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逍遥游》教学设计通用(十篇)

2023年《逍遥游》教学设计通用(十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9 16:30:31
2023年《逍遥游》教学设计通用(十篇)
时间:2023-03-29 16:30:31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逍遥游教学设计篇一

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1、重点:目标一、二

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3 课时

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

ppt提示读音: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 蟪(huì) 蜩(tiáo)

(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

(三)评点(时间:3—5分钟)

(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

(六)课堂练习: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附: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餐而反(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

(9)是鸟也(是:这) (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14)适百里(适:往) (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5、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8、自由朗读(要求:适心任性;各具姿态;各发其声)

1、熟读课文,背诵第1段。

2、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为: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判断句;译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去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译作: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5)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句,译为: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7)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宾语前置句,译为: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开始南飞)

(8)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怎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9)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译为: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10)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凭借什么呢?)

(一)“逍遥游”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一种境界呢?什么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要求:说出关键词;时间:2分钟)

明确:庄子所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忘记自我的“至人”、舍弃功利的“神人”、不求名声的“圣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师解读:“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之真”、“天地的本质”或者说是“自然万物的活动规律”,——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概念“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意思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就能够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就是无所凭借的“逍遥游”(举例:庖丁解牛;不龟之药)。

“有所待”———————————“无所待”

(不自由) (逍遥游:真正的自由)

(二)那么,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社会众人的一般情形是怎样的呢?是“无所待”的“逍遥游”呢,还是“有所待”的“不自由”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第1段。

子级问题:

1、在这一段中,庄子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认为鲲鱼击水、大鹏飞天,需要凭借“千里水”“六月息”;“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生物之以息相吹”。于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自然万物大到“鲲”、“鹏”小到“野马”“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不自由。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先以“积水负舟”“杯水负芥”,设譬取喻,——这是以水比风、水,以舟比鲲、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论证了鲲鹏万里必有所待的道理。之后,顺势宕开一笔作者写“蜩与学鸠”嘲笑必须凭借风、水才能南飞的鲲鹏,旨在表明身轻翼小、不能高飞远行的蜩与学鸠,不知道自己也“有所待”、不自由,却自以为逍遥自由。最后作者以“行路备粮”来设譬取喻,指出旅行有远近,所以备粮有多寡,从而进一步表明飞行有高低是因为所凭借的风力有大小。因此,作者以“之二虫又何如”的感慨作结,明确指出: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但均“有所待”,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

明确:作者对“鲲鹏”形象的描写表现出庄子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壮阔的意境,表现出庄子胸襟博大轻藐一切的气势和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善于通过创作寓言描绘形象(“鲲鹏”“蜩与学鸠”)来说理,使道理寓于形象之中,呈现出形象鲜明、构思奇幻、语言恣肆的特点,本无意于说教,却处处以启迪,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善用对比(“鲲鹏” 与“野马”“尘埃”)来说理,善于从生活常识中设譬取喻,使说理生动透彻。

子级问题:

明确:“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

明确:在论证上,与第1段的内容相照应,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和印证,进一步阐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而且通过对比庄子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斥安鸟笑鹏”的“笑”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第1段表明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所待”,“斥安鸟笑鹏”表明由于斥安鸟不能够认识“小大之辩”,因此也就不知道自己有也“有所待”,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明确:在庄子看来,自然万物,无论“鲲鹏”、 “斥鴳”,“野马”“尘埃”、“蜩与学鸠”,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而且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也就是说:“小不及大”;如果要人为地“以小及大”,这是非常可悲的。可见他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不可为而强为”。

板书学生的见解:

“有所待”———— 及 (可悲)

(自然万物) 及

(三)任务:自然界的万物的活动时都“有所待”,那么,人类在社会中的活动如何呢?带这这一问题默读第3段。

明确:“知、行、德、而”四种人、宋荣子与列子都“有所待”(注意“故夫”一词的承接;“其自视也”的“自视”和“宋荣子犹然笑之”的“笑” 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句话表明列子虽然能够做到无功、无名,但是他“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的行为“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也就是说在庄子看来,列子也只是获得了形体上的自由,形体上的自由是有所凭借的,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从而进一步阐明:自然万物,社会众人,情理同一,虽然各适其性而均“有所待”,不能自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

