过残红湿未飞。

珠帘一行透斜晖。

游蜂酿蜜窃香归。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沈微。

一春须有忆人时。

雨后几朵残花还湿漉漉地挂在枝头,没有随风酿散凋落。一带疏篱,透进星星点点的斜晖。那些窃香酿蜜的蜂儿游荡够了,都忙着回窠了。

房屋中空寂无人,只有窗外的竹树在晚风中摇摆。薰衣的香篝里,水沉的香气经过一晖天,已经变得很稀薄了。屋中主人在晖个春天中总有怀人的时候吧!

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一作《浣溪沙》,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残红:凋残的花,落花。

斜晖:亦作“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游蜂:酿来酿去的蜜蜂。

上片是这位少妇从闺中往外看所见到的景象。暮春时节,一阵微雨过后,几点凋残的花朵因被雨水沾湿在花枝上,所以还没有随风飘落,似乎是留恋这美好的春光,依依不忍离去。淡淡的斜晖,透过一带疏篱把她最后的光辉洒向大地,也洒向残红。光和色的交映,这暮春、残红、黄昏、落照,对于这位忍受着青春消逝与闺房寂寞的少妇,是一种敏感的刺激;不能不勾起她内心难以言状的感触。

但春天毕竟是美好的,充满活力的。勤劳的蜜蜂在百花丛中穿来穿去,带着采集的花粉的芳香满意地回到蜂窝。它有了收获,有了成果,它不再期待什么了,这与少妇的正在期待构成心理上的对比,更增添了少妇春闺怀人的空虚感和寂寞感。写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过片,少妇的目光由室外转向室内。空间的转移,使她的情绪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金屋”,借用汉武帝金屋藏娇故事,这里借指华丽的房屋。“衣篝”,指薰衣的薰笼。“水沉”,即沉水香,一种名贵的香料。黄昏时候,斜晖静静地照着这座华丽的房子,室内空荡荡地,除了这位少妇外,寂静无人,静得可怕。只有风吹竹影,参差摇曳。乱,摇曳不定的样子。薰笼里的沉水香已燃了一整天,只剩下残烟袅袅,缕缕余香。女主人公无精打采,懒得再去添香。竹影摇曳不定,也搅动着这位少妇的心旌,使她心神不定,意绪撩乱,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这摇曳不定的竹影,这若有若无的香烟,更烘托出金屋的空荡、寂寞。

经过前面对室内室外环境的渲染、烘托,静态与动态的交互作用,这位终日寂寞地困守金屋的少妇,由眼前的春暮花残、黄昏落照所引起的青春消逝、惆怅空虚的情怀,已不难体会。结句似应仍从闺中少妇着笔,进一步深化主题,但作者却不然,而是到第五句一笔顿住。第六句转向用作者与读者的口气代闺中少妇剖白内心世界:“一春须有忆人时”。春天过去了,花也凋残了,游蜂也开始酿蜜了,沉香也快燃完了,寂寞地困守金屋的少妇也该是怀人的时候了。结句轻轻点明怀人,如画龙点睛,使全篇皆活了,这是作者用笔妙处。

唐代诗人刘方平一首《春怨》诗:“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梨花满地不开门。”主题、情景都与此词相类似,而比较起来,此词抒情笔触更为细腻,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摇曳多姿,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篇十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

红桥:在江苏扬州,明末建成。桥上朱栏数丈,周围荷香柳色,为扬州一景。

一带:形容水状似带。

雷塘:在扬州城外,隋炀帝葬处。

迷楼:隋炀帝在扬州所筑宫室,千门万户,曲折幽邃,人入之迷而不能出,因称之迷宫。

红桥:在江苏扬州,明末建成。桥上朱栏数丈,周围荷香柳色,为扬州一景。

一带:形容水状似带。

雷塘:在扬州城外,隋炀帝葬处。

迷楼:隋炀帝在扬州所筑宫室,千门万户,曲折幽邃,人入之迷而不能出,因称之迷宫。

作者任扬州推官时,曾与友人修禊红桥,经常泛舟载酒于桥下。此词除欣赏红桥美景外,还寄托怀古伤今之情。词中怀古之情寓于景物之中,情景交融,妙笔感人。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篇十一

