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登高讲课教案(模板18篇)

2023年登高讲课教案(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30 11:56:01
2023年登高讲课教案(模板18篇)
时间:2023-03-30 11:56:01     小编:zdfb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登高讲课教案篇一

2、 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3、 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3、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 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 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登高讲课教案篇二

《登高》教案(人教版高二)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为教学知识目标。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为本次教学的意境目标。

培养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方法:

引导法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内容:

对《登高》诗意的解析及对诗意境的赏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个老人是谁呀?是杜甫。

二、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又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三、背景简介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四、整体感知

1、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2、生齐读。教师发现诗歌朗读的问题并做朗读指导。

五、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导:

3、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凄凉,凄清、高远,广阔

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不尽长江dd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苍凉寥廓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

难苦恨繁霜鬓”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六、板书设计:

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忧愤苦闷

七、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1、对仗工整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情景交融

a、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喜欢画画的可以把自己对本诗的理解用画画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周文学

登高讲课教案篇三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 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

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

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

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同学们先思考几分钟(停1——2分钟)

生:分组讨论。(讨论激烈,气氛较好)

师:讨论结束。同学们坐回原位,请组内选一位代表回答。

生: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师: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生: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生: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生: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师: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生: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生: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师: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师: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生: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师: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生: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

生: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生: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师: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生:诗人悲在老年孤独,重病缠身。

生:诗人悲在孑然一身,独自登台。

……

师: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师: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们能否把这首诗朗读得更好呢?

同学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朗读。

刚才这一段朗读与先前的一段朗读,哪一段读得更好,请同学评一评。

生:这一段朗读比先前一段朗读读得更好,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凄凉。

师:我们班的同学是最棒的,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很好。

(指名1——2名学生朗读或让开始时读过的学生重读,再让学生自己点评。)

师(小结):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作者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三、延伸拓展

有古语说“女伤春,士悲秋”。(展示几幅秋之悲凉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风叶荻花秋瑟瑟”等,让学生感悟“悲哉秋之为气”。)

四、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

2、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登高讲课教案篇四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不少学生鼓掌)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难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的心境吗?

生:……(生沉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生: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师生道别)

教后感:

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体验,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登高讲课教案篇五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导入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文本分析

让我们来分析分析这首诗歌吧!

3.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4.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

来吧,点击字体就有分析!

答: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5.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答: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补充: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6.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7.“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8.总结: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练习

1.古人诗歌中写到“高猿长啸”,大都抒发文人的悲伤,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答: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杜甫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3.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供参考)

4.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登高讲课教案篇六

有人说唐朝时李白用歌声无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还原的请大家说一下所学杜甫的诗句——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怀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ppt出示:读

1.一生读,他生评价,纠错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1.师:打击对这首诗歌的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就是——生答“悲”,师板书“悲”

2.师:悲从何来?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悲的原因,从诗中找答案

生1:3、4两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师:什么样的身世?现在怎样?为何看到落叶就悲?

生回答:命运多舛的身世,现在已经老了,此时可能重病在身

师:再读一下!为何见到长江而悲?

生:因为时光飞逝,生命流逝

师结: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时光流逝之悲

生2:1、2两句,由景及情,悲凉的景情,全是冷色调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

生3:“万里”让我想到了他萧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怀(鼓掌)

师: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个词?

生:孤独的身影多病

生4:天才的孤独的心声

4.师:还有哪里体现了悲?从原诗中找

生5:“艰难”句

师: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读一下

师:只有一己之沧桑吗?

