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模板(5篇)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模板(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19:53:37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模板(5篇)
时间:2024-03-20 19:53:37     小编:zdfb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可以改进提高,趋利避害,避免失误。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一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60个小格;能够认识整时和半时,知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5分5分的认识时间探讨1小时=60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例如:利用第二节上课的时间9:30引入,拓展应用中利用小朋友作息时间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估计时间的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生成一些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学生的生成进行讨论、分析、探究。例如在教学8:15分的认识。

在教学时运用实物钟、钟面模型、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晰准确的认识时间。例如在教学5分5分的认识时间时,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5分5分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在拓展应用中既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熏陶。

本堂课的缺点:

1教学时板书还不够规范,每个钟面模型下时间的两种写法板书不全。

2、在教学1小时=60分时提问的语言不够准确,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效果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二

本周听了几节老教师的课,自己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效率低”“我们的课堂能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一直萦绕这我为了更好的说明上面的两个问题,以及今后我们的课堂应当怎样去做,接下来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我们的备课上课能力呢?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解决策略: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3、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策略:

1、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2、美丽的童话情境;

3、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4、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5、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解决策略:

1、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2、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3、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4、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当然,“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解决策略:

1、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2、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链”;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解决策略:

1、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适时准确评价。

2、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理智地认识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巧妙地运用生成。

以上是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笨拙见解,我想,如果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如果能够做到“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那么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高”!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名”!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三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数学知识的一种解读,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就能消除数学的枯燥感,使学习更主动。本节课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手”引入间隔,并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间隔,把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数学本质,从而提炼出“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这样的导入亲切自然,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洋溢着数学气息,又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不同类型的间隔方式,为接下来的学习分散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有效的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在这节课中,老师让学生经历了三次有效的探究体验:(1)先取15米种一种;(2)再取25米种一种;(3)任取一段距离再种一种。为学生提供多次体验“植树”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分析思考、建立模型的全过程,为后面理解并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总体设想之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画线段图、示意图能力的培养。借助数形结合,使学生发现植树问题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一一对应的教学思想方法,也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一重要的解题策略真正得到渗透。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四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主要体现在:

(1)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感受1分钟使学生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通过知识的呈现顺序使学生明白看时间的方法,并通过多种具体的活动,看一看,数一数,拔一拔,认一认等让学生直观的认识钟面,亲身感受时、分的意义及其之间的进率,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再让学生先说几时多再读出几时几分来突破认读几时几分这一教学难点。

(4)练习设计层次性强。

但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发现还有一些环节及处理方式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完善:

(1)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更多的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实际因素,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问题情境。

(2)在进行一些实践活动的设计时还应该更加的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3)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五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为体现课改精神,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上完这节试讲后,我有如下反思: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学用的归宿。任何数的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你在生活中见过用字母表示的符号吗?(如:sos、p、m、cctv……)电脑演示。

2、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简洁明了,容易明白)

3、由儿歌引入课题,抓住学生好奇心。

通过这样地教学,学生会惊讶地发现“数学就在我生活中”,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无疑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一)猜年龄。

1、让学生猜猜老师的年龄。

2、提示:老师比xx大24岁。

3、让学生推算在不同年龄阶段时,老师的岁数是多少岁?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例如:1+24=25(岁)2+24=26(岁)3+24=27(岁)……11+24=35(岁)

(二)数数猜猜,发现规律。

1、动手操作,摆出一个三角形。

2、提出问题:摆1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3根)那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10个呢?请算一算。摆a个呢?

让学生经历操作和思考,表达和交流等过程,运用学生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巩固练习中,出示了学生非常熟悉稚气的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

以风趣的儿歌作为学生的素材,学生在素材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中切身体验数学中的奥妙。

1、重点不突出。在每一个环节之后,教师应及时小结,这样,学生的思路更清晰,课堂的重点也更突出。如:猜年龄之后应重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这样对后面的练习学生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2、难点要分散。本节课看似简单,在实际上过之后发现,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这一内容在本节课出现,学生掌握不牢,虽然动口、动笔写过一遍,但在课后的验收中只有十位同学过关,而且课上时间不很充裕,草草收场。

结合试讲中存在的问题,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了相应的调整。在本班讲这一课时,把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放在了练习课中,这样一来,课堂上的时间充裕,针对本班的中下生不时地提问、追问、反问,并及时地总结,学生对本课的难点掌握较好,并且做了大量的练习,书上的、聪明数学的题也都做完了,教学效率较高。在下一课(练习课)中,用字母表示公式就有了充裕的时间,说一说、写一写、记一记,课后验收正确率大幅度提高。

通过这两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如果每节课都能不断的反思,在总结中提高,那么我们今后的每堂课将变得更加有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