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反思(6篇)

2023年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反思(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30 09:24:30
2023年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反思(6篇)
时间:2023-03-30 09:24:30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反思篇一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 学。"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习起点,成为预习后组织课堂教学中突出的关键性问题。通过预习,每个学生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有了自主探索、独立 思考的体验与感悟,学习起点明显高于原生状的学习起点。因此,预习后的课堂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交流学生预习成果,展示学生预习后的真实现状,切实 把握教学起点,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通过预习,你已知道了什么?"学生把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大胆地表述出来,在交流中,学生思路 开阔,个性张扬。

但一旦在课堂让学生探究起来,常出现时间不够用,探究不充分现 象。如果让学生预习,他们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具有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你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让他 们尽情地想、尽情做。预习后每一个学生对问题或多或少地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就不必在独立思考这一环节上花更多的时间,交流的进度自然也就快了,同 时,交流时的深度与广度自然也就得到了保证。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展示了画图、找一个数比、通分等方法,而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 经验分别提出了先化成同分子再比较、与除法联系化小数比较、比倒过来数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 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和再思考,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通过对他人观点的思考与批判,引起新的认知冲突与认同,

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 系统进行修正和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次,预习还能使本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落实,为知识的 巩固和拓展赢得更多的时间。案例中不但顺利完成了巩固练习,还拓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生活中数学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 要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学生的预习是个体自主学习的开始,这时他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提前解决 了,产生的思考与疑问则成了课堂进一步学习的宝贵资源。这些来自于学生的思考与问题,容易激发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由于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知 识基础,探索经历,所以课堂上就敢于大胆地站出来表现自己,讲自己所知道的,说自己的发现,提自己的疑惑,通过交流,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果 没有预习给他们的"底气",我想,案例中争着发言,全班人人积极参与这样的场景可能不会出现。作为教师,在正视学生差异的基础上要认识并把握每个学生的个 性特点,给不同差异的学生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学中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自由表现各自才能的机会,满足他们各自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只要他们努力参与、 主动交流,所有的即使再小的闪光点也要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表扬。一定要让他们学会肯定自己、展示自己,学会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优势。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 发现的天地。

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反思篇二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始部分,通过创设摸奖的情境,复习以前学习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新知学习部分,先通过例题1“猜左右决定由谁先发球”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以此为桥梁,将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过度到定量刻画,这也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组织学生完成“试一试”,通过摸球,继续感知在摸球过程中每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例题2的学习比例1提高一个层次,为了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魔术表演中常见的扑克牌为载体,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整堂课始终为学生创设各种游戏活动,让其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如通过猜左右的方法决定发球权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不同的摸奖活动方案中认识中奖率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试一试的第(1)小题是要学习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结合学生的多种思考方法,让其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因此,在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时,提出如果任意摸一个球,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三,可以怎么装球?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了,因此,在课堂上,要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拥有一张网,去捕获所有的鱼。

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我是这样进行的:

教学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先让同学说一说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1)动手操作比较;(2)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通过分数单位来比较。通过看图,找包含的分数单位,启发学生说出:2/3是2个1/3,1/3是1个1/3,2个1/3比1个1/3大,所以2/3>1/3; 2/5是2个1/5,3/5是3个1/5,2个1/5比3个1/5少1个1/5,即2个1/5比3个1/5小,所以2/5<3/5。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组分数的共同点,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这两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同时指出: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就是分数的单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什么判断分数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要看分子,分子大的就表示份数多(也就是包含的分数单位多),所以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在教学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时,先让同学说一说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与刚才学习的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说出(1)画个图来看一看;(2)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不可以通过分数单位来比较。通过看第一组图,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2>1/3;再看第二组图,教师可以在比较第一组分数大小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这两个分数里各有几个几分之一?接着说明这两个分数都取3份,但每一份的大小相同吗?哪一个大呢?引导学生说出1/8<1/4,所以3个1/8<3个1/4,即3/8<3/4。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两组分数的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然后提问: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什么判断分数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要看分母,分母大的就是平均分的份数多,每一份反而小(也就是分数单位小),所以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互动,懂得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判断。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反思篇四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整体上讲是成功,但成功的背后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在,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反思:

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只是从复习回顾导入,没有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我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通过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素材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的实际意义,并以此得出可以借助分数单位来比较,进而归纳总结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投身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借助表象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整个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还是过于关注教材,灵活性欠缺,如在教学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图随意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要比老师出题或者直接完成书上的练习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验证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部分,设计得不够紧凑,有重复。在得出方法之后,对于比较方法的多样化的参透的不深。在教学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这一环节,学生讨论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比较后,应该请学生复述,并模仿练习,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可以达到更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的反馈交流外,还要注重生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多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碰撞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扩展。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倾听学生的发言,并能用“点睛之笔”来引导学生简洁、准确、完整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一定保证相应的环节,要在个体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另外在应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扩展适度,突出梯度。

在多次的课程活动中,在领导和老师们无私的帮助下,感觉自己有了很多的收获,但仍然有太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从有秀教师身上汲取更多的营养。

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反思篇五

分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直观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还受一定的限制。另外,学生的思维可能也受“比较整数大小”方法的阻碍,因此,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学生出错的机率可能会高一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课前,先让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或一张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折出长方形纸或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然后再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不同的颜色;再折出它的八分之一,并涂上不同的颜色。仔细观察涂色部分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即1/2,1/4,1/8谁大谁小?)启发学生思维,如果继续对折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桌交流想法。汇报想法。孩子们都能理解,同一张纸,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这是一种成倍缩小的情况,为了避免给孩子们造成知识上的误导。接着,可以用课件让生观察,同样大小的图形,平均分得份数不一样,每一份的大小就不一样,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不是成倍缩小的情况)。如果学生问: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纸?可以启发学生想,在比较物体的大小、长度、轻重时,这些物体必须在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比较呢?这时学生定会恍然大悟(必须在统一单位的情况下)。

这种情况孩子容易理解,直接引导孩子观察图形,他们从图中的涂色部分一眼就能看出谁大谁小,因此,不用把重点放在这种情况上。

最后可以把两种情况对比,概括总结方法。

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掌握起来也较轻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识。

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反思篇六

分数的大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的地方:

一、巧设疑问,形成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标倡导:数学的学习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复习题,即同分数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的复习题,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比较方法,在此基础上出示5/6和8/9,这两个分数谁大呢?能像刚才那样快速的比较出谁大吗?你遇到了什么问题?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问题。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呢?这就大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欲.

二、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探索的全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新课教学中,我采用了问题由学生提,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最后组织汇报交流得出比较的方法。因为有复习旧知做铺垫,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比较出1/4和2/9谁大,学生的探索做到了有的放矢。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他们一共想出了3种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了1/4大于2/9。同时学生在交流中。

三、关注教材,用活教材。

北师版的教材一向不主张学生的死记硬背,因而出现在数学书上的结语或概念是很少的,而书上在这节课中出现的关于通分的概念在我看来就十分珍贵了,于是一开始在设计教案时就安排学生在这里自学,期待学生能读懂些什么。但是在试讲中我发现这段在我看来很简单的很简单的内容,学生读起来却十分绕口,难于理解。我不禁彷徨了,心想这个概念既然这么难,是不是该由我来直接讲?但我确实又不想让学生们失去一个直面书本的机会,于是就把心中的疑问和同年级的`数学老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通分的概念一定得由学生们自己读,但我们老师得引,这里却不是引导他们如何读,而是引发他们的讨论,让他们自己需要从这里概念中读出理由。于是在这个读书的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两个活动来引发学生的讨论:一、从多种方法中找出哪一种是用通分的方法来比较大小的。二、看老师正确的通分。果然学生的思维被我引爆了,围绕通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如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不是很透彻,导致部分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另外,因为本节课的内容多,某些环节处理得比较粗糙等问题。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从这次对新教材深入的研读,我感受到要真正读懂新教材很难,需要我们前后联系,认真思考,最重要的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纲,心中有本。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