生:还有国家

师板书:家国之悲

5.师小结

ppt出示:品

6.师:再齐读,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现的

师提示:看看目标

生答:借景抒情

配乐师朗诵,要求生再次体会诗歌悲情

2生读,生齐读

7.师补充杜甫晚年境遇(配乐抒情一段话)“你的命运即使像墨汁一样黑,你也坚持用……我多想遇见你,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ppt出示:写

多想遇见您,

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

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

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多想遇见您,

在“ ”的时候,

要求生仿照句式写出诗歌下节

2生上黑板展示

3生诵读展示

ppt出示:背

师放较为悲哀的音乐,要求生站立背诵

登高讲课教案篇七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3.加强背诵指导。

学习时数

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

2.写作背景

[美文欣赏]

浣花溪畔落沙鸥

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有豪情万丈,志在报国,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就是你吗?一代诗圣,壮志凌云的杜甫。

遭遇的坎坷至此,便只能挥别朝廷,经秦入蜀,在蜀地找一片属于自己无奈的天空。

学习步骤

一、听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1.理性的把握

2.感性的表现

其它还有语调、表情、动作、音乐等。

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二、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鸟就是王维的化身。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全体读)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生齐读、单读)

4.赏析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 

(师生共读)

5.结束赏析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三、作业 布置

1.背诵全诗

2.译成白话诗

板书设计 

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了解诗的作者

理解诗的内涵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走进诗人内心

感性的表现: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情感蕴藏:

首联        哀婉

孤独

颔联        沉郁

高昂

颈联        愁苦

沉痛

尾联        忧愤

无奈

登高讲课教案篇八

1.考查格律诗文学常识。

2.检查《使至塞上》的背诵情况。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不过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学的范围。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五、整体感知

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明确:悲。

六、研读诗歌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了几种景物?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无穷无尽的漂泊流离失所、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进行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发出壮志难酬的苦痛。

(2)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使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长;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长,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诗中的“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不同,这里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现在的“做客”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的意思。

(2)“登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登台?它又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多病愁苦之情。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困苦和仇恨,使他两鬓斑白。

(2)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这种忧伤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七、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八、拓展积累

杜甫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3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

3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九、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拓展的诗句。

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雷真民

[《登高》教案]

登高讲课教案篇九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1、教法:情境渲染、朗读指导、提问法、鉴赏指导、联想触发等。

2、学法:想象法、美读法、思考探究法、能力迁移训练等。

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请大家想象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1)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曾经学过的杜甫的作品,介绍杜甫的生平。

(《春望》、《望月》、《春夜喜雨》、《绝句》)

(2)老师补充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特点: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民生疾苦——“诗史”、“诗圣”;诗风:沉郁顿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联系解题

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四、诵读感悟

1、美美地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同学们美美地听,注意: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美美地读——训练语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读: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请学生跟着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老师范读,作节奏、轻重音指导,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颈联的“悲秋”的“悲”字,然后学生自主朗读,酝酿感情。

(3)第三次读:全班齐读,注意节奏舒缓,读出诗歌的感情。

3、朗读方法小结

(1)读准字音;

(3)注意轻重;

(2)把握节奏;

(4)读出感情。

五、赏析诗歌

1、了解句意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句的意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细品内涵

(1)名词解释

意象: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如刚刚学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如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了诗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无比喜悦、闲适的意境。

(2)思考探究

在自主鉴赏本诗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下面一个问题:

登高讲课教案篇十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登高讲课教案篇十一

2、 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3、 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3、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 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 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登高讲课教案篇十二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学习时数

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代表作、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

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美文欣赏]

浣花溪畔落沙鸥

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有豪情万丈,志在报国,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在友人庇护下,于蜀中浣花溪畔看尽群鸥翻飞。

这就是你吗?一代诗圣,壮志凌云的杜甫。

你少年好学,漫游吴越,遍览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过而立,进京赶考,终因小人阻挠而功名难就。长安十年,困顿潦倒,三次献赋,一片至诚。安史之乱,兵荒马乱,仍未能消除热情,只身一人,迢迢千里,奔赴灵武,只为能在新即位的肃宗之前一展才华。拜得左拾遗之职,是你的宿愿,也是你的执着,然而你为人耿直,重情重义,便是你遭人攻击的一个致命弱点。当房管获罪,被贬入狱时,你急疏肃宗,竭力相救,于是,你冒犯龙颜,你触怒小人,直至被贬为华州司马参军,是你的宿命,你的无奈。