2、你认为这里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然万物) 不

“有所待”———— 及 (认识—人为—可悲)

(人类社会) 及

明确:“逍遥游”是一种无所凭借的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无所待”,指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具体地说就是忘记物我的分别、抛弃功利的束缚、远离名声的困扰,这样才能够优游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2、从文学的视角看,《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先秦诸子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逍遥游教学设计篇二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关系的整理。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一、课文感知

二、课文鉴赏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和尘埃

1、借用寓言说理↓(引申)蜩和学鸠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小大有区别: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

3、气势博大,汪洋辟阖↓(类比)彭祖、鲲鹏斥鴳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拟人等明确观点: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至人、神人、圣人引用论证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谈话导入什么是逍遥?逍遥是个联绵词,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那种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表达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做逍遥主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逍遥主义的具体内涵。

二、作者简介注释

①。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龄略小。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在《读本》里有关于他生活的演义。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标出难解语句。

3、提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⑴大鹏怒飞:读出气势和力量。

⑵蜩与学鸠:读出其渺小。

⑶大年小年:读出鲜明的对比。

⑷汤之问棘:读出对鲲鹏的赞美,对斥鴳的鄙视。

⑸结尾一节:读出对几种人的不屑以及结论的肯定。

四、师生质疑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提出难解语句,师生讨论解决。

2、教师以第1节为基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⑴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海运)

⑵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生物以息相吹)

⑶蜩与学鸠不能远飞,是因为什么?(枪榆枋而止)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五、指导探究

1、作者是不是认为大鹏和蜩、学鸠之类就没有区别呢?从哪里能看出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作者选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⑴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寿的冥灵、大椿、众人匹之的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如大年的观点。

逍遥游教学设计篇三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关系的整理。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逍遥游《庄子》

1、借用寓言说理↓(引申)—蜩和学鸠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小大有区别: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

3、气势博大,汪洋辟阖↓(类比)彭祖、鲲鹏—斥鴳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拟人等明确观点: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至人、神人、圣人引用论证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谈话导入什么是“逍遥”?“逍遥”是个联绵词,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那种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表达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做“逍遥”主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逍遥”主义的具体内涵。

二、作者简介注释①。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龄略小。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在《读本》里有关于他生活的演义。

三、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停顿。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标出难解语句。3、提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⑴“大鹏怒飞”:读出气势和力量。⑵“蜩与学鸠”:读出其渺小。⑶“大年小年”:读出鲜明的对比。⑷“汤之问棘”:读出对鲲鹏的赞美,对斥鴳的鄙视。⑸结尾一节:读出对几种人的不屑以及结论的肯定。

四、师生质疑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提出难解语句,师生讨论解决。2、教师以第1节为基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⑴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海运)⑵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生物以息相吹)⑶蜩与学鸠不能远飞,是因为什么?(枪榆枋而止)◆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五、指导探究1、作者是不是认为大鹏和蜩、学鸠之类就没有区别呢?从哪里能看出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作者选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⑴“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寿的冥灵、大椿”、“众人匹之的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如大年”的观点。

逍遥游教学设计篇四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1、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的说理风格。

1、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一、导入: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生是何许人?请学生介绍。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庄子:

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史记》),但遭逢乱世,有感于世间沉浊,故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拒绝。

庄子的思想主要有天道无为(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观,相对认识论,无条件精神自由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生活上,他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安时处顺。

2、《庄子》: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

1、解题:

“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写作背景:

庄子才学卓绝,聪明勤奋,他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既然如此,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四、诵读感知:

1、听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北冥(mínɡ)鲲(kūn)鹏齐谐(xié)

迁徙(xǐ)抟(tuán)坳(ào)堂

夭阏(è)蜩(tiáo)决(xuè)起而飞

榆枋(fānɡ)舂(chōnɡ)粮晦朔(shuò)

蟪(huì)蛄(gū)斥鴳(yàn)翱(áo)翔

蓬蒿(hāo)知(zhì)效沮(jǔ)

数数(shuò)然泠(línɡ)然恶(wū)乎待哉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讲解第一段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点:

二、精析第一段:

1、第1段中哪些句子是描写鲲鹏之大的?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纵观本段作者还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鲲鹏的宏大气势?