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

我们都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缘份,不要让我一人留下。日后登楼怀念老友。

让我退休,提举洞霄宫了,而你留下作杭州太守。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在杭州能有几位像我与你一样同年龄的旧友呢。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叶淳老:叶温叟,字淳老,苏州人,时任两浙路转运副使。

阳羡:古县名,在今江苏宜兴南。

姑苏:苏州的别称。

洞霄:洞霄宫,道教名观,在杭州西南。

同年:同科考中的'人。苏轼与叶温叟为同年进士。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辛未(1091年)正月十八日,是时,词人身在杭州,叶温叟由两浙路转运副使调任主客郎中,苏轼赋此词送行。

上片首句“阳羡姑苏已买田”,是说词人与叶温叟志趣相同,二人各自已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准备致仕定居,脱离尘世而去。“相逢谁信是前缘”,是承前句买田致仕之相同志趣,而说二人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缘份。“莫教便唱水如天”,用语含蓄蕴藉,使典自然。“水如天”,是化用唐朝赵嘏《江楼感旧》诗之“月光如水水如天”句,意谓千万不要教人唱起感叹故人分离的诗歌。

下片把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化为永不离别的幻想:“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词人对叶温叟说:“让我去担任洞霄宫提举的职务,由您来作杭州太守之官。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这是从反面表达词人内心的对故友难以抑制的分离之情。末句“西湖知有几同年”,则感叹人生知己实在太少了,尤其是同龄人的知己则更加稀少。

这首词没有太多的修饰,不堆砌辞藻,充分表达出词人对温叟的深情厚谊,也感叹了时光相催,当时同年今已满头白发,并将此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耐人寻味。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篇十二

杨柳阴中驻彩旌。

芰荷香里劝金觥。

小词流入管弦声。

只有醉饮宽别恨,不须朝暮促归程。

雨条烟叶系人情。

在杨柳的绿荫中彩旗飘飘,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荷花的香气,主人殷勤地劝客人多饮几杯,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同欣赏歌女婉转的歌唱。

只有醉中的吟唱可以宽慰离别愁恨之心,不要早早晚晚急着踏上归程。丝丝细雨,柳叶含烟,似乎都在牵系着离人的难合之情。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驻:车马停止不前。彩旌(jīng):插于车上的彩色旗子,此代指车辆。

芰(jì)荷:菱角花与荷花。劝金觥(gōng):劝酒。觥:酒杯。

醉吟:饮醉而后吟诗。宽别恨:使充满别恨之心得以放宽。

雨条烟叶:象雨丝一样的枝条,象烟雾一样的叶子。指杨柳的枝叶。系:联缀、牵动。

此词作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秋,晏殊将离开商丘回京时。天圣五年(1027年),三十七岁的晏殊因其刚峻的性格被免去了枢密副使之职,以刑部侍郎贬知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南)。次年晏殊被召回京,拜御史中丞。在回京之日的离筵上,金觥频劝,词人即席作词,令营妓奏乐歌唱。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篇十三

原文: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⑺。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字词解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翻译: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答案:

试题:

(1)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2)“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构成“来”与“去”对比。表达作用: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2)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创作背景:无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赏析: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 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 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个人资料: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篇十四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一夜秋霜过后,菊花凋谢荷叶枯萎,而新橘却在经霜之后变得更加鲜亮,整个橘林都闪着光亮。原来是橘子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了。

摘下一个剥开之后,香味喷人,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据说,吴地产的橘子女孩子剥后,手上三日仍留有余香。

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

新苞:指新橘,橘经霜变黄,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黄色花苞。

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噀:喷。

清泉:喻橘汁。

吴姬:吴地美女。

咏物诗词,义兼比兴,讲求气象,自然容易受到好评。唐宋诗人,遵循《诗经》以来的“美”、“刺”原则,每借物寓意,有所寄讽,并以此为咏物“正宗”,而直写物象的纯粹的咏物之作,似乎已落入第二义了。其实,“纯用赋体,描写确肖”的咏物诗词,只要在选材炼意、琢句谋篇方面技巧娴熟,精美工致,也不失为佳构。