遭遇的坎坷至此,便只能挥别朝廷,经秦入蜀,在蜀地找一片属于自己无奈的天空。

成都草堂中,你似乎找到人生的快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在浣花溪的潺潺流水中,你送走了五载春秋。你不再需要四处觅封侯,不再需要提防小人。“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其乐融融,不亦乐乎?严武之死,将这恬淡宁静生活终结。

告别浣花溪,你开始新的漂泊。一叶孤舟,载着孤寂的你,别蜀出峡,漂泊于长江之上。“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月夜,你一人站在船头上,眺望远方,你是否想起了浣花溪畔的日子,你是否记起了家人,你是否记起了严武君?回首往日,你还有雄心壮志,吟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吗?在唐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你崇高的政治理想,伟大的才情抱负,终究还是被碰得头破血流。你饱尝现实社会的冷酷,悲叹自己命运的多舛,真可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是的,你一生就像沙鸥,四处游荡,有家难回,骨肉分离,仕途坎坷,屡被贬黜。你没有李白那样洒脱,能“斗酒十千恣欢谑”;你也永远不会豪迈的宣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因此,你只能沉郁,你只能压抑,只能在儒家忠君思想的禁锢下,一面同情百姓的疾苦,又常常为帝王辩护,你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痛苦矛盾中磨砺着。

学习步骤

一、听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1.理性的把握

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在读这首诗时你就要真这样想,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2.感性的表现

好的诵读,能够感染听者,对深化诗歌的意蕴起到极大的作用。好的诵读包括这几个条件: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读者应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

其它还有语调、表情、动作、音乐等。

如本诗,语调低沉、忧伤;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可以有一个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的动作。

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意境”。本诗的意境就是“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

实际上,诵读者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听众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诵读者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这些都是感性,是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

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二、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鸟就是王维的化身。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试读,很沉郁)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沈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生齐读、单读)

4.赏析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 “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师生共读)

5.结束赏析

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三、作业 布置

1.背诵全诗

2.译成白话诗

翻译时要发挥想象,补充形象,再创意境,充分创造本诗“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基调氛围。

板书设计 

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了解诗的作者

理解诗的内涵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走进诗人内心

感性的表现: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情感蕴藏:

首联        哀婉

孤独

颔联        沉郁

高昂

颈联        愁苦

沉痛

尾联        忧愤

无奈

2003/10/

登高讲课教案篇十三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 题解

[导语设计]

[诗人简介]

[背景简介]

2、 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悟主旨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问题,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和哪些内容 ?)

写诗人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个人 长年飘泊 常作客

老病孤愁 繁霜鬓 、停洒杯,独登台

国家 忧国伤时 艰难苦恨

壮志难酬 繁霜鬓、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来

韶光易逝

品意境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

2、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a体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境

意境 : 凄凉,凄清、

高远,广阔

情感 :“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 悲伤

b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接 “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

沉郁,悲凉,绵邈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意境:苍凉寥廓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品艺术

a对仗工整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先读体会文章的意韵美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b情景交融

a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 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c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总结:

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探问题

a、杜甫为人何爱特爱喝酒,

答: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壮志难酬,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处境悲凉,年老多病,漂泊无依

登高讲课教案篇十四

目标定位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学习时数

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

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美文欣赏]

浣花溪畔落沙鸥

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有豪情万丈,志在报国,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在友人庇护下,于蜀中浣花溪畔看尽群鸥翻飞。

这就是你吗?一代诗圣,壮志凌云的杜甫。

你少年好学,漫游吴越,遍览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过而立,进京赶考,终因小人阻挠而功名难就。长安十年,困顿潦倒,三次献赋,一片至诚。安史之乱,兵荒马乱,仍未能消除热情,只身一人,迢迢千里,奔赴灵武,只为能在新即位的肃宗之前一展才华。拜得左拾遗之职,是你的宿愿,也是你的执着,然而你为人耿直,重情重义,便是你遭人攻击的一个致命弱点。当房管获罪,被贬入狱时,你急疏肃宗,竭力相救,于是,你冒犯龙颜,你触怒小人,直至被贬为华州司马参军,是你的宿命,你的无奈。