庄子采用了大胆的想象、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还有引用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也就是说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也并不逍遥,而是有所待。

《齐谐》是对前面内容的有力补充。

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里将“野马”“尘埃”和鹏相比,说明事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罢,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有所待”,都要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

庄子指出,水太浅就只能浮起小草,而浮不起较大的杯子;这个比喻说明,世上万物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同样的道理,如果风太小就托不起大鹏的翅膀。这是说,无论大船还是小船,大鹏还是小鸟,它们要在水上浮起来,在天空飞起来,都要有所依靠,也就是都受到了限制,只是它们所依靠的、所受到的限制有所区别罢了。

蜩与学鸠认为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是受到了限制。而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

固然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这是“有所待”,是受到了限制;而蜩与学鸠“抢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相比之下,只是限制的大小不同。

可惜二虫嘲笑大鹏而不自知。作者用“之二虫又何知”进行了否定和批判。

8、紧接着又写“三适”,意在说明什么?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所准备的粮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行程的远近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即都要依赖于食物,即“有所待”。作者用远行更需多备粮的道理来批判蜩与学鸠的浅识。

小结: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三、讲解第二段词句:

第三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分析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

承上:

第一段中蜩和学鸠认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并不知道“枪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蜩、学鸠与善于运用外物的鹏相比,当然是“小智”。——此为承上文的“小知不及大知”。

启下:

接下来用了两组对比:朝菌、蟪蛄(小年)与冥灵、大椿(大年)对比;众人(小年)与彭祖(大年)对比。说明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早夭,大年长寿。——这样开启“小年不及大年”。

并不是这样,前文提到的鲲鹏有所“待”,蜩和学鸠同样有所“待”。同理,无论寿命长短,即使是所谓的“大年”,仍然逃脱不了“年”的限制而“永寿”,所以“大智”“大年”也还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汤之问棘也是已”,“是”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道理,所以“汤之问棘”起补充印证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斥鴳翱翔蓬蒿之间,认为这就是飞翔的极限,不理解并嘲笑抟扶摇上九万的鲲。所以侧重点在“小知不及大知”上。

7、“汤之问棘”这些内容和前面似有重复,怎样理解?

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

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8、你怎样认识本段层次?

第一层(开头——不亦悲乎?):主要说明小年不及大年。

第二层(汤之问棘——结尾):主要说明小知不及大知。

小结:总之,第二段,进一步阐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只是“待”的有小大之别,也不是逍遥游。

第四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点:

二、讲析第三段词句:

三、分析第三段:

1、知、行、德、而,这四种人“其自视也”,他们是逍遥的吗?

在现实社会当中,有些人的才能可以胜任一个官职,善行可以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以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一国的人信任。这些人自鸣得意,以为自己生活得很惬意,其实,他们和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2、宋荣子笑这四种人,那么宋荣子算是逍遥的吗?

宋荣子要比这些人高明一些,他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线,但是,“犹有未树也”,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3、列子达到的境界要比宋荣子的高,列子算是逍遥的吗?

列子比宋荣子更进一步,他能乘风而行,不汲汲于利益。但庄子认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因为列子虽然可以免于行走,可他依然有所待,即他要依靠风才能飞行。

4、这段中的举例论证和前两段相比,在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上面是“物”的论证,这里是“人”的论证。

5、庄子对上述嘲笑的对象和被嘲笑的对象,态度如何?

庄子对嘲笑的对象和被嘲笑的对象都是持否定态度的,简而言之:庄子“笑”万物!

7、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因为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总之,第三段,在进行三层否定后,得出结论:真正的逍遥就是“无待”。

8、庄子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呢?什么样的人才做得到呢?