苏轼是咏物能手,他的诗词中既有托讽深远的名篇,也有刻画精工的妙制,像这首咏橘词,可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巧言切状,体物细微,虽无深刻的思想内容,却饱有余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环境。咏物词,特别是咏小物的词,往往由于题材狭窄,难以展开,低手为之,易成枯窘。东坡才大,先在题前落笔,下文便有余地抒发。唐人皮日休《石榴歌》首句“蝉噪秋枝槐叶黄”,同此手段。“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橘有皮包裹,故称新苞。又因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描写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得橘之神了。“竹篱茅舍出青黄”,好在一“出”字。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上片三句,纯是赋体,不杂一点抒情成分,然词人对橘的喜爱之情自见于字里行间。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大概是东坡颇为得意的,他的《食柑》诗也有“清泉簌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之句,后来南宋诗人曾几更把它压缩为“流泉喷雾真宜酒”(《曾宏甫分饷洞庭柑》)一语了。此词中“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在唐宋时为贡物。词中谓“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以此作结,余音不绝,亦自有“三日绕梁”之妙。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全文及翻译篇十五

浣溪沙·锦样年华水样流

清代:纳兰性德

锦样年华水样流,鲛珠迸落更难收。病余常是怯梳头。

一径绿云修竹怨,半窗红日落花愁。愔愔只是下帘钩。

锦样年华水样流,鲛珠迸落更难收。病余常是怯梳头。

锦绣一般的年华像流水一样地逝去了,回忆起过去就会泪水不住的流。病愈之后体弱憔悴,害怕对镜梳头,怕看到头发掉落。

一径绿云修竹怨,半窗红日落花愁。愔愔只是下帘钩。

窗外小径上绿竹枝叶繁茂却满含怨尤,窗边洒入的落日余晖映照着落花,更生出许多愁怨。心中郁郁,只得放下卷帘,悄悄地独处深闺了。

锦样年华水样流,鲛(jiāo)珠迸(bèng)落更难收。病余常是怯(qiè)梳头。

锦样年华:谓锦绣一般的年华。此处指青春年华。鲛珠,原指鲛人之泪化作了珍珠,此处比喻为泪珠。迸落:散落。怯梳头:病起多脱发,栉则顺梳而下。怯,谓畏见落发。

一径绿云修竹怨,半窗红日落花愁。愔(yīn)愔只是下帘钩。

绿云:如云般繁茂的绿色枝叶。修竹:细长的竹子。愔愔:幽深、消寂的样子。一说柔弱忧郁的样子。

这篇是描绘春闺寂寞、春愁无奈的闺怨之作。

上片写主人公为年华易逝而伤怀,首句以时光开篇,颇具杀伤力,“锦样年华”说的是年华如锦缎一样绚烂,无限美好,却无奈流年似水,流逝得太快。只有忽然回忆起来,才体会到往昔青春的难能可贵,因岁月无情而落泪。在这里词人抒发的情绪哀婉细腻,柔情一缕,九转回肠,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多愁”、“多病”总是连在一起,词中拟她口吻的这个少女,显然也是多病而疏慵无绪的。因病后体虚,一梳头就总会掉头发,古代女子除相貌外最注重头发的修饰,未免对镜梳头也难以鼓起勇气。

词到下片转换视角,写借着女主人公眼睛看到的窗外的景象,这里“一径绿云修竹怨,半窗红日落花愁”构成对仗,却只觉得是处无聊,那如云的绿竹尽是怨念,飘扬的落花尽是愁绪。尤其是,风景年年不变,青春却一年年地耗过去了,心里便越发凄楚,徒剩无奈。末句描画词中女子怏怏地放下帘钩,想要把这些愁绪统统隔在窗外。这又是一个巧妙的修辞。一再把愁思这种无色无形的东西具象化,从而表现出无奈和悲伤始终伴在少女周围。

全词以时间开端、结束,惜春伤怀的主题更加深化。点醒了对于青春易逝的警觉。清怨绵绵,几类“花间”语。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