遭遇的坎坷至此,便只能挥别朝廷,经秦入蜀,在蜀地找一片属于自己无奈的天空。

成都草堂中,你似乎找到人生的快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在浣花溪的潺潺流水中,你送走了五载春秋。你不再需要四处觅封侯,不再需要提防小人。“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其乐融融,不亦乐乎?严武之死,将这恬淡宁静生活终结。

告别浣花溪,你开始新的漂泊。一叶孤舟,载着孤寂的你,别蜀出峡,漂泊于长江之上。“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月夜,你一人站在船头上,眺望远方,你是否想起了浣花溪畔的日子,你是否记起了家人,你是否记起了严武君?回首往日,你还有雄心壮志,吟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吗?在唐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你崇高的政治理想,伟大的才情抱负,终究还是被碰得头破血流。你饱尝现实社会的冷酷,悲叹自己命运的多舛,真可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是的,你一生就像沙鸥,四处游荡,有家难回,骨肉分离,仕途坎坷,屡被贬黜。你没有李白那样洒脱,能“斗酒十千恣欢谑”;你也永远不会豪迈的宣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因此,你只能沉郁,你只能压抑,只能在儒家忠君思想的禁锢下,一面同情百姓的疾苦,又常常为帝王辩护,你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痛苦矛盾中磨砺着。

当你拖着病体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处时,九九重阳,一派萧条,“无边

学习步骤

一、听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1.理性的把握

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在读这首诗时你就要真这样想,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的把握。(板书:理性的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2.感性的表现

好的诵读,能够感染听者,对深化诗歌的意蕴起到极大的作用。好的诵读包括这几个条件: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读者应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

其它还有语调、表情、动作、音乐等。

如本诗,语调低沉、忧伤;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可以有一个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的动作。

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意境”。本诗的意境就是“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

实际上,诵读者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听众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诵读者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这些都是感性,是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

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二、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鸟就是王维的化身。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试读,很沉郁)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

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沈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生齐读、单读)

4.赏析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师生共读)

5.结束赏析

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三、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译成白话诗

翻译时要发挥想象,补充形象,再创意境,充分创造本诗“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基调氛围。

板书设计

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了解诗的作者

理解诗的内涵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走进诗人内心

感性的表现: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

孤独

颔联沉郁

高昂

颈联愁苦

沉痛

尾联忧愤

无奈

登高讲课教案篇十五

1.考查格律诗文学常识。

2.检查《使至塞上》的背诵情况。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不过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学的范围。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明确:悲。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了几种景物?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无穷无尽的漂泊流离失所、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进行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发出壮志难酬的苦痛。

(2)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使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长;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长,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诗中的“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不同,这里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现在的“做客”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的意思。

(2)“登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登台?它又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多病愁苦之情。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困苦和仇恨,使他两鬓斑白。

(2)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这种忧伤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杜甫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3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

3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拓展的诗句。

登高讲课教案篇十六

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为教学知识目标。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为本次教学的意境目标。

培养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引导法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对《登高》诗意的解析及对诗意境的赏读。

黑板粉笔

一、导语设计: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个老人是谁呀?是杜甫。

二、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又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三、背景简介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四、整体感知

1、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2、生齐读。教师发现诗歌朗读的问题并做朗读指导。

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导:

3、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凄凉,凄清、高远,广阔

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苍凉寥廓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

难苦恨繁霜鬓”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忧愤苦闷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1、对仗工整

风急天高猿啸??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情景交融

a、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1、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喜欢画画的可以把自己对本诗的理解用画画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登高讲课教案篇十七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登高讲课教案篇十八

以下是高中语文《登高》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尽快掌握写说课稿的思路!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 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4、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

(一)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

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二)研读课文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三)归纳赏诗之法。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因此我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用多媒体展示《旅夜书怀》:

1、分析首联“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

2、怎样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内容和意境?

鉴赏程序相类似,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不再赘言。

1、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2、“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了课外作业:

任选一角度,对《登高》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200字左右,完成在周记本上。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