庄子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游是:顺应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的境界中。

只有那些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境界。

9、划分本段层次。

一层:四种人被名利束缚,不是逍遥游。

二层:宋荣子不是逍遥游。

三层:列子也不是逍遥游。

四层:摆脱了一切依赖的限制,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

以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才达到了真正的逍遥。

四、本文主旨及对庄子思想的评价:

主旨: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无所待才能逍遥游。

评价: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练习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些)

(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他,指彭祖)

2、而

(1)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

(3)泱起而飞(连词,表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表转折)

(7)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

3、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就)

(2)时则不至(连词,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样子)

5、以

(1)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6、且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2)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

(3)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7、于

(1)彼其于世(介词,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

8、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指水)

逍遥游教学设计篇五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在诵读基础上,疏通、研习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节选)。(板书课题)

二、解题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逍遥游教学设计篇六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1、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的说理风格。

1、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一、导入: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生是何许人?请学生介绍。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庄子:

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史记》),但遭逢乱世,有感于世间沉浊,故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拒绝。

庄子的思想主要有天道无为(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观,相对认识论,无条件精神自由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生活上,他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安时处顺。

2、《庄子》: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

1、解题:

“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写作背景:

庄子才学卓绝,聪明勤奋,他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既然如此,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四、诵读感知:

1、听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北冥(mínɡ)鲲(kūn)鹏齐谐(xié)

迁徙(xǐ)抟(tuán)坳(ào)堂

夭阏(è)蜩(tiáo)决(xuè)起而飞

榆枋(fānɡ)舂(chōnɡ)粮晦朔(shuò)

蟪(huì)蛄(gū)斥鴳(yàn)翱(áo)翔

蓬蒿(hāo)知(zhì)效沮(jǔ)

数数(shuò)然泠(línɡ)然恶(wū)乎待哉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讲解第一段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点:

二、精析第一段:

1、第1段中哪些句子是描写鲲鹏之大的?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纵观本段作者还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鲲鹏的宏大气势?

庄子采用了大胆的想象、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还有引用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也就是说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也并不逍遥,而是有所待。

《齐谐》是对前面内容的有力补充。

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里将“野马”“尘埃”和鹏相比,说明事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罢,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有所待”,都要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

庄子指出,水太浅就只能浮起小草,而浮不起较大的杯子;这个比喻说明,世上万物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同样的道理,如果风太小就托不起大鹏的翅膀。这是说,无论大船还是小船,大鹏还是小鸟,它们要在水上浮起来,在天空飞起来,都要有所依靠,也就是都受到了限制,只是它们所依靠的、所受到的限制有所区别罢了。

蜩与学鸠认为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是受到了限制。而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

固然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这是“有所待”,是受到了限制;而蜩与学鸠“抢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相比之下,只是限制的大小不同。

可惜二虫嘲笑大鹏而不自知。作者用“之二虫又何知”进行了否定和批判。

8、紧接着又写“三适”,意在说明什么?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所准备的粮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行程的远近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即都要依赖于食物,即“有所待”。作者用远行更需多备粮的道理来批判蜩与学鸠的浅识。

小结: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三、讲解第二段词句:

第三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分析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

承上:

第一段中蜩和学鸠认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并不知道“枪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蜩、学鸠与善于运用外物的鹏相比,当然是“小智”。——此为承上文的“小知不及大知”。

启下:

接下来用了两组对比:朝菌、蟪蛄(小年)与冥灵、大椿(大年)对比;众人(小年)与彭祖(大年)对比。说明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早夭,大年长寿。——这样开启“小年不及大年”。

并不是这样,前文提到的鲲鹏有所“待”,蜩和学鸠同样有所“待”。同理,无论寿命长短,即使是所谓的“大年”,仍然逃脱不了“年”的限制而“永寿”,所以“大智”“大年”也还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汤之问棘也是已”,“是”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道理,所以“汤之问棘”起补充印证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斥鴳翱翔蓬蒿之间,认为这就是飞翔的极限,不理解并嘲笑抟扶摇上九万的鲲。所以侧重点在“小知不及大知”上。

7、“汤之问棘”这些内容和前面似有重复,怎样理解?

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

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8、你怎样认识本段层次?

第一层(开头——不亦悲乎?):主要说明小年不及大年。

第二层(汤之问棘——结尾):主要说明小知不及大知。

小结:总之,第二段,进一步阐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只是“待”的有小大之别,也不是逍遥游。

第四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点:

二、讲析第三段词句:

三、分析第三段:

1、知、行、德、而,这四种人“其自视也”,他们是逍遥的吗?

在现实社会当中,有些人的才能可以胜任一个官职,善行可以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以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一国的人信任。这些人自鸣得意,以为自己生活得很惬意,其实,他们和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2、宋荣子笑这四种人,那么宋荣子算是逍遥的吗?

宋荣子要比这些人高明一些,他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线,但是,“犹有未树也”,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3、列子达到的境界要比宋荣子的高,列子算是逍遥的吗?

列子比宋荣子更进一步,他能乘风而行,不汲汲于利益。但庄子认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因为列子虽然可以免于行走,可他依然有所待,即他要依靠风才能飞行。

4、这段中的举例论证和前两段相比,在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上面是“物”的论证,这里是“人”的论证。

5、庄子对上述嘲笑的对象和被嘲笑的对象,态度如何?

庄子对嘲笑的对象和被嘲笑的对象都是持否定态度的,简而言之:庄子“笑”万物!

7、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因为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总之,第三段,在进行三层否定后,得出结论:真正的逍遥就是“无待”。

8、庄子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呢?什么样的人才做得到呢?

庄子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游是:顺应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的境界中。

只有那些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境界。

9、划分本段层次。

一层:四种人被名利束缚,不是逍遥游。

二层:宋荣子不是逍遥游。

三层:列子也不是逍遥游。

四层:摆脱了一切依赖的限制,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

以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才达到了真正的逍遥。

四、本文主旨及对庄子思想的评价:

主旨: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无所待才能逍遥游。

评价: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练习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些)

(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他,指彭祖)

2、而

(1)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

(3)泱起而飞(连词,表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表转折)

(7)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

3、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就)

(2)时则不至(连词,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样子)

5、以

(1)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6、且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2)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

(3)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7、于

(1)彼其于世(介词,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

8、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指水)

逍遥游教学设计篇七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文言句式。

3、背诵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能掌握并赏析借寓言说理的作用及比喻、夸张、拟人的表达效果。

2、初步鉴赏庄子散文文辞华美,汪洋恣肆,意境开阔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

学习庄子的追求个性自一由和精神解放的精神,培养直面人生,面对逆境豁达大度的精神与辩证地处理“物与我”的关系。

2课时

一、导入。

1、解题:

①逍遥:没有约束,自一由自在。

②庄子的游是神游于理想王国。

③庄子为什么向往近乎神话的理想王国?

2、庄子及《庄子》简介。

①:庄子(约前36一9——前286),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林。大约与孟子同期而稍后。他生不逢时,贵族没落,立志“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继承发展老子思想,世称“老庄”。

②背景:战国中期周名存实亡,诸侯争霸。战争惨烈,政治昏暗,庄子深为不满,反对战争与独一裁,但又无力改变乱象,心有不甘,遂以自己“逍遥、齐物、无为”的思想与人生观来影响与改造人们。

③《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标志古代哲学思想与文学语言在战国已丰富发展并给后人产生深刻影响。其中“顺应事物自然”与“社会无为而治”是两大核心,有一气的积极意义,他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提出不为外物左右束缚的思想;强调生与死、小与大的相对观点,对人们直面人生,正式困难与挫折有深刻启发意义。尤其是他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与比喻说理,文笔汪洋恣肆,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后世散文产生了巨大影响。

1、庄子在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全文中心句在哪里?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庄子提出要做自己的真正主人,获得真正的逍遥快乐,必须“以道为体,a物自然”,做到心中无己,放弃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自一由。最后三句是全文中心。

2、庄子说理的特点是运用寓言和比喻,想像奇幻而说理形象,借想像中的鲲鹏与现实中的蜩与学鸠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小大之辩”的道理,为下文正面立论提一供了有力证据,同时对把自己的所得、所待视为逍遥的境界的社会风气作了形的比喻描写与辛辣的讽刺。首段在全文中起引出话题,针对现实,奠定全文论证基调的作用。

3、二段首句在全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说明万物自有差别,是不能也不要去盲目地鄙视他人与攀比他人的,凡事应顺应自然。

4、第三段在前两段充分具体的形象说理后很自然地由对万物的泛论引入对社会人生的具体论述,雄辩地阐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有力地总结全文,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中心论点。

三、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与注解,弄懂词句,掌握难读字的读音并找出疑难词句,讨论解决。

1、字音:

2、解释词义:怒而飞(奋翅)海运(动)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野马(山野雾气)胶(胶着,贴地)夭阏(阻塞)控地(落,掉)莽苍(郊野景象)穷发(不长草木)以久特闻(独,闻名)众人匹之(比)扶摇羊角(旋风)知其修者(长)知效一言(显才能,胜任)绝云气(超越)

四、作业。

1、熟读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一、颂读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第一自然段,复述内容,并掌握本段几个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北冥有鱼(溟,海)其正色邪(耶)

而后乃今培风(凭)一槍一榆枋而止(抢)

2、宾语后置句:奚以三九万里而南为(反问)之二虫又何知?

而a之夭阏者(否定句宾语前置)

【第二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小知不及大知(智)、三餐而反。

2、宾语前置句:彼且奚运也。

3、省略介词(状后)句:翱翔蓬蒿之间(在碰高之间飞翔)

4、判断句:略。

【朗读第三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而征一国者(nai耐,才能)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卸文气之辩(变)辩乎荣辱之境(辨)

2、宾语前置句:其自视之,亦若此也。彼且恶乎a哉。(何)

3、状后句:以游(乎)无穷者(在无边无际中遨游)

二、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与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把作者心目中为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

2、运用想像,意境开阔。

奇特的想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已经壮阔,气势宏伟。鹏由鲲幻化而成,不但形体无比硕一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从北冥徙于南冥,极其夸张地又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天地之大,而万物包括如鹏之巨大者皆有所待的道理。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多彩多姿,富于艺术感染力,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对鹏的夸大与冥灵、大椿的夸张,更令人信服万物各有所待,突出作者理想中的逍遥游是何等艰难而伟大的理想。

写积水负舟:以水比喻风、以大舟比喻鹏,说明外物的限制是很难冲破的,道理说得深一入一浅一出。

写学鸠、蜩与斥鴳赋予人性情感,使人们更能明白它们生活的局限,又形象地描述了它们自以为逍遥的情感突出了小知与大知的道理。从鹏与蜩、学鸠、斥鴳的对比,到冥灵与大椿与朝菌、蟪蛄的对比,进而写到彭祖与众人的对比,由物及人,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使枯燥说理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开放思维讨论。

1、如何理解大鹏形象?

①大鹏高飞是作者理想的逍遥吗?——否。

②三次写大鹏的构思——感情倾向:

a:反复强调:海运,大风,将图南——有所待,不自一由。

b:北冥怒而南,却未有到达的描述——有理想,难实现。

c:南冥反复强调是“天池”——理想的王国是自然,美好的。

d:蜩,学鸠,斥鴳的异口同调——美好的理想很难被别人所理解。

小结: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力图脱俗奋飞却又生不逢时,孤掌难鸣,曲高和寡的沉痛苦闷的长叹。庄子采用寓言的形式来阐明自己的主张,除了博学多才外,主要是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他的表情方式。他厌恶人世的战乱纷争,争名夺利,尔虞我诈,却又无力回天;他乞求超脱现实追求绝对自一由的逍遥境界,却又明知实在难为。所以,他只能在充满黑暗肮脏的环境中,幻想大鹏的奋飞,以消极避世的方式来表现永不妥协的精神与洁身自好的情操。

2、蜩、学鸠、斥鴳与众人的关系。(略)

3、作者文中描述的“逍遥游”的含义:

①无限的外界空间的自一由:鹏之南冥。

②绝无牵挂阻碍的心境自一由:无己、无功、无名。

1、复习本课,掌握重点词、句及背诵。

2、以“读《逍遥游》给我的启发,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教学反思】

逍遥游教学设计篇八

1、借助课前预习,让学生熟读文章,疏通字词;并对庄子追求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有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朗读、品析,理解文意,感受鲲鹏的壮美形象,把握大鹏“有凭借”的特点。

3、理解庄子追求逍遥游境界的情怀,感染一点逍遥气息。

(一)、朗读感知

1、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庄子的《逍遥游》选段,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逍遥?我们看通过今天的学习,能不能对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有所了解。

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逍遥的画面,读出一点探究的兴致

(二)大鹏形象的“逍遥”之辩

你们觉得文章哪些地方显得最逍遥?学生自由答,品析句子。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在庄子眼中,鲲鹏真的已经达到了逍遥游的那种境界了吗?

逍遥: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的一种绝对的自由状态。

小组讨论,咬文嚼字,探究大鹏的不逍遥。

“水击”、“抟扶摇”、“六月息”、“海运”“生物之以息相吹”等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的作用。

小结:如此气势磅礴的大鹏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如此渺小的尘埃也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庄子借此就是要告诉我们,世上的万物都是不逍遥的,都是不自由的。

(三)逍遥的庄子,逍遥的“大鹏”

(背景:战国,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现实很残酷很不自由,所以庄子给大家指明了一条方向——“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快乐”。)

2、那么真正的逍遥游该是怎样的呢?

(1)、从庄子故事中寻找答案。

(2)、从本文中寻找答案。

重点句:a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的意思是“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这是大鹏的追求。为什么要这样特意解释一下呢?就要突出一个字“天”,真正的逍遥就是对“天”的追求。这个“天”就是自然,就是宇宙,就是忘记了自己!)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我们对于“天”的追求是没有止境。逍遥游的境界是永远可以提升的。)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即使是大鹏,它也看不到“天”的真正颜色,所以它对“天”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逍遥游教学设计篇九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习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

2.课时。

第一课时

了解庄子、《庄子》及庄子思想,理清文章脉络。

1.说出你知道的几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

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老子 以箴言表达 凭直觉感受 微笑待人 说给心听 教人

庄子 以散文描述 靠聪慧领悟 狂笑处世 直指心灵 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7.《庄子》有何特点?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8.导入课文:“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9.解题: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10.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试读一遍并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谓“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凭借)。

“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

11.目的何在?

————————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么,此前写了什么?

——————有所待(凭借)者。

13.具体写了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凭借?

鹏:海运 扶摇 羊角 六月息 风

雾,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百里 千里者:三餐 粮

宋荣子:内外之分,荣辱之境

列子:御风而行

14.文中运用最多的手法是什么?

————对比。

15.具体怎样对比的?

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笑——小知)

结论------------------“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 (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 (小年)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 ( 大年)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 ( 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悲)(小年)

结论-------“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 :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结论----------(-小志不如大志。)

16.再三对比说明了什么?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17.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18.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朦,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清 林云铭)

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2)借用寓言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叙述风格。

庄子的寓言“皆无端崖之辞”,差不多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其目的,不过是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塞进寓言的躯壳中。

19.再读课文

20.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了解庄子,写篇介绍庄子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先秦诸子: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老子 以箴言表达 凭直觉感受 微笑待人 说给心听 教人

庄子 以散文描述 靠聪慧领悟 狂笑处世 直指心灵 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

有所待者:

鹏:海运 扶摇 羊角 六月息 风

雾:

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或百里千里者:三餐 粮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

对比说明其大小之辩(“辨”):

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小知)

——-小知不及大知

逍遥游教学设计篇十

1、了解本课的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1、文章的思路。

2、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庄子寓言的特色。

3、积累文言词句。

1、解题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2、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1、完成预习案

(1)《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作者根据神话传说,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变化遨游,给人展示出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②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③旬有五而后反()

④此小大之辩也()

⑤而御六气之辩()

(3)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3绝云气,负青天()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5腹犹果然()

○6泠然善也()

○7置杯焉则胶()

○8而后乃今培风()

○9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10《齐谐》者,志怪者也()

(4)选出下列“以”字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a.去以六月息者也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以五百岁为春 d.而彭祖以久特闻e.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5)选出下列“之”字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其翼若垂天之云c.此亦飞之至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e.之二虫又何知

(6)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

a.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而后乃今将图南 d.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7)指出句式类型,并译成现代汉语。

○1南冥者,天池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莫之夭阏者。

○4之二虫又何知!

○5奚以知其然也?

○6彼且奚适也?

○7彼且恶乎待哉?

2、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何联系?

3、课文有什么鲜明的写作特